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周长”教学纪实与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4~4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软尺、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围绕花坛走一周,亲身感受周长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内涵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欢迎它的到来。(课件演示。)
师:上课前我们做了一件事,可小蚂蚁还不知道,谁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围着花坛走了一周。
师:据你们的估计,这个花坛一周大约有多长?
生:这个花坛的一周大约有两米长。
生:这个花坛的一周大约有3米多长。
师:你们说的长度不同,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一周有多长。那么,我们走过的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花坛的周长,到底什么是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什么是周长。)
师:小蚂蚁也想围着它的小花园――一片小树叶走一周,如果小蚂蚁走对了,我们鼓掌表扬它,好不好?来!我们给它喊口令。(课件出示:小蚂蚁围着树叶走起来,但没有走回起点,就停了下来。)
师:对吗?
生:不对,还应该继续走。(课件继续演示:蚂蚁又走过了起点。)
生:老师,它又走多了。
师:真是只马虎的小蚂蚁。谁能告诉小蚂蚁怎样走才能让它感受到树叶的周长呢?
生:从起点走,走一周再回到起点。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伸出一个手指一起帮助小蚂蚁重新走。
师:看来,不管从哪一点出发,只要沿着树叶的外边缘走一周,再回到起点,就一定能得到树叶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看。(在黑板上画一个角“∠”。)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角。
师:角有周长吗?谁能到前面指一指。
生:没有周长。
师:为什么没有周长呢?我们可以根据刚才学过的知识认真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意见在组内交流。(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们组认为,角没有周长,除非再连一条边,把这个口封住,这样就可以回到起点。
师: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
生:有封口的图形才有周长。
师:对,也就是说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二、实践探索,理解周长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谁来一边摸边线一边说。
生:(摸数学书的边线。)这是数学书表面的周长。
生:(摸文具盒的边线。)这是文具盒表面的周长。
„„
师:看来周长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么我们身上哪有周长呢?
生:头、腰、腿、脖子„„
师:头部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头围。腰部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腰围,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周长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很广泛的。
师:如果老师想让同学们估计一下我的腰围,选哪个长度单位合适?
生:厘米。
师:谁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10厘米呢?
生:我的一??大约10厘米。
师:那谁愿意到前面来,用你的手估一估老师的腰围到底有多长?(生用手指估算。)
师:我估算老师的腰围大约是70cm。
师:现在老师实际测量一下,看一看你估计得准不准。(师测量)谁来帮帮老师啊!
师:误差不是很大,那么要想知道准确长度,只靠估算行吗?
生:不行。
师:我们必须动手量一量,现在就请同桌互相量一量对方的腰围或头围。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时要注意从哪一点出发就回到哪一点,只量一周,还要看准刻度,把估算和测量结果与同桌说一说。(生开始估算和测量。)
师:刚才同学们测量得非常认真,老师已经被你们认真学习的精神感动了,谁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我估算我同桌的头围是33厘米,腰围是56厘米。
生:我估算我同桌的头围是36厘米,腰围是60厘米。
„„
师:你们实际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
生:我实际测量我同桌的头围是35厘米,腰围是55厘米。
生:我实际测量我同桌的头围是38厘米,腰围是59厘米。
„„
三、操作实践,应用知识
师:刚才大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就连小蚂蚁也夸你们了不起!它给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出示:树叶、拱桥、兔子、汽车、三角形等)同学们快看都是什么呀?你们喜欢吗?现在就请你们任意选一个图形,自己选择测量工具量一量,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比一比谁的速度快,老师这也有两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生测量计算。)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好。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我用直尺测量三角形。我量出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8厘米、12厘米,6+8+12=26(厘米)。
生:我用毛线绳测树叶的周长。我把线绳在树叶的外边缘绕一周,然后再用软尺测出毛线绳的长度,长23厘米,这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说得非常好,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测量方法。
师:其实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样的图形,只要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就可以得出它的周长。它们的周长还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下节课我们就要学到。
师:现在如果老师想测量并计算黑板的周长,与这个图形(指黑板上图形)的周长能不能相等。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大小不同。
师:形状相同,周长不一定相同,记住了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蚂蚁想沿着下面这组图形各走一圈,可它不知道走的路程是否一样,你愿意帮它判断一下吗?(出示书中第45页3题。)
生:这组图形的路程是相等的。虽然两个图形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可以平移,再把这个图形拉直,就可以看出是一样的了。(师课件演示。)
师:你真了不起,说得非常好,看来形状不同,周长却有可能相同。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周长”。
生:我知道了不同的图形应该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生: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却有可能相同。
„„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下节课继续努力。
反思:
“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遵循了课改的新理念,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本节课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绕学校花坛走一周,新课开始又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找身边物体的周长等活动,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概念。能够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设计了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尤其是让学生用手指“书空”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伊始创设各种情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突出了估测意识的培养。
培养估测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测量物体周长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周长是多少,培养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最后的拓展练习,不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了周长的知识,有利于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拓宽深化,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又渗透了转化思想。
5.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周长”的含义。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亲自去体验,亲自去经历,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践出真知,经过上实践课,发现还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不仅要重过程,还要重结果。
过程自然重要,但结果仍不能忽视。在学生认识周长的活动后,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要注意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准确性,以避免学生对概念掌握得不准确。
2.还要进一步注意得出结论的过程。
例如,同桌互相动手量头围、腰围的过程,在让学生说估测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时,应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说出估测或估算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估算与实际结果间的差距是可以尽量减小的,提高估测的能力。
本课中学生的感性体验少了些,可以让学生在小蚂蚁爬树叶后,再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在认识周长后,学生在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有周长时,要强调周长是在一个平面上。教学“角是否有周长”这一环节,应移在拓展题前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有一些物体没有周长。
(作者单位:嫩江县第二小学)
第二篇:“什么是周长”教学纪实与评析
“什么是周长”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掌握其含义。3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周长”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获得对 “周长”的 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眼看、脑想、手动,使他们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等教学手段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巩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与生活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结合要为同学们做秋装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交流机会。例如,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小组交流测量的过程,在练习中进行小组交流等。整节课学生的合作交流得到发展,也学会了与人沟通、相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流程教学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到了,秋姑娘带着礼物来到我们身边。想知道是什么礼物么?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展示纷飞的落叶)
师:对了,片片落叶象蝴蝶展开了翅膀,纷飞在我们的身旁,这就是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而且已经轻轻地飘落在你们的桌子上了。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就赶快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叶子举起来吧!(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落叶高兴的举起来。)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秋姑娘送礼物的情境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秋姑娘还托这件礼物给大家捎来一封来信,想知道这信的内容吗? 生:想知道。师:秋姑娘知道大家都很聪明,想让大家自己动手找到这封信的内容,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信心。
师:那就请你把手中这片叶子的轮廓用彩笔描在白纸上。注意,在描的时候,可以同桌两个人合作,笔画不要重复。好,开始吧!(学生动手描叶子的轮廓)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描的?同学们注意听,注意看。
生:我用手按住叶子的中间,然后用水彩笔从叶柄开始描,正好沿着叶子描了一周,就描好了。
生:我是从叶子的顶端尖尖的部分开始描的,也是正好描了一圈。生:我先描了叶子的左边,又描了叶子的右边,也正好是叶子的一周。师:刚才几位同学描的都是叶子的一周么? 生:是
师:其实,不论大家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我们都是描出了这片叶子的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这片叶子的周长。这就是秋姑娘信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就来共同研究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评析:通过画叶子的一周,巧妙地引出了“周长”,使学生感到周长并不一定是一笔画出来的,夯实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二、探索新知 1.揭示周长的概念。
师:小蚂蚁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礼物,看,它在做什么?(课件播放小蚂蚁绕叶子一周的动画。)师: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2.实践活动:摸一摸。
师:我们已经接到了秋姑娘这封来信,就让我们快点打开看看吧!生:好!(课件播放秋姑娘的来信)
师:按照秋姑娘的要求,老师先来摸一摸。(师边摸边说)你能像我这样,找到一个物体,选一个这样平面的面,然后细心地摸出它的边线么?
