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讲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法 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上,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新的历史类型的法。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是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法的作用对象的行为和社会二部份,其中法对人行为的作用,许多学者谓之“规范作用”,法对社会的作用谓为“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
法的宏观调控作用是指法通过界定人们的不同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归属和范围,将社会各种关系
调控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是对社会。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将人们的行为导向合法轨道,主要有授权性、义务性、职权性指引三种行为模式,是对本人行为。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通过法可能预见自己或他人行为将会带来何种法律后果,是对人们的相互行为。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判断、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是对他人行为。
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其内容含有国家权威性的命令,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制裁、惩罚和警戒,是对违法犯罪分子。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以一种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观念,是对一般人。
2、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指法在宏观上对社会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的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关系,即国家通过法的规范作用的手段来达到法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第一,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我国法律促进和保障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我国法律促进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法律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纠纷的重要工具;法律是实行对敌人专政,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力武器。
第三,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手段。
第四,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我国法律不仅执行着广泛的对内职能,而且执行着广泛的对外职能,在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对外政治关系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何法,无论对社会无论有多大的价值或意义,都仰赖良好的法制建设和法的运行,只有良好的法制建设和运行法,才能实现法的价值,实现法的社会效用,社会主义法的价值和作用也依赖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法的运行。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到实施的过程,法的创制就是立法,法的实施则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制监督等环节。
(一)立法
违反交通法规被罚了款,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也被罚了款,二者有何区别?(请同学分析,然后总结)虽然都被罚了款,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只有前者属于违法行为。也就是说,不是哪一个单位制定的规则都可以称为“法”。只有特定机关制定的规则才能被称为“法”,才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那么,哪些机关可以立法呢?
1、立法概念
立法,又称法的创制,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立法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立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会、国家立法机关等)制定、废止基本法律(或法典)和法律的活动
2、我国现行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是指一个国家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以及它们在立法权限上分工而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立法体制是: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法律,其中刑事、民事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等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2)国务院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即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下同)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总称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且仅在本地区内有效。
(4)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可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即部门规章。部门规章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总称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仅在本地区
内有效。
(5)民族自治区、自治州、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规范性文件,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可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制定或认可,在特别行政区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7)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二)法的实施
1、法的实施的概念和方式
法律实施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这是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法律实施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规范的活动,而且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只有通过法律实施,才能把法律规范中设定的抽象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转化为人们实际的法律活动。根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法律实施的方式分为:法律遵守和法律适用。
(1)守法
法律遵守简称守法,指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
宪法和法律。这是我国法律实施的基本方式之一。法要得到遵守,需要人们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直接指导我国的立法、执法和守法的社会实践,保障社会
主义法的实施。
(2)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有广狭两种涵义。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从狭义上说,法律适用专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也称司法或司法适用。
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所谓正确,是指在适用法律时,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得当。所谓合法,是指在适用法律时,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所谓及时,是指法律适用活动的每个阶段、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限,提高办案效率。所谓合理和公正,是指法律适用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公平正义观念,符合法律的目的和精神。
在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适用法律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原则。
第二篇:王牌思修讲义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如何理解这一则寓言?
有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旷野里上最后一堂课,一直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问他的弟子: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纷纷给出各种答案,有的说要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草上撒石灰;有的说要挖根。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坐在谷子地边,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在哲学家去世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遗著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是:让美德占据灵魂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
(二)道德的含义
“道”,据许慎在《说文解字》卷二 :“道,所行道也”,引申为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思想家康德说: “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德”在中国古代通“得”,即 “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凡是道德的行为都是外益于他人,使他人有所“得”的行为。同时,行为主体也会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是一种心灵之得、精神之得。
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
道德很“大”又很“小”
说道德很“大”,是因为它凝结着民族性格,展示着社会文明,构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
说道德很“小”,是因为它时时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
每当提到这样一些人的名字时…
雷
锋——为人民服务的丰碑;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郑培民——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 李素丽——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
徐
虎——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2、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请问:道德和利益可以截然分开吗?
有甲乙两人吃苹果,甲捷足先登,一手拿走了大的。 乙甚为不快,责怪甲说:“你怎么这样自私?” 甲反问到:“要是你先拿,你要哪一个呢?” 乙答:“我先拿就拿小的。”
甲笑道:“如此说来,我的拿法完全符合你的愿望。”
------道德并非是脱离利益的空中楼阁,而是促进公平分配利益的天平。
另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也出竞争力)
3、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4、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是提升人性还是压抑人性?
