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时间:2019-05-15 06:1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第一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模块:《美术鉴赏》 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教材版本:湘教版 课程性质: 欣赏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实施是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一种新的尝试,予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发展。本课的设计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在生活的情景里发现艺术之美,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据此我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2.过程方法目标:了解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示以及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我所了解的凡高

2、别人眼里的凡高。

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解决方法:利用PPT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和思考,从而比较有趣轻松的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解决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讨论老师补充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知识自身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讨论法、分析法、讲述发、实践法,个性发展和培养法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知识自身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本课程设计为5个教学环节。1.问题引入:

通过三个小测试和识图游戏引入:小测试:(1)同学们能说出几位中国画家? 答:吴道子、范宽、朱耷、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董希文,詹建军等等(2)、同学们能说出几位外国画家?

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德拉克罗瓦、莫奈、修拉等等

(3)、同学们能说出几件美术作品?

答:蒙拉丽莎、雅典学院、自由引导人民、日出印象、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开国大典、父亲。

识图游戏:用PPT展示六张图片,先展示画家实照,然后要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展示画家自画像,自画像上附有画家名字。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本课主题。2.情境导入:

通过两只手印留给我们的思考引入: 两只手印留给我们的思考? 答:我觉得画家之所以要在壁画上留下两个手掌印,是因为在奴隶社会画匠的地位十分低微,他们不敢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统治阶级也决不允许他们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他们只有偷偷把自己的手掌印在自己的作品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以此体现自己的价值。

从古代的美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美术家的看法开始转变,人们把美术家视为观念、情感的探索者,美创造者和传播者。3.深入探索:

主要通过对梵高和他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看到丢勒的自画像你想到了些什么?

答:1.画幅很大 而且是全正面,这种严格正面像在当时只有用来表现基督,而丢勒大胆用这种构图来画自画像,说明画家有挑战宗教权威的勇气。思考:

知道他是谁吗?估计是干什么的?生活状况如何?他是什么性格的人? 答:梵高 ;

画画的 ;

他的生活穷困潦倒,画画的费用主要靠弟弟提奥支持 ;

一生中充满了孤独、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谁能简单的谈谈梵高的真实生活?

答: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二、浓缩的人生

从以上三张画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画家的自画像是画家生活历程的记录,伦勃朗早年事业如日中天;老年妻子逝世,孩子夭折,落魄潦倒,变卖家产为生,从画家的自画像中我都能略见一斑。

通过对伦勃朗自画像的分析,我们扩展到毕加索(立体主义)和齐白石。

三、场景中的自我

1、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答:直接把自己花在画面中。

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画家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能把自己和公主同时画在画面上,说明对画家职业的重视与肯定。5.课堂小结:

画家被奴役的工匠(无名)→自我认同与画传(留名)→传承历史美化生活(受尊重)

6.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强调自己最典型的特征,不要求“很像”,可以配合文字)板书: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2、浓缩的人生

3、场景中的自我

第二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画像初步的欣赏能力,用自画像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画像的喜爱之情,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画家进行自画像的真正意图及意义。通过对自画像欣赏,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教学难点

艺术家身份地位及艺术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画像如何成为作者内心的独白。

四、教具、学具

教学设备:电脑多媒体。

学生准备:铅笔、白纸、橡皮、自己照片或镜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正式上课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一起交谈,引出课题。

2、教授新课

(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力图回归正道的丢勒与中世纪基督像。欧洲自画像之父,第一位为自己容貌所吸引的画家。

教师提问1:请问你从这4幅画里能看出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解说变化原因。自画像在16世纪的欧洲并不普遍,丢勒创作的一系列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史上的先例。塑造出德国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和捍卫真理的保卫者。通过正面的描绘发表自己的政治宣言。

(2)浓缩的人生

教师:有这么一位艺术家,从20岁开始就画自画像,记录自己的生活。一直到老年去世。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展示伦勃朗的人生介绍。

教师:下面一起欣赏伦勃朗在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展示伦勃朗从20岁开始一直到62岁老年去世的自画像。并着重介绍伦勃朗人生的转折-----《夜巡》成也夜巡(知名度最高)、败也夜巡(人生的下坡点)。

(3)场景中的自我

还有这样的一些画家,他们善于把自己表现在特定的场景中,用周围的人、事、物来衬托自己。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存在。这里我们节选了俩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分别是:委拉斯贵支、维米尔。

A、展示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宫娥》

提问2:请一位同学来找找画面中共有几个人?

