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课件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课件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2.学习作品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主题思想的特点。3.体会作品生动、洗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先世为内务府“包衣”(满语奴仆之意),属正白旗。清人南下,曹家跟随入关。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时间约60年,是康熙时期显赫一时的贵族世家。雍正初年,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打击,曹被罢官,家产抄没,家道衰落。次年,曹家由南京迁回北京居住。十年后,乾隆年间,曹家再次遭受打击后彻底败落。此时,曹雪芹约十六七岁。
三、《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1.脂评本系统。有十二种,皆附有脂砚斋评语,属于前八十回的手抄本系统。2.程高本系统。有两种。即程甲本和程乙本。属于活字印刷本。
四、《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内容分析
1、主题思想
《红楼梦》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经过,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僚机器的黑暗与腐朽。本案中,甄英莲被拐是“真应怜”,冯渊惨死是“逢怨”,而官府不过是个“葫芦庙”,贾雨村只认“护官符”。这个不认恩人的“葫芦官”在“葫芦僧”的“指点下”糊里糊涂的就判断了一场是非莫辨冤曲难申的“葫芦案”。然而,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却能一升再升。作者说他姓贾名化,湖州人氏,表字时飞,意在利用谐音,讽刺、揭露官僚机构假话连篇,胡奏人事的现实。
2、结构分析。
课文根据断案的经过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简叙案情的由来。贾雨村就任应天府知府,开始审理一人命案件。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贾雨村做县官因贪污被革职,后投靠荣国府贾政等刚复职到应天府任知府,一上任就受理一件人命案: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贾雨村彼时即拘原告来审。点出“被打死的乃是小人的主人”,而凶身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强调说明凶犯薛蟠是倚财仗势的恶霸,因而“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这既点明了矛盾的双方,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设下了悬念。第二部分(第二至九段),写断案的经过。写门子(葫芦僧)献策和贾雨村密室定计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二至三段),密室叙旧。
贾雨村一到任,就碰上这件人命官司。刚开审时,听了原告申诉后,便“大怒”,要发签拿人时,见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就停了手,退堂到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门子就提起“葫芦庙”他们相识这段往事。贾雨村先是“大惊”,后“方想起往事”,便携手而笑,赏坐,称门子为“故人”,说与门子也算有“贫贱之交”。在这段文字中,通过叙述、谈话和动作,表现了官吏与差役、主与奴各自的一段经历和复杂的心理状态。
这一层里,巧妙点出了贾雨村当年的贫贱身份和与这门子的特殊关系,是他现在最忌讳的,而这门子却是想利用这种特殊关系和手中的“护官符”来巴结上司向上爬。这特殊的矛盾关系,也为下文贾雨村借故充发门子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第四至五段),门子献护官符。
叙旧应酬之后,贾雨村问门子急于想知道“方才何故不令发签”,门子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却用反问的方式提出“护官符”:“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这说明“护官符”的重要,因“如今凡做地方官的”都抄有“护官符”,如若没有“护官符”,触犯了那些“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在介绍了“护官符”的内容、用处和重要性之后,点破了这场人命官司“无人作主”的原因和方才门子使眼色不叫贾雨村发签去捕人的缘由。“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同时,门子就把已抄得的“护官符”递给贾雨村。这“护官符”上面记着“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文中的那四句俗谚,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财富和权势。这四大家族,住的是皇宫般的住宅,拥有世间罕有的珍宝,过着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而且在政治上是最有权势的。还道出:“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他们的亲友世交遍及各地。上通皇室,下连官府,互相勾结,官官相护,构成一个庞大的封建统治网,统治、压榨广大人民。这张“护官符”,揭示了本文所写的人命案的全部秘密,撕开了恶霸薛蟠打死人仍能逍遥法外,而冯家告了一年状竟无人作主的黑幕,点明了“葫芦案”事件和贾雨村徇私枉法的背景。
这层的最后,写贾雨村“笑问门子”诱使门子说出“了结此案”的办法来。第三层(第六至七段),叙述案情。
这一层,主要写门子向贾雨村详细叙述案情,写冯渊的被害、英莲的遭遇以及凶犯逍遥法外。先交代案件两方的有关人物:一方是被打死的冯渊,他是一个“小乡宦之子”,虽也有“家奴”,但“父母俱亡,又无兄弟,守着些薄产度日”,势孤力薄,无甚权势。另一方,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公子“呆霸王”薛蟠,是一个花天酒地、无恶不作的恶棍,他“打了人,夺了丫头,却像没事人一般”走了。这突出了薛家的财产权势和凶恶霸道。这些事实也是对“护官符”内容所作的具体补充。一个小乡宦之子尚且被白白断送了性命,那么广大劳苦人民就更可想而知了。
接着,详细介绍了英莲的情况和遭遇。她原是贾雨村的大恩人,住在葫芦庙旁的乡宦甄士隐之女,五岁时被拐,后又被转卖;当时拐子先卖给冯公子,第二天又卖与薛家。当年曾答应为恩人寻找女儿的贾雨村,如今听了门子叙述英莲的不幸遭遇后,除了感到“骇然”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表示。这一层,补充了第一部分原告的控诉,突出了被告薛蟠穷凶极恶的本性。
第四层(第八至九段),献策、谋划。
这一层主要写门子献策和贾雨村、门子谋划如何断案。
贾雨村知道了“护官符”的秘密和这个案件以后,竟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用这一封建迷信的鬼话遮掩过去,接着就说“且不要议论他人”立刻把话题转到对这官司“如何剖断”上,表现了他对恩人女儿遭遇的冷漠态度。对如何判此案,贾雨村心里十分清楚,也早已有了主张,但还是故意问门子,想借门子的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掩盖自己徇情枉法的罪责,还能留下“清正”的虚名。门子先提出“顺水推舟,做个人情”的主张,后又在贾雨村的引导下进一步说出精心筹划的办法:虚张声势,暗中调停,迷信骗术,以钱收买。
第三部分(第十段),案子了结,故事结局,写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贾雨村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详加审问”,实是虚张声势,掩人耳目。“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贾雨村审案的办法和断案的结果,都与上文他与门子谋划时门子的主意相同。这案子的了结,正与回目中的标题“判断葫芦案”相呼应,它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吏徇情枉法,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此案一结,贾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贾雨村向贾、王修书,目的是向主子表白忠心,邀功请赏,企望日后能继续向上爬。与此同时,贾雨村对献给他“护官符”,并在这一案件审理过程中为他出谋划策,帮了他大忙的门子,后来到底还是“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才罢”。这是因为“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贾雨村徇情枉法的把柄落在门子手里,这对贾雨村很不利;还因为门子知道贾雨村的底细,贾雨村当年那段贫贱历史是他最忌讳的。这既揭露了贾雨村的阴险狠毒,也反映了封建官场互相利用,互相倾轧的现实。
