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07: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xiexiebang推荐)

学习陶行知思想,开展有效性教学

陶行知太伟大了,而我对他了解的确太少了。迄今为止,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作有成千上万篇,仅上世纪90年代就有1331篇。带着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我通过各种途径走近着陶行知先生的世界,目的是想真切的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哪怕只是一些片段。

陶行知这个名字是我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了解到的。那个时候给学生上文化史部分的内容,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中的注释进行简单处理就行了,因为作为文化史的内容在各级考试中不做要求,于是就既不深挖也不拓展。就连做老师的我也很惭愧的是为什么毛泽东评价陶性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对于这样的评价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过。

1999年,我有幸参与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臧荣先生等主编的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中“中国近代史(下)文化史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部分内容的写作,其中涉及到了陶行知,当时与北京市教研中心的张桂芳老师探讨到陶行知其人时她很感慨且激动的说:“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后期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国内在现当代也没有能超过他的教育思想的人,真是应该好好写写啊!”

是啊,真是应该好好写写。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就产生了一种要走近陶行知先生的情愫。也就是在臧荣先生主编的这本书中,关于陶行知我是依据材料并限于篇幅这样写的:

陶行知是近代著名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著名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生。1923年至1926年期间,他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大力开展平民教育,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他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的口号,立志把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大事业。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从事乡村教育运动,探索中国新教育的道路。他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教育要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他认为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才能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生产合创造能力,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方法论。他把教育作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武器,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臧荣等主编《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154-155页)不难看出,我当时对陶行知先生的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即使是他的教育思想也只是一知半解。关于“教育救国”的说法有所了解,但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并不是很明白,更不能将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2000年11月12日,有机会聆听了北京市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国现行教育内在联系》的报告。报告共包括五个方面:陶行知思想与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师之间内在逻辑联系;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命题之间内在逻辑联系;关于问题的价值;对教学本质的阐释等。当时倍受启发。尤其是从中认识到了陶行知关于教育的价值判断中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的论述,如“教育有真假之分,假教育可以害国海民”,所以他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宁做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认识到了他关于教育的人文本质的论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育是人教人,离开教师人格则达不到教育目的,教师的人格是最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服务精神关系着国家命运安危,而金钱恰恰是破坏这种服务精神的天敌。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自立立人、自化化人。无爱心是教育的异化。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它是一种境界,超越了责任心……

11月13日,我又随区青年干部培训班对北京十七中进行了考察,这是一座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校,1946年由当时北平京东第一村高碑店小学校长王瑞黎在此建立“高碑店工学团”(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1952年正式改名为“北京市地第十七中学”。据该校高校长介绍说: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蒙者、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教育现代化,并揭示了现代化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他揭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现代化就是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异和向前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和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为中国现代化构建了全民族共有、共治、共享的教育系统工程。陶西平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始终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如教育人民少生孩子),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如为民族办教育,办教育为民族),而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大的理论意义。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系列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我于2003年在某杂志上发表文章《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现将该文第二部分摘录于此: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在教育价值观上实现由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转变为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只有人得到了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对教育本质合教育价值的科学阐述。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育方向、科学方法的教育观统一起来,既要从宏观上着眼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注重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育人。

2、在课堂教学观上由关注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把握四个结合: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以学生的主体为主,谋求教学做合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培养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合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以过程管理为主。

3、在学生观上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和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所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所谓学生是各有个性的,就是说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学中既要研究学生的共性,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要转变过去的“目中无人”现象,作到“目中有人”,进而实现“教书育人”。所谓学生处在发展中,就是说教育是“人”学,理应促进人的发展,教学中要辨证的看待学生,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4、在教师观上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师观、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观、善于为学生营造成长环境的教师观、具备爱的情感、行为和艺术的教师观、富有现代人意识的教师观、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教师观等。

前些日子,又认真仔细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阅读与思考中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也才发现以前对他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的确浅薄,因此也就只能写出以上的这些“正确的废话”类的文字。1891年10月18日,他出生在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他一生都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不断地探索着中国新教育道路,大力倡导“教育救国”且身体力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难得可贵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从1913—1946年,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关于教育的论述中的确闪现着现代化气息。

