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和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5.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6.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授课时数:6学时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理论讲解、PPT、视频材料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圣神话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近代中国国情
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破解一切中国革命问题的逻辑起点。正如毛泽东所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毛泽东选集》第2卷,633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国情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深刻的阐述。
1.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一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仍然保持着,并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二是中华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再加上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资本不可能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化,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在政治上:从1840年起,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台湾省,掠取了中国的海关、司法、领海和外交主权。他们在中国设立40多个租界,成为“国中之国”。他们还强迫中国开放108个通商口岸。使中国丧失了主权的完整和政治的独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中,有3个条约对中国伤害最深,这就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在经济上: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主要通过勒索巨额战争赔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开办银行,施行有条件借款等手段来实现。《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北京条约》对英、法各赔款8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对美、英、法、德等11国赔款9820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铁路、航运、海关、贸易,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马关条约》以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超量的经济掠夺。《马关条约》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特点,就是纷纷在中国抢建铁路。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铁路象是扎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吸血管,将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列强本土。
在思想文化上:通过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实施文化侵略,麻醉中国人的精神,培养为他们直接服务的买办文人。鸦片战争前,与鸦片同时输入中国的,还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传教士,最早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是法国,其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向中国派出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建教堂,通过传教、办学、办报,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侵略,以实现它们从思想上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鸦片战争以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首先在沿海五通商口岸地区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在全国仍然占明显优势。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程度的加深,中国内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亦逐步解体,中国渐渐成为外国列强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例如大量洋纱布在中国倾销,价廉而物美,中国土纱布不敌,连不少农民都去买洋布做衣服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自然而然就逐步解体了,“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生活渐渐不复存在了。而无论在沿海还是内地,广大农民除继续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却又多了一重新的剥削,这就是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中开始出现并逐步有所发展,但速度很慢,规模很小。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869——1894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共50多个,总资本500万元。1895——1900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至诚79家,总资本1700万元,每个企业的平均资本仅20万元。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当时主要投资于轻工业,例如火柴、面粉加工、纺织等等,因为这些轻工业投资小,见效快。因总体规模小,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来说,力量是微弱的。
第三,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皇帝被打倒了,但辛亥革命的果实最后落到了袁世凯手上。袁世凯在中国实行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专制独裁统治,后来是蒋介石建立起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封建军阀分别寻找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靠山,因此,中国的北方与南方,西部与东部,内地与沿海,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北方、西部、内地发展迟缓,十分落后;南方、东部、沿海则畸形发展,比较先进。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其经济上的绝对贫困和人身的不自由是世界上所罕见的。遇到天灾人祸,人民无以为生只好去吃树皮草根,吃观音土,吃人肉,当时人肉只卖到几十文一斤。一个年轻妇女还卖不到一两银子。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洪秀全振臂一呼,一场震撼中华大地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了。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民族革命: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民主革命: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都必须推翻。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而不反对封建主义,义和团运动结果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反对封建主义而不反对帝国主义,辛亥革命结果也失败了。义和团和平共处辛亥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80年(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先后两次分别登上历史舞台,斗争的主力最初是农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起义,揭开了近代农民革命战争的序幕。从1851年1月金田起义至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纵横18个省,坚持斗争14年,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不仅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表达了农民阶级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出路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称洪秀全是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人之一。
但是所有的斗争和探索终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道路,并不适应中国革命的现实国情,无法为近代中国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无法指引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期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换言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中国革命由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的经验教训,继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艰辛的探索。
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抗日战争时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什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要历经革命的实践斗争才能形成?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行程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途径、重要等内容的集中概括,具有统一全党的思想、概括全局,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重大作用。根据每一个历史阶段特点和党的任务制定党的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的重要方法。
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就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经过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讨,毛泽东1939年12月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7页)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最初表述。
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蒋介石集团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理人镇压人民革命、顽固地把中国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表述中增加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容,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6—1317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未间断过反侵略和反封建的斗争。这些斗争不能获胜的根本原因除了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外,就是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为什么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操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直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推翻其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探讨:有人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说,帝国主义“侵华有功”。你怎么看?