3、艺术特色。
(1)随情节的发展逐步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展现出来,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贾雨村刚审案时,听了原告的申诉后“大怒”,立即要发签差人去拘拿凶犯家属,摆出廉洁奉公的清官架势。一见门子“使眼色”,就停了手,退堂至密室。看了门子的“护官符”和他所作的解释后,贾雨村对断案虽已有了主意,但还是“笑问”门子。可见其狡猾、奸诈。贾雨村由“惊”而“笑”,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变化。当贾雨村知道了案情和英莲的遭遇时,态度冷漠,用封建迷信的话搪塞过去,并立即把话题转到断案上。可见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最后,胡乱判了案之后,便“疾忙修书”向贾政与王子腾邀功;还寻了门子一个不是,把他充发了。这是一个利欲熏心、阴险狠毒的封建官僚的典型。
(2)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本文的对话十分个性化,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要特色。理解这些对话的内容,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贾雨村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他听原告申诉后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这表现了新升任知府的贾雨村,装腔作势,显示威风,表示公道、清正,为将来的升迁捞点资本。又例如门子提出“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的主意,这虽合贾雨村的心意,说:“你说的何尝不是”。却又故意摆出清官老爷的姿态,说“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表现他老奸巨猾、虚伪奸诈的性格特征。门子听了却冷笑他,说老爷说的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并指出将“自身不保”。接着,深知吏治、诡计多端、老练狡猾的门子又给他出了一个毒计。贾雨村听后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这些对话,深刻地表现了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贾雨村想“因私枉法”断案,又要能“压服得口声”的性格和心态。
(3)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通俗、生动、洗练,富于表现力。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叙述故事情节都体现这一特色。像用四句俗谚概括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财产权势,真是生动形象,活灵活现。门子说的“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话,含义也是非常深刻的。
课文的前部分,写贾雨村与门子在密室叙旧交谈时,门子提起当年葫芦庙的事,先写“雨村大惊,方想起往事”,接着“便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后又笑道:“你我也算贫贱之交了。”这由“惊”到“笑”表现了贾雨村对那最不愿提起的那段往事,居然被他手下的差役所知,弄得措手不及,毫无思想准备,又要装出客气、大度的心态。因而在课文的结尾,贾雨村断案后,“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五、延展阅读。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六、推荐参考书目
1、《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蔡义江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2、《曹雪芹家世新考》 冯其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红楼新辩》,欧阳建著,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篇:葫芦僧判葫芦案
浅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摘要】“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出自于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故事讲述了初到应天府任职的贾雨村徇私枉法,胡乱判案的故事。贾雨村是红楼梦里面一个很俗的角色,是一个反面人物。从贾雨村胡乱判案来解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通过对“护官符”的解读,呈现了古代官场的潜规则,批判了古代官场的罪恶。从现代的法律角度来说,这就是一宗草菅人命,徇私枉法的案件。
【关键词】 贾雨村 护官符 葫芦案 潜规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想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红楼梦。王蒙这样评价红楼梦:“我爱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一本最经得住读,经得住分析,经得住折腾的书。”作为一本小说,它的影响不可谓不深,红学盛行,多少学者投身到了红学的研究当中,关于红学的著作已经泛滥成灾。读《红楼梦》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然是小说,那么它就是虚构的,没有那一本小说给人的感觉有《红楼梦》这样的真实感。这本书给了我们太多的东西,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够解读到不同的东西。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则是《红楼梦》开头的一个案件,这里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看到了法律的软弱,看到了穷人的无奈等等,几乎一个章节就体现了一个小社会。
说起“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还得从贾雨村的身世说起。贾雨村作为一个反面人物,他的出现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曹雪芹通过甄士隐的视角这样描写:“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 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一个穷儒”,即标出贾雨村的身份、地位。此时的贾雨村虽贫窘、落魄,却豁达、爽快;当甄士隐于中秋节邀他“到敝斋一饮”时,“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当甄士隐得知贾雨村“行囊路费一概无措”而难以入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馈赠雨村;“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可见贾雨村不拘小节,确与流俗不同;脂砚斋于此评道:“写雨村真是个英雄。”而当甄士隐告诉他“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时,雨村留下这样的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脂砚斋评:“写雨村真令人爽快。”“以事理为要”,反映出此时的贾雨村虽身处贫贱,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个读书人,没有忘记凡事要讲事理。