1913—1926年是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留学归国后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兼带教务主任。1918年提出生活与教育不能分离的相互关系。1919年提出教学改革的思想。1919年4月21日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在中国是最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家,被蒋梦麟称为“教育界的福音”。在这一阶段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被广泛接受。1921年组织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会,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说,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1923年8月,开始推广平民教育,成立了南京安徽公学。1925年把“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1926年倡导乡村教育运动,开始争取设立试验乡村学校。这一时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关于教育救国思想。他通过在国内外的学习后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教育救国”的重要性,也是他树立教育救国的关键时期。教育救国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最低层的积淀层。他所谓的“教育救国”主要是借教育为一方阵地来从事救亡图存的事业。他明确提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就是为了“教育”这一大事而来的,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把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大事业,他倾其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通过教育以改造社会这一大事,直到1946年因积劳成疾病逝。早在1916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哈特莱大街1010号公寓里给该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的信中说: “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看到我们共和国突然诞生而带来的严重弊端,我深信如果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制的存在。我矢志以教育行政为毕生事业,这是去年夏天在日内瓦湖的基督教男青年会上促成的。”这一年他才25岁。1923年12月23日在中华教育改进促进社三周年纪念会及羊市大市平民教育会成立上报告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务时的讲话中说:“卫生问题、生计问题、道德问题、娱乐问题,以及种种别的问题都待解决,都是从事社会改造者不忍放弃的问题。但是人民不能识字读书也是个待解决的问题,恐怕是一个基本问题。”

2、关于教育功能的认识。1918年5月,陶行知在向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师生演讲《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中指出:

(一)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去善性中之恶分子;教育能养成共和之要素(共和有两大要素:一须有正当领袖,一须有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教育能传播非遗传的文化,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

(二)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

(三)各种教育之职业皆须视为平等。

(四)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一非为学生也。

(五)教育为制造社会需要的事业。当然,陶行知还十分客观的指出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并不完全属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是具有两面性。原载1926年11月5日《徽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中的《我的学校观》中提出: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教育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良的教育是“毁人不倦”。

3、关于“教学做合一”思想。这一时期,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逐渐形成的阶段,之所以说是“教学做合一”思想逐渐形成,是因为先有“教学合一”,后来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学做合一”。他的这一思想其实属于“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其中明显的体现着教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思想不谋而合,很是值得借鉴。1919年2月24日,陶行知先生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1号上发表论文《教学合一》指出:“依我看来,教学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第二种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能给予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了。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讲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得本源,求知识得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金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教与学不能分离,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价值,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在能力。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见解、不断发展。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是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兴奋和激情的课堂,是始终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的课堂。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不能年年照样画葫芦。”教师要树立自我批判与更新的素质,在时代发展的路途上,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的改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不断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让自己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和精神修养都得到修炼,成为有比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智者。1925年,他正式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什么是教学做合一?他进一步解释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生活对人而言是最大的概念,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但要强调重视课堂教学生活,而且要强调重视一切课外生活,要让教育教学活动不断的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我在阅读与体会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心的震撼,震撼于他在上世纪20年代关于教与学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述竟然如此清晰和前卫,这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我们很多教师始终把握不好而且也是很多学者花费大量笔墨来不断阐述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段论述,我似乎明白了其实教育是有着一定的不以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现象。当然,还有一层意思是终于明白了特级教师成学江为什么在为我的《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写的书评的题目竟然是《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的法子》。幕然回首,自己在近年里所从事的一系列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问题却全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真是“学而后知困”。教学的基本问题是教学生学会继而会学,归根到底是“教学生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突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师生交往、互动,实现共同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探究真知的场所,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成为师生心心交融的驿站。正因为这样,我在2008年6月18日的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祥云行动——提高高中校长课改领导力跟进培训”小组研讨汇报会上也是用以上观点做结束语的,旨在说明我们天天思考的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近百年前竟然被陶行知先生阐述的如此清晰。真是“今人”不如“古人”啊!

4、关于教育改造思想。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是新教育,而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国民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这是对杜威关于“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观点的深化。他指出: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我认为他1919年7月22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发表的《新教育》讲话中提到的“新教育方法”部分中的“共同生活”应该是当前经常频繁出现的“学会合作”。原文为“所以要国民有共和的精神,先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先要使他有共同的生活,有互助的力量。”在“注重启发”部分又引杜威的话来阐述“启发”为“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查出他疑难的地方;使他想种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些方法之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如其不对,就换个法子,如其对了,再去研究一下。”这其实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追求的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掌握一种研究的品质和方法。1923年1月15日,他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的《教育与科学方法》中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方法的五个步骤:第一步,要觉得很有困难;第二步,晓得困难的所在,就是要找出困难之点来;第三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想出种种方法;第四步,在众多想出的法子中去选择;第五步,用所选择方法来实验。用他当时用了两个形象比喻来说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第一种现象:如一个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的跑几十里,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第二种现象:如一去不坐车,不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到回来时,保管还能回来。掌握科学方法就如第二种现象。

