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周长 教学反思(范文)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王柳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创设情境“小蚂蚁酷爱锻炼身体。看,它在树叶上跑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周”的含义。紧接着通过让学生通过描一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操作的数学活动中感性认识。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描一描、说一说、测一测、算一算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测量、计算、比较方法等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直线型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曲线型图形);发现了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还发现了比较周长的不同方法,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比较既快又准。这些充分体现了“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思想。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它也是以后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并能与他人合作,测量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
整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我首先创设“帮蚂蚁画运动路线”的情境,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和“一周”。
第二环节:通过看一看、指一指、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第三环节:通过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如可以用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第四环节:借助方格图去巩固图形的周长。对于整节课的教学我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我的板书字太小,粉笔字需要下功夫去练习。
二、我教具准备不足,比如树叶应该涂上别的颜色,便与区分,让学生准备教具,上课时让学生充分活动。
三、在教学周长时,我出示铁丝让学生去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时,我应该多找一些学生去说一说和多找一些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巩固。
四、老师在示范动作和语言时一定要规范和精准。
五、预设和生成,课堂上如果遇到生成,老师一定不要慌,可以追问学生为什么?或让学生充分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可以让学生课下讨论,下去后老师要查阅资料和咨询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有必要的话下堂课可以在和学生说说。每次反思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希望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总结中,使自己不断成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2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一)周长概念的建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描一描、画一画、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几个活动,意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理解周长。
活动1:描一描、画一画,揭示周长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我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蚂蚁描出树叶的边线,但我发现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很难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孩子的空间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更改了方案。设计动画展示四只小蚂蚁参加爬行比赛的情境,看哪只小蚂蚁 1、是沿着树叶的边线刚好爬完一周,先到达终点,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哪里是树叶的边线。
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从起点还要回到起点。从而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3、接着让孩子描出书中45页第一题图形一周的长度,在描的过程中继续体会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的概念。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活动2:找一找、摸一摸,理解周长。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同桌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手指从哪里开始指,哪里结束?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本环节主要意图是:通过这个活动,是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周长”,从而感受到周长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3:估一估、量一量,测量周长。在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周长的基础上,如何求得图形的周长?师生互动,先让学生估一估老师的腰围,再量一量,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方法。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测量中学会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以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数学书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还有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树叶等表面的周长。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 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认识到虽然有些图形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它的周长却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3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的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捡到的各种树叶,激发学生画的兴趣,让学生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出树叶的形状,通过让学生一笔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初步、直观感知 “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的一周等来认知“周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腰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认识一周)——动手操作(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巩固提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资源开发:从周长联系到用皮尺测量腰围头围,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教学媒体:线、直尺、皮尺、树叶、小篇子、课件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5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6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周长的含义。布鲁纳曾说过:“掌握一门学科就是要掌握这门学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数学首先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无论是传授数学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必须以数学概念为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在认识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中,借助观察、对比、辨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得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而有效地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提升个人数学学科素养。如何让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让学生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通过不断地变式体验“封闭图形”的生成,让学生感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的建立。道明周长概念,让概念回归数学本质,一切水到渠成,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周长”,在“玩”中认识周长概念。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数学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观察基础上获得直观感知,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获取丰富的表象和体验。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主动探索新知,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知识重组,优化认知结构,不断地“同化”、“顺应”,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表象,建构概念模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教学的: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2、测量树叶的周长,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树叶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有用软尺测量出周长的.
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周长。
第三篇:《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张秀秀
《什么是周长》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第一,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第四篇:《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北街小学
廖素芳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融入情境,并在自学指南的指引下,进行初步的自学,亲身经历描树叶的边线,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描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此环节借助自学指南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效果较好。
2、互动深思,揭示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周长的概念。再利用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再次去体验、去感悟,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此环节层次明确、步步深入,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周长概念,但在具体操作中,此环节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放手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起重视。
3、拓展测评,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两个部分的挑战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其中第一部分基础型练习,让学生描图形的边线,并说说是怎么描的,让学生再次体验了从起点再回到起点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第二部分练习是在充分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然后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衔接,请学生探讨怎样测量腰围,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五篇:《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凝视自己以前的课堂,想到每次学生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学生都有一些彷徨和吃力。解读课标后,才发现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是要循序渐进的。这也是实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
本着这样的理念,上完课后我反思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三只小蚂蚁爬行的轨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看到二号小蚂蚁爬行了一周,也理解了“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再通过描一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最后通过练一练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在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比较到位,因而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学生对一般的图形周长计算方法迎刃而解。
见证课堂之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设计的活动内容较多,在练习题中测量和计算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时,应充分利用实物投影,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去做。再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再还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保护学生敢想、敢说心理。
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它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片绿叶”,但诚挚的希望他们发现“整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