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5篇)

时间:2019-05-15 07: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授课班级: 工商管理14级 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

第一章 导论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要点] 1.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及贸易条件的意义;

2.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3.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斯哥达·加成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惊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西班牙、荷兰、英国之间长期战火不断,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讲到底,就是要争夺殖民地和国际贸易的控制权。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争夺海运和国际贸易的霸权相呼应,这些欧洲国家的外贸活动常常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甚至还建立了垄断性外贸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张铺平了道路。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着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由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围和规模。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

建立起国际联盟组织,共同瓜分势力范围。如果说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还在推动资本主义主义方式发展的话,此时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则完全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更有效地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正因为这样,从全球范围来看,总的说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在1912—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螺旋上升,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的扩大过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因为两次大战间的经济危机和超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在限制欧洲各国间贸易的同时,鼓励和扩大了欧洲对其他国家的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上。在1913—1937年的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而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所占比重均有增加。制成品贸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重工业品贸易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则下降了。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的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二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3,其中美国已达3/4,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达1/2。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比重达2/3,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达1/3。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效率不断提高,为国际服务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软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交易手段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出现了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手段,无纸贸易和网上贸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结构性商业革命,有人声称,没有EDI,就没有定单。据统计,EDI使商务文件传递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4%,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由于错讯造成的商贸损失减少40%,市场竞争能力则提高34%。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网上交易量也呈逐年上扬的势头,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称,1996年因特网交易总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8年增长至500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企业生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级外经贸部门要充分发挥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优势,加紧研究,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发挥积极的市场导向作用。运用现代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品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交易系统,形成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的专用信息网、交易网,使广大中、小高技术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高技术产品的供求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跻身国际市场。随着历史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无论是其总量、规模,还是结构、形式都将逐步改变。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这里讲的商品交换是广义的,即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活动。既然国际贸易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那么,它就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也包括别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贸易(World Trade),一般讲的国际贸易,就是指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如果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是指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为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商品贸易活动,所以称为对外贸易,或者也可称为“国外贸易”或“外部贸易”(External Trade)。有一些海洋岛国或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又很自然地将对外贸易称作“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贸易额,又叫贸易值(Value of Trade),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加以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按汇率折算成国际上通用的美元来计量。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两种。

对外贸易额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

国际贸易额则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它亦称世界贸易额。因此,计算一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时,通常只能用本国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相比较而得出。不注意这点,则可能因重复计算而夸大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同时,考虑到有关的运费和保险费等不应算作出口贸易额,世界上一般都用离岸价格(FOB)来计算出口额。只有少数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是按到岸价格(CIF)计算的。

用国际贸易额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既简洁明了,又便于国际比较,因而它最为通用。可是,如果有关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动,这个指标就可能会有虚假的反映。例如,由于本国货币或者美元的汇率发生变动,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就表现为不同的出口贸易额,有时这个差额还相当巨大。

国际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

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以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贸易值增加了,贸易量不一定增加,还可能减少。但对一个国家千千万万种进出口商品来说,无法用同类计量单位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只有同种货币的金额才能相加,因此,技术上以剔除价格变动的贸易值来替代贸易量,即许多国家和联合国通常用贸易量指数来表示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这样,贸易量的计量单位仍是货币单位。

贸易量的计算要用比较的方法。首先,以基期的价格为基数计算出比较期的价格指数。然后,用比较期的价格指数除比较期的贸易值,从而计算出以基期的不变价格为基础的比较期贸易值,以此作为比较期的贸易量。最后,把比较期的贸易量与基期的贸易值比较,就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比较期贸易规模的变化。

净出口与净进口 一个国家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Net Import)。在某一类商品上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反映了一国对该商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如果一国对某类商品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则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外贸中会出现净出口;反之则出现净进口。另外,净出口或净进口也可能是由于一国的某类商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造成的。竞争力强,会出现净出口;竞争力弱,则会出现净进口。

贸易差额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作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叫“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Unfavorabe Balance of Trade)。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处于不利地位。争取贸易顺差的手段首先是扩大出口,但是,贸易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这是因为,要长期赚取贸易顺差就必须把国内大量的商品和劳务让外国人享受和使用,手中只留有充当国际清偿手段的外汇,这样一来本国自己可用的经济资源反而相对减少,从而实际上降低了广大国民的经济福利。同时,长期顺差往往易于引发同他国的经济摩擦。给本国今后的外贸发展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当今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贸易逆差若是发生于为加速经济发展而适度举借外债,引进先进技术及生产资料,也不是坏事。况且逆差也是减少长期顺差的手段。因此,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保持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黑字);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如果收入等于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一般很少见国际收支绝对平衡的。国际收支是由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官方结算帐户等组成的。对外贸易收支是经常帐户中的主要内容,因此,贸易差额对国际收支具有重要影响。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人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但现在较多地使用GD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叫做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商品的种类繁多,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的加工程度,把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和矿藏的产品,如食品、工业原料、燃料等。后者是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如机器设备、化学制品和其他工业品等。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某种较多的生产要素,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联合国正式采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前五类即为初级产品,后五类是工业制成品。一国出口商品构成取决于它的国民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丰欠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因素。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而言,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以中国为例,2000年,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排名前四位的是日本(17.53%)、美国(15.70%)、欧盟(14.56%)、中国香港(11.37%)。这表明,我国同日本、欧盟、香港、美国的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很大,而同拉美国家的贸易交往相对就很少。从国际贸易方面来看,地理方向是指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情况,反映了各国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例如,200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67%,排名第7位。该年,国际贸易排名前三位的是美国(32.98%)、德国(17%)、日本(13.88%)。这表明,这些发达国家参加国际商品流通水平较高,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

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主要的分类有七种:

1、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进口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出口贸易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往境外使馆、驻外机构的物品,或者携带个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进口贸易(Import Trade)进口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购入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同样,若不是因购买而输入国内的商品,则不称进口贸易,也不列入统计,如外国使、领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输往丙国销售,对乙国来说,这项买卖就是过境贸易。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本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B国;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C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B国。在过境贸易中,由于本国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

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是指本国从A国进口商品后,再出口至B国的贸易,本国的贸易就称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口运输,即货物从A国运入本国后,再运往B国;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运输,即货物从A国直接运往B国,而不经过本国。

复出口(Re-export)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复输出。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

复进口(Re-import)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则叫做复进口或再输入。产生复进口的原因,或者是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商品销售不对路,或者是国内本身就供不应求。从经济效益考虑,一国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复进口的情况。

2、按商品形态划分: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如粮食、机器等)的交换活动。

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文化娱乐、国际旅游、技术转让、咨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无形贸易可以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3、按境界标准划分: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这是由于国境和关境不一致所产生的统计标准。

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总贸易可以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总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进口的总额。总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出口的总额。将这两者的总额相加,即总进口和总出口之和,称作总贸易(General Trade)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采用总贸易方式来统计。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以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专门贸易可以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进口的总额,专门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出口的总额。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额就是专门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这样,外国商品直接存入保税仓库(区)的一类贸易活动不再列入进口贸易项目之中。显然,专门贸易与总贸易在数额上不可能相等,但两者都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时(如一年)对外贸易的总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采用专门贸易方式来统计。

4、按贸易关系分: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5、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是指在多个国家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同样,多个国家政府之间也需要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而且这些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也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其他非签约国之间的贸易。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国家所开展的贸易就属于多边贸易。

6、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Free-Liquidation Trade)指的是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这种国际支付手段的,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反之,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则称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或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这就解决了那些外汇匮乏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困难。加上现在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加强,有支付能力的国家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贸易方式,因此,易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十分兴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1/3。

必须注意,倘若两国间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规定双方贸易经由清算帐户收付款,则一般不允许进行现汇贸易。因此,从清偿工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贸易?它与对外贸易有何区别? 2.简述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或常用术语。3.国际贸易主要有哪些分类?试举例说明。4.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

5.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第二章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本章要点] 1.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在一国拥有“绝对成本优势”或“绝对利益”时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观点是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实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绝对成本说”为后来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在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但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取决于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较成本说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的商品。其所指的比较成本就是指更大的优势和更小的劣势。与“绝对成本说”相比,其更能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现象。

3.约翰·穆勒在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中论及了这一问题:①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②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互需求程度;③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分配的多寡,则决定于具体的交换比率,这个具体的交换比率又决定于两国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的相对强度。

一、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超越了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当各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了国界并广泛发展时,又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当然有相同的方面,即它们都是劳动分工,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和结果。但是它们又有不同之处:第一,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则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第二,商品交换方式不同。前者的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后者的商品交换受到种种限制,一般来说还不能自由地进行。第三,受制约的价值规律不同。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所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制于国际价值规律,两种价值规律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必然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分工继续不断地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此时的国内贸易尚不够发达,只有一些地方性的交易场所,国际贸易更是小规模的和低水平的。因此,各国的社会分工要演进到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邻近国家之间出现少量的国际分工,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局部性的现象。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迅速扩大,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的种植园,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产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国际分工。

从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到19世纪中期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大致完成,则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真正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这些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巨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极大进步。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迅速进步,又为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这样,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局限,终于把各国的商品生产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新的迅速增长。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进一步积聚和集中,导致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仅扩大对外贸易活动,而且开始对外输出资本,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日益国际化。其结果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加深,终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促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动。一系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使得原来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经济联系为主的国际分工形式几乎不复存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内容和实质也发生重要影响。这些都使战后的国际分工具有新的特征。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速发展,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趋加强,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制成品的分工行列,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等等。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更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有了极大发展。这些都赋予战后国际分工新的内容和形式。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例如,整个世界的经济热战已替代往昔的政治冷战,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世界贸易活动随着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达成而迅猛发展,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蓬勃发展,等等,这一切将推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预示着全世界的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宽化和深化。

可见,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经济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些分工类型的特点各不相同,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参与的方式基本上有如下三种:

1、垂直型

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表现在国际贸易上是指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身为富裕的经济大国,资源却极其贫乏。其进口额中原料占80%以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90%。这是十分典型的“垂直型”。中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油,交换回所需的大部分制成品。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同样属于“垂直型”。

2、水平型

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例如,欧洲联盟内部15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3、混合型

这是指将垂直型和水平型相混合的国际分工方式。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从中得到了自己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与发达国家开展的国际分工则是“水平型”,特别是在欧盟内部平行进行的生产联合和专业化分工,都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

分析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各国的参与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那么,应如何看待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呢?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深化,当然同样能够带来分工所固有的经济利益。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生产日益国际化,促使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就能大量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使用价值和产品数量。同时,国际分工促使国际商品活动和交换关系空前发展。各国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贸易竞争,自然要取长补短,你追我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十分有益于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因此,节约社会劳动是国际分工带来的最基本经济效益,也是大多数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推动力。

正基于这点,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既是各国之间展开大规模商品交换活动的基本条件,又要借助商品形式来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它的扩大和深化自然与国际贸易的增长紧密联系。国际生产专业化的加强,把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厂商联系到相关的或同一的生产过程,一件完整产品的零部件常常来自许多地方,这样国际商品流通势必呈现扩大趋势。显然,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后世界贸易额持续地迅速增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

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1[1](Adam Smith,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国富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就遭到彻底否定。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

斯密首先从劳动分工开始论述国际贸易问题,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者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分工。以制针为例,每个工人单独劳动时,一日绝对制不成20枚,说不定连1枚也造不出来。但经过较精细的分工后,一人一日竟可制成4800枚针,劳动效率提高了百余倍。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正是来自分工的作用。同样,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应适用于各国之间。据此,他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那么,国际分工如何进行呢?他强调,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在各自占有优势的自然禀赋中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前者是指导致自然赋予的有关气候、土壤、矿产、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些特定商品时,或许有非常巨大的自然优势,使得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竞争。后者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而掌握的特殊技艺,或称之为技术。各国应当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商品,从而使得各国的资源、劳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相反,不注意发挥优势进行生产,只能导致国民财富的减少。譬如,苏格兰可以用暖房栽培葡萄,然后酿出上等美酒,但成本要比国外高30倍。如果苏格兰禁止一切外国酒进口而自己来生产,那就十分荒唐可笑。亚当·斯密所讲的优势实际上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意在说明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所以通常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亚当·斯密还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概括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由于各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可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使用价值;第三,互惠互利,共同富裕。一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因此,即使两国贸易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货物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所以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到,一方受损。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首先作了理论探讨,同样应予肯定。同时,他指出,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两种国家之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而暴露出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三、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在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其贸易学说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卫·李嘉图所创立的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Doctrine)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重大基础,以后一个多世纪的有关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发展和修正。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论证了以“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考察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亚当·斯密一样,也是从论述个人的分工和专业化开始,而且也明确指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活动应该根据各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来进行。所不同的是,斯密讲的优势是指绝对的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李嘉图反对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