(1)“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恩格斯)
(2)道德它不断地改造着人性之中所包含的“兽性”,不断地帮助人们克服着人性的弱点,不断地促使着“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不仅没有压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始终都在不断地提升着人性。
“以德灭欲”,在本质上才是一个反人性的口号!通过“以德畅欲”和适当的“以德抑欲”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物与心、灵与肉、形与神、理与欲等诸多方面达到协调,使物制于心,肉摄于灵,形统于神,欲合于理,使人心有所安,魂有所系,身有所适。” “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
——但丁 案例:研究人员发现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到2倍。
善良的人长寿的原因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激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急。从免疫系统角度看,常常行善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实验,让学生们看一部记录片,该片记录了一位美国妇女救助残疾者的经历。学生们被她的事迹感动了,随后对这些学生的唾液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的免疫环蛋白A的数量比看记录片前增加了。这种抗体能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强免疫系统。反之,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其寿命就比较短。至于那些贪污受贿、盗窃等违法乱纪的人,因为他们做贼心虚,法律的利剑悬在自己头上,所以经常坐立不安,失眠、烦躁,全身功能失调,终生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精神压力有增无减,这种人的寿命无论如何都比其他人短。
这一研究推翻了中国人的“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说法。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1、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的规律大约是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变化,随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发展变化。
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则材料的启示:
一个工程学博士生导师深有感触地说:“在与日本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我和自己的博士有时十分尴尬,人家跟我一样是搞工程的,但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兴致盎然、侃侃而谈,而我们则是一问三不知,这是我们的耻辱”。
可见,我们应对自己的文化(其中包括道德)有自知之明,既知所长又知所短,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懂得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有什么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优长和缺失,以及发展趋势,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利,进而导致民族存在根据的丧失,致使现代化、民族复兴无从谈起。这绝不是小事!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文化培育下的中国人
看上去软弱,实质不可战胜、十分强大;看上去单纯、淳朴,实质复杂、坚韧;看上去愚昧、粗俗,实质智慧、细腻,看上去忍辱、吃苦,实质不甘屈辱,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张扬个性主体性的解放精神。
同时,其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封建家长制、等级观念、人身依附、奴仆性格、权大于法、保守心理、迷信、愚忠愚孝、攀附心理,尊上、惟权、双重人格、个性不能张扬、独立人格挺立不起来等。
其导致原因:有儒家、法家、道家、佛教等的原因,而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是罪魁祸首。
放眼四望:
20世纪80年代,美国警察局每年要接到十二万五千宗“太太与人私奔”、“老婆失踪”的案子。纽约被称作“太太私奔的天堂”,每年接到四万五千家“太太私奔” 的投诉,但警方只是记录在案,无法追查。因此,丈夫只有雇佣私家侦探,但纽约的五千七百五十名私家侦探,也没法应付这些案件,于是“寻人公司”应运而生,生意十分兴隆。
今天西方的困境:
人们精神上的苦痛:人为物役、单面人、无家可归。
社会问题:子女与父母沟通困难、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困难、老年人的赡养和精神上孤独等。这和他们重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也有紧密联系。
思索:联合国一考察团在对我国教育深入探访之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至。——冷静沉思:近代以来,我们在学习西方取得今天巨大成就的过程中遗忘了什么?
