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 吟 乡 情 长 精 神

时间:2019-05-15 06:0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 吟 乡 情 长 精 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 吟 乡 情 长 精 神》。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 吟 乡 情 长 精 神

我 吟 乡 情 长 精 神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语文教学中推行乡情教育初探

[摘要]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载体,它在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可以研究的内容非常多。本文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入手,介绍在此类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推行乡情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初步验证这种教育正是适合这一类孩子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品格。[关键词] 语文教学 乡情教育 爱乡 爱国 健康成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①这种乡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对于一直生长在故土的学生来说,或许可以进行得更为容易一些,但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孩子而言,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则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本文拟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乡情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效果等几方面,谈一谈我们所做的尝试与探索。

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推行乡情教育的关系。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子女,这些孩子构成了一个新生的教育群体。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文化水平通常较差,还要带着孩子四处漂泊,所以很难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使得孩子们在学习、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尽可能给这些“流动花朵”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学校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建立的。建校两年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他们一般都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他们的父母在闯进充满竞争的现代化环境后,却因各种差异而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父母的遭遇,给孩子们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可是父母微薄的收入,让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不能跟当地的同龄孩子相提并论,于是很多学生心中滋生了强烈的不如意感和自卑感,以至严重缺乏自信。

2.孤独、易怒、焦躁。离开了故土那种宽松、友好的乡村生活环境,也使他们远离了从小相伴的亲人与朋友;同时,背井离乡的父母打工的环境通常都不稳定,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于各地,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也要发生改变,这使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伙伴关系难以长久维系,和新同学相处也愈发困难。因此这些学生,常常形单影只,缺少甚至没有知心朋友。在渴望友谊的年龄阶段,长期独处,让他们的情绪变得很压抑。尤其当自己遇到困难、企盼帮助的时候,父母也因为忙于生计或文化程度原因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这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因此,一旦遇到麻烦,他们一般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遵守纪律,易怒、焦躁,喜欢用武力来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

3.行为习惯差。受自身素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教育孩子那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所以,这些学生除了在校期间可以保证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外,回家后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根据我们的调查,大约有53.4%的学生课外不学习,17.8%的学生经常玩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而不回家的孩子,主要是和一些辍学的学生(通常是他们的老乡)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泡网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偏差:学习上,他们书写马虎、不预习、不做作业(爱抄袭)、不复习、不订正、爱开小差;生活上,他们喜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玩一些攀爬翻越的危险游戏,如此等等。4.逆反心理重。作为同龄人,看到本地孩子能吃好、穿好、用好,他们总以为这都是自己父母没有本事造成的,责怪父母不能给自己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忌恨父母;还有些人曾做过很长时间的留守儿童,对父母更是缺乏亲密感;伴随学习环境的不停变化(我班上就有3个学生已经转过6次学,读过七所学校),他们的老师也不停更换,这让他们也不愿意亲近、信任老师。加上一些社会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很多孩子逆反心理特别重,他们不在意父母、老师的正确意见,喜欢我行我素。

5.缺乏爱乡之情。长期寄居他乡,使他们既疏远了故乡,对故乡的深深眷念和热爱之情,在他们心中已难找到;和本地人的各方面的差距,又让他们疏离了当地,他们总是背着厚厚的甲壳,在隔膜与生疏之中,心灵渐渐成为孤岛。

以上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开始思索如何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进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带着这一问题,我和同事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和大家的共同研究中发现:从生源角度看,我们的学生几乎来自全国各地,如果把语文教学和推行乡情教育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学生们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可能会摸索出一条适合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构建起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新体系。而且这一模式,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文的深深热爱,培养他们对故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热爱历史和艺术、热爱先进思想和科学精神,从而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会健康成长。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我们或许已找到了适合这些孩子的教育。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语文教学中推行乡情教育的特点。乡情教育的核心即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推行乡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背景下“大语文教育”的一种观念,它拓宽了教学空间,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教学方式、方法。因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生源构成复杂,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我校现有的854名学生,分别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类似我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乡情教育,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

1.信息资源丰富。以我所教班级为例,全班47名同学,分别来自四川、陕西、安徽、重庆、河南、山东、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市,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各具特色,学生们在介绍各自乡情时,内容极为丰富。

2.主题激励作用明显。乡情教育以激发乡土民族情感,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在推行乡情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自强自立、奋斗拼搏。

3.地域特色突出。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如阆中地名的由来、重庆的火锅、广元的女儿节、景德镇的陶瓷、临沂的银杏、抚州的王安石、凤阳的朱元璋等等,不胜枚举,学生们在介绍时可谓是信手拈来。