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呢?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aLB)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产品A的机会成本=减少的B产量(?QB)增加的A产量(?QA)李嘉图指出,从个人之间的分工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例如,在制鞋和帽两方面甲都比乙强,不过制帽只强1/5,而制鞋要强1/3,甲的更大优势在制鞋,乙的更小劣势是制帽。所以,甲专门制鞋而乙只制帽,然后双方通过交换都能得到更多的鞋和帽。这就是说,尽管乙在两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但那种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生产(制帽)实际上就是他能得到“比较利益”的相对优势。因此,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既是指更大的绝对优势,或较小的绝对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反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又称为“比较成本说”(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优势标准其实更加适用于国际贸易。这是因为,劳动、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既不会也不可能把它们的居民全部移送到富国,它们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增加本国财富。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这种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遍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指明了取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这是其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它准确地概括出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极具启迪意义。

必须指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个简化了的理论模式,有着许多重要的假定作为前提条件。大致说来,主要有如下八条: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以上八个假设条件对正确理解“比较优势说”十分重要。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仅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进步作用,而且对西方贸易理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进行国际贸易要扬长避短、将劣势转为优势的思想,也显然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过,单纯强调取得比较利益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分析,而出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考虑,有些外贸活动(如进口生活必需品、对外援助等)并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不加分析地对待比较成本说,也是不恰当的。

四、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它们的核心思想是自由贸易和比较利益。两位古典经济学派大师提出和阐发的自由贸易学说,始终得到极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赞成和拥护。“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断地得到补充、发展和修正,从中演化出许多新的理论学说。本章下面所涉及的一般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提出的理论内容。相互需求说

约翰·穆勒通常被看作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他也自称为斯密、李嘉图的追随者。由于李嘉图没有阐明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究竟如何确定以及贸易利益将怎样分配的问题,也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于是约翰·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学说”(Reciprocal Demand Doctrine)。

同李嘉图一样,约翰·穆勒也认为:国际交换的产生基于两国比较成本的差别;国际贸易的利益表现在可以进口廉价的商品,节约本国的劳动力,并且促进全世界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价值规律在国际交换中的作用又明显不同于国内。他进一步认为,国际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得到该商品所须支付给外国的本国商品的数量,换言之,外国商品的价值由国际贸易条件所决定。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国际价值”概念,并第一个作了详尽的考察。约翰·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关于国际价值论的分析。但是,穆勒的所谓国际价值是指国际交换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比率,实际上就是贸易条件。其理论涉及的是物质产品的增加和分配问题,即讨论国际贸易利益问题,并不研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有否增加的问题。穆勒讨论了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问题。实际贸易条件就是均衡贸易条件,它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穆勒又进一步指明了相互需求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贸易交换比率的范围的大小。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可能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越大。这种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分配的多寡,则决定于具体的交换比率。上述内容就是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用他自己的提法,叫做“国际需求方程式”或“价值法则”。

穆勒明确论证了国际贸易条件变动的范围和贸易利益分配各为多少,对完善和发展比较利益论不失为一个重要贡献。力图从需求方面深化有关的认识和分析,本身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商品价格虽然受到供求关系的重要影响,毕竟不能脱离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因而穆勒所解释的比较利益和国际价值背离了劳动价值论的方向,并产生重大的错误影响。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分工?它对国际贸易有什么作用? 2.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之间是什么关系?

3.哪些因素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试举例说明。4.简述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5.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有什么重大意义?试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要点]

1、如果像李嘉图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就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部分地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资源的差异。在H-O定理中,生产要素不只一种。在每一个地区,应该进口那些昂贵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而生产那些便宜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即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2、在理想的模型中,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要素价格相等。实际上,由于资源差异、贸易壁垒和技术差异的原因,完全的要素价格相等化是不存在的。

3、二战后,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H-O定理,但不少经验性工作非但不能证明该学说的有关观点,反而得出完全相对立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尽管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反对H-O定理的,但也有支持的,大多数研究者并不相信只是资源差异就能解释世界贸易模式或世界要素价格。相反,似乎有必要充分看到国际上实际存在的技术差异。然而,H-O定理仍然相当有效,尤其是用来分析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时。围绕里昂惕夫之谜所进行的研究和解释又导致了战后初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说,产业内贸易说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进行的原因。

一、要素禀赋说

H—O定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在其诞生一个世纪以后,遭遇到严重的理论挑战。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得·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1899—1979)接受他的老师伊·菲·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1879-1952)的基本论点和大致思路,撰写出一部重要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著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在这部被称颂为作出开创性研究的著作中,俄林系统阐发了生产要素禀赋学说(Theory of Eadowment),用以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这就形成后人称作的赫克歇尔—俄林学说(简称H—O学说或模型)。由于该学说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块基石,俄林还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首先创立了区域贸易学说。他认为,地区是进行贸易的最初的基本单位,地区间贸易的发展才演化成国际贸易。这里地区的划分不是人为的,其划分标准是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例如有的地区劳动力充裕,有的地区资本量雄厚,有的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同样是自然资源丰富或自然条件良好,矿藏、水源、气温、湿度、日照、降雨等方面又会有众多差别。总之,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或者说生产要素比例有着明显的差别,地区间贸易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展开的。就全世界而言,一个大地区可以包括若干个国家,一个小地区又可以只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因此,国际贸易实际上是区域贸易的组织部分。但是,国际贸易毕竟不同于区域贸易的其他形式,因为各国之间的贸易障碍最多,它们的货币制度、国家利益和国内经济发展特点各自不同,这些都使国际贸易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国际贸易是最为重要的贸易方式。

依据上述分析,俄林较严密地阐发了要素禀赋说。他明确指出,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当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用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同时,商品从价低的国家输往价高的国家,只要价格差额大于运输成本等费用,这种贸易对双方都有利益,即能够得到的商品都比自己生产的更多。不过他强调,虽则国际贸易的产生起因于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但它真正能发生的话,还须具备重要的前提条件,即贸易双方商品的国内价格比例必须不同。这是因为,没有这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就无比较优势可言,国际贸易自然无从发生。他又进一步指出,商品相对价格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所决定的。很清楚,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来自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同种商品,有的花费较多的成本,有的则用较少的成本,前者的价格就会高于后者。

那么,如何衡量生产成本的大小呢?俄林认为,这是商品生产所支付的要素费用即要素报酬所决定的。支付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额越多,意味着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就越高。简言之,商品价格的不同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所以,反映商品比较优势的相对价格的差异自然来自生产要素的国内价格比例的不同。这可用表3.1加以说明。这里必须注意,俄林通常采用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出两种商品进行贸易的分析模式,即2×2×2模型。同时为了更明了地说明问题,他还假设两国生产的物质条件或技术系数都一样,即生产要素的密集性相同。此外,俄林仍继承李嘉图的大多数假定。

自从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对其进行拓展。在所有拓展中,最有意义同时也是影响较大的,是一系列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定理”的提出与阐发。除了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定理化”之外,经济学家们还提出并归纳了一些重要的定理。与基本理论本身联系密切的定理主要有三个:两个是关于商品价格变动与要素价格变动之间关系的定理,一个是关于要素禀赋变化及其影响的定理,分别称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雷布琴斯基定理。这些定理是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后果,是H—O学说的又一重要内容,有些人称为广义的要素禀赋说。

1、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按照H-O定理推断,国际贸易首先会促使两国同一种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封闭经济下本国较为便宜的商品受到外国较高价格刺激而大量出口,价格随之上升;本国原来较为昂贵的商品受到较为便宜的进口货冲击而价格下降。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与贸易壁垒因素,国际贸易带来的最终情形便可想而知:两国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均等化。由于商品价格是由要素相对价格决定的,因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商品相对价格的上述变化对要素相对价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现以商品X(假定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上升为例,考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此时,如果商品X的相对价格上升,那么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报酬与Y(假定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就不再保持一致,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可以获得比Y部门更多的报酬,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报酬低的Y部门流向报酬高的X部门。由于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X部门生产扩张需要相对较多的资本与较少的劳动相匹配。但由于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只能释放出相对较少的资本和更多的劳动。于是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中,对资本新增加的需求(X部门生产所增加所需的资本)超过了资本新出现的供给(Y部门所释放的资本),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增加的需求,从而在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将会上涨,而劳动价格将会下跌。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每个部门中的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也将发生变化。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愈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尽管多使用变得便宜了的劳动,来替代一部分变得昂贵了的资本。最后,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要低于X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

由以上分析可知,X相对价格上升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名义价格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的下降。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说明不了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只有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PX×MPLX=PY×MPLY(3.1)r= PX×MPKX=PY×MPKY(3.2)上面两个表达式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其中w,r分别代表劳动、资本的价格(或报酬);MPLX,MPLY分别表示劳动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MPKX,MPKY分别表示资本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由(3.1)和(3.2)两式,可以得到: w/PX=MPLX, w/PY=MPLY(3.3)r/ PX=MPKX, r/ PY=MPKY(3.4)上述各等式的左边均表示要素的实际价格和报酬,即各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或报酬若分别用于购买X、Y商品时,所能够买到的X、Y的数量。上述表达式表明,要素的实际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有关系,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由(3.3)、(3.4)两式可知,r/ PX, r/ PY均上升;而w/PX, 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这个思想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帕(W.F.Stolper)和萨缪尔森两人共同阐发并论证的,因此被归纳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n)。

由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重要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原因在于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根据H-O定理,一国出口商品实际上是在间接地出口其丰裕要素。按照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裕要素实际报酬上升,稀缺要素实际报酬下降。这一结果的重要涵义在于:国际贸易虽然可以改善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这种福利水平的分配在不同要素拥有者之间是有差别的,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2、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进一步发展,便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这一定理的基本涵义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得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均等。

二、里昂惕夫悖论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经济计量方法等经验检验手段的发展,西方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用经验资料来验证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和赫克歇尔—俄林学说。一些著名国际贸易理论家所作的几项有重要影响的验证工作,似乎证实了李嘉图理论的有效和正确。但是,关于赫克歇—俄林学说的验证则出现复杂情况,不少经验性工作非但未能证明该学说的有关命题,反而得出完全相对立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里昂惕夫的研究。

50年代初,瓦西里·里昂惕夫(M·Leon tief,1906—)运用他首倡的投入产出分析法,试图验证赫—俄学说。他根据1947年美国200种产业部门的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资料,编制了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他假设美国减少出口品生产和进口品的数值都为100万美元,然后考察它们各自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有何影响:当出口减少时,将有多少数量的资本和劳动会多余,而当进口替代商品生产增加时,资本和劳动的需求量会如何增加。按照赫—俄学说,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少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一般认为美国是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因此,里昂惕夫期望他的验证将表明,出口产业部门将有相对多的资本量被释放出来,而进口替代产业部门会相对需求较多的劳动量。可是,他所发现的恰好是完全相反的结果。需求偏好论

有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确实决定了一国的比较利益,促使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不过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种作用。如果一国的需求状况特别偏好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这就可能使得这类物质数量上十分丰富的商品相对需求而言却是稀少的,因而它此时就会改变原先的贸易结构,进口而不是出口该类商品。因此,美国尽管是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如果它对资本密集产品相对说来有很高国内需求,则完全可能进口这类商品。可见,单是根据进出口商品的生产要素数量资料,并不能对要素禀赋说作出任何推论。应该说,这种说法在理论上能够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但它未能找到多少经验证据予以支持,因而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一)劳动高效率论

里昂惕夫自己有种解释,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大约达到别国的3倍),如果美国的劳动供给按照劳动效率的高低加以调整,即现有的劳动量乘以3倍,那么,美国实际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至于美国劳动效率高,是因为工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好、企业管理水平高以及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他还用美国出口产业部门的工资高于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工资作为事实证据。但是,这种基于劳动熟练程度有差别的解释,违背了赫一俄学说中劳动同一性的假定,又夸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别人证明至多是1.2-1.25倍),反而真正接受的人也不多。

(二)要素密集逆转论

有人认为,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每一个国家是不相同的,那么,在一组要素价格下,商品A相对商品B而言就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在另一组要素价格下,商品A却变成了劳动密集型的,这就是说,判断一种商品究竟属于哪一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例如,农产品在美国被看成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而在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则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就是要素密集的倒转。这样,美国进口的商品本来明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美国国内可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从而在美国人心目中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进口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这种解释明确否定赫一俄学说关于一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方法所生产的假定,实际上指明了它的重大缺陷,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该解释面对着大量与其相矛盾的事实,仍然未能令人信服地证实要素密集逆转具有普遍性,因此有些人认为它还是没有能用要素禀赋不同来解开此谜。综上所述,里昂惕夫对赫一俄学说的验证,不仅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一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而且第一个指明该理论学说与事实相悖逆,从而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可见,里昂惕夫之谜的发现已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石。对该谜的种种解释,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赫一俄学说,而只是试图改变该学说的某些理论前提以适用实际情况。这表明,比较利益说仍是这些理论解释的内核。

