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课隶书、魏书欣赏
第七课 隶书、魏书欣赏
(七)教学目标
1、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学会执笔和运笔方法,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3、欣赏隶书、魏书。
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爱护写字用具的习惯。
教学重点 欣赏隶书、魏书。教学难点 欣赏隶书、魏书。课型
钢笔字指导课 教具
小黑板 教法
示范法
练习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二、导入本节 出示学习目标
1、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学会执笔和运笔方法,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隶书、魏书。
3、养成写字兴趣和爱护写字用具的习惯。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读提示。
2、仔细领会提示内容。
3、自己练写。
4、同桌讨论。
四、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点拨
1、欣赏隶书、魏书。
2、隶书特点。
3、魏书特点。六、七、巩固训练 课内小结
八、质疑问难,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隶书、魏书作品欣赏。板书设计:
七 隶书、魏书欣赏
(七)隶书特点。魏书特点。
课后回忆:
成功: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养成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学会了执笔和运笔方法,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知道隶书、魏书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和爱护写字用具的习惯。效果好。
不足:个别同学没有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爱护写字用具的习惯。改进:鼓励同学,对同学们的点滴进步给与充分地肯定。
第七周 电教 1节,共 1节.
第二篇:隶书书法欣赏论文
隶书欣赏论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
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于是,就有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所以我们说,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这是东汉正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然而,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如果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的。如果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的奔放、流畅、阔大的审美气象,那么书法就会有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而这种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因为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
认识是继承的前提。所以,发掘两汉隶书的美学实质及其背后所含盖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我们持续关心的内容。同时,它也应该是我们完成隶书的时代性突破和发展的前提和理论支点。我们没必要谈所谓的创新,深入的认识隶书传统更有现实意义。只要我们认识并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并完成隶书的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式连接,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隶书作品。在这里所谓的古典就是隶书的发展延续形态,所谓的现代,就是隶书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古典——现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内容,但还不完全是周俊杰先生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我所说的古典和现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时空匡架进行梳理归类和时代诠释的意识。它可能是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立场审视传统。它也可能是继承传统的,因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