这时的贾雨村很俗但却豁达,这就为后文贾雨村性格的变化奠定了基础。当贾雨村考取了功名,来到应天府任职时,恰好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当贾雨村听了原告的话后,随即大怒,准备发签差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可是案旁一门子却使眼色不让他发签。退堂后贾雨村问门子原因,门子说:“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贾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门子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来,上边全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语口碑,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此案中的被告正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家。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护官符”,“护官符”作为当官者自保的的手段,在这里用到了贾雨村的身上,就预示着贾雨村的变化即将来临。我们单说这“护官符”,说白了就是要懂得官场的潜规则,懂得做官的道理。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官员要想在官场厮混,就得找到做官的技巧。这表明在封建社会法律是被操纵在有权势的富贵人家的手中,法律的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当地的豪门望族,也可以说法律只是权贵来对待下层人民的手段,而对于自身则没有什么约束能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末清初法律体系的混乱,当官的一张“护官符”运用的得当,就可以平步青云,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如果运用不当则就像门子说的“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历史正在一幕幕重演,“护官符”在现代也常见,一些当官的为了能够升官发财,就会依附一些有权势的人,为其保驾护航。“护官符”是小,但是这一社会毒瘤却危害太大。凭一张“护官符”,官官相护,草菅人命,造成了多少冤假错案,多少家庭悲剧由此而发。“护官符”一日不除,法律就会沦丧成那些黑心的执法者害人的工具,社会就不得洁净。
贾雨村在听了门子的话后,就开始犹豫不决了。贾雨村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栖身葫芦庙时,贾雨村就发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慨叹,渴望得到统治者的赏识。现在一边是公正司法,为死者讨回公道,但面临丢官甚至生命危险,一边是豪门权贵,依附就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贾雨村拿不定主意了,便问门子道:“如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门子就向贾雨村详细的介绍了案情,并说杀人者薛蟠已经远去京都,而被杀者冯渊乃是一个小乡宦之子,父母具亡,而被拐卖之女乃是甄士隐之女英莲。听了门子的话,贾雨村就说:“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注意的人了!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次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解,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贾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看到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久混官场的“老油条”和一个初入官场的新人之间的区别了。贾雨村受甄士隐的恩惠,听到其女儿被拐卖,本应全力营救,而且就案件本身来说这也是符合法律程序的。但是门子已经久混官场,熟悉官场一切潜规则,一切以个人利益为重,置法律于不顾,徇私枉法思想严重。但是初入官场的贾雨村还没有完全蜕变,还以皇恩为重,不想因私枉法,但是“实不可为”并不代表他就不会去做,在封建权贵的面前,他最终放下了自己的良知,放弃了法律的依据,做了豪门望族的走狗。这不仅是法律制度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本身的悲哀。
贾雨村拿不定主意,便继续询问门子:“依你怎么样?”,门子便帮他出主意,让他草草结案,说冯家人丁稀少,没什么势力,只要让薛家给些烧埋之费便可。贾雨村第二天升了堂,详细询问了情况,果见冯家人丁稀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贾雨村便疾忙休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门子操办,贾雨村怕事后泄密,就找了个借口将其发配了。首先看“原告之人”,冯渊身亡,官司就成了人命官司。按自然犯与法定犯之分类,杀人系传统型犯罪,一般人不必借助法律即可认识其社会危害性,所以系自然犯。连贾雨村也对门子说:“你说得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由此见得杀人案之为大案,彼时与今日略同。但哪怕没有受过正规法律训练之人也知晓,现代法制下,杀人案是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更准确地说,是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人提起公诉。而在红楼世界,对薛蟠杀人之控告却是由冯渊的一名奴仆提起的。这里涉及到了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的问题。公室告与非公室告是在秦律中规定的,大体沿用至清。公室告是指控告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非公室告是指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的财产,以及子女控告父母或奴妾控告主人肆意加诸自己各种刑罚。官府只受理公室告,不受理非公室告。告者若坚持提起非公室告,则告者有罪。冯渊之仆非薛蟠之仆,控告薛蟠杀人,是公室告,官府当按律受理。所以贾雨村审理此案也是按照法律程序的。但是,却没有按照法律依据来审案,徇情枉法,就像门子说的:“那冯家也无甚要紧之人。”封建社会权贵面前,生命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法律对于普通人家是没有话语权的。这样的审判违背了法律制度,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另外,贾雨村在审理了此案后,忙修书与贾王,联络感情,为自己换取仕途中的庇护,即“护官符”的作用,可见封建社会豪门对官场的影响。最后,因为门子知道的太多了,贾雨村就找借口将其发配了,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你一个下人怎么可以比老爷知道的更多,并且毫不隐晦的表达,这就足以使你的主人将你置之于死地,门子的下场就是违背了官场潜规则的下场。
一件人命关天的案件就这样草草的审结了,冯家得到了许多烧埋费,薛蟠逃脱于法律之外仍然逍遥自在着,贾雨村获取了仕途的稳定,也获取了贾王二家的人情,门子却因为知道的太多被发配充边,而被拐卖之女英莲却不知下落。在这个案件中,薛蟠和英莲的结局按照正常的法律制度不会是这样的。杀人者偿命这是古今通用的原则。虽然薛蟠不是亲手打死冯渊的,但是却是其指使下人干的,这在法律上起码有个故意杀人罪,但是由于其是贾家的亲戚就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英莲也应该被救出,只要审理了薛蟠,英莲就能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但是封建社会,豪门望族是法律的制定者,他们同时也是超然于法律之外的存在,法律对他们来说只是他们用来对付下层劳动人们的武器。而下层人民在法律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只能任凭统治阶级的宰割。这就不难明白“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出现。这本来就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曹雪芹在这里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和法律的软弱,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性。
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同了,法律体系也在不断的健全。但是就像那句话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交易。现代社会官场的“潜规则”、“护官符”等依然存在,我们的司法系统草菅人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现代版的“葫芦僧”还是不少,希望我们的法律制度能够不断地完善,使这种“葫芦案”少发生,不要让历史重复的上演。
【参考文献】 《王蒙的红楼梦》 王蒙点评 中华书局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有关谜题探究 李岩鹏 黑河学刊
第三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诗文。2能力目标①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②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二、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教学过程
