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

时间:2019-05-15 06: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筝》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筝》教案》。

第一篇:《风筝》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2、读懂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

带来的乐趣。体会孩子们因风筝丢件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一、导入:

师:课件)师出示课件: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生:风筝。

师:我们一起来写写。板书:风筝。

师: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吗?当时是什么心情?生1:快乐 生2:高兴 师:真好!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也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到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请打开课本

38页。

二、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师:自由默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指名回答: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放、丢、找风筝的情景。(板书:做、放、丢、找)

师:在课文有一句话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你们找到了吗? 生:第一自然段。

师:是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总括了全文。

三、细读理解: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导语: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小伙伴而言,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写做风筝的段落,感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并且找出你是从那里句子体会到的,用横线画出来。(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心情)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好的,停笔!抬头!挺胸!

师: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举手。生:快乐,幸福

师: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份快乐和幸福?划出有关句子,小组内交流。生:默读,再交流。

文字(课件)随机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课件点红“精心”)我们还会怎样地做着?

生:我们认真做着

生:我们仔细做着

生:我们用心做着

师:假如你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这样精心地扎着风筝,精心地画着色彩,你们在想什么?生:我们做得风筝能飞得很高。生:我们做的风筝一定会很漂亮。

师:噢,原来你们心中充满了这么多憧憬和希望啊!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师导读:我们精心地扎着风筝,精心地画着色彩,读—— 我们梦想着风筝飞得更高,梦想着风筝飞得更远,再读——

师:你还从哪句话感受到我们做风筝是快乐的?

(文字课件):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你理解得真好!可是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你们还快活?生:快活。(师板书:快活)

师:为什么?

生:这是我们亲手做的。生:这是我们精心做的。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憧憬和希望朗读全段。读出你的快活 指名朗读(课件)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好,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与无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请同学们找出放风筝段落,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快看,风筝飞上蓝天了!看着越飞越高的风筝,你想喊什么? 生:我们的风筝飞上天了。

师:你会怎样喊?能用上“我()地喊()”这种方式表达吗? 生:我大声地喊:“它飞上天了!”师:还有谁也想喊。生:我高兴地喊:“看,我的风筝多漂亮!”生:我兴奋地喊:“我们终于成功了!”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你听了别人的赞美有什么感受? 生:骄傲。生:自豪。师板书 快乐和你们的自豪读出来吧。(文字课件):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我们的名字和快乐的心情跟随着这只小小的幸福鸟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上一起快乐地飞翔着。

师:假如你就是这只幸福鸟,你来到了白云身旁,你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白云,白云,我要和你比比谁高。

师:你还会看见谁?„„,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问问小鸟:我漂亮吗? „„

(三)感悟风筝丢失时的伤感

师:就这样,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我们的风筝飞走了,此时此刻,你还快活吗?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师:大惊失色(师板书)是什么把我们的脸惊得都变了颜色? 生:风筝飞走了

师:所以我们对着天空——千呼万唤(师板书)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 生: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师:在这些词语中“千、万”都表示程度深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什么呢?

(四)感悟找风筝时的期盼、不甘心。

师说: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

生接:‘幸福鸟’你在哪里?

师说: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

生接:‘幸福鸟’你快回来? 师:但是风筝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文字课件: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师导读:

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读——

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的风筝,读—— 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风筝,读——

师: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生:垂头丧气(师板书)

师: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过,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文字课件:

我会()地说:“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呢。” 生:满怀希望(师板书)

四、拓展升华:

(一)假想故事的结尾。

师:同学们,故事没有结束。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你找到了,你什么心情?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找到,你又会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

生:孩子们在水磨坊找到了‘幸福鸟’。大家非常高兴,又开始放风筝。生:水磨坊那儿没有找到‘幸福鸟’,大家准备再做个风筝。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这也正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二)风筝的相关知识。

五、板书设计:

风 做

放 丢 找

幸福

快活 激动

自豪 千呼成唤

伤心 期盼

不甘

第二篇:《风筝》教案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课前准备:

学生: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风 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二〉猜一猜。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怎样的活动: 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附:板书设计

七、教学评价: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而且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主质疑,再合作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全文主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三篇: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新课导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 郑板桥《怀潍县》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引入正题: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批判性。