教师总结:共11个人,请同学们记住这位画家的一大特点,善于利用镜子的反射来扩宽画面的空间。以及很好的处理复杂的人物和场景的关系。这是画家独到之处。

B、展示维米尔的两幅作品。

提问3:请一位同学来说出两幅画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都有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背对着观众,墙上有地图。都是从窗外取光。提问4: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场景,我们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呢?学生回答。

(a)地图----在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远远没有现今技术发达。拥有一幅地图便是财富的象征。可看出画家生活富裕。

(b)背影----永远都是背对着观众,给人一种神秘感,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想要真正的了解画家,必须关注他,走进他的艺术世界,那里有最真的的画家----维米尔。他的背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事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4)几近崩溃的精神世界 教师:还有这么一位艺术家,活在世上的时候凭着自己的作品只能换几个馒头填饱肚子,到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被卖出天价。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梵高。

教师展示梵高照片----几近崩溃的精神世界。并介绍梵高的出生和经历。展示梵高的自画像。

自画像在凡高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高的自画像不仅以画家的形象出现,还以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多种形象出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

展示梵高4幅自画像,从这四幅自画像当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请学生分为4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5)课堂作业

尝试着画自己的自画像,并展示老师的自画像和一些漫画肖像。供学生们参考。请几位画得比较好的学生带着作品上讲台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

3、小结

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真实的把握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人生理念。甚至还能粗略勾勒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情况。因此,无论是真面的表现还是侧面的描绘都能表达出艺术家的人生信息。也因为这样,在照相技术、数码技术泛滥的今天,肖像绘画艺术还能长存发展和延续。就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第三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设计

浙大附中

马丹

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材:湖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美术鉴赏》实验教科书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在积极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和鉴别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建构式学习的能力。

学生分析:高中学生虽然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知识,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鉴赏训练和鉴赏常识的学习,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仍然会出现不知如何“下眼”的情况,因此,美术鉴赏课不但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学习,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感受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理解作品。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美术家眼中的自我是什么样的?美术家是通过哪些形式来展示自我形象的?教材通过三组美术作品 的分析来让学生了解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两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因而作品都没有充分展现艺术家或作者本人的突出形象。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反映了美术家们对自身作为人和作为美术家的认同,以及不同的角色定位。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和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由于作品较多,内容量大,如果按照课本的脉络来上课,每一位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方式都无法分析透彻,容易使教学缺乏节奏和深度,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本课在这里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仅选择了墨西哥女画家弗瑞达的自画像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较为深入的分析弗瑞达在自画像中是如何进行自我表现的。本课力图从一位艺术家切入,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贯穿其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教材内容则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墨西哥艺术家弗瑞达重要的作品赏析,探究艺术家在自画像中是如何表现自我的,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通过弗瑞达的自画像和创作经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通过设问、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在心灵上体味弗瑞达的艺术世界。

学生工具准备:笔、纸。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师:她生于1907年,去世于1954年,一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为描绘对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她的照片,并对画家的外貌形象做出初步的描述和判断。

学生谈自己对照片中弗瑞达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初步认识画家,并做出直觉判断。

2、出示:五张弗瑞达的自画像

问:在你知道的画家中,有哪些画家画过自画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自然引出课题,建构新知识。

二、初步感受阶段

问:这五张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画家在这些自画像中特别强调了什么?

喜欢她的自画像吗?

