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时间:2019-05-15 06: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篇: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全章概述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新课程学习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方式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和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牢固群众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2课时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它与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运动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6页探究框题以及8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以往的唯物主义理论没有科学的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一一社会存在。

2、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8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7页探究框题和88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即: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总结上述内容,并思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科学所在。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这一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探究框题”和90页“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0页“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探究框题” “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阶级斗争推动了阶级社会的发展。

(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 3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知道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正确地是()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A [例2]以往的唯物主义理论没有科学的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A. 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B. 没有看到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C. 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D. 没有追溯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答案 D [例3]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④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A.① B.② C.① ② D.① ②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自身的规律决定的、客观的。

第二篇: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能级及要求】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A)【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2、懂得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4、了解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高效预习】

1、按劳分配是________ 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 原则。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 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 ____决定的。(1)_____________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_;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_____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______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

_、、、________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即按生产要素分配)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 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____________的尊重,对、、和 的尊重。

【重难点剖析】

按劳分配的含义、原因和意义: 【问题探讨】

小明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会计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工程师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包子店,虽然忙些累些,可收入不错;三叔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的税后收入比小明的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出一倍。

说一说,小明家人是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的?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堂训练】

一、判断题:

1、我国的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1()

2、我国劳动

者的一

入,都

()

二、单项选择题

3、按劳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这种分配()

A.混合所有制经济 B.公有制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4、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等收入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

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C.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D.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5、2013年10月,安徽宿州尝试以信托方式破题,成为全国开展土地流转的“吃螃蟹者”。土地流转信托是指,以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合法拥有或具有处置权限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定期获得信托收益。该尝试有利于()

A.规范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B.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C.建立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D.确认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合理性合法性 方式的经

6、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

()A.有利于让一切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B.是对个体劳动者合法收入的尊重 C.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D.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唯一措施

7、私营企

中的工

人的工

()

A.按劳分配 B.按管理要素分配 C.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8、下列

配的有

()①按生产要素所得②技术、信息、管理参与分配③按土地要素分配④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课后练习】 9、2010年起,全国所有事业单位将全部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承 2 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获得的绩效工资属于_________所得。

A.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按贡献分配

10、“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

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 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 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张氏四兄弟,老大是国有企业职工;老二是某国有企业的技术员,并将一项专利卖给厂里;老三在一家外资企业做工;老四在一家国家控股企业工作并持有公司股份。下列对张氏四兄弟

确的的非

入的是

()

A.老大的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B.老大和老三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

C.老二和老四的收入包括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D.老二和老四的收入分配方式完全相同

12、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靠承包土地致富”,体现了什么样的分配方式?“靠科技入股发家”和“靠投资获利”在分配方式上有何异同点?

(2)“靠科技入股发家”和“靠投资获利”体现了什么样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制度有什么意义?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课时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堂训练】 1-8 ABBDD ADA 【课后练习】 9-11 BCC 13.(1)“靠承包土地致富”体现了按劳分配。“靠科技入股发家”属按技术要素分配,“靠投资获利”属按资本要素分配,二者都属按生产要素分配。

(2)二者体现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三篇:高中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故应选B。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第四篇:高中政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案4 新人教必修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各种经济成分,熟记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理解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用户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对待各种经济成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度合乎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难点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班里有哪些同学家里是种地的?请举一下手。学生:举手。

教师:那你们知道用来种地的那块田是你们家的还是国家的?它的所有权属于谁? 学生:我家的/国家的。教师:田地的归属权问题属于经济制度问题,究竟土地属于谁?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二)进入新课

一、公有制为主体

教师: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我们回忆一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学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师:那么,它的地位和外延是什么呢?大家请阅读课本31页,然后找出答案。学生:它的地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有经济,顾名思义,国有经济它的归属权属于谁? 学生:国家。

教师: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我们称之为国有经济。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盖房子呢?盖房子最重要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学生:顶梁柱。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很好,国有经济就像顶梁柱一样,它支撑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他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国有经济的地位。那么发展国有经济有什么意义? 学生: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根据生产资料的归属权不同,可构成不同的经济成分,国有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假如生产资料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呢?比如说,假如我们班成立了一个食品加工厂,我们的同学既是这个厂的劳动者又是这个厂的投资者,那么,我们这个食品加工厂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企业? 学生:集体企业。

教师: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的企业,我们称之为集体企业,同样的道理,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我们称之为集体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它的地位。发展集体经济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教师:国家对它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3、混合所有制经济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食品加工厂越做越大,在全国有十几家分店,利润也非常大,我们的校长见了,他说他要以他个人的名义入股我们的企业,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见了,他也说要以国家的名义入股我们的企业,现在,我们的食品加工厂成为了国家、集体、私人多方持股的新型企业。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企业还是集体企业吗?如果不是,它是什么企业? 学生:不是,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教师: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势。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教师:刚才大家所学的都是公有制经济的内容,表明的是资产归谁所有,可是,这些公有资产用什么方式、形式来经营使用,则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同学们,平常你们是不是经常见到以XX股份有限公司命名的企业?比如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健力宝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什么这些公司前要加上“股份”两个字? 学生:不知道。

教师:这些公司之所以在前面加上“股份”两个字,是因为他们发行了股票,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说股份制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呢?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私有制企业里面也有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教师:很好,股份制只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突出特征是财产占有形式的社会化,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教师:以公有制为主体,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学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时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师:同学们,上面公有资产占优势,可不可以改为国有资产占优势? 学生:不可以。教师:为什么?