(一)投石——导入新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在屡遭贬谪之际唱出的人生哲理。世界著名大诗人普希金为此写了一首诗,给了我们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青铜骑士”。
1、教师设疑,让学生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①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③你能用一句话把此诗的哲理表达出来吗?
提示:(适当插入写作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遇到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②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是,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③面临挫折要正确、乐观地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2、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尚未疑问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了解作者(注释、通过网络或课外资料书等了解作者)
4、小结领悟方法: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习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选材的独特之处。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韵之美,进而把握作者爱的圣洁和伟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并且崇高伟大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叶芝爱情的崇高圣洁。教学难点:叶芝爱情的圣洁和正确爱情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将走入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情感世界,看看他对于“爱”是如何解读的?我们从他身上又会获得哪些启示?首先我们看课下注释,来一同了解作者。
二、补充介绍叶芝资料。
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87年开始专门从事诗歌创作,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罗克布鲁纳逝世。
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三、找学生读(方式可灵活:男生女生单独读、各自齐读、全班齐读等,可配乐。)
四、读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概括,并简述理由。
五、看题目,“当你老了”,“你”和作者是什么样的爱情?——单恋。
介绍背景:叶芝把这首诗献给一个一生追求但一生被拒绝的漂亮女演员茅德•冈。经过五次求婚,五次被拒之后,他总算认清了他们永远不可能交合的命运。但那颗受伤的心,还是无法停止对爱的最后咏唱和想象。就在茅德•冈嫁给了一位爱尔兰军官时,叶芝写下了这首诗。但是诗人没有直接书写,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之后,想想自己所爱之人衰老时的情景。那么,我们解读完这首诗之后,看看我们会不会有新的感受和认识。
七、逐节分析:(每齐读完一节,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或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来和大家进行交流与探讨。)第一节:写作手法:想象 关键词:阴影——提醒她应为曾经的拒绝而感到遗憾; 情感:温暖;第二节:写作手法:对比 关键词:灵魂——茅德•冈献身爱尔兰自治运动的精神; 情感:圣洁(或崇高、伟大等);
《关雎》教案
一、导——文化常识
“四书五经”是什么?(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机械朗读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
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教案
一、引入课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感知内容 1.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听读诗文: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引导: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5.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2.教师点评,明确: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3 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附:板书: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和创作。
2、赏析《虞美人》。
3、引导同学们多诵读古典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鸿门宴>>引出项羽垓下之围,传说在虞姬自杀的地方长出了一种美丽的花,人们叫它虞美人。后来也有很多文人写诗来咏这位美丽的女子。引出《虞美人》词牌来历。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二、简介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后人屡有增补,多至四十六首,然其中多有他人之作羼入,未尽可信。有王仲闻、唐主璋、詹安泰等笺注本。
三、关于<<虞美人>>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 国 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四、诵读
(一)诵读要求
1、读出感情:低沉、凄凉
2、把握节奏: 抑扬顿挫
(二)范读
(三)齐读
五、赏析词句
(一)设疑探讨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讨论明确: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是诗人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
讨论明确: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应上文“春花秋月何时了”感叹时光流逝,宇宙永恒不变。自然界又一次春风吹拂,而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4.品味“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无限凄凉。讨论明确:“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直抒亡国之恨。
5.体会“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犹在”和“改”的深意。
讨论明确: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而朱颜则指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的容颜、国家的容颜。更重要的是,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人的感受。
6.体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修辞的妙处。讨论明确: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多)
2、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无始无终。(长)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 国之 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令《虞美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7.请问,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讨论明确:愁
8.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讨论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9.作者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来写“愁情”?
