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06:3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课改因学生而异---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熊际友

一、背景

授课时间:2015年4月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Ⅱ)《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人教版)

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学生的本身的投入程度和认知方式。

二、主题

思考: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三、教学方式:本课用“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方式四、四、教与学过程

(一)提问:

(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三)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讨论

1、基因

①基因是什么物质?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②基因是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③DNA分子上也有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④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2、转录

①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信使RNA)。②信使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3、翻译

①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②碱基与氨基酸如何对应?

(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图与文字说明,寻找“可疑”的地方,提问,解答。

(五)学生的提问

(六)某个基因含有60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条肽链所含的肽键数应是()

A.999个 B.1000个 C.1999个 D.2000个 师答:6000除2„„ 生(摇摇头):不懂。

师(指导学生翻开课本P64图)问: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他马上(指着课本的转录图)问:什么意思? 师(指着课本基因的概念)问:什么是基因? 生答:这些我都懂了,基因是遗传的单位。师再问:基因是什么物质?生:略

师: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意思是什么? 生:略

五、教学反思:

2班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师生轻松地进入教室,上课语调放缓,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适当提问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多思考、肯回答。

2班注重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增多,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增多,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并增加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2班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然他们不主动阅读,那我就只好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讲解。三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

“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

优点:教学效率高,通过必要的点拨,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进行测试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反复进行矫正,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重视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提倡在过程中学习;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足:被动学习以接受、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提出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办法。

基本上只注意知识的掌握,没有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过多的测验,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耗费时间,难以覆盖学生全部需要;学生缺乏真正的研究所需要知识基础和经验,困难较大;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梁开玉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

最后,我请扮演“消费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植物就会不断地制造有机物,生态就不能平衡。” 哦,一个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释,我担心越说他们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评价。我问全班还有不同意见吗,又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世界就没有了二氧化碳的保护,温度就很低,生产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聪明的学生,他不象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的答案,他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遗憾的是我当时“忘记”了表扬他,其实,与其说是忘记,还不如说是我潜意识里传统教学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头脑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过分地考虑怎样一步一步地、小心谨慎地去教会学生,而忽视了激励思考的职责,以至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闪出的火花还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予激励、鼓舞,无疑将会促进全班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很显然,今后的教学,我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组织者。

第三篇: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甘 璐

1.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后的愉悦。

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

2.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

(一):从200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

案例

(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3.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寓故事于生物教学之中,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案例

(一):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病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以《屎壳郎出国记》的趣味小故事引入《生态系统》的教学。在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可引入:”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萧伯纳和漂亮女演员的故事。另外,还可以尝试在生物课堂上还安排了课前5分钟轮流讲故事的活动,故事的内容可以是与生物学有关的,也可以是报告生物研究的前沿问题。

案例

(二):在讲“白化病”时,先穿插讲了一段“月亮女儿”的故事:大西洋中有个小岛,岛上住着300多位居民。他们的皮肤极白,头发几乎透明,眼睛怕光,视力极差,所以白天深居简出以避光,只有皓月当空时,才走出家门,在海滩上高歌狂舞,故被称为“月亮女儿”(白化病)。但为什么岛上的人都患这个病呢?在长时间内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直到1927年这个迷才被解开--原来这是由于该岛长期与世隔绝,岛上居民近亲婚配,结果白化病得以蔓延。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系列的人闻轶事,而这些人闻轶事往往闪耀着科学思想的光辉,只要我们注意挖掘,无疑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辉。因此,老师不能仅仅熟知某个理论,还应该了解相关故事、生物学史及相关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修养,而且能增强我们课堂教学的趣味性。4.巧用实例和数据,促进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物教学中,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热情至关重要,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听,而且学得轻松。

案例

(一):在讲无氧呼吸时,可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引入。对于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如“赤潮”、“水华”、“入侵物种”等,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等是指的什么,这些现象因何而引起,又该如何防治,等等。

案例

(二):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渴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利用该DNA的特异性可以做亲子鉴定,还可以给罪犯定罪。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研究人员从病人身上取出DNA,在试验室进行改造后,再在实验室内培养,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以治疗癌症。

教学中趣味案例为了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就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是一种适应生物教学的一种新方法,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功能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紧张活泼、和谐生动、有张有弛的理想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不断地增强教学效果,培育出高素质的生物人才。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光合作用)

教学案例

高二(必修)光 合 作 用

教 学 案 例

光合作用

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先学后教的方法)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 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

