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更要 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 《生物课程标准》涵盖了生物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生物教师必须使教学活动具有创造力和个性化,而教师的创造和个性化又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认真研究、充分理解之上。
农村学生基础差,不善于语言表达,对这门学科不太重视。但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很重要。学生首次接受这门课程,启蒙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面多元性的学生,生物教学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制作生物标本、操作实验、实验探究等)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动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教学还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将生物知识生化化。
一、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学生发展;由重知识形成的结果转向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单向信息交流转向重综合信息交流。重学生发展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能力正是农村学生缺乏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观察、调查、实验、合作、交流是科学探究的方法、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活动课教学和设计安排,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要花更大的努力和耐心提供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想法想说。
重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如学习“种子萌发条件”时,让学生利用农村的生活环境,多观察的基础上,收集生活谚语,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肥料等,将劣势变为优势。然后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重综合信息交流,在教学中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如植物的生殖,让学生观察花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讨论花中与生殖有关结构,然后演示果实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传粉、受精等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真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一切自然科学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总结发展起来的。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是让学生体会真理来源于实践,更可以培养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增加生物实验教学的数量,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把生物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是新课标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物实验室是生物实验教学的主阵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对许多生物进行培养、观察,使学生对一些生物形成感性认识;借助这个阵地可以使用许多专门的工具、仪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可以就地取材;要特别注意爱护生物,对野生动物、植物,不宜大量采集,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多样性,爱护生物,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
三、加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联系学生农村生活,联系生产实际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既是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感情基础,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也是生物教学的优势。教学要从学生的身边事,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论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
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就我对初中的生物教学谈谈以下的几点看法。
一、有效备课
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兴趣的源泉在哪里?
第一,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对学
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
第二,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三、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的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①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②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③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
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四、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 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五、加强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习”(陶行知语),“一个优等教师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等都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生物学科的特点,这是学法指导的核心。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生物知识,学会解决生物问题,学会交流,学会阐发自己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愿同行们用心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生物教学中独具特色,自成风景。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之略谈
一、在实验方面;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例如;七年级的学生的第一个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对于如何观察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细胞,材料必须薄而透明,要达到薄而透明,又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以此同时,临时装片的制作又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将书本上洋葱磷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我们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的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用显微镜学生非常积极,在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例如: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要用双手进行,转动转换器不能搬着物镜进行。观察到
细胞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在此,细胞的结构又是本实验的另一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多种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指导学生正确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例如:绘图要保证图形的真实性,在一张纸上图形要位于左上角,阴暗部分只能用铅笔尖来点而不能涂等。最后,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二、在知识方面;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就可以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化难为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体有益的空气能够进来,而对人体有害的蚊子却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怎样控制,控制了什么物
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如:将细胞看成汽车的话,线粒体就相当于汽车的发电机。这样就能通俗地理解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换,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对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与同学合作探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例如;我们在《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花”的录像片段和图片,欣赏描写花的诗句,观察“花的结构’等活动,不仅训练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还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如:一些对生物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我们老师就应该在平时参与活动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在鼓励和帮助下发展自己的兴趣,从而逐渐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探索。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
