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有感
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有感
诺江二小
邵清华
我当时看这本书时,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完成的,当时手上没有带笔,看到精彩的地方,我就把它折起来,想等回过头来再做做笔记,写点感悟什么的。结果我发现,一本书看下来我的这本书都鼓起来了,快有一本字典厚了,我竟然折了有40多页,理论的、实战的,在我脑海里一大堆,竟无从谈起。于是我就想起了支玉恒老师说的一个方法,“讲一篇课文,我便非常认真地读一遍,然后把书扣过来。我想,就读这一遍,这篇课文哪些地方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只读一遍就能留下印象的,一定是书中的精华。”于是我便静下心来细心地回味,整本书就告诉我6个字“勤奋、乐观、创新”,我发现这正是支老师励志人生的写照。
40岁才开始教语文,几年的时间里,一个比我们还要草根的老人家,他对语文教学达到了一鸣惊人的程度,不得不让人佩服。真的像永正老师所说:支老师有“五怪”。一怪:他只有初中学历,但文学功底深厚,出口成章;二怪: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语文教学的造诣,大家众口一词,有口皆碑;三怪:支老师从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但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匠心独具;四怪:支老师经常频繁地被邀讲课,而且年及古稀,但思维敏捷,思想深邃,但对教育教学形势、对教学改革十分敏感,他哪里来的时间设计这么多的课程,这使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五怪:支老师不会上网,不认得英语字母,却可以用三个晚上突击掌握汉语拼音,这种反差,怪不怪?
读完这本书后,仔细想想,我发现支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些意想不到的成果,究其原因,除去他具有一定的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勤奋。为了练好字,他整整花了三四年时间练写小楷毛笔字;为了练好朗读,他对着录音机自读自录,录了再听,听了再改,改了再录;为了掌握拼音,他拜其他老师为师;为了学他人之长,他听了无数老师的课;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后都要做课后笔记,写下心得或教训;为了多读多学,他的个人购书能够开办一个小阅览室。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绝不在同一个地方讲同一节课。因此,他的课就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出现新的精彩。因此,勤奋是致使支老师成为“怪才”的第一位的原因。其次,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他的乐观和自信。我不认为他是天才,相反,我倒认为他身上有很都条裂缝,他只是善于利用了自己身上的特点而已。(我的一点谬论)学历不高,使他在语文课上尽量口语化,不需要咬文嚼字,更能站在一个学生的姿态去思考问题;教体育出身的他,更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待语文教学,再说教体育的身体素质好,思维活跃呀!不会上网更好,拿一支粉笔就够了,走进课堂引领学生研读文字,仔细揣摩语言文字的运用,始终以读为本,读出情,读出义,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读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价值观,就此创立了以读代讲的课堂。再说年纪大点也有好处,有成熟感,回家不用带小孩,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钻研教学,不像我这么浮躁;不是科班出身算得了什么?穷嘛,穷则思变,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接下来我开始反思自己,有时候我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身上的裂缝太多了,像个破水罐,无法去弥补了,所以有时候破罐子破摔,认为再勤奋再努力也没用。读了《支玉恒老师教语文》这本书后,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别再小瞧自己的能量,只要你肯努力,好好利用自己的特点,相信你就是下一个支玉恒。书中之精华“勤奋、乐观、创新”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本书我会一直读,他不仅会成为我今后教学生涯中的一本教案,甚至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本教科书。
第二篇:听支玉恒老师授课有感
听支玉恒老师授课有感
上星期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课,他身着朴素灰色甲克衫,却显得是那么的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我不敢相信他竟是一位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当时,我内心除了敬佩、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支老师对教育的执著,更感动于老师在七十二岁高龄亲自为我们上展示课。
大师的亲自执教,我得益不少。他没用任何辅助教具,节节课都体现了一种质朴的美,那么的简单、轻松、愉快,真是“大道无痕”!大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简单”的谈话式开课
开课时,支老师看到同学们正襟危坐在舞台上,亲切地说:“同学们真精神。”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回答:“老师真精神.”极其平凡的话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少了老师的威严,多了长辈的关怀;接下来,支老师又问:“同学们真可爱。”孩子们也顺着说:“老师真可爱。”顿时,台上台下的老师和孩子都笑了起来。支老师与孩子们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他在有意地训练学生将听、想、说有机统一起来,训练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里要把词用准确。
