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5 06: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

第一篇: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A 6.A 7.D 8.D 9.B 10.B 11.C 12.B 13.C 14.B 15.A 16.A 17.C 18.C 19.D 20.A 21.B 22.B 23.C 24.B 2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 3.ABD 4.BCD 5.ABD 6.BCD 7.BCD 8.AC 9.ACD 10.AB 11.ABC 12.AB 13.ABC 14.CD 15.ABCD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各国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我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而且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极不平衡。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如果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会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说来,第一,国有经济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第二,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落后腐朽文化并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爱因斯坦将科学技术当成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2)材料三是技术悲观论观点。材料四是技术乐观论观点,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二者都只是从科学技术出发。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悲观论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而技术乐观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技术。二者错误的实质是:只见物不见人,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成果就造福于人类,是科学技术单线论,或者说至上论。(3)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作用的强大杠杆。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 重要动力。2.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上,提出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党性的具体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

实践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和支持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问题。在现时代,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3.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哲学依据。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当代中国,尽管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资源,使人类有良好的生存条件,才有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 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并提高人口质量,倡导优生优育,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思考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427 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94)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关键在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在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既要反对科技决定论,又要反对科技异化论。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人们的社会物质关系决定人们的思想关系,所以人们在不同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荣辱观念,甚至在同一个问题面前观念截然相反。例如,同样是当代的花季少年,有的胸怀天下、积极进取,有的内心丑陋、走上犯罪的道路,其原因只能到其各自所走过的人生历程中去寻找。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积极向上的“意识”、“激情”去创造积极向上的人生,用积极向上的人生去展现积极向上的自我。

总起来说,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本质上是由于人们自己所创造的历史即人生轨迹有很大差异造成的。这并不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背离,而是这一原理的体现。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自觉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前提,人民群众的活动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我们每一个人是动力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5、(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性,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而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染比较严重;等)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掌握和体现。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品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九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这个时期,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发期。在经济领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内部矛盾增多。在政治领域:党和政府内部出现的一些形形色色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奢侈淫逸、贪赃枉法行为。在思想文化领域: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各种落后、腐朽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与传统体制下旧的思想、观念之 7 间的矛盾加剧。在社会生活领域:旧的传统和不良习俗大量存在,表现为法律规范与社会行为缺乏规则;道德约束与一些人公德意识下降;社会发展变化与人民群众传统观念转变程度之间的矛盾。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矛盾成因及演变复杂等特点。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必须指出的是,从根本上说,新时期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一主要矛盾的直接体现。这些矛盾,同50年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当年所提出的许多基本方针在今天还是适用的。如毛泽东提出的,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今天,我们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才会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使社会真正和谐。

6、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自觉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而且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二篇:2012——2013学马哲第一学期试题A

2012——2013学第一学期试题A

2013-11-14 23:05: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管理员

玉林师范学院期末课程考试试卷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命题教师:石瑞红 命题教师所在单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试卷类型:开卷(A)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专业:(本)科考试年级:2010级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各题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对应的表格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被列宁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经济学

C、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属于()

A、前者是相对主义,后者是诡辩论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相对主义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6.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

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7.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涵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8.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人C、人的意识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9.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

灾。对这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

A、世界的不可知性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

C、认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性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1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6.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量的多少B、工人工资的多少

C、剩余价值率的高低D、利润率的高低

17.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19.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同

志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的报告

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B、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C、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D、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十八报告提出,我国到2020年实现的宏伟目标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各题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对应的表格中。错选、多选、少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4.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

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6.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主要有()

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B、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C、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D、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8.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指的是()

A、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B、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C、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D、法制建设、国防建设

9.十八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我们能

取得这样的历史成就,靠的是()”

A、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B、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

C、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D、对内艰苦奋斗,对外争取外援

10.十八大报告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爱D、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三、判断题:(判断以下观点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对应的表格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5.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7.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0.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

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四、分析题(共50分)

1、试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分)

2、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7分)

3、选做题。请你从下面3道题中选择1题进行回答。(16分)

(1)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方式多元化、价值追求多样化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请你谈谈应当怎样看待网络对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和思想的影响。

(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第三篇:马哲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6、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2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2010年自考网上辅导招生方案

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28、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29、“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3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3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3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3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4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 分,共20分)

