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山中访友》教案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清爽、吟诵、瀑布、唱和”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作者展开联想,运用拟物的修辞方法,抒写人与山中景物亲密无间的关系。
3: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作者采用“全景式”选材,大量选取山中景物,妙用排比,一句一景,进行略写的方法。体会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段落抄写的行款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拟物的修辞方法,抒写人与山中景物亲密无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采用“全景式”选材,大量选取山中景物,妙用排比,一句一景,进行略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前准备: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齐读课题。理解“山中访友”的意思。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散文作家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目标一: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清爽、吟诵、瀑布、唱和”等词语。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词语:清爽、吟诵、瀑布、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其中 “唱和”的“和”是多音字,音调为四声。
2、特别提醒“挺”字右边不要写作“延”,“拔”字右边不要写成“发”。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瀑”字,最后一画不要写成一捺,应该是一点,是学生练习写两遍。
3、形近字组词。
瀑()邀()度()驱()爆()遨()渡()躯()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批改,教师了解情况。
目标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作者展开联想,运用拟物的修辞方法,抒写人与山中景物亲密无间的关系。
1、师: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2、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学生根据“导学精要”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探究内容,教师巡视。
问题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作者怎样运用拟物的方法抒写人与山中景物亲密无间的关系的?
【学习反馈1】小组汇报,交流问题,组际补充、评议。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法。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方法,请你勾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表达效果。
(2)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漫步山中展开的联想,将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方法相融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3)指名展学,交流“学习反馈1”中的问题,组际评价并补充。
教师小结: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采用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方法相融合的手法,是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 “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过渡语:下面有一篇文章也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大家读一读并完成练习。
(一)阅读练习
春雨写意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仿佛是调皮的云娃娃惹恼了老天爷,使它一天到晚都阴沉着脸;又像老天爷把云娃娃打哭了,使它抽抽噎噎,清泪涟涟。小雨时而无声无息,时而淅淅沥沥,下得天潮潮地湿湿。
雨渐渐地大了起来。大滴的雨缀成一条条“鞭”抽在玻璃上,打在大地上,甩在大树上。雨水把玻璃冲刷的模模糊糊,看不清外面的风景,只听见由飕飕风声 潇潇雨声,沙沙树叶汇集成的交响曲。
不知不觉中,这宏大声音退去了,天空中飘落下来的只是朦胧的小雨星。推开窗户,使劲儿闻这儿空气,清清爽爽。我推开门下楼,投入了雨的怀抱。雨星乱蹦乱跳像调皮的孩子,待偎依到人身上却是温暖的,像母亲的手臂。雨默默的,但仍然能听见一种不可琢磨的声音,如一把古老的竖琴,奏出深沉的曲调,余音袅袅,似幻似真,又似儿时的摇篮曲缥纱在耳边。雨仿佛密了一些,抬眼望去,俨然一幅清虚淡远的山水画。在这如梦如幻的世界中漫步,细细玩味着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路旁的花贪婪地吮吸着甘露,花瓣上缀了些水珠,让人不由联想到美丽姑娘的容颜。小草修长的碧发被润湿了,发梢上还挑着没来得及擦干的水珠呢!
雨淅淅沥沥地下啊下啊,我化作一滴雨,和着柔柔的风在空中飞舞。我总是轻轻柔柔,丝丝缕缕,朦朦胧胧。我悄悄走向大地,滋润干涸的土壤;落到水中,交织出悠扬的曲子。我对着淡淡的绿洒下一点缤纷;我静静聆听小草对我的呼唤,再唤醒梦中甜甜的小树苗。待雨过天晴,被我洗涤一新的花草树木又出现在蓝莹莹的碧空下,变得丰姿绰约,宛若刚出的美人,碧玉般洁净,兰花般可爱,亭亭玉立,脉脉含情。而后,我与阳光打个招呼,便匆匆转身离去„„
(1)短文①—④自然段写了,第⑤自然段写了,描绘了一幅“物我交融”的画面。
(2)短文第二自然段,作者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方法,把自己想象成“一滴雨”,首先写“我”在空中 ;接着写,;然后写
;再写,;最后写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3)指名展学,交流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方法相融合的手法,组际评价并补充。过渡语:在文中,作者除了使用拟人和拟物,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哪一个自然段用了排比?(第五自然段)
目标三: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作者采用“全景式”选材,大量选取山中景物,妙用排比,一句一景,进行略写的方法。体会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问题2: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介绍了山中哪些景物?想想运用第二人称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习反馈2】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ɡǔ)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第5自然段作者采取“全景式”选材,大量选取山中景物,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一句一景。作者都介绍了哪些景物,请默读课文圈出来。
(2)第5自然段五个排比句都以“你好,××的××”开头,请读一读,想想这里运用第二人称的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为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更为充分,让人倍感亲切。
(二)表达练习
请你抓住事物的特点,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采用“全景式”选材,妙用第二人称,一句一景,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或熟悉的地方,介绍一下那儿的美景吧。课后完成小练笔:写一个片段(全景式选材)目标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段落抄写的行款美。
1、自由诵读,练习背诵。
2、抄写自己背诵的部分。提醒:大小、间隔、高矮一致,一段话自成一体。
3、展示、评价。
4、总结全文,学生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热爱自然(情)
第二篇:第一课《山中访友》
第一课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拓展与延伸】依照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篇作文。
【重、难点突破】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闲暇的时候,同学们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呢?对,就是找朋友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现在,我们就跟随大作家李汉荣一起去山中访友,与作家一起分享他与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光。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二、学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要拜访的是什么样的朋友,作家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以老朋友的语气与感情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弄清作家要拜访的友人是谁,并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相互交流理解作家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交流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地引导与点拨,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而不能由教师自己讲出来,这样起不到质疑的教学效果。
教学参考: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独特,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以自然界的万物为友,也就表达出了作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
2、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作家与“老友”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并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提示:这主要是考查锻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并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与质疑,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如果找不准相关的语句,教师即可参考下面的例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教学参考:
附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三、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欣赏了山中的美景,更深深地体会到了作家与朋友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知道作家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景与情写得如此美丽吗?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稍微有些难度,需要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再解答。不能要求学生回答得全面,只要他们能答出某一点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肯定与鼓励,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教学参考: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四、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曾有过作家这样的体验呢?
教学提示:学生自由交流,最后举手回答,但一定要畅所欲言,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与作者相类似的经历的,关键是要启发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言。而教师最好做一名忠实的听众与高明的组织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好意境与作家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教学提示:先让同学们自由读,然后再分别采用个别读,分组读与全班读的形式进行诵读。最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读出感情。可以边读边评(以学生为主,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评价为为辅助与补充),边评边范读(以学生范读为主,教师范读为辅),争取使每一次朗读都要比上一次有进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依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______访友》。板书设计;
附课文重点词语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第三篇:山中访友 教案
山中访友
[教学简案]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四篇: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访的是谁吗?(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下面请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先自己观察,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带着问题先勾画,再对照课文看插图,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为下一步细读课文,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早晨,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什么都不带,“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说明了什么?(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名望很大,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①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②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作者把树当做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有什么感受?(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③理解句子: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学生接读)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
(学生接读)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学生接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①雷阵雨骤然而来,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②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群鸟归林时。)
③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更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设计意图:加强朗读,方能有效培养语感,通过朗读,把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前边的理解字、词及重点句、段,最终都应落实到对语言的感悟上,这也才谈得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第五篇: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4 1)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
回
答
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