地址:丘北县腻脚中学
教师:沈立国
摘要: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真实,灵活,创新”的教学原则。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初中生物教育就是一门很基础的科学教育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和知识方面的教学。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基础 科学性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其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魄力。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
1.1 教师的演示实验
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这门新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前务必要认真对该实验进行研究,在课外要熟悉实验流程,自己动手亲自做几遍,只有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发现实验的难点,在演示时提醒学生注意难点并教授解决方法。在演示实验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给学生一个严谨的实验观。另外,教师的实验操作必须规范,这也是演示实验的关键点。
1.2 指导学生实验
生物教学的主人还是学生,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兴趣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对所做实验有大致了解并提起兴趣;其次就是要指导好学生进行实验,及时的为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和实验重点,将实验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七年级的学生的第一个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对于如何观察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细胞,材料必须薄而透明,要达到薄而透明,又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以此同时,临时装片的制作又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将书本上洋葱磷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我们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的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
观察植物细胞,使用显微镜学生非常积极,在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例如: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要用双手进行,转动转换器不能搬着物镜进行。观察到细胞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在此,细胞的结构又是本实验的另一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多种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指导学生正确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最后,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做实验的目的。知识方面教学
2.1 课本知识的教学
对于课本知识的教学,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想要做好教学工作,就要求教师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第一,在课前进行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第二,课堂教学中完成有效讲授,方法一是创设情境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就可以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化难为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二是将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讲授时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
2.2 课堂中的提问
提问是检验教学成果,加深学生记忆的最好方法,在提问时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
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
2.3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对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与同学合作探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例如;我们在《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花”的录像片段和图片,欣赏描写花的诗句,观察“花的结构’等活动,不仅训练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还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如:一些对生物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我们老师就应该在平时参与活动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在鼓励和帮助下发展自己的兴趣,从而逐渐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吴楠.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谈[J].重庆师范大学.2012
[2] 汪忠等:《生物课程标准解读》,101页,2002年6月
[3]叶佩珉等:《生物学实验论》,68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几例实验设计的创新与改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的灵魂,离开了实验,生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实验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然而,现行教材中的很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实验方法不够合理、使得一些实验取材不方便,操作复杂,缺少应有科学严谨性,同时效果不明显,不易观察,从而使实验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改进与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各种有效资源,开展好每一个实验的教学工作,可以弥补一些课本实验设计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仅介绍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几例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一、实验创新:
创新一:
“观察动物细胞”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48页的“动物细胞”一节的模拟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制作动物细胞模型并说出模型制作中各种材料代表细胞中的什么结构,要求试做植物细胞模型,并没有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实际操作。本节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膜的制作和展示,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细胞的具体结构,体验知识与技能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对比分析能力。
(一)、存在的不足:本实验以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为原型进行改进。原实验方法简单,形象美观,但作为实验材料的琼脂并不容易取得。
(二)、改进:在本实验中用较为常见的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廉价、更易操作,且可食用,利用橘子的圆形外皮作为细胞壁,以保鲜膜作为细胞膜,以桂圆核作为细胞核,山竹果肉作为液泡,绿豆作为叶绿体,形象直观,与真实细胞有很高的相似性。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并改进为更为复杂的植物细胞模型制作,用较为常见的生活材料作为替
代,形象直观,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验用具很常见,使实验可行性提高,并且可以在家中进行,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共同操作,享受亲子学习的乐趣。创新二: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探究活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其目的是通过水升高的温度来计算出食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教材的设计是:
1、取一只50ml锥形瓶,注入30ml水,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锥形瓶中放入一支温度计。