讨论明确:虚实结合(眼前—回忆、想象)对比(现在—过去、物—人)比喻(满腔愁绪 —一江春水)
(二)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深入)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的感情
3、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 导入:由同学积累的咏月诗句导入
清代一位词评家这样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它究竟有多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一位同学对作者进行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三。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苏轼和相国王安石因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任杭州通判,待满三年,被调密州做知州,当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他当时和弟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亮下过的很好就可以了。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为了实现这几个目标,我们这节课实行此次“先学后教”,就是朗读、译讲、背诵、默写。)
一、比朗读,三分诗七分读,希望同学们在读中领悟诗词意境
1、听录音,给生字词注音,并留心节奏,“二三式”或“三四式”。
2、自由朗读几遍,如还有不认识的问老师或同学。
3、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其他同学当评委,如有错,马上指正。老师表扬读得棒的同学,并写出重点字。
阙(què)绮(qǐ)阁(gé)婵娟(chán)
4、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5、请大家端正坐姿,齐读课文。
(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开展第二场比赛)
二、比译讲课文,两人为一组,每人把课文翻译给同桌听,如有异议向后转,四人再为一组进行商议,然后找同学当堂译讲 补充注释:
1、几时:什么时候
2、把酒:端起酒杯
3、宫阙:宫殿
4、乘:驾
5、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欣赏
7、何似:怎比得上。
三、同学们对这首词的词义已经掌握,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比赛,比正确背诵课文。一会儿,我们找两列同学比赛背诵,看哪一组流利、整齐。
1、给几分钟时间自由背诵。
2、比赛,评论。
3、全班齐声背诵。
四、比默写,比比看看谁书写规范。同桌互改 点击生活,拓展延伸
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你那在外地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那句话劝慰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离家在外,你会用文中那句话来表达你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年仅26岁跳楼自杀身亡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孟懿,在遗书中坦言自杀的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胸怀。读苏轼的词常会想起诗人李白,他们有相同的浪漫风格。李白的《把酒问月》中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它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还提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此,老师也斗胆改两句“人生失意仍需欢,莫使年华付流水”,人的一生不可能一路坦途,当我们面对坎坷、挫折,我们要用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它,千万不能消极低沉,一蹶不振,要知道生活不相信弱者。)
最后,让我们在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中,结束这节课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从本篇小说中了解封建官场腐朽的内幕,认识封建社会官绅勾结、鱼肉人民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神态、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弄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同学们都喜欢小说,小说与其他体裁相比,最大特点在于文学性强。它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环境描写,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吸引人。这节课我们学习选自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二.检查预习时布置的字词,为阅读分析讲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并注意其写法。
奴婢(bì)宦官(huàn)甄士隐(zhēn)薛蟠(pán)存殁(mò)家眷(juàn)丫鬟(huán)扶鸾(luán)2.解释下面划线字词的含义。
众豪奴(强横的奴才)但坐不妨(只)疾忙修书(写信)一荣俱荣(兴盛)生拖死拽(拉)
原系夙孽(冤仇罪恶,含有冤家对头的意思,是旧时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说法)原来是故人(旧朋友)卖与了薛家(给)方略解些(放心)自谓从此得所(去处,安身之处)三.研析新课 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强调“葫芦僧”语意双关,明说书中的门子曾在葫芦庙里当过和尚,暗指这个门子是个胡乱出点子的人。“葫芦案”意为颠倒是非胡乱断案。课题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旨在揭穿封建官场枉法断案的内幕,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本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作者曹雪芹。
介绍曹雪芹生平,强调曹雪芹是我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介绍《红楼梦》的不朽成就,强调《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贾雨村一上任就受理了一桩人命案。
(1)提问:案子的起因是什么?贾雨村是如何断此案的?
