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二次辅导授课授课教案
坚持消防工作一切向“能打胜仗”聚焦看齐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授课教案
授课人:承德市消防支队政治处主任
李晨亮
授课目的
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全体官兵对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授课要求
1、全体人员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全体人员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授课内容
一、为什么要强调能打胜仗
二、怎样才算是能打胜仗
三、如何做到能打胜仗 授课时间 约45分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为核心,鲜明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强军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指南。对我们消防部队来说,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理解“中国梦”、读懂“强军梦”,追随“消防梦”、点燃“个人梦”,就是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统领,积极适应消防安全治理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坚定理想信念,紧贴使命任务,用“中国梦强军梦”引领消防发展“正能量”,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公安消防部队。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向全军发出的强军兴军动员令,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其中,“能打胜仗”是核心要义,是强军之要。消防部队作为新时期保障国家建设和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与其他军队和警种既有相同的职责使命,也有不同的责任担当,消防部队也要积极响应“能打胜仗”的号召,坚持一切向“能打胜仗”聚焦看齐。
一、为什么要强调能打胜仗
军队的存在是为了打仗,军队的价值就在于能打胜仗。历史上军队吃了败仗,往往造成国家灭亡、政权跨台、民族分裂、百姓遭殃。消防部队也一样,如果打败仗,虽然不会给政权带来极端影响,但轻则会造成财产损失,群众安全遭到威胁,重则会影响党委政府和部队的公信力,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具体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履行职能使命的必然要求。从社会需求来看: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与各类灾害作斗争的历史,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早期的灭火救灾部队。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支最早的“灭火部队”,五代十国有了早期的“救灾兵”,宋代成立了全职消防队伍—— “军巡铺”,到了清代就有了专门的防汛救灾部队——“河标”。由此可见,消防队伍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只要还火灾和各种灾害,就会有消防。从法律角度来看:《消防法》不但赋予消防部队火灾扑救的职能外,还赋予了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18类抢险救援任务,事实上,现在接警出动60%是救援行动。法律上确定了我们的职能使命一定得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在今年人大会上带来了《关于撤销某局的建议》,他认为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其都没有做出有效预测,没有履行好职责,其职能可以由其他部队履行。所以说,职能决定使命,使命决定任务,而完成任务的能力,就决定了你的生存力。
(二)消防部队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消防部队的发展历史有目共睹。1978年,全国消防部队警力有5.8万人,到现在有16万多人,这还不包括专兼职消防队员;1978年,全国地市级消防站有589个,现在有3400多个。反观有些单位、部门却在精减缩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是一支老百姓认可的队伍,是一支党委政府很满意的队伍!但也不能骄傲自满。目前,解放军、武警、行业救援队不断发展。解放军提出要应对多样化非军事行动任务,建成了8支共5万人的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武警部队也不断调整和加强了应急职能,依托工化分队组建了33支应急救援队。除此之外,特警、交通、矿山、森林等相关职能部门也不断发展专业救援队伍。在这种态势下,哪支队伍表现更出色,就能得到国家更大的财力支持,就更容易发展壮大。如果我们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安于现状,就有可能被代替,面临精简缩编。
(三)积极回应群众期待的迫切需要。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中安全是人类最基础的、最迫切的需求。当前,群众对安全生产,尤其是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也有很高的期待,具体体现在:一是在群众遇到危险的时候,消防部队能不能“拉得出、打得赢”,为群众提供安全保障,让群众有安全感;二是在群众需要行政许可的时候,你能不能高效、便捷、廉洁地办事,让群众很满意;三是群众缴纳大量税收交给政府,养兵消防,消防部队能否为纳税人服务,能否为群众提供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四是消防部队身着军装,身为人民子弟兵,这支队伍应该就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就应该正面高大,不能做任何有损部队形象的事。应该说,这些期待涵盖了能打胜仗的方方面面,是消防部队努力的方向,但在具体工作中,这四个方面都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群众不满意,就会有民怨、民愤,就会有投诉,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真话谣言满天飞,导致很容易成为群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对此我们要头脑清醒,要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告,避免被问责,避免舆论攻击。
(四)建军治军规律的集中反映。党的历代领导人在创建人民军队的具体实践中,都会遇到三个问题:军队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军队的建设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堪当大任。毛主席强调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邓主席确立了战斗力标准;江主席提出了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胡主席要求全面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习主席更加明确了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上述重要论述,准确回答了军队的中心任务是为军事斗争做准备,军队建设的标准是战斗力标准,当兵打仗、带兵打仗才能堪当大任,这些都是建军治军规律的科学总结。我们的军队建设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1985年部队允许经商,个别部队无心抓训练,与民争利,有少数人甚至走私护私,导致战斗力下降。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抓部队建设中,抓不住主业,抓不住中心,队伍战斗力必然受影响。那么,消防部队是武警部队序列,执行军队《条令条例》,也要响应习总书记“能打胜仗”的号召,一切向“能打胜仗”聚焦看齐。历史上像岳家军、蒙古骑兵等军队,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生来为战、战之能胜。反之,一支不想打仗、不思打胜、不重训练、总是打败仗的军队只能称其为乌合之众,有的甚至被永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怎样才算是能打胜仗
也就是说能打胜仗标准的问题。当前,对消防部队能打胜仗的标准还认识不一,有的认为“火灭了”﹦“胜利了”,有的认为仅靠牺牲和奉献精神就可以打胜仗了,还有的发出任务能完成但队伍出问题算不算能打胜仗的疑问。我认为消防部队能打胜仗必须要坚持四个有机统一的标准:
(一)灭火救援打得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消防部队的任务、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灭火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现实情况看,打胜仗的能力水平还有差距:一是一般的灾害事故处置问题不大,但打大仗打恶仗的能力还有差距。例如在汶川等地震救援行动中,暴露出了在通信指挥、兵力投送、远程机动、保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二是与行业的一些救援队伍相比还不错,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差距。如我们大多数基层中队都配备了有毒气体探测仪、可燃气体探测仪、热成像仪,但在救火救援中却很少使用,这是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科学施救、科学用装的能力还不强。
(二)火灾形势控得住。从客观上讲,不发生火灾是不可能的,但要尽量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火灾发生的高风险将长期存在:一是城市发展过快,但城市抗灾减灾建设还没跟上,给消防工作带来新挑战。很多城市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城中村;一边是城市快速扩张,一边是消防基础设施薄弱。要整治暴露出来的先性隐患和伴生隐患,还存在法律支持、资金保障、民生安排等现实难题。二是老百姓创富赚钱的欲望强烈,但安全生产的投入还没跟上,给火灾防控带来新考验。老板、企业家很多,也赚了很多钱,但有钱后想的是赚更多的钱,而不是往安全上投入,很大一部分是楼下经营、楼上住人,消防安全条件不足,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三是齐抓共管的消防安全体系尚在搭建,但消防责权利的划分还没跟上,给消防管理带来新要求。“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才重要,不出事不重要;一把手重视、下面不重视”的现象还存在。四是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大环境正在改善,但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还没跟上,给宣传培训带来新课题。用火不善、不懂逃生、不愿整改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也是造成亡人火灾的重要原因。这“四个没跟上”,如果再加上我们的工作没跟上,就会造成火灾发生的高风险。试想一下,一个地方总是接连发生火灾,今天烧了一个厂房,明天烧了一栋高楼,后天又烧了一个商场,即使我们扑救处置得再成功,算是能打仗吗?算是打胜仗吗?
(三)执法服务口碑好。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前,群众对消防工作还有不满意的地方:一是救援不力或措施失当。如天津蓟县莱德商厦“6.30”火灾,消防队到场晚,处置措施不力,政府未及时公布人员伤亡情况,造成民间378人死亡的消息在网络上疯传,并与政府后来公布的10人死亡的数字有较大差距,引发了社会的质疑,导致消防公信力下降。二是监管不力或渎职失职。如上海“11.15”教师公寓楼火灾,由于电焊工人违规操作、消防监管不到位等原因,造成5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三是言行失当或违规违纪。如云南昭通消防队长结婚把消防车当婚车,引发“史上最牛婚车队”,黑龙江一消防女警官,在微博上晾晒个人隐私照片,引发网民质疑等。四是执法不公不廉的问题。例如当前执法腐败集中整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消防部队的形象严重受损,引发群众评议不满。有人可能会说,口碑不能当饭吃。但群众口碑好,不一定会收到立竿见影的物质好处,但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自己内心永久的安宁;口碑不好,虽然会得到暂时的物质好处,但群众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将成为内心永久的阴霾。
(四)自身建设过得硬。打铁还需自身硬。消防部队能打胜仗,队伍建设抓得紧,自身形象过得硬是重要的保证。那么,自身建设包括了思想可靠纯洁,班子坚强有力,士气英勇顽强,作风纪律严明,后勤保障有力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都与打胜仗有着直接的关系。消防部队从来不缺少英雄,从“感动中国”、到“最美消防员”,到网络上的“浓烟哥”、“抱火哥”,还有无数为救人而献身的烈士,让人们看到了消防部队的主旋律和正能量。但是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官兵因理想信念不坚定、自身要求不严、纪律松解松弛而受到处理的事情不在少数。如果违法违纪案件频发,部队内部总出事,形象很糟糕,还谈什么打仗,更不用说打胜仗了。
三、如何做到能打胜仗
如何能打胜仗,总书记已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部队的各项建设都必须向提高战斗力聚焦用力。各项建设包括了司政后防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里,我主要从政治教育的角度,从血性、本领、风气三个方面谈体会:
(一)强化敢打必胜的血性。血性是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基因。历来被兵家推祟,孙武提出了“夺气,攻心为上”,左宗棠认为打仗以“胆气”为贵,刘伯承元帅强调“狭路相逢勇者胜”等等,都是军人祟尚血性的表现。那么血性来自于哪?来自于责任担当,来自于价值认同。一是强化使命担当。实际上就是责任心的问题,部队的工作千头万绪,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头绪;基层的工作千难万难,有了责任心,干好就不难。在能打胜仗的问题上,主要是破除三种模糊认识:破除“畏难论”,“黑色五月”也许会让我们的官兵,尤其是一线的官兵留下阴影:救火救援牺牲这么大这么多,我们还该不该上?要不要上?我的回答是,要上,必须要上。灭火救援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担当,不能因为怕牺牲就不救火了,关键是怎么上的问题,关键是科学救援的问题。破除“无关论”,有的同志认为“当兵两年就退伍了”,能不能打胜仗那是领导的事,是老班长的事,不关自己的事。但作为消防官兵,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学会接受;既然热爱,就要为他付出;既然干了消防,就要干好消防。当兵练好武,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让关心的人少一份担心,我们为什么不做呢?破除“盲目乐观论”,有的同志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了,装备好了,自然能打赢,强消梦也顺理成章能实现。所以在训练中怕吃苦、怕流汗;在工作中熬日子、混年头;在生活中图享受、讲排场。其实不然,好装备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来操作,兴消强消也绝不是十年几十年就能实现,如果自己不努力,强消梦又靠谁实现? 二是培养职业自信。消防本身就是个神圣的职业,是个救人救命的职业,所以很高尚。美国2006年的一份民调显示,消防员在所有职业中声望排名第一,其中63%的人选择消防员,医生(58%)、护士(55%)、科学家(54%)、军官(51%),这种高声望来源于高风险,一个事实是,美国消防员的死亡数全球最高,年牺牲数都在百人以上,这就是他们获得高声望的原因。国内目前尽管还没有类似的调查数据,但我们消防职业也和白衣天使、人民教师一样具有利他性、奉献性、无私性,十分契合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推祟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已、舍己为人的祟高理念,群众对消防的评价一定是正面远高于负面的。既然社会评价正面高大,作为消防军人,我们更加要增强职业认同感,更加恪守职业操守,更加坚定职业自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同志还存在思想不稳定的问题,有的因为消防体制改革而分心分神,议论颇多;有的因为工资待遇福利高高低低而担惊困惑;有的为自己前途进步而忧心冲冲,还有的因为消防部队已然成为新闻的热点、舆论的焦点、纪委的重点而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偶尔想想无可厚非,经常想、天天想大可不必,因为外部的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改变我们的行为,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二)练就专业过硬的本领。消防部队天天在打仗,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把本领练好,才能面对危险时有底气,完成任务心不慌。那么过硬本领从哪里来?一是在严格训练中提升技能。严格训练是提高打赢能力的主要途径。如果训练水平上不去,部队战斗力也就很难得到提升,平时训练抓得不紧,打仗时必然吃大亏。我们就拿“英勇善战的消防铁军”——沈阳启工中队的训练来说吧,每天早操5000米跑,上午的业务训练,下午的10000米跑,晚上的体能训练,几乎雷打不动。《灭火救援训练业务大纲》中规定单杠引体向上15个为优秀,在启工却是50个;万米跑,中队三分之二的人能跑到34分钟以内,这是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尖刀”中队就是这样一点点磨出来的!有的同志觉得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有的同志感到基层的岗位平台太小,想进机关,想当参谋。孟非有一句话: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值得我们思考!二是在完成任务中积累经验。每次任务都是人生重要的经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的绝好机会。战场上,老兵生存的机会远高于新兵,也是因为他们战场经验丰富,解放军有句土话叫“老兵怕枪、新兵怕炮”就是这个道理。在灾害现场,同样是完成任务,消防老兵要比新兵灭火救援更有成效,防护更加到位,受到的伤害更少。所以说,平常训练别怕吃苦,别怕任务重。有人总结,单位里都是20%的人干80%的活,而且这20%的人还经常挨批评,但是他们没想到,到最后进步最快的往往就是这20%的人,因为他们的任务多,得到锻炼的机会更多、经验就更丰富,能力提高就更快。三是在教训失误中改进反思。失败是成功之母。回避失败、不谈教训对改进工作于事无补。今年发生的几起灭火救援伤亡案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觉得要反思回燃的原理我们懂不懂,对回燃现象的认识有没有到位,我们会不会防?要反思救火救援编组是不是要加以改进,有没有让有经验的老同志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要反思指挥员有没有做到科学组织,科学救援、科学预见避险;要反思安全员有没有发挥作用,有没有对进入一线的战斗员进行防护装备检查,有没有对形势做到预判。如果我们还拿别人的事故当故事听,悲剧还会接连上演。有人说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是进步最快的人;一支勤于总结的队伍,是挫折压不垮,强敌打不败的队伍。
(三)锻造具有消防职业特色的新风正气。习主席在讲到部队能打胜仗的同时,多次引用八旗军的例子。清朝的八旗军曾经横扫中原、所向披靡,但打下江山后,变成了一支富贵军、烟枪队,军官腐败成风,士兵无事生非,每天的训练就是听曲、遛鸟、赌博。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1.8万人5个小时就攻占了15万八旗兵守卫的北京。反面的例子告诫我们,消防部队要能打胜仗,必须要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和提质增效的勇气。一是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有的同志认为改革是离我们很遥远,一说到改革就想到中央、部局,想起体制、机制。其实不然,改革就在身边,并不遥远,我们每个单位、每名个人、每个岗位其实都必须要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当好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如果政治教育还是念稿子、查本子、出卷子,战士肯定不会信服你,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在内容、方法、手段、环境上多创新,多想好点子好办法,保持官兵思想稳定,如果还用老套路,老办法,肯定效果不好。如果是一名装备技师,也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一个中队那么多装备你首先要清楚底数,然后还要使保管的器材装备如何在第一时到达火场投入使用,如何确保随时维修,随时保障。一个人如果能把每件小事都做得很优秀,他就是一个善做善成的人,一个成才成功的人,一个注定不寻常的人。二是始终保持提质增效的勇气。提质增效是一个工作效率的问题,消防工作就像一个庞大精密、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项工作都是这个庞大机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哪个部分出问题,都会影响系统的运转。所以,提质增效必须要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必须要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就从哪个环节抓起。有一句格言说,一流的军队主动寻找对手,二流的军队疲于应付对手,三流的军队捂起眼睛不愿意认真看对手,我们不但要睁大眼睛直面对手,研判形势任务,而且要睁大眼睛改进不足,把自身短板补齐,着力提质增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习总书记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论述深刻,富有创见,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面对新情况、新挑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着眼大局,用“中国梦强军梦”引领消防发展“正能量”,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
授课目的:
通过家长学校授课,教给家长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矛盾的方法,从而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授课重点:
通过本次授课,让家长们认识到正确处理孩子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授课过程 :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好。首先欢迎你们参加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二:引导家长交流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个“老师”不是仅仅在知识层面上的老师,而是作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孩子做人的老师。那么,当你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请各位家长朋友来谈一谈你们以往的处理方法吧。
三:家长交流发言 四:案例分析:
从家长们的发言中,我把大多数家长的处理方法分为了两类。
1.其中一类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怒骂“谁欺负你了,老子帮你找他算账去。”“你没长手吗,你不能打他吗”等类似的话语。有的甚至找到对方的家长,对其进行辱骂,这些行为都是极不应该的。因为这样,孩子就会产“爸爸妈妈向着
我”的感觉,容易使自己的孩子滋长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而另一类家长的做法这恰恰相反,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不查明缘由,就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这样会使自己的孩子蒙受委屈,对家长缺乏信任感,继而产生失望的情绪。五: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 1.家长首先要镇定自己的情绪
当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做父母的首先应该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情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再问问班级中其他孩子或老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千万不要批评一方,而偏袒另一方。
2.分析事情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待事情真相大白以后,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先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是对方错了,家长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宽广的胸怀;如果是自己 的孩子错了,一定要明确指出来,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接着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3.与对方父母沟通
孩子间发生了矛盾,双方父母最好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父母不要因为孩子间发生了矛盾就限制孩子与别人交往,而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
六.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宽容
“宽恕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很多时候,如果我们都能放宽容一些,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的发生。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宽容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幸福。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让我们都学会宽容吧!
第三篇: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发表时间:2009-12-21 21:10:24 [查看原文]
教学内容: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家长深刻领会责任心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让家长明白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
3、学习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你们好。今天,共同来探讨-------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家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长辈对孩子关心倍致、疼爱有加,可是孩子吃东西时就忘了他们;长辈生病了,孩子却只顾自己玩耍,不去关心他们,有的甚至还吵着要求大人陪他玩。孩子报喜不报犹,在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先说别人的原因。
在学校,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学生不负责任的事情。如:忘了带学习用品,作业没做完就去玩了;打扫卫生,扫把扔一地就不见人影了;笔、书本摊一桌子,抽屉塞得连书包都放不下等。甚至连语文、数学书也常有人忘带。每当老师帮助教育时,学生们都是一个理由“忘了”。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学生记性不好,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得了健忘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被培养起责任心。
可见,当前小学生表现出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责任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学会负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当前我们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孩子责任心缺乏原因分析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责任心,可孩子的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在一定的年龄自动出现。责任感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下才能慢慢觉得的。造成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孩子没有独立负责的机会。我们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致使孩子没有机会独立做本该由他们负责的事,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比如:孩子迟到了,家长解释迟到的原因是自己睡过了头,不愿孩子;学生完不成作业,有家长就打电话或者让学生带纸条解释完不成任务的原因,自己承担责任。许多父母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孩子衣服从来就没有自己洗过,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玩过的玩具随手就扔,被子要让妈妈代叠,洗脚要让妈妈打好温水,写作业要让妈妈给念题目,上学时书包也要让妈妈给背„„孩子们就这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本来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应该自己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了。如果小学生想帮家长干点什么,家长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就行了。父母对回报有错误的想法,认为孩子成绩好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渐渐地孩子认为什么事都有与他们无关,唯有学习、读书才是正经事,只要书读得好,成绩好什么事都好说,否则------。因此,他们变得“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关心别人,不懂得爱别人,不再“多管闲事”,以至于长大后,孩子们变得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周边的人为他们付出的再多,在他们的眼里也是理所当然的。说实在话,家长替小学生做得越多,照顾得越周到,小学生就越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
