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葫芦”两个字
师:你能猜一下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吗?
生:我猜它是形声字,所以应该是读“hú lú”,根据它的部首草字头,它的字义应该是一种植物。
师:说得真对。(出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
二、细读课文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看谁是火眼金睛发现这两幅图有哪些不同?(出示图画)
生:人的表情不一样
生:葫芦叶子也不一样,第一幅图是绿绿的叶子,第二幅图的叶子是枯黄的,上面还有许多小洞。
生:葫芦也不一样,一个挂在藤上,一个掉在地上。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看课文中哪几段写了挂图上的内容? 生:课文的第一和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自然段,看看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 生自由读
生:长得很好,我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小葫芦很可爱,从“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看出来的。师:回答真不错,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呢? 生:应该用高兴的语气来读。师:好,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种的葫芦后来长得怎么样? 生自由读
生:长得不好了,我从“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小葫芦好可怜。
师:确实,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呢? 生:应该用难过的语气来读。师:好,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
生:因为葫芦上长了蚜虫。师:那种葫芦的人是什么态度呢?
生:种葫芦的人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所以种葫芦的人没有打算治蚜虫。
师:对,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态度,才会导致最后葫芦一个都没有长成。师:这里有一句话“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大家试着读一读这句话。生自由读
师:大家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反问句,反问句的特点就是问句中就有答案。“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这句话是陈述句。
师:因为种葫芦的人不治蚜虫,所以最后也没有得到葫芦。我们应该看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隔断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不然一无所获。
三、拓展延伸
师:假如你碰到种葫芦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呀? 生自由阐述
四、书写指导
师:我们现在学习“棵、盯、治、怪”四个生字,怎样就把他们写漂亮啦?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师:概括的非常好。我们来写“棵、盯、治、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到关键笔画。
师范写。
生书空,生描红,临写。书写展示,评价。
第二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
——小教 某某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读“葫”、“芦”、“藤”、“哇”、“挂”、“盯”,区分“哇”和“挂”,理解词语“葫芦”、“蚜虫”、“赛过”。
2、轻声的朗读训练。
3、初步品位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学重点:
1、学会第一二自然段的生字新词。
2、词语的朗读,注重轻声的朗读训练。
3、品位感叹句,读出感叹语气。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上黑板画葫芦。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有一个人也想要这葫芦。课题就是《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师:今天,方老师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来帮个忙。帮什么忙呢?请每人画出一个葫芦。谁愿意?都知道葫芦长什么样子的吧?(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哦,不知道的同学等会好好看看他们的画。
师:好,都画好了,这是你们送给我的葫芦,老师非常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有一个人也想要这葫芦,课题就是《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
14、我要的是葫芦)请大家看课题,芦字念第二声,但是在“葫芦”一词中,念轻声,“葫芦”跟着老师念,葫芦——葫芦——。很好,大声齐读一遍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起——,再来一遍。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生字词,品读各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教师出示生字词,进行教读。芦: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户”字第一笔是点,注意与“卢”字区分,“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分析第一自然段各句子,在学生画的葫芦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在黑板上完成“一棵葫芦”。挂:第六笔是横,不是竖,两个“土”字上下排着。挂: 本课是结的意思。为什么用“挂”,不用“结”?指出第一自然段中两个葫芦的不同含义。第一个是植物的意思,第二个是指葫芦的果实。
3、品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注意读出轻声的语气,体会感叹语气及“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引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真响亮。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大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和词语,好,开始——。谁找到了生字?把他们念出来——(教师把学生念的生字贴在黑板上:葫芦藤哇)。
师:恩,大家朗读的时候都很认真。谁来念一念这几个字?(点名读)这个字念“teng”,是后鼻音,来,念一遍,藤——。很好!你们看,“葫、芦、藤”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草字头)对了,他们都是草字头,谁能说说,为什么呢?(指名回答)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跟着老师念一念这三个字。葫—芦—藤,葫芦藤——,再来一遍,葫—芦—藤,葫芦藤——。老师想请这一组的同学来念一遍,注意轻声和后鼻音。开始——。
师:恩,非常好!现在,老师就给这些葫芦画上藤。除了藤,这颗葫芦还应该有什么?(绿叶、小花)你们怎么知道的?在文中的哪句话有提到?(第二句)好,我们大声地读第二句。