同时,关于学校内部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关系的阐述,也是十分到位的。这是当前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且需要加以改变的现实问题,很多学校一般设教务处和德育处,管教学的主任不闻不问德育,管德育的主任也懒得涉足教学,互相之间各有领地,都“恪守本分”而不越雷池半步,从而导致教育与教学两张皮。更为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些地区和学校竟然在学校管理体制和职能部门的设置上进一步细划,打破传统的教务处和德育处设置,重新设置了学生部和课程部。真不知道这样的设置能否更好的将教育与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原载1926年11月5日《新教育评论》第2卷第23期中的《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中阐述了教育与训育的关系。训育上还有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以为学习知识与修养品德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甚至于一校之中管教务与训育者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至自相矛盾,必至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

5、关于教师素养问题。新教育必须有新教师。作为新教师,不但要有信仰心(事业心)、责任心、共和精神(合作精神),而且要有开辟精神、试验精神。所谓实验精神,主要是指教师的目光要深,要有创造精神,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所谓开辟精神,主要是指教师的目光要远,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合基础。“亲其师,信其道。”他在《师生共同生活——给姚文采弟的信》中说:“最重要的是教职员合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我认为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合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所以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全校教职员要偕同旧生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来同化新生。住校的教职员也断不能例外,如有例外,一定失败。”原载1924年12月8日《教育与人生》60期题名为《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中提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功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对教师,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合,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我想起了当年余秋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时首先做的一项重大改革便是全力以赴地简化学院内部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些生命机体的发展。)我们都是学生,教师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学生,就要负学问的责任。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简单地说,我们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1925年12月1日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的《学生的精神》中提出: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问,只有相当的了解,既洋洋自得,心满意足。尤其是在过教员生活的,觉得自己处在教师地位,不必再去用功研究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生精神包括三方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认为,他在1926年12月10日《新教育评论》上发表的《我们的信条》中关于乡村教师的十八条信条就是他心中的新教师的标准,其实也是对这一阶段他的教育思想的全面总结。这十八条信条是: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应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1927—1930年是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国民政府统治建立且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提出了晓庄精神,致力于办好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在各种演讲和文章中系统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这一阶段他还创办了一些乡村中心小学、幼稚园、民众夜校、救火会等,普及乡村教育。这一时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关于教育改进的问题。1930年他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辞条《教育改进》中提出教育改进的办法是:

(一)办教育者必须承认所办教育尚未尽善尽美,确有改进的可能。

(二)改进教育者必须明白自己的问题,又必须明白他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三)教育界共同之问题应同心协力共谋解决与改进。

(四)调查参观仅为取别人之所知以益已之所不知,会议仅为合各人之所知以成公众之所不知,吾人决不能藉此种方法以发现新理。

(五)调查必须有工具,方能明白问题之所在;试验亦必须有工具,方能考核方法为实效。

(六)教育之学术,非可独立存在。

2、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和推广。对于他的教育的核心思想,这应该是贯穿于他教育思想的每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创办晓庄师范来对这一思想进行试验和推广。1927年8月14日,他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演讲稿《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校旨趣》中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他有一个比喻让我很受启发,那就是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对待本土理论和外来思想。(教育不能像拉东洋车)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们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也就给他做得奄奄一息了!要在中国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一面实行工作,一面极力谋改进和解决。1927年11月2日在晓庄师范寅会上得演讲词《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这一阶段,他在各种文章和讲话中都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从而使这一理论趋于成熟,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

(一)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二)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

(三)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心上劳力”,以收手脑相长之效。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重知必先行”,“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有人说,这里的“行”只是一些琐碎的活动,与现在所说的实践还有区别。)

3、关于“生活即教育”理论的阐述。“生活即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一思想是他针对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的。1930年1月16日,他在全国乡村教育讨论会上的演讲稿《生活即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为了能够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加以区分,他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了对比。“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譬如与农民做朋友,是极好的教育,平常都被摈弃在课程以外。其他有效力的东西,也是如此,当然,生活中一部分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一部分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生活教育之下只有纵的分任,决无横的割裂。某人指导团体自治,某人指导康健是可以的。这是纵的分任。若是团体自治的知识是功课以内归教务主任管,团体自治的行为是功课的知识是功课以外归训育主任管,这就是生活的横的割裂,决说不过去。

4、关于“社会即学校”理论。这是针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提出的,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之所以提出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了反对教育不平等的现象,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也主要在于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学习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认为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更多起来,因为在这样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的。而“学校即社会”思想认为,一切都减少了,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受益。他极力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1931——1935年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日本局部侵略中国且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时期,他继续完善并宣传生活教育理论,创办公学团,推行普及教育运动和小先生制。这一时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继续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首先是关于教科书的编写问题,因为教科书毕竟是进行学校教育教学的载体。1931年8月他在《教学做合一下的教科书》中提出,评价教学做指导(教科书)的三个标准是:

(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了一个动作的力量。

(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又指出编写教科书的六个条件:(1)各门专家中须有几位去接近小孩子,或竟毅然去当几年中小学教员,一面实验,一面编辑几部教学作指导。(2)现在接近小孩子的中小学教师,须有许多位,各人开始研究一门学问,待研究有得,可以编辑几部教学做指导。(3)现在教科书的编辑者有志编辑生活用书,如缺少某种准备、专科学术或儿童经验,亦宜设法补足,然后动手编辑。(4)现在商务印书馆等每年大部分收入是从小朋友那里来的,应该多下来本钱,搜罗各国儿童,成人用书和工具,聘请上列三种人才,位校朋友多编几部可用的好书。(5)教育行政当局,从中央到校长,该给教员们以试验,或选择书本之自由。(6)全民族对于中国现代的无能的教育,该有觉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该使之普遍实现,若再因循苟且,则可以以救国之教育,将变成亡国之催命符。关于符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应该具体到什么样子呢?他通过论述教育法演进的阶段提出: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的一些道理。原载于1932年9月20日《消息》中《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中有一首歌特别能够说明他关于如何通过实践以达到“做“的目的。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打好佬。

2、进一步推广生活教育理论。1934年4月16日《生活教育》第1卷第5期中《给国英的信》中阐明乡村教育的十二原则: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劳动即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行是知之始;教小孩子做小先生;教小孩子自己教自己;教劳苦大众自己教自己;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工学团:用众人的工作养活众人的生命;用众人的科学明了众人的生命;用众人的团结力量保护众人的生命。)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看看他形象的语言吧:传统的教育“教学生自己吃自己”(消灭了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属于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不叫学生自己吃自己”(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传统教育“叫学生吃别人”(教学生读书就是升官发财,„劳心者治人‟),生活教育“不叫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必须现代化,“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

3、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形成。1933年他发表了《创造的教育》,这是他创造教育思想形成的标志。他的创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内容,旨在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是一种既有别于中国传统,又有别于西方情形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反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的理想境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大众性、实践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1936——1946年是第四个阶段,也是他人生的最后十年。这一阶段正处于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他的教育思想中融入了浓浓的国难教育思想,他开展国难教育运动、大众教育运动、人民教育运动和救亡运动,继续推行小先生制。创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成立生活教育社,创办了育才学校,提出了全民教育思想。直到1946年5月25日因脑溢血病逝。

1、深化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位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942年7月20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日讲话中提出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2、“三全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指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全面教育。面对中华民族危难的不断加深,他提出民有(教育属于老百姓)、民治(教育由老百姓办)、民享(教育要满足老百姓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的“全民教育”主要是指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把治愚与治穷相结合;“全程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促进国家现代化、民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全面教育”是指建立“合理的人生”,实现人类的最后解放,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1945年9月18日明确提出了“全民教育”及其指导原则:民主第一(民有,民享,民治);全民教育(一律平等享有受教育机会);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不断进步);民主教育的基础应该从婴儿开始;社会即学校;培养有责任感、荣誉感及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传递知识给别人的人;应发现小先生作为义务教育的先锋……

3、关于做学问。荀子说“好一则博”。意思是说有了一个专一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列,自然而然的广博起来了。做学问的主要途径是:集(搜集),钻(钻研),剖(分析),韧(坚韧),只有这样,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的确,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并循着规律缔造着教育的本真。在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其中有很多思想都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吸收陶行知先生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进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饯行者和落实课程改革的排头

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

加强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旨和重点,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学习借鉴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对我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陶行知的有效教学思想进行浅析。

一、内涵:用书、创造、求真

有效教学是有实效性的教学。这实效性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其实,有效教学并不是现在新提出的。中国古代孔子等教育家早就提出“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强调在教学中要破除一个“虚”字,倡导一个“实”字,主张“实修实证”、“以实济空,以动济静”,概而论之就是“黜虚崇实”。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并借鉴了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有效教学理论。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读书”一定要“用书”,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涵。

我国自古至今都把读书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学生读了许多书,但不会运用,这就是无效。因此,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在这问题上,陶行知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他批判了脱离“用读”的读书,认为这是死的、假的、静的读书,是没有生命力的,障碍生产、建设、创造的读书。他大力呼吁“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根据陶行知的论述,要用好书必须要做到:一是把读书和用书这两者统一起来。首先要认真读书,这是获得专门智能的基础。对学生来说,一定要通过读书把握好国语、数学、外国语和科学方法这“四把鈅匙”,防止产生“裂痕”。同时,要把读得的知识与思想和行为结合,使知识的根必须安在自己的经验里。陶行知认为,学生掌握知识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而“亲知”(学生个体的“行”,即实践)是“闻知”、“说知”的基础。学生个体获得直接经验是接受间接经验和进行推理的根基。因此,与其说“读书”,还不如说“用书”,“读书”和“用书”绝不能分开。二是读书和用书都要以“做”为中心和基础。事情怎样做,就需怎样读、怎样用。陶行知举了一个学游泳的例子。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陶行知认为,读书的有效性要体现要“做”上,而“做”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行动的效果、思想的凸现和新价值之产生上。