新加坡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强调灌输五个“共同价值观”
国家高于社区和社会,社会和社区高于自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社区支持和尊重个人 要共识而不要冲突 种族和宗教和睦
资料: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其中有“为什么要学习儒家伦理”、“万世师表——孔子”、“孟子和荀子”、“朱熹和王阳明”等目录。中学四年级开设的《儒家伦理》课程有“仁”、“勇”、“义”、“礼”、“信”、“中庸的道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等目录。他们的辅助教材里专门谈到尧舜禹、屈原、苏武、班超、岳飞、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还有华佗、杜甫和李时珍等。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反对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和把握能力,要善于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如,勇敢是蛮横和怯懦的中庸,豪爽是浪费和贪婪的中庸,谦虚是羞怯和无耻的中庸等。(这和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
如整体主义观念,既凝聚了力量、创造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导致了权威主义,如在厦门特大走私案中,一些受贿者以获知比自己官大的人已经“涉嫌”就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结果600名党政干部牵涉进去。所以在体现此思想时,是不能放弃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
又如,忠君孝亲,到宋朝演变为愚忠愚孝,以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给人们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
3、我们还应注意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如:德国人的公德意识就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包括两方面内容:
1、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
2、这种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2、是共同富裕的需要
3、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问题:现时代,实践为人民服务是否必要?是否可能?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作出牺牲。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案例:
小王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立志成就一番大事业。他很珍惜时间,很讨厌集体活动,也懒得搞卫生、打开水。一天下午,他感到很口渴,一连倒了几个热水瓶,都是空的。他非常恼火,提起两个热水瓶就向水房去,忽然想起,打那么多水干什么,够自己喝就行。于是又放下一个暖瓶。开水打完后,他想起有的单位的电话贴着“电话不外借”的条子,也写了一个“此水不借”的条子。同学们踢球回来,渴得要命,看到这张条子,情绪可想而知。从此以后,大家对他疏远了,跟他一起说话、和他一起上自习的人少了,有什么活动也不邀请他。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单,坐在教室看不进书,躺在床上不能入眠,老想这件事,十分后悔。想一想小王该怎么办?他身边的同学该怎么办?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党宣言》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道德修养的实质,是在善恶观念的冲突中,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
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高度的自觉性。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学思并重的方法
2、省察克治的方法
曾子的三面镜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时常检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什么话。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反省三件事,即替别人做事,有不尽心的吗?跟朋友来往,有不诚实的吗?老师教我的,有不好好学习的吗?)曾子很有恒心地从做事、做人和学习这三方面去反省,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
3、慎独自律的方法
4、积善成德的方法
5、知行统一的方法
案例启迪:特殊考试
思考:
1、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承6人的救生艇。12人分别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天主教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诚实纳税的暴发户、你自己。
2、某市一所小学面对全校学生发出了一份倡议书,主题是“小学生应该见义智为”。
这份倡议书在肯定了见义勇为的高尚传统的同时,也提出了帮助他人的前提是要自护自救,并且传授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看到有人落水要大声呼救,碰到持有凶器的歹徒不可贸然行动,而是要及时报警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份倡议书呢?
参考书目
《论语》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
第三篇:思修2015版第二节 职业道德
第二节 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大学生择业观 教学难点:大学生创业观 导入:
我们上次课说道,人的社会生活按场合划分的话,分成三大方面:公共生活、职场、家庭。上周我们探讨了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周呢,我们继续探讨人们在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举例
2016年春节“敬业福”无疑是最夺目的明星,在大年初一零点前集齐支付宝发放的“爱国”、“敬业”“富强”、“和谐”“友善”五张福卡,则可均分价值2.15亿元的红包。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用户发现五张福卡中,“敬业福”一卡难求,最终只有79万人成功收集到了五张福卡。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敬业是最基本、最具体、最直观的,也是最重要的。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一个人不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何谈爱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靠每一个人的辛勤工作、艰苦努力,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讲授新课: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职业道德案例:2012年7月12日,河南艺术中心。话剧《暗恋桃花源》原计划晚上7点半在上演,但主演谢娜因班机延误,晚上10点才赶到。谢娜其间一直在微博上叙述迟到原因,并多次隔空向郑州观众道歉,同时,郑州观众也选择了谅解并等待。10点零5分,《暗恋桃花源》正式开演,谢娜在演出结束后突然下跪向郑州观众道歉并致谢。
讨论: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并就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考在这种规划下你认为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
1.爱岗敬业
历史王朝里的千古人物,以及当代社会中的英雄模范,他们将敬业精神发扬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然而对于日常生活、对于普通民众来讲,我们大都很难做一个英雄。
辩论: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否与我们完全不相干? 当然不是,敬业的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也许“敬业”这个概念的客观要求里,并不强求一个人必须殚精竭虑、必须报效终身,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主观感情上、在本心意愿里,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的标准,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这样,不仅会自然而然地奋勉,而且还能是乐在其中地勤奋。
就这是总书记所说的:“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对于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未来你们将来会奔赴一线工作,条件可能相对会艰苦一些,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爱岗敬业。
举例:“我们都有超能力”(视频)淋雨的女交警(图片)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举例:公益短片《懂诚信》(视频)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举例:杨善洲和女儿的故事(视频)兄弟靠你了(图片)
4.服务群众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举例:李桂美: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视频)服务群众(图片)5.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举例:“爱岗敬业 实干圆梦”(视频)
二、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就业
爱迪生曾说:“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的确,工作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工作生活将变得空虚、无聊。无论我们经过多少年的学习深造,最终都要把我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工作中去。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如果千千万万个劳动力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巨大的动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一年就业形势稳中有进,还需继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最终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1.你确立了职业理想吗? 2.你将如何实现你的职业理想?