中间的一张弗瑞达的额头部分画了一个男人,猜猜看他是谁?弗瑞达把他画在额头,表示对他有着怎样的1、:问:墨西哥画家弗瑞达·卡罗的名字有没有听说过?

情感?

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直觉体验、初步感受、及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画家的自画像与前面照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绘画不等同于照片,引导学生体验画家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成分,并对弗瑞达的自画像做出感性的直觉体验和判断。

三、引导探究、分析理解阶段

1、《车祸》

欣赏弗瑞达第一次认真绘制的自画像,教师简单介绍她出车祸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弗瑞达与里维拉》1931年

问:推测一下画中这个胖大的男人是谁,和弗瑞达是什么关系?

学生猜测。

观察画面,解读画中的信息,通过作品了解是什么原因使弗瑞达拿起画笔。

2、《着丝绒衣服的自画像》1926年

师:是他的丈夫,再研究画面看看他丈夫是做什么的?

学生通过他手里拿的调色盘和画笔知道了他的职业。

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介绍:他叫迪亚哥·里维拉,是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之一,是那个时代墨西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虽然外表不佳,却是一位青蛙王子——睿智、幽默、活力、一位魅力不凡的不平常的男人。

问:从这幅画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弗瑞达,看起来独立吗?坚强吗?

学生通过画面中弗瑞达小鸟依人的姿态,以及一只手搁在丈夫的手上,身体侧向丈夫的身体语言,判断认为这时的弗瑞达并不独立,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伟大画家的妻子。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人身高的差距以及脚的对比,揭露画家的一个秘密——弗瑞达在6岁的时候因小儿麻痹症使她的右脚比左脚略细,而在这次车祸中她的右腿骨折,右脚碎裂。因此在画中她雅致的脚显得纤细而羸弱,使自己好像漂浮在肥胖丈夫身边似的,而她丈夫的巨脚却是坚定地树立在地上。

通过这件作品的分析,学生初步知道了对弗瑞达的生活和创作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她的丈夫里维拉、她残缺身体的一些秘密,这一时期弗瑞达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艺术家善于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自我的方式。

4、《底特律的流产》1932年

问:告诉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觉得画面有怎样的一种气氛?

学生交流:孤寂、无助、压抑、阴郁、血腥„„。

问:再仔细观察分析一下画面,看看弗瑞达遭遇了什么?

学生观察画面后,谈自己的判断:画家遭遇了不幸的流产。

这种孤寂压抑的气氛是如何传递出来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分析画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度的补充。

画家身体与巨大床的对比,使画家显得特别的瘦弱、无助,白色的床单上一滩鲜红的血使得画面刺目而血腥,画家脸上暗沉的色彩似乎有一种死亡的威胁,背景天空的冷灰色使画面显的阴郁而压抑,空旷的地面和地平线上荒凉工业景象则加强了画面的绝望感。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中漂浮在病床四周的六件东西的象征意 4 义:它们通过三条似动脉的红丝带连接在弗瑞达的左手中,象征着她的性别与失败的怀孕;一具如胚胎般大的特大号男性胎儿——是她在流产中失去的孩子,那个她希望能怀满九个月的“小迪亚哥”;在床头右上方漂浮着的一只蜗牛,据弗瑞达称,象征着流产过程的缓慢过程。印第安文化视蜗牛的保护壳为怀孕、妊娠与出生的象征。床脚上方那具橙红色的下半身的解剖模型,正如右下方的骨骼模型一样,显示了流产的原因,也是指受损的背脊与骨盆而言,这使得弗瑞达无法再生育。左下方的一具机器可能代表蒸汽消毒器的一部分,弗瑞达在医院也许看到了这种密封机械而将之比为自己有缺陷的肌肉,这些都是阻碍了她而使她无法在子宫中保住孩子的原因。在床中间下方的紫色蓝花,据弗瑞达称,是由里维拉来医院给她的,对她而言,蓝花是一种情感。