(三)新要素贸易论

如果说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主要还是为了维护赫一俄学说的适用性,那么另外一些学者针对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情况、新特点,又提出不少比较新颖的理论,则直接修正和发展了赫一俄学说。其中一部分人仍然沿袭使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来论述国际贸易的传统做法,但同时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由此而产生的新理论统称为“新要素贸易说”,它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力技能论。

这种理论认为,赫一俄学说关于劳动同一性的假定不符合实际,因为一国的人力资源是由教育水平、劳动熟练程度、职业、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人们所组成,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所以各国的人力结构并不一样,不可能提供同质的劳动。劳动的技术熟练程度有不同的等级,熟练劳动和专门技术不应该同非熟练劳动相提并论,它们是一种“人力技能”,以它们为主创造的是技能密集型产品。按照这样的区分,美国、瑞典、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人力技能,即熟练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例占50%以上,而印度一类较贫穷的国家的非熟练劳动占多数。进一步的经验研究也表明,前一类国家趋向于出口技能密集型产品,而后一类国家则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美国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熟练劳动的比例显然要比进口替代产品的高,进口产品则是非熟练劳动的比例较大,可见人力技能也可单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同物质资本一样,创造人力技能也需要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形成,所以人力技能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资。具体地说,劳动者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劳动者的健康、教育、职业训练等方面的投资,劳动力投资上的差异造成了人力技能以及技术禀赋的差异。换言之,一国向劳动力花费的投资越多,所造就的人力技能就越多越高。而熟练劳动者可以不断取得较高的收入,国家也能因人力技能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显然,把创造人力技能当成一种人力资本,指明教育、文化、卫生、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投资是形成一国人力技能禀赋进而获得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极其重要源泉,有助于合理地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但严格地说,这种理论只是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进一步扩展,还没有独特的理论创新。研究与发展论。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研究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于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与发展”要素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它通常用一种新形成的产品中有关研究开发的指标加以衡量。从战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的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使得该要素成为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例如,有人根据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和科研、技术人员在全部在职人员中的比例等指标,分析了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以及同出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五个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在这方面十分突出,其研究开发费用占19个产业的89.4%,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5.3%。值得强调的是,它们只占19个产业销售量的39.1%,但其出口量却占72%。这显示出美国是个研究与发展占优势的国家,而研究与发展密度高的产品必然就是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因而它能据此取得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技术差距论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nser)首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式,提出了技术差距论。

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因为它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互比例关系,提高这三者的生产率。因此,同人力技能、研究与发展等要素一样,技术进展也决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可见该理论同样是对赫一俄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该理论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技术进展是过去以研究与发展工作进行投资的结果,所以强调技术进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研究与发展”要素的作用。技术进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展出新的更富效率的方法来生产现有的产品;另一种则是发明出崭新的产品或改进现有的产品。在第一种方式下,技术进展提高了要素的生产率,同时又导致各国之间出现技术差距;在第二种方式下,获得新技术的国家能够出口新产品,并在一段时间里垄断出口优势。简言之,技术进展使得一国能享有特殊的贸易利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种新技术从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存在一个时差即“仿效差距”。一种新产品进口后,本国消费者认识到它是国内商品的完全替代品从而对其产生需要,会有一段时间间隔,这称为“需求差距”。从新产品进口后到本国生产者意识到它的竞争性威胁,进而摹仿生产加以抵制,也会有一段时间间隔,这又称“反应差距”。正是这两种差距之间的时间差异,决定着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这就是说,技术创新国将新产品出口到需求差距比仿效差距更短的国家,就能获得贸易利益,仿效差距中的需求差距越短(即反应差距越长),创新国的贸易利益就越多。可见,技术差距是技术创新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相对优势乃至出口垄断优势的症结所在。

一般说来,需求差距总比反应差距要短,所以创新国能够得到贸易利益。反应差距的长短取决于规模经济、关税、运费、国外市场规模收入弹性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如果创新国从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取得了规模经济(即因生产规模适度而带来的生产节约),并且关税和运费较低,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弹性较低而市场又较狭小,那么就有利于继续保持创新国的出口优势。反之,进口国的反应差距就会缩短,创新国的贸易利益相应减少。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用技术差距来解释技术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地说明仿效差距的具体演变过程,也未指明技术进展所创造的新产品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 Raymand)在其《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直接解释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周期性变化,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L.T.Wells)、赫希哲(Hirsch)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美国垄断着某种新产品。由于生产一种新的高级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而美国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重视研究与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本也十分丰富,所以它在新产品开发上占有优势。而国外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国外生产者起而仿效生产新产品会有个时滞过程。因此,美国此时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新产品。美国新产品在国外打开销路后,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大量消费者。随着新产品日趋成熟,生产过程逐渐稳定和完善,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但是,美国进口货要支付运费和交纳关税,又花费大量的科研发展费用,加之劳动力成本特别高,这使得美国进口货的价格比本国生产同类产品要高。于是在本国仿制新产品后,美国产品因为处于价格竞争劣势,只能逐步退出这些发达国家市场,它的出口市场开始缩小。

在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此时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美国)既更新换代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于是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

但是这种产品的周期在其他发达国家仍继续着。当它们大量出口该种产品时,有一些后起的国家也会开始仿制它们的产品,进而同它们展开各种市场的竞争,即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演进,直到它们的市场也被后起国家的同类产品所占据为止。总之,新产品的传播和其进出口的消长犹如海涛奔腾,一浪又一浪地向前推进。

必须看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理论,产品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各自的特点。从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来看,会随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演进而有规则地变化。在第一阶段即新产品时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须改进和完善。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此时的产品属于技能或技术密集型。在产品即将或已经进入增长的时期(主要是第二阶段),产品创新国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制造该产品,即已转入正常的生产阶段,相应地,要素投入已转而主要使用半熟练劳动,产品的生产也改变为资本密集型。等到产品成熟时期即第三阶段,其特点表现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长期生产,劳动技能相对变得更不重要,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自然较前更高。

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有规则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生产者数目很少,产品缺乏相近的替代品,又主要满足高消费水平的需要,所以产品的价格昂贵,其需求面狭窄。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市场不断扩大,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大量增加,生产成本也趋于下降,此时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放大产品销路。这样,比较便宜的价格又刺激了该产品的需求。进入产品成熟时期后,该产品已经标准化,各国的技术差距拉平,大规模生产已普遍化,于是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特点。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国家。它们工业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国内市场广阔。

因此,它们研制新产品有明显优势,生产增长产品也获益甚多。第二类是较小的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力量,国土虽小而发达。但是它们国内市场狭小,过份依赖出口,致使其生产优势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就减少,进入成熟阶段更是完全丧失。因此,它们主要适合于研究开发新产品。第三类是经济后起的国家。它们拥有相对丰富的熟练劳动,资本比起技能和科研力量还相对丰裕些,因此生产成熟产品占有优势。况且成熟产品的国际市场比较健全,出口也比较健全,出口也比较容易。可见,不同国家应该只生产那些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本国具有相对优势阶段的产品。

总之,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从产品的生命运动过程以及同赫一俄学说相结合,说明了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从一种类型国家转移到另一种类型国家,因而不存在那种一国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显然,它比传统的贸易理论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它对我们确定进出口贸易的方向和重点,同样颇具启发意义。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7[4]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第四,某些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扭曲(如国家干预导致某些国家一些商品的国内价格明显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为了利润极大化,私人企业便同时进出口一些同样的商品。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异质产品是那些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出口产品要真正能跻身于世界市场,已不再是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因此同一类商品也会有异质性。例如同样是轿车,它们的牌号、款式、性能以及销售服务都可能有所不同,它们都是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异质性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比方说,美国轿车豪华舒适,日本轿车轻便省油,两国都有一部分人需求对方轿车的特色,于是两国就同时进口和出口轿车。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贸易活动。这样,产业内贸易理论就解释了赫一俄学说所无法说明的战后国际贸易的重要特点。

然而,既然产业内贸易并不来自要素禀赋的差异,那么这种贸易利益又来自何处呢?该学说认为,规模经济是获取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是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分为两种:就静态意义而言,它是指由于延长生产期、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期,缩短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库存期、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导致单位产品成本大为下降。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指随着生产者的生产经验不断积累而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优势,很显然,只要两个国家在两种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生产上各有规模优势,它们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各自获得利益。

规模经济是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原因。规模经济通常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因此它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决定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要理解规模经济必须先搞清楚一个概念,这就是规模报酬。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产量的变化程度,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三种情形:(1)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同比例的增加。(2)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较小比例的增加。(3)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更大比例的增加。上述第三种情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scale of economies)。如若存在规模经济,则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意味着平均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根据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行业规模;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的和外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即厂商数量越少,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规模收益也就越高。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能够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从而获得市场实力,也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我们知道,新古典经济学常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往往是以要素边际收益递减为前提条件的,也是以边际成本递增为前提条件的,这种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转换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但若考虑到规模经济因素,则要素的边际收益应当是递增的,而边际收益递增也意味着机会成本递减,机会成本递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应当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模式及利益,可以借助一个简单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式予以表述。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即大厂商比小厂商并没有更多的成本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或外部经济是,由于各种原因某个产业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区域内集中生产,这种地理上的产业集聚降低了该产业的成本。导致外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厂商集中能够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形成;二是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三是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产生知识外溢。这一切都使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有厂商的成本下降,该产业有一条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产业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

这种外部经济的存在决定了贸易模式。具体地说,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士的钟表业。

分析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在如下假定条件下,借助一个简单的图式进行,假定有A、B两国,两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均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并且由于厂商内部不存在规模经济,两国的产业都是由许多完全竞争的小厂商构成,竞争的结果使得产品价格等于厂商的平均成本。由于历史原因,A国首先建立了自己的这种产业,那么世界市场的均衡点在 E1,其中产量为Q1,价格为P1。现在,来讨论B国介入生产的可能性。如果B国能够占领世界市场,均衡点变为E2,但B国未曾生产过该产品,即Q等于零,那么有意于从事该产品生产的B国厂商就得按生产成本C0生产,而这是市场所不能接受的。

最主要的外部规模经济一般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当某个厂商通过经验积累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生产技术时,其他厂商可通过对该技术的模仿从中获益。随着该产业整体知识的不断累积,这种知识外溢有助于产业内各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

如若考虑产业知识随时间推移而积累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非单纯成本下降,则外部规模经济就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知识累积最初由个别厂商突破,而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外溢”与模仿传播至整个产业,导致整个产业整体知识积累的增加,由此使产业平均成本不断下降。这个过程与单个企业的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极其相似,实际上是单个企业边干边学模式的放大,因此也可以借助学习曲线图式予以描述。

此外,还有人试图从需求角度来解释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学说”。后来它又被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成为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偏好相似学说认为,一种工业品是否可能出口要由它的国内需求来决定。这是因为,生产者对国外市场不可能象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了解。他们总是面对国内需求来捞取利润,决不会想到满足一个国内不存在的需求。只有长期为国内需求进行生产以后,他们才开始考虑出口产品。同时,一项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也是国内需求推动的结果。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总是首先在国内市场进行,然后才逐渐适应出口需要。而且,只有存在国内需求的商品才会成为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没有国内需求,生产者难以想象出适合国外需求的产品,或者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才能得到国外信息,这自然很难产出优势产品。可见,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和制约着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决定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数量。具体地说,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贸易量越大。一个国家在将国内贸易延伸扩展为国际贸易以后,它的产品多数会出口到那些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这是因为,两国经济越相似,它们的社会政策制度、经济政策、文化背景的差异相对小些,所形成的“市场隔离”也较小,从而贸易机会就越多,贸易潜力也越大,彼此的贸易利益也可能越多。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大的事实,恰好印证了这点。

那么,怎样来衡量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呢?该理论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的人均收入越一致,它们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彼此从事贸易的可能性越大。相反,人均收入水平的明显差异倒成了贸易的潜在障碍。例如,一国拥有优势产品,但别的国家因收入较低而对它缺乏需求,彼此贸易自然无从发生。这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更易于开展彼此得利的贸易活动。

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即使两国的要素禀赋相同,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只要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就仍然存在着通过贸易共同获利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来考察由于需求差别而产生的贸易。

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而没有探讨过各国的需求有什么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是怎样决定的。而事实上,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很不同的,即在同样的价格下,各国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会很不同。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需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1)实际需求。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2)喜爱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各国消费者喜爱偏好的差异会造成对同一商品需求不同。不过与实际需求不同,偏好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相影响而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大。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3)收入水平。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对粮食尤其是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则相对比较高。这种需求上的差别是由收入水平不同造成的。讨论与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赫克歇尔—俄林学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个里程牌? 2.试用机会成本分析法解释一国在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是如何获得国际贸易利益的。

3.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西方学者是如何解释它的? 4.具体举例说明新要素贸易说同赫—俄学说的关系。

5.根据产品差距理论,模仿时滞与需求时滞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6.产品生命周期说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7.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8.西方新贸易理论有何重大特点?请举例说明。9.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10.电视机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每台电视机的生产需要20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它的单价为60美元;大米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每500克大米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其单价是4美元。

(1)如果本国有120单位劳动和200单位土地,外国有40单位劳动和50单位土地,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这两个国家将有什么样的贸易模式?(2)在何种情况下,现实世界中的贸易模式会不同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预测?