如何选择?——路在何方?当前中国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在毕业即将来临之时,大家又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走向不同的人生之路。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活动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毕业生首先需要自我分析,将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明确个人优势与选择方向。先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再去计划怎么干。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择业时应首先明确择业的标准和目的。对工作的追求不应该局限在大城市户口、稳定的工作单位上,而应该去积极探索更能激发工作热情、发挥专业所长、实现人生价值的新领域。
目前,许多地方的基层单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十分强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选择基层岗位做起,并不意味着止步基层,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大学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寻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对于刚入校的大一学生还是要在校期间认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扎实打好基础,做到厚积薄发,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仅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
(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较快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依靠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创业、就业结构也步入了新常态,当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创业是创新型创业,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用创业带动就业。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国家也出台了很多项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创业的舞台更宽广了,但是大学生还是要理性看待创业,创业不一定要创实业,也可以是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行业新职业不断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大学生应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举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创业艰苦磨难多,只有创业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创业勇气。只有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才能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虽然政策、投资环境和社会整体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鉴于大学生经验欠缺、资源积累不足等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所以要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校大学生也终将走向工作岗位,要深刻认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注重这方面的修养和锻炼。
首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既包括一般的职业道德知识,也包括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知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提高职业道德意识,要以职业道德模范为榜样,培养积极进取、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
最后,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课堂互动:职业倾向测试 学习思考
1.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阅读文献
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阅读文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第四篇:思修教案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应受到保护。”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思想提出的检验道德规范的标准,换句话说,只要是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为,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定、命令、条例。道德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是遵守道德的保障。结合两者,思修课程帮助大学生认识树立理想、培育道德和做人的道理,引导着我们去认识和处理遇到的问题。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身份变了,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着自己新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家经受住了高考的考验,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个阶段,是你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全面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一、认识大学生活新特点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没有了固定的教室,不再有老师的强迫,也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同学们一下子多出了许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大学仿佛是宽松自由的天堂。但翻看一下培养计划,就会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是增多了。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大学教师讲课的特点也与中学明显不同: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授课进度比较快。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
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变得非常重要,要求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合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合理分配时间。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生活的主要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名言:“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独立思考,以科学理性观点辩证看问题;搜集整理信息,在理解基础上归纳总结,并清楚表达;
[案例]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李开复)
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4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7项学习技能:①学习自修之道;②基础知识;③实践贯通;④培养兴趣;⑤积极主动;⑥掌控时间;⑦为人处世。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1、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大。学中的教师、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
2、树立全面学习的观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有人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地方”,在这里,学习的概念不仅仅指课堂里的内容、教科书里的内容,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去图书馆、参加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参与各种集体和社团活动,听各类讲座、报告会,搞社会调查等,更可以和同学、师长广泛交往,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的领域变得宽广,学习的内容如此丰富,学习方式如此有趣,才带来学习效率的提升。
3、树立创新学习的观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质疑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正如巴鲁奇所说:“千万人说苹果会往地上落,却只有牛顿一人问其中的原因。”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既是世界上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又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尚学思想精华,更是教育工作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
有专家言,现在,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和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充实知识,提高本领。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任务。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大学阶段,要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生活环境的变化。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中学时,许多生活琐事都有父母操心料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都要由自己来安排处理。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特征。首先,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生活上的依赖性。其次,生活要有计划,尽量做到精打细算,尤其要注意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勤工俭学”能力来安排日常消费,不要盲目攀比。最后,还要学会处理好同学关系、同舍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学生活虽说是独立的生活,更是集体生活,同学之间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脾气禀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大学生要学会化解矛盾,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搞好团结,建立互助友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修课。