第二,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对自己负责,如何对别人、对社会负责。父母是孩子终身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缺乏责任心,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其抱怨,不如采取措施,教会孩子对自己、对别人、负责。孩子的责任心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引导。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1、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大都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事业的基础,也是许多高尚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基础。良好的责任心不是一时一刻的事,不是成人后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孩子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2、让小学生明白有责任心的人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我们知道: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才会让人感到可信任;一个对生活、对事业负责的人,才会不断地进取;一个对民族、对国家负责的人,才会去献身、去贡献。所以,一个有责任心的小学生应该承担以下责任:
(一)对自己负责
1、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自觉认真完成作业,并主动复习功课和预习新课,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健康是学习、成长、生活的基础,要认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认真做好早操和眼保健操,不做危险的事。
3、对自己的意志、品格负责。做一个诚实、活泼、合群、谦虚、正直、宽厚、勇敢、自强、自信、自律、不任性、有同情心的人;不怕困难,主动参与有一定难度的磨砺;能恰当地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遇事不过分紧张,能自我调适情绪;具有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
4、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学会自理、自立,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琐事无须他人督促,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5、对自己的时间负责。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在属于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把时间尽可能用在对知识的求索上,不要虚度光阴。
(二)对他人负责
1、礼貌待人,宽容大度,知恩图报,说话文明,不做伤害别人的事,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诚实不说谎话,做事有始有终,不斤斤计较,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
3、懂得为他人着想,有同情心,乐善好施,不歧视弱是群体,能伸出热忱的手帮助他人,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三)对学校负责
1、知道自己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形象,以学校为容,为学校争光。
2、尊敬老师,尊敬老师的劳动,勇于承担学校、老师教给的各项任务,并负责到底,做好老师的小助手,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3、在学校穿校服,举止文明,把学校、班级当作自己的家,积极创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四)对家庭负责
1、知道父母的生日,孝敬长辈,关心父母,热爱家庭每一个成员,主动和父母沟通,多听父母对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不辜负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在家做父母的好孩子。
2、作为家庭的成员要分担家庭的各种苦与甜,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了解长辈的辛苦、劳累,有一颗感恩的心,主动帮忙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懂得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的培养。
(五)对社会负责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争做“五好”小公民。
2、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有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困难的人,有一颗热爱、关心社会的心。
3、树立少先队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懂得“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这个道理。
3、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途径(1)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给孩子理智的爱。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穿脏了袜子自己去洗干净,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顾自己,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手或许很笨,他的动作或许很不麻利,他做事情时或许会经常出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要不然他就不是孩子了。家长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能够容忍孩子的不完美,决不能因为孩子床铺叠的不整齐、收拾书桌不够利落、袜子没有洗干净、清扫地面丢三拉四而越俎代庖,要知道,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这里最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过程,是孩子通过做事所得到的对“责任”的一种宝贵心里体验,只有这样的心里体验多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提高。如果家长过于看重结果,势必就会在孩子做的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埋怨和责备,或者忍不住地去取而代之,这一方面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留下逃避责任的可乘之机,因为有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事情做的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家长会及时出手,他就会故意表现得能力不足,以此来逃避本来该做的家务。(2)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损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父亲为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惜让他打了半年的工才把赔给邻居玻璃的钱如数还给父亲,在中国的家长看来,里根父亲的做法似乎对孩子太残酷了,然而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种做法才使得他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就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比如孩子损坏了别的孩子的玩具,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帮人修理或照价赔偿;孩子一时冲动打伤了人家,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门道歉;孩子早晨磨磨蹭蹭上学要迟到了,家长也不用着急慌忙地送他,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好了
(3)让孩子品尝一下苦果。
孩子尚处于成长之中,他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没有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因为他许多时候的确不太清楚这样会有对他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他自然就会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不再会马马虎虎、草率了事。比如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他打电话央求你给他送去,这时家长就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尽管让他去挨老师的批评好了,孩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会多长点记性;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丢失自己的课本,那就不要再买新的给他,他自然会体会到没有课本是多么的麻烦,这种“麻烦的感觉”会让他认真对待自己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从而自觉地加以改正;孩子平时东西喜欢乱拿乱放,提醒他多次也不起作用,某天孩子的作业特别多,而且又急需一本参考书,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家长这时不要顾忌影响孩子的作业而帮他找,尽管让他去费时费力地去找好了,反正作业总归是要完成的,他耽误的时间越长他就只能休息的越晚,给他留的印象也就会越深刻。在执行自然惩罚法则时,家长应注意言出必行,否则,会降低在孩子们面前的威信,对孩子的教育也会失去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所谓的说服教育只能束缚自己的手脚,反而起不到教育作用。必要时,家长要“心狠手辣”,“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惩罚是应该的。要知道,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他终身受益。一个孩子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然后才会对家庭、对社会负责。这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被许许多多事实所验证的真理。
(4)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孩子有对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进行模仿心理倾向,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一般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孩子、对长辈、对爱人、对家庭、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具有很强责任心的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逍遥自在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一二个礼拜才与孩子见上一面;有的家长在工作单位吊儿郎当,抓到机会就跑回家做家务、上网、看电视等;有的家长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生病住院了也不在医院看护,依旧与牌友在一起豪赌;有的家长缺少爱心,一遇到捐款、献血等就退避三舍,寻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有的家长对自己的爱人一点儿都不负责任,经常在外面沾花惹草,桃色新闻不断。父母的这些所作所为,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长期的耳渲目染不由得孩子不受影响,不由得孩子不去效仿,这样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心,孩子也会很不服气,也会很不以为然。不是有一则孝敬长辈的广告吗?“妈妈给婆婆端了一盆洗脚水,在一旁的儿子看了,也赶忙给妈妈端了一盆。虽然孩子端水时,走得慑慑怯怯,但脸上始终洋溢着欢笑。”从这则广告我们不难看出,要孩子学会诚心他人,我们当长辈的应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以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5)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而且孩子每天在家里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他在学校和户外的时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家庭这块阵地入手,家长要增强孩子对家庭的主体意识,提升孩子在家庭里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家里的客人而是主人,当孩子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把孩子当做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而不能老把他当作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孩子,家里的一些事情,无论是否与孩子直接有关,都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意见,让孩子帮着出谋化策,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家里的家务活也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每天爸爸应当做什么,妈妈应当做什么,孩子应当做什么都要事先规定好,当然孩子可以少承担一些,但决不能因为怕耽误孩子学习而大包大揽;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充当检察官的角色,对家里每个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看看大家做事是否都有责任心;家长还可以在孩子寒暑假期间让他当一段时间的家,这期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不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都可以由孩子来做主,都可以由孩子来安排,孩子从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中能够学到许多,也能够提高许多。
(6)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良好的责任心是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来维持的,而这恰恰是许多孩子所缺失的,孩子往往好奇心很强,兴趣爱好也很广泛,但就是做起事情来却只有几分种的热度,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稍稍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再坚持下去,在别人看来就非常没有责任心。因此,为了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平时就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交给孩子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家长都要全程地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决不允许孩子做到一半就随意放弃,要直到孩子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才能罢休。另外,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如果一下子就把孩子给吓倒了,他就不会再有信心去努力了;交给孩子的任务可以经常换换花样,要给孩子一定的新鲜感,不要老让孩子总是重复地去做一件事,那样孩子迟早会失去兴趣的。
(7)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孩子的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另外,因为孩子毕竟年龄小,好奇心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特点往往会妨碍他把一件事自始自终的完成,而当孩子完成一件事后,父母要给予公正及时的评价,并善于用语言的教育艺术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和转移过来,继续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如说:“我相信你还会把事情做完做好的”,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时要教他今后还应该怎样做就更好,既使他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又看到不足之处,以利帮助孩子养成积极、认真、严谨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思考题: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四篇:谢授课教案
老人与海鸥 南阳市油田第八小学 谢永莲
【教材简说】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个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有一位老人每到冬季来临就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到那里越冬的红嘴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军犬黑子》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人如果欺骗了动物,动物就不会再信任人,让我们明白了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读引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三维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与动物的深情。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课上积极探究,再以《军犬黑子》拓展延伸,做到厚读升华。
2、细读深品,课间交流。
3、利用两篇课文对比学习,凸显本单元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2、受到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育。【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教学方法】导学引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学生学法】读-悟-说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学生布置课前在家自学任务:
1、课前自主阅读《老人与海鸥》、《军犬黑子》两篇课文,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2、推荐阅读沈石溪的文章:《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退役军犬黄狐》、《盲孩与弃狗》等。
3、认真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感情的语句,并批注感受。
4、读了《军犬黑子》一文,你有何感受?
(二)、激情启动 预习对话
1、教师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
2、教师引导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用配乐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另外,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交流的勇气。)
(三)、品悟赏析 展示提升
1、读薄:交流课文大意。
(1)教师用课件出示问题:《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交流文章大意。
(设计意图: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内容另外,锻炼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2、读懂: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人鸥情?
(2)小组内交流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学情。(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内交流时要注意倾听,交流时不重复他人的观点,但可以提问或补充。)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预习时已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初步感悟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课堂上利用全班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
(4)重点句品赏,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预设:
重点感悟语句: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启发引导:老人似乎在呼唤谁?)(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4)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引导学生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重点感悟语句:
(5)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①启发学生: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②引导学生体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从而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朗读、理解、感悟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
(四)厚读文本,延伸拓展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军犬黑子》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4、教师引导全班交流:你们课外还读过哪些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情感的文章?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以一带读,把文本读厚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感悟人与动物间真挚的情感。另外,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深化主题,使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就会回报以爱。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总结,升华主题 板书:
无私的爱
老人 → 海鸥
←
震撼的情
欺骗
人 → 军犬
←
不再信任
第五篇:军事理论授课教案
目录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基本教案
绪
论
学习提示:
绪论主要介绍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阐述军事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提出了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与要求,重点掌握开展军事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积极参加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自觉履行法律所赋予每个公民应尽的兵役义务。
主要内容:
一、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二、学习军事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三、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及要求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参加军事技能训练,以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之目的。
一、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与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它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的研究,探索与把握战争的本质与规律。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研究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等军事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与其军事运动相关的其他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有无产阶级战争观、指导战争的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环境、军事高技术与信息化战争等。
战争是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用来解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以及不同阶级和宗教派别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人类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
无产阶级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形成,原始社会逐步为奴隶社会所代替,原始社会的暴力冲突也随之发展为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将把战争消灭。
军队是战争的产物和宠儿,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对外抵抗或实施侵略、对内巩固政权的主要暴力工具。
国家或政治集团的阶级性质,决定军队的性质和使命。现代军队已经由原始的单一的兵种发展为若干军种。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国家的消亡而灭亡。
国防的性质是依照国家的性质而确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奉行不同政策的国家,其国防具有不同的特性。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是世界各国的宏伟目标和目的。
二、学习军事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目录
战争、军队、国防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人类社会的这种武装对抗,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在这5164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生了14513场战争,没有战争的年代断断续续加起来也只有329年。这些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36亿4千万人丧生,损失的物资财富达2150万亿瑞士法郎。若折成黄金,可以围绕地球筑一座长40000千米、宽150千米、高10米的黄金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2005年的60年中,世界上又爆发了50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约有200多万人死于战火,无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一)军事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它所面临的问题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
中国早有“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及“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古训。
1、历史教训:唐朝开国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发展生产,奖励耕战,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景。然而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玄宗在盛世中逐渐丧失了御敌卫国之念,“听惯梨园歌管声,不知旌旗弓与箭”,以至于发展到对规模不大的安史之乱也难于应付的地步,强盛一时的大唐王朝由此一蹶不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面对占明显优势的德国的进攻,实行了全国总动员,军民高呼“德国人不得通过”的口号,在凡尔登防线同仇敌忾,奋力抗击,虽然牺牲了50多万人,但终于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保卫了国家安全。然而,一战胜利后,法国国内和平主义盛行,忽视了对人民进行强有力的国防教育,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仅40天的时间就演出了一幕军败国亡的悲剧。