2、“致用”一定要“创造”,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

我国古代传统的经世致用教育思想以“致用”作为最高境界。而陶行知先生却不以“致用”为满足,始终把“创造”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我们从陶行知对教学改革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陶行知大多是谈的“创造”,而且他的教学有效和“致用”思想总是和“创造”联系在一起。陶行知认为,“致用”即有用于世,就不可能没有创造,创造是“致用”的本质功能。他明确地指出:“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他深刻分析了人类历史是一部创造史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创造力是我们千千万万的祖宗在至少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的结果”。在他看来,创造力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教学培养创造能力的普遍意义。他还进一步论证了儿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论断,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这地,并大声疾呼教学要尽心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最大体现。

3、“求知”一定要“求真”,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内涵。

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求真”。陶行知的有效教学思想突出了一个“真”字。他认为,求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围绕“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主线展开的。他多次告诫青年学生,不要一味求知,要切记“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大字,将终生受益。陶行知所提出的“真”,既不偏于道德一端,也不只是求科学真知一端,而是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合二为一,是“真善美合一”的综合素质的体现。陶行知认为,有效教学首先要学生“立身”,奠下“公德”和“私德”两块基石,筑建好“人格防”,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态度和能力,克服无知、武断和偏见,发展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理、会通、分析等能力,以求实和严谨的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再次,要让学生接受美育的熏陶,创造美术精神,追求质朴,远离奢华庸俗与低级趣味。这几方面是不能分割的,统一成“真善美之人格”。根据陶行知的理论,有效教学最终还是要“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这是整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不完全、命分式的发展。

二、原则:自主、和谐、实践、发展

有效教学原则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必须坚持的准则。陶行知虽然对有效教学的原则没有单独论述过,但是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实践都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从他的论述和实践中看出,他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围绕“自主、和谐、实践、发展”这八个字开展的,具体地说要坚持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有效教学过程包括有效教的过程和有效学的过程。这两方面只有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对此,陶行知指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要从学生兴趣愛好出发,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把教与学统一在“做”上,“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同时定位在“做”上,教师才能教得主动,学生才能学得活泼,教学双方才能有效。要处理好教与学关系,陶行知还提出,要注意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的倾向;另一种是教师只管教,不问学生的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教学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是盲目地灌输学生,给弄成了烧鸭。根据陶行知的这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与学的关系不和谐、不统一是造成教学过程无效性的重要原因。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双方,他们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进展。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确立有效教学的责任意识。对教师来说,要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切实做到爱教乐业,献身教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同时教师一定要好学不倦,博学多闻,精通教学业务,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生来说,要有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动力,具有“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的精神,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确立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并不在教,而是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生是有效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有效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陶行知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拿学生去配书本”、“拿书本去配学生”的做法,认为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陶行知认为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要途径。他指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更要进一步说,使他不得不愤,使他不得不悱。”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在教学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的,教师要关爱学生,学生要尊敬教师,师生互尊,以人教人。他说:“教师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界限;人们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好多的教训。”他又指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师生在情感、精神上的沟通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3、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纲要草案》中提出“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他指出:“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开启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他同时强调:“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至于“意志教育”,他认为它“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他还认为“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所以,陶行知主张学校应实施“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得到完备的发展”。我们只有像陶行知那样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使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合一,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生扎实地掌握好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目标。陶行知一贯主张以生活教育为中心,认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他强调一定要学好理论知识、前人经验,全面接受“人类全体的”和“间接”的知识,并明确指出,假如我们要抹杀别人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不去学习和运用,那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呆子。他还说:“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说,‘以一知万’无论他是一隅三反,或是以一知万,那个‘一’必定是安根在自己的经验里,自己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有了这个‘一’才能收‘三反’‘知万’之效。”在这一点上,陶行知己经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说得很清楚了。陶行知在教学上强调“做”,强调实践,并不是轻视理论知识和不要接受前人的经验,而是要求“手到心到”,“以期理论和实践之统一”。他在育才学校就是按照个原则,规定了“注重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实施有效教学的典范。他还再三强调在教学上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朵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和教;另一种是一提到教学就会联系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学就是读书和写字,除外便不是教学。这两种误解直接影响了有效教学的实施。