3、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社会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知行关系当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不“知”而“行”,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 不“行”,“知”也就会失去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心灵上有感触、从而思想上有提高、进而行动上有表现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精彩的大学历程需要人生理想的支撑,因为人生理想和生活志向决定着您的人生质量。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大学的努力将在河上架起桥梁。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国际风云变幻,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表示忧虑和担心。反映在学习生活中,就是从比较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有的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对自己目前的学业和未来的择业忧心忡忡、困惑迷茫,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信念。那么,我们的大学生缺什么呢?缺少一种理想精神。
作家周国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他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大学生冷落了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人不需要理想呢?还是我们对新时代的理想缺乏认识呢?每一个渴望有闪光、充实人生的大学生都应当对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理想根植于时代的沃土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辛勤工作50年。
理想信念属于人的精神范畴,是人们主观的东西。但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和确立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而是人们主观能力性的产物。因此,大学生要想确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对理想信念本身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所选择。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类对自身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是理想产生的根源。理想属于人类精神生活范畴。理想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在实践中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对于未来的想像。理想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理想是人生所向往、信仰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它表明一个人向往什么样的社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在道德人格、职业生涯、生活状态等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这是理想的实质。(2)理想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理想是受主体的需要、人生观、价值取向等影响所形成的,属于社会意识。但是它的内容却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探索,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3)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形象化的构思,这是理想的具体表现形态。
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还是文明意义上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作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的人,并不是天生的;人所特有的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特性,也不是在生物遗传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从自然的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过程。理想,就是人们从自然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下面,我们根据刚刚所学到的理想的含义来辩析一下一位湖南语文老师的观点。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又成为大家争论的话题这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说他不可思议原因在于:一位教师教育他的学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能找到一个漂亮的老婆”有人认为老师讲了真话,实话值得肯定,而且说得是最真实、最现实的理想,更值得肯定。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
2.理想的特征
①实践性:理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民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就会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作用。它一方面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修改和发展。理想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什么样的追求决定什么样的人生。案例教学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人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的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几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有选择,要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将来。
②超前性: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思考和追求。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作为对美好生活的想像具有完美性,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完满性的超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对现状有所不满足,并设想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比如我们总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职业及社会生活环境有各种各样的美好的设想和期待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去实现这些目标。而理想正是人们要求和期望最集中直观的表达。比如,当我还没上学的时候:看着有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堂,真的是羡慕极了„„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听说有的能够跳级,心里想着我也什么时候也跳跳级;当我上初中的时候:希望能够顺利地上高中,当时有个老师总是说,以后要实行统考,那个时候初中生就只能饿死了;当我上高中的时候:希望高中毕业时最好是能考上大学„„ 当我上大学的时候:希望马上毕业,上班可以挣钱,有了钱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样很有快感„„ ;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 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行了„„ ;当我刚上班的时候:钱好象还是少了点,再多点就更好了„„;当我涨了工资后:工资涨的还不够,能再涨点就真的幸福了„„。
③时代性: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当代诗人流流沙河在诗歌《理想》中写道:“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如2003年,受到“非正义战争”祸害的伊拉克人民盼望拥有安定与和平;受到“HINI”流感祸害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更加强烈而又迫切地感到拥有卫生与健康的极端重要性。“安定与和平”、“卫生与健康”就成为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想目标。理想与社会实际、时代特征总是紧密联系的,作为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意识形态,理想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呈现时代的特征。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兹谁是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更多的将传统的时代英雄和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柯察金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④阶级性(视频):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所以,人们的理想也必然要受到所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如地主阶级的理想是拼命榨取农民的血汗,追求高官厚禄、广置田宅,而贫苦农民的理想只希望“耕者有其田”,过上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资产阶级的理想是获取高额利润,腰缠万贯,而工人阶级的理想则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人类的解放。
⑤现实可能性: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或幻想。
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幻想是一种与主体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如古代先民对登月的幻想最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得到了实现。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却缺乏客观根据,违背客观规律,是不能实现的。有时候人们会把一些的虚幻东西当作自己的努力的理想,尽管他们在主观上确信其能够实现,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比如有人相信自己凭借修炼某种“气功”就可以升天成佛,进入“天国”,这不仅是空想,而且是有害的空想。
理想与空想有着严格的区别。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与空想相比较,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科学性,经过努力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有的幻想具有潜在的实现可能性,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
3.理想的类型 人生理想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人的理想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理想分为不同种类:
(1)从性质上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想是科学理想;否则是非科学的理想。对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及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希望和向往,是崇高的理想;对个人的狭隘私利、贪图享受的钻营和追逐,是庸俗的理想。
