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词语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词语教学方法
摘 要: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训练。词语教学方法有:借助直观事物理解法,创设情境理解法,朗读理解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近义词、比较法。
关键词:词语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构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便是词。没足够的词的理解、积累,阅读、写作等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词语教学摆脱枯燥而低效,达到既生动又高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加强语言积累,是每个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可感受和体验的事物。现依据以往教育名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略谈谈词语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借助直观的事物理解词语
在小学语文里,有不少词可借助课文插图或课件图片一看便知道了意思,这样省去了教师大费口舌却又吃力不讨好,学生也乐于接受。比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时,有两个生词:铁锨、箢箕,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甚至老师都从没见过,在学习这两个生词时,课件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相信学生对铁锨和箢箕便再也不会忘记了。又比如,教学《颐和园》,理解“横槛”“琉璃瓦”也可出示图片。这种借助直观事物理解词语的方法,特别适合低、中段年级。
二、借助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情境的创设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的情境创设指学生、老师通过神态、动作等的模拟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比如,在教《自然之道》时,理解“踌躇不前”时,请一学习好的学生上台表演,学生皱着眉头,在原地走来走去,台下的学生恍然大悟。又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帮助学生理解“注视”一词时,于老师请了一生站在讲台前的凳子上,告诉该生向下看,下边是个大水池子,里面有很多鱼,你看那一条,师说到这里,用右手指着“水池”,指尖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快,忽而慢,该生的眼珠则随着师手指的方向快速转动,仿佛在跟踪一条游动的鱼。台下的学生掌声阵阵,在这掌声里,有对表演者的赞许,更有获得知识的愉悦。
静态的情境创设指由老师或学生的语言创设的情境。还是在《自然之道》中,有“争先恐后”一词,老师说,大家都喜欢孙悟空,如果孙悟空扮演者来到我们学校,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用上“争先恐后”一词,有学生立马举手说: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去和孙悟空的扮演者合影;得知“悟空”来我们学校,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去看个究竟„„从学生的表达便可知道,学生对这个词语已理解掌握,再不必一字一字解释了。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除了准确的解释,学生往往还不得要领,老师若能通过朗读来强化理解,往往能事半功倍。比如,在理解“斩钉截铁”一词时,老师解释词意:斩断钉子截断铁,指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接着老师用坚决的语气范读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还可指名读,学生评,使学生在读和评中加深理解。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新课标中,对3~4年级的学生已提出了“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这一目标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应时刻牢记这一要求,教给学生这一理解词语的方法。因为词语用在文章中,总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中往往有某种信息,为理解词语提供了线索,很多的词语,只要用心多读上下文,不用搬词典,就能明白。
五、找近义词,比较法
这是在词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给词语找个近义词,再比较这两个词的异同。比如,在《乡下人家》中一句:“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老师要学生用另一个字来替换“探”,学生说“钻”“伸”,师紧接着问,那课文中为什么不用“钻”和“伸”,学生静下来仔细一想,原来“探”有偷偷地意思,用“探”就将笋的可爱、顽皮写出来了。
词语教学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查字典的方法,反复训练法,还抽象为形象法,运用哪种方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而这,要靠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把握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编辑 谢尾合
第二篇:词语教学方法种种
词语教学方法种种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以词解词,应该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对词语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文本的体会。
一、讲授法
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疑难处的点拨与讲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语文教学只能让学生进行自立与探究的学习,连该传授讲解的地方也不敢说了。其实在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浑然不知时,最好用的方法就是“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例如《2008,北京》中有个词是“申奥”,当一个同学提出这个不理解的词语时,全班面面相觑,这时教师再引导也是启而不发,因为在学生的脑中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内存,这种情况就可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学生:“申奥”的“奥”是指奥运会,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运动会,每四年才举办一次。能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们国家虽然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顶呱呱的成绩,可是奥运会却从来没在我们国家召开过,于是我们国家便向负责筹办奥运会的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在中国北京召开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这个提出申请的过程就叫“申奥”。
二、意会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是可以“言传”的,但也有许多词语只能“意会”的,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夕阳美》中的“壮丽”一词的理解,教师先从错误的理解入手,用“老师披上金色的衣裳”作反面例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壮丽不等同于“华丽、美丽”,不是所谓的“小家碧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壮丽”一词是用来形容连绵起伏的群山,并配上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在夕阳涂晖的照射下,显得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夕阳斜照图,也就可以意会到“壮丽”指的是壮观而美丽的“大气之美”,即所谓的“大家闺秀”。
三、组词法
古诗是现代文的浓缩,在理解古诗中的词的意思时,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组出许多词语,然后让学生在语境中对所组的众多词语进行比较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草》中有句“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词:原因、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老师一一把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学生一比较就知道“原”就是指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这种解词的方法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悟”的教学方法。
四、换词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 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换词训练。学
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 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 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五、比较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领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 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 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六、直观法
