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巴州蒙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 天然化妆品第一课时》教案汉语 双语
第六课天然化妆品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掺、汁、蘸、描、魅、褪、缠”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褪色、演出、赞叹、化妆、纯、逢、缠、促使、任凭”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哪个不…呢”“任凭……都”“逢……,”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苹果的美容效果》,初步了解一些水果的功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每周课外阅读应不少于2000字,并要有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情感与价值观: 1了解文章介绍的几种维吾尔族姑娘常用的化妆品这些化妆品的来源、使用方法及保健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3.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天然化妆品》的词语学习?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
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面对地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人们对“干净产品”的期望越来越强烈,于是,“绿色产品”便随之而生。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可是,维吾尔族姑娘所使用的化妆品是不是绿色产品呢?请阅读课文《天然化妆品》。
3、揭示课题:
16、天然化妆品(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
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天然化妆品》介绍了关于维吾尔族姑娘常用的那几种的化妆品哪些情况?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用
一、两句话概括。
3、学生交流:文章介绍的几种维吾尔族姑娘常用的化妆品奥斯曼、海纳、依里木的来源、使用方法及保健作用。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掺、汁、蘸、描、魅、褪、缠
6、疑难词语
褪色、演出、赞叹、化妆、纯、逢、缠、促使、任凭
7、句型学习
1、如今的姑娘哪个不爱美呢? 用“疑问代词+不”组成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如: 你说的话我怎么会不照办呢? 这么重要的会议,谁能不参加呢?
2、任凭怎么玩儿,怎么闹,风怎么吹,发型都不会变形散乱。
这是条件关系复句,关联词语“任凭……都…”,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如: ?(1)任凭风吹雨打,我们都不后退。?(2)任凭你们怎么说,他都不会改变。
3、每逢过年过节或出门走亲访友时,他们都喜欢梳很多小辫子。“逢”的意思是“遇到、遇见”,在句中表示时间。如:(1)每逢路过这里,我都能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2)每逢节假日,他都在单位值班。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板书: 第六课? 天然化妆品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第一时教案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读通读顺文,积累文言词汇。
2初步理解诸葛亮家书内容,体会其教子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朗读投影中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身体状况以及对儿子的情感。
【投影展示】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讨论明确】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设计意图】交代背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为学生赢得更多品读文积累词语的时间。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情感服务,简洁洗练,富有语文味。
二、读准家书
诸葛瞻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还年幼,请同学们帮诸葛亮准确读家书。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注意正音和并做节奏指导。
字音:淫(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节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注意语气。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学生个人展示朗读,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朗读指导,符合初一新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情特点。学生个读,教师设计情境指导朗读,容易进入状态。且朗读训练有层次,从读准确读流畅到读出韵味,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为后面理解内容打下基础。
三、读懂家书
在古代,家书是相隔两地的亲人间沟通的主要方式。家书的字里行间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又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期待八岁小儿将来成为谦谦君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还告诉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就是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师明确:这就叫宁静、节俭可以修身养性。
【投影展示】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学生齐读背诵。
【设计意图】关于节俭,本文虽略讲,但写在开篇,可见节俭对做人的影响之大。因此,拓展了曾国藩家训,突出强调了节俭是君子要修炼的美德。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劝诫儿子,要永远保持学习力,才能不断增长才干。而学习的态度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专心致志。
师引导:“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夫”和两个“也”也可以去掉,句意不变,你们怎么看?
活动:比较读,体会虚词“夫”和两个“也”字之妙。
【投影展示】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须静,才须学。
【讨论明确】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引发议论:才与学、静的关系。
中间的“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果去掉,说教的意味就很浓,甚至还有命令的口气,体会不到慈父的一片苦心。
结尾的“也”还有肯定的意味。以诸葛亮自身的成就足够证明,才干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可见,语气词也能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说话句式的变化上。
变换句式读:请把句式变成肯定句来读,并体会双重否定句式之妙。
【投影展示】
双重否定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改成肯定句读。
比较读,体会在句意一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肯定句?