第三篇:隶书的写法
隶书的写法
隶书有三大特点:1.蚕头燕尾,一波三折;2.燕不双飞,蚕不双设;3.重浊轻清,斩钉截铁。意思是说,横和捺不必笔直,可以有起伏波折,书写分为三个阶段(顿、挫、提),即起笔一顿,折挫向右,收笔一提;在主要一横,或主捺主勾处来写蚕头燕尾(又称雁尾),在一个字中只有蚕头燕尾各一笔(但并非每字必有蚕头燕尾);笔画可粗可细,粗处重浊一些,细处轻清一些,写短横短坚要快提停笔,不能顿笔,要使画端像斩钉子、截铁块一样坚硬有力,不能重描修饰。隶书较之其它书体,对称形式更多;外形轮廓较方,内面转折略呈圆形(所谓 “外方内圆,如龟如鳖”)。尚有扁方式(高宽之比约为2: 3)、梯形、多体形等。隶书笔法挺劲秀美,庄重大方,波磔飞动(左撇叫波,右捺叫磔),体势开张,富于变化,别具遒润之姿。其中蚕头燕尾为最突出的特点;而 “点”的写法最为自由,可直写、横写、斜写,甚至呈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这要看习书者在实践中的 “神会”和灵活运用。隶书始创于秦,到其后的汉、魏更为通行,创新特点也更明显了。
第四篇:书法课隶书教案
书法课教案----隶书横画起笔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隶书长横的起笔写法特征;
2.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熟悉“三”“王”字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起笔有方、有圆; 2.练习字“王”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阶段
① 复习旧知“三”,导入新课; ② 用比喻讲述起笔的重要性;
③ 多媒体展示三种不同的“王”字,让学生找出相同处和不同处;
④ 以问答引出书法史相关小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增加课程趣味点。师:隶书起笔还有没有其他造型?尖起笔可以吗?为什么? 展示图片:汉简。2.互动实践与演绎阶段
① 用多媒体展示台示范与讲解圆笔和方笔的具体写法。圆:藏锋逆入、稍提圆转 方:藏锋顿笔,注意方向
② 播放书写视频,学生练习圆笔和方笔各4遍,请学员上台书写。③ 观察范字“王”,找出投影图片展示的错误,并请学员上台拼字。不对称关系:竖位置不居中、横空白不一样。④ 播放老师示范书写视频。
⑤ 用今天所学的方圆起笔和不对称关系来尝试组织新字:平
38、正。3.深入书写与讨论评价阶段 ①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② 展示并评价,再次练习。4.总结阶段 ① 课堂作业检查。② 教学小结。③ 布置作业。
在讲《曹全碑》偏旁部首之前,先概要地讲一讲隶书发展史。隶书从秦代发端,到汉代兴盛,尤其是到了东汉发展到了完美。西汉时留下的隶书名作是汉简体刻在竹片上的叫“简”,刻在木片上的叫“牍”,用线串成一卷一卷,往往一本书要装一车,因此,我们古代留传下来的成语有“学富五车”和“汗牛充栋”之说。
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如云。有《石门颂》,把字刻在山崖之上;《乙瑛碑》这块石碑保存在山东曲阜的孔庙之中,还有《衡方碑》、《史晨碑》、《张迁碑》等,其中《曹全碑》是历代影响最大,学书的人最多,最为秀美,汉碑中刻字最多的一块碑。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此碑何人所写,不得而知。下面,开始讲《曹全碑》的偏旁部首。
1、单人旁。如“仍”、“他”等字,第一笔用挑法,与楷书正好反其道而行之,书写时,先逆锋起笔,再由重而轻出锋挑出。另外起起笔写竖画,由于竖画与挑点相交,所以竖画起笔时可以直接落笔,而不必按常规逆锋起笔。当然,以逆锋起笔为佳,由书写者自己选择。
2、竖三点。隶书的三点水,都指向右方,与楷书的参差错落完全不同,而且成辅射状,其写法是:逆锋起笔,出锋收笔,一般上点稍向下,中点长而略平,下点短而上翘,如有一条无形线,三点在某一点上会聚焦。学书者必须把握隶书偏旁中的这个特点,与波画一样,非常具有个性化。
3、左耳旁。左耳旁由曲折与竖画组成,这个偏旁与楷书的写法也有明显不同。其写法是:逆锋起笔,折笔时逆锋向上,回正后折下,再提笔写下折,上下两折有区别,上呈肩势,而下折呈婉转,然后另起笔写竖画,逆起笔而悬针竖收笔。注意,与楷书写“耳朵”明显不同的是,楷书分笔完成,而隶书的“耳朵”曲折画则应一笔写成,转折时,靠提按而笔锋不能离开纸面。【演示例字:“除”等】
4、宝盖头。宝盖头由两点和横钩组成,其写法是先写上点,再写左点,然后写横钩,钩时一般顺着横画连笔向上而后出锋收笔【演示“官:字写法】,《曹全碑》的宝盖头横钩,有时一笔分成两笔写,即:写好横画之后,再另起笔写钩,但笔虽断而意相连。
5、草字头。《曹全碑》有不少字草字头写成两点一横【现场演示】,其写法是:先写两点,再写一横,也可以反过来,先写一横再写两点,但不论先写后写,横要长,点要短。而且点与横必须交接在一起。
6、双人旁。隶书中的双人旁由两点和一撇组成,与楷书明显不同。【演示】其写法是:先写上点,再写下点,然后在下点收笔处,逆锋起笔写撇画。请学员注意,《曹全碑》的双人旁,点短小粗肚,而下点细长如横,很有变化,写法仍是逆锋起笔,原地停顿,然后提笔向右方拉出,笔势干脆不能拖泥带水。
7、心字底。隶书心字底也是很有特色。写法也与楷书有明显的不同。上面的中点与右点都在钩里面。写法【现场演示】:先写左挑点,再写钩,此钩长大而飘逸,然后再写中、右点。我细加观察,古人写此笔画,状如一只放置倾斜的盘中放了两只小肉丸子,很有趣。请学员注意,中、右点的出笔顷角会有变化,不可不察。专业的术语称此两点“势态呼应”【例字“志”】。请注意,古代写“志”字,往往将上半部分的“士”写成“土”字,说明东汉的字体尚在规范之中。
