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场舞对城镇居民现代生活的影响
广场舞对城镇居民现代生活的影响
姓名:赵罗曼(1109570123)指导老师:王毓 班次:第一教学楼206
2014年8月11日
广场舞对城镇居民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艺术,更呈方兴未艾之势。广场舞蹈便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广场艺术,以其特殊的表演形式,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蹈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而且也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素质。然而,在广场舞蹈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社会调研分析了广场舞对城镇居民现代生活的影响,提出有益广场舞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广场舞的特点
人们利用工作、生活之余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广场舞蹈由一群热衷于文艺活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人们自发而形成。这种形式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参与者年龄不等,以中年老年居多,文化水平职业层面各不相同;
二、舞蹈种类丰富多样,有民间舞、交谊舞、太极扇、健身操、现代舞等;
三、使用道具多种多样,有手绢花、扇子、彩绸、圆环等;
四、组织形式灵活简单,大多是自发而成、街道社区组织形成、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的形式;
五、活动范围十分随意自由,社区、公园、广场等;
六、以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关节以及腰腿等部位的灵活性、丰富生活内容、陶冶艺术情操、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为主要目的。
二、广场舞的现状
广场舞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盛行,在场地空旷、休闲活动集中的地方随处可见。在对几处广场舞蹈活动的调查中发现,参与者年龄差别很大,从30岁到80岁的中老年人均有,为了照顾年龄较大的参与者,一般活动时间保持在一小时左右。每天活动集合时参加的人数并不一定很多,但在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增加,舞蹈者的热情和环绕在广场上悦耳的音乐吸引了周围路过的人也参与到了舞蹈之中,多的时候会达到50多个人。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虽然活动中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来跳舞的人们会自觉的站成方阵的队形,横排竖排冲齐,中间相隔一定距离,会跳的人主动往前站,动作不熟练的初学者往后站,不需要特意的安排队形,初学者在活动过程中边跳边学。舞蹈者衣着都比较休闲,必须穿运动鞋,当舞蹈进行到15分钟左右,身体肌肉关节基本都已活动开,开始消耗身体的热量,这时逐渐会有人将外套脱掉。事实上广场舞蹈的教授者并不一定是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人,也许是从未接触过舞蹈的人,他们以锻炼身体为首要目的,选择空气流通较好的空旷广场,改变了以往的教室活动,真正把舞蹈变成了老百姓的艺术,贴近了百姓的生活。广场舞蹈选择的音乐节奏简单易懂,编排的动作很单一,并且是有规律的重复,队形主要是在各自的位置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移动,在变方向中加上手脚的配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脚下常见的步伐有,十字步、交叉步、措步、掂步、脚跟脚尖的交替点地,手上动作有,手捥花、挥手、摇臂,再加上动作中简单的跳跃和转圈,使舞蹈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
够被民众选为广场舞的歌曲也必定是当下最火的歌曲。从《姑娘我爱你》到《最炫民族风》,再到《爱情买卖》、《伤不起》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也因为广场舞的影响力,而被网友封为神曲。5月29日,《小苹果》MV正式上线,直接被优酷放置在了首页,当日获得357万点击量。而在上线之初,除了将这首歌直接定义为“根本停不下来”的“神曲”之外,优酷还在两天之后开始不断上线“方言版”、“护士版”、“僵尸版”等各类翻唱、翻跳版本的《小苹果》。在不少人看来,广场舞才是检验“神曲”的终极战场。这首歌在二、三线城市进行了有计划的地面推广,让大妈们成为了《小苹果》的重要推手。
三、广场舞的发展原因及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分析
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国内城市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个发展期,我们感受到不管是新城市的建设还是老城市的改造,政府关注民生这个宗旨,都能从这里得到了体现。一个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初见端倪,我们见到的城市不仅是楼变高了、路变宽了、绿变多了,特别是多姿多彩的城市广场建设,更为人们提供健身休憩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为广场舞搭建的,或者说广场舞是在这个平台应运而诞生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场舞兼收并蓄各种舞蹈元素,另辟蹊径,逐步正名,使这个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舞蹈,向大众化、平民化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它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崭露头角,继而辐射到全国各大城市。时至 21世纪初,广场舞成星火燎原之势,辐射到全国中小城市。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与农民公寓相匹配的广场设施更是后来居上,广场舞又添一支农民新军。广场舞的遍地开花,其普及速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广场舞良好的健身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有学者说古代乐舞的创立就是为了改变“民气郁于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美国体育家古里克也水“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缓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司徒炳坤通过生理学实验数据分析,发现跳舞不但能加速新城代谢,提高人体机能,而且能增强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也有学者通过测试参与者跳舞时间,一般强度后发现,参与者一般在跳完两支舞后,心律就能达到120次以上,而且跳完一小时心律也不会超过140次,证实广场舞是良好的有氧锻炼效果。