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2、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在和平时期,人们的和平麻痹思想容易滋长,国防观念容易淡化。
3、国际不安定因素新趋向:
一是两极格局解体打破了旧的国际力量平衡,使许多原来被抑制的矛盾暴露出来,国际关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二是新老霸权主义的最终野心并没有放弃。
三是一些国家与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越演越烈,导致武装冲突,使局部地区战乱连绵、动荡不安,乃至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宁。
四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防斗争的焦点。
4、中国安全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并制造中国的民族矛盾,借以大搞分裂中国的活动。
第二、一些周边国家妄图霸占我领土和领海,掠夺我资源,企图使某些领土、领海的划分国际化。
第三、霸权主义和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支持纵容“台独”,妄图把中国台湾省从中华民族中分裂出去。
第四、中国周边仍然存在着直接或潜在的威胁。第五、经济资源的被人蚕食,将导致我自然资源更加短缺。
(二)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以及物质和精神力量,标志着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总体水平(《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卷P133)。
国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综合国力理论,把国家的国防力量和
目录
经济力量统一起来。通常认为:综合国力既包括军事力量,也包括非军事力量;既包括现实力量,也包括潜在力量;既包括物质力量,也包括精神力量。
2、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个计算综合国力的数学公式:
综合国力=(基本体积+经济能力+军事能力)×(国家意志+战略目标)式中,基本体积由人口和国土面积构成。人口在2亿以上可得满分为50分;国土面积在800万平方千米以上也可得满分50分。
经济能力由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组成。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个基数,即100分,其他参照差距评分;产业结构决定战时自给能力,它划分为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五个部门,每个部门最高为20分,合计为100分。
军事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拥有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力量的情况,它从武器效能、指挥员素质、后勤支援、组织品质四方面综合评价,满分为200分。
从综合国力数学表达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三项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受到了后二项因素的制约,它可以使综合国力成倍地增大,也可以使之成倍地减小。
3、国家的安全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但是,它还要有国民精神为基础。国防教育正具有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危意识的重要使命。
美国政府把国防和教育作为它最庞大的两项工程,1958年就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同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强化人民的国防观念,甚至诸如球赛一类的场合都要由军队奏国歌,赛前赛后要齐唱《星条旗永不落》,以此来振奋国民的国防精神。
二战后,曾是战败国的日本在战争废墟上建成当代第二经济强国,除了经济政治的种种因素以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和国民深刻反省战败的教训,认识到日本处于一种“岛国”的位置,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国家安危意识和民族自保意识,大大激发了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仗了,然而它的国防教育、军事活动是全世界各国之榜样。正是这个国家的军事学家若米尼得出了一个盖世哲理:“一个政府无论用什么借口,而不重视国家军事建设,则从后世的眼光中看来,他们绝对算是民族的罪人。”
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军事理论教育,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民族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职责
1、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公民必须依法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美国政府把广泛动员民族利益视为“社会第一勤务”,采取各种手段向公民灌输“国家至上”的思想。
瑞士是一个180多年没有卷入战争的永久性的中立国,但瑞士公民的国防意识是世界一流的。瑞士政府的法律规定:全体公民从20岁到50岁期间,要分别参加近卫军、卫国军和国民军三种军事组织的军事训练,持续不断,这已经成了瑞士人的第二职业。
挪威的每个青年都要参加为期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与军队保持24年的联系,随时可能应征入伍,到前线打击任何来犯之敌。
2、在中国,国防教育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青年学生,始终是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并提出了“国防教育,根本改变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全国解放后,中国又掀起了一个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1955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兵役法》,1984年第二部《兵役法》开始实施。
目录
1997年人大再次对第二部《兵役法》作了修改。《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
为了贯彻执行《兵役法》的规定,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又相继制定了结合本地区特点的国防教育法规。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用整整一章共五条的条款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
中国国防是全民的国防,离开了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和参加,我们的国防就不可能巩固。
公民的国防义务,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具体说,公民的国防义务,包括接受军事教育、履行兵役的义务,支持和参加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义务,拥军优属的义务,保守军事机密和保护军事设施的义务,增强国防经济实力的义务等。
在大学开设军事课,接受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就是让符合法定年龄而又无条件服兵役的公民接受军事教育和依法服兵役的一种形式,是法律赋予每个大学生的光荣义务和历史使命。
(四)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加速国防现代化和落实战时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
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个有机的总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现代化是主导,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国防现代化是保证。
2、国防建设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国家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与防务有关的重大措施,如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准备、国防工业建设、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进行军事教育等,都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
3、国防现代化是指国防建设具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其核心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其标志是武器装备现代化。
4、但是,要生产制造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并使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转化为战斗力,必须与熟练掌握了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人相结合,与先进的思想相结合。
5、在现代战争中,人的因素仍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对人的因素要作全面的理解。它不仅包括人的勇敢、觉悟和牺牲精神,还包括人的智慧和才能,包括人对科学文化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6、大学生具有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开设军事理论课和实施军事技能训练,挑选一部分专业对口,适合担任军官职务条件的大学生,再集中一定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就可服军官预备役,或充实到部队去弥补我军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
(五)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1、高等学校设置军事课,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总体战略、出于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考虑。
2、当代大学生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充满青春活力,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肯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但是,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缺乏艰苦锻炼和社会实践,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鉴别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3、国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集德、智、体教育于一身,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首先,军事理论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的教育。
其次,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的成就,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再次,通过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毅力,提高自我防
目录
护能力和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行为,有效地加强纪律性和培养勇往直前、团结一致,关心他人的良好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
中国党和政府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包括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进行军事教育,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反对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实力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保卫祖国安全的意义;认识公民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及要求
一是要了解事物自身的特点,二是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要掌握大学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
其次要了解战争、军队、国防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入手,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基本原理与原则。
第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一定要应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把军事理论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应用到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大学开设军事理论课,规定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接受国防教育,不仅是落实国防法规对大学生的法律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目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复习题
1.普通高校军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军事理论教育与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
4.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5.如何学习军事理论?
参 考 文 献
[1]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
[3]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4]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国防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国防的基本要素、简史、国防法规,重点介绍中国武装力量和国防动员的基本情况。要求掌握、理解建设现代国防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国防法规和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掌握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重点:
1、掌握国防的基本要素。
2、理解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
3、领会国防动员和国防法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辨证关系。
2、科技动员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3、高等学校在建设现代国防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国防概述
概念: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1卷第144页)。
国防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保障。
强大的现代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事,关系到外交政策的大事。
一、国防基本要素
(一)国防的主体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二)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三)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军事
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
这是因为:一是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
二是军事手段是唯一能够有效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 三是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
目录
2、政治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指的是“与军事有关的”政治活动,而不是政治本身的全部涵义。
3、经济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现代条件下,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国防斗争,都要广泛采用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国防经济活动、经济动员、经济战、经济制裁等。
4、外交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所以又称军事外交。它既有通常意义上外交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外交工作的特殊规律,是集外交与军事于一体的活动。它的范围很广,领域很多,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除上述因素外,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
(四)国防的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覆”。(五)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防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国防性质也不同。世界各国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其国防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侵略扩张型
奉行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本国的所谓安全建立在别国的屈服与痛苦之上,经常高叫本国的国防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赤裸裸的对他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2.防御自卫型
其国防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主要依靠本国的国防力量防御别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其宗旨是决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不向别国派一兵一卒,但也决不容许别国侵犯其一寸土地。在国际上,实行和平共处,广泛争取各国的同情和支持,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安全,以及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互助联盟型
以联盟的形式借助他国的力量进行防卫,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这种类型的国防也有侵略扩张型和防御自卫型两种。有的联盟形式是以一个大国为主导地位,其余国家为从属地位;有的联盟形式是各国处于平等地位的伙伴关系,共同协商国家防卫大计。
4.自主中立型
基本奉行和平、中立和自主的国防政策。其中,有的是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在世界事务中实行中立态度;有的采取全民防卫的武装中立,使侵略者感到得不偿失,从而放弃对该国的侵略。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防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因而属于防御自卫型的国防。
二、我国国防简史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芽于部落斗争,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国防史是我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和锤炼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来侵略的优良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尚武、文治武攻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国防意识和国防教育是与战争紧密相联的。
目录
我国最早的国防始于夏朝。
涌现了一批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秦国粉碎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
1、军事理论日臻成熟。
2、军队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发展。
3、征兵制度的建立。
4、修筑庞大的国防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先后经历了27个世纪,全长5000里,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以土为本的内陆型国防观的标志
(二)秦、汉以来的国防史
1、征服匈奴通西域。
2、吐蕃受封及对西藏的治理。
3、开发西南,建“海上丝绸之路”。
4、巩固东北边陲。
5、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
(三)元末至前清时期的反侵略史
1、元末明初的反倭寇斗争。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抗俄斗争。
(四)晚清时期国防的衰落和近代国防意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倚仗其船坚炮利,以4000余人的兵力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清政府被迫与外国签订了11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没有一个主权属于中国的港口,中国人民倍受外敌凌辱。此时的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840年,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在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赔款2100万两银元(占清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36%),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通商,英国还取得了关税、司法特权。《南京条约》开创了帝国主义以条约掠夺奴役中国的“合法化”的先例。从此,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这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共同发动的侵华战争。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接着进攻白河口、天津,一直侵犯到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58年同俄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又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沙俄先占领我新疆伊犁地区,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俄谈订条约》等,共占去我151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获赔款504万两白银。
目录
英国占我九龙,并获赔款800万两白银,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等许多特权。法国获赔200万两白银。美国、法国均同英国一样利益“均沾”。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1883年,法军攻占河内。1884年 4月,法军舰进犯中国东南沿海。中国损失惨重。1885年,法军进攻驻防凉山清军。清军老将冯子材率军诱敌深入,大败法军,收复凉山,并取得镇南关大捷,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法国内阁因战败而倒台。可清政府投降派在英国操纵下与法国谈判时,竟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达到了发动战争之目的,取得在越南的殖民统治权,并且打开了广西、云南两省的门户,使之成为法国对华扩张的重要地区,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边疆、邻国的侵略。1894年 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海面袭击清军船队,挑起战争。9月,日军舰队又在黄海与清军北洋舰队展开激战。黄海海战后,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攻占九连城,侵占大连旅顺。1895年初,日军陆海夹击,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另外还赔款2万万两白银给予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的军队攻占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并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加利息一共9亿8千多万两白银。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同时划东交民巷作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扎。外国军队还在北京到山海关一线12个居点驻扎。清政府拆除大沽口及有碍京师至沿海各通道之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之各种组织等。
古代国防的兴衰
春秋末期时,崇尚武力,图强称霸 秦始皇时期,高度集权,固国强边 唐王朝时代,扫灭强虏,万国归附 元王朝时代,疆域广大,威震欧亚 两晋南北朝,战乱四起,山河破碎 宋王朝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明代中后期,长城风化,忧患迭起 清王朝后期,政治腐朽,国防孱弱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60年间,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王朝的腐败,中国进入了有国无防的时代。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腐败统治,苦难的中华民族有了希望。但是,在短时间里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中国的希望又成了失望。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曙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打败了内外反动派和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先进国家制度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中国的国防才得以建设和巩固,一支强大的铜墙铁壁的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目录
第二节
国防法规
国防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防法规的性质与作用(一)国防法规的性质
国防法规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国防建设领域中的法律体现。国防法规与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中国的国防法规,除了具有无产阶级的根本性质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国防法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第二,国防法规具有较强的从属性。第三,国防法规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二)国防法规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国防法规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本质的反映。国防法规的这种根本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社会作用。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3.保证国防现代化顺利实现。
二、制定国防法规的等级权限与实施(一)国防法规的制定 国防法规的制定,是统治阶级把自己有关国防建设的意志以及国家的意志,通过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体现出来的立法活动。
这种立法活动,依据国防法规的不同层次,分属不同的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制定和颁布。
