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7:3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2.理解小说中“欧·亨利式的结尾”。

3.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英国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弦琴,并俯身倾听这根弦发出的微弱乐音。如果你是她,你是怎样的心境?悲观绝望,孤独无助?可是画家却给这幅画命名为《希望》。画家的意图是表现人类直到最后也不能丧失希望.而这幅作品与今年成功连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有不解之缘。正是因为这幅油画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立志竞选美国总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给人以生命的希望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教学过程:

1、概述小说情节: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开端)。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发展)。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高潮),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生命的希望(结局)。

2、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3、贝尔曼老是唠叨自己要画一幅杰作,那他画出来了吗?为什么?(1)、这片叶子画得极其逼真,连同为画家的琼珊也没有察觉出来。

(2)、这片叶子拯救了琼珊,使她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念,并支撑她活下去;(3)、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善良,闪烁着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4)、它是绝笔之作,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1)、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2)、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三、探究拓展:

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你读出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主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1)、信念、意志、精神;希望的力量;珍爱生命。(琼珊)

(2)、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苏艾,贝尔曼)

(3)、含泪批判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4)、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解说:(3)、含泪批判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

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

(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

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生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艺术被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

(4)、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而先前叶子的飘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命运的沦落,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后仍“傲然”地挂在藤枝上,琼珊感到了“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罪的。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因而,最后一片未落的叶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那么,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欧·亨利为何不写其他什么叶子而恰恰是常春藤叶呢?常春藤叶到底有怎样的意蕴呢?

其实,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后来,尼采将酒神当作音乐艺术的代表。

原来,常春藤叶与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这篇小说中,常春藤叶就是艺术的化身。

得到救赎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贝尔曼。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艺术的希望与生命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中,在完成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同时,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完成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当然,得到救赎的除了琼珊、贝尔曼和苏艾之外,我们这些读者在阅读中也得到了某种救赎,来自艺术对于人的救赎。

六、课堂小结

正如我们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欣赏的油画《希望》一样,这也同样是一幅给人以生命的希望的艺术作品,它是一位失意的画家,用生命的绝笔给我们的温暖的启示。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人性之光辉

艺术的力量

七、教学反思

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讲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精讲点拨的有机统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 合作 探究”。因此,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的设计上紧紧围绕这一思想,避免传统的小说教学思路,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升华,把课堂的主动权几乎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整堂课比较轻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发言很积极。

第二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味欧▪亨利的语言魅力,幽默诙谐,生动形象,赋有哲理,理解“含泪的微笑”。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与赏析,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讨论分析作为切入点赏析语言的特点及妙处,分析欧•亨利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妙处,理解欧亨利“含泪的微笑”。

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的感受和思考。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二、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先评述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者说,语言个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Q1、语言的总体风格是什么?(PPT展示)

【明确】幽默

教师举例:第1段:又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分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点评}作者描述了一位商人在小巷里来回穿梭的尴尬,体现人物居住环境的错综复杂,同时又幽默地说商人转弯抹角、大兜圈子,没有收到账款,还遇到了空手而回的自己,读来让人捧腹大笑,又不禁回味:小巷子错综复杂,居住环境恶劣;而琼珊、苏艾、贝尔曼住在这里,显然是迫于无奈,他们是小艺术家,他们很穷只能选择这里,他们是生活在底层的、连画布颜料都付不起的小艺术家。

Q2、你能否找几个典型的句子,印证这种风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

第4段: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点评}将“肺炎”比作不速之客,突出这次肺炎来得突然。“蹑手蹑脚”“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形象地写出肺炎的肆虐和范围广。

第4段: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的走动,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点评}用“明目张胆”、“坏家伙”来形容肺炎,写出了肺炎肆虐,摧残生灵的情形,也说明了此次肺炎波及广。

第4段小结:将肺炎拟人化,将无形的疾病化成夸张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肺炎来势凶、波及广和持续时间长,也艺术化地交代了琼珊绝望的原因。

第5段:“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点评]调侃肺炎不是老绅士,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肺炎恰恰使贫弱的人受害。

第5段: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点评}:用“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来写肺炎,这一特写的肖像描写体现了“老家伙”的残暴、凶猛,也让读者更直观地体会肺炎对琼珊的伤害程度之深,病情之严重,看似轻松地在描写肺炎,实则是在交代琼珊得病的背景,病重的原因以及绝望的依据。“赏识”本是褒义词,在这用来嘲讽被肺炎袭击。

第7段: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点评}医生的医术高明,不仅关心用药,还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同时也为下文琼珊望叶等死做了铺垫。

第10段:“男人?”苏艾像吹口琴似的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点评}不难看出医生是觉得琼珊失恋,才会这样失去生存的信念。可是苏艾“想吹口琴似的哼了一声”,非常不屑,否定了这个常人的让人绝望的可能——失恋。这样正常轻松的对话,让我们发现琼珊望叶等死,没有其他主观情感因素,就是固执地放弃了信念,一心想离开,也让琼珊更加可悲。

第11段: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

{点评}病人”盘算有多少马车送他出殡“,虽是从医生口中说出,但也从侧面体现出连医生对于没有生存信念的病人的无奈,更是对琼珊精神状态的担忧啊!