4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4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43、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4、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c.必须通过实践

d.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46、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47、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48、“白马非马”的命题()是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9、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50、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5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52、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53、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c.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

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55、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的基本职能包括()。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56、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价值不发生变化的资本

57、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58、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5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前者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有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60、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66.试分析国际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参考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c 6.a 7.d 8.c 9.d 10.a 11.c 12.c 13.b 14.b 15.c 16.b 17.d 18.b 19.a 20.d 21.a 22.c 23.c 24.a 25.c 26.c 27.b 28.c 29.b 30.c

31.c 32.a 33.a 34.c 35.a 36.d 37.c 38.b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 41.ac 42.cd 43.bd 44.abcd 45.abcd 46.ad 47.bc 48.bd 49.abcd 50.abcd 51.ab 52.abcd 53.abcd 54.abcd 55.ab 56.abcd 57.abc 58.ad 59.bc 60.cd

三、简答题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案要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上述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答案要点: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它们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四、论述题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66.试分析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答案要点:

(1)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为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全球化经济危机,就有必要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经济协调机制。

(2)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二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经济协调加强了各国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

(4)国际经济协调从根本上说是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

第四篇: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钥匙是(A)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C)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3、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D)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4、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

5、社会存在(C)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多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B)。A.它不是引起社会革命的根源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国家的职能是由(BE)。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 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0、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D)

A.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混为一谈

D.否认了人类同自然界的区别

C.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

11、社会规律的特点是(D)

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

C.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D.同人的意志和意识无关

12、经济基础是指(A)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13、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

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B)。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一样的 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无需人的意识参与

E.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14、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D)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人们可以改变社会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15、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C)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16、自然和社会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A)A、生产方式

B、劳动 C、生产力

D、经济基础

17、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是(B)A、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C、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偶然因素 D、决定社会变革的力量

18、唯物史观认为人口因素是(A)A、导致社会革命的主要原因

B、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D、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A)A、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 C、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D、社会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20、社会存在主要指(A)A、全部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2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C)A、绝对对立的 B、绝对统一的 C、既对立又统一的 D、彼此孤立的

22、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3、地理环境是(D)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C、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A)

A、对生产力状况的影响而实现的 B、对人的体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C、对人的心理影响而实现的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25、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D)A、世界所有人们的总和

B、某一阶段的人们的总和

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产总和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

的人们的总和

2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A、它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 D、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8、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民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29、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是(C)A、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0、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1、生产方式是(B)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C、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

32、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33、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因素是该社会的(A)A、生产方式

B、政治制度 C、上层建筑

D、精神文明的状况

34、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D)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C、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3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

36、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3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B)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8、道德是指(A)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39、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A.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

B.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的地位 C.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D.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

4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ACD)。A.逻辑学 B.哲学和宗教 C.自然科学 D.语言学 E.政

C)

治学和法学

2、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四类因素是(ABCD)。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生产资料因素

3.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是(ABCD)

A.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B.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D.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决定力量

4.以下属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是(ACD)A.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B.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 C.社会发展结果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 D.人们不能决定或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同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表现为(ABCD)A.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 C.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社会规律同社会发展的始终、进程不可分离

6.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要求人们(AC)A.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B.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C.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现和利用社会规律

7、劳动是(AB)

A、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B、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C、孤立的个人活动,不具有社会性 D、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

E、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精神活动

8、人类劳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表现有(ABC)A、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B、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C、是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D、可以不受任何自然规律的支配 E、一开始就是社会性活动

9、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在于(BD)

A、它不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活动来实现的 B、它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C、人的活动对它不起作用

D、它制约着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E、它有着自己的最终目标

1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BE)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E、自然规律是较低级运动规律,社会规律是高级运动规律

11、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是(BE)A、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人的活动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C、人的活动对社会历史不起任何作用 D、人对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驾驭的

E、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社会发展规律

12、人的自觉活动作用的发挥要(ABCDE)A

、以尊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B、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客观规律为基础 C、特别重视人的精神作用 D、努力挖掘人的精神潜力 E、充分利用人的主观意志

13、劳

动发展史就是(BD)A、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史

B、劳动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 C、英雄人物的发展史

D、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史 E、政治生活的发展史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BC)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是从猿到人转化的决定性环节 D、是由人的自觉活动的决定 E、受英雄人物活动的制约