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进行舞蹈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他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处分休息,所以广场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从而促进心理障碍的消除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场舞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合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参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无形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
广场舞不仅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建立友谊、提高技艺,而且独特的艺术表演价值,给参与者和观赏者以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愉快,进而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经常参与广场舞,可使人体外形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更加协调舒展,并在广场舞的优美动作也音乐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参与者的审美能力。
广场舞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广场舞一般都是同一个社区或临近社区的群众聚集在一起,在轻快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会得到彻底的解脱,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也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可见,广场舞既能增进舞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参与这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司徒炳坤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参与舞蹈者的“人际关系”和“敌对”两项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水平,这说明,经常参与广场舞锻炼能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交际能力。另外,广场舞能无形中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甚至激发爱国热情,这些都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价值。
在调查中发现,早晨和傍晚是中老年妇女普遍选择的跳舞时间,有76%的妇女喜欢在傍晚进行娱乐活动,因为一些有工作的妇女白天忙于工作,只有傍晚才有空余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以此缓解一天的工作压力。而且大部分的广场舞练习者坚持天天练习,从中来年妇女的年龄划分中了解到影响她们参加练习时间变化的规律,35~41岁年龄段的女性锻炼的时间大多具有随意性和情绪化,42~48岁年龄段的女性由于工作、家务繁忙,只能挤出时间进行广场舞的练习,使她们的锻炼次数没有规律。49~55岁年龄段的女性休闲时间较多,生活也比较规律,因此,锻炼时间也比较固定。
随着全民健身的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呈现多元化,而活动的开展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调查发现,朋友介绍进行广场舞蹈锻炼的人占调查人数的42%,位居位首,其次是单位组织占调查人数的38%,最后是社区的宣传占调查人数的16%。反映出社区宣传妇女参加广场舞的宣传不够,健身活动是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人都参与健身,人人享受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形成妇女关注健身、自觉自愿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对中年妇女对广场舞的态度中发现,很喜欢的占27.6%,对广场舞喜欢的人数占41%,反应了大部分女性都对广场舞持积极的态度,愿意参加这种以舞蹈形式锻炼的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健身意识逐年增加,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也正在逐年增加。这就使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既有了群众基础。又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大量资料表面,中老年广场舞就是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38%的人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说明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妇女到了中年不注意保养,体型就会开始变形,22%的练习者想要通过参与广场舞达到运动减肥保持和改变身材的效果。由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中年妇女压力增加,有26%的人通过广场舞来缓解压力,调节心情。也有8%的人希望可以结交朋友、增进友谊,反映出人们没有足够认识到这一点,加强这点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练习氛围和友好和谐的社区文化。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总之,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现在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了。
最近因为“广场舞”扰民问题出了不少新闻。广场舞是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产物,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到夜幕降临时或天刚蒙亮时,很多小区的广场上音乐四起,热闹非凡,严重影响周围人们的休息,“广场舞”便成了“扰民舞”。跳舞健身,缓解疲劳,调整心情,本是“无可厚非”。但个别广场舞团队,人员松散,流动性大,舞者多为中老年,素质有待提高;舞曲多为欢快之音,场地多为室外,且在小区附近,声音喧嚣,不宜休息。
反对噪音污染,争取安宁的休息生活环境“理所当然”。如何让舞蹈队和周围居民达到“双赢”?这是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首要是解决空间上的问题,给舞者一个合理的去处,这既有赖于城市总体居住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也需要微观的社区配套设施的硬性规定。
一方面,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完善市政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留出足够的公共活动功能区;增设小区居民室内活动房,让噪音消失在隔音玻璃中。
另一方面,从道德层面进行约束。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公共和法律意识。加大对舞者的管理力度,防止见缝插针,无处不娱的现象发生。
第三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在时间、设备等细节上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限制音响分贝,出台明确的处罚措施和标准。对于违反限制,政府理当履行义务,严格执法。
第四方面,转换娱乐形式,对舞者进行“分流”。