明确:起因是冯、薛两家为争一婢,薛家倚财仗势打死了冯公子。结果贾雨村偏袒薛家,胡乱断了此案。
(2)提问:是非一目了然,案子并不难断,为什么贾雨村敢于徇情枉法?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断案经过部分。了解贾雨村胡乱断案的情节发展过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①门子阻止发签拿人;②门子献上“护官符”;③门子叙述案情;④门子出谋划策。(3)指导编写故事情节提纲。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补充订正。
教师归纳明确:故事情节的发生:争买一婢;发展:阻止发签拿人——献上“护官符”——叙述案情;高潮:密谋定计,设下骗局;结局:胡乱断案,欺压收买。
提问:故事围绕审理一人命案的过程展开,情节的主线是什么?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提示:对于这两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故事情节的发展似乎是由门子一系列言行展开的,但是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能找出正确答案。先让学生争论,后作如下指导:
从课文中贾雨村一连问门子的那些话,不难看出门子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在贾雨村的指示下进行的。找出贾雨村问了门子的这些话:①“方才何故不令发签?”②“何为„护官符‟?”③“……却怎么了结此案?……”④“……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⑤“依你怎么着?”贾雨村一连串的发问,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当然不是。贾雨村心有主意,不肯明说,假借门子之口说出了他所要说的话,门子出的计策正中他的下怀,并为他以后的丑恶罪行找到了挡箭牌与替死鬼。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情节的主线是贾雨村断案经过,文中的主人公是贾雨村。(4)提问:根据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段? 请同学回答。明确;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存殁感激大恩不尽!”写案子的由来:冯、薛两家争买一婢,殴伤人命,告了一年状,竟无人作主,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第二部分,从“雨村听了大怒道”到“二人计议已定”。写贾雨村和门子密室定计。雨村先听原告诉说后便大“怨”,要“发签”捉拿凶犯。此时见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便“狐疑”地停了手。退至密室,惊问原委,门子解说“护官符”,并献计。贾雨村“顺手行舟”,二人定下计策。第三部分,是文章最后一段。写案子的结局。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过后“疾忙修书”贾、王二人;又因怕门子说出他“当日贫贱时事”和判案内幕,“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又将门子“远远的充发了”。
3.思考:决定贾雨村胡乱断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1)请同学们读有关“护官符”内容。(2)提问:为什么说“护官符”是关键?
明确:在课文第4段中:“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所以叫做„护官符‟。”仔细理解这段话。
(3)提问:“护官符”这一段在小说情节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揭穿了此案无人作主的秘密和贾雨村徇情枉法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之口说出的“护官符”,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赫的财富和炙手的权势。他们在生活上穷奢极侈、挥金如土,在政治上“最有权势”、横行无忌。而且“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上通皇帝,下连官府,形成一个庞大的封建统治网络,沉重地压在劳动人民头上。这个腐朽、寄生的封建官僚地主集团的活动,就是一幅封建统治阶级罪恶生活的缩影。贾雨村为了向上爬,必须同他们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护官符”这段文字是理解本文的一把钥匙,在《红楼梦》全书中,它也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4.总结课文:通过葫芦僧解释“护官符”和贾雨村徇情枉法等情节,揭露了封建官僚、贵族互想包庇、狼狈为奸的罪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四.布置作业
1.根据提纲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抓住主线,做到详细得当。2.完成“揣摩·运用”题五和“积累·联想”题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贾雨村和门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小说的成败以人物为准。”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二.贾雨村形象分析
1.提问:贾雨村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贾政、王子腾、与英莲父母,与冯渊是什么关系,他断案时对这些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贾政、王子腾与英莲父母都是贾雨村的恩人。但在断案中,因甄家败落,而四大家族有权有势,这就决定贾雨村徇情枉法,偏袒薛家,胡乱断案,使杀人犯薛蟠逍遥法外。对杀死乡宦冯渊尚且如此,对普通百姓欺压更可想而知了。2.提问:本文刻画人物的卑鄙阴险主要采用哪些手法? 明确:运用对话和神态描写。
提问:作者对贾雨村在断案过程中的表情、神态有哪些重要的描写?这些描写是怎样揭示出他那种卑鄙阴险嘴脸的?