使用实物、插图、幻灯、音响、实验、简笔画等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第三册《咕咚》一课,学生理解“拔腿就跑”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对兔子面带惊慌的表情和撒腿而逃的动作的观察,理解“拔腿就跑”的含义。教学《乌鸦喝水》时,理解“渐渐地”,就可通过实验,使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学《蒲公英的种子》一课,为理解“毛茸茸”一词,通过出示蒲公英的种子,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
七、体验法
新课程要让孩子的亲身经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资源,在解词中要努力唤起孩子的体验,他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理解词语,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这个词语的意思,更是一个立体的多元的认知。如教学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的“北风”时,教师富有感情地创设情景: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刮得树枝乱摆,刮到你身上,你会感到怎样?这时就唤起了学生“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冷得浑身发抖,牙齿直打颤”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北风的厉害,威力大。这样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体验,遵循儿童的特点,使学生知道北风就代表着寒冷,感受到北风的力量,为接下来体会小鱼的勇敢做了很好的铺垫。
八、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3学段有这样的要求:“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5自然段文中的几个动词“掠、搬、毁、烧”,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用来刻画侵略者时,就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读两遍,初步感受到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接着指名读。教师板书:掠、搬、毁、烧,最后引导品读,侵略者真可恨:可恨价值连城的国宝被掠走,可恨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可恨实在运不走的任意破坏,最可恨企图放火烧毁罪证。学生在教师的四个可恨下个个表情严肃,咬牙切齿地齐读第5自然段。读中感悟侵略者的罪恶,读中增强对侵略者的仇恨,读中深刻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中彻底领悟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达到真正地理解词语的目的。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第三篇:浅谈词语教学方法
浅谈词语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个环节被有些教师视为“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弃,那就是词语教学。尤其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在一些课堂中更是沦落到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
可我认为,词语做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基础;词语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我们要领学生品析词语,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那么,提高词语教学实效的方法有哪些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然后概括词语。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前面的句子,就可以回答出负荆请罪。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讲授《翠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哪里能看出翠鸟羽毛颜色“鲜艳”,学生找到“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在找句子的同时,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鲜艳。
动手操作理解词语。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动手做一做就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对文字的抽象理解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有趣的动作,使得识记更加扎实、有效。例如第三册《识字二》中出现了很多与手的动作有关的词语,我就让学生作“拿书”“翻书”“递书”的动作,然后比较着做“扔”“投”等动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些动词的使用方法也被牢牢地印在了他们的脑中。
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渐渐地”一词,我事先准备了一个装了橙汁的透明水瓶,把橡皮当作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水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就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了。
结合近反义词理解词语。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近反义词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常用且有效的词语教学方法。
近义词比较是让学生在同样的语境中换一种说法,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体悟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讲信用》一课时,出示句子“爸爸惋惜地说:‘唉!小珍没有来,李伯伯家你也没去成。当初就不该等她。’”让学生给“惋惜”换一种说法,学生说“可惜”,马上有人说惋惜的程度更深,更能表现出爸爸的遗憾。这个练习帮学生理解了“惋惜”的含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反义词比较则是通过找出相反意思的词语,形成强烈的对比,体会作者的情感。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联系,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联系。例如“天蓝、草绿”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天空的蓝色、小草的绿色;而“瀑布、隼”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图片、标本等进行理解。在教学“柔软”这个词时,让学生先找找文中用“柔软”形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柔软的,柔软的东西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帮学生更好地理解“柔软”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各个击破法”理解词语。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利用合成词的特点,先将合成词拆开解释,再将几个意思相加,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例如教学“与众不同”一词时,把词语拆成“与”“众”“不同”几部分。“与”是和的意思,“众”代表大家,“不同”就是不一样,把这几个词语连起来就是词义“和大家不一样”。
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补充法理解词语”“多语境理解词语”等。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马路学校)
编辑/赵卓然
第四篇: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
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学习语言,首先要内化文章中生动活泼的词语。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与运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把词语教学指向语用,着眼于语用,立足于实践,让词语真正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成为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元素。
一、词文互兑,深化理解
吕叔湘先生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词语并不是没有温度的抽象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词语教学的重要前提。词文互兑就是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对照和思考,以文解词,借词学文,词文勾兑,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九色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师:谁愿意来讲述?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黄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
师:这就叫――(生齐答)见利忘义!谢谢你,说得多具体、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黄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上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进宫向国王告密,妄想发财。而且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讲”!你这么一讲,恩将仇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谁还能这样讲述?