8、绞丝旁。隶书的绞丝旁,下面的横三点一般写成“小”字,这也是隶书特有的写法,先写左弧,再写右折,右折呈S形,共有两折,然后写点,接下来写“小”字,写“小”字要先写中竖,然后再写左右点,两点应相背,对称,《曹全碑》的绞丝旁与其他碑不同的是:转折须圆,点画遒丽。
9、竖心旁。《曹全碑》的竖心旁,比楷书多一画,其写法是:先写中间长竖,要求藏头护尾,再写左短竖。也须回锋收笔,然后写右面两短竖。因此两短竖的下端略尖,故不要回锋收笔,这个竖心旁,中竖为主笔,须长而大,左竖次之,略长,右两竖的长度再依次缩短,使整个竖心旁的线条主次分明。很有变化和层次感。注意书写四竖的细节,四竖直中有曲,长度不一而且不平行,高低要参差错落有致,四笔之间的气息贯通,疏密均衡。【现场演示:“恤”字】竖心旁与血字的两个部分相互穿插,很有趣味。
10、游水旁。隶书的游水旁一般写成三点一折捺,也有写成两点一折捺的。至于这点画,既可写成撇点,又可写成挑点。而《曹全碑》的游水旁基本写成撇点,如“近”字,具体写法【现场演示】:先写好两撇点之后,逆锋起笔向下撇,此撇点呈细线状插入下面的长捺画,笔不离纸,轻微提锋,随后回锋与长捺,捺脚要舒展而飘逸。
11、提手旁。隶书提手旁的重要特点是第三笔不是楷书的挑,而是写成横,具体写法:落笔写上横,再写竖钩,最后写下横,下横要比上横略长【现场演示:“扶”字】。
12、最后一个偏旁:言字旁。隶书的言字旁上面是横而不是点,如写成楷书的点,那就是写错了,【演示具体写法】:先写上横,依次写以下三横,然后写“口”,此偏旁上四横均呈左低右高之势,四横中的第二横是主笔,最长,其他数横均较细瘦,每一横均要求提笔回锋。
今天就讲到这里,主要是12种偏旁的特征,下一讲“《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曹全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曹全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分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曹全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分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曹全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学会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2、认识米字格和笔画名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坐姿和执笔方法。认识米字格和笔画名称 教具准备:书写用具、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巡视用具摆放位置。
二、用几分钟时间讲一个书法家学习的小故事,《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教师出示坐姿挂图,让学生观察。
三、讲授新课。
通过挂图,老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出坐姿,先板书课题:第一课:写字姿势(其它内容待挂图出示后再补上)。坐姿要求:头正,身直稍向前倾,两肩要平,两臂自然分开,坐正,两脚放平和肩同宽(请同学们说出与写硬笔字坐姿的区别:左手放的位置不同)。老师巡视行间,纠正坐姿。老师出示站姿挂图,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要领:头正、身直(稍前倾)、肩平、臂开、左手伏案、脚放平与肩同宽。老师出示执笔挂图,同时补课题:执笔方法。老师和同学一起总结执笔方法:
(一)捏:大拇指和食指末节捏住笔管(虎口成圆形或扁圆形)。
(二)勾:中指勾住笔管,紧贴食指。
(三)顶:用无名指末节的背部(指甲和肉相连部)向外顶住笔管。
(四)靠:小拇指靠着无名指,不接触笔管。
五)指要实在地握住笔管,掌心空,掌要竖起来,手腕要平。老师边演示,边让学生练习,边纠正。学生可能有些紧张,用力过大,老师要提醒。小结:坐姿、执笔一块总结。
老师:四四方方一座城,四条公路穿城中,两条最长,两条最短,看看四条公路组成一个什么字? 黑板上贴有一张方白纸,标出中心,用四张红纸条,请同学贴出。老师出示挂图,同时板书:第二课:米字格(后半部分待讲到时再添上)。老师和同学一起给米字格起名:1.横竖中线;2.两条斜线;3.左上格、坐下格;4.右上格、右下格。老师可采用抢答方式,让同学说出米字格的各部名称。老师出示“永”字挂图,同时补课题。和同学一起按顺序说出它的名称(横画和挑画应适当加辅助虚线,帮助同学认识,如图)。为了使同学的思路清晰,先在图上表好数字: 1.点2.横3.竖4.钩5.挑6.撇7.短撇8.捺 老师可采用指哪个笔画让同学说哪个笔画,由慢到快,待同学熟悉后可进行比赛。
四、总结米字格和坐姿
握笔姿势
课时:2课时
1.掌握隶书长横
短横的写法特征;
2.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熟悉“二”“三”字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圆起笔;
2.练习字“王”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阶段
①用比喻讲述起笔的重要性;
②展示三种不同的“王”字,让学生找出相同处和不同处;
④ 以问答引出书法史相关小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增加师:隶书起笔还有没有其他造型?尖起笔可以吗?为什么?