这张敏锐的自画像是在美国画的,当时里维拉正受邀在美国作壁画。

通过两幅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画面中真实的细节描绘,非理性的荒诞的构成似乎是一致的,但比起达利的作品弗瑞达的作品似乎多了一种原始、质朴与女性因素。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哲学基础的,以梦境和人的潜意识为灵感的源泉的,尽管在美术史上经常把她的作品划归入超现实主义艺术,但弗瑞达说我从不画梦境,我画的是我自己的现实。这种现实来自于她内心的种种真实体验。

通过对这件作品的重点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弗瑞达自画像中独特的具有超现实特征的表现方式。

5、《记忆或心脏》1937年

问:这幅画真实吗?

学生谈自己的判断,教师根据他们的回答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

导出《内战的预感》做比较

问:在这件作品中,一根竿子穿 5 过了她的心脏,心脏部位是空的,心在哪里?是什么刺痛了她的心?

学生回答并猜测原因。

现在她决定抛开这种属性,她穿着男装,用剪刀剪掉了她的长发。此时的弗瑞达发誓她将永远不再依靠男人,她要自己养活自己。

通过这件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弗瑞达自我意识的觉醒。

《毁坏的圆柱》1944 问:扔在画面左下角留着鲜血的心脏为什么画的如此巨大?为什么没有手?

生:象征她痛苦的深度,双手的缺失图解了她的无助与绝望。

引导学生观察解读这件作品的信息,通过画面分析了解她的情感创痛,进一步理解弗瑞达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征。

6、《削短头发的自画像》1940年、《毁坏的圆柱》1944年(同时出示)

我们对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自己来解读这件作品吧!

学生运用新学鉴赏知识来解读弗瑞达的《毁坏的圆柱》,并进一步了解车祸对弗瑞达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7、《希望之树,保持坚定》1946年

欣赏电影《弗瑞达》中关于这两件作品的创作片段(2分12秒)

通过电影视频使学生对弗瑞达的生活与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强化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课堂节奏上来讲,也是一种调节。

《削短头发的自画像》1940年 教师作简单的介绍:弗瑞达感觉她自己被人爱,是因为她女性的属性,通过对《希望之树,保持坚定》的赏析,了解弗瑞达的双重人格,面对磨难的人生态度,体会作品传递出的与残酷命运顽强对抗的积极信息,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师:弗瑞达的一生共做过32次大小手术,这幅作品是弗瑞达在纽约动过手术之后,用来勉励自己的。

在左边,躺着的弗瑞达赤裸的后背 6 上有两个可怕的伤疤,那次车祸有一根折段的金属扶手从她的后背穿过腹部刺入阴道,她后来用一种典型的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描述这次事故,“这次车祸使我失去了童贞”。遭伤害的柔弱身体,与右边有目标地注视着未来的弗瑞达坚强挺直的身体,刚好成对比,在她手持的旗子上用红字写的“希望之树,保持坚定”(来自她所喜爱的一首歌)之信息,似乎是在给她勇气,她人格上的分裂,她存在的双重性,则反映在被分开成两个部分的图画中——一半是白天,一半是夜晚。她那残废的身体被指定给了太阳,在亚兹特克的神话中,太阳是以牺牲的人血来供奉的,她背上的两道裂开的伤口,正好与背后风景的沟畔相呼应。而另一边,坚强而乐观的弗瑞达却是被指定给月亮,月亮正是代表女性的象征。

尽管弗瑞达继续沿着里维拉的轨迹在发光,但是她越来越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8、弗瑞达取得的一些成就:

教师介绍:《“框架”自画像》被卢浮宫收藏,它是罗浮宫美术馆所购藏二十世纪墨西哥艺术家的第一幅作品。里维拉为这项荣誉深感骄傲,而经常吹嘘他妻子在巴黎的胜利。

40年代,弗瑞达画出了最好的一批画,作为艺术家的声望持续升高。尽管一开始是在美国而不是在墨西哥本土。她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当代艺术学会和费城艺术馆被列入最有威望的艺术家之中。1946年,她得到墨西哥政府的奖金并在国家展中获官方奖。她还在一所新型的实验艺术学校授课,以非传统的方式带给学生许多灵感。