4.教学应用灵活。乡情教育无固定模式,在内容上,可以介绍故乡的地理概况、历史掌故、人情习俗、风景环境,甚至还可以联系故乡的发展动态作最新阐述;在形式上,可以运用专题介绍、多媒体演示、照片展览等方式进行,甚至还有一些同乡同学用课题的方式,每人负责一个方面,综合搜集材料,然后举行主题讲解会。

5.资料搜集方法多。在推行乡情教育时,我们致力于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领他们学会自主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学会将材料整合后个性化地向老师同学汇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发挥了自己最大的能量,有的打电话给故乡的亲人、有的请教父母和同乡、有的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这些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三.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语文教学中推行乡情教育的主要内容。乡情教育内容甚广,为此,我们以板块形式展开,主要的板块有弘扬故乡的历史与文化、展示故乡的地理与风景、介绍故乡的风俗与人情、跟踪故乡的变革与发展。1.弘扬故乡的历史与文化。

****同志说过:“我们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②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夺目、博大精深。散布在祖国大地每个角落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创造的宝贵财富之一,它包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鉴古知今的历史智慧、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辉煌灿烂的科技文明,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在这一板块中,我要求学生认真搜集故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向同学们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如:

余尚鹏:我的老家在陕西西安,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所以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如兵马俑、大雁塔等等,他们举世闻名。这里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三位西安籍的唐代大诗人,他们是王昌龄、韦应物和杜牧(多媒体演示三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

庄丹:李开湘,四川苍溪人,我的同乡前辈。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红军,走过漫漫长征路;抗战时期,曾任革命根据地晋冀鲁豫军区纵队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期间,随军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时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兵团干部部副部长;后历任军事工程学院干部部部长、总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卢欢:武则天就出生于我那美丽的故乡——广元,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大开科举之门,选拔了大量人才,使社会生产继续高歌猛进,史称“贞观遗风”„„ 在对故乡历史与文化名人、典故资源信息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对乡情国情有了更具体、丰富、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激发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真诚之爱,许多人表示愿为家乡、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勇拼搏。

2.展示故乡的地理与风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突出“人与自然”的这一主题内容。我们在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单元教学中,联系乡情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使他们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正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板块中,我们主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故乡的相关地理知识、风景名胜、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如:

冯月:阆中,县名。始建于公元前314年,即周赧王元年。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国迁都阆中。阆中县名至今2300多年不变。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邻仪陇、巴中,南接南部,西连剑阁,北毗苍溪,距省会成都300公里。现辖71个乡镇,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有两大山系——巴山山脉和剑门山脉,有一水四河——嘉陵江、东河、构溪河、西河与白溪。自然资源丰富„„

冯赟龙:到了彭水城码头后,沿乌江溯流而上,就可以看到一座极像美女的大山,这就是“睡美人山”,山上草木葱茏,山下绿水环绕(多媒体演示各种环保措施)„„

何露梦:人们通常所说的雁荡山,指的就是我家乡所在的北雁荡山,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因山顶有湖,芦苇茂盛,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北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市东北境内,背依莽莽苍苍的括苍山,面对浩浩荡荡的乐清湾,是一座大型滨海山岳风景名胜区。景区主要特色:一是群峰奇峻„„二是瀑如龙挂,如大龙湫„„

通过这些地理概况、风景名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祖国的辽阔土地、多样的气候、富饶的物产和秀美的山川,对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③ 3.介绍故乡的风俗与人情。

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为性的统一”,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应广泛汲取人类的文化,而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其间,流淌的却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了解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播下了一颗精神的种子;又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从而加深对自己民族的了解与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介绍的内容相当广泛,如:

韩飞:我的家乡至今仍流传着结婚时,新娘子需跨过火盆进家门的习俗,表示嫁过来后,将要“红红火火”的过日子„„

张雪松:我的家乡在湖北房县,我们那里对拿筷子有特别的讲究,比方说女孩拿筷子绝不允许拿到最上面,否则表示将来要远嫁他乡;而男孩拿筷子则应当拿的高一点,表示他将来在家中会成为一家之主„„

魏霞:花椒是我们江津市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早在1991年,江津就被国家列为“全国花椒之乡”,目前种植规模约10万亩(多媒体演示成就)„„

熊峰:重庆火锅以“麻、辣、烫”而天下闻名,今天我却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我们“重庆十八怪”: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有走路快,空调蒲扇同时卖„„

高志楠:凤阳花鼓久负盛名,被誉为“东方芭蕾”(多媒体演示凤阳花鼓表演片断)„„ 通过对各地风俗人情的了解,学生们丰富了课外知识,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故乡浓郁的乡土气息,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滋生出回归故乡,立足农村、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美妙情结。4.跟踪故乡的变革与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每一次转折变化,每一次充满挑战的机遇,都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沧桑变化及社会的发展变革历史。跟踪掌握这些变化,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如:

张芳芳:2006年8月31日,寿县团县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举行了“爱心圆梦”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受助大学新生38名,受助款额在2000—4000元不等。这一行动激励学生们学会正视困难、自强不息,勇于做一名勇敢自信、青春活泼的生活强者,做一名引领风尚、弘扬正气的时代先锋,做一名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有用之才(多媒体演示相关新闻材料)„„

黄科:“雾都”重庆,近年来铁路建设取得了极大发展,现已拥有成渝、川黔、襄渝三条电气化铁路干线。成为直辖市后,达万铁路的建成通车,改变了三峡库区不通铁路的状况。目前正在建设的有贯通渝东南地区、连接9个县市区的渝怀铁路„„

景福来:绵阳自从通了飞机以后,旅游业发展迅猛,大有追赶成都之意„„ 国家开发大西部的战略决策,必将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确保新文明时代的到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取得更辉煌的战果。这些成就,让敏锐的青少年在第一时间加以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爱乡之情,不再产生“这是被遗忘的角落”的错误判断,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真正懂得什么是热爱社会主义社会、什么是热爱中国共产党。

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语文教学中推行乡情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课前三分钟的课前讲演渗透乡情教育。

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前三分钟关于乡情话题讲演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舞台,敦促他们勇于展现自我;同时在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学生们会在内心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所以很多同学在讲演结束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请到我的家乡来,我将用真诚陪你共同领略它的风采。”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以讲演的方式介绍自己搜集整理的故乡有关的话题材料。

第二步,介绍之后,由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点评人一般选择同乡同学,熟悉情况的同乡便于提供补充相关信息。

第三步,由老师点评,重点是做写作指导:就立意、选材、编辑、辞章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课后请学生作相应的修改并上交修改稿。

第四步,当所有同学都做过介绍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全部稿件编辑成册,印发给学生留作纪念(目前正在结集之中)。这四步,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以讲台作舞台,积极向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进“大语文”教学都有突出的作用。

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乡情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④只有当学生能对各种知识进行主体性的意义建构和内容整合,能将已获得的间接经验知识具体地应用于实践,学生才能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我们推行乡情教育的过程,就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空间拓展到课外的过程,让学生们通过搜索、整理资料并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乡土资源、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的目的。具体如下作法:

第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出所要搜集信息的提纲。

第二步,通过访谈父母、上网搜寻、电话求助、假期采风(摄影和访问)等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和同乡同学互相交流,进行材料的初步筛选,经过文字疏通,整理出基础文稿。第四步,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班级主题摄影展或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老师和同学做汇报性介绍。

第五步,进行总结,写出心得,在“我爱我家”班级展览版展示。五.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语文教学中推行乡情教育的积极效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完全正确,我们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推行乡情教育的实践表明,此举正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推行乡情教育,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获得更大发展,还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一个学年坚持下来,一些学生原有的负面心理特征逐渐消退,非智力因素开始发挥积极、正面的效应。

我们认为取得积极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情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心灵归属感,激发了他们爱家、爱乡、爱国之情。学生在为家乡秀美的自然景观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在家乡悠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游历,他们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浸染和濡化;同时,潜移默化中他们又会把家乡和自己现在所处环境进行比较,在各自的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差异中,感悟到故乡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从而激起他们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目的,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成绩也随之产生显著变化,可谓渐入佳境。正因此,学生们每一次乡情介绍都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六.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语文教学中推行乡情教育有待改进的几点设想。1.渗透所在地的乡土文化教育,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综合性活动,逐步了解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风景名胜建设、人文风俗等相关内容,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会融入当地社会的目的,因为他们当中会有大多数将未来选择留下发展,从而成为“新”当地人。2.创办“家报”,进一步密切和故乡的联系。

尽管这些学生随父母一道出门在外,但在故乡还有众多亲人,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家报”,介绍大家庭的历史与传承、发展现状,这可以使亲人更紧密地维系在一起,使亲情进一步升华。总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可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还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内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一、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我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关键词] 现状 症结 重要性 建议措施 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正文] 我们北峰中学是一所山区初级中学,历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费尽心思,但在历次的大考中,我校学生的成绩都不如平原校学生的成绩,并且分值相差较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在进行反思。

为此,我认真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我校初三学生中考语文的考试情况,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题目中得分普遍较低。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寻找问题的症结。从我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目前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

1.条件限制。农村地区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有限,学生的课外书一般很少甚至没有。同时由于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少能到市区书店去购买课外书。另外据调查北峰山区目前还没有一家正规的书店,因此学生得到课外书的途径就只有学校了。而学校的图书室面积小,藏书数量不多,种类不全,即使向学校学生开架借书也只是一部分。同时北峰山区也还没有一所农村中学配置完备的学生电子阅读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学生课外借阅情况不容乐观,而有条件进行网络阅读的就更少之又少。