国防法规以国家宪法为基础,由各类法律规范所组成,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从已经颁布的国防法规来看,基本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规 2.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法规 4.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制定的法规(二)国防法规的实施
国防法规的实施是指国防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法律规范只有当它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得到贯彻和实现时,它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它的存在才有意义。
中国国防法规的实施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由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即国防法规的适用。国防法规的适用,就是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其职权实现法律对国防建设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
二是由全体公民用国防法规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即国防法规的遵守。国防法规的遵守,就是要使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国防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依靠国家机关来贯彻执行。
目录
三、主要国防法规简介
中国历来重视国防法规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的训练》、《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边区战时勤务人员暂行办法》等多种法规。
建国以后,又依据中国宪法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防法规。这些国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国防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的正确轨道,也标志着中国国防法制体系已初步建成。
(一)我国国防法规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1997年3月14日,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下简称《国防法》)。《国防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国防史上和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和完善中国军事法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国防的一致性 2.体现了中国国防的正义性 3.体现了中国国防的人民性
4.体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协调性 5.体现了基本军事法律的综合性
(二)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并于同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十二号主席令公布实施。
1.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 2.规范了学校国防教育的形式
《国防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三至十七条专门制定了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形式,强调了学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说明了国家对学校国防教育重视的程度。《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防教育法》第二章还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的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国防教育法》除了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具体的要求外,还对负责培训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类教育机构也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培训计划,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的要求,说明国家把是否具备国防意识作为干部考察的条件之一。
3.明确了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4.强调了落实《国防教育法》的保障和违反《国防教育法》的制裁措施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55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即第二部《兵役法》,以下简称《兵役法》);
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九届六次会议进行了修改,对中国的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目录
1.我国兵役制度的特点
中国新《兵役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上述规定,指明了中国的兵役制度“两个结合”的特点。
首先中国兵役制度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利。
其次,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是为了保持部队的战斗力的需要。
再次,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后备兵源的建设。2.中国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1)服现役(2)服预备役(3)学生军训
(4)为服兵役的公民承担一定的优抚义务 3.兵员动员及有关规定 《兵役法》规定:“为了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抵抗侵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在平时必须做好战时兵员动员的准备工作”。为此《兵役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在国家发布动员令以后,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必须迅速实施动员:
①现役军人停止退出现役,休假、探亲的军人必须立即归队;
②预备役人员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准时到指定的地点报到; ③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人,必须组织本单位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报到;
④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运送应召的预备役人员和返回部队的现役军人”。
(四)我国的军事权益保护制度 1.军事设施保护制度 2.军人婚姻保护制度 3.国防专利保护制度
第三节
国防建设
国防的基本内容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国防建设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I卷第149页)。
国防建设包括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两个方面。
现时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有: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准备;国防动员;国防工业建设;国防科技研究;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体育;国防法规建设;后备力量建设;军事科学和军事理论研究;国家战略战术研究以及与国防相关的其他行业等方面的建设。
国防斗争是指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反抗外来侵略,支持正义事业斗争,而采取的以军事为主,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等方面的行动。一个国家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国防斗争的效果。
一、国防体制
国防体制是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卷170——171页)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统帅机构。
(资料:中央军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1925年10月,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军事运动委员会,同年12月改称中央军事部。1926年底,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1949年初,改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逐步过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的军事统帅机构。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管辖和指挥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1982年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均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设一个机构,组成人员和对军队的领导职能完全一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在国家机构内同时具有双重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机关、军兵种领导机关、军区领导机关,是根据战略方针、作战任务、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和国家的行政区划等因素设置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机关,设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总参谋部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工作机关,是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部,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
总政治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和组织政治工作。
总后勤部是中央军委的后勤机关,中央军委通过总后勤部领导全军的后勤工作。总装备部是中央军委的科技开发研究和部队现代化装备的综合部。其基本任务是:负责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研制、开发和猎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兵种领导机关和军区领导机关有海军领导机关、空军领导机关、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各大军区领导机关。
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二、国防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的国防,开始了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属于人民的国防新纪元。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国防建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完善。强大的国防保卫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安定生活,目前正向现代化国防迈进。
(一)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了军事理论 1.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目录
2.军事科学理论研究不断加强 3.军队院校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二)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人民武装力量,进行了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边打仗边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这支军队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已由单一的军种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核打击力量的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成为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三)建立了较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
中国国防工业是在物质、技术力量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发展起来的。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1981年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成功;
1982年成功地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火箭的试验。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具有了一定的核反击能力和威慑能力,国防力量极大增强。
(四)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动员体制 首先,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防动员机构。其次,储备了一定的国防后备力量和物资。第三,不断完善国防工程和民防工程建设(五)进一步完善了国防法规
依法建军、依法建设国防,是国家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立法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国防法规和军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数千件。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兴盛衰落的历史,我们可以说,凡是注重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崇尚武备,居安思危,民族就能团结和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宁富强,经济蓬勃发展,反之,则民族分裂,外族侵扰,民不聊生以致最终国破家亡。
三、国防建设目标
中国国防建设的目标是,到建国100周年时,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与国家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国防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常备军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国防科技的研究,发展高技术和信息技术武器装备;完善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机制。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国防建设的总目标。
(一)国防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国防现代化是指国防建设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目标(《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第二卷171页)。
国防现代化是一个与世界各国相联系,相比较的相对概念。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而存在,是对于特定的时间而言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目录
(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适应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提高综合国防力量。
2.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3.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实现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国防人才、国防体制现代化。
4.突出重点,以武装力量建设为主,全面提高国防建设的综合效益。
5.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国防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习、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6.全国军民共同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军、民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的国防建设。
(三)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军事思想的现代化。2.军队的现代化。
3.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4.国防法规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的现代化。5.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场建设的现代化。
四、国防政策
国防政策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使用国防力量的准则。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保证。国防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防备和抵抗侵略,确保国家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防范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人民解放军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二)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注重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效益。
(三)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信息化机械化复合发展,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创新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
(四)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斗争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结构合理、反应迅速、权威高效的现代国防动员体系。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发挥诸军兵种作战优长。
目录
(五)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中国的核战略贯彻国家的核政策和军事战略,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中国的核力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六)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协作和磋商,开展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履行国际义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五、武装力量建设
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执行对内对外政策的暴力工具。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军、少年先锋队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
1985年后,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部队编制体制正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更能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方向发展,军政素质、武器装备和现代化训练的水平日益提高,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自动化能力获得很大加强,已经具备了核反击能力,并初步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复杂的合成军队后勤联勤。
1.陆军
陆军是担负陆地作战任务的军种,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与海军、空军合同作战。陆军主要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及电子对抗兵、侦察兵、测绘兵等专业兵种组成。
(1)步兵
步兵的特点:其作战行动受地形、气象的影响较小,既能独立地遂行作战任务,又能在其他兵种的协同下作战。
步兵的任务:进攻时,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地区;防御时,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顽强扼守阵地;必要时,还可进行特殊条件下作战。
(2)炮兵
炮兵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射击精度和较高的机动力。
炮兵的任务:地面炮兵主要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破坏敌各种设施和通信、指挥所;摧毁、封锁敌后勤设施和交通要道;与敌空降兵作斗争等。高射炮兵主要与敌空中目标作斗争,保护我军空中安全。
(3)装甲兵
装甲兵陆军中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被誉为“战场之王”。
装甲兵的特点:装甲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具有快速的机动力、强大的火力和较好的防护力。
目录
装甲兵的任务:突破防御,打开通路;配合步兵作战;扼守要点抗敌反冲击;封锁敌突破口,以及打击空降和担任伏击任务。
(4)工程兵
工程兵是以技术能力和战斗能力紧密结合,并与其他军兵种密切协同,保障部队隐蔽安全、稳定指挥,实施机动,破坏和限制敌人的机动的技术兵种。
工程兵的主要任务:构筑工事、伪装工程、保障我军机动和给水、破坏与限制敌军机动等。
(5)通信兵
担负军事通信任务的兵种。
通信兵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我军通信畅通,干扰敌方通信,组织导航和观通。通信兵是我军的“顺风耳”和“千里眼”。
(6)防化兵
军队中担负防化保障与喷火、发烟任务的兵种。
防化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核、化侦察和观测;实施喷火和纵火;发烟掩护部队行动以及实施化学反击等。
2.海军
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上作战的军种,具有水面、水下、空中单独作战的能力,又可与陆军、空军联合作战;还具有常规作战能力和战略核打击能力。
(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前身是1949年4月23日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14日,在北京成立海军领导机关。1955年,成立东海舰队、南海舰队。1960年组建北海舰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岸防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及其他专业保障分队组成。
海军的任务:保卫海上安全和沿海重要目标;抗击敌登陆,对海面进行封锁。(1)潜艇部队
潜艇部队是海军中遂行水下战斗任务的兵种,既能独立作战,也可与海军航空兵或水面舰艇部队协同作战。
潜艇部队具有隐蔽性好、突击威力大、续航自给能力强的优点,同时也存在水下观察距离近和联络不方便等缺陷。
潜艇部队由鱼雷潜艇部队、导弹潜艇部队、潜艇基地及其他专业保障分队组成。
潜艇部队的任务:消灭敌舰船;破坏敌海军岸上重要目标;进行侦察、反潜、布雷和巡逻等。
(2)水面舰艇部队
水面舰艇部队是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水面舰艇部队由导弹艇部队、鱼雷艇部队、驱逐舰部队、护卫舰部队、扫雷舰部队、登陆舰部队及其他保障分队组成。
水面舰艇部队的主要任务:
战时,攻击敌方海上兵力和岸上目标;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保护和破坏海上交通;进行海上封锁和反封锁作战;运送作战兵力与物资;参加夺取制海权和海洋制空权的斗争等。
平时,保卫海疆安全;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保护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保卫和参加海上科学试验与调查作业、开发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3)海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是海军进行空中突击的一个基本兵种,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其战略轰炸机部队是国家战略袭击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海军航空兵由轰炸机部队、强击机部队、歼击机部队、反潜机部队、侦察机部队和各种
目录
保障分队组成。
海军航空兵的主要任务:夺取海洋战区和滨海战区制空权;歼灭敌空中、海上力量;攻击敌海上目标及海军重要目标;保护我海洋安全和海军各项任务的完成;执行核打击任务。
(4)海军岸防兵
海军岸防兵是海军中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岛屿,以火力遂行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海军岸防兵由海岸炮兵部队和海岸导弹部队组成。
海军岸防兵的主要任务:保卫沿海主要地段安全,消灭敌舰船;封锁近海交通;支援海岸、岛屿部队作战。
(5)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中担负渡海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海军陆战队具有机动性强、反应快和独立作战的特点。
海军陆战队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侦察兵等部、分队组成。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实施登陆,夺取和巩固登陆点和登陆场,海岸防御,还可担任如营救之类的特殊任务。
3.空军
空军是空、防部队合一的以航空兵为主体的军种,它是进行空中、空地、地空斗争,保卫祖国领空的基本力量。它既能协同陆军、海军作战,又能单独遂行空中战斗任务。
(资料: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在朝鲜战场上,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美国和国民党空军入侵我大陆领空的各型飞机112架)
空军的任务:保卫祖国领空安全;争夺战区制空权;实施空中掩护;支援陆、海军作战;突击敌后方重要目标;实施电子对抗;担任空运、空救等。
空军实行空防合一的体制,由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以及通信、雷达、电子对抗、防化、技术侦察等组成。
4.第二炮兵
我军第二炮兵即战略导弹部队,也称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是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要核打击力量。
第二炮兵核力量是防御性质的。
第二炮兵既可独立地行动,也可与海军、空军的战略核力量协调行动,对敌重要战略目标实施核反击。
第二炮兵由地地导弹部队、战役战术常规导弹部队及相应保障部(分)队组成。第二炮兵的战略任务:平时发挥威慑作用和遏制敌人可能对中国发动的核战争;战时遏制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遏制核战争升级,实施核反击。
中国核战略的特点是:防御性、威慑性、报复性、有限性和有效性。中国核战略的基本点是“威慑”和有限核“报复”。核威慑对维护中国的独立和安全是必要的;报复是被迫的,威慑的基础在于报复的能力,没有报复能力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实行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中担负国内安全保卫任务的武装组织。隶属于国家公安系统。受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警部队的任务:平时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保卫
目录
党政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中国疆界安全,打击偷渡、越境分子;指导公民进行消防训练。战时,协同人民解放军保卫边防和海防,抗击敌人的入侵;参加城市防卫和保卫重要目标的战斗,组织对空防护;组织重要民用机场、车站、桥梁和隧道的防护;守卫重要的电台、工厂、仓库和科研设施等目标,掩护工业设施和人口疏散;打击敌特和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保护作战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等。
武警部队由内卫武警部队、边防武警部队、特种武警部队、消防武警部队以及交通、水电、黄金、森林警察部队组成。