(学生到前面汇报)
生:我选择了我的文具盒上面平平的面,摸出了这个面的边线。……
师:刚才我们摸出的这些面的边线,它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评析:摸一摸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周长”概念的机会。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活动:量一量。
师:让我们继续来看秋姑娘的来信。
(课件播放动画:天气慢慢变凉了,秋风公司要为同学们定做又漂亮又暖和的秋装,快把你们的尺码告诉我们吧?)
师:现在就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想想办法,同桌合作,测量填表吧!
师:生活中,我们买帽子要知道头围,那么买衣服的时候,除了知道身长,还要知道些什么呢?那就合作在量一量吧。(学生活动,并汇报结果。)
[评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自主选择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并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和体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难点——周长的概念,体会周长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拓展应用
师:我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礼物,看看是什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长方形)老师把这份礼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在你们的桌子上。(左边的同学桌子上是大长方形,右边同学桌子上是小长方形)既然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咱们就来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请你把边描直,描完就立刻起立,看谁描得又快又好。(开始比赛,结果右边的同学速度快)
师:都是长方形,为什么这些同学描的这么快呢?想知道原因么? 生:恍然大悟)哦,原来老师给他们组的长方形小,描起来当然快了。生:这场比赛不公平。
生:小长方形的周长短,描起来很容易,用的时间也比较短。而大的长方形周长长,所以描的时候用的时间也长。师:大家同意么? 生:同意。
师:看,这还有两个平面图形,哪个周长长呢?(课件出示凹、凸图)猜一猜。其实,这就是数学书上45页的第三题。大家可以量,可以观察,还可以动手操作,来亲自验证一下。为了方便同学们的操作,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粘板,这上面的小棒都是可以挪动的。好,开始吧!(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凹形周长长)
师:(课件演示)周长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身边的物品,确定他的周长,并想个办法测量出他的周长呢?(学生活动,并汇报。)
[评析: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习,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不仅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更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到了秋姑娘的来信,读了这封信,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把你们的感受和收获用一句话写下来,作为给秋姑娘的回信好么?那么在信中,你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像春天的幼苗,希望大家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快乐的成长,在每个金色的秋天里,都能有更大的收获,好吗? [评析:注重情境创设的首尾呼应,使学声积极主动地参与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反思:
课后我对“什麽是周长”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主要有:
1.总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妙突破难点。新课开始,以“秋姑娘送礼物”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描画叶子的一周巧妙地引出了“周长”。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直接参与,设计的活动都让学生在操作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操作活动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 “描一描”树叶的边线, “摸一摸”具体事物边线的操作活动,都是在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自主探索 大胆猜测 合作交流中认识周长.在比赛描两个长方形的活动中还渗透了 “一般情况下,相似图形的周长与它的大小有关.”