2、难点: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教学设想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教学中要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同时这是七年级学生入学首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课文提示

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药》等。

2、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三、词语积累

1、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诀juã 漾yàng 嫌恶xiánwù 蟹xiâ 诣yì 堕duî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恍然大悟苦心孤诣尘封肃杀傲然可鄙

四、理解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全

文可分为几部分?”等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2、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3、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写“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不许弟弟放风筝,一天弟弟偷偷躲着做风筝而被“我”发现,“我”粗暴地将弟弟做的风筝踏毁了。多年后,“我”认识到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想补救,可是一直没有实现。)

4、“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踏毁弟弟偷偷做的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所以作为兄长的“我”有责任管教乐此不疲的弟弟,甚至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折断”、“踏扁”。)5、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因为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粗暴地毁灭弟弟做的风筝,这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弟弟身上,剥夺了弟弟精神上的快乐,毁灭了弟弟的天性。)

6、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7、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8、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9、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10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11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五 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六 课文中心思想 1.表现出鲁迅与兄弟的手足之情,不让小弟放风筝,为小弟着想,讨小弟宽恕。

2.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制度。

3.写出鲁迅的自省精神。

4.鲁迅堆笑地受到精神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的感慨。

5.写出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七 扩展联系

读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们大家的心情一定不会平静,小弟那生性可怜的模样在我们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假如你是文中的小弟你又想对哥哥说些什呢?

八 总结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感悟。

九 课后作业

写一篇关于回忆的作文(500字左右)

第四篇:《风筝》教案

21.风筝`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 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 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 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 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 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 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 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 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 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 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 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 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 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 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 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 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 “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 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 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 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 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 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 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 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 中插图体会)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 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 兄弟是怎样的 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 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 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 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 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 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 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 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 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 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 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 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 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 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 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 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 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 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 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 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 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 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 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 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 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 展,个性得到发展。

第五篇:《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学习难点: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学习方法:

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

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放风筝的?其中放风筝的时候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总结概括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

/ 4 风筝。(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思考: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

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

(2)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3)学生评价,教师小结。(4)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同学倾听,比比谁更认真。(2)通过朗读和倾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谁能用“憧憬”说一句话。

②“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用换词法“仍然”,或联系上下文理解。)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4)感情朗读,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孩子。(指导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 4

2、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的动作?(托、牵、跑、叫)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我们当时的心情?

(3)出示重点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

②想象一下当时我们会喊些什么?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自由朗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找风筝的心情。

(2)学生分别找出以下三句话,教师用幻灯片出示: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4)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理解“垂头丧气”(可让学生表演),相机指导“丧”字,注意“丧”是平舌音,“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5)指名读,教师范读,再挑战读,齐读。

(6)小组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课后横线上要求会认的5个生字。它们都是你的朋友了吗?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提示:“磨坊”在本课都是多音字)

2、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 4 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帮助他?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风筝》和阅读训练-《风筝》”,一起来闯关吧!

五、拓展活动

1、交流资料。

同学们,学了《风筝》这篇课文,你们知道“风筝”这个称呼究竟是怎么来的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风筝的知识?(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和学生对资料袋的学习情况。)

2、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村居》,并背诵。

六、课后作业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互相交流一下。

/ 4

下载《风筝》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筝》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筝教案

    《风 筝》教 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分析,使学生了解旧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摧残,了解鲁迅敢于与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严于解剖自己的革命精神;......

    风筝教案

    一、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播放一段视频。 2. 师:刚才老师播放的是潍坊风筝节的视频,你们放过风筝吗? 生:A放过B没有 3. 师:有放过的,也有没放过的。那么,有......

    风筝教案

    10、风筝 张树玲2013、9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 个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掌握“伶仃、憔悴、恍然大悟、惊惶、苦心孤诣”等词语。 二、体会文章写作特点。 三、通过合作阅读、交流思考,体验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培养细心......

    风筝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 执教人:师典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风筝教案

    课题:风筝制作 课时:四课时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2.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

    风筝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 三一班 张敬晓 宣化中心小学 2015年9月24日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熟读“精心、憧憬、希望”等14个词语。 2、......

    风筝教案三

    教材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感情真挚、意蕴丰富的佳作。文章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