(三)民兵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兵役法》规定,民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第四节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换为战时状态的国防行为或国防活动。
一、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指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632页)。
(一)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 1.保持一支精干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常备军,作为战争初期作战和军队扩编的骨干。2.建立健全有权威性的动员机构,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组织动员实施。
3.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特别是要大量储备技术军官和技术兵员。进行预备役登记,组建预备役部队,加强预备役训练。
4.拟制武装力量动员计划和军队扩编计划,划分兵员补充范围。5.储备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做好登记统计、征用征购计划。6.做好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准备.(二)武装力量动员的实施
武装力量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按动员计划组织实施。1.兵员动员。2.科技动员。3.武器装备动员。4.后勤物资动员。
二、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181页)。
(一)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
1.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和动员计划,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实施。
2.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安排经济建设,对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以及军用物资、仓库、通信站、试验基地,要采取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原
目录
则进行配置与建设,以提高战时的生存能力,便于迅速安全地实施动员。
3.实行军民产品相结合的方针,军工企业平时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也生产民品;民用企业应建立军品生产线,为战时生产军品做准备。
4.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和扩大生产与战时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5.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6.加强农业、财贸、文教、医疗卫生等建设,以适应战时需要。7.国家在财政预算上应划出一定的比例,保证有关经费的落实。8.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战时大批生产作准备。
(二)国民经济动员的实施 1.工业动员。
2.农业动员。农业动员是指国家战时为保障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等需要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02页)。
3.财政金融动员。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集与分配资金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23页)。
4.科学技术动员。科学技术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争所需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424页)。
5.贸易动员。
6.医疗卫生动员。医疗卫生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调动使用卫生人力、器材、设备和药品,对军民实施医务保障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618页)。
7.人力动员。人力动员是指国家组织调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41页)。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43页)。
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建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组织隐蔽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安全,尽最大可能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一)人民防空动员的准备
平时做好人民防空动员的准备,战时才能实施快速动员。
1.制定和完善人民防空动员法规,建立健全各级人防动员领导指挥机构。
2.拟制各项防空动员计划和预案,如人口物资疏散、工业搬迁计划、重点目标防护措施和抢修方案。
3.按照专业对口、平战结合的原则,组织训练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防化、通信、运输等防空专业队伍。
4.组织实施人民防空工程、通信警报等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5.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空知识教育和训练,掌握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6.人民防空的重点城市,根据战时需要,结合平时周转供应,做好粮食、医药、油料等必要物资的储备。
(二)人民防空动员的实施
目录
战时人民防空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在统一部署、统一组织下实施。
1.按照防空动员计划,组织居民疏散隐蔽和对重要物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机关进行搬迁疏散。
2.对重要经济目标实施防护,减少经济损失。3.扩大防空专业队伍,进行防空袭斗争,消除空袭后果,配合城市防卫和要地防空作战。4.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协助各部门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四、交通运输动员
交通运输动员是指国家在战时统制各种交通运输线、设施和运输工具,保障人员、物资、装备运输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298页)。
(一)交通战备动员的准备
1.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法规,适应快速动员的需要。2.建立交通运输指挥体系,提高战时运输能力。3.制定交通运输动员计划和各种保障方案。
4.加强交通运输线建设,使交通运输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和网络化。5.发展和储备大型和高速的运输工具,改进运输方式,提高运输能力。
6.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保障力量、防卫力量和技术力量建设,储备各种交通运输保障物资器材。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大吨位船、车、超音速巨型飞机,大口径运输管道,以及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为战时快速实施交通运输动员创造有利条件。
(二)交通战备动员的实施
1.根据国家动员令,交通运输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对运输、修复、防护统筹安排,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调度。
2.加强交通运输管制,确保军事运输。战争中,交通运输量显著增加,时限迫切,一定要想尽办法解决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交通运输堵塞的困境。
3.采用多种运输手段,组织综合运输。充分挖掘各种运输潜力,增强快速运输效能,以适应各种复杂情况。
4.严密防护,确保畅通。
五、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卷136页)。
2001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的重要法律。
国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为适合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领空、领海、领水)的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慧和体质等施加影响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 1.国防理论教育 2.国防形势教育 3.国防知识教育 4.国防法制教育 5.国防精神教育
目录
6.国防经济教育 7.军事技能教育
此外,还有国防体育教育与训练、国防历史、国防外交、国防战略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实施国防教育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选不同的教育内容,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二)国防教育的特点 一是教育的终身性。二是教育的全民性。三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四是教育效益的滞后性。
国防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开展国防教育的迫切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国防教育的形式 组织军训。
组织理论研讨班。普及国防教育读物。、开展军事体育运动比赛。、组织英模报告会,建立英雄塑像、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组织公民参观、学习、瞻仰。
在报刊、电台开辟国防教育专栏,利用广播、电视、电影进行宣传。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军事日活动和军事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国防知识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开展国防月、国防周、国防日教育活动,开展军事夏令营,组办少年军校等。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开设国防教育课。、国防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社会的国防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国防教育的发展程度又受到经济政治发展程度的制约。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教育,是巩固和加强国防,促进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在国家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题
1.国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试述中国国防政策的内容? 3.中国国防历史说明什么? 4.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具有什么特点? 5.国防动员包含那些内容? 6.如何保证国防法规的全面实施? 7.开展国防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8.国防教育具有什么特点?
参 考 文 献
[1]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滕纯主编.邓小平军事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3]张长顺主编.兵员动员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 [4]黄涛主编.国防现代化.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目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98年12月29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审议通过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
[7]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9]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目录
第二章
军事思想
学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地位与作用、基本规律和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国四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作用。要求掌握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并能运用其认识和分析当前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基本问题。
教学目的
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现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重点:
1、掌握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的含义。
2、理解军事思想对军队建设的指导意义。
3、领会“四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军事思想与哲学的关系。
2、掌握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
3、用无产阶级战争观分析当前国际军事形势。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
一、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第1页)。
军事思想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军事思想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二、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二)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三)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三、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目录
首先,军事思想的发展史证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第二节 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一、古代军事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已开始频繁发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与此同时,战争决策已涉及到了战前力量的组织与准备,并有了心理战和间谍战等。正是这些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以及历次战争经验的积累,使得人们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由感性逐渐上升到了理性,从而产生了最早的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
在军队建设方面,揭示了“以治为胜”和“以教为先”的思想,重视军队的作战训练,重视选拔“将才”。
在作战指挥方面,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以及“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的思想,要求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同时,还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的争取主动力避被动的作战思想。
在后勤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了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的思想。例如,《孙子》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在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古代希腊军事思想和古代罗马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远征》等,都反映出古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
二、近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于欧洲,并经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实践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一批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思想变革的成果涌现出来,集中体现在拿破仑战争艺术,以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等著作中。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崭新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在近代确立的。
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场大革命中,无产阶级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一道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翻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革命
目录
中举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大规模起义。为适应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这些战争和起义撰写并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及评论。系统地阐述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方面的基本思想。
中国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传统兵学受到了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冲击。林则徐、魏源是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先驱。从1927到1949年,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引进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军事技术、体制编制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其所需承袭了一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并与法西斯的军事思想掺杂混用,从而形成其军事思想的政治特征。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跨入现代史时期。
19世纪中叶之后,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德国的一切重大问题只能通过“铁与血”的手段解决。
日本首相山县有明宣布,以朝鲜和中国等邻国国土为日本的“利益线”; 英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德国拉采尔的“强存弱汰”国际生活“自然法则”论;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等。
一战结束后,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等机械化兵器大量装备部队,各种新的战争理论也应运而生。
例如,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古德安的“闪击战”理论等。这些理论又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和发展。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应用于军事。新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作战理论和作战原则的重大变革。相继出现了“制空权”理论、“小型职业军队理论”、“机械化战争”、“坦克制胜”理论等。尤其是“总体战”理论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军事理论基础。
美国研制成核武器,并投入使用。核武器的出现使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认为未来世界战争必然是核战争。
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中,创立了关于战争与革命、武装起义和建设工农红军、实行全民战争等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
斯大林在反对法西斯侵略,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全面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这一时期,中国国防战略思想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
首先,20世纪60年代核武器试验成功后就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流;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并且把中国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轨道上,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
20世纪90年,江泽民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516页)这一军队建设的总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胡锦涛根据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论述。
目录
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当今中国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对敌斗争的经验,并对我党长期领导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明确地提出了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概念,并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大会上,朱德在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第一次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一概念。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207页)。
(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产生和形成
严格地说,毛泽东在青年时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1919年7月,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和‘有血革命’”。
但在接受马列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后,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20年12月,他给蔡和森写了一封长信,系统的批判了社会改良主义,主张俄国式的暴力革命。
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原则申明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原则。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党联合,共同反对军阀,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纲领。
1924年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其间,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批工人武装和黄埔军校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军。1924年11月,周恩来遵照党的决定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负责指导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在周恩来积极努力的工作下,国民革命军的1、2、3、4、6、8军的政治部主任和党代表都由共产党党员担任。
然而,彻底的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还是在蒋介石、汪精卫于1927年春、夏相继发动反革命叛变和反革命政变,使大革命遭到失败以后。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目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文集》第一卷47页)。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遭受挫折时,毛泽东毅然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余部沿罗霄山脉南下,向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1927年9月29日,队伍来到了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此时队伍已经疲惫不堪,思想混乱,特别是恋家思想严重,天天有逃兵,队伍中打骂士兵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这支刚刚诞生的人民武装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64页)的党指挥枪的原则,成立了“士兵委员会”。从此,这支人民武装在政治上有了方向和保障,开创了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的新篇章。
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成功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在这期间,朱德提出了红军的行动原则: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到1928年5月,毛泽东总结出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选集》188页)为核心的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红军的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红色政权、打仗筹款子。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制定了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和六项注意(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但由于当时红军处在初创时期,其主要成分又是北伐军的雇佣士兵和大量的农民及解放过来的士兵,因而旧军队的作风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军中大量存在,严重地妨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
1929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的政治报告,强调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把红军建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
在1927年8月——1930年6月这段时间内,毛泽东经过不懈的努力,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一整套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1930年——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提出了诱敌深入于根据地,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接连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在这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作战原则。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科学体系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新的高潮。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总任务。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方针。
为了指导抗日战争,为了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目录