2.学习压力。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三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正因为有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也不允许学生看太多课外书。毕竟中考只凭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体制还没有改革,让学生从题海中抽身而

退进入到广阔无边的文学世界,没有一位教师、家长敢放心!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大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这样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3.盲目选择。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有相当多的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并不明确,存在着盲目读书的倾向,人虽在读书,但并不知为何在读书。大多的学生还存在“跟风”趋势,“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根本不管是否是健康的书籍。据调查目前学生课外看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愿意去看文学作品、名著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利用网络也主要是网上聊天和玩游戏,跟不要说是网上阅读了。

4.内容无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其次,要明确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再次,提几条关于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建议。

1.学校尽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建立一个标准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保证全校学生有书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2.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还学生阅读的时间,把学生在家的部分电视

时间或题海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3.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班级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放到“图书角”,多开展课外阅读课,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彻底转变对课外阅读的思想观念,抓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语文课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4.学生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其次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的本领。最后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用眼,更要用心,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最后,谈谈课外阅读研究实践探索。

一、确定阅读方向

这个环节由教师在阅读前做好准备,以便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1、定向阅读(专题阅读)

这种方式是课本的延伸,是探究的深入,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课本某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或某个知识点,搜集与此相关的课内外读物,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探究创造,最后交流探讨,归纳总结。例如,在学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阿长与〈山海经〉》后,组织学生定向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2、自由阅读

以各种期刊、杂志、报纸等内容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有效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面。在阅读活动中,我主要向学生推荐了《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另外,还把教学大纲中指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节约的零花钱买书,以备自由阅读时人人都有书可读。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深受学生的欢迎。

3、比较阅读

可以同类比较阅读,可以是异类比较阅读,也可以是反向阅读。比如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可以阅读 的《苏州园林》,比较其中的写法及写作角度、语言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进行读法指导

在学生阅读前,应集中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把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方法介绍给学生,速读、默读、朗读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读会变为会学会读,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分层次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把阅读品味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只做一个向导,及时地为学生的阅读“导航”。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我在阅读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一个人都有阅读的任务和目标,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层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层:心有灵犀。即要求边读边记,找出感点,遇到与自己的心灵有交汇的地方,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想,以备交流。这一层次适应于写作感悟能力很强的学生。

B层:读书偶得。即要求边读边想,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加一两句评语,写在读书笔记上,以便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C层:最佳眼光。即把自己喜欢的名句佳篇积累起来,整理到集锦本上,作为写作素材,以备查阅。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一般的学生。

以上三个层次的不同的阅读要求,能有效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使阅读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充满激情。

以上的阅读模式是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阅读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充实精神底蕴,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修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质、个人素养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让大家一起来为北峰山区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2011.9.10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来说就是语言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文本语言,尽可能地挖掘作品中蕴藏的人类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激发情感、丰富情感、释放情感和完善情感的场所。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

一、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以以情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文本,体察情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

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目标。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萧乾《枣核》中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等等,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就像一张犁耙耕耘在荒芜的心田,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寄情于景,寓理于事

在情景创设中获得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的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学生就会赏心悦目,受到感染。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开讲前,教师在教室正中挂上周总理的遗像,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录音机播放着哀乐,辅之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语。这些悲痛哀伤的氛围,强烈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置身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行列,沿着文情的轨迹阅读课文,体验了沉痛哀悼、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切感情,同时也领悟了文章寄情于景,寓理于事的写作特色。再如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教师可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的照片,要求学生对照图片,仔细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心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很好的将这种情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心中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四、“言为心声”,以情感人

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某教师在教学《驿路梨花》最后一节时,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你将如何做呢?学生回答:“我们也要做一朵洁白无暇的小梨花。”教师顺势进行点拨:“是啊,我们也做一朵洁白的小梨花。也许你们还会在今天晚上做一个梦呢,梦见自己真正的变成那梨花丛中一朵洁白无暇的小梨花了。”这里教师没有进行说教,而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揭示人、事、物、景中的认识和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审美欢愉中激起情感,熏陶情操。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发掘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教师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忘身于作者的情感轨道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灵的荒原开出灿烂的情感之花,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 吟 乡 情 长 精 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 吟 乡 情 长 精 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精心巧设计灵活用方法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到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教改用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影响着我们,每每接触到新的理念,都会给教师提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7—08学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稳妥推进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尊重规律,实事求......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应用之我见瑞昌市乐园学校梁霞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设备日益普及,即使是笔者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言文字的规范在教学中的作用上蔡县邵店二中尼奎内容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准确的传递和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一、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