5、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注重差异的关系。

因材施教是我国孔子创立的一条重要的有效教学原则。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这原则。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照顾差异,坚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得到有效发展。他深有体会地说:“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如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力就小些。教师教育儿童,就要按他们的需要的力量如何,不能拉得一样。儿童不但有需要,而且还有能力。如男女遗传下来的生理不能一样,他们的能力亦不能一样。有因年龄不同的,有因环境不同的,有因天性不同的,因此,教师教育儿童,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他还形象地把教师比作园丁,园丁因作物性质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方法也不同。他说:“需要因村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我们培养学生就和作物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所创办的学校,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个性,促进了发展。

三、方法:诚、活、动、新

陶行知指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根据陶行知这论述,我们认为教学做合一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方法。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字:

一是“诚 ”。这“诚”是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真诚而实在的学习态度,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智育大纲》演讲时说,智育所有事,而皆所以致其诚也。故本校智育,亦以诚为本。这“诚”的涵义是指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陶行知要求学生以求实和科学的态度来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实现其“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有效教学目标。

二是“活”。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陶行知认为旧教学的积弊就是“死”,既脱离生活,又无创造。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按照陶行知的主张,教与学都要走向生活,贴近生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即教师要在做中教或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或学中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向极乐世界探索”,“人人做研究工作”,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三是“动”。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动、学生动、师生互动,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注重自学,参与实践,探求真知,获得体验;在自学中遇到疑问、矛盾、困难时,主动发问,在发问解决问题中求得长进。其次,讨论也体现学生的动。陶行知认为讨论有交换知识、彼此鼓励、互益兴趣三大好处,但必须做到“四戒”,即戒闲谈、戒盲从、戒成见、戒武断,他主张讨论要有“忘己忘人”、“真理是徇”、“独抒己见,不畏诽谤”的良好心态。再次,学生的动还体现在学生的运用知识上。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对教师来说,“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于知识有新旧之分,“征求知识之方法,亦随知识之性质而异”,学习旧知识有二法,一曰交谈问答;二曰读书上。学习新知识亦有二法,一曰观察;二曰实验。他认为实验的方法“既能塞陈旧之源,复能开常新之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强调,“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学问。陶行知提出了“十字诀”、“五字诀”、“八问”。“十字诀”为:一序,即循序渐进;二勤,业精于勤;三恒,持之以恒;四博,博览群书;五问,不耻下问;六记,做好笔记;七新,温故知新;八专,专心致志;九思,多加思考;十创,敢于创新。“五字诀”是:“一”,即专一;“集”,即搜集;“钻”,即钻研;“剖”,即分析;“韧”,即坚韧。“八问”是:什么事、什么人、什么缘故、什么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数目、什么动向。

四是“新”。有效教学是创新教学。陶行知认为,这个“新”的涵义:一是“自新”,从实际出发的新;二是“常新”,经常新;三是“全新”,内外一致的新。陶行知还认为,以教人者教己,以自觉者觉人,这是创新教学的前提。他提出,要引导学生创新,教育者必须要有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师要加入学生的队伍之中,相亲相知,共同生活,共同创新。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思考,提离奇古怪的问题,要避免武断和强求一致,对学生有价值的设想要用激励的方法,支持他们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创新。陶行知强调,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就是说,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才会结出丰硕的有效教学之果。

浅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指导意义(网络收集)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和认同,现代教育理论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而引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新路子。在学陶师陶风气日益盛行的当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无不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开动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陶行知先生指出:“智育注重自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会学习才能有创造。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灌输的时间多,学生听、记、背得苦,学习效果差,学习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陶行知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拿学生去配书本”、“拿书本去配学生”的做法,认为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陶行知认为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要途径。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教师真正做到“六大解放”,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自己,只有尊重才能产生和谐,才能谈得上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才能形成课堂合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这与陶行知提出的“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年陶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及其成功实践,对于今天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

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

陶行知强调,“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

此外,引导学生自主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学习新知识有二法,一曰观察;二曰实验。他认为实验的方法“既能塞陈旧之源,复能开常新之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把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关注全体学生进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有超常,也有弱智,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中并不多是所谓的“朽木”。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师还是比较浮躁,容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动辄以“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相称。也有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认定学生是与生俱来的好坏良莠;冷落了大多数,打击了一大片。

其实,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所谓学生难教,其实主要是要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因为有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而“回报”较少,教师往往不愿在他们身上花时间。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所在,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打一些浅显的比方,多用一些贴近现实的例子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诱使他们养成自觉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帮助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陶行知的学生观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教师教活书,学生用活书”、“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过程”。教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体会、运用、感受到有趣、有理、有用,通过生活问题学科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教材,学习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有效教学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育人”为己任的意识,内化陶先生的思想精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发布时间: 2010年5月10日 点击: 729 次 责任编辑: wzd