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中战略问题的各个方面,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7的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解决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问题,毛泽东于1938年相继发表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这些著作从战略到战役、战术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选集》481页),预见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指出“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478页),“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选集》476页),“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选集》479页)。通过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定是一场持久战。毛泽东还指出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选集》449页),它也是一切战略战术和技术原则与行动的依据。为此,毛泽东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选集》467页)的方针。强调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尽可能乘敌之隙,执行有利的决战;号召“全党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毛泽东选集》510页)。
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它使全党全军进一步懂得和掌握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的宗旨,它包含自觉遵守纪律和一整套政治工作原则;我军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的真正的人民战争,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三)解放战争时期达到全面成熟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这样,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有了战略防御的系统理论,而且有了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重大发展,进入了全面成熟时期。
在这场大决战中,我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阶段,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并配以攻坚战、阵地战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数以千计的战斗,其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多变是空前的。
毛泽东及时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毛泽东选集》1091页),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号召全党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要我们重视一切敌人”(《毛泽东文集》第七集328页)。
毛泽东把它归纳为“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又发布了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要求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而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1947年6月30日及时
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取得了成功,将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目录
高潮。
1947年12月,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军打歼灭战的特点和规律。
1948年9月在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把战争推进到了决战阶段。接着,毛泽东又指挥了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敌人的重兵集团。1949年夏季的渡江战役后,对敌人实施战略追击时,为防止敌人逃往海上和国外,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实行了远距离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迅速地将国民党军队消灭于大陆。
在建军方面,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毛泽东提出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方向,进行了炮兵、工程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的建设,强调了组织纪律性,规定了城市政策,加强了司令部工作和后勤工作等。为了适应进攻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需要,毛泽东还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在进一步发扬三大民主的同时,强调了政策和纪律的教育。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以其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艺术,统率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全国大陆地区解放后,我们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然而,摆在我党我军面前的却是另外两大任务:一是清剿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国民党有计划潜留下来的大批武装特务、土匪;二是抗美援朝。
在清匪作战中,我军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各剿匪部队,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积极广泛地发动翻身后的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军事清剿与政治争取相结合,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以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方针政策,经过数年的剿匪作战,至1953年取得了歼灭匪特200余万人的重大胜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肃清了股匪和散匪,平息了匪患,保卫了胜利果实,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为保卫世界和平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于1950年10月19日,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同当时具有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美国侵略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军仍然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初步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新经验。毛泽东根据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提出和解决了现代条件下进行国际主义行动的局部战争方针、政策和作战原则。如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政策纪律;军事打击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利用初战的突然性,夺取先机之利;对战斗力较强的美军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和打小歼灭战;讲究打坦克、反空袭、反空降、反登陆作战的战法;以“零敲牛皮糖”的原则,不断歼灭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以战术、战役的反击,大量歼灭敌人;重视兵力、火力对比和军队的伪装隐蔽;建立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
夺取全国政权后,毛泽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防、抵御外国入侵的战略任务,并领导我军进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使我军进入了建军的高级阶段。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毛泽东文集》第五卷345页)。
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要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地建设强大的国防。
在加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毛泽东领导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强调后备力量建设;强调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强调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平战结合,加强三线建设,作好长期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等。
目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
(一)战争观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⑴揭示了战争的根源、实质和形式
毛泽东在总结了古今中外一切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后,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理论的学说,对战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155页),这一定义,对战争的根源、实质、形式作了精辟的概括。
首先,它指明了战争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和阶级,说明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结论是只要人类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就有发生战争的土壤。
其次,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战争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最后,它明确了战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暴力行为。
⑵科学完整的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选集》446页)。
同时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于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447页)。
由此得出结论一,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结论二,战争又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当使用另外手段达不到政治目的时,就采用了战争的手段,去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于是和平转化为战争。
结论三,当经过战争达到了政治目的之后,战争便告结束,战争又转化为和平。
结论四,既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那么,从战争的性质来分析就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⑶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二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三是以暴力为特征的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
⑷论述了人与武器的辨证关系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选集》437页)。
“人是决定的因素”,“武器是重要的因素”
⑸阐明了战争的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道路
我们研究和进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战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毛泽东选集》158页),以求得国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人类永久的和平。
2.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⑴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⑵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
首先,应着眼于特点和发展。
目录
其次,要立足全局,掌握重要关节。
再次,要做到“知彼知己”。
最后,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⑶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66页)。
3.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Ⅱ87页)。
人民战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群众性、正义性、组织性。
(1)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2)坚决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3)建立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
(4)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5)确立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6)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1)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下,把战争目的与作战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
(2)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3)力求实现歼灭战
(4)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二)人民军队思想
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自发地或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建立的并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战斗的军队。
1.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地位
2.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3.制定了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铁的革命纪律 1927年10月,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30年,在瑞金又把六项注意改为十项注意(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大便找厕所、不搜俘虏腰包、进出要做宣传工作)。
1947年10月10日,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4.实行了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5.实行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
毛泽东指出:“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第三,瓦解敌军和款待俘虏的原则。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毛泽东选集》350页)。
目录
6.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任务是“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规定了我军的三大任务: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打仗筹款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我军的三大任务称为: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解放战争时期,三大任务发展为: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7.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要求军队不断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不断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新的技术装备部队,提高战斗力
(三)国防建设思想
1.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从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
2.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国防建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武器的现代化、高科技化。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
4.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希望并争取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外援。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地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武器装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
5.国防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搞好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保持武装力量的高度统一和集中。
6.努力做好工作,避免或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国防建设要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发展军事科学,发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国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7.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8.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入侵之敌。
国防建设理论,是我们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应用这个理论于国防建设的实践时,要重视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坚持这个理论的同时,发展这个理论。
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树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⑴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⑶系统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⑷系统地制定了适用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的军事观念的终结和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确立
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一种中国历史上最反动最残暴的反人民的统治阶级的军事思想,目录
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适应于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并把这场斗争引向胜利的军事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它把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探索和学习,称颂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有的国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出版了《毛泽东思想》月刊,要求军官晋升时必须撰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论文。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军事家必读的经典,甚至成为一些国家首脑人物的案头书。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仍是我党我军今后建军和作战的指导思想 2.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坚持的必然趋势。
3.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途径
⑴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⑵注重研究国内外军事活动的现状。
⑶注重研究战争史,特别要注重研究革命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战争史,尤其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探讨现代条件下建军作战的新问题,探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与之相适应的战争指导规律。
⑷努力提高我军指战员的军事、政治、文化素质,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⑸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是发展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新世纪,必须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统领军队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指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中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发展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
1.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
邓小平关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一,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以成为战争的根源。第二,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侵略扩张本质相同。第三,苏联解体,两霸相争消失,但决不意味着霸权主义消失。
2.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在世界大战问题上,邓小平研究了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1975年,邓小平讲大仗5年打不起来。1980年,又讲5年打不起来。1984年,邓小平指出,仗打不起来这个话,我们多次讲过,过去讲10年,现在过了几年,还可以说10年。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3.战争不是解决国家、民族、阶级间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
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一定必然导致战争。因为只有当争端一方诉诸武力,战争才可能
目录
爆发,而双方如果都选择政治解决方式,战争就可避免。也就是说,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都是可能的选择。但问题在于,过去的时代各国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偏重于军事手段,而仅仅把政治手段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因此,政治解决争端没能构成主要的手段。
4.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
(2)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新发展
一是强调人民战争要与时代发展的脚步相适应。
二是强调人民战争的内容要与现代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的任务相一致。三是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
四是强调从事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
(二)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
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革命化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军队的政治素质和传统作风; 正规化体现军队组织、管理和军制水平;
(2)要有合理的编制体制
一是“精兵”原则。二是提高效能的原则。三是合成原则。
四是平战结合的原则。
五是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3)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战争年代是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来提高人的能力的,和平时期则主要通过教育训练来实现。军队教育训练不仅是战斗力生成的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各种人才、锻炼战斗作风、增强部队凝聚力的重要措施。
(4)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政治工作
一是为适应军队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必须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教育和统一全军的思想,把忠实维护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和平演变”作为政治工作的重点。
三是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列为政治工作的目标。
四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军队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五是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作为政治工作的着眼点。
六是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作为政治工作的动力。要使我军政治合格,还必须在军队中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中国特色的国防
1.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 邓小平说:“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目录
大力发展民用生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9页)。1982年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方针。
3.引进技术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技
邓小平强调,“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9页)。主张“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95页)。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方针原则。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意义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指导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党中央总书记。同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确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这标志着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接班的开始。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江泽民关于新时期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体现,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战略思想