明确:(1)初听案情他“大怒”,要“发签”拿犯。俨然一幅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样子。他这样做,虽说是不了解内情,但更主要的是假装廉洁清正,实则想捞到一点“升迁”的资本。(2)见门子使眼色阻止,他“心下狐疑”,立即住手,善于见风使舵。(3)知道“护官符”和案情后,对恩人之女遭遇,仅感“骇然”,对薛蟠打死冯渊也只“叹道”,最后设下骗局结案。表现了他是个利欲熏心,忘恩负义,精于吏道的人。
3.提问:小说多次写到贾雨村的“笑”,这“笑”里大有文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明确:(1)得知门子是当年的小沙弥,忙携手笑道……(怕门子揭短,假装热情,是虚伪的笑)(2)门子不敢坐,贾雨村笑道……(急于探听门子使眼色之谜,是奸佞的笑)(3)听说了“护官符”和案情后,便笑问门子……(心里有了底,幸好没发签,是庆幸的笑)(4)引诱门子说出办法后,笑道:“不妥,不妥……”(成竹在胸,欲取故纵,是满意得计的笑)可见贾雨村的“笑”是“怀鬼胎,藏杀机”的“笑”。
4.文中最突出的是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请找出主要对话并加以分析。
(1)“原来还是故人。”“你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善于随机应变,虚伪。
(2)“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心中主意已定,却引诱门子说出,奸诈。(3)“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用迷信鬼话掩盖徇情枉法的企图,狡猾。(4)“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第1句是说要徇情枉法,第2句是说要“竭力图报”。他要图报封建统治阶级。而四大家族正是封建官僚集团的代表。“竭力图报”和“徇情枉法”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都表现了贾雨村是一个只想往上爬,尽忠尽力效劳封建统治阶级的哈巴狗。
(5)“不妥,不妥。等我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连说“不妥”,是装腔作势,虚情假意。要斟酌的是如何以更狡猾的手段压服众人。老谋深算,阴险狡诈。5.提问: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贾雨村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他虚伪、奸诈、狡猾、阴险、毒辣、趋炎附势。6.下面我们再研讨一下贾雨村形象的社会意义。归纳明确:
(1)贾雨村内心卑鄙肮脏,表面装作公正廉洁,为了讨好权贵,胆敢胡乱断案,反映了封建官僚徇情枉法,营私舞弊的本质。
(2)四大家族倚财仗势,为非作歹,却又逍遥法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上下勾结,官官相护的本质。三.门子形象分析
研讨归纳明确:门子是封建衙门里的下层人物,是一个世故的差吏。他出身低微,在衙里养成了趋炎附势的恶习和刁钻的奴才性格,学了一肚子坏本领。他熟悉官场内幕,精于逢迎巴结,又十分油滑。贾雨村刚上任,他就竭力攀世交,拉关系,百般讨好献媚。人命案的经过全部由他嘴里说出来,抄送并解说“护官符”,也是他的所为,主动帮贾雨村出谋划策,安排得周详备致。他这样做无非是为讨好主子,想得到主子的欢心、赏识和提携。但最后到底还是让贾雨村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这个奴才的可悲下场,充分反映了尔虞我诈,彼此利用,彼此倾轧的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
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点: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三、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
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前父亲对我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2划分情节层次
要求: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四、挖掘小说的主题
1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明确:小说的文眼是:对“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一番感想的描写。即“我”虽然无限悲伤,但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汽车里,“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明确: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3要求:归纳小说的主题。
明确: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品味小说中荒诞性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二、理解小说中荒诞性描写及其作用
1要求: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
明确: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2讨论: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3拓展阅读
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三、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四、全文总结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五、写作训练(课后完成)
要求: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文体不限。
建议:文章中应有关于人生的思索,注重对特定环境中人物心情的描写。
2、《橘子》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2,体味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体味文本中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来感悟文本中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导入文本,橘子是光明美好事物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橘子是何种滋味? 了解作者的背景及资料。3 请同学初读课文,可以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请同学们跳读文本,画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5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我心境变化的词语,并体味作者心境变化的过程,用箭头方法表示。
疲劳倦怠----略觉舒展----令人气恼----闭上眼睛-----几分同情-----幸灾乐祸----令人惊叹-----豁然开朗 请同学再读文本,体味作者的真实情感并感受文本的主题思想。
7课外知识链接和延伸。比较朱自清的《背影》和本篇文章,再写作方法和思想情感上有那些异同,特别是环境描写对文本主题的烘托作用。
8作文指导教学。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个生活片段,重要的是学会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有景入情的写作手法。9课后小结
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的“我”。作者的短篇小说《桔子》通过这样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然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使作者茫然不安,倍感失望.本文反映了小姑娘美丽高尚的心灵,以及纯真的感情。桔子是光明、纯洁的象征。这样的赏析分析小说正是80年代较为流行的评论欣赏的调子,总要为小说挂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文学欣赏评论还不能完全从政治的影响下解脱出来,所以这样必然就影响了欣赏者欣赏的深度.作者《桔子》中我最为感动的也是小姑娘抛出桔子的细节。但是我认为这个桔子并不是作者所分析那样的是光明和纯洁的象征,这许多处描写是作家精心刻画的一幅画。在这幅画中,充满整个画面的是大量的忧郁、阴暗、厌恶、凄凉的冷色调,令人昏昏欲睡的难闻的气味的冷色调,可是在这幅画的中心却是作家精心画上的亮点:小姑娘的红脸蛋;三个弟弟的红脸蛋;五六只黄灿灿的桔子。正是一红一黄的暖色调,这鲜艳的色彩才冲去了“我”心中的昏暗。景物中有色彩的强烈对比,人物描写有心情的前后变化。这里就是作家精心使用的色彩对比的技巧,一直到今天还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对读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在那样一个年代,还曾经有过这样一部分对社会,对时代产生强烈失望感的人。他们即便是在强烈的厌恶和失望中,仍有对普遍人性人情的向往。他们也仍在渴望着人类最普遍最常见的感情,可是这种感情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难找到它最简单无私的一面的。我很重要
毕淑敏
学习要点:
1、掌握字词(重点)
2、学习本文入情入理的写法(重点、难点)
3、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重点、难点)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二、积累词语
1、字音字形
简明扼要(è)、菽粟(shū)(sù)、混淆(xiáo)、琴弦(xián)、翱翔(áo)、寰宇(huán)、蹙(cù)
2、成语: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反义词:长篇累椟、长篇大论。
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含贬义,用于否定句。近义词:等闲视 之、满不在乎、不屑一顾、淡然处之。
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相濡以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 帮助。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近义词:别出 心裁、独具匠心、独辟蹊径、别处生面。反义词: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步 人后尘、鹦鹉学舌。
三、问题探究
1、标题理解 ——“我”是谁? ——标题与文章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自己“重要”吗?为什么?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认为“我很重要”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这是很自私的,就是一切从“我”出发,不考虑别人。
而课文中说的“我很重要”,“重要”是“对心灵的允诺”,“我”应该为别人,为亲情、友情,为社会“无比重要地”生活着。这既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也是一种自我奉献。
1、想一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我很重要”?