1953年,在墨西哥举行了一次个人画展,上演了自己人生最后华丽的一幕。

学生欣赏电影《弗瑞达》中关于画展的片段,了解弗瑞达获得的成就,认识其自我的实现,感受其不平凡的人生。(1分28秒)

9、《马克思主义将为病人带来健康》

约1954年、《弗瑞达工作室》

师:拓宽和赋予弗瑞达的生活以价值的另一种途径则是政治。

通过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将为病人带来健康》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弗瑞达的作品与其政治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她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的。

这幅自画像表达了画家的信仰:政治信念可以将她及整个世界自痛苦及受难中解救出来。在她的理念支持下,她可以丢开拐杖,“我第一次不会再哭泣”,她如此解释这幅画作。

然而,无论弗瑞达以怎样惨烈的方式与命运抗争,终点还是临近了。

1954年7月,她最后一次在共产主义游行中公开露面,之后不久便在睡梦中死去,似乎是窒息而死。很多与她亲近的朋友都怀疑她是自杀。她在最后的日记上写着:“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来。”

10、小结

学生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回顾分析过的弗瑞达的作品,引导

局部画法写实,注重细节,场景布置具有超现实艺术的特征,运用象征和图解的手法来表达她自己的现实,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为创作基础和主线,并根植于墨西哥传统文化。

学生尝试分析总结,并交流。

对弗瑞达作品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手法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设计意图:选择弗瑞达一生中重要的、并且与她的车祸和爱情关系密切的能揭示她传奇一生的作品,通过设问、对话交流,电影视频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逐步了解她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手法。

四、鉴赏深化阶段

回到她的肖像

学生欣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家,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当我们再次面对她的自画像时,你有什么新的感悟,能不能把这种感悟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写感悟,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探究,分析理解阶段的学习后,再让学生写下对作品的感悟,学生对作品的判断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并对最初的直觉做出了修正和升华。而全班分享对作品理解与感受,则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五、拓展阶段

出示一些其他画家的自画像,引导学生作简单的评述与判断。

第四篇: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自画像的作用并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能力目标:从鉴赏自画像入手,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情感,能用自画像简单表达自己个性和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阔眼界,体验美术家丰富的内心以及伟大的心灵,培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教学难点:自画像如何成为美术家内心的一种独白。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板和纸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自画像是美术作品中表现比较多的一个主题。很多自画像作品不仅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还通过其反映了美术家浓缩的人生,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另外,每个不同场景中美术家自我的表达又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和地域不同带来的作品上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1、老师展示自己的的作品,<<我的自画像>>提起学生对自画像表现的兴趣。

教师总结: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在关注别人,却往往会忽视自己,换一个角度面对自己,会有很多感触。通过自画像是对自己进行一种审视,这是对于自我的认识。

美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

二、鉴赏分析: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1展示鲁本斯、达维特、丢勒、拉斐尔、高更的自画像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你感受到什么?

B、你知道或者认为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C、自画像是如何展示美术家性格的?

结合相关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三、讨论探究:伦勃朗的一生

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

这是伦勃朗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你能从画面中发现任务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上有什么不同吗?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设问:伦勃朗本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想用这些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四、、体验尝试:让学生画自画像

学生尝试画出眼中的自己。

请你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的头像,并能针对自己的作品,说说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美术家更是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人生。今天我们通过自画像与美术家有了一个面对面的机会,也尝试用自画像表达了心目中的自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第五篇: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91 时间:2007-09-27 15:55:28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所分派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

美术家的签名、自画像以及反映他们工作场景的图像材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教材、白纸和笔。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图片欣赏:

前一课我们讲到,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出示图片)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华图》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二、新授 1.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四、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附件:

教学资料

自画像(法国)普桑

这幅自画像严峻朴素,没有任何流于浮华之处。普桑神情庄重地看着我们,眼光深邃,紧闭的双唇带有在他许多作品中都可清楚地看到的坚定。在普桑自己的眼里,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思想家。画中人物没有画家的一般特征——画笔、调色板。但在他的周围却呈几何形摆满了油画。他用这样的背景暗示自己对秩序的注重。除了我们惟一能够看到的一幅表现一个年轻女人的画作外,其他的矩形画布和房门一样都是一片空白。在黑色斗篷遮盖的身躯里,在昂起的头部,我们看到了画家的尊严和意志。画面以单一的棕灰色为主色,身后画布框架上的金黄色提亮了灰暗的画面,构图、色彩简洁,空间和浮度感觉,透过画家身体投射在身后灰色画布的阴影呈现出来。普桑(1594~1665),法国近代绘画之祖。画家曾对罗马废墟和郊外景色,以及古代建筑﹑希腊雕刻都加以细心研究。他喜用强烈的光线效果,色彩比拉婓尔更深沉丰富,并且具有空气的氛围感,重视形状、线条与知性。

宫娥(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委拉斯贵支在晚年创作了两幅著名的作品,一是《纺纱女》,一是《宫娥》。《宫娥》一画是他任宫廷总管后忙里偷闲完成的,这幅画在1656年刚完成时题名为“国王之家”。画的是画家在画室作画时的室内一瞥:中央的小主人公——国王的女儿玛格丽塔刚进入这间画室,前来观看画家为其父王和母后画肖像。周围有宫廷侍女护拥着,背景深处有一门,光线似乎从这一扇门外透入室内。在这间显得杂乱拥挤的画室里,画家有意把入室的宫女摆成随意的位置,好像这些人物是偶然走进画面的。他在前景左侧画了一个侏儒宫女和一条卧地而坐的大狗,最右侧有一个小侏儒正伸腿去踢那条狗。左侧在小公主身旁的宫女正蹲下来给公主送上一杯水。小公主左手边的一个小宫女,手提撑裙欠身地向她请安。后面还有两个次要人物,即宫内的侍从,似乎在说着什么。画家以薄而淡的笔调表现了小公主身上那条玫瑰色撑裙,质感分明,颜色鲜艳。金黄色的头发衬托出她的嫩脸上几根淡淡的青筋。她似乎先看了看画面,然后再侧过脸来瞧瞧画外远处被画的父母亲。我们从背景墙上挂着的那面镜子里看到了国王与王后的上半身影子。画家本人也入了画,他站在大画布前,整个大半身被画得很清楚。几双眼睛的视线都投向画外,使观者产生了联想,从而也扩大了绘画的空间。再从色彩处理与明暗表现上看,画上的背景阴暗部分是灰褐色。后面进入强光的敞门处,用的是象牙白。这使画面中景的小公主的头发与裙服受到光照,有利于画家把大撑裙的丝织品的质感与细巧的做工明显地展现出来。她身旁两个宫娥的衣着颜色较暗淡,左边是青灰色,右边变为鼠灰色,而靠近前景的那条狗是富有暖意的赭黄色,其他人物,由于屋内光线不足,都是暗黄或暗绿色。凡承受光线的地方,色调稍亮些,银灰色随环境而出现。因此,全画仍以小公主身上的颜色为中心。画家身上的色彩最深,其余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这画上,据史料所载,所有形象都是真实人物,没有一个虚构的形象。即是说,这是一幅多人物的情节性的肖像画。不管怎样,委拉斯贵支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来概括处理这个场面的,充分显示了这位现实主义大画家的写实功力。又据史料所述,右边那个女侏儒名叫马利·巴波拉,她板着脸,神情怪异。这个形象在画面整体上具有不和谐情调,让人在欣赏全画时产生一种视觉不快,这也许正是画家的用意所在。他画过多幅宫内侏儒肖像。他经常在宫内见到,却并不熟视无睹,他不愿在珠光宝气的豪华生活中抹去这一块阴影。至少,画家感觉到人的尊严在这里受到嘲讽。委拉斯贵支充分运用了粉红、银灰、娇嫩的柠檬黄和宝石般的翠绿色,使之交织合成为一首宫内色彩交响曲。他不用强烈的明暗对比,而是让光线均匀地铺满各个人物身上。