(3)根据上面所说的价格,画出电视机与大米的价格与其生产成本相等曲线。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本章要点] 1.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2.自世界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产生以来,国际贸易政策的主导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相互贸易关系为准则,同时也体现了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相互交替。从世界范围看,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概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等阶段。

3.虽然自由贸易具有效率上的优势,能够带来额外的收益,但是在现实中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多数国家总是希望通过干预贸易来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4.反对自由贸易而赞成保护贸易的观点主要有:保护幼稚工业论、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保护夕阳产业论、改善国际收支论、改善贸易条件论、社会公平论、战略性贸易政策论。

5.贸易政策的决定受不同集团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为共同利益而行动的不同能力的影响。单边的贸易自由化往往很难实施,而通过国际谈判缔结贸易协定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就比较容易推行,这也正是多边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与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与类型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为该国经济基础和对外政策服务的。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因各自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有所不同,并且随其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但就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而言,大体上是一致的:第一,保护本国的市场;第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第三,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第四,积累资金;第五,为本国的对外政策服务。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各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及发展战略,结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它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

2、进出口商品政策。它是各国在本国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结构和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对不同的进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关税的税率、计税价格和课税手续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对某类进口商品,有时采用较高税率和数量限制手段来阻挡其进 口,有时则对其实施较宽松的做法,允许较多的进口。

3、国别政策。它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它在不违反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外贸策略和措施。对不同国家规定差别关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政策的 基本做法。

1、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最早的国际贸易政策应属重商主义,它产生于15世纪,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或货币就是财富,人们获取财富的来源是金银矿的采掘和商品的交换,其中商品的交换更具持续性。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要想使这种商品交换能够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开展对外贸易,因为一国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只能使贵金属或财富实现在不同居民手中的转移,而不能增加该国的财富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够增加该国贵金属的总量(假定本国不生产贵金属)。因此,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理论是,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使另一方受损,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多出口、少进口,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形成外国对本国的贵金属支付。为此,国家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使贵金属或财富在本国积累起来,从而增加本国的财富总量。

在具体贸易政策重心上,不同时代的重商主义者的主张是不同的,由此而使重商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其贸易政策主张的鲜明特征是,强调限制进口甚于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坚持认为,一国的所有进口都会减少它所积累的货币或“财富”,而所有的出口则会增加它所积累的货币或“财富”,因此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尽可能少地输入且尽可能多地输出,最好的政策是光输出不输入。由于早期重商主义者特别强调金属货币余额,因此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在16世纪中叶之前的大约150年时间内,欧洲主要君主国的贸易政策都带有重金主义的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做法,莫过于严禁输出贵金属。比如,英国在爱德华四世统治期间,即1461—1483年间,就将输出金银定为大罪,与叛国罪相提并论。而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兰西等国,亦有类似法规或政策。对于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政策,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经这样来形象地予以描述:“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忌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下半叶之后。其鲜明特征是,强调鼓励出口甚于限制进口,为着扩大出口的目的,赞成适当输出金银。认为既然对外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源泉,一国政府就应该大力鼓励对外贸易,而增加国家财富的外贸政策不仅应该鼓励出口,而且应该鼓励那些可以增强本国未来出口能力的进口;只要出于扩大贸易的目的,适当的金银输出是有利的;只要在贸易中始终保持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就会增加一国货币存量,因而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些思想在英国最著名的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的论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在1641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写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对于出于扩大贸易的金银输出,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农民把玉米撒在土地上,初看起来有点疯,但到收获季节,则可以看到他们的远见与智慧。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甚于货币差额,因此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是重商主义国际贸易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比货币差额论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在这重商主义流行的几个世纪中,西欧各君主国采取的贸易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对进口货除原材料外,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限制外国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2)积极的出口鼓励补贴政策。对出口制成品实施财政补贴,现金奖励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禁止本国熟练工人外流和工具设备的出口,为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等。(3)独占性的海外殖民政策与国家特许贸易体制。各国纷纷开辟海外独占殖民地,发展贸易,政府设立特许贸易公司,独占与某个地区的贸易。(4)国家武力垄断的海上运输。各国竞相颁布《航海法》,实行国家对外贸运输的特许与垄断经营。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大多数贸易理论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但现实中从未有过纯而又纯的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虽会给世界带来经济利益,但也会引起经济利益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重新分配。一国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可以并且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干预这种经济利益的分配过程,这正是保护贸易理论的出发点。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是不同的。

1、主要流行于欠发达国家的保护贸易理论(1)保护幼稚工业论

在欠发达国家中,贸易保护最重要最流行的依据是保护幼稚工业(infant industry)论。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观点是:后起国家的新兴工业起步时如同幼儿一样没有自立能力,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必然会被国外有竞争力的同类工业所摧毁而永无长大的可能,因此在欠发达国家中,政府必须通过征收关税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

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Hamilton,1757—1804)于1791年在其《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后由美籍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F.List,1789—1846)予以阐发。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详细阐述了后起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与理论。

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是世界经济主义,即只考虑全人类与个人的利益,而没有考虑作为两者中间体的国家的存在。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不能单纯按照商人的看法从价值理论来衡量,还必须时时考虑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以及权力等有重要关系的因素,即一国的生产力。按照他的理解,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他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国家必须经过以下各发展阶段:原始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各国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农工时期以前的三个阶段,应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便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和外国工业品的进口,逐步培育本国工业基础;进入农工时期后,由于本国产业处于幼稚阶段而缺乏竞争力,应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以利于本国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到了农工商时期,随着本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应消除保护政策来充分享受自由贸易的利益。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的对象是受到国外强有力竞争的有发展潜力的幼稚工业,保护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具体措施是以禁止进口和征收高额进口税为手段。

该理论在逻辑和实践上都证明是正确和有效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保护对象的选择。正确地选择保护对象是保护幼稚工业政策成败的关键,为此,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选择保护对象的标准和方法。如成本差距标准将保护对象定位于具有成本下降趋势,且国内与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小的产业;要素动态禀赋标准则提出若一国对某种产业的保护,使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有利于该产业发展或获得比较利益的变化,则该产业是有前途的。二是保护手段的选择。保护幼稚工业的传统手段主要是征收进口关税,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既然保护的目的是增加国内生产,而不是减少国内消费,最佳的策略应是采取生产补贴而不是关税的手段来鼓励国内生产。由于采用关税手段政府可以得到关税收入,而采取生产补贴政府既失去关税收入,又要增加财政开支,因而欠发达国家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征收关税限制进口的手段来保护本国工业。

另外,通过限制进口的手段来保护幼稚工业还可能付出一种常常不被人注意的社会代价,即推迟接受和普及先进技术和知识所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处于幼稚阶段的新兴工业或高科技工业领域。最明显的例子是对电子计算机(电脑)工业的保护。为了保护国内幼稚的电子计算机工业,一些国家对国外的电子计算机实行进口管制。结果是,在发达国家电脑已普及到家庭的电子时代,这些国家的电子计算机仍因价格昂贵而使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与彩电、冰箱等不同,电脑不是一般的消费品,电脑的普及价值是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外溢与普及,限制电脑进口,保护的只是一个行业,拖延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损失是远远超过所得的。(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基础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学者们提出三种政策可供选择。抽取垄断租金。当本国尚不具有潜在的进入者时,政府对外国垄断厂商商品的进口,可选择征收最佳关税的政策。面对进口国政府的政策措施,外国出口商需要确定自己的对策——是将这种关税转嫁给消费者,还是自己承担全部关税。如果转嫁给消费者,进口国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进口国生产成本比较高的厂商就可能进入市场,形成同外国厂商的竞争局面;如果外国出口商承担全部关税,它必须牺牲掉因垄断市场所获得的一部分额外利润或垄断利润。倘若选择后者,进口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并非是外国进口产品的加价,而是来自外国厂商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被迫让出的一部分垄断利润。对进口国政府而言,这种租金征收的原则不是满足于单纯的征收关税,而是征收尽可能多的关税或最佳关税。这种关税达到最佳是指,外国企业处在被迫承担关税的边缘。如果征税水平或关税率过高,外国出口商将放弃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市场的战略。

政府征收关税高到外国出口商放弃阻止本国厂商进入市场的战略。外国厂商在进口国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如果进口国政府希望通过贸易政策,使本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发展起来,进入市场,那么政府将采取征收关税的措施。在此情况下,外国厂商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承担征收的关税,以便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该市场;二是放弃承担关税,默许进口国厂商进入市场,自己只是作为市场价格的领先者,决定市场价格的水平。而后者正是进口国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即希望市场价格高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进口国的厂商也能卖出自己生产的商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达到鼓励本国厂商进一步增加商品生产的目的。对外国出口厂商而言,其被迫接受进口国厂商进入的条件是:采取承担关税战略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少于采取允许进口国企业进入市场战略所获得的利润。相应地,对于进口国政府而言,迫使外国出口厂商选择第二种战略的最佳关税水平是:使外国厂商选择承担关税战略后所得的利润水平,低于选择允许进口国企业进入的利润水平。对进口国自己的企业而言,当它进入市场后,能够在跟随垄断厂商定价的基础上弥补自己的生产成本,并获得可观的垄断利润。由此它受到激励,增加商品的生产,使市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进而使市场价格下降。直到外国垄断者认为,该市场不再具有获取垄断利润的价值时,进口国自己的企业将外国企业挤出该国市场。这一结果正是进口国政府实施贸易政策的目标。政府对本国的出口采取某种干预政策。当外国厂商退出本国市场后,本国的生产不断增加,直到能够满足本国自己的需求而有余。实际上,在规模经济能够发挥作用的部门或产业,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足够大时,它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该国商品不仅在本国市场上代替了外国商品,而且在第三国市场上也会有与外国厂商展开竞争的实力。在本国厂商与外国厂商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政府的某种支持或资助将有利于本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在势均力敌的企业搏弈中,额外的支持将改变整个搏弈的天平。因此,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某种支持或补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在外国市场上,本国企业处于绝对的竞争优势地位,而外国企业处在竞争劣势地位,以致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支持,本国企业也能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时,政府宁愿鼓吹自由贸易。但是这里的自由贸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放任,而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政府所作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如果本国出口企业规模过小,以致在国外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了本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局面,那么,在此情况下,政府为使本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或利益,即使本国企业有强有力的价格竞争能力,也要对过度的出口实施干预,从而使本国的出口规模适度。政府的干预工具是对出口征收关税,以便阻止一些生产成本比较高的企业难以在国外市场上获得利润。讨论与思考练习

1.试论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自由贸易政策信奉者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3.既然自由贸易有贸易保护所不具有的诸多好处,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你估计到什么时候“自由贸易时代”会到来?

4、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中消费者为每一个被保护的就业机会付出的代价都不小,为什么政府仍要保护这些行业?