1.和平仍是主流,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冷战结束后,世界总的形势趋于缓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可能避免,但天下并不太平,各种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地区性动荡加剧,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明显增多。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以敏锐的目光,辩证的思维,对国际环境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科学分析,就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江泽民指出,世界并不太平,导致武装冲突和引发战争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作为现代战争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领土、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世界一些地区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可避免”(《基层军官理论读本》514页)。1991年6月1日,江泽民在观看首都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卫戍部队军事汇报表演时指出:“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我们从来不去主动挑起战争,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致力于保卫和平的,反对一切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真诚地希望世界上有一个和平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但是,这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有人一旦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是不惧怕的,中国人民是不信邪的!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以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来对付它,坚决把敢于来犯之敌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立足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 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把积极防御战略同当代军事斗争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提出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精神。他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和战略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反映了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
目录
战争成为主要作战形式的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情及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周边的实际情况。
首先,坚持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其次,坚持平时遏制战争与争取打赢战争相统一。第三,坚持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3.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我们以劣胜优、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特别强调,应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现阶段我们确有困难,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真正的优势还是人民战争。
(二)军队建设思想
1990年1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军队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进行建设。“五句话”总要求的提出,展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军思想和治军方略。
政治合格,就是要解决我军永不变质的问题。军事过硬,就是要解决我军打得赢的问题。作风优良,就是要解决我军永葆本色的问题。
纪律严明,就是要解决新时期军队指挥到位的问题。
保障有力,就是要解决我军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供得上的问题
2、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根本建军原则。
江泽民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们建军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
江泽民特别强调,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要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升到我们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的高度。
如何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呢? 首先,“严守政治纪律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保证”。其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必须搞好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军队内部团结”。最后,“必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2、走科技强军和精兵之路
大力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1995年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他的提出,标志着我军科技强军战略的正式形成。
贯彻精兵的原则,首先就是要正确处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贯彻精兵的原则,关键是要走科技强军之路。第一,科学技术进步是战斗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军现代化建设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第三,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既要依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更要依靠具有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军事技能、思想上可靠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科技强军既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一种补充,而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主体。首先,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科技强军的突出标志。其次,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
3、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目录
加强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人民军队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对加强和改进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首先,是保证我军不变质的需要。其次,是为了打得赢的需要。
第三,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军队接班人的需要。
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呢? 首先,要抓好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其次,要抓好优良传统的教育和继承与发扬光大。
第三,要用先进文化教育官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课题:一是如何保持军队不变质;二是如何保证打得赢。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第一,创造性必须围绕效益开展。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要及时抓住广大干部战士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给予科学地回答。第二,创造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展开。首先要继承我军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研究与改革创新的统一。第三,要在创新的内容上下工夫。做到内容上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第四,要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些实际问题包括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工作中的苦衷、生活中上的困难等。
4、以训代战,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高度
和平时期,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官兵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训练。
把人和武器结合起来,要靠训练;培养部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也要靠训练;提高指挥员组织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同样靠训练。军事理论的研究成果,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新型武器的性能状况,部队编制体制的改革成果等,均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
紧紧抓住教育训练这根主线,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军事院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其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加强高科技知识、新型武器装备知识和现代军事指挥知识的含量,着力培养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形人才。二是改革部队军事训练的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大力开展科技练兵,努力提高部队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术技术水平。江泽民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武器装备整体上还是由少数先进技术装备和大量一般技术装备构成。“立足于现有装备战胜高技术装备的强敌,这是我军训练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常讲,要增强立足于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信心。信心从哪里来呢?归根到底是要通过训练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找到对付高技术对手的办法”。
(三)国防建设思想
1、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形势,对正确处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
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江泽民指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形势的发展充分说明,如果没有强大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舞台上就没有发言权。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是赢得搞技术局部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事实说明,只有一个国家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强大,才能为国防建设投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才能提高国防的科技水平,才能保证在遭受侵略时,拥有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物质基础。
目录
江泽民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强调军队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这是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上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强调军队必须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决不是说国防建设就可以无足轻重了,也不意味着国防建设就可以停一停,甚至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而是强调国防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行两头都要兼顾的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国防现代化是国家战略目标之一,四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国防现代化,这既是三代领导集体共同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理论。
其次,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第三,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江泽民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寓军于民,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寓军于民,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
第二,坚持大力协同,形成推动国防科技建设的社会大协作体系。第三,坚持自力更生,瞄准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自主创新。
但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走出国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国防工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但在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们容易淡化国防意识,产生和平麻痹思想。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容易使局部利益或个人主义倾向得到强化。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
首先是战争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是世界局势并不安宁。
第三是我国周边环境仍存在着某些复杂的不安定因素。第四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坚持、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国防建设的理论和行动指南。
一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导军队的全面建设。
二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保持我军不变质。
三是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四是提出“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五是科学论述现代战争形态,适时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目录
六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七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江泽民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坚持、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宝库。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我军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第六节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指,胡锦涛关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安全形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制定的中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继承、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成果,是第四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主要内容有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建设思想。
一、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
科学发展观既是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军队建设的阶段性特点,把军队建设的基础和现状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军队建设的重难点问题搞清楚,把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搞清楚,不断深化对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正确解决军队建设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军队建设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使我军建设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用科学发展观凝聚官兵的智慧和力量。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官兵的头脑,就能够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理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军履行历史使命。胡锦涛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深刻揭示了军队的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客观规律。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的确立,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
2、和平是主流,安全形势严峻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目前,中国总体形势处于历史上较好时期之一。中国依然面临着军事安全威胁,同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威胁也不容忽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加以牵制和遏制。美日加强军事同盟关系,联合协调台湾问题,与台湾加紧构建联合军事机制,企图联手军事干预台海冲突。目前,世界主要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战略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着许多隐患。有关邻国与中国之间的岛屿归属和海洋权益之争越来越突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也越来越嚣张,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藏独”、“东突”、“法轮功”等分裂势力加紧勾结,不断渗透和破坏。
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
目录
新的更高的要求。
3、反对“台独”,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台独”就是分裂,“台独”就意味着战争,制止“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
在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斗争中,要把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准备结合起来。
目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也还不相适应。2006年3月11日“两会”期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努力提高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他特别指出,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 1.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第一,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第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第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使命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和军事力量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才能完成党中央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2、推进我军“三化”建设
胡锦涛指出,加强我军全面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结长期来的历史经验,军队全面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始终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革命化是我军建设中长期的重大任务。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实现部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增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要加强我军正规化建设,必须要加深对新形势下治军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战斗力是军队履行根本职能的能力。它由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按科学方法编组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能反映时代特定科技水平的、具有一定战术技术性能和数量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因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人的因素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为此,一方面应增加军队院校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大信息化专业建设人才和信息战专业人才的培训员额;另一方面应增加信息对抗训练的课题和内容,以信息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课,下大力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人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目录
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对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体位和创新精神,军队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增强战斗力。
胡锦涛要求各部队,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广大官兵,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充分调动官兵练兵积极性,充分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
4、加强科学管理,落实从严治军,不断提高军队建设质量 在军队建设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军队建设的科学管理,首先,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其次,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军的方针。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第四,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第五,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第六,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绝对领导的原则。
(三)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思想
1、国防与经济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中国地位相称、同中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要正确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辨证关系。
全军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局意识,坚决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有力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自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下行动。
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和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需要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经济社会体系。胡锦涛指出,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保障。要尽可能把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广泛吸纳成熟的民用技术,提高武器装备创新发展能力。
胡锦涛特别强调,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从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力度,更好地满足军队建设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通过国防动员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大力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突出抓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动员和综合保障动员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
目录
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地位和意义
(一)拓展了三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内容
(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三)为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开辟了途径
(四)是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五)为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对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军事思想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军事思想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3.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 4.为什么私有制和阶级是战争的根源? 5.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6.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7.如何认识战争的规律?