自画像(荷兰)伦勃朗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自画像(德国)丢勒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在这以前,无论画肖像还是祭坛画,他所热烈追求的是真实;而从这时起,他开始把探索的目标放在造型的规律上。这幅《自画像》可以说就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在这幅木板《自画像》上,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这里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他不想以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肖像的姿势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以钻研物体在一定空间的光感现象,力求形象具概括性、条理性,连被画者的内心世界也都是平衡的。由于他的探索过于偏执,这里也暴露出形象的惶惑感。丢勒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是充满着质感的;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这里只有科学分析与试验,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震颤都画出来了。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丢勒一生的可贵处,在于他从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的探索精神,不管是技巧还是哲理,不断地去发现规律,这是人生进取的重要之路。

听琴图(宋代)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赵顼第八子。赵佶的人物画,追随唐人,笔法工整细润,设色鲜丽明净。《听琴图》为其存世作品之一,画面正中为一株枝叶扶疏、势如虬龙的长松,凌霄盘旋而上,花朵一一可数,翠竹数竿,摇曳其侧。松阴下,木几香炉,云烟缭绕,一人黄冠缁服,正襟危坐,抚弄琴弦,全神贯注,风神飘逸。在其前方,二人朝服纱帽,左右对坐,凝神恭听。朱袍者低首执扇,身体向后倚斜,右手反支墩上,如痴如醉。绿裳者双手随意地放于膝上,身体微微前倾,仰首谛听,思接天地。旁边有一侍童,拱手伫立,似乎也被这美妙的琴声吸引。据《西清札记》考证,弹琴者为赵佶本人,穿红衣的则是蔡京。画面左下角有赵佶花押,钤有“宣和”、“政和”诸玺印。上部有蔡京题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弘一弄中。”此图主题突出,构图完美,以高耸的苍松、盛开的凌霄以及鼎炉为背景,加强了琴韵的氛围,烘托出静谧幽雅之美,令人感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象。

自画像(清代)金农

金农(1687~1763),号冬心先生,浙江仁和(杭州)人。少年时与杭世骏、厉鹗、丁敬同窗共读,后遍游齐、鲁、赵、粤等地名山大川,胸襟、眼界大开,所作诗文书画气概不凡。金农居扬州卖画时间最久,其艺术创作也居于“八怪”之首。金农50岁方正式作画,由于他博学多才、修养全面,又精于书法篆刻,长于鉴定,平生浏览古人名迹众多,故“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金农“夙有金石文字之癖”,书法渊源汉魏六朝碑版,自创“漆书”,专用扁笔,出入于隶楷之间,方整朴拙,魄力沉雄。其画也从汉魏画像石刻中汲取精髓,寓巧于拙,舍形求神,创造出意境隽永、新奇古朴的画风。金农人物肖像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初视似十分外行,实则人物神态特征捕捉得很准确。他为人“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自画像》纯用白描,不着一笔背景。画中的他双目微闭,长袍及地,策杖缓行,整个形体不求比例,头大手小,“寿星式”的大脑袋,满脸长髯,后脑还斜拖一支细如牛绳的小辫,让人莞尔发笑,金农“布衣雄世”的傲世脱俗、高蹈出尘形象呼之欲出。画面典雅清丽,笔墨隽逸雅拙,从人物造型以至用笔用墨,都以意趣横生为重,不失文人画的风味。头像以白描绘成,而衣纹则施以颤笔,全画细笔与颤笔并用,凝练简洁,纯任自然。