广场舞作为在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广场舞是一种临时性组织,因此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广场舞作为一种在民间流行,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规范与模式的大众健身运动,是一项值得鼓舞和发扬的项目,它所体现出的宗旨能够使“全民健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篇:广场舞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论文
个人研究小结
上学期,我和其他几名同学组成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放寒假之前,我们简单地讨论了一下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分配和上传论文与个人总结的统一方式。但由于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寒假布置的作业,所以讨论了较长时间才达成了共识。
在寒假里,我利用了空闲时间认真地准备,收集写论文所需要的材料。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网上搜集,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向长辈询问。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特地问爸妈这一类论文的写法和技巧,然后自己独立地在Word文档上打字。
经过小组讨论,我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负责总结问卷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上网查资料及对相关老师的询问,我对广场舞也了解了更多广场舞的利于弊。现对广场舞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做一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场舞蹈便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广场艺术,以其特殊的表演形式,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蹈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而且也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素质。然而,在广场舞蹈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社会调研分析了广场舞对城镇居民现代生活的影响,提出有益广场舞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广场舞的特点
人们利用工作、生活之余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广场舞蹈由一群热衷于文艺活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人们自发而形成。这种形式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参与者年龄不等,以中年老年居多,文化水平职业层面各不相同;
二、舞蹈种类丰富多样,有民间舞、交谊舞、太极扇、健身操、现代舞等;
三、使用道具多种多样,有手绢花、扇子、彩绸、圆环等;
四、组织形式灵活简单,大多是自发而成、街道社区组织形成、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的形式;
五、活动范围十分随意自由,社区、公园、广场等;
六、以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关节以及腰腿等部位的灵活性、丰富生活内容、陶冶艺术情操、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为主要目的。
二、广场舞的现状
广场舞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盛行,在场地空旷、休闲活动集中的地方随处可见。在对几处广场舞蹈活动的调查中发现,参与者年龄差别很大,从30岁到80岁的中老年人均有,为了照顾年龄较大的参与者,一般活动时间保持在一小时左右。每天活动集合时参加的人数并不一定很多,但在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增加,舞蹈者的热情和环绕在广场上悦耳的音乐吸引了周围路过的人也参与到了舞蹈之中,多的时候会达到50多个人。广场舞蹈选择的音乐节奏简单易懂,编排的动作很单一,并且是有规律的重复,队形主要是在各自的位置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移动,在变方向中加上手脚的配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脚下常见的步伐有,十字步、交叉步、措步、掂步、脚跟脚尖的交替点地,手上动作有,手捥花、挥手、摇臂,再加上动作中简单的跳跃和转圈,使舞蹈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
三、广场舞的发展原因及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分析
广场舞良好的健身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有学者说古代乐舞的创立就是为了改变“民气郁于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美国体育家古里克也说“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缓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司徒炳坤通过生理学实验数据分析,发现跳舞不但能加速新城代
谢,提高人体机能,而且能增强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也有学者通过测试参与者跳舞时间,一般强度后发现,参与者一般在跳完两支舞后,心律就能达到120次以上,而且跳完一小时心律也不会超过140次,证实广场舞是良好的有氧锻炼效果。
广场舞不仅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建立友谊、提高技艺,而且独特的艺术表演价值,给参与者和观赏者以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愉快,进而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经常参与广场舞,可使人体外形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更加协调舒展,并在广场舞的优美动作也音乐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参与者的审美能力。
最近因为“广场舞”扰民问题出了不少新闻。广场舞是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产物,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到夜幕降临时或天刚蒙亮时,很多小区的广场上音乐四起,热闹非凡,严重影响周围人们的休息,“广场舞”便成了“扰民舞”。跳舞健身,缓解疲劳,调整心情,本是“无可厚非”。但个别广场舞团队,人员松散,流动性大,舞者多为中老年,素质有待提高;舞曲多为欢快之音,场地多为室外,且在小区附近,声音喧嚣,不宜休息。
反对噪音污染,争取安宁的休息生活环境“理所当然”。如何让舞蹈队和周围居民达到“双赢”?这是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首要是解决空间上的问题,给舞者一个合理的去处,这既有赖于城市总体居住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也需要微观的社区配套设施的硬性规定。
一方面,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完善市政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留出足够的公共活动功能区;增设小区居民室内活动房,让噪音消失在隔音玻璃中。