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减重57g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1779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可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另外在进行演示之前要简要介绍实验装置和基本 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每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每个实验揭示的问题。当一组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实验:他将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内土壤的重量是90kg。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苗渐渐地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结果使海尔蒙特大吃一惊: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配合投影图)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板书:海尔蒙特 柳苗生长之迷

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 局限性的。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 钟罩内的实验 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讨论回答引出下一个实验:阅读材料“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quot;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 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是否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关呢?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

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谢尼伯 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氧;索热尔

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萨克斯 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板书设计:(略)

第二节 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海尔蒙特柳苗生长之迷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钟罩内的实验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说明光的重要性。

谢尼伯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二氧化碳,产物是氧。

索热尔 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

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

萨克斯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课时)探索光合作用

引言: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我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释。怎样检验我们对问题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组探索性实验。(板书:

二、探索光合作用)

萨克斯利用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发现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能够制造淀粉?

小组讨论: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同学们能够设计出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为什么?然后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一部分,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思考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发给每组一片经上述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请参与上述实验过程的同学进行说明。

但是如何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叶片上行不行?还很难回答。

指出: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将叶片上的黑纸片取下,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将这一套装置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 灯加热。

讨论:能否将装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不能,酒精容易燃烧)

观察:加热过程中,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分析说明:绿叶变成黄白色及酒精变成绿色的原因。

操作:将酒精灯熄灭,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将漂洗干净的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几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时将实验台收拾整理)

观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结论:经过部分遮光处理的叶片遇碘液后,见光部分呈深蓝色,表明有淀粉产生;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没有淀粉产生。说明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那么,光合作用还有其他产物吗?

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介绍实验装置,并让同学看到试管中上升的小气泡,解释排水集气法。然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请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光合作用产生的助燃气体是什么气体?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

我们蒸馒头要有面粉、水和发酵粉作为原料,那么,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需要什么原料呢?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说明两套实验装置的不同在于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盛有清水,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取两枚叶片,进行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的处理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说明原因。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气,能产生淀粉吗?可见,光合作用除了需

要光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

演示实验: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实验,根据现象说明问题,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验证了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解释是正确的教学结果反思:通过尝试先学后教,让学生全面参与讨论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大家都融入课堂、融入教学中,并积极参与。例如:很不爱动脑的193班杨涛、194班邓云晖、195班周兴来等都参与了讨论,并积极发言。但也有负面影响,例如这部分内容本来打算每班2课时上完,但通过这些活动,结果各用了四个课时的 教学。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思考尽量做到学法与教法的最优结合。

第五篇: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学案例(课题)

生物教学案例

高二(必修)光

合Xxx中学

生物组

作 用

2013年12月6日

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有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以及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能够运用光合作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结合初中的光合作用概念和高中光合作用的过程图,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建议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本上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

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减重57g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1779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因此要让学生珍惜现在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分析,弄清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让学生明确高中生物、化学的实验室规则。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不做,但是得让学生分析:如果没有二氧化碳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氧气从哪里来?因为这两个实验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另外,要讲明实验的装置和基本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遇到相应的试题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学生看完每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该实验揭示的问题。当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

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初中我们就知道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科学家研究柳树苗的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实验:他将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内土壤的重量是90kg。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苗渐渐地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结果使海尔蒙特大吃一惊: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配合投影图)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板书:海尔蒙特 柳苗生长之迷

说明柳树苗的增重来自水)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 钟罩内的实验 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不同的学者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讨论回答引出下一个实验:阅读材料“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 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得有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是否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关呢?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才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

给出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树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谢尼伯 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氧;索热尔

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萨克斯 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板书设计:(略)

下载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推荐5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 ----《激素调节与快乐加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刘春艳 摘自:《21世纪教育网》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高中生......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高中生物 必修3本、选修1本,高二开始学习,一年全部学完 高考90分,其中必修1、2、3占75分,选修15分 选择题6个,每个6分 大题4个(不包含选修) 高二:必修1:细胞 必修2:遗传、变异、进化......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特点 (一)、试卷结构 本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 第一大题:选择题为单选,20道,每题2分,双项5道每小题3分;第二大题: 填空题,共4道,共45分分。 (二)、试卷特......

    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投掷轻物教学案例 黄烁 这是一节投掷轻物课。这节课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器材简单,一物多用,一物贯串全课,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上课了,我利用故事片“两个小八路”导入课题,然......

    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刘婵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害怕老师提问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学生害怕老师提问,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上看,主要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 学生对老师提问的......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北京教委颁布新规 2014年5月19日,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颁布将于今年5月30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行为的意见》。 意见提出,要确保中小学生......

    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