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周长》案例与反思
一、案列背景:
本课是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有周长的平面图形,探索掌握周长,对周长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把本节课的内容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力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案例分析:
①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教师用课件演示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的过程,并动态地画出边线,让学生观察。)生: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师:说得很好。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我们就把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称为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②探索新知
1、描一描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下它们的形状来呢?(想)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指名学生演示沿着树叶边线一笔描出轮廓的过程。可以多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师:大家都描得很漂亮,很多同学都从不同的起点描完之后又回到了起点。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而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2、说一说。师:平面上的图形都有周长。你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出一个例子来,并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指名学生边说边指出来。)师小结并板书:围成图形一周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要来动手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在测量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在测量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从哪里量起?(指名生说。)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测量的时候呢,我们就应该先确定一个点,而在我们腰间最为明显的就数我们的肚脐眼了。在测量的过程中,被量的同学要用手指出自己的肚脐眼在哪个位置,方便测量的同学进行测量。进行测量的同学要注意,拉绳子的力度要适中,绳子应不紧不松,这样测量出来的数据比较准确。现在,我们就请一组同学进行示范。(生示范,其他学生指出在测量过程所出现的不足。)好,现在就请同桌同学两人一起来合作,动手测量自己的腰围。(学生开始活动)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来示范一下。(生示范)同学们都很棒,都能很准确地量出自己的腰围。
4、小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善于观察、喜欢动脑筋,所以呢老师想邀请大家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③、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师: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纸上即可。都完成了吗?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演示自己的成果。(展示答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3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厘米,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8厘米)。选择长方形的同学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的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
2、继续闯第二关。(课本第45页第3题(2))
教师当场演示: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他们的周长一样吗?现在老师把第二个正方形沿虚线剪掉一块,变成了这样。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还会一样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学生说明理由。
师:让两个图形的边重合,可以看出,这几条边分别相等,因此只需比较其余两条边是否分别相等就行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两条竖边相等,这两条横边也相等,所以它们的周长相等。谁闯关成功了呢?为自己加上100分!(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课件演示比较2个图形周长的过程。)
3、第三关。(课本第45页第3题(1))
师:在闯这一关之前,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刚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图形的周长的?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闯关!
教师当场演示:这两个是同样的长方形,经过加工它变成两个不同的图形。请问经过加工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还会一样吗?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课件演示正确答案)这一关谁又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200分!
4、小结。
师:通过一系列的闯关比赛,同学们都得了多少分呢?老师祝贺你们!当然,有的同学闯关成绩不是很理想,不要灰心,下次继续加油,找出自己的不足,争取在下次的比赛中迎头赶上他们!④、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回家后和你的家人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三、案列反思: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既参与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感知周长的概念。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建立周长的概念。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在描一描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沿着它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乘胜追击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周长。2、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周长的概念。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测量腰围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再让学生先用合适的工具动手实践小组合作量出自己的腰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整个班级都沉浸在测量自己腰围抵消趣中!通过这个环节,拓宽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深化周长的概念。
要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一系列的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第2关中,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平移法”。他们很快地便把这种办法应用到第3关中去。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师所扮演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身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在这一点的做法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再大胆一点,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因为新课程下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2、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中,我只让学生片面地说出生活中有周长的物体,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指出物体的周长在哪里,进一步感知周长的概念。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这几个环节,还应该适量地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然后对它的周长做进一步的研究。
3、在测量腰围这一环节中,尽管教师的指导是比较到位的,但这个过程太过于反复,显得有些复杂。
我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到了不少,成长了许多!而我呢,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继续成长着。因为学生的成长是我的心愿,学生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让我们携手努力:让轻松愉快的课堂带给学生更多的阳光雨露,让每一朵郁金香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
第二篇:《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68-02
案例背景
为了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在2011版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学期开学不久,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教学“观、评、研”活动,笔者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第一课时。
由于三年级是周长意义的初步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基于他们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举例解释等直观途径来展开。在这些直观学习活动中,笔者预期学生的外显表现会是积极而多样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之初,笔者就在思考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的内容结构,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契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回放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和周长
1.认识边线和周长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你们想看吗?秋天到了,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只小蚂蚁爬到树叶上,这只小蚂蚁特别爱运动,你看,它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开始运动了。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多媒体展示)。
你们也想跟着小蚂蚁一起运动吗?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小蚂蚁一起爬一爬。
小蚂蚁又运动了一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下,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吗?(生:沿着树叶边沿爬了一圈。)
师:树叶边沿的这条线叫做边线。小蚂蚁爬过的红色的边线的长度,大家知道叫什么吗?(周长)我们来听听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和周长
看完了精彩的动画,老师还有精美的图片,同学们想要去欣赏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图片)哪位同学能上来指一下,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儿?
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找到周长的,请你指一指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和周长。(小组讨论后多媒体展示)
除了这些,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教室里,你再找找,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请同学指一指)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和周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
学生自己描,师巡视指导,多媒体演示。
看来呀,同学们对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多媒体出示题目,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4.总结周长的含义
做完这两道题目,相信同学们对周长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能完整的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二、测量图形的周长
我们已经能够很准确的找出图形的周长了,那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你可以用什么办法得到他们的周长呢?(用尺子直接测量)
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P61试一试)。
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图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的?
方法: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请你口算出它们的周长。
2.你能算出房子的周长是多少吗?