另一方面,从道德层面进行约束。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公共和法律意识。加大对舞者的管理力度,防止见缝插针,无处不娱的现象发生。
第三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在时间、设备等细节上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限制音响分贝,出台明确的处罚措施和标准。对于违反限制,政府理当履行义务,严格执法。
第四方面,转换娱乐形式,对舞者进行“分流”。
广场舞作为在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广场舞是一种临时性组织,因此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广场舞作为一种在民间流行,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规范与模式的大众健身运动,是一项值得鼓舞和发扬的项目,它所体现出的宗旨能够使“全民健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武汉二中高二7班: 付俊强
二〇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研究过程综述
研究课题:广场舞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研究成员:徐帅
吴袁媛
张盈睿
王心悦
易山韬 张安勋
付俊强
孙嘉宝
肖嘉珮
研究组长:肖嘉珮
我的研究任务:总结问卷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过程: 在过年前夕,我们来到了江汉路,兵分几路。一路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年轻人关于广场舞的现状的一系列看法进行了调查,另几路则赶到了各个广场舞的舞点,对大妈们进行了调查。在组员对回收后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认真分析后,我们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生活区附近都有广场舞的存在,并且的被调查者并未觉得广场舞影响了其正常生活。但是,为什么又有很多人反感广场舞?我们发现音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音响的声音开得很大,虽然这样显得广场舞更加有气势,也显得大妈们更加精神。但声音作为一种波,有衍射的性质,会突破重重阻碍,传入市民的家中,打扰了正常生活。其次,是时间问题。大多数广场舞都在7:30之后开始,对于肩负沉重学习压力的青少年以及上班族,没有早晚高峰的急躁,也没有一整天学习工作的重压7:30之后才是一个真正的放松时间。倘若这仅有的宝贵的休息时间也被广场舞占据,心里有怎么不会有抵触呢?对于以上所有的问题,本小组通过讨论及查询网络资料的方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1.想要广场舞被年轻人正眼相待,必须要解决“大音量”问题。我们认为,可以让子女们为大妈们配置一个蓝牙耳机,可以统一控制,当节奏感十足的舞曲传入大妈的耳中,她们一定也可以精神抖擞地舞动起来。
2.广场舞的监管也是一个难题,我们认为若由政府来管理和制定相关法律条文都有点小题大做。所以由社区来管理最为合适。社区可以划定特定区域来进行广场舞活动,或者将广场舞移到室内。并且可以借此机会对大妈们进行相关专业的指导,让广场舞跳的更自信。
3.防止“老男孩”们被大妈们抛弃,可以让广场舞向交际舞转换,可以邀请更多的“老男孩”跳广场舞,有助于情感的表达,晚年也更幸福。
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本小组的改进意见,也希望广场舞可以被更多人理解,更多人能参与其中。既然广场舞已经走上春晚的舞台,也衷心祝愿广场舞能走出国门,带着浓烈的中国气息,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现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
武汉二中高二7班: 付俊强
二〇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广场舞对舞蹈教学的影响论文
一、摒弃“高精尖”的人才观,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的目标是将一个教学能力几乎为零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宽泛知识和准确概念的舞蹈教师。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发挥舞蹈的美育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教学特点,获得必备的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教学自信,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民舞蹈教师。
二、以广场舞为榜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控教学目标
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它主要以人的动作来体现美感、传情达意。因此,它对人的形体等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基本功训练便成为每个高等师范学校舞蹈学生必需的专业训练课程。劈叉、下腰、横叉、抬腿、压腿等基本功训练原本就单调乏味,再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成人的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在软开度、柔韧性等方面的可塑性已有所降低,在训练中势必导致身体上的痛苦。这样使得部分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训练产生畏惧心理,萌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面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情况,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放下身段向广场舞学习,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要求:如基本功训练宜简化到最低程度,只要学生能掌握基本功训练的方法,领会动作要领,明确训练目的,鉴别动作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了;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搞“精妙准”,要求腰腿的软度、跳跃的高度、旋转的速度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控制”这一动作练习的教学,如果过分强调腿的控制高度和时间长度,学生就可能会不顾自己的能力去贪高,从而产生弯腿、挫腰、送胯等毛病,这样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对基本功训练甚至对整个舞蹈学习的信心。假如我们在教学中降低并分解它的目标要求:第一步只要求学生体会控制腿的感觉和掌握操作要领,第二步让学生慢慢体验感受身体重心的控制,第三步再把握舞姿的控制,这样循序渐进、分层提高,不仅易达成“控制”这一动作的教学目标,而且又使每个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而又成效。