第五章 关税措施

[本章要点]

1、关税是一国政府针对进出本国关境的商品向其经营者即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一国调节进出口贸易和实施本国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关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关税的种类很多,其征收方法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一般依据海关税则加以征收。

2、一般情况下,进口关税有利于本国的生产者而不利于本国的消费者。

3、在小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会降低征税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却不能对贸易伙伴国产生影响。小国的福利净损失也就是世界整体福利的净损失。

4、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对征税国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如果关税引起的贸易条件效应比较显著,则有可能改善本国福利;反之,则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大国征收关税会使贸易伙伴国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其社会福利损失。大国征收关税同样会导致世界整体福利净损失。

5、关税水平可以大体衡量或比较一个国家进口税的保护程度。对小国而言,零关税是最优关税;而大国的最优关税应是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得益(边际收益)相等之时的关税水平。

6、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与名义保护率都反映一国对某一商品的保护程度,但二者往往不一致。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少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关税的含义和作用 关税的含义

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指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由于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客观上限制了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故关税又被称为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早在欧洲古希腊、雅典时代,关税就已出现。但统一国境关税是在封建社会解体和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后产生的。这种国境关税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借以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关税是国家税收的一种。与其他税种相比,关税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关税的征收对象是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第二,关税具有涉外性,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由于关税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征收,进出口商可以把关税税额作为成本的一部分追加到进出口商品上,最终将关税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关税是一种间接税。同其他赋税一样,关税的征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可预见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关税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是国家无偿取得的国库收入,其数额是按照国家事先规定的税则计征缴纳的,一般不得随意变动和减免。

关税的征收是通过海关来执行的。海关是设立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责是依照国家法令,对进出口货物、货币、金银、行李、邮件、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编制进出口统计等。

海关执行海关法令规章、行使管辖权、征收关税的领域称为关境(customs territory;customs frontier),亦称税境或关税领域。货物只有在进出关境时才被视为进出口货物而征收关税。一般情况下,一国关境与国境重合,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经济特区虽在国境之内,但却在关境之外,因此,设有经济特区的国家关境小于国境。另一种情况,当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如欧盟),对内取消一切贸易限制,对外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则这些国家的关境大于国境。关税的作用

征收关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其中以前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以后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

二、关税的种类

关税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进口税

进口税(import duties)是指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或者从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进入国内市场时,由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一种关税。进口税又称正常关税normaltariff)或进口正税。

进口税是保护关税的主要手段。通常所说的关税壁垒,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提高其成本,进而削弱其竞争力,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关税壁垒是一国推行保护贸易政策所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各国进口税税率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有效保护和经济发展出发,应对不同商品制定不同的税率。一般地说,进口税税率随着进口商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即工业制成品税率最高,半制成品次之,原料等初级产品税率最低甚至免税,这称为关税升级(tariff escalation)。进口国也可以根据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对不同商品实行差别税率,对于国内紧缺而又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和机器设备予以低关税或免税,而对国内能大量生产的商品或奢侈品则征收高关税。另外,进口国也可以结合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实行不同的税率。

一般说来,进口税税率可分为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和普惠制税率三种。

1、普通税率。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税率征税。普通税率通常为一国税则中的最高税率,一般比优惠税率高1~5倍,少数商品甚至高达10倍、20倍。目前仅有个别国家对极少数(一般是非建交)国家的出口商品实行这种税率,大多数只是将其作为其他优惠税率减税的基础。因此,普通税率并不是被普遍实施的税率。

2、最惠国税率。最惠国税率是一种优惠税率,往往和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相关。所谓最惠国待遇(most-favoured-nation treat ment--MFNT),是指缔约国各方实行互惠,凡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的内容很广,但主要是关税待遇。最惠国税率是互惠的且比普通税率低,有时甚至差别很大。例如,美国对进口玩具征税的普通税率为70%,而最惠国税率仅为6.8%。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签订有多边最惠国待遇条约的关贸总协定(现由世界贸易组织继承其协定),或者通过个别谈判签订了双边最惠国待遇条约(如中美之间),因而这种关税税率实际上已成为正常的关税率。

不过,最惠国税率并非是最低税率。在最惠国待遇中往往规定有例外条款,如在缔结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或有特殊关系的国家之间规定更优惠的关税待遇时,最惠国待遇并不适用。

3、特惠税。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ies)又称优惠税,是对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使用特惠税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与受惠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特惠税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税率一般低于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特惠税最早开始于宗主国与其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贸易。目前仍在起作用的且最有影响的是2000年6月23日欧盟15国与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地区77国(简称非加太集团)签订的科托努协定》(前身为《洛美协定》)的特惠税,它是欧共体向参加协定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关税。根据协定,在协定的8年过渡期中,非加太国家97%的产品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

4、普遍制税率。普惠制是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的简称,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税率一般比最惠国税率低约三分之一。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是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普遍性是指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关税优惠待遇;非歧视性是指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非互惠性即非对等性,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作出特殊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对等待遇。普惠制的目的是通过给惠国对受惠国的受惠商品给予减、免关税优惠待遇,使发展中的受惠国增加出口收益,促进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速国民经济的增长。

普遍优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长期斗争的成果。从1968年联合国第二届贸发会议通过普惠制决议至今,普惠制已在世界上实施了30余年。目前,全世界已有19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享受普惠制待遇,给惠国则达到29个,分别是:欧洲联盟十五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丹麦、奥地利、芬兰、瑞典)、瑞士、挪威、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其中28个给惠国给予了中国普惠制待遇。

给惠国为实施普惠制而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法体现在普惠制方案之中。各发达国家(即给惠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普惠制实施方案,而欧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给出共同的普惠制方案。因此,目前全世界共有16个普惠制方案。从具体内容看,各方案不尽一致,但大多包括了给惠产品范围、受惠国家和地区、关税削减幅度、保护措施、原产地规则、给惠方案有效期等六个方面。(1)给惠产品范围。一般而言,农产品的给惠商品较少,工业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只有列入普惠制方案的给惠商品清单,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一些敏感性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以及某些皮制品、石油制品等常被排除在给惠商品之外或受到一定限额的限制。例如,欧盟1994年12月31日颁布的对工业产品的新普惠制法规(该法规于1995年1月1日开始执行),将工业品按敏感程度分为五类,并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税率。具体地说,对第一类最敏感产品,即所有的纺织品,征正常关税的85%;对第二类敏感产品,征正常关税的70%;对第三类半敏感产品,征正常关税的35%;对第四类不敏感产品,关税全免;而对第五类部分初级工业产品,将不给优惠税率,照征正常关税。又如美国的普惠制方案规定,纺织品协议项下的纺织品和服装、手表、敏感性电子产品、敏感性钢铁产品、敏感性玻璃制品或半制成品及鞋类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

(2)受惠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能否成为普惠制方案的受惠国是由给惠国单方面确定的。因此,各普惠制方案大都有违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各给惠国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不同的标准要求,限制受惠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例如,美国就曾以我国不是关贸总协定成员为由拒绝把普惠制待遇给予我国的出口产品。

(3)给惠商品的关税削减幅度。给惠商品的减税幅度取决于最惠国税率与普惠制税率之间的差额,即普惠制减税幅度=最惠国税率一普惠制税率,并且减税幅度与给惠商品的敏感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农产品减税幅度小,工业品减税幅度大,甚至免税。例如,日本对给惠的农产品实行优惠关税,而对给惠的工业品除其中的“选择性产品”给予最惠国税率的50%优惠外,其余全都免税。

(4)保护措施。各给惠国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和国内市场,从自身利益出发,均在各自的普惠制方案中制定了程度不同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主要表现在例外条款、预定限额及毕业条款三个方面。所谓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是指当给惠国认为从受惠国优惠进口的某项产品的数量增加到对其本国同类产品或有竞争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造成或将造成严重损害时,给惠国保留对该产品完全取消或部分取消关税优惠待遇的权利。很明显,例外条款表明,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普惠待遇的前提条件是其国内市场不会因给惠而受到干扰。如加拿大曾对橡胶鞋及彩电的进口引用例外条款,对来自受惠国的这两种商品停止使用普惠

第二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涉经贸与管理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54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教、学、做”合一模式授课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当前最普遍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图片、影像资料(包括纪录片、电视剧片段等)生动还原中国与欧洲的经济与贸易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什么不同的贸易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家和经济理论。谈古论今,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认识到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学习国际贸易的兴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二、案例教学增进学生对实务知识的掌握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国际市场广阔、情况复杂、易产生欺诈活动,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不稳定性强、难度也大。因此,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日益加速,企业对既有实操能力,又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同时也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采用案例教学法,整理出国内外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做专题教学,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教师总结点评。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三、利用学校的国际贸易实训软件进行实训

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系统以国际进出口贸易贸易业务操作为主要内容,仿真模拟国际进出口贸易商务活动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业务操作、单证练习、在线考试、知识网站及在线帮助等功能。使学生通过模拟角色、互相交易、互相配合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通过不断认真练习,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只有现实中才能学到的工作经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将来毕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考试与平时实训综合的考核方法,考试占70%,平时占30%

通过考试让学生掌握平时基本的理论知识原理和技能方法,通过平时的实训提高同学们的动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2直接贸易: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而言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3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

4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5贸易条件: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比。

6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7补贴:是指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对企业提供的财政捐助和政府对收入或价格的支持。8不可申诉补贴:指普遍性实施的补贴和在事实上并没有向特定企业提供的补贴。9差价税:又称差额税,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价格进,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了当事人既不能预见、又无法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的意外事故,以至于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遭受意外事故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延期履行合同。

30催证:在出口合同中,买方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按时开立信用证,这是卖方履约的前提,但在实际业务中,有时国外进口商在遇到市场发生变化或资金发生短缺的情况中,往往会拖延开证,对此,我们应催促对方迅速办理开证手续必要时,也可请我驻外机构或有关银行协助代为保证。

31商业发票:是卖方开立的载有货物名称,数量价格等内容的清单,作为买卖双方 交接货物和结算货款的主要单证,也是进出口报关完税必不可少的单证之一。32对外加工装配业务:指由外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由我主的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给对方处置,我方按约定收取工缴费作为报酬。简答与论述题目:

1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 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 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 价格趋于均等化。性和歧视性。

17出口信贷特点:1 必须联系出口项目,2 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货款的利率,其利率差由出口国政府给予补贴,3 货款金额通常只占买卖合同金额的85%左右,其佘10%,15%由进口厂商先支付现汇,4 发放与出口信贷担保相结合,以避免或减少信贷风险。18中国式经济特区特点:1 是社会主义类型的,经济特区,实行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国有经济成分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2 是综合性多种经营的经济特区,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运输等行业。3 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资金主要靠利用外资,产品主要供出口,4 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和利润汇出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改善投资环境,以便吸引较多外资,促进特区的经济与对外贸易蝗发展,5 实行外引内联,加强特区与非特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的发展。P157 19多种经营经济特区:指一国在其港口或港口附近等地划出一不定期的范围,新建或扩建基础设施和提供减免税收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国或境外企业在区内从事外贸、加工工业、农畜业,金融保险和旅游业等多种经营活动的区域。

20商品综合方案、目的、内容:是发展中国家在1964年4月第六届特别联大会议上第一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多选题

1对外贸易分为货物和服务贸易P7

2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P10

3里昂撮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1 劳动熟练说,2 人力资本说,3 技术差距说,4产品生命周期说,5需求偏好相似说,6产业内贸易说

4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这一理论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解释里昂惕夫之谜。P29 5贸易条件的类型选择或计算P44-46

6关税种类1 按照征收对象或商品流向,关税可分为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2 依照征税的目的,分为财政关税,保护关税,3 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关税可分为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税。P91-93

7反倾销税P99

8加工标准欧洲联盟、日本采用。P108 9增值标准P109

10关税价格效应P120

11非关税壁垒种类P124-P136 12出口信贷划分P140

13最惠国待遇最适用限制分类P162 14经济一体化含义与形式 一般是指国家间的差额征收关税,就叫差价税。10非关税含义:指关税以处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11出口信贷:是一个国家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厂商提供的货款。P140 12国民待遇条款: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13贸易协定含义及特点:是两个或几个国家之间调整它们的互相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特点:对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规定得比较具体,有效期一般较短,签定的程序也较简单,一般只须签字国的行政首脑或某代表签署即可生效。14国际商品协定:是指某项商品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为了稳定该项商品价格和保证供销等目的所缔结的政府间多边贸易协定。15经济一体化含义与形式: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签署条约或协定,采取具体的措施协调彼此之间的经济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

16国际货物关税合同特点:1具有国际性2具有买卖的标的物是货物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性质为买卖货物买卖合同。

17货物买卖合同:是指卖方为了取得货物 而把货物的所有权移交给买方的一种双务合同。

18发盘的含义:向一个或 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盘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即构成发盘。

19贸易术语:又称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它是以简明的外贸语言或缩写的字母、或国际代号,来概括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交货的地点,货物交接的责任、费用,以及风险的划分和表明价格构成等诸方面的特殊用语。

20提单的含义: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在收到货物后签发给托运人的一种证件,它体现了承运人与托运人之立的相互关系。性质、作用:1 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具的货物收据,证明其已按提单的记载收到托运人的货物,2 提单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提单的持有人拥有支配货物的权利,因此,提单可以用来向银行议付货款和向承运人提取货物,也可用来抵押或转让,3提单是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订立的运输契约的证明,由于运输契约是在装货前商订的,而提单一般是在装货后签发的,故提单本身不是运输契约,而只是运输契约的证明。

21汇票含义及内容:汇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签发的要求见票时或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人或某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内容:1应载明汇票字样2无条件支付命令3 一定金额4付款期限和地点5受票人,又称付款人,即接受支付命令付款的人,在进出口业务中,通常是进口人或其指定的银行6受款人即受颔汇票所规定金额的人在进出口业务中或其指定的银行7出票日期和地点8出票人签字。

22本票含义:是一个人向另一个签发的,保证于见票时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时间,对某人的书面承诺。

23支票含义: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即存款人对银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委托或命令。24信用证含义: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25信用证内容:1 对信用证本身的要求2 对货物的要求3对运输的要求4对单据的要求5特殊要求与指示6开证行保证付款的责任文句。

26备用信用证含义:是适用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证,它是开证行受益人承担一项义务的凭证。27争议含义:是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对方末能部分或全部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而引起的纠纷。28索赔含义:是指遭受损害的一方在争议发生后,向违约方提出赔偿的要求,在法律上是指主张权利,在实际业务中,通常是指受害方因对违约而根据合同或法律提出予以补救的主张。