第30段: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点评}欧·亨利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告诉读者这距离有多远:“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长袍已经够远的了,连边缘都没碰到,更是将老贝尔曼贬到了底层。为此老贝尔曼是个失意的画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酗酒、性格暴躁。

教师总结:(幽默的类型:反常、含蓄、曲折、夸张)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欧•亨利语言的幽默风格.他的幽默充满了心酸的笑声,在夸张、拟人、嘲讽、诙谐的幽默之中,含有伤感的情调,透着一种深刻的含义。这种“含泪的微笑”式的幽默,加深了作品的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

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

第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2.理解小说中“欧·亨利式的结尾”。3.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英国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弦琴,并俯身倾听这根弦发出的微弱乐音。如果你是她,你是怎样的心境?悲观绝望,孤独无助?可是画家却给这幅画命名为《希望》。画家的意图是表现人类直到最后也不能丧失希望.而这幅作品与今年成功连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有不解之缘。正是因为这幅油画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立志竞选美国总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给人以生命的希望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教学过程:

1、概述小说情节: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开端)。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发展)。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高潮),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结局)。

2、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3、贝尔曼老是唠叨自己要画一幅杰作,那他画出来了吗?为什么?(1)、这片叶子画得极其逼真,连同为画家的琼珊也没有察觉出来。(2)、这片叶子拯救了琼珊,使她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念,并支撑她活下去;(3)、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善良,闪烁着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4)、它是绝笔之作,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1)、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2)、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三、探究拓展:

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你读出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主题。(1)、信念、意志、精神;希望的力量;珍爱生命。(琼珊)

(2)、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苏艾,贝尔曼)

(3)、含泪批判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4)、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解说:(3)、含泪批判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

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

(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

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生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得以实现。艺术被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

(4)、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而先前叶子的飘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命运的沦落,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后仍“傲然”地挂在藤枝上,琼珊感到了“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罪的。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因而,最后一片未落的叶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那么,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欧·亨利为何不写其他什么叶子而恰恰是常春藤叶呢?常春藤叶到底有怎样的意蕴呢?

其实,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后来,尼采将酒神当作音乐艺术的代表。

原来,常春藤叶与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这篇小说中,常春藤叶就是艺术的化身。

得到救赎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贝尔曼。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艺术的希望与生命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中,在完成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同时,完成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当然,得到救赎的除了琼珊、贝尔曼和苏艾之外,我们这些读者在阅读中也得到了某种救赎,来自艺术对于人的救赎。

六、课堂小结

正如我们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欣赏的油画《希望》一样,这也同样是一幅给人以生命的希望的艺术作品,它是一位失意的画家,用生命的绝笔给我们的温暖的启示。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人性之光辉

艺术的力量

七、教学反思

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讲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精讲点拨的有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机统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 合作 探究”。因此,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的设计上紧紧围绕这一思想,避免传统的小说教学思路,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升华,把课堂的主动权几乎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整堂课比较轻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发言很积极。

第四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详细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详细教案

一、导入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命若琴弦》。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师徒,一个老瞎子,一个小瞎子,他们靠弹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

故事到这结束,我想问的是,既然老瞎子已经知道那个药方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他给小瞎子?(他希望那个药方成为支撑小瞎子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他活下去的希望。)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只不过那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它可以是史铁生的药方,也可以是欧亨利的常春藤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欧亨利去瞻仰一位生命的歌者,体味那支撑生命的勇气。

二、概括故事情节

大家都预习过小说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请一二生简述,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最后的常春藤叶

从文章的情节来看,对两个生命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这片叶子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那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读一读。第40节:

“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第44节: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第46节: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生齐声朗读这样一片叶子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呢?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大自然给人的力量,我们学过鸟啼,鸟给人类的启示——向死而生,从自然中去感悟生命,人类的启示在荒原。既然这样一片小小的叶子都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那么作为我们人类呢,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命。)

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些字词需要用重音来强调,从而突出最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

明确: 仍旧、深绿、傲然、依旧、仍在。

(再齐声朗读。)

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我能感受到这片常青藤叶带给人的那种顽强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力量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

那么为什么这片叶子不落,琼珊就有了生活的希望了呢?(因为她把希望寄托在这片常春藤叶上了——22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她已经绝望了,但是见到这样的一片叶子,她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那么是谁给了她这个希望?——贝尔曼

四、贝尔曼人物形象分析

贝尔曼。因为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一片藤叶,给了琼珊希望

可见,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文章着力表现的人物也是贝尔曼。

那么,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前后左右合作分析讨论一下。

文章总共几次写到贝尔曼?(三次)

①第一次描写出现在哪一节?(请一生读第30节。)第一次见面你对这老头的印象怎样? 这是一个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的老头。

②贝尔曼的第二次出场主要是跟苏艾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看看这第二次出场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学生推荐男女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第二次见面,大家对贝尔曼是不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呢?