在学生初步理解“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的本意后,薛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学生及时地引入文本深处,认真朗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学生披文入境,不仅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了词语的意义,而且在描述词语的过程中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揣摩比较,内化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要使学生读出情境,品出滋味,就要让他们在读懂的基础上通过对词语的揣摩、推敲、比较、品味,进而人情、入境、入理。如此朗读品味,学生就会潜心会文,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词语底蕴的领悟就会鞭辟入里,实现词语的内化和积累。如薛法根老师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对“傻乎乎”的体味,就让人觉得越嚼越有味道。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生齐读)
师:“傻乎乎”是什么意思?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画出来。
薛老师的词语教学,既扎实又极富艺术性,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和比较,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味了重叠词的精妙,内化了词语的意蕴,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生品析词语的方法,使其学会推敲体味,从而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从语言文字中披沙淘金,汲取丰富的营养。
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
词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积累的过程,更是表达和运用的过程。理解和积累是基础,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词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表现”,最终指向是“学以致用”。词语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获得独特的表现力。学过的词语如果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干枯的词语“标本”,只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才能让词语活起来,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教学中,于老师以表达促理解,以运用促积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他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激活已有表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进而通过表达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不仅是有效的词语理解,也是扎实的语言表达训练。在这样的运用实践中,“饱经风霜”的意思清晰起来了,“饱经风霜”的形象丰满起来了,语文教学也因此深邃和精彩起来。
词语教学要指向语用,就是摒弃“分析”、“告诉”和“记诵”的传统套路,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词语“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让学生在语用中深刻掌握,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王天杰
第五篇:低年级词语教学方法例谈2
词语教学方法讲座稿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理解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文中的一些抽象性词语常常难以理解,倘若我们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此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从而增强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直观理解: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字领悟,借助实物、插图、幻灯、实验等教学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理解“渐渐”一词时,就可采用实验操作、直观理解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一粒一粒地投进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其余同学仔细观察水面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时,我们稍加点拨,说:“同学们,你们看到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学生立刻领悟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垂”(《雷雨》)这个词时,从讲台里拿出简易的自制教具——一根细线下吊着一小重物,然后把线逐渐放长,让小重物缓慢下落。学生一看,便明白了蜘蛛利用蛛丝落下时的情形。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以词解词,而是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到你们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或者你们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
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如,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中的“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3、创设教学情境理解:情境教学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请看《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纷纷”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拿出预先准备的蒲公英实物,使劲一吹)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蒲公英的种子一个接一个地飞起来了。
生:我看到蒲公英种子有的往上飞,有的往下落,有的往左飞,有的往右飞,一点儿顺序也没有。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一个接一个、没有顺序地飞,就叫做—— 生:纷纷。
师: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生:秋天到了,树上的黄叶纷纷落下来。生:冬天,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师:大家说得很好。“纷纷”不仅可用在“物”上,还能用它说“人”呢。比如刚才大家举手,就可以说——
生: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师:好。说别的事呢?