8.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如何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 10.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1.如何理解“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这一命题? 12.邓小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13.试述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14.江泽民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5.江泽民“五句话”总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6.试述江泽民国防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7.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19.“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资料
[1]宋时轮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Ⅱ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3]郑文翰主编《军事科学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4]廖国良等主编《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5]《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9]《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983,1993.[10]刘继贤主编《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11]朱梅生主编《军事思想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目录
[12]滕纯主编《邓小平军事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3]《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14]邓礼锋编《建国后军事行动全录》,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1994.[15]温宗仁著《“三个代表”思想与新世纪军队建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16]洪保秀主编《邓小平国防思想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1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0]总政治部《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21]总政治部《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目录
第三章
战略环境
学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和中国当前的安全环境。重点掌握应用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基本观点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目的
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现状和安全策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重
点
1、掌握战略和战略环境的基本含义。
2、理解战略环境对国家安全的指导意义。
3、领会战略与战略环境的主要内容。
难
点
1、辨析影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环境。
2、战略与战略环境的辨证关系。
3、国际战略格局分析。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
环境是指事物周边的境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
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补580页)。
战略环境是一个动态现象,它随着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而变化。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
(一)战略的含义
英国利德尔•哈特指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战略论》第448—449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认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前苏联的定义是:“战略是军事学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第342页)。
美国则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第3页解放军出版社)。
按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定义: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6040页)。
从上述各种战略定义来看,尽管战略定义没有一致的相同的语言表述,但是,战略的基
目录
本含义是一样的,即战略是指导全局的一种理论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具有全局性的策略。
(二)战略构成要素
战略的构成要素是战略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也是战略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展现。1.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战略目的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
2.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3.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的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重点,并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4.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实施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略需要,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学技术、战略领导和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三)决定战略的基本因素 1.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军事战略走向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军事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政治因素
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它将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
3.战争力量
战争力量指的是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
战争实力即能够立即用于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与精神力量的总和。
战争潜力是指上述各要素中平时处于潜在状态而在战争前夕或战时通过动员,挖掘出来以增强战争实力的能力。
4.地缘战略关系
地缘战略关系是指地缘关系和国家间的地缘战略关系。
地缘关系,通常是指在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人类在一定的共同地域内从事居住、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地理”空间关系。
国家间的地缘战略关系是指相关国家间在自然地理和地缘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相关的诸种战略关系。
地缘战略关系包括地理位置、国土大小、国土形状、自然资源、国都、边疆国界、国家间的相对距离和战略空间等。
地缘战略关系在制定战略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国关系形成的地缘战略格局将决定本国的战略定位;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地缘分布,将决定自己的战略威胁方向;地缘战略空间的不同特点,决定本国合理建构和部署战略力量;国家间地缘战略利益,确定相互间战略的性质等。
5.战略文化传统
战略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在战略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持久性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它
目录
是一个民族与文明的历史经验、民族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心理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战略行为,既反映了它在此时此地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深深地扎根于历史的、前期形成的战略文化之中。战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延续性、文明的关联性和价值观的主导性。
6、国际法
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在国际关系上对国家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国际法既调整和平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调整敌对状态下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法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揭露敌人,争取国际社会同情支持,争取战略主动地位的有力武器;二是衡量和区分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重要尺度;三是确定和惩治战争罪犯的主要法律依据。
(四)战略的基本特征 1.全局性 2.阶级性 3.对抗性 4.预见性 5.谋略性
(五)战略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战略目的和战略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作战行动的性质和样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两大类,这是最基本的战略划分和类型。
依据作战行动的时间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两种类型。
根据作战行动的空间特征,可以把战略划分为地面战略、空中战略、海上战略以及外层空间战略等。
根据作战行动的主要手段,可以将战略划分为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根据作战手段的使用方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实战战略和威慑战略两种类型。根据战争规模和涉及的范围,可以将战略划分为全面战争战略和局部战争战略。
以上是从战略的不同特点,对战略进行的纵向区分,也可以对战略进行横向区分,并由此建立起战略的层次结构。
二、战略环境研究的内容
战略环境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战略环境。
(一)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一个时期内由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战略利益的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代特征、世界战略格局、主要国家的战略趋向、世界及周边地区战争与安全形势等。
一是时代特征。二是世界战略格局。
三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四是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五是周边安全形势。
(二)国内战略环境
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地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
目录
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综合国力等。
一是地理环境。二是政治环境。
三是综合国力状况。
三、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关系
(一)主观战略是建立在客观战略环境的基础之上
(二)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能动作用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
所谓战略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合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 一是政治力量; 二是经济力量; 三是军事力量; 四是科技力量;
五是社会文化力量等。
二、世界战略格局的四次转换
(一)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格局”
1799年11月18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督政府,成立了由三个执政官组成的政府,拿破仑自任第一执政官。
1804年拿破仑在俄、普、英、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反法联盟的攻击下,法国战败。
1815年3月,拿破仑逃回法国重新掌权,俄、奥、英、普、瑞典等国又迅速组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于同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军队。
6月9日,盟国在维也纳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维也纳会议之后,纷纷复辟的各国旧王朝,企图联合起来对付主张共和的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15年9月26日,俄、普、奥三国皇帝发表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互相援助的共同宣言,即所谓“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和土耳其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同盟。在这个同盟中,俄国、奥地利起主导作用。在神圣同盟订立两个月后,英国、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订立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在遭到法国的攻击时,缔约国各出6万人给予帮助。后来,四国同盟又邀请法国参加,扩大为五国同盟。
拿破仑曾以法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欧洲,打破了18世纪欧洲群雄并立的局面。在法国企图称雄欧洲的战争中,形成了英、俄、普、奥联合反法的格局。《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建立了新的欧洲均势,而神圣同盟和五国同盟的确立则形成了以镇压革命、民族独立运动和维持新的均势为目标的欧洲协调体制。
历史上称以这三个文件为基础达成的一系列安排为“维也纳体系”。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这一格局(体系)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
(二)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格局”
目录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爆发了起义。
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由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这一格局大致经历了40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在“法兰克福格局”形成之后,法国复仇主义和遏制法国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矛盾不断刺激着欧洲的军备竞赛。由于德国和俄国之间矛盾也不断激化,俄国反对德国对法国挑起战争,而奥地利由于俄国在巴尔干的利益矛盾不断升级,德国便决定建立以打击法俄两国为目标的联盟体系。
1882年建立了德、奥、意同盟,1883年建立了德、奥、罗同盟,1887年又利用英国同法国、俄国的矛盾,指使奥地利、意大利与英国签订了两个分别针对法国、俄国的《地中海协定》。
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技术从“蒸汽时代”跃进到“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帝国主义又力图保住既得利益和它们经营多年的殖民地,它们之间的矛盾便急剧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便形成了英、法、俄三国捐弃前嫌,组成“三国协约”(协约国)联合抗击德国,而德国同奥地利、意大利则订立“三国同盟”(同盟国),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面。
为战胜对方,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决一死战。最后终因1914年6月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为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从而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
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英国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最后,战胜国又建立了一个与凡尔赛体系相平行的华盛顿体系,我们称它为“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格局”
20世纪3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开始兴起,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营垒的后方,动摇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统治。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开始第三帝国的法西斯统治,扩张野心急剧膨胀,一心想要从英、法手中夺回失去的殖民地和市场。
目录
另一方面,意大利和日本亦先后走上法西斯专制体制的道路。日本于1931年开始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又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0日德军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发展,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和1.1亿的军队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中有50多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迫使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第二次会晤。会议就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定。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等文件。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了反共的“铁幕”演说,鼓吹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给予希腊、土耳其几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正式开始了“冷战”行动。
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意、加等欧美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以建立其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实现了军事上的战略同盟,是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战略的又一重要步骤。
1947年七八月间,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西方称为苏联的“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亚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它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并通过了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协议。至此,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战略格局,即“雅尔塔两极格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冷战”两极对抗时期。
三、世界新格局展望
(一)两极格局的解体
“雅尔塔两极格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美苏为代表的两个阵营对峙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阵营在政治上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反动独裁政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而社会主义阵营则在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同时,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二阶段是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60年代以前正当美国充当世界宪兵,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时候,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迅速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抗斗争。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雅尔塔两极格局”逐渐走向衰落。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中全会并通过“政治多元化与工会多元化”的决议,承认了波兰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接着,1989年6月的大选,团结工会获胜并上台组阁。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并宣布该党解散。同年11月,瓦文萨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就任该国总统。这样,波兰统一工人党就成为东欧第一个失去国家政权的党。波兰也就成了华沙条约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