(2)从时序上可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长远理想是指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如共产主义理想;近期理想是指较短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如党中央提出的本世纪初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是我国人民的近期理想。
(3)从对象上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主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指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本质上说,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
(4)从内容上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是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关于最好的社会结构的观念,它通常包含下列内容:实现人的最终使命,在人们之间最公正地分配生活财富,使权利和义务之间、人的才能和社会地位、功劳和报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义务的要求和个人需要之间、合乎美德的生活方式与取得个人幸福之间都相适应。道德理想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做人的标准,是道德理想的内容。职业理想是人对专业兴趣的选择、确定。生活理想则是关于爱情、伴侣、饮食、起居的思考、向往和追求。
第一,生活理想。生活理想,即人的理想生活。生活理想并不就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所以,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
生活条件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等。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高雅的精神生活及美满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都向往生活美好,但美好的标准却很不相同。有的人向往奢侈的生活,淫逸的生活(有条件时表现为放纵,无条件时就会刺激人走向偷、抢等罪恶),而有的人却崇尚俭朴,既使生活富裕也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从我国古代道德传统来看,对待生活的态度一贯倡导“勤劳为本,俭以养德”,将劳动、勤俭、节约视为美德。这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安于贫穷,而是追求一种健康有为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尚未参加劳动,所以生活上更应注重勤俭节约,防止盲目攀比和盲目消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生活理想。
第二,职业理想。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需要,是人满足一切需要的基础。人的劳动需要表现为对职业的需要。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是关于工作、职业方面的理想。它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人们希望自己能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第二是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第二个方面其实就是事业理想,它是职业理想的核心内容。求实的职业理想
目前社会现实是:职业日益分化、就业岗位多样化、人员流动大,总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因此在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不在于一生中选取某一种最理想的工作,而在于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作一种理想来追求。
第三,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人们道德追求的最高标准和境界。道德不只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规则,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就是树立做人的准则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魅力,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为他人所喜欢的人,既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又是生活幸福的根本。第四,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向往、追求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特征,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永恒的社会理想。当前,我们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当代青年的个人理想一定要与此相联系,把对祖国的热情和忠诚表现在为祖国建设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在各自的岗位上。这样我们的理想就能升华,我们的生命就更有价值。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怎样产生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程度。意志则是一种坚持不懈努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努力长期不断地坚持下去,就在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非这样做不可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信念不是先天的、超社会的产物,而是后天的、社会的产物;它是个体通过后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而产生的。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与统一;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在本质上,信念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因此,信念以认识为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
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1999年发现她练“法轮功”,院里、系里多次帮助,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到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受其蛊惑,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讨论: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走上自焚的道路?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2.信念的特征
①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其确立和改变都必将对人产生重大影响)信念的产生是人对认识对象认同的结果,不仅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疑,而且得到情感上的强烈支持,因而,信念具有远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
②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是不罢休
n 本世纪初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物理学家自杀事件1895年以前,科学界一直认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如果宇宙是一座大厦,原子就是建造这座大厦的最小单位——宇宙之砖。当时许多物理学家笃信这个理论。然而,科学上的一系列发现,很快将物理学界流行的观点打破。1895年X射线的发现,1897年电子的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的发现。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查明,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原子之中还有原子核,周围还有电子。这些新的发现,用原子论的观点是无法解释的,原来笃信原子论的科学家陷入彷徨、苦闷之中,其中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曼等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竟走了集体自杀的道路。
③亲和性:志同则道合,德同则相聚。信念的亲合性是信念在感情上的反应。一个人对于与自己信念相近或相同的观点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志同道合就是信念的亲合的表现。
④多样性: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信念。生活中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利益需要和人生经历,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另外,信念内容很丰富。例如:政治信念、道德信念„„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真正的信仰是与崇高和神圣连在一起的,是对于崇高和神圣价值的信念。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活动指南。信仰和信念都是人的精神支柱,是自觉的。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但信仰不是一般的信念,而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信仰类型 n 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n 另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废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
3.理想和信念的关系: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n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n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案例教学: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有一位年轻的警察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三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子成为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鉴于他的功绩,纽约市政府和其它一些社会组织授予他许多勋章和锦旗。一位记者采访他,问道:“你以后将如何面对遭受的厄运呢?”这位警察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从那以后,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许多年以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那个年轻的警察在抓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赞他是最勇敢、最坚强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之后不久,他在卧室里割腕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来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没有这样绝望过„”
讨论:
年轻的警察为什么会成为英雄?