3、称出一粒干花生的质量,将这粒花生点燃后尽快放到锥形瓶底部加热,待花生完全燃烧后测量水温。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本实验中,锥形瓶未加瓶塞,易散热;
2、锥形瓶较大,水较多,瓶体吸热多,水湿变化不大,不易测量,误差较大。
3、花生在敞开的环境中燃烧,热损失较多;
4、花生种子小,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本身就不多,同时解剖针穿插燃烧时易掉。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尽量减少花生种子在燃烧时的热量损失,而以上这些设计上的不足,则易使实验过程中的热损失过大,测量结果严重偏小,与课本参考数据相差较大,易给学生造成误解。
(三)、改进:一支小试管,温度计,塑料瓶(防风、减小空气散热),试管夹,核桃。实验时,将塑料瓶前面去掉一半,顶端开一个与小试管大小相似的圆孔,周围穿几个小洞,在小试管中注入10ml水,插入温度计(玻璃泡在水的中部),用塞子固定,记下水的初温,然后穿过圆孔,用试管夹固定在塑料瓶顶部,用天平称出二分之一核桃仁,放在石棉网上,点燃后迅速放到小试管正下方,等核桃仁完全燃烧后记下水温,利用课本上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通过改进之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材料易得,效果明显易观察,且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实验过程各种热量的损失,增加了实验的准确性。
二、实验改进
实验一:
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中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改为“探究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通过该实验,将知道口腔对食物中的淀粉还有初步消化的作用,有利于减小胃、小肠的负担,因此我们在吃饭时应懂得细嚼慢咽。
(一)、课本实验设计:
1、等大新鲜馒头块A、B、C,A和B用刀细细切碎(模拟牙的咀嚼),C不作处理。
2、取唾液。
3、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1号管加入A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充分搅拌;2号管加入B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充分搅拌;3号管加入C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然后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以后取出,滴一至二滴碘液,振荡观察各管中颜色的变化。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
1、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们按课本所述的操作取唾液,可是有的学生口干舌燥,在限定的时间内取不出,要是延长时间又担心实验任务完成不了:更有甚的同学竟然直接吐痰,可想而知就不用细说了。
2、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将3支试管一起放在37℃左右的温水中加热,一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水温不好控制有一定难度,要是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将影响实验现象的产生 ;二是初一学生好动,尤其是男同学,如果不细心操作会有一定的不安全感。
3、要求的用具器材种类和数量较多,如消毒棉絮、大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等等,这对于一些农村学校来说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从而影响实验的开展。
(三)、实验的改进:
1、实验过程不需取唾液。课本1号与3号试管的物质变化改在口腔中进行,口腔中有唾液腺分泌唾液,但前者需要咀嚼搅拌,后者不需咀嚼搅拌,即将米饭含在口里。
2、实验过程不需水浴加热。课本1号与3号试管的物质变化所需的适宜的温度由口腔提供;课本2号试管的实验先将米饭放入试管捣碎,而后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最后将试管握在手心中,即该试管里的物质变化所需的适宜温度由手心提供。正常人体的口腔温度与手心温度都接近我们的正常体温。
3、由于不需取唾液、不需水浴加热,所以改进后的实验不需要消毒棉絮、大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等等用具,为一些农村学校解决了由于器材不足影响实验开展的问题。在本实验中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行,要求不苛刻,所需用具少,真实感强,特别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信心十足,实验效果明显,不需模拟,实验成功率高。实验二:
新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消化与吸收》中的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演示实验,通过本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便于学生理解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只起乳化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一)、不足之处:教材本实验上用到的仪器主要是试管、滴管,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限制了学生课外动手探究,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
养。操作不易控制,用量筒量取花生油操作麻烦,难度较大,因为油脂容易挂壁,用滴管滴胆汁和清水的量不容易控制,误差大,实验现象不明显,花生油色浅与清水、胆汁对比不清,演示实验所起的效果不佳。
(二)、实验的改进:
1、将花生油改为常见的菜籽油,原实验用到的与、鸡的胆汁颜色较深,改为色浅的猪胆汁代替。
2、实验器材生活化:将量筒、滴管改为5ml、10ml的注射器代替,试管用小玻璃杯或用过的一次性塑料杯代替。
3、设计用苏丹Ⅲ染液染色,油脂被染成橙红色,实验现象清楚易见。
4、改变滴加油脂和胆汁的量:把“向试管内注入1ml花生油后滴入5滴新鲜胆汁或5滴清水”,改为“向烧杯中注入2ml菜籽油和染色后加入10ml的新鲜胆汁或10ml的清水”,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改进后的实验器材简便易得,提高了学生课后亲自动手实验的可能性,实验效果显著,易于观察,起到了很好的演示效果。实现了演示探究活动的理念创新。
实验三:
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中的演示实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该实验是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萌发的种子在呼吸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处:
1、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使用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操作复杂,容易漏气,也不够严谨(用注水法促使二氧化碳从导管里排出,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
4、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无法保证平行班的开课。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
3、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也不能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改进与操作:
1、实验装置的改进 :只用两个塑料注射液瓶子、两根输液管(带针头)、小烧杯,材料易得,制作过程简单。
2、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两个250ml的塑料注射液瓶子,分别贴上标签,1号瓶中装入萌发的种
子,2号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以形成对照,用线拴好浸氢氧化钠溶液的小棉球(吸收原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干扰)固定在盖上,然后盖住密封,将两根须带针头的输液管,剪去有进气管的一端后分别插在1号瓶和2号瓶盖上关紧密封开关、2-4小时后就可用时行演示实验。
取两个小烧杯,分别贴上标签与瓶子对应,向两只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将1号瓶的输液管插入对应的小烧杯,打开输液管阀并挤压塑料注射液瓶,观察、记录1号杯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然后换用2号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并观察、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经过改进之后实验装置简单,气密性好,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容易取得,组装简洁、易操作,使学生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可用来做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很简便,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后实验效果更明显。同时设置了对照组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实验教学效果显著,还可以反复使用,利于平行班上课,不用重复制作。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改进与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各种有效资源,开展好每一个实验的教学工作,可以弥补一些课本实验设计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以上几例实验设计经过改进创新尝试,使实验设计更加合理,步骤更加严谨,更具可操作性,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大大缩短了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的收获,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水平、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巨大的教学价值和潜在作用。
乌鸦九年制学校向宏梅
联系电话:***
邮编:4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