【讨论明确】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成就学问。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
诸葛亮这样劝勉儿子,其实,他也是这样做的:
【投影展示】
关于淡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这样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关于节俭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补充材料: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诸葛亮不仅节俭,还清正廉洁:
他曾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资料链接: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据诸葛文化研究者介绍,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
诸葛亮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将清正廉洁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世。
中小结: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设计意图】采用聚焦法,围绕诸葛亮“智慧”展开讨论,问题集中,避免了碎问碎答,学生讨论热烈,理解内容深刻。其实,智慧的背后还凝聚着父亲这一角色深沉的爱与期待。做适度的拓展,丰富了堂,丰满了诸葛亮形象,让短文丰教。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不仅从正面进行教导,还从反面进行劝诫。
【投影展示】
活动:1分钟快速背诵词语及解释。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这里用逗号吗?)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活动:反复朗读“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体会诸葛亮讲的本意和言外之意。
朗读时,要认真体会叮咛中的严肃,严肃中又不失慈爱的味道。
【投影展示】
我们先来对一组反义词:
放纵对();懈怠对();
轻薄对();浮躁对()。
【讨论明确】
诸葛亮告诉儿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其实,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儿子要学会克制,要勤勉,学习要沉稳,要集中精力。
中小结: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设计意图】这两句理解比较困难。我设计快速背诵重点字词解释和反义词组合法(反义词不唯一,意近即可),既能高效积累,又让学生轻松明白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劝儿立志,行动还要早,要珍惜时光,方能成就学问,早日成才。
他说:时光匆匆,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像枯叶一样衰败零落,对社会毫无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所,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结合书注重点引导理解“驰”和“去”“接世”在语境中的意思。
四、堂小结
我们在朗读与比较中揣摩了诸葛亮家书,他对儿子用情至真至深。请大声朗读老师编的七言小诗,好好体会。
【堂小结】
诸葛家训情切切,智慧之语传千古。
静以修身是核心,淡泊节俭品自高。
学习谨记静为先,方可增长大才干。
成学更须早立志,志存高远换新骨。
时光意志如叶落,吾要珍惜年华过。
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
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做人治学写,孔明自是好榜样。
【设计意图】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智者的化身,我尝试着自编七言,从内容、形式、语言和情感上进行创新提炼,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突出诸葛亮家书中传递出来的智慧和爱子之心,以诗解文,突出文言文学习的灵动性。
第三篇:2012届新疆巴州蒙中高一语文 3.7《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教具准备
录音机、《记念刘和珍君》朗诵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多媒体CAI课件。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二、介绍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节)的思路(学生齐读两遍)提问: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并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然后将笔锋一转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鼓励“真的猛士”要奋然而前行。可见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板书: 否定 逻 肯定 辑
教训意义
提问:如何体会作者的匠心? 明确:从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渭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他在l 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五、课堂小结
1.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因为一、二小节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三、四、五小节记叙刘和珍君的生前事迹和遇难经过,六、七小节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2.两次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主要是突出表明写这篇文章的动机。第一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淇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这两个“必要”的含义不完全相同。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则是鲁迅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凶残的枪杀,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悲愤得说不出话来。然而,作者还是要说话的,要揭露反动派的罪恶行径!这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4.鲁迅先生把对斗争方式的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后一节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颠倒过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反复深情地诵读课文。
2.阅读鲁迅《风筝》一文,试分析其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2.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独到。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
二、具体研习表达技巧
1.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2.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者。
学生甲: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就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作者处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中。
学生乙:作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作为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尊敬,踏着牺牲者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比轻蔑(明知道这些东西会“快意于我的苦痛”而偏偏将最大的哀痛显示出来,这正是作者对于这些东西的严峻的示威)。
学生丙:作者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有作者的自谦,也有对死者的最大尊敬。„„
3.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然后举例说明。
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
用心
爱心
专心
1.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2.以回忆与你的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为题材,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用心
爱心
专心-9-
第四篇:2012届新疆巴州蒙中高一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了解《左传》的叙事特点,掌握本文叙事特点。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4、了解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积累常识性的文史知识。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
讲读法、分析推导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叫烛之武的说客退秦师的事件。
二、阅读全文
(一)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1、本篇文章出自《左传》,对这同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书。《左传》是为《春秋》作注的三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以《春秋》所记的年代为次序记录史实。
2、仅从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看,你能说说两部书特点上有哪些差别吗?
《春秋》客观记录历史事件,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语言精炼,《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侧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事件的始末,叙事详细,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记录学生的分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并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ã)秦 秦伯说(yuâ)
逢(páng)孙
2、展示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
用心
爱心
专心
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学生读课文,注意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学生相互交流。
先由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2)秦伯说。(说,同“悦”。)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2)倒装句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目标:
1.使学生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 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能力目标:
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 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德育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 无
教学准备:景观图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展示多幅有关黄河、长江、漓江、松花江、青海 湖等的景象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 流和湖泊?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讲授新课: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主要的河流
读图: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请同学们看《中国的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 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再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塔里木河、弱水河。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
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未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转折 过渡:那内流区和外流区 是如何划分的呢? 读图:在《 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上找 出外流区和内流区
启发提问: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
读图:让学生对照《中国 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和《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启发提问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 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 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 线。)
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过渡:我国的河流众多,如果说河流就象大地的动脉源远流长,那湖泊就象一 颗 颗明珠镶嵌在 祖国的大地上。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的主要湖 泊。
2、主要的湖泊
让学生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鄱阳湖、太湖、青海湖。
讲述:位 于内流区的湖泊 称为内流湖,例如:青海湖,内 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 湖是淡水湖,例如:鄱阳湖。
过渡:我国的河湖众多,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例如京航运河、灵渠等。请同 学们阅读教材 P90阅读材料《京杭运河 》,说说京杭运河的作用?流经哪些省区?
课堂小结:河流是大地的血脉,为我们提供了灌溉,航运、水产、水能之利。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浩浩荡荡,注人海洋;也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们祖国山河自然美,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山河。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主要的河流
2、主要的湖泊
3、京杭运河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