生:下课了,大家纷纷走出教师,参加课间活动。
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先通过“吹蒲公英”这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了“纷纷”之义。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再次创设蒲公英种子纷纷出发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
再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的: 师: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生:天很大,找不到边在哪里。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让人听了你的朗读,感到天很大,大得没有边际?(学生感情朗读:“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 生纷纷回答:大地无边无际,大得很。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生:我不同意,大海是有边的。
师:你的话有道理,海的边是海岸。但是有一个可以形容海的词语,它与无边无际意思相近,哪个同学能想起来?当你站在岸边向远处望的时候,怎么样? 生:一眼望不到边。一望无际。
师:用上“一望无际”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生:大海一望无际,大得很。
师:你们还能说什么“无边无际”,什么“一望无际”? 生纷纷回答:宇宙无边无际,大得很。草原一望无际,大得很。„„
师:大家还可以把话说得更好,让这些图片帮助我们,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跑、羊群在草原上吃草、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的图片,引导学生看清楚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在干什么。)
师:结合图片的内容,用上“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再来说话,你会说得很精彩。
生:一只雄鹰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生:一只轮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
师:你已经说得不错了,但还可以把“只”改为“艘”,把“航行”换成“乘风破浪”,就可以这么说了:一艘巨轮在一望无际是大海上乘风破浪。生:杨利伟乘着“神州五号”,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遨游。师:精彩,为他鼓掌。
师:像“无„„无„„”这种形式的词语有不少,这类词语,“无”后面的两个词意思大多相同或相近,例如:“无边无际”中的“边”和“际”意思相同,“际”就是“边”。“无”的意思是——(生答)没有;用两个“无”就是为了强调没有。无边无际就是——(生答)没有边际。你能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生:无缘无故。
师:还有吗?(学生思考)想不起来了?请看大屏幕。
(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积累下来。)
这个教学环节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1)“无边无际”是文章的重点词语,但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应指向运用。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说话写话,让词语教学效益最大化。这个教学片断,学生对“无边无际”的理解主要是以说话形式呈现的,学生在情境运用中提升了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2)词语教学要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对“无边无际”的教学,从理解,到应用,到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积累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语言运用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学生在顺利调遣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这些词语也在学生的心中有了生命,“活”了起来。
4、联系上下文理解: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注意到了这点,就会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年级上册的《小熊住山洞》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图美文简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小熊和他的爸爸想盖一座木头房子,因为舍不得砍树,所以一直住在山洞里。课文的结尾处写道:“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与这段文字相配的是动物们感激的笑脸,手中举起的一束束鲜花和小熊父子俩略带羞涩的幸福憨态。
正是看到了“感激”一词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喜爱和小熊父子二人保护环境行为的高度赞赏,所以,教师没有让这个词语悄悄溜走,于是出现了下面这个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小熊一家没舍得砍树,一直住在山洞里,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他们,给他们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看看图,都有谁来了?
生:小鸟来了,小松鼠来了,小兔子也来了。生:还有小鹿、野猪、野鸡也来了。
师:啊,来了这么多呀。看看他们感激的笑脸,猜一猜,当他们把手里的鲜花送给小熊一家的时候,会说什么感激的话呢?
生:小鸟说:“谢谢你们不砍树,我们不会担心没有地方住了。“ 生:小鹿说:“谢谢你们,你们这么爱护树,就是爱我们大家的家啊!” 生:小兔子说:“谢谢你们,你们的心真善良!”
生:松鼠说:“谢谢你们,你们不砍树,我就有很多野果子吃了。” 生:野鸡说:“谢谢你们不砍树,使森林这么美丽!”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感激”的意思,所以都向小熊一家说了声“谢谢!”是啊,小熊一家,宁肯一辈子住潮湿的山洞,也不砍伐树木,给自己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就是因为他们爱护树木啊!森林里有了这么多的树木,才会有春天的绿叶,夏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冬天小鸟温暖的家!有这样美好的环境,谁不感谢他们呢?被这么多人感谢,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让“感激”开口说话,不仅是理解这个词语的必要,也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议论纷纷”一词出现在二年级上册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当猫头鹰宣布大家都要像他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但是,动物们究竟在议论什么,课文中并没有说。弄清“议论什么”,不仅可以理解“议论纷纷”一词的意思,而且,从动物的口中,我们可以找到猫头鹰最后没有当上大王的原因: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不管是大王还是普通百姓。而这正是本文的意蕴所在。因此,让“议论纷纷”议
论起来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
师:猫头鹰的命令一发布,大家就议论纷纷,他们都会说什么呢?(指图)比如小兔子——
生:小兔子说:“晚上出来,多害怕呀,再说,我习惯白天,晚上睡觉的。” 师:其他人说什么呢?