展示图片:汉简。2.互动实践与演绎阶段
① 用多媒体展示台示范与讲解圆笔和方笔的具体写法。圆:藏锋逆入、稍提圆转
② 示范,学生练习圆笔4遍,请学员上台书写。
③ 观察范字“王”,找出投影图片展示的错误,并请学员上台拼字。
不对称关系:竖位置不居中、横空白不一样。3.深入书写与讨论评价阶段 ①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② 展示并评价,再次练习。4.总结阶段 ① 课堂作业检查。② 教学小结。③ 布置作业。
第五篇:隶书字帖-4
隶书字帖-4
2012-9-5 19:26:18书法字帖《刘炳森隶书千字文》全图书法字帖《刘炳森隶书千字文》全书扫描图片44张(未按顺序上传)[...阅读全文>>标签:书法 字帖 隶书 千字文
2015-5-15 6:44:48中国古诗集字字帖《汉简集字古诗二十四首》中国古诗集字字帖分享《汉简集字古诗二十四首》,汉简书法字帖图片104张。...阅读全文>>标签:汉简字帖
2015-5-2 16:07:31任政毛笔隶书字帖欣赏《隶书写法指南》任政毛笔隶书字帖欣赏《隶书写法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本精选16页。任政隶书六十四法...阅读全文>>标签:隶书写法指南 隶书六十四法
2015-4-7 6:27:29高清隶书欣赏:著名汉碑《史晨后碑》高清隶书欣赏:著名汉碑《史晨后碑》日本二玄社版,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立。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前后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阴刻而分。碑正刻称《史晨前碑》,碑阴刻称《史晨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碑文气象和穆,笔意遒炼,笔法古朴厚实,此碑与《礼器》、《乙瑛》并称为孔庙...阅读全文>>标签:史晨后碑 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
2015-3-29 6:13:14汉乙瑛碑集字作品帖附点画分析汉乙瑛碑集字作品书帖附点画分析《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桓帝永兴元年立,是典型的八分书。它记载了鲁相乙瑛请于孔庙设置守庙官一事往返公牍的整个过程,是我国八分书的典范。原碑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特点就是适合初学者临摹。它结体稳健,布局平实,每个字都是那么端...阅读全文>>标签:乙瑛碑 集字作品
2015-2-18 7:51:15集汉隶史晨碑书法古诗文三篇集汉隶史晨碑书法古诗文: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三篇,隶书字帖图片26张。相关书贴参见:集汉隶史晨碑书法字帖欣赏《岳阳楼记》...阅读全文>>标签:隶书字帖 古诗文
2015-2-10 6:49:02韩天衡藏《清杨见山临汉西狭颂隶书真迹》韩天衡藏品:《清杨见山临汉西狭颂隶书真迹》,杨岘隶书书法作品并附跋。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湖洲人。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杨岘一生好隶书,对东汉碑碣多有探求,晚年书多以《礼器碑》为本旨,在放纵外复运以颤笔,得瘦硬矫健...阅读全文>>标签:西狭颂 杨岘隶书 隶书书法作品
2014-10-30 6:16:32祥隶书法字帖《王祥之隶书元曲精选》祥隶书法字帖欣赏《王祥之隶书元曲精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欧阳中石书序,毛笔隶书字帖图片40张。...阅读全文>>标签:祥隶 元曲 王祥之隶书 毛笔隶书字帖
2014-10-8 6:45:25邓石如隶书字帖欣赏《敖陶孙诗评》邓石如隶书字帖欣赏《敖陶孙诗评》,完白山人隶书书法图片118张。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顽伯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列其篆、隶书为“神品”。...阅读全文>>标签:隶书字帖 完白山人 清代隶书 敖陶孙诗评
2014-10-5 17:54:00隶书字帖《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隶书字帖欣赏《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清伊汀洲书法图片27张。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阅读全文>>标签:隶书 光孝寺 虞仲翔祠碑 伊汀洲
2014-8-31 7:32:12金农隶书字帖欣赏临华山碑金农隶书字帖欣赏临华山碑,百二砚田富翁字帖图片39张。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浙江杭州人,久居扬州。是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一。他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阅读全文>>标签:金农 隶书字帖 图片 华山碑
2014-2-11 6:59:47刘炳森隶书字帖欣赏《心命歌》刘炳森隶书字帖欣赏《心命歌》,电脑集字米字格版书法图片四张....阅读全文>>标签:隶书字帖 心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