师:这颗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和雪白的小花,花谢了以后,藤上就挂了小葫芦了。你们看这葫芦可爱吗?那个人可喜欢这葫芦了,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他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呢!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适时点评)恩,要注意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最后两个字都是轻声的。这里用了一个什么符号?(感叹号)哦?为什么要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点名回答)你来说说。恩,对了,因为他太喜欢这葫芦了,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爱了,这感叹号啊,就加强了他喜欢的语气。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这“哇”字和“挂”字有什么区别呢?恩,一个是口字旁,一个是提手旁。右边有几画呢?你们数数看。(同学们数笔画)有多少画?有说五画的,也有说六的。其实呢,这右边是由两个土组成的,所以它是六画,大家在写这两个字右边的时候,要注意咯,先写上面的土字,再写下面的。记住了吗? 师:老师想听一听你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好吗?从前,起——。恩,读得真好。大家要注意,这一段里出现了几次葫芦,这几个葫芦的意思都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哦,对了,一棵葫芦,和葫芦藤中的葫芦都是指植物的意思,而小葫芦中的葫芦,是指这种植物的果实。他们是不一样的。明白了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认读生字词,设置疑问。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葫芦藤上多出了什么?(蚜虫)教师画上蚜虫。学习“蚜虫”一词。谁知道蚜虫在这葫芦藤上要做什么啊?(蚜虫:昆虫,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
2、叶子上生了蚜虫了,你们认为会怎么样呢?恩恩,这是你们的想法,不知道课文里的那个人,是怎么样想的呢?他看见这些蚜虫,他在想什么呢?教师请学生回答。(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3、他还做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盯”、“自言自语”、“赛过”。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赛过: 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4、设置疑问: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呢?同学们互相讨论讨论。
师:我们接着看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完后,告诉老师,这藤上多出了什么东西?好,开始。多出了什么了?(蚜虫)哦,蚜虫(教师画蚜虫,贴出蚜虫卡片),蚜虫的蚜是什么旁?(虫子旁),恩,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牙齿的牙。谁知道蚜虫在这葫芦藤上要做什么啊?(指名回答)师:这蚜虫啊,是一种昆虫,是一种害虫,专门吸取叶子上的汁液的。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们认为会怎么样呢?恩恩,这是你们的想法,不知道课文里的那个人,是怎么样想的呢?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师:哦,他说怕什么!他什么意思呢?恩,他的意思是不用怕,请一位同学来读读他心里想的这句话。(指名读)叶子上生了蚜虫,他竟然不怕呢,怕什么!多么不在乎啊!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他不但不在乎,他还怎么样?(指名回答)你来说说。哦,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谁来模仿他,把这整句话读一读?(读一读)赛过大南瓜,什么意思?哦,他希望这葫芦啊,要胜过大南瓜,要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大家觉得他的愿望会实现吗?好,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同学们下课之后可以讨论讨论。现在呢,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4、我要的是葫芦,起——。很好,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理解“邻居”、“奇怪”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1、这时,一个邻居看见了,他说了什么?学生回答。多么迫切啊,“快治一治吧!”谁来读出这焦急的语气?那个人的反应是什么?(奇怪)奇怪:纳闷,不理解。怪: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
2、进行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意思是: 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
3、是啊,老师也很奇怪,那个人要的是葫芦,又不是叶子,邻居为什么那么焦急呢?思考: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师:上节课我们说到,葫芦藤上生了蚜虫,这时,邻居出现了,请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他们说了什么。(学生齐读)
师:邻居说了什么了?(生回答)哦,他说快治一治吧!也许再不治就来不及了,多么迫切啊,谁来读出这焦急的语气?(指名读)
师:真迫切,那葫芦的主人他是什么反应?(奇怪)哦,他感到很奇怪,有谁知道奇怪的意思?恩,这里是纳闷,不理解的意思。他说了什么?来,你来读读他说的话。
师:他要什么?(葫芦)他要葫芦,又不是叶子,为什么邻居那么焦急呢?这叶子跟葫芦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师:谁能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恩,不错,这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靠的是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之后就可以产生有机物,这个有机物就是植物吃的东西了,你们说,如果没有了叶子,这葫芦会怎么样啊?你说说。
师:自然,没了叶子就没了食物了,葫芦怎么可能长大呢?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没过几天,起——。
二、回顾课文大意,揭示寓意。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想些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呢?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
师:学习到了这里,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师:很遗憾,他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是,他的故事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希望同学们来说给老师听。把你理解的说给大家听,你能说说吗?不错,还有谁来说说?
师:不知道葫芦的主人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他看见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他会想什么?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要对他说呢?把他想的和你想说的写在本子上,待会,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分享。(同学们写)谁先来分享他写的?还有谁?