三、坚守体验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舞蹈是体验的艺术,其精妙处只能意会。舞蹈教学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舞蹈教学。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舞蹈基础比较薄弱,在体验基本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辅以舞蹈作品鉴赏来感受舞蹈语言、丰富舞蹈语汇,从而拥有良好的舞蹈体态,能够正确优美、完整流畅地完成舞蹈动作。当学生的舞蹈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后,要注重表演实践。表演实践是提高学生舞蹈水平、提高学生舞蹈兴趣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学生登上舞台表演不仅集中展示他们刻苦训练成果,而且这种由观摩者到表演者的角色转换,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表现、爱炫美炫技的性格特点,对其今后坚持舞蹈学习极具激励作用。能否带给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既是舞蹈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又是舞蹈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人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面临的艰难困苦涂上快乐的色彩而征服之。这种变“苦”为“乐”的情景创设应用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能给学生眼前的学习带来乐趣,而且还会使他们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持久的舞蹈学习动力。
四、不断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舞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既是舞蹈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在舞蹈方面持续发展、持续热爱舞蹈的根本保障。兴趣不人是与生俱来的,是成长过程中在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的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探究感兴趣的客观事物。广场舞之所以参与者众多,就是因为人们需要长寿,需要健康,需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需要尽情地享受幸福快乐的富裕生活,进而对广场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然。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重视兴趣的培养。再则,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的目标取向应当对准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自我激励、自强不息的方向。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成为必然选择。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中对音乐教学目标任务是这样论述的,“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因此培养学生舞蹈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使其获得学习舞蹈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之一。
第四篇: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创新本质的论述,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人是一种用心去感悟生活、体味生命的生物。如果生活被操纵,人就失去了快乐的感知和体验。现代科技改变了世界,给予我们很多好处,可我们也需要保持独立的特质,用各种简单的方式创造丰富的生活。简约的回归,诗意的栖居,是那在方格纸上耕耘的思绪再次飞扬,是那对于事件保持怀疑与探究的的精神再次苏醒,是那跋山涉水、寻幽探秘的激情再次澎湃,更是人类社会与现代科技融洽地共存。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区域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借助科技手段,人们已经能生产出来。科技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芽,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2、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经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水平认识。
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人类借助科技仪器设备和手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科技的广泛使用,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不可估量的的深刻影响,从而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4、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技是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科技成果又为科学研究探索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支持既包括理论支持和技术设备支持,带来科学研究的革命性变革。
诗人荷尔德林有这样一句诗: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里所传达的含义,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回首人类走过的漫长岁月,纵然充满苦难,没有高质量的现代生活,没有方便的通讯工具,没有先进的电脑设备,可我们人类还是富有诗意的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一匹白马,游历山水;一封家书,传递问候;一卷竹简,记载了智慧……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过的温情,活的精彩。不过,历史总是前进的,人类的步伐也在向着现代化的时代迈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有时给我们带来方便,有时却让我们烦恼不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崭新的科技成果也得到广泛应用。科技覆盖了地
球,把世界连在了一起。电子科技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纳米技术的开发,为人类探求微观世界奠定基础;大型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些成果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更节约了人类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电子邮件不是要比鸿雁来得快捷吗?电脑绘图不是要比手工绘图来得省心吗?汽车不是要比步行来得方便吗?这一切都说明了科技给现代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力。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似乎也越来越依赖科技设备了:需要交流时,人们使用手机、QQ、电子邮件;需要获取、储存信息时,人们使用电脑;需要娱乐时,人们使用各种电子设备;需要洗衣服时,人们使用洗衣机……采访中,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科技设备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电脑为例,拥有电脑的被访者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电脑。