学生:公有资产包括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混合所有资产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教师: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我可不可以换为“主体地位”? 学生:不可以。

教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不能混淆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侧重于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份的比例上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则是就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而言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既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教师: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指的是公有制经济外的非公有制经济,现阶段,我国有哪些非公有制经济?

学生: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教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区分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同学们请看看33页那个框。有对夫妇筹资开了个小饭馆,夫妻俩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他们把农民卖不出去的小南瓜加工成美味的食品,远近闻名。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俩开启了连锁店,取名为“小南瓜”,雇工经营,自己当老板。问上述材料中的小饭馆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小南瓜”连锁店又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 学生: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教师: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个体经济

教师:所谓个体经济,就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学生: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现阶段,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们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私营经济 教师:那么,什么又是私营经济呢?它的特点和作用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意义?请阅读课本34页第2段。学生: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已取得利润为目的。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等特点。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教师:那么,现在你们可以告诉我小饭馆和“小南瓜”究竟是什么所有制经济了吗? 学生:小饭馆是个体经济,“小南瓜”是私营经济。

教师:判断个体经济还是私营经济主要是看他有没有雇佣劳动力。

3、外资经济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外资经济也是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那么,什么是外资经济?

学生:所谓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教师:外资经济等不等于“三资”企业经济?等不等于“外国资本”? 学生:不等于。

教师:正确。同学们,将来长大后你们愿意去外资企业工作吗?为什么? 学生:愿意,因为它的工资高。

教师:只因为这样吗?你们有没有想到以后要创业?自己当老板? 学生:有。

教师:那么,我们去外资企业工作时,就要注意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因为它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这也是我国发展外资经济的意义。

三、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师:同学们,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生产力发展水平怎样? 学生:极端落后。

教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我们的态度应该怎样呢? 学生: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教师:为什么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有没有听过“鲶鱼效应”这个故事? 学生:没有。

教师:挪威人靠捕食沙丁鱼为生,但是沙丁鱼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死,原因是捕捉回来的沙丁鱼不运动。沙丁鱼的死对挪威人将造成重大的威胁,因此,挪威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在沙丁鱼中放入两三条鲶鱼。我们都知道,鲶鱼是靠吃沙丁鱼为生的,沙丁鱼为了活命,他们就拼命地游啊游,从而使挪威人减少了损失。而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就像沙丁鱼,非公有制经济就是鲶鱼,适当的引进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保持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形式,以及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指示,充分认识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五篇: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目标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运用目标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课堂探究】课本第86页

A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B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A旧的社会历史理论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找到社会存在的物质根源。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

B马克思主义能够发现社会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这就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C马克思为什么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衔接】P8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图示】 地理环境

物质生活――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重要、最根本)人类社会生活

精神生活――社会意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88 【举例】P87漫画:地狱的情景;万能的上帝; 【课堂探究】课本第87页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专家点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

【举例】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探究】课本第88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绝对统一的关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上(2)(3)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时间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过渡】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要生存必须有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资料,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才能从事其他的活动(教育、艺术、体育、政治)。

而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在这一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思想教育】落后必然挨打,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与自己的发展。要积极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去。现在学好知识将来教育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社会的整个面貌只能从生产方式中得到科学的说明。【举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喊破嗓子打破钟,社员迟迟不上工,村边等,路口蹲,站在地头一个坑,你来我也来,男打扑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集体的活儿慢慢磨,谁干多了不划算。”由于当时的科技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手工插秧、拔麦子、脱粒),劳动积极性低下,导致劳动效率低,产量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危险,偷偷把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户耕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签下了大包干的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因此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孩子养到18岁。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缺是加快了生产进度,抓住了季节。1980年9月,中共中央对这种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此后,我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这一制度,延长土地承包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反季节生产和销售,脱掉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举例】P8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气机(机器大工业)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马克思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的基本过程,即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质生活资料,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就需要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解开社会之谜的关键正在于找到了物质生产实践。通过对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感受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领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 推动;不适合生产力 阻碍)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人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新了劳动资料,开辟了新的劳动对象。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又会引起人们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地位的改变。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基本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们、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服务于先进 促进发展,推动进步;)(服务于落后 束缚发展,阻碍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进一步思考进行这种变革的原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图示概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A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来缓解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或多或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举例】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参与政治生活; 【举例】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课堂探究】课本第92页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通过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即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课堂探究】课本第91页

A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B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探究提示】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B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举例】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探究】课本第93页

A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B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A他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是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的决定力量。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资料补充】英雄史观――又叫天才史观,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个别英雄任务可以凭借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宣传英雄创造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举例】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A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举例】红楼选秀、西游记选秀、大型文娱晚会、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典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内容来自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学作品;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堂探究】课本第95页 A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B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邱娥国之所以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际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归纳本课】

3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2对矛盾、2大规律;1个总趋势和实现途径; 2个内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4个要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下载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