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近代中国丧失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他们就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香港、澳门以及西部、北部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台湾省,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设立租界,享有关税自主、领事裁判、驻军等种种特权。尽管中国拥有表面的“独立”,但实际上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在帝国主义手里。
其次,帝国主义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帝国主义侵略,虽然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基础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是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为此,帝国主义不惜采取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并同中国的封建主义勾结起来,严重地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国根本无法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再次,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主要支持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力扶持、栽培、保存中国的封建势力及其官僚军阀的上层建筑,以作为自己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其他反动势力也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附属于帝国主义。近代中国的历届政府,无论是晚清王朝,还是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以及国民党南京政府都不过是“洋人的朝廷”。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终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前提。
另外,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可见,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中国人民欲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先推翻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民主革命始终。
2.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
封建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因为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一方面,封建剥削制度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在近代中国,任何一个曾在中国站稳脚跟,获取最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积极支持、扶植中国当时的封建性的反动政权;反之,近代中国国内任何一个反动政权也无一例外地公然投靠帝国主义以维持其统治。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始终完全控制着广大农村的基层政权,许多地主充当着各级政府的官吏,而大量政府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后又到农村购置大片田产,成为新兴地主。这些地主阶级的当权派,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成为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因此,在中国反对封建主义,根本上就是要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只有这样,才能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3.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是外国帝国主义同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配合,依靠国家政权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特征,严重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代表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中国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把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对象。之所以将其作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对内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地主阶级一样,代表着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1927年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建立后得到大规模发展,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依靠反动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权疯狂地对人民进行掠夺,从而使民族工商业陷入破产境地,使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四大家族在20年中,聚积了价值达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到1942年,民族资本仅占全国资产总额的30.42%,而官僚资本已占到69.58%。尤其工业运输方面,官僚资本的垄断程度极高。解放前夕,它已占到整个工业运输固定资本的80%。其中拥有电力的67%,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100%。)总之,官僚资本主义的存在不但没有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反,却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把官僚资产阶级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在不同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不同:
国民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土地革命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新军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是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庞大群体,其中,工人和农民是根本的动力。1.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深受本国资产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革命彻底;与大生产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纪律性;相对集中于大城市,便于组织。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92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他们承担着社会的基本生产任务,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压迫极重,生活极其悲惨。中国农民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中国无产阶级尽管有很强的革命性,但人数很少,同广大农民结成联盟,是无产阶级形成真正强大的革命力量的惟一途径。将农民动员组织起来,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才会落到实处,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的核心。
3.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4.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问题: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第50页)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其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教材p50-51):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毛泽东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47页)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党在一定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民主纲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三者有机结合、内在统一,全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本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的。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即国体(概念);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个崭新的过渡性质的政权,包括了各个民主党派、各个革命阶级、各个革命团体。其基本成分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第二,工农联盟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基础,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属于人民的范畴,工人阶级也应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国家始终是反帝反封建的,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不改变农民阶级的个体所有制。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权力的所有者,因此,只有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充分地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人民不分男女、信仰,无论财产、教育,一律实行平等的选举制,通过乡、区、县、省直至全国的5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政府以行使人民赋予的职权,体现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各级政府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的国家形式,但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而且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的。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在实践中引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政治基础。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明确地把这一纲领的基本精神定为新中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原则。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主张和斗争目标,是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性质和特点制定的。新民主主义中国既不可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不可能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要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条路当时的中国都不能走。毛泽东指出中国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然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即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3页)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近代中国存在极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地主阶级利用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农民终身劳累而不得温饱。这种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缺乏经验。中共六大之前,党虽然确定了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但存在严重的错误: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二是没将富农与地主严格区别,三是主张土地国有或公有。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随后经过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规定了正确的分配土地的方法,即: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这个方法实际体现了对地主、富农给出路的无产阶级政策。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没有触动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照顾了地主的利益,但同时体现了农民的要求,总体上是一个改良政策,但在抗日战争中它是唯一正确的政策,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中国土地革命的纲领、总路线和基本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法的基本内容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按人口无偿地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
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真正解放,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特别是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翻身农民参军支前,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保证夺取胜利的人力、物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的。抗日战争和日本投降后,则达到了其顶峰。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2/3,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并控制着全国的金融机构,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到1950年初,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共接管官僚资本工矿企业2858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官僚资本主义代表的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它不仅剥削和压榨工人、农民、而且也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从而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两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具有买办性、封建性,没收它,具有民主革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的政策。民族工商业是指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那部分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同官僚资本有本质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民族工商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保护和发展他们,对解放区建设、人民生活改善和支援长期的革命战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多次指出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他强调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当然,保护的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8页)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98页)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求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但是,它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主张对一切的民族的进步的文化加以吸收,当然必须采取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态度,决不是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一种反对武断、迷信、愚昧和无知,拥护科学真理,把真理当作自己实践指南的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则主张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步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人。革命文化工作者要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吸取养料并为他们服务,把文化的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革命武器。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进行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逐步摸索,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从没有讲到过的、完全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全新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去实现。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和战争解决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最初出现在资产阶级较早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欧各国。其中,尤其是法国。法国1848年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都是在重要城市里昂和巴黎发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便说:无产阶级的起义应该由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并争取驻军,使起义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以城市工人暴动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也曾经走过这样的道路。第一次是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以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号召举行全国范围的武装暴动,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在这次号召下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来均告失败。第二次是1930年6月,李立三等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要求各部队“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结果,这一决议只推行三个月,便遭失败。第三次是从1931年至1934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他们排斥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急于要求打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他们甚至宣称当时的苏区与国民党政权是“大国对大国”,“大军对大军”,结果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血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较为弱小,而反动势力又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要夺取革命胜利,实行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暴动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1927年9月,秋收起义发动后,在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的紧急关头,毛泽东果断地改向敌人力量较弱,远离大城市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进军,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它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在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型革命道路。
此外,彭湃领导的广东海陆丰起义;王文明、冯白驹等在海南岛领导的起义;吴光浩、曹学楷等领导的湖北黄安麻城起义;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的弋阳横峰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的湘鄂西起义;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西渭华起义;张鼎丞、邓子恢领导的福建龙岩、永定、上杭起义;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广西百色和龙州起义等,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步走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
2.理论探索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探索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发展过程。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在总结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初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