科技成果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对生产力的发展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科技革命促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使人类劳动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智力。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和整个社会生活的社会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自然,人的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今,人们只要轻轻触摸一下屏幕或点击一下按钮,很多复杂的事情都能由科技产品马上完成,生活变得比以前轻松、便捷多了。现代科技的确为人类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可是,当你遇到以下的状况:在谈一个重要的电话时手机突然没电,在做一份紧急的文件时忘了保存而电脑正好死机,在乘车前往面试地点时汽车突然抛锚……你会作何反应呢?而你又是否察觉自己或多或少地已被现代科技所支配、束缚着,上课时,你会频繁查看手机有否漏接的电话;当手机来电次数减少时,你会产生不安的疑惑情绪,甚至是郁郁寡欢;当手机没电、电脑中毒死机时,你抓狂焦虑、脾气暴躁;当要离开这些科技产品生活时,你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我们班长说:‘作为班长,我离不开手机,因为我害怕同学找不到我,不带手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我的同学也表示在平常的生活中离不开手机,对现代科技产生很大的依赖感。正是那种类繁多的科技设备,让我们逐渐丧失一些基本能力。习惯了在键盘上的敲打,那些曾经在方格纸上耕耘的思绪便消逝了;习惯了在电视前的久坐,那些对于事件保持怀疑与探究的精神便黯淡了;习惯了在车厢中的闲适,那些跋山涉水、寻幽探秘的激情也便褪色了……还有更多人类独有的东西都在被现代科技所吞噬。依赖科技,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另一种隐疾。2
它不易被察觉,却悄无声息地让自制力不够的人群感染。社会进步了,但人们对于简约生活的向往是否已被抛诸脑后呢?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疲惫丛生的现代科技,我们是否需要呼唤一种纯粹的生活,回归到简单的状态呢?也许,依靠自身的技能工作,没有科技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生活将更加充实。
国内某大学发布“周末无电脑日”倡议书。《倡议书》中说:“利用那些曾经被电脑„控制‟的休息时间,用来洗涤疲劳,整理心情,走出宿舍,拥抱春天,做一做自己久违的事情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逐渐普及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因为沉溺其中而耽误学业的例子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电脑这个„双刃剑‟促进学习,倡导发扬优良、纯正的学风,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人在倡导“无电脑日”,与此类似的还有“无手机日”等。人们已经开始对科技带来的危害做出有益的反抗了,也开始关注自身内心的丰富与安静。再想想我们的祖先,他们没有手机、电脑,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仍能做出震惊世界的实验,仍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仍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推动社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心,少一份束缚,多一种想象;生活,少一份奴役,多一种自由。在那个简单的世界里,先人们用智慧营造了一种淡定从容、知足常乐的生活。的确,现代生活真的离不开科技产品。电脑、手机等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没有理由执意地放弃这些科技产品转而去求一种原始的生活。但为何我们会被现代科技所束缚呢?现代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我们所需求的东西,而沉溺其带来的便利使我们失去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和能力,依赖其飞速的发展也使我们成为了现代科技的一部分,被工具化和模式化。当被问到“你觉得现代人能不能摆脱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某大学的同学说:“我想应该是不能了,因为人习惯了某些东西就不想改变,习惯了科技的好处就无法摆脱。”但真的是不能摆脱吗?难道我们人类真的注定要被现代科技所规限、奴役吗?其实,一些客观的因素如科技对环境的破坏,保存文件不安全等,我们是无法马上做出改变,但主观上电脑对人的束缚却是可以缓解的,所以,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平衡科技与工作生活的关系,该怎样尽量减少对科技产品的依赖,保持自我。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电脑、手机只是我们一种通讯与工作的工具,没有了
这些科技产品,生活仍能继续下去。要搞清楚机器与人的关系,机器是服务我们而存在的,不能让自己成为机器的奴隶。其次,大家要调整好心态,克服对科技产品的依赖性,有意识地去使用它们。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因没有思考而空白的记忆。多与人交往,多思考人生。只有这样,你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减小科技产品对你的消极影响。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
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以至于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西方出现的技术价值观主要分为两个派别:“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悲观派思潮就已经出现在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代表人物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里夫金和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1)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2)人们无法完全驾驭科技的发展,而对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控制能力又极其薄弱;
(3)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本来就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
悲观派思潮认为人类即使透彻地认识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但对科技必然导致的社会后果的控制能力极其有限,人们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有的悲观学者甚至彻底否定科技存在的合理性,认为为了消除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只能抑止甚至阻止科技的发展。