15、“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A、劳动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和源泉 B、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D、劳动是社会各种生产的表现形式

E、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

1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它的主要内容有(BC)A、地理是生物圈

B、指的是劳动资料 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子构成 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

1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C)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 D、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C)

E、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18、地理环境之所以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原因有(ABD)A、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D、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 E、它对社会发展的加速或延缓不起作用

1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有(CDE)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0、人口因素之所以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因为(ABC)A、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它本身受物质生产状况的制约

D、它对社会发展的加速或延缓不起作用 E、它不是发生社会革命的原因

21、当前我国实行正确的人口政策是为了解决(ABCDE)A、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

B、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 C、人口

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的矛盾 E、人口增长过快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的问题

22、劳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于(ABDE)A、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D、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E、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3、“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认为(BC)A、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性质 B、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对生产布局、对社会生产产生影响

24、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是(AE)A、关于人口发展与社会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 B、超过生产发展民提供的消费保证的过高人口增长,会延缓社会发展 C、适度的人口数量可加速社会的发展 D、人口过剩是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

E、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与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规律

25、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BCDE)A、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

B、劳动创造了社会

C、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与社会生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E、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26、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C)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2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C)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三、辨析题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4、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5、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6、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社

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缺陷和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五篇:马哲考题与答案范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马哲考题与答案

2009级文科类“马原”复习提要

(注:★表示是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的重要考点)

一、试卷题型:

单选题,25个×1分 =25分; 多选题,5个×2分 =10分; 简答题,5个×6分 =30分; 辨析题,2个×5分 =10分; 论述题,1个×15分=15分; 材料分析题,1个,计10分。

二、考试要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1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P8)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P16)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共同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19)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P2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5)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客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P40-41)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⑵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⑶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P4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这样,事物的发展才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意义: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原理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P46)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9.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力与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4)

2.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P68)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P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真理与谬误的含义与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P71)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P 75)

真理与谬误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P76)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意义★★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P77)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价值及其特点(P79)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5-9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

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三方面: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P100)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P1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P10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即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P100):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P105)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07)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P1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P123-124)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走向智能自动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变革;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6.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P128)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思考题P136页1题★★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考题P136页2题★★

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第四章】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其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7-148)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觉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1)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⑴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即产生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P157)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167)★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界限,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P165)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167)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只有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69)、经济危机的实质(P170)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P173)及其本质(P175)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第五章】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P182)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原因是: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其作用★(P187)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形式有四种:⑴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⑵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⑶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⑷ 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总利益的。

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表现与作用★

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194)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96):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194):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是成为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但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198)

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㈡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开始采用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和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等。㈢ 社会阶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是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者;三是知识性和服务性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新变化。

㈣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㈤ 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原因(202):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P207)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六章】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⑴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⑵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⑶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

⑷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⑸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⑹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P229)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 第一,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

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36)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的原因 ★(P233)

一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三是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P267)“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指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下载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哲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3:38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

    马哲体会(半学期小结)

    学习马哲前半部分的心得体会在上大学之前,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印象是一种难懂的哲学,是学文科的同学和学哲学的人应该了解的,作为理科生的我认为自己只要学好理科的知识就好。可......

    大一第一学期总结

    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和欢乐的课余生活中度过,在这个学期中,大家仍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摸索着,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

    大一第一学期感想

    大一第一学期感想 对于刚进入大学懵懵懂懂的我们,接触最频繁的人除了助班与班主任之外,就是宿舍负责党员——XX师兄了。 刚进入大学,我们对大学的任何新鲜事物,比如学分,学生......

    大一第一学期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经过大一一个学期的学习,也经历了很多第一次,我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也还适应。个人觉得大学的学习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把......

    大一第一学期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 当结束了紧张的大一第一学期的生活,我将要迈入2013年。通过大一一学期的生活,我慢慢褪去了刚进大学的新奇,转而为之的是想要更好的经营下班学期的生活。首先,我先对自......

    大一第一学期总结

    本学期担任房地产(2)班的班主任。在整个学期中,我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实施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思......

    大一第一学期总结

    大一第一学期总结 转瞬之间,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悄然度过。在这一个学期中,有压力,有快乐,有汗水,有收获,我感觉,在这半年里,我成熟了很多。 在来东南之前,是没打算要进吴健雄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