1929年至1930年,革命力量在农村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农村根据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基地;反之,党在城市的斗争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可是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错误领导人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党和红军内部还存在右倾悲观情绪,看不清革命的形势,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针对上述情况,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汲取了其他根据地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同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篇文章为毛泽东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从而初步形成了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在1936-1939年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系统地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状况、敌我力量的对比、中外政治状况的对比、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深入全面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使之形成了严整而完善的理论形态。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由于国民党主力已基本上被消灭,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毛泽东在会上说:“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26页)中央规定,人民解放军今后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全会以后,中共中央由石家庄转道至北京。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约占全国城市的98%。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了完满实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革命道路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首先,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那样,建立公开合法的组织,通过长期合法斗争来积蓄力量。同时,“由于封建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因此,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都懂得“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不仅有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能拿起枪杆子,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以革命的战争推翻强大残暴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总之,“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0页)
其次,农民是中国武装斗争最广大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武装斗争的主体。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是武装斗争的主体。中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农民战争历史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尤其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因此,中国的革命应该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革命的战略基地必须放在农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组织、发动、武装农民,为革命争取广大的群众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再次,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残暴,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是,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相对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必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在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第五,党的领导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1)“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历史意义)
第二,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理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在中国新民主义过程革命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失败与成功、后退与前进、缩小与扩大、发展和巩固的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战胜强大敌人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一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联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团结本阶级各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联盟。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就提出了统一战线思想。早在19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后来,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时又指出,如果只有无产阶级的“独唱”,而没有其他阶级“合唱”,这种独唱就会变成孤鸿哀鸣。
列宁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派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81页)这些论述,为无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依据。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只占少数,最多的是农民、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级)”的状况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广大的中间阶级一同革命。
第二,中国革命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持久性。中国革命的持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长期积蓄力量,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三,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决定了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不仅有武装到牙齿的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压迫;还有依附于帝国主义掌握中央政权的大军阀和拥兵自重操纵各省的小军阀;不仅有封建地主阶级残酷的反动统治;还有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勾结的官僚买办阶级的盘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对付强大而又众多的敌人。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由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十分残暴,因此他们在中国人民中十分孤立,不仅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坚决反帝反封建的,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只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采取正确的政策,就可能团结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共同战斗。另外,由于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斗,造成了反动营垒的不统一和分裂,革命力量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与反动营垒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打击主要敌人。因此,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是完全可能的。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4.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即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1927年7月)。这次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后—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前)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民放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主要是: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第二,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第四,处于一种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8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突出特点,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
5、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要依据革命的需要对资产阶级实行即联合又斗争的策略。联合民族资产阶级要针对其两面性特点,在联合的基础上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适当的斗争。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二)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一,它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不可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的道路,而从一开始就应进行武装斗争,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第二,它是由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性所决定的。中国的军阀、地主、土豪劣绅,不仅有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凭借着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革命实行武装镇压。面对残暴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它是由中国革命的任务长期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要战胜他们,必须通过较长期的积蓄力量,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再加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革命发展不平衡,革命的发展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夺取全国胜利,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曲折发展的过程。这种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可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取得胜利,而必须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2.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第三,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
3.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思想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形象地表述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三)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其走狗”。(《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57页)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党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
党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2、党建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的总政策,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的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变革,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的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课堂小结】
第二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结果。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到1948年4月毛泽东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经过长达26年最终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2)封建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3)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动力;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力军,更不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点和优点使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无产阶级要保持领导权,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两者之间有着原则区别:一是革命领导权不同;二是时代条件不同;三是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四是革命的目标与前途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倾错误,导致一次革命论;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对农民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后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延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一,中国是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下,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一,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全国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领着中心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处理了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首先,中国革命中敌人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远远超过革命力量的,而且中国又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次,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革命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
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是: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同时也要注意巩固和发展第二个联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强调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斗争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其他斗争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在思想上入党,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开展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了条件。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4.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即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使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包含;1.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2.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工农武装割据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毛泽东活的思想的三个方面;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即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理论;第一,提出了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合作化的发展道路;第二,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扶的原则和有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步骤;第三,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第四,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想结合;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的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理论;第一,将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对官僚买办资本应对暴力剥夺将其没收变为国有资产,利用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引导其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二,党和政府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等一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接受和平赎买。第三,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第四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习题
思考题:
1、列宁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
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试根据这一论断分析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
2、分析: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
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
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3、辨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
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4、辨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要反对资本主义。
5、辨析:“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
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
6、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完整论述了中
国革命发展的“阶段论”思想,后来又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请依据这种观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8、辨析: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组成部分。
9、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
系?
第五篇: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第三章 思考习题
1.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此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
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3.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
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5.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