二、质朴的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图、文、声、色、动画等特有的优势轰轰烈烈地走进语文课堂,但是,当我看到支老师所授的与之有着鲜明对比的课后,我不禁赞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竟能演绎出如此美轮美奂的课来。就拿《晏子使楚》来说吧!整整一堂课,就是以学生的读为主,支老师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读出不同的滋味。现在的课堂大量出现一种现象,把大片大片的鱼断货一句一句的重点语句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读。久而久之,学生连翻书页都不熟练了。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勾画重点语句的练习,也由课件直接打出了。不知损失了学生多少练习的机会。当然,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但我们并不应该为了使用而使用,使现代科技不适当地变成不利教学的因素。
三、实实在在的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忽视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而支老师的授课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将语文的工具性落在了实处。
听支玉恒老师授课有感
——记沈阳外出学习
前进小学
任闯
第三篇: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
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许特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8
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题
深圳市园岭小学二分部 许彦达 邮编518028 电话0755-81105898 下午教研活动,,看支玉恒老师的录像课,执教的课文是《鲁本的秘密》,很是受益。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不少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支玉恒老师的课启示我们:
1、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基础。
揭题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读这篇课文。我读了这篇课文很受感动。不知你们在预习时是不是有同感。
生:是。
师;这篇课文很能打动人。下面我们就再感动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就拿起书来再读一次课文。
这是第一次读课文。读完,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这篇课文老师只想提一个问题,但我怕你们回答不出来。这样吧,你们再默读一遍课文也提一个问题出来。注意只提一个。我们全班四十个人就能提出四十个问题。你们有四十个问题,不管老师提的是个什么问题你们都不怕,因为总有人提的问题会和老师一样。好不好?
生:好。
师:看谁能猜到老师要提的问题。开始。
这是第二次读书。
然后指名学生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如下:
A鲁本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作那么大的努力给妈妈买胸针?
B课文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秘密说出来而要一步一步写出来?
C为什么鲁本穿得很破旧还很自豪?
D为什么母亲无言以对还欣慰地笑着一把把鲁本搂入怀中?
E为什么说妈妈是全家的粘合剂?
F这篇课文是写鲁本给妈妈买礼物的,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给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很长,又是略读课文。我算了一下,很快的读一遍要七分钟。一般人不敢让学生读。本课的教者不但读了,还读了两遍;不但读了两遍,还变换了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读得充分!读得深入!读得有层次!读得有质量!正因为如此,才能提出上面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2、教师适当的引导调控激趣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助推器。
问题A是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跟老师握握手,跟老师握手就表示你没有猜中老师要提的问题,下面没猜中我就跟他握手。虽然没猜中,但你提的问题很好,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提出上面一些有质量问题的同时,还提了这样一些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鲁本对妈妈的爱?
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问题
师:什么顺序大家知道不知道?
生:(齐)事情发展顺序。
师:看看这么好答的问题,我不会提。握手。
第二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课文中写的明明白白,一读就知道,我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吗?握手,请坐。
第三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第一个问题基本相同。
在引导第三个学生提问后,有这么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打个赌好不好?
生有几个说好。
师:谁猜到了我要提的问题,我就向全班同学深深地一鞠躬,并立即走下这舞台。愿不愿意打这个赌?
生有的说愿意有的说不愿意。
师:敢的把手举起来,继续猜。谁愿意赶我下台?