29不可抗力:又称人力不可抗拒,它是指在货物买卖合同签订以后,不是由于订约者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

2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1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4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

3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1垄断,2 经济周期,3 各国政府措施,4 商品的发展与包装,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6政治**及投机等。

4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1 保护本国市场,2 扩大本国产品,3优化产业结构,4 积累发展资金,5 维护和发展同其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6 其他。5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3 19世纪末 到二战前 4 二战后,5 70年代中期后,6 80年代中后期,7二战后。6二战后至70年代中斯的贸易自由化:一贸易自由化的表现,1大幅度削减关税,2 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二 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1 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2 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3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工资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4 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三 战后贸易自由化作用评价,1 战后贸易自由化推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2 战后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各国贸易政策发展的总趋向,3 战后贸易自由化为国家贸易、经济通过协商、协调获得发展提供了先例。

7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和途径: 1 通过国际会议对贸易进行意向性的管理,2 地区贸易集团通过条约、协定和建立超国家机构对地区贸易进行管理,3 通过多边政府协定和组织对参加方的贸易关系进行管理,4 通过标准化对国际贸易行为、商品规格、质量进行管理。5 通过具体的商品协定和生产国组织对具体商品的产销,6 通过双方政府贸易协定或协议协调和管理双边贸易关系,7 务国政府加强对外贸易活动的宏观干预。8战略贸易政策实施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是战略贸易政策的必要条件 1 政府必须拥有充分的信息选定。战备产业,确定补贴程度,2 获得战略支持产业的垄断地地位和外部经济的存在,3 国内相应市场的潜力,4 战略保护可以设置行业进入壁垒,维护战略产业的垄断地位,5 贸易对手国不采取报护措施等成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充分条件。

9关税主要特点: 1 关税是一种间接关税,2 关税的税收主体和客体是进出口货物,3 关税可以起到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4 关税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10反贴补税的目的:增加进口成本商品的成本,抵消出口商品所做补贴的鼓励作用。11书面要求包括充分证据:A补贴存在如有可能,说明补贴的金额 B 在本协议解释总协定第6条的意思范围内的损害 C补贴的进口商品与所称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1230个给惠国家是:欧洲联盟15国,日本,新西兰,挪威,瑞士,加拿大,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独联体。13从量税额与商品数量的关系:在从量税额确定的情况下,从量税额与商品数量的增减成正比关系,但与商品价格无直接关系。14从价税作用和优点和作用:与商品价格的涨落成正比关系,其税额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它的保护作用与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1 从价税的征收比较简单,对于同种商品,可以不必因其品质的不同,再详加分类,2 税率明确,便于比较各国税率3,税收负担较为公平,因从价税额随着商品价格与品质的高低而增减,较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4 在税率不变时,税额随商品价格上涨而增加,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可起到保护关税的作用。

15关税贸易条件效应:征收进口税对征税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征收进口税在征税曾为大国的条件下可以改善征税国贸易条件。16非关税壁垒特点:1 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 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3 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

次提出来的,1976年5月联合国第四届贸易和发展会上正式通过了商品综合方案决议,目的,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价格长期疲软,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内容:1 建立多种商品的国际储存或缓冲存货。2 建立国际储存的共同基金,3 商品贸易的多边承诺,4 扩大和改进商品贸易的补偿性资金供应,5 扩展初级产品的加工和出口多样化。21《公约》21条规定过期的接受的有效力:1 如果发盘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此种意思通知受盘人,2 如果载有逾期接受的信件或其他书面文件表明,它在传递正常的情况下是能够及时送达发盘人的,那么这项逾期接受仍具有接受的效力,除非发盘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方式通知受盘人,认为该发盘已经失效。

22世贸组织基本原则:1 贸易自由化,2 非歧视原则,3 关税保护与取消数量限制原则,4 可预见性和稳定发展贸易原则,5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6 对发展中国特殊优惠原则,7区域性贸易安排,8透明度原则,9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23表10-1:XXXXXX24使用CIF注意事项:1 关于不宜将CIF称为到岸价的问题,2 关于保险的问题,3 关于核算运费的问题,4 关于象征交货问题。25海运提单种类:1 根据货物是否已装船提单和备运提单,2 根据提单上有无对货物外表状况的不良批注可分为清洁提单,3 根据提单收货人抬头的不同可分为记名提单,不记名提单和指示提单,4 按运输方式分类,可分为直达提单,转船提单和联运提单,5 其他种类提单集装箱提单,舱面提单,过期提单。(论述)

26海运保险范围三个方面:保障的风险,保障的损失,保障的费用。27外来风险:指海上风险以外的其他外来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分为一般外来风险和特殊外来风险。

28进出口公司审核要点:1 对信用证本身说明的审核2对信用证有关货物记载证有关时间说明的审核。

29各国商人谈判风格:1美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性,往往不太顾及对手而显得气势咄咄逼人,而且语言表达直率,喜开玩笑。2 日本人讲究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等级观念强,性格内向,不轻信人,工作态度认真,谨慎,办事有耐心,精明自信,进取心强,勤奋刻苦。3 英国人十分注意礼仪,崇尚绅士风度。谈吐文明,举目高雅,珍惜社会公德,很有礼让精神,4 德国人自信保守,刻板,严谨,办事富有计划性,工作注重效率,追求完美,准备得二分充分周到。表现得果断,不拖泥带水,5 韩国人丰富的经验,注重谈判礼仪,逻辑性强,做事条理分明,谈判是注重技巧,6 阿拉伯人,家庭观念较强,性情固执而保守,脾气也很倔犟,重朋友义气,热情好客,却不轻易相信别人。30减价拍卖:又称莅式拍卖,先由拍卖人喊出最高价格,然后逐渐叫价,直到有某一竞买者认为已经低到可以接受的价格,表示买进为止。

31密封递价拍卖:又称招标式拍卖,采用这种方式时,先由拍卖人公布每批商品的具体情况和拍卖条件等,然后由各买方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的出价密封递交拍卖人,以供拍卖人进行审查比较,决定将该货物卖给哪一个竞买者。这种方法不是公平竞买,拍卖人有时要考虑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

32谈判招标:又叫议标,它是非公开的,是一种非竞争性的招标,由招标人物色几家客商直接进行合同谈判,谈判成功,交易达成,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招标方式。

33补偿贸易的特征:1信贷是进行补偿贸易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2设备供应方必须同时承诺回购设备进口方的产品或劳务,这是构成补偿贸易的必备条件。其他题型

名义保护率=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2价格/国际市场价格*100%

有效保护率=进口商品的名义关税/进口商品在进口国该行业中的增值比率。

有效关税保护率=进口商品的名义关税―原料价格在最终成品中占有的比率*进口原料名义关税/1—原料价格在最终成品中占有的比率。

保险金和保险费的计算:

保险金=通常按CIF或CIP总值加10%计算。

通过签署条约或协定,采取具体的措施协调彼此之间的经济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方式:一按照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分,1 优惠贸易安排,2 自由贸易区,3 关税同盟,4 共同市场,5 经济同盟,6 完全经济一体化,二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分,1部门的一体化,2 全盘一体化,三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分,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四按经济体制分,有市场型经济一体化和计划型经济一体化。P173

15关税同盟静态效应分类 多选或简答P183

16大市场理论代表人物及核心P189 17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形式P232 18国际货物种类P253

19接受具备的四个条件P239 20贸易术语惯例的种类P253 21FOB的变形P257

22非因定价格类型P274 23品名条款内容P279 24样品种类P281 25承保范围P333

26信用证方式的当事人及职责P359

填空题

1国际分工形成阶段P11 2人力资本说又凯南提出P30 3技术差距说又波斯纳提出P30

4生命周期说又费农提出,划分为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标准化时期三个阶段P31

5需求偏好相似说又林德提出P 33 6产业内贸易说由格鲁贝尔提出P34

7商品国际价值由世界劳动力平均水平决定P37

8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P39

9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波动P40

10、早期重商议代表威廉-斯塔福,晚期重商主义理论代表托马斯-孟P58-5911、古典学派代表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P6412、关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预定性。

13、保护贸易代表人物P7314、进口附加税有反补贴税、倾销税

15、按缔约多少,可分为双边贸易、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P15916、最惠国待遇分为有条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P161

1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23个国家,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定,1948年生效。P195 18乌拉圭多边谈判达成《最后文件》,这是个“一揽子文件”,即全部接受或拒绝,不能接受部分,拒绝部门。P208

19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取代原关贸总协定P219 20品质表示方法实物表示、凭说明约定P280 21国际运输中,最广泛的是海洋运输,可分为班轮运输,租船运输P311 22溢装、短装计价方法P290

23租船运输适用于大宗货物运输P311 24海运承保风险海上风险、外来风险P329

第四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j教案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是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每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都希望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第一,古典贸易理论。它统治了西方经济学大约二百年。其中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司密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和现代德国经济学者李斯特的理论。进入上个世纪以来,又产生了新的贸易理论比如凯恩斯理论和赫科歇耳·俄林的理论。他们对今天中国对外贸易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呈现出更加繁荣的状态。新的国际贸易现象更加大量的涌现。在这个时候,有各个国际贸易的流派出现了。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萨缪而森的理论,我会给大家一一介绍。这是给大家介绍的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是为国际贸易政策服务的。国际贸易政策我给大家介绍这么几个主要的部分。国际贸易政策第一部分是关税的问题。关税是国与国之间第一道天然屏障。国与国之间怎样能阻挡住进口的产品,使得国产产品有一个发展和提升的空间,第一道屏障就要依靠关税这道壁垒。我们知道从GATT到WTO时代通过九轮多边会谈,现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把关税更多的减少和降低,那么这时候怎样来阻挡进口产品呢?各国纷纷从关税以外来寻找措施。我们把它统称非关税措施。按照国际贸易组织的统计非关税措施大约有3800多种。我会挑其中的主要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对外贸易遇到的一个不公平贸易的反倾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倾销是错误的。所以英文把倾销叫做dumping,就像倒垃圾一样把本国的产品倒到国外去。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正确的。面对这种倾销我们必须要反倾销。只有反了倾销,不公平贸易才会变得公平起来。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一直认为我们是一个被人家滥用了反倾销的受害国。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希望给大家一个答案。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问题是地区经济集团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衷于建立我们中国的地区经济集团。

贸易形式实际上分成三种。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我们以上所谈的一直是以货物贸易为例。下面就要谈到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问题。中国的货物贸易二十多年来一直呈现一种迅猛高速增长的状态。但是我们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应该说不是很理想。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直处在一个逆差的状态。

最后一个问题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从GATT时代到WTO时代它所主持制定的种种基本原则对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起到一个指引性的作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怎样遵守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更好的利用这些原则,使得中国能够利用世贸组织的机遇,规避挑战,这是我们中国从政府企业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作的一个事情。

国际贸易这门课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指国际贸易的实务部分。也就是国际贸易怎么做。可能很多朋友并没有做过国际贸易。实际上我们把山东的大葱卖到北京去叫做国内贸易,我们很多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做这种业务。但是我们怎样把山东的大葱卖到日本去这就是国际贸易。我们知道一旦开展了国际贸易,那么它就是两个国家,两个法律制度背景,两种货币,两种价格同时还要两种民俗,两种地理两种气候。所以在交易的过程中它远比国内贸易要困难复杂的多。虽然我们很多国内企业还并没有这样的进口经营权,但是中国在这次入世承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承诺是,中国加入WTO三年,中国会全面放开进出口经营权。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2005年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做一个准备。以上就是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部分。

接下来介绍第一个问题,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我们在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务的前边,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贸易相关的几个术语。

第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什么是对外贸易,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我们站的角度不同。如果站在中国的角度看待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我们叫他对外贸易。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叫做国际贸易。所以中国称我们的贸易就叫对外贸易,个别的海岛国家也叫海外贸易。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美国和日本的贸易,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我们叫他国际贸易。这就是第一对概念。