三、教师总结。
师:恩,不错,同学们都快成小老师了。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个寓言故事,同学们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再来大声地整齐地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好吗?注意感叹语气,14、我要的是葫芦,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一读“我会读”。师: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第三篇:我要是校长助理
我要是校长助理
各位领导下午好:
我是20班于胜旭,我首先要感谢学校举办这次活动,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也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感谢校领导,也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给我们点评。
我感觉我校有二处特色,一是我校自由民主,二是校领导和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要求自己。
首先如果我是校长助理,我想建议校长增加学生背基础知识分量。我认为光做题不够深刻,增加分量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度,而且在背的过程中知识也在对我们进行潜移默化,悄悄的提升我们的整体素质。
其次,我想向建议校长建立一个平台,一个学生选老师选择班主任的平台,将各科老师、班主任的照片简历,由各班级的代表进行选择,对于有众多代表都选择的老师、班主任可以开展竞争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老师的综合实力。
然后,我想向校长建议明确规章制度。例如各种考试、明确出来,贴在每个班级的墙上,让学生知道什麽时候考试,压力出动力。
最后我希望用 “今日我以金华为荣,明日金华以我为荣”为我校的名片,让更多的人知道金华,了解金华。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第四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张静1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参赛作品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小学张静
指导思想与理论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提出以下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两幅图,分别有两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共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的故事。学情分析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回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为,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图文结合,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果是的关系,从而受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四、小结。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
生:还有他的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 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 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板书:长满了绿叶)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板书:雪白的小花)
师: “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板书:可爱的小葫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板书:生了蚜虫)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板书: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读: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板书:更多虫)(板书:变黄,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小结:种葫芦的人因为不懂生长规律,没有认清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又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白忙了一场,一无所获。老师希望同学们听了他的故事,以后在处理事物时,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且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这样你们一定不会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了,能记住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 →生了蚜虫→虫更多
↓ ↓ ↗ 雪白的小花 不用治 ↓
↓
可爱的小葫芦→变黄,都落了
教学反思:
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但是这节课也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老师带动学生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有的时候老师讲的过多。
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但是这节课也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我带动学生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有的时候讲的过多。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小学
张静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案例
二年级语文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组
田伟鹏
一、案例背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首小诗。课文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是在大自然中迷了路该怎么办?这首小诗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我设计本课的理念是:这是一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课文。学生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可是他们对自然世界所知甚少,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更能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在学习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会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求答案。对课文中的难点“沟渠里积雪哪边化得快”,通过实验,在合作与动手中得到答案,充分给他们探索与发现的机会。
二、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自读自悟
(屏幕上出现四幅图)
师:有一群小朋友到野外去踏青,可是这几组小朋友迷了路。怎么办呢? 生1:我发现第一组小朋友是在森林中。生2:有一组小朋友是在夜晚迷路。生3:我们用指南针来找路。生4:那用地图吧!师:要是没有指南针,只有地图,那我们怎么知道方位呢?
生无语。
师:我们来仔细地读读课文,你一定有办法帮助他们的。他们多着急。(等每一人都认真读好书后,让他们以四人小组形式,选一幅图为一组小朋友带路)
教学片段二:以太阳为指南针辨别方向
(以小组为代表,根据迷路小朋友的图进行指路,台下学生质疑。)生(第1小组):这一组小朋友迷路是在白天,有太阳。可以看太阳。生1:怎样看?
生(第1小组):中午的时候它指着南边,地下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就是说太阳在南边,树影指北方。生2:是指在中午时。
生3:为什么太阳在南边,树影指北方。生4:因为树影与太阳是相反的。
师:我们来做一做,用手电筒当太阳,铅笔就是树,看一看树影在哪边。生做后,齐答:与太阳方法相反。
教学片段三: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得快(生带领在山中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时)
生(第5小组):我们可以看积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师:那化得快的是南边,还是化得慢的是南边? 生1:化得快的是南边。师:真的吗? 生2:真的,南边,太阳晒到多。师:(指图)这是哪里的积雪? 生2:沟渠。师:沟渠是怎样的? 师(出示沟渠的图片)
生3:沟渠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沟。生4:我在田边看过这样的水沟。
师:那我们用手势表示应该是怎样的?(引导生运用手势来做沟渠)再来做一做看,哪边太阳晒到多。
(小组里用手电筒当太阳,用手势表示沟渠,观察后讨论哪一面的雪化得快)
生:北面化得快。
生:北面晒到多,是北面化得快。
生:南面被挡住了。
师:那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沟渠里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方还是北方。
生:因为北面积雪晒到多,所以化得快的是北方。
师:说完整,哪里的积雪。
生:因为沟渠里北面积雪晒到多,所以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师:那你知道如果是屋顶上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哪边?
生想;生用手势,两手合拢成屋顶状;开始有小组再做实验,轻声讨论。生:与沟渠的积雪不一样,化得快的一面是南边。生齐赞同。
三、案例分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通过学生产生疑惑,动手实践,生生合作,解决疑惑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探究。如:学生在为迷路的小朋友寻找回家的路,以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样的思想情感带动下,学生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小组合作产生实效,学生在选择了要帮忙的对象后,快速读课文,寻找“指南针”,辨别方向。
2、通过实验解决课文难点。这一篇课文,曾听过两位老师开课,这两位老师讲“沟渠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还是南方。”都说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是南方。当时,听到这里时,心里就觉不妥。后来,同事之间讨论也讲到这点,上网查找也发现有不少的教学设计中也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怎样将这一难点解决好,想了很久,要简单明了,让学生能一看就知道,当时也做了一个沟渠的模型,但觉过于麻烦,还发现手势简单又有趣,就不知效果会如何,在上课之前还是带了沟渠的模型做预备。但在小组实验中,效果很好。且还能延伸开来,让学生以手势来当屋顶,了解了屋顶积雪化得快是哪边,形象而生动,也让学生在比较更加明了。
3、在结尾处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模仿课文的写法模述课外了解到的大自然的指南针。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