生笑。
下面教师继续让举手的学生提问题。
握手,使得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很快乐。我注意到每个学生坐下都是笑容可掬的。打赌,更是让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并促使他们努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恰当的点评,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质量不高的问题的提出,而且启发了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第四篇:读《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有感
读《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有感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所著的《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这本书展示了支老师教学片段数节,并包含了专家的评论及不少的语文教学方法的介绍,让我尽情地欣赏并真切地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支老师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的启示多。
一、“活”与“实”的统一
支老师的课非常的“活”。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跃、情绪的活跃、语言的活跃,甚至动作的活跃上。以支老师经典的《第一场雪》教学中的片段为例,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鼓动性的语言引导:“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以他独具特点的语言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儿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投入到更加努力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表现出的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
仔细体会,支老师在一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昧”,而且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地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再以《飞夺泸定桥》为例,看支老师是怎样进行词语训练的。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生:不行。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生:对。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
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支老师连续运用反诘、归谬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活跃——不可谓不
“活”;使学生不仅体会出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别,而且通过提供的背景和例子,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坚实基础——不可谓不“实”。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跃并
不难,可往往活跃之后是乱而不实。难得的是活而有序,更难得的是活与实的统一。支老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此。他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空前活跃的程度
却并不失控。学生的活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内容与范围之内的活跃,不是无
目的、无秩序、无方向的乱“活”。总会有“话又说回来了”的时候,总会在尽情地
发散之后,又巧妙地收回到教学内容与目的上来,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中尽情地、极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活跃的气氛下,支老师可以从容地、不留痕迹地将一项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扎扎实实地落
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智”与“趣”的谐和
支老师的课总会是很有趣。这种“趣”不是低级、搞笑的“趣味”,而是充满了
机智的情趣。可以让人在笑声中理解与顿悟,在笑声中感受到机智的魅力。这不
仅与支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更多地与支老师对教学不断地创新、在课堂上充满教学机智有关。是支老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挥洒出的充满智慧的情
趣。试举支老师讲的《晏子使楚》为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
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
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
(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
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这一段对话,不可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是一种“即兴”之作。但是,它却具
有多方面的意义。
(1)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表现了“师之愿”;
(2)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损害,表现了
“师之爱”;
(3)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
系(虽然该生并无此意),启示了一种心理付之行为的必然,这是“师之趣”;
(4)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这是“师之情”;
(5)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瞬间即兴发挥,表现了“师之智”。
支老师的课你无法推测出他的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经常会出现谁也始料不
及的设计或场面。也就是说,每次听支老师的课都会有新意,同一篇课文支老师
每一次讲都会有不同的教法,从无固定的模式,似乎“无法无天”。篇篇不同,次
次出新,语出难料,机智叠出,诙谐幽默,笑中感悟,这恐怕就是支老师的教学
充满着诱人魅力的原因了。
第五篇:听支玉恒老师《太阳》体会
听支玉恒老师《太阳》体会
莱西市滨河小学
张磊
听了支玉恒老师《太阳》一课,觉得支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太阳》一课,文字生动、优美,描写形象、具体,支老师主要是以读代讲,寓读于讲,在读上创新,增加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学生在朗读中独立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规律,促进了自身思维的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课文的顺序教学。
支老师这节课,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法进行教学。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问学生:“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在学生交流后,按学生的交流情况,将整篇课文分成两大部份,并冠以两个中队的名称。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学生学得认真,兴趣盎然。
三、主要运用了逻辑引读的方法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对读或几引读,引读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思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读清了小兴安岭的四季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读课文中,老师加强了朗读指导。如朗读“太阳大”这一部分,着重指导学生用加重的语调,读出地球与太阳的比较,突出太阳之大。读“太阳热”这一部分,朗读时读出害怕的感觉,以表现太阳的确是十分的热。
四、注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用换词的方法比较,让学生说说书上用的词语好在哪里,如把“抽出”换成“长出”,把“封”换成“盖”,从比较中,体会到课文用词的确切。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课文最后一句话应该写在那儿,怎样写这个问题在讲读时,支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再学生相持不下 而又不愿意让教师讲的时候,实施的引导学生存疑,并通过用“如果---就”造句的方式是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