有目标。年轻的警察为什么最终选择自杀?
没理想。什么样的信念可以成为持久的人生动力?
正义。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险滩。大学时代,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将帮助一代有为青年扬起生命的风帆。
1.理想信念的作用(1)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界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看到未来的希望,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案例(感悟: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你们临开始运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达到目的地。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到达的日子。——李大钊(视频:生死不离)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坚信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人是要靠理想才能生活的,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饥饿里盼望的是丰收,战争里盼望的是和平,灾难里盼望的是幸福,夜晚盼望黎明。正是对未来抱着理想,我们的人民才能有那么饱满的战斗力量。——杨朔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请欣赏 ——沁园春·雪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2)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 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 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 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同学们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 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就,充满自豪。红道(仕途)黑道(学术)黄道(经商)
(3)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 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同学 们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五篇:思修第八章教案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章节: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教学目的:通过帮助学生学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了解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义务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而法律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学重点:法律权利的法律义务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课程导入】:(3分钟)
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以及滥用去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只有了解相关的去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6分钟)
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10分钟)(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法律权利可以概括为,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二)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如民法规定的物权、债权,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权等。
2、政治权利、人生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等。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权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等。文化权利包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全体公民普遍享有的权利;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专门享有的权利。【案例】妇女特殊保护
根据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女职工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妇女享有的特权主要有两个方面: 1.因生理上的特殊性而享有的特权
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应受到优待。首先是在劳动中受到优待,如职工在月经期间,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m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怀孕期间不得安排从事国家规定的第m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其次,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在离婚和子女抚养上享有优先权。如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再次,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在判刑和执行刑罚上受到优待。如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妇女在工种安排上应受到优待。如禁止安排从事禁忌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人身自由受特殊保护。如刑事诉讼法规定:“搜査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雇佣、容留妇女与他人进行猥亵活动。”对丧失生育能力的妇女离婚时,在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给予照顾。
2.为实现平等权利而享有的特权
为消除传统的消极影响,减缓客观条件对妇女造成的不利,国家法律和法规赋予妇女的补偿性特权主要有:
被选举优待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
干部培养与选拔优先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女性青少年的受优待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而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 离婚时财产分配优先权。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协议不成,由法院根据财产(包括夫妻共有房屋)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原则判决。3.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是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利,如经济法中的经营权,商法中的股权等;程序性权利是指程序法所确认的权利,如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上诉权和辩护权、代理权等。(三)、法律权利与人权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二、法律义务(10分钟)(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免除了农民缴纳土地税的义务;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家足部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收入在起征点以下人群缴纳所得税的义务也随之被免除;随着信息社会和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维护信息安全和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则相应增多。【案例】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如,有些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法律规定每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若干年,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罚;在有些信仰宗教的国家,规定宗教义务也是法律义务,违反宗教义务的要受到法律惩罚。【案例】韩国兵役制度
在韩国,20至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兵种不同,服兵役的时间也不同,但期限最短的兵种也需要服役24个月(陆军及海军陆战队24个月,海军26个月,空军28个月),拒绝服兵役者会被判刑监禁。
(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而。(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5分钟)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而,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有丨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大体可分为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表现在: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利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而;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或履行;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10分钟)
(一)选举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我国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二)表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三)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主要通过选举和监督人大代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_治,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选举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及参与基层群众性A治组织的管理活动等方式而获得实现。(四)监督权利与义务。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屮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二、人身权利与义务(10分钟)
(一)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防止生命危害权、改变生命危险环境权等。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权利。
【案例】:武昌岳家嘴夜市旁,一男子偷盗电线败露后,被人戴白帽示众。(二)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査、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首先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其次是指人的行动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滥用人身自由权利,构成违法犯罪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案例】案例一