贝尔曼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第二次见面让我们觉得这个老头还是有那那么一点可爱的地方的。

③贝尔曼的第三次出场是通过苏艾之口,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就这样贝尔曼画下了他一生的杰作,你认为那是杰作么?为什么? 逼真,连两个画家都没有看出那是假的;

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最后一次见面,贝尔曼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心灵的震撼,这是一个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的,平凡而有伟大的人。

小结:

贝尔曼是一个外表平凡甚至还有点令人讨厌却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爱心的人。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去拯救别人,那么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贝尔曼够了么?还有谁?

五、琼珊病愈的原因有哪些?

贝尔曼藤叶的鼓舞 朋友苏艾的关爱 医生的尽力救助 自己的信念(1)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

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苏艾——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3)医生——尽力医治琼珊的病。(4)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自己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小结:

琼珊病愈需要她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医生精湛的医术,也需要苏艾的精心呵护,还需要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持。

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都不是琼珊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珊呢?(用一个字概括)

是爱,是一种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世界!

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贝尔曼)就是这样一位外表平凡甚至还有点令人讨厌却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爱心的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这样的一位人物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前面有没有想到的?

六、试问小说的结局的特点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效果?作者在前文埋下了哪些伏笔预示这样的结果? 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1)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里实际上是他的“含泪的微笑”,是他的人格理想,他用这样一个人格理想为我们架设了一个生命的支点。

(2)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才能给读者带来更深更远思索与回味。《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3)伏笔

第40段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第40段“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第48段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第55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第55段贝尔曼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还有燃着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几只画笔、调色板和调色板上绿色和黄色的颜料。的确,正是凝聚着贝尔曼的爱心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给了琼珊巨大的精神鼓舞,支撑着她活下去。可以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琼珊的精神支柱。

琼珊的遭遇给人怎样的启示?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每个人的心中要有一个神,那个神就是他自己。

七、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生病,靠一片绿叶、一片叶子给人希望,希望能够超越生死,这不是生活的常态。而小说重在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份沐浴着人性光辉的爱,一种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一片叶子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人生就是这样。

好,最后让我们用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来结束我们这一堂课。(生齐读)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与信念,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人生难免经历艰难痛苦,但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

第五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

标签: 杂谈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

顺叙法 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

作用:

1、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例如像《桃花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采用这种叙述方法的。

倒叙法 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

作用:

1、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比如鲁迅的〈祝福〉〈伤逝〉等作品,大体上都是用倒叙手法写成的,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等作品都是把人物的最后结局在开头告诉了读者,然后把人物的经历一层一层展开,使读者看清了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人物自身思想上原因,从而启发人们去追求合理的人生。

插叙法 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

1、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2、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3、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润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追叙的例子,又如那些把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片断叙述,按习惯称补叙。这种文字一般并不发展情节,仅仅是补充 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插叙,那插入的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这种插叙有人称为逆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诵读课文,读准“转弯抹角”、“昵称”、“锡镴”、“咆哮”、“瞥”等字音。

2、学生能正确书写“蹑手蹑脚”、“一筹莫展”、“蓬松”、“莫名其妙”等字形。在此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情节。

3、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4、学生能说出“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5、学生能从人物品质中学习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说出“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2.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5分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概括,教师提示重点)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分钟)(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5分钟)◆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详析贝尔曼

(5分钟)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A、正面描写(实写)

外貌描写:外表丑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归纳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写作指导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4分钟)基本上应该没有,若有加以引导

苏艾的特点: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3、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8分钟)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8分钟)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就是?(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4)还有书中的5处

4、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5分钟)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侯银匠》,讨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并分析原因。

2、阅读《麦琪的礼物》,感受“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欧亨利的语言特色”。

下载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树立“爱”的信念,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把握老贝尔曼形象,理解常......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有关《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1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 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巧妙构思,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特色,并学习其留白的写作方法。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的文章主题,学习主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 2、把握人物,理解主题。 3、体会欧·亨利式的情节构思。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学习主人公“牺牲......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 一、目标导航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