在教学中,我能及时发现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学生在描述周长时习惯用大小,我都能不厌其烦地给予纠正,并能及时抓住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通过反思,我也发现了在最初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1. 课程开始,学生描叶子时有个学生的纸大小,叶子过大,所以叶子的轮廓描得不完整.我在课后经过反思后,认为应该让学生判断这是不是周长,并及时点拨这不是周长,周长应是完整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周长的含义.2. 我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用线绳、软尺和直尺等工具去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若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我想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周长的含义。该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他们的求知欲强,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学习热情容易被激发.刘老师的这节课恰好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刘老师以“秋天”为主线的情境创设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在情景导入中,刘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树叶”这一具体的事物入手,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学习就在身边,又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想从“树叶”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实际操作经历感悟新知。
通过“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等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刘老师在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画一画,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摸一摸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物体周长的不同。量一量,使学生具体领会到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面,周长大小的具体数据,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周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愉快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感悟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应用,彰显学生的个性。
本节课教师的数学设计比较开放,设计的学法主要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自主探究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拓展提高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彰显学生的个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课堂教学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愉快地学习,教学效果好,是一节成功的课。
第三篇:《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它也是以后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并能与他人合作,测量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
整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我首先创设“帮蚂蚁画运动路线”的情境,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和“一周”。
第二环节:通过看一看、指一指、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第三环节:通过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如可以用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第四环节:借助方格图去巩固图形的周长。对于整节课的教学我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我的板书字太小,粉笔字需要下功夫去练习。
二、我教具准备不足,比如树叶应该涂上别的颜色,便与区分,让学生准备教具,上课时让学生充分活动。
三、在教学周长时,我出示铁丝让学生去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时,我应该多找一些学生去说一说和多找一些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巩固。
四、老师在示范动作和语言时一定要规范和精准。
五、预设和生成,课堂上如果遇到生成,老师一定不要慌,可以追问学生为什么?或让学生充分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可以让学生课下讨论,下去后老师要查阅资料和咨询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有必要的话下堂课可以在和学生说说。每次反思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希望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总结中,使自己不断成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2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一)周长概念的建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描一描、画一画、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几个活动,意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理解周长。
活动1:描一描、画一画,揭示周长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我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蚂蚁描出树叶的边线,但我发现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很难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孩子的空间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更改了方案。设计动画展示四只小蚂蚁参加爬行比赛的情境,看哪只小蚂蚁 1、是沿着树叶的边线刚好爬完一周,先到达终点,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哪里是树叶的边线。
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从起点还要回到起点。从而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3、接着让孩子描出书中45页第一题图形一周的长度,在描的过程中继续体会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的概念。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活动2:找一找、摸一摸,理解周长。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同桌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手指从哪里开始指,哪里结束?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本环节主要意图是:通过这个活动,是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周长”,从而感受到周长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3:估一估、量一量,测量周长。在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周长的基础上,如何求得图形的周长?师生互动,先让学生估一估老师的腰围,再量一量,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方法。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测量中学会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以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数学书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还有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树叶等表面的周长。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 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认识到虽然有些图形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它的周长却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3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的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捡到的各种树叶,激发学生画的兴趣,让学生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出树叶的形状,通过让学生一笔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初步、直观感知 “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的一周等来认知“周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腰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认识一周)——动手操作(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巩固提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资源开发:从周长联系到用皮尺测量腰围头围,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教学媒体:线、直尺、皮尺、树叶、小篇子、课件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5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6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周长的含义。布鲁纳曾说过:“掌握一门学科就是要掌握这门学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数学首先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无论是传授数学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必须以数学概念为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在认识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中,借助观察、对比、辨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得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而有效地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提升个人数学学科素养。如何让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让学生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通过不断地变式体验“封闭图形”的生成,让学生感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的建立。道明周长概念,让概念回归数学本质,一切水到渠成,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周长”,在“玩”中认识周长概念。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数学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观察基础上获得直观感知,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获取丰富的表象和体验。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主动探索新知,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知识重组,优化认知结构,不断地“同化”、“顺应”,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表象,建构概念模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教学的: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2、测量树叶的周长,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树叶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有用软尺测量出周长的.
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周长。
第四篇:《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张秀秀
《什么是周长》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第一,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第五篇:《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北街小学
廖素芳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融入情境,并在自学指南的指引下,进行初步的自学,亲身经历描树叶的边线,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描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此环节借助自学指南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效果较好。
2、互动深思,揭示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周长的概念。再利用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再次去体验、去感悟,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此环节层次明确、步步深入,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周长概念,但在具体操作中,此环节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放手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起重视。
3、拓展测评,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两个部分的挑战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其中第一部分基础型练习,让学生描图形的边线,并说说是怎么描的,让学生再次体验了从起点再回到起点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第二部分练习是在充分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然后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衔接,请学生探讨怎样测量腰围,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