生:棕熊说:“这是什么命令呀,我还是头一回听过。”
生:袋鼠说:“是啊,是啊,狮子大王可从来没有这么要求我们过。” 生:斑马说:“为什么一定要像他一样?晚上不让睡觉,谁熬得住啊!” 生:野鸡说:“这下,我们可倒霉了,晚上出来飞,怎么能看得见东西呢?” 师:大家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叫——(生:议论纷纷)
师:对!从你们刚才的议论中,我听出来了,猫头鹰的这个命令,大家可是不赞成啊!难怪要“议论纷纷”了。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议论纷纷”一词学生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词义理解上,而是赋予了它实际的内容,这个内容又直指猫头鹰荒谬自私的命令。至于猫头鹰为什么不得人心,学生在议论过程中已有所理解,教师就不需要将什么了。我们常说,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蕴,都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而这字里行间的或陌生或熟悉的词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它们,看到它们可以生发的潜力,并且给它们足够生长的空间,是真的可以开出色彩斑斓的“语言之花”的!
5、组词理解:古诗是现代语言的浓缩,简单的一个字往往有着深厚的内涵。在理解古诗中字的意思时,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给字组词,然后结合语境对所组的词语进行比较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下面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古诗《草》的词语教学片段:
于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生:“离离原上草”中的“原”,我不懂。师: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
生:原因。
生:原来。
生:高原。
生:校园。
师:“校园”的“园”不是这个“原”。
生:草原。
生:原子弹。
生: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教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当学生提出对“离离原上草”中的“原”不理解时,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原”组词,调动起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和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语境中对所组的众多词语进行比较和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这种做法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师直接的“授予”。
6、借助板画理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
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碉堡”等词语,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下面我们欣赏一个于永正老师对“离离”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密,一棵挨着一棵。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感性、诗性、灵性的教学。如案例中“离离”一词,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直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于老师别出心裁地借用板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想像,从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画胜百言”。
7、比较辨析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
轻松地突破难点。
理解句子时,更换词语进行比较理解,也是加深感悟词语的好方法。这样既能联系旧知识,启迪新知识,又可以领略作者遣词造句时的精准。如:《动手做做看》一课中有一句话: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教学其中“哄骗”一词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哄骗”一词进行换词比较训练。学生首先把“哄骗”换成“欺骗”,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哄骗”和“欺骗”都有说假话骗人的意思,但是“哄骗”还包含长辈用假话糊弄小孩,开玩笑的意思。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从中体会出作者用“哄骗”这个词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这种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逐步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还有助于积累意思相近的词语,可谓是“一举两得”。又如《葡萄沟》一课中“五光十色”的教学: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师:你从哪儿读出了“五光十色”? 生: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说明葡萄的颜色—— 生:非常多!师:“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那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五彩斑斓。师:把“五颜六色”放到句子里读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读后)“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很多,“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很多,还很鲜亮,闪闪发光。
师:是呀!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反射出光芒,亮晶晶的。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 生:(思考后)夜晚的城市、舞台上的灯光、模特身上的时装、柜台里的珠宝。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用“五光十色”说一段完整通顺的话。(屏幕出示:夜晚的北京、繁华的夜市、流光溢彩的舞台、绚烂的时装)学生观察体验后发言:
生:夜晚的北京城,在霓虹灯的装点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如果你到了那儿,就会舍不得离开。
生:时装发布会上,模特们穿上五光十色的衣服,在T台上来回穿梭,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呀!反思上述教学之所以成功,原因有两个:
1、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出“五光十色”的第一层意思:颜色非常多;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学生找出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细微差别。学生通过辨析,对词语的意思有了准确的理解。于是,原本模糊的词语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变得明朗起来。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一切知识的学习只有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体现出价值来。当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能力后,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寻找与“五光十色”有关的事物,观察有关的图片,并进行句子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具体的语境里,原本单调的词语,在学生的心里“活”了起来。
8、做动作理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
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总之,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词语。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句子,领会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适合运用游戏法、直观显示法或简笔画等,中高年级则适合采用比较法、创设情景法、联系上下文法等,许多词语教学还可以同时运用几种方法,教师在词语教学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