原告甲与被告乙系同父异母的兄弟,其父1995年去世后,原、被告共同将其父骨灰盒安放在火葬厂的灵堂里。2001年某日,被告在未与原告协商的情况下,私自将其父骨灰盒从灵堂移走并藏匿,不让原告知道安放地点,原告无法对其父进行瞻仰、祭祀,经多次协商未果。原告以其瞻仰、祭祀权利受到侵犯,精神遭受了痛苦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将其父骨灰盒放回原处,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三)人格尊严权利勹义务。
人格尊严权利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尚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案例】案例二
消费者工某在某超市购物付款后,由于该超市收银员的疏忽,未将工某所购物品消磁,以致工某在离店时电子报警装置响铃。该超市安保人员即将工某的包及电脑结账单索至总服务台检査,值班经理在未査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将工某带到公室,强制滞留了一个小时,并造成群众围观。在总服务台核实其所购物品与电脑结账单相符的情况下,才将工某放走。王某认为其身心受到伤害,随后向市消委投诉,要求该超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身心健康损失费。经市消委两次调解,超市同意向工某公开道歉,并赔偿工某精神损失费500元。(四)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
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査的权利。住宅安全包括以下内容: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査,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査封。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要时可以对住宅安全权进行限制。如国家机关为侦査犯罪的需要,可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査;国家机关可依法査封公民的住宅;在紧急状态下,特定国家机关和人员可在事先没有办理必要手续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公民住宅,但事后须办理必要手续。
(五)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
通信自由通过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报、传真、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A由。通信自由的基本内容是公民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何人通信不受非法干涉,其所保护的利益是私生活秘密和表达行为的自由。
三、财产权利与义务(10分钟)
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对个人而言,财产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途径。(一)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不管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都应当受到保护。其中包括:第一,公民自由战友、使用、收益、处分其财产,排除他人的干涉;第二,国家征收、征用公民财产须为公共利益,且依法给予合理补偿;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应负赔偿责任;第四,公民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公民在其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回复原状、赔偿损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继承权利与义务
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法律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考试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利的,将丧失继承权。
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10分钟)(一)劳动权利与义务
劳动权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和报酬的权利。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二)休息权利与义务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所享有的休息和修养的权利,是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休息权和劳动权是密切联系的,休息权是提高劳动效率、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通过国家规定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予以实现。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子1995年5月1円起,国务院进一步将职工工作时间缩短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假制度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暂离工作岗位,进行休息和度假,同时继续领取这一阶段的工资的制度。休假支付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公休日制度、法定节假円制度、带薪年休假制度。(三)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
社会保障权是指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我国高度重视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努力履行国家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四)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在法定条件下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除宪法外,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了物质帮助权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5分钟)(一)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具体内容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g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第一,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
(二)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文化权利有个人的文化权利和集体的文化权利之分,前者如由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受到保护的权利;后者如少数民族群众享有保留和发展其文化特性及其文化的各种形式的权利。
第三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要让他们成为现实中的权利和义务,全体公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充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让法律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现实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果实。大学生应当正确把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既珍惜A己权利又尊重他人权利,既善于行使权利又A觉履行义务,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依法行使权利(10分钟)1.权力行使的目的。
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此外,行使权利不得破坏公序良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2.权力行使的限度。
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法人限度来行使权力。如果因行使向己的权利而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或他人的利益,超出了国家法律所许可和保障的范围与界限,则不再是行使权利,而是侵权,会受到法律追究。3.权利行使的方式。
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而方式可以兼用。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但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4.权利行使的程序。
由于一个人行使权利的过程可能就是另一个人履行义务的过程,所以程序正当原则同样适用于权利行驶过程。通常情况下,行使权利的程序是法律规定的。如,我国选举法对选举程序作了规定,包括确定选民资格、选民登记、发放选民证、推荐候选人、选举投票、确定当选人等流程。
二、依法救济权利(10分钟)1.司法救济。
公民可以通过行使诉权,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司法救济一般由人民法院主导并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相对于其他性质的救济,司法救济在职能上具有其他救济不可替代的终局性地位。_请国家赔偿也是司法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时给予违法行为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中请国家赔偿。2.行政救济。
公民可以通过行使听证、复议等权利,要求国家行政机关裁决的形式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如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要求重新处理。公民或其他权利主体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请求国家赔偿。3.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
政治救济主要是公民依法以游行、示烕、结社、请愿等方式要求或实现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模式。社会救济主要是公民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商事仲裁、劳动人事仲裁等渠道对受到损害的权利施以救济,其特点是第三方参与、当事人A愿和程序便捷等,在我国的权利救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4.自力救济。
自力救济是指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救济行为。如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民事法律规定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就侵权行为达成的赔偿或和解协议等。我国法律鼓励当公民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合理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管采取什么诉求,不管运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二、尊重他人权利(5分钟)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三、依法履行义务(5分钟)
1.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的义务。
小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