林惠娜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虽早已乘鹤仙逝,然而他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经社会的洗礼、实践的验证,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教育的至理经典。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他提出了“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学非问不明”。因此,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一种教学艺术的追求。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可通过直观、游戏、调查研究等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节课时,我课前引入一个猜数字游戏:给定1~100这100个自然数,计算机随机出一个1~100之间的整数,通过操作键盘让同学们去猜这个数,对于大家每次猜测的结果,计算机的提示是“对了”或“大了”或“小了”。通过游戏的引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实行合作,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阐述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来体验二分法的思想和作用。

又如,在平时的教学,我适时给学生讲,“无穷的希尔伯特旅馆”,“3次方程求解的故事”、“空城计与反证法”、“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等数学故事,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等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以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乐意走进数学课堂,去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所以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始终。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这与陶行知提出的“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后能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会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意:

①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③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阅读的同时,我还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我们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注重学法研究。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教师真正做到“六大解放”,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自己,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才能形成课堂合力。

三、关注每一位学生进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的良言忠告。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不论我的学生现在多么“差”,我都要多加鼓励,最大限度地给他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个赞美。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期待、关心、帮助、爱护,那么他就会得到发展,就会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变化。因此,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用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身处地地位学生着想,既爱“优生”,又爱“差生”。

开学不久的一节数学课上,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我正高兴于学生的投入时,发现她——陈晓丽一人坐在座位上而没有融入到小组讨论中。我走到她面前,她似乎发现了什么,抬起头,茫然地望着我。我对她说:“来,把你的见解说给我们听听,看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晓丽霎时满脸通红,低下头默不做声。我立刻意识到晓丽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对她说:“是不是没想好?那你先听听同学的想法。”她轻轻地点点头。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晓丽。她胆小、性格内向、不爱与同学们交往,课堂上非常安静,从不举手发言。她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我决定帮助她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上课时,我有意地注视她,用目光鼓励她。我有意向她提一些她能回答的问题,一旦问题答对了,我就在全班面前表扬她,使她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发现她的记忆力不错,对三角公式总能记得很熟,有一次我当场决定默写公式,而且要她板演,板演结束后,我示意学生给她热烈的掌声。布置作业时,我会特意布置一些适合她的作业。对她交上来的作业,我都会给她注上一句简单的话,从“有进步”到“真棒”,再到“太好了”。小组合作讨论时,我会让组长安排简单一点的任务给她。这样,在我和其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增强。现在提问她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小组讨论时,她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这表明她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多给学生鼓励和赞扬,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巨大的心灵感应,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树立学好数学自信,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师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教师教活书,学生用活书”、“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

比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一节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2008年11月11日即将在汕头市举办侨博会,如果设计一幅“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宣传画悬挂在林百欣广场处,要求画面面积为40m2,高与宽的比不大于1,画面上下各留0.2m的空白,左右各留0.5m的空白,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确定画面的宽与高,能使宣传画总占面积最小?问题引出后,学生很有兴趣,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情感因素,取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的原理,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做基础,就很难去接受和学习其他知识,这势必要求我们重视数学学习,以此来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

又如:我在教学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课时,发给学生一个卷尺和专业量角器,让全班学生到操场上去解决以下问题:谁能丈量出旗杆的高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自觉地看书,对照着书上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加工,说着自己的解决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自己实践解决问题,大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我适时地把激趣、启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以陶行知教学思想为基石,将满腔热情化作春风化作雨的倾注给学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播撒春雨,送去缕缕春风,催发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茁壮成长,我想这是教学工作的最大乐趣吧。

第二篇:陶行知思想论文

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大新镇李王小学

王锋

内容摘要:“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的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 生活情景

一、合理用好教材,使数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带来真实的人民币,在课堂中创设“公交车上买票”、“现场兑换人民币”、“超市购物”的模拟情景,全体学生时而分组活动,时而全员参与,就像生活中真实的那样,趣味盎然,便于每个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体验人民币的用 处,体会了实际运用时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感悟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有价性。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学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中,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 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例如:教二年级《可能性》一课时,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中进行,先是提出问题:任意抛出一些硬币,你能肯定一定是正面朝上吗?接着三次分组摸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每摸一次球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新的矛盾,激起新的求知欲望;然后,又通过转动三色盘进一步证实各自的设想,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的理性认识;最后又通过摸球,放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使自己的认识向广度、深度中延伸、扩展。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才能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设计“生活情景”,返回生活现实,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曾经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 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进行练习或实践,创设“生活情景”,开展演练,就能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逐步培养。