3.师:好,同学们,学习这么长时间,我们来放松一些,看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干什么了呢?喜羊羊和灰太狼沿着图形的边沿比赛跑步,灰太狼非常得意他认为自己跑的路线要短一些,你同意吗?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你能想办法量出自己的腰围和大树树干的周长吗?
教学反思
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完成了“认识周长”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一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所得:
一、教学中的欣慰
首先就师生关系而言,虽然是借班教学,但学生能够勇敢地在陌生的教师面前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抓住他们对问题看法中的闪光点作以引导,从而将其想法导入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学生亲身感悟下,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进而成为学生的内知。
其次就教学目标而言,从本节课最后的练习和学生的成果展示看,知识目标落实得清楚得当,强化了对周长的感知。
最后就教师的评价而言,笔者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思路,挖掘他们对问题的内悟。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没有让孩子轻易从我嘴中得到表扬,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同学和老师真诚的赞扬。这样他们才会体味到真正的成功。
二、教学中的成功
1.尊重和深挖教材,没有对教材点评做过多的改变。
2.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和挑战性表情的展现较好。
3.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顺其自然,没有说教痕迹。
三、教学中的遗憾
1.对周长意义的夯实做得不够,没有让孩子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有更深的感悟。
2.在认识和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时,如果能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具体的物体,比如不同形状的树叶,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这样学生可能会容易理解些。
3.在巩固练习中,“喜羊羊和灰太狼沿着图形的边沿比赛跑步,灰太狼非常得意他认为自己跑的路线要短一些,你同意吗?”学生回答了多种方法,这是我在教学预设时所没有想到的,教学中没能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来加强对孩子创造性的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研究方式的培养。
第三篇:长方形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2007年10月
王秀珍
案例一:
师: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图片?(出示一张放大的卡通画片,并标出长6厘米,宽4厘米)生:(异口同声)“哇!好漂亮的画片,给我一张好吗?
师:当然可以。谁来说说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画片?
生1:这是一张长方形画片。
师:大家能比划出这张长方形画片的周长吗? 6厘米 4厘米
学生一边比划,一边描述。师按生的描述,平移画片至右,显出画片框架图。
生:真神奇!董老师象个魔术师。
师:这个框架图一周的长度就是这张画片的周长。谁会计算它的周长?
生1:画片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我已经会算了。
生2:我还会用小棒摆出运算过程呢。(生解答,有的还利用图表描述过程)4厘米 6厘米
汇报展示解答方法。生1:我先算画片一条长边与一条宽边的和:
6+4①;再加上另一条长边6厘米
②,最后加上另一条宽边4厘米
③,就是长方形画片的周长20厘米。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把生1的①式6+4的和10,再加10就可以了。
生3:10乘2更简便!6+4=10(厘米),表示长方形画片周长的一半,所以10乘2就是它的全周长。生4:还可以这样想:第一步求出两条长边的6+6=12(厘米)
①,第二步求出两条宽边的和4+4=8(厘米)。
② 第三步:把两条长边的和加上两条宽边的和:12+8=20(厘米)
③,即长方形画片的周长。
生5:2个6和2个4都可以用乘法算:6×2+4×2=20(厘米)
生6:如果把画片的两条宽边看作与长边相等,那么,可以这样列式:6×4;因为每条宽边多看了2厘米,两条宽也多看了2×2=4厘米,所以再减去2×2=4厘米即:6×4-2×2=20(厘米)。
第四篇:《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知的建构要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
三年级第二学期
徐林平
一.案例背景
《二期课改》的初衷就是要求求教师改进教学行为,而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改进,本质上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渗透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之中。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给卡片的一周镶上花边”为题材,提出了计算卡片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卡片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的建构。二.教学片段描述
复习导入新课前我先让学生用手画一画各种图形的周长,接着出示一张长方形的贺卡,声情并茂地叙述:今天是小巧的生日,老师准备了这张贺卡。但这张贺卡不太漂亮,我们给它镶上花边(用手指一周)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1.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先来量一量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到底该怎么量?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量的尺寸记录下来。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边指导学生测量。
生:量出来了。(长方形卡片的长是21厘米、宽是15厘米)②算一算:
师:我们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长是21厘米、宽是15厘米。即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大家算一算,并说出理由。生1:21+15+21+15=72(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
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生2:21 + 21+15 + 15=72(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
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长+长+宽+宽 生3:21×2+15×2=72(厘米)长方形的周长=长× 2+宽×2 生4:(21+15)×2=72(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真是很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说出喜欢的理由和对算法的理解)师:这几种方法中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呢? 生:…… 师: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如果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那就更好了。三.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 走向生本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复习完周长的意义后,并没有马上教学生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生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而是直接让学生独立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如学生独立计算完周长后,要求学生在小组间说说自己是怎么求出周长的?怎么想的?)。
2.沿波讨源 重在探究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老师没有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而是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引导学生得出最简便的算式,感悟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时,老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种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3.认知构建 在于主动
平时我们总把学生的认知构建建立在教师的传授上,以教师思维的方式复制给学生。然而,在本节课上,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知识构建是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主动构建的方式比灌输式构建方式更有效益。
4.教学语言 讲求锤炼
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我在教学语言上,还缺乏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和激励语言,需要不断的锤炼。
另外数学语言要做到简洁而精炼,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在这点上,我有待提高。
2010-6-5
第五篇: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使基本的思想理念得以有效落实呢?下面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初步感知“一周”,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1)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2)小组长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3)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4)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再各抒己见,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①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②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丰富,表达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体验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用词越来越精准,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2)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认真、主动实践,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朱杰。在实践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分析.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初二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