西园雅集图(宋代)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是宋代艺坛上最有成就的文人画家之一,山水、花卉、道释、人物、鞍马皆精,他把过去作为粉本的白描画稿,确立为白描创作,贡献极大。李公麟和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曾同是驸马王诜家的座上客,他们在王诜家里的聚会就被记录在这幅《西园雅集图》中,米芾也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十几个人在王诜家的花园中饮酒、作诗、写字、画画、谈禅、论道等等。这是他们交游的第一个时期,是在苏轼被黜,离开汴梁去杭州做官以前。元丰七年(1084)苏轼因作诗遭祸,陷入险境,王诜也被株连,据说李公麟在街上遇见苏家人,就以扇遮面,因而受到人们的讥笑。李公麟和苏轼等人第二次交游是在哲宗元祐年间,那时王安石已经去世,正是旧党短期得势,而苏轼又恢复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的时候,李公麟又画了第二幅《西园雅集图》。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有两个,其目的是用视觉形象或想像来刻画或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教师主要围绕视觉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关系来进行引导。

活动建议一:画自画像或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特点的照片。这个活动关系到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所说的性格特点包含着很多心理和情感体验的成分,在自画像中,视觉形象的目的就是要表现这些心理和情感的成分。所谓的“像”与“不像”,不单是外貌上的,还有心理和性格上的。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

活动建议二:根据美术作品来想像美术家的性格。这里要求学生把视觉形式或风格跟美术家的个性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视觉形式的意义。艺术风格的工整严格或狂放粗糙都可以看做美术家情绪和性格的一种体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风格即人”。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整体意境和倾向来分析和描述,也可以就某个美术家所偏爱的笔触、构图、色彩、题材等形式方面的要素来进行联想。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传说绘画是古希腊一位陶匠的女儿发明的,她的情人要出门远行,这位女子就把情人的影子画下来,从而发明了绘画。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位“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教学建议

本课中的许多内容不能单靠学生观察画面而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或者预先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观察画面时有相对明确的方向。当然,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单元主要处理的内容是美术家的“自我”问题,这个问题分为许多层面。本课的核心是美术家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其在绘画中的体现,教学应该扣住这个中心,以免学生在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之后茫然不得要领。为了把握这根线索,教师可以适当联系前一课的某些内容来组织教学,例如上课之前稍微复习一下前一课的大致内容。

美术家在历史上的地位跟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美术家往往是尊重甚至崇拜的对象;他们也往往以身为艺术家而自豪。但在艺术家的实际境况和人们心目中理想化、偶像化的艺术家形象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需要的话,应该让他们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实际上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高中生对社会的理解不深,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想像投射到美术家身上,脱离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当然,没有必要灌输给他们一种完全现实主义的态度,毕竟,在艺术中,理想化是难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家的伟大不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在于他们崇高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

教材中的每一幅图都具有多方面的可阐释性,在不脱离中心线索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来理解图像。尤其是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其含义至今也没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学生对图像的解释不需要强求一致。

下载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凡高自画像作品及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画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体验、......

    15高中美术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方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7《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

    美术家徐悲鸿

    美术家——徐悲鸿 *Xu Beihong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生平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1953年9月26日病逝于北京。其父徐达章系当地......

    我眼中的自己

    我眼中的自己 在我眼中,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我、一个骄傲的我,一个爱耍脾气的我总之,我眼中的自己,是一个多变女孩。 在我眼中,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我。在数学课上,老师经常会出一些思考......

    眼中的自己小学作文

    眼中的自己小学作文 眼中的自己小学作文1 大家好!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今年九岁了。我的个子不算高也不算矮。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头发,像一根根细细的面条,总是扎成一个高高......

    我眼中未来的自己

    我眼中,未来的自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在我眼中,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回首我走过的半生,一落行来,虽然坎坎坷坷,却也平凡无奇,碌碌无为的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