1、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字编码》时,让学生学习完新知以后,在练习部分可用媒体(FLASH)创设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偷进行入室抢劫后,逃离了现场。等警察赶到时,只发现了一张残缺的身份证,一个电话号码。请问在这个案件中,哪些数字信息能帮助破案?这样一个用多媒体播放的小短片,情节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学生非 常感兴趣,因此在课上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为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2、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排数中的学问》时,在学习新知后的巩固练习中,选择3位学生上来排成一行,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在学生思考并作答后,就可马上对三位学生进行排列,把所有不同的排列方法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出来,从而可让学生直观体会排数的思考方法,同时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完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之后,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挂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贴对了奖励一张红苹果贴纸。最后设计让小朋友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教师设计的有座位号的“电影票”,让学生自己去跟事先设计好的座位号对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这样模仿生活中看电影的情景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图形后,引到学生找找生活中立体图形,也可用学具搭一搭或画一画生活中的图形。从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还可延伸到课外,布置课外实践作业。例如:学了分类后引导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或家中的玩具,并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将它们分类的。学了“时间的认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制定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数学思考,又渗透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纵观“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注重“实践”,也就是以“做”为中心,反对“教死书、死教书”,反对脱离生活的假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在推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向课程标准看齐,勇于创新、努力探索,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的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索、自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主动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造。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四篇:借鉴陶行知德育思想

借鉴陶行知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人格

2004-11-15 来源:安师大附中顾学雷

借鉴陶行知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人格----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德育工作 获芜湖市2004年陶研论文一等奖

摘要: 网络信息化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借鉴陶行知德育思想,结合我校实际问题,论述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应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时呼吁社会应该构筑新的网络道德体系,形成新的时代网络文明,尤其是网络德育工作者更应该律人律已,依照陶行知德育思想来发展网络空间,使得在网络天空下的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虚拟的世界里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字: 德育思想 网络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它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的,这都说明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应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科技革命,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快、传播范围广。当我们在享受着这顿“世界大餐”的美味时,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难题。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引起了社会对构筑网络道德观念的关注。色情网站上大量的色情文化,一些有悖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论,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犯罪等等,都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危害,严重影响他们正常健康的发展。网络的发展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道德教育如何去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并形成网络时代新的道德观念体系?面对这个挑战,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去思考、探索、行动,绝不能够视而不见,自行其是;也不能被动防御,疲于应对;而应该主动出击,在这个全新的网络空间中去占领阵地,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发展之路。

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知道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网络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充分利用,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自觉地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和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 一.陶行知思想在网络环境下德育的意义和作用。

陶先生认为 “德育是做人的根本”。强调加强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陶先生还精辟地论述了道德观念必须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意义,要求人们要不断修正个人伦理道德观和规范,与社会同步地更新自己人生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信息时代里,课堂可以无限的延伸。但课堂依然是文化课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一素材内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各科的要求进行整合,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形成科学的整体认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随着网络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渐趋成熟,道德教育可以借助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体育甚至游戏等多种网络载体,来宣传我国社会的主体网络道德观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果都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开发这些信息资源,并通过网络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扩大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反动、色情、暴力、犯罪等信息的入侵。就我国来说,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上网计算机有350万台,网站有15000多个,网民达1700万。网民中,学生的数量最多,有的学校几乎被网吧包围。曾经,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网吧,竟然发现里面坐着几个本校的学生。作为我校网站论坛学生讨论版的版主,我是以一种宽容或是欣喜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上网这一现象的。毕竟,网络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上网成为无法遏制的大趋势。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又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推行信息化进程。学校各个办公室均配置电脑,还有教师电子备课室,两个网络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学校预期在今年暑假在每个教室配置电脑、投影仪。并且,我校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电脑特长班。由此可见,学校是花大力气,巨额投资,准备在信息化这一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这无疑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网络与课堂的整合,使学生可以在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占有的学习资料比以前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真正作到自主学习,从而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基于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加上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面对网上如此纷繁芜杂的信息,难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如我校网站刚开通的时候,个别学生受外面网吧的影响,把学校论坛当作发泄情感的地方,经常发一些这样的帖子,比如对课任老师的不满,对班主任老师的批评不理解,与同学关系的不够融洽,也有一些过激言语等等。我们管理员看到这样的帖子后都及时回复,并向主管领导汇报,积极采取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到目前为止,我校网站学生论坛已经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个能够交流信息,畅谈心声的虚拟空间,大家都非常遵守论坛守则,学生之间相互监督。面对已经到来的网络时代,学校应该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作为一个网络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涵,才能把好网络空间的大门。陶先生认为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3)培养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理想,重视个人修养建筑起坚固的人格长城。

(4)培养文明的习惯,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革除恶习。

他在《百侯中学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追求真理做真人,善于创造全面发展的人。

在信息网络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全校德育系统。细心观察一下我校校园网,有校园新闻,教育动态,教师主页,学生主页,还有涉及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德育在线。这其中有班主任之友、心理咨询、家长学校、还有校园文化等小栏目。德育教