大的方面说,国家民族事业,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说,一个人、一棵树、一只狗,如:对于我们的学校或班级来说,我很重要;对于我的老师来说,我很重要;对于我家的那只宠物来说,我很重要。
四、联系实际,展开辩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联系自己的实际谈。⑴写感想,准备辩论;⑵展开辩论;⑶教师评价。总结:“我很重要”、“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点道理。
五、学习借鉴
1、结构清晰
提出问题 “我”到底重不重要 •由精华汇聚而成
由宏观历史到微观个人,由理的诠释到情的演绎。•是人类精神链条中精致的一环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 分析问题 •对于父母 •对于伴侣 •对于孩子 •对于朋友 •对于事业
解决问题 让我们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2、立意新颖深刻(1)新颖:反面立意
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强调他人他物的重要,否定自我的;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种需要批判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篇文章从反面立意,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分地肯定了自我的重要,这样的立意“新”。
(2)深刻:反映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的一种发现,是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
3、对比与排比(1)对比
文章开头用过去的对自我,也就是对个体的漠视,然后笔锋一转,针锋相对地提出“我很重要”。在这种直接而强烈的对比之中,既充分地显示了自己观点的新颖和不同凡响,又使自己的观点在这种强烈对比中得到了很好的突出。(2)排比
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既有理性上的强烈的压迫力,让人不能不接受,又有情感上的强烈的穿透力,让人欣然接受。
4、生动的语言
这是一篇理性色彩浓厚的散文,但读起来却亲切感人,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语言的造句生动。•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地方……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如此美丽生动,其更根本的原因是作者运用大胆的现象,制造出了一个个新鲜贴切的比喻,而且这些喻体又是那样的美丽而富有动感,让人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平实的语言: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在我的脑子里若隐若现,只有我的智慧才把它想得明白。我的美好的但却散乱的设想,等待着我把它用智慧连接起来。我的意志让我把我的事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六、作业:
1、字词积累
2、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做点评。
3、挑选比喻句,并作分析。
第四篇:读红楼梦中《乱判葫芦案》有感
读红楼梦中《乱判葫芦案》有感
暑假里,我借了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我被小说中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吸引住了。例如:贾宝玉的奶奶贾母和蔼慈祥;他的四个姐姐个个美丽聪慧;王熙凤持家有道、聪明能干;史湘云热情奔放;薛宝钗稳重贤淑。我对这部小说是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其中第三回《乱判葫芦案》。故事中讲述了薛蟠因胡作非为,打死了人,由刚刚任职的贾雨村审理这件人命官司。贾雨村开始不想徇私枉法,后来得知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是连着亲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惹不起。于是就想了个办法说薛蟠“暴病身亡”,并赔了许多银子胡乱判了这一人命官司。
读完了《乱判葫芦案》这个故事之后,我不禁掩卷沉思。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看到了封建社会官场上那些当官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看到了那些屈死的冤魂在无奈的哭泣;看到了那些有权有势的富人性情奢侈,言语傲慢,把人命官司可看做儿戏……在叹息中,我真为自己生长在新社会而庆幸。我们的国家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例如: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们敬爱的温家宝爷爷和李克强爷爷分别在第一时间赶到了重灾区,让那里的老百姓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温暖。全国各地的人民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在我们新中国的大家庭里,上下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灾区的人民虽然没有了家园,但他们有吃、有喝、有住、有穿……他们的心理恐惧之后是更多的幸福。同学们,你们说,我能不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吗?
第五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阅读答案
【原文】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片段
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问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住,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问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是自然拿不来的……小的在暗中调停……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
【问题】
8.下列各句中的“是”字与其他三句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
B.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
C.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D.老爷说的自【是】正理。
9.“——且不要议论他人”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意思递进
D.表示声音延长
1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明贾雨村的心理活动是
A.优柔寡断,既想报效朝廷起用之恩,又怕惹恼举荐自己为官的贾府、王府。
B.口是心非,一派官腔,心中主意已定,还要遮上“清正”的面纱,不露破绽。
C.不忍心为私利加害百胜,表明他尚未丧尽天良。
D.事关重大,怕处理不好会断送自己的前途,表现他胆小怕事的性格。
【参考答案】
8、C9、B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