其实,悲观派对科技丧失信心的消极的观点,正是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前途等同于世界未来的前途,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他们低估了科技的作用,看不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现实世界的突破性。
乐观派思潮对科技和人类的能力寄予厚望,他们不否认人类面临的种种发展问题,但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凭借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代表人物有:F.培根、奈斯比特、松田米津、托夫勒、巴黎小组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1)将科技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贝尔在《后工业化社会》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的社会制度是从旧的社会制度中孕育产生的观点已经过时,而应当说是技术产生了新社会);
(2)认为科技带来的一切社会问题只能依靠科技来解决;
(3)科技发展阶段就是社会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乐观派的中心观点是“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科学技术,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单向决定的。
对于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两派的观点,都可以归结为“技术决定论”思潮。技术决定论是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且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的一种思想。他们认为技术与其它社会因素在作用于社会时没有发生关系,不共同影响社会,科技也不受社会的制约,而是单向地、唯一地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他们会产生“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社会的发展是系统的整体的发展,是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科技只是这些子系统中的一个。社会要发展,就需要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这些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
对于西方技术价值观,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肯定、接受它正确的一面,也要否定、克服它错误的一面,采用扬弃的态度。
他们看到并且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这一点对于我们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他们揭露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但是,他们脱离了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而片面地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混淆了科技与科技的应用,忽视了主体——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正确地意识到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克服的。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它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第五篇:浅议美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你认为在现代条件下,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有何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它与现代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浅议美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美学(英语:Aesthetics),又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从以上关于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美学实际上溶解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一个人是否了解美学,他都从自己的角度对物体进行审美,所以说美学在任何时候都对现实生活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公司不去了解、不去认真研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美学观念,仅仅狭隘的从自身出发,其设计和生产的商品是难以赢得市场亲睐的。有些土气、令人厌恶甚至犯忌的商品外观必然难以获得消费者亲睐。反之,一款商品热卖绝不会仅仅因为其本身的优良功能,也要归功于其优秀的外观设计。例如,iPhone4采用了玻璃和金属的材质,使整个iPhone4看起来都多了几分硬朗,周身的金属边框使得整体风格简约而不简单。这些情趣在全世界都有广大的粉丝。再如,步步高音乐手机广泛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了不少获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系列——青韵·化蝶、忆江南等等。由此可见,美学在商品外观设计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在这里,商品外观不仅仅局限于器物,也可以是建筑外观,空间布局等等。凡是涉及到消费者心理感受的地方都应用到美学。
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曾断绝的文化传承。今天,我们总能从现代文化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春节与中秋节的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飘逸洒脱的书法墨画,淡雅脱俗的园林建筑……还有许多许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古老的文化传统也渐渐被人们淡忘,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更多的现代文化观念悄悄诞生,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春节时看一台晚会,升旗时保持肃静,模糊奇怪的油画、高耸的摩天大楼……同样还有许多许多。但是这些文化习俗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并无太大变化。对亲人平安的祝福,对血脉团圆的向往、对崇高精神的尊重与敬仰……这些普世价值构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同基础。
对于中国的厂商来说,研究美学也是有意义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特殊的美学,从中找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相共融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给厂商带来丰富的创意,而且能赢得世界市场的亲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