第二对概念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所谓有形贸易就是通常讲的货物贸易,货物贸易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的。联合国把货物贸易分成十大类。这十大类贸易中国其中都有涉及。而且表现非常好。无形贸易主要是指服务贸易,现在世贸组织把服务贸易分成十二大类。在这十二大类中,中国只在个别的领域中有顺差比如我们的旅游。中国在2002年旅游的顺差是60个亿。但是我们在运输领域中逆差是60个亿。所以在服务贸易中中国目前表现差强人意。从联合国的统计来看,它的规定是服务贸易的表现必需要写入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没有在海关统计。但是它统计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第三对概念是统计标准,即总贸易体系还是专门贸易体系。我们中国目前使用的是总贸易体系。但是有些国家使用的是专门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的区别是,总贸易以国境线为接线为界限统计国家的进出口。但如果以一个国家的关境来统计进出口那就是专门贸易体系也叫特殊贸易体系。联合国对于各个国家采用总贸易体系还是专门贸易体系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所以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国家用总贸易体系,一半国家用专门贸易体系。中国为什么用总贸易体系呢?中国的国境当然大于中国的关境,所谓中国的关境就是中国的海关有效管理的区域。中国国境和关境的区别,就是因为中国大量的经济特区和保税区的存在。中国的保税区实际上没有接受我们的海关的监管。是从国外进口产品包括零配件原材料,在中国的保税区把它加工成成品然后再从保税区出口。只有当保税区中的产品进入中国内地,才接受中国海关监管。由于中国保税区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国目前国境的统计的进出口量比关境统计的进出口量要远远的大。所以中国采用总贸易体系。并不是说中国采用了总贸易体系,其他国家也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在中国是国境大于关境,但是在欧盟,它的关境大于国境。欧盟十五个国家一个关境,他们对内取消了关税,对外统一了关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境,但是十五个国家一个关境。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区别。刚才说到,中国的保税区里面,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区别 就在于一般贸易是中国自己的企业自己组织原材料,用我们的渠道出口,而且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而加工贸易经常是通常说的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销售市场在外。我们中国每一年的进出口总额从数字上来看搞得怎么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珠江三角洲。在2000年以前,我们中国的珠江三角洲承担了中国对外贸易的40%的份额。从2000年以后这个份额在下降。但是目前也有37%左右。珠江三角洲这一端是香港,比邻香港我们中国最先开放的是深圳。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出口城市。但是深圳一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比邻澳门的是珠海,中国开放了珠海是因为珠海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它原来是中山县下面的一个镇。深圳和珠海所扮演的加工贸易的角色非常重要。除了这两个城市以外,还有一个城市东莞也是很重要的。东莞目前是中国出口的第三大城市。被称之为东莞现象。为什么东莞能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呢?东莞的贸易就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为主。东莞有一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就是,它的耗电量超过整个江西省。从经济学的概念上来看,能源消耗每增长0.7%,GDP就能增长1%。东莞每年能源消耗增长18%以上,那么就可以看到它的GDP的增长有多快。东莞最初是由台商的加工贸易带动起来,今天它的加工贸易的层次也在不断上升。珠江三角洲除了我们刚才说过的主要的加工贸易城市深圳,珠海,东莞非常重要以外,还有很多加工贸易的重点城市比如顺德。只要顺德看中了这个产业,它觉得这个产业非常有能力那么它立刻就能把这个产业集中起来。我们原来看到的顺德它主要是家电产品的加工能力很强,今天的顺德又在花卉产品上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城市。紧邻着顺德的是佛山,佛山非常重要的加工产品是陶瓷,佛山陶瓷加工在世界陶瓷行业所占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陶瓷主要是建筑陶瓷。今天让佛山人非常自豪的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非常漂亮的外墙砖,一共是十万零两百块,全部来自于广东佛山。悉尼歌剧院外观是非常优美的,但是在它的建造过程中,他们所做的预算几乎要花完了,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外墙砖和内部装饰的钱还没有着落。悉尼人非常务实,经过它们的上议院和下议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再追加投资,那会成为纳税人的沉重负担。那么剩下那么一点点钱还能干什么呢?他们本来的预算是要从意大利购买外墙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节省投资,决定从中国佛山购买外墙砖。这个时候正好是佛山人展示自己产品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们就成全了这笔生意。现在一谈到悉尼歌剧院就让佛山人非常自豪。在珠三角还有几个重要城市比如说惠州,像TCL,像乐华就在惠州生产。现在的惠州又拿到一个四十五亿元的石化产品的加工项目。所以在整个珠江三角洲,星罗棋布的各个城市重点以加工贸易为主。所以中国去年6200亿进出口总额中,大约有37%是珠江三角洲所创造的。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下长江三角洲,中国现在的进出口主要的两个区域就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主要的贸易形式是一般贸易。中国的一般贸易主要靠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然后就是江苏的苏南。和浙江的浙北。江苏的苏南主要是苏锡常三个城市。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苏州。它其中的昆山已经成为像珠江三角洲东莞那样我们经济学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我在昆山考察的时候给我非常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昆山很多人的知识结构非常高,包括苏州城市里面的随便问一个干部,他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包括他们的市长是博士毕业。一个城市在贸易领域中有重要的位置,也包括怎样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问题。苏锡常三个城市中,苏州的GDP大约相当于无锡和常州的总和。无锡的GDP也相当于常州的两倍。这三个城市也不是很平衡。这三个城市在做产业的时候主要是给上海做配套。上海的总部,加工厂主要在苏锡常三个城市。也就是说上海和江苏的苏南结合的是非常紧密的。上海希望更多的把自己周边的县城带动起来,所以上海最近又把自己周边的地方又划出来173千米,作为自己的配套加工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的苏南认为自己有即将被抛弃的感觉。所以苏南人目前有上海人173踢昆山的说法。上海目前有把大上海建立起来的概念。把江苏的苏南划归上海。这就是中国区域整合的问题。

浙江的浙北,比如像宁波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非常重要。浙江的贸易主要是搞一般贸易,这种一般贸易的搞法是让很多中国人都很佩服的。现在的浙江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比如2000年中国外贸顺差一共400亿,其中220亿来自浙江。所以,中国贸易数字主要靠珠三角,但是外汇积累主要靠长三角。这两个地区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除此以外,还有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唐地区,都是中国重点的对外贸易地区。按照商品的流向,把贸易组成分成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也就是说生产国和消费国直接见面的就叫出口贸易,或者进口贸易。如果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还有第三方出现,就叫国境贸易。俗话说雁过拔毛,过境贸易要给过境国一部分手续费。能够承担过境贸易的地区往往都是地理位置比较有优势,资本市场十分发达。商人社会气氛浓烈。比如新加坡,港澳台地区。

我们知道香港原来作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它本身是非常自由的。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人员往来。香港自然就成为了过境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所以一谈到香港就说他的银行比米店都多,资本市场非常发达,香港的商人是非常多的,很多都是为过境贸易服务。香港一直都是GATT的成员,现在又是WTO的成员,而中国长期以来被排斥在WTO的大门之外,所以中国原来很多商品都是从香港去过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以对中国入世这个问题,香港有一些商人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它希望中国加入WTO,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另一方面它深切的感觉到中国加入WTO以后,香港的贸易地位不保。也就是说我们的货物无须无须再从香港走。原来中国不是世贸成员,香港与世贸的其他成员之间,香港要享受最惠国待遇。所以它的关税是非常低的。但是今天中国成为世贸成员了,我们无须从香港过境了。但是短期内要想取代香港也不太容易,比如说现在香港人一直认为上海即将取代它。但是我们讲香港和上海比较起来,第一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第二从法律背景,香港与西方的法律更多接轨。而且香港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出口渠道。所以香港的贸易地位还是要保持下去。尤其是从我们政府的态度来看,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香港的贸易地位一定要保持下去。

下面再介绍一下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直接对接的贸易就是直接贸易。如果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第三地,就是间接贸易。比如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几乎全都是间接贸易。中间转口的地方就叫转口地。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为什么一直是间接贸易呢?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台湾。台湾它在加入WTO以后它就这个问题是一定要改变的。台湾在申请加入世贸的过程中,台湾的领导人李登辉曾经说如果台湾的现行政策与世贸的目前原则相违背,台湾愿意做检讨。世贸组织的要求是什么呢,它的说法就是所有的世贸组织的缔约方之间,必须要进行直接贸易。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的意义中的一条就在于更快的解决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向台湾省呼吁的三通问题,就是通航,通邮,通商。通商的前提就是首先我们要和台湾通航,世贸的这种要求,台湾承诺它需要改变。大陆和台湾的通航,航海这一块已经解决的比较好了。原来大陆的轮船要到香港靠岸,货物要转船,然后才能发到台湾去。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的船只需要在公海上等待只把这个手续拿到香港去做转口,然后再把这个单子打到台湾去。节省了很多运输费用。虽然还没有完全通,但是已经进步很多了。现在大陆和台湾的通航主要是航空解决不了。从福建到台湾距离非常短,比绕道香港要节省很多运输费用。尤其是台商,在进行两岸的贸易的时候,往返的过程增加经济负担和危险系数。所以从大陆的角度一直在呼吁尽快解决通商和通航的问题。但是台湾认为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台湾方面存在危险系数。他说台湾海峡太短,如果大陆掌控了航线之后,一旦大陆要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的飞机起飞,台湾不可能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拦截。台湾这种提法就给了世界上支持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一定的理论支持。台湾很善于在美国讲故事。给美国的国会议员讲得天花乱坠,让美国国会议员觉得我们有责任来保护台湾现状。所以美国有相当多的人是非常愿意保持大陆和台湾的现状的。他们有一些人从来就没有希望我们尽快的解决统一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陆一共逆差1800亿美元,而台湾手中拥有的外汇储备是1100亿,所以大陆的提法是你台湾人民要摸着良心想一想,你的外汇储备来自于那里,实际上全是大陆给你的。我们国家不允许与外国贸易做逆差,唯独允许对台贸易,大陆有大量的逆差。同时我们大陆还保证台湾的企业在大陆生产过程中优先引进这样的企业。台湾的态度是两岸的谈判必须以世贸组织的原则为前提,而大陆的态度是必须以一个中国为前提。比如两岸航线大陆的提法是国内航线,台湾的提法是双方是平等的缔约方。那么两岸的问题怎么解决,最近新加坡又出现了,说是如果两岸不能解决的话,那么我们成立一个包括大陆台湾和新加坡三方面的合资的航空公司。新加坡控股40%,两岸各掺股30%,这样两岸航空不就解决了吗。大陆的态度是中国内政不要别人来干涉。

下面的内容是清偿工具。包括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现货贸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易货贸易是物物交换。按经济发展水平还要把它分成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两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叫水平贸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叫垂直贸易。按照运输方式的不同又分为陆路运输,海运运输,空运和邮购。

第五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2016 学年第 1 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授课班级: 工商管理14级 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课时:1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

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

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及贸易条件的意义。

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产生框架性的认识,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对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2.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对所讨论的内容至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熟悉讨论课的教学模式,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针对性的做一些准备工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贸易政策划分、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按国境与关境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按清偿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课时:3课时 本章概述: 1.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在一国拥有“绝对成本优势”或“绝对利益”时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观点是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实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绝对成本说”为后来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在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但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取决于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较成本说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的商品。其所指的比较成本就是指更大的优势和更小的劣势。与“绝对成本说”相比,其更能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现象。

3.在H-O定理中,生产要素不只一种。在每一个地区,应该进口那些昂贵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而生产那些便宜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即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4.保护贸易理论。主要讲授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理论观点和理论评价。包括:幼稚工业保护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保护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种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与现实结合分析实际问题,熟悉并理解每一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每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与代表著。

教学目标:

向学生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使学生了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影响,并从整体上把握贸易理论的推进过程,进而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全面认识当代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诱因、过程和规律。给学生介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让学生了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由贸易理论独立讲授。虽然贸易理论经过了多位学者的推动,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的框架。而任何贸易理论的推进,都或多或少的建立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内容的重新划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具有较好的效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三、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四、保护贸易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理论内容,要素禀赋论内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难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及其缺陷;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评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理解这两个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大影响;熟悉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斯密和李嘉图的生平、时代背景与主要著作。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理论内容。难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及其缺陷。

第二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理论解释与理论评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里昂惕夫之谜及其主要解释,理解里昂惕夫之谜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熟悉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的生平、时代背景与主要著作。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素禀赋论内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难点: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第三节 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讲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几个影响力最大、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理论内容及对它们的评价,掌握战后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因及其特点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产业内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难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

第四节 保护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讲授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理论观点和理论评价。包括:幼稚工业保护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保护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种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与现实结合分析实际问题,熟悉并理解每一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每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与代表著。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及战略性贸易理论等。

难点:各种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解释。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本章课时:3课时 本章概述:

1.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

2.关税措施。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关税措施,包括:关税的类型,关税的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等。要求学识掌握进口关税的种类及作用;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普惠制关税;;熟悉关税的作用以及关税的征收方法。

3.非关税措施。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种主要措施非关税措施,包括: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新型的非关税壁垒。要求学生掌握非关税壁垒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各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特点,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

4.其他对外贸易措施。主要介绍鼓励出口的措施和经济特区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际担保制等鼓励出口的各种贸易措施,熟悉经济特区的各种形式,了解中国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其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类型,掌握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倾向与特点;向学生介绍关税的种类、关税税则的定义及分类、主要非关税壁垒的种类与含义,让学生理解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经济效应,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偏向于采取非关税壁垒限制国外产品流入本国市场,了解鼓励和促进出口的经济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课程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运用多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展示。在课程中,我们强调运用不同组别的同学进行情景演示,展示不同贸易壁垒产生的贸易扭曲结果,让同学们更为生动的理解贸易壁垒的不同形式、作用和最终产生的经济结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二、关税措施

三、非关税措施

四、其他对外贸易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特征;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进口税的类型,各种进口附加税。非关税壁垒的类型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自由贸易区

难点:新保护贸易主义及其特点;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及其特征。关税的经济效应。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经济特区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

本节内容

主要讲授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要求学生掌握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理解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新保护贸易主义及特点,不同的贸易发展战略及影响;熟悉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了解当今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特征;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难点:新保护贸易主义及其特点;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及其特征。

第二节 关税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关税措施,包括:从不同视角对关税的解释,关税的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等。要求学识掌握进口关税及作用;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普惠制关税;熟悉关税的作用以及关税的征收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口税的类型,各种进口附加税 难点: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非关税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种主要措施非关税措施,包括: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新型的非关税壁垒。要求学生掌握非关税壁垒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各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特点,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非关税壁垒的类型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难点: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其他对外贸易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鼓励出口的措施和经济特区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际担保制等鼓励出口的各种贸易措施,熟悉经济特区的各种形式,了解中国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其发展情况。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自由贸易区 难点:经济特区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四章 世界贸易组织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本章课时: 3课时 本章概述:

主要介绍多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包括: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与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原则;熟悉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及其特点;了解《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主要内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有关版权、商标和专利权的保护规定。

掌握经济一体化六种形式,对集团内部和对集团外部国家的影响;理解“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的关税同盟理论;熟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APEC;了解当今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事先布置热点国际经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区域一体化的形式;关税同盟理论 难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五章 国际贸易术语与商品价格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和理论基础,介绍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介绍影响进出口商品作家的主要因素、计价货币的选择、国际定价方法、佣金及折扣的概念。

教学目标: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法律、规则与惯例的主要区别,理解主要贸易术语的含义及相互区别,熟练掌握主要贸易术语的用法,并使学生掌握价格成本的核算方法,掌握不同贸易术语价格的换算,掌握签订合同价格条款的技巧。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二、主要六种国际贸易术语

三、其他国际贸易术语

四、价格核算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2010年通则》与六种主要贸易术语,换汇成本和盈亏率的计算,佣金及含佣价的计算。

本章难点:影响贸易术语的选择的因素。

第一节 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本节内容

贸易术语的含义贸易术语(trade term),又称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它是以简明的外贸语言,或缩写的字母,或国际代号,来概括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交货的地点,货物交接的责任.费用以及风险的划分和表明价格 构成等诸方面的特殊用语。

有关贸易术语的三种国际贸易惯例的称谓及其法律地位:(1)《1932 年华沙—牛津规则》.它是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 CIF 合同而制定的.(2)《美国对外贸易定义 1941 年修订本》.它是由美国九个商业团体制定的.(3)《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是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贸易术语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惯例的法律效力及其与国内法、国际公约的区别。

2.2010通则的变化及主要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六种主要贸易术语

本节内容

2010通则对六种主要贸易术语的解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种术语:FOB、CFR、CIF、FCA、CPT、CIP,通则对其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和解释。

难点:各个贸易术语的交货地点及风险转移点,以及其重点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其他贸易术语

本节内容

2010通则对于EXW、FAS、DAT、DAP、DDP的解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五种术语的名称,交货地点等问题。

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价格核算

本节内容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可以根据情况不同,分别采取下列各种作价方法:固定价格,非固定价格,非固定价格又可分暂定价格,部分固定价格,具体价格待定等方法。佣金与折扣的含义。价格核算及应考虑的因素。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计价货币的选择。2.实际成本的核算。3.佣金的计算及价格改报。4.价格核算。

第六章 合同的标的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的基本概念与法律意义。让学生了解样品的概念与分类,了解《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有关规定。

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的订立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授课:

一、商品的名称和质量

二、商品的数量

三、商品的包装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表示商品质量的几种方式,溢短装条款,运输标志。本章难点:质量条款、数量条款和包装条款的订立。

第一节 商品的品名、品质

本节内容

按照有关的法律和惯例,对交易标的物的描述,是构成商品说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换货物的一项基本依据,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般地说,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要构成标的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是被卖方所占有的;2.必须是合法的;3.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的。

品质的重要性及约定品质条件的意义。商品品质是指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态的结合。品质的优劣,决定着商品使用效能,影响着商品的市场价格,也是加强对外竞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品质的全面管理,切实把好质量关。合同中的品质条款是构成商品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换货物的依据。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品名对于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国际贸易商品品名的观念。

2.理解商品品质的表达方法,并在合同条款中认真对待品质机动幅度条款。

第二节 商品的数量

本节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之一。按照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卖方交货数量必须与合同规定相符,否则,买方有权提出索赔,甚至拒收货物。

理解毛重、净重、公量和溢短装条款的含义。本节重点难点

1.理解商品数量的规定方法及各常用计量方法及含义。2.溢短装条款。

第三节 商品的包装

本节内容

包装条款一般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规格、包装标志和包装费用的分担等内容。商品包装是商品生产的继续,也是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必备条件之一。绝大多数商品,只有加以必要的包装,才算完成商品的生产,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和进行销售。国际贸易的商品一般需要经过长距离辗转运输,有时还需要多次装卸和存储,在此期间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包装,对于保护商品、方便运输、储存和分配、消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重点难点

订好包装条款,以利合同的履行,在商订包装条款时,需要注意下列事项:(1)要考虑商品特点和不同;(2)运输方式的要求;(3)对包装的规定要明确具体;(4)明确包装费由何方负担;

(七)包装分类。

第七章 货物的运输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各种运输方式及运输单据的概念和特点。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运输单据的法律意义,掌握海运提单的相关概念、分类、制作方法,掌握《UCP600》的有关规定,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国际贸易运输条款的订立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讲授:

一、交货的时间与地点

二、主要运输方式介绍

三、运输单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货与装运的概念,班轮运输方式,海运提单性质。

难点:交货的时间地点对贸易术语选择的影响,买卖合同中装运条款的拟定。

第一节 货物交付

本节内容

有关国际贸易合同装运条款的相关内容:装运期,装运时间的规定方法;装运港和目的港;分批装运和转船;装卸时间;装运通知;其他装运条款。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装运时间的规定方法有:1.明确规定具体装运时间;2.规定在收到信用证后若干天或若干月装运;3.笼统规 定近期装运。

2.《UCP600》对于装运相关内容的规定方法和对其的理解。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运输方式

本节内容

主要运输方式:海洋运输,分为班轮运输和租船运输。(1)海洋运输的特点(2)班轮运输的定义,所谓班轮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在一定的航线上,以既定的港口顺序,经常地从事航线 上港口间运输的船舶。(3)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4)租船运输的定义。租船运输又称不定船期运输,是相对于班轮运输而言的另一种船舶营运方式,租船运输通常适用于大宗货物的运输。(5)租船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定程租船、定期租船、光船租船。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航空、多式联运的含义。

本节重点难点 1.班轮运输的特点。2.班轮运输费用的计算。

第三节 运输单据

本节内容

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运输单据的认识及填制以及海运提单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分类。

本节重点难点

海运提单的特点及主要分类。清洁提单、已装船提单。

第八章 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保险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保险的基本原则、海上风险与费用的概念。围绕CIC1980.1中的保险条款,介绍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的险别、保险期间及相关费用计算。

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险别,了解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了解仓至仓条款的含义,掌握保险金额、保险费的计算方式,掌握我国进出口货物保险的基本做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讲授:

一、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基本原则

二、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及险别

三、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实务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

本章难点:单独海损与共同海损的不同,施救费用与救助费用的区别

第一节 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基本原则

本节内容

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和补偿原则。

本节重点难点

保险的基本原则对于保险合同生效、保险理赔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及险别

本节内容

1.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海上风险、外来风险、损失和费用。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险别和附加险(CIC1980.1),及其保障期间,除外责任等内容。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

难点:单独海损与共同海损的不同,施救费用与救助费用的区别

第三节 国际贸易海上货运保险实务

本节内容

保险费用的计算,保险单据及保险理赔实务。本节重点难点

保险金额的计算及其理解。

第九章 国际货款的收付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将介绍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票据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以及主要国际结算方式的概念与方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汇票为代表的结算票据在国际支付中的支付工具的作用;使学生掌握汇付、托收的定义和流程,掌握信用证的定义、流程、分类及国际惯例,掌握起草和审核信用证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讲授:

一、支付工具

二、支付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汇票与本票的概念和特点,汇付的种类,托收的流程和风险分析,跟单信用证业务流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难点:跟单信用证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支付工具

本节内容

汇票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汇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要求见票时或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

汇票的种类。①按出票人的不同,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②按有无随附商业单据,可分为光票和跟单汇票; ③按付款时间不同,可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

3.汇票的使用。汇票的使用有出票、提示、承兑等,如需转让,通常经过背书。汇票遭到拒付时,还要涉及做成拒付证书和行使追索权等法律权利。

本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保证于见票时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 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承诺。本票可以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商业本票有即期和远期之分,而银行本票都是即期的。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即存款人对银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委托或命令。出票人在签发支票后,应负票据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

本节重点难点

汇票的定义及票据行为。

第二节 支付方式

本节内容

汇付的含义、性质与特点: 1.汇付的含义及当事人。汇付又称汇款,指付款人主动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在汇付业务中,通常有四个关系人:汇款人、收款人、汇出行和汇入行。2.汇付的种类。3.汇付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

托收的含义、性质与特点。1.托收的含义:托收是指债权人(出口人)出具汇票委托银行向债务人(进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支付方式。2.托收的当事人。托收方式的当事人主要有委托人、托收银行、代理银行和付款人。3.托收的种类。4.托收的利弊。5.托收的国际惯例。托收方式属于商业信用,存在着收不回货款的风险,尤其是托收方式中的承兑交单风险更大。

信用证的含义、性质和特点。信用证的含义: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解释,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出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信用证方式的当事人及职责:信用证方式下涉及的当事人有开证申请人、开证银行、通知银行、受益人、议付银行和付款银行。信用证支付的一般程序,信用证的主要内容:1.对信用证本身的说明; 2.对货物的要求; 3.对运输的要求; 4.对单据的要求; 5.特殊要求与提示; 6.开证行保证付款的责任文句.信用证的种类。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汇付的种类,托收的流程和风险分析,跟单信用证业务流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难点:跟单信用证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十章 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了合同如何形成及订立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发盘与接受的法律条件,合同生效的要件;熟悉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发盘的撤回和撤销、接受撤回与修改的规定,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应具备的条件。

教学目标: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过程,掌握发盘、接受与合同成立的条件,了解不同法律文本对发盘、接受的主要分歧,掌握合同的主要内容与格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课堂讲授:

一、交易磋商的形式、内容

二、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

三、交易磋商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合同的形式、基本内容及其合同成立的要件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发盘、还盘和接受的概念和法律效力,《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

本章难点:发盘的撤消与撤回,构成接受的条件与逾期接受问题,根据磋商内容拟订贸易合同。

第十一章 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了交易后的争议处理及如何预防问题。介绍国际货物交易中检验、争议、索赔和理赔的含义和范围,介绍《1958年纽约公约》(《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缔约国国家间贸易争端仲裁解决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时间和地点的几种规定方法;违约责任、合同中的索赔期限的到规定方法;不可抗力条款和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仲裁的形式和机构,仲裁协议的作用。熟悉商检、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让学生对仲裁的形式和特点有清晰认识。

2.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对所讨论的内容,如检验、索赔、理赔和不可抗力等,至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讲授:

一、商品检验

二、索赔

三、不可抗力

四、仲裁 重点难点:

重点:买方检验权,检验的时间与地点,索赔与理赔的概念,不可抗力的概念,仲裁特点与程序,争议处理案例分析。

难点:异议与索赔条款与罚金条款的区别,不可抗力的认定范围。

下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论述题

    1、试述补偿贸易的特征和作用。 答:(1)特征:A,信贷是进行补偿贸易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B,设备供应方必须同时承诺回购设备进出口方的产品或劳务,这是构成补偿贸易的必备条件。 (2)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学 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总评成绩:完成时间: 实验报告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管理 市场营销一班 陈亮 学 号 13152680 宋娟娟 一、 实验目的 (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这个学期是大三的第一学期,我们接触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经过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定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以石油为例,尝试分析石油价格是如何受市场供需影响的?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1.利用供求关系简述国际上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为什么会趋于恶化。 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一、英译汉 ①B/L;海运提单 ②T/T;电汇③Anti-dumping;反倾销④APEC;亚太经济组织⑤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依存度 补充:Co......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题库

    单项选择测试一 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内真正贸易规模的指标为( )答: B A 对外贸易额 B 对外贸易量C 贸易条件D 贸易差额 专门贸易体系是指以( )作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答: A A......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单选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1.2011年美国的进出口额约为2万亿美元,GDP约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A)。 P47 A.20% B.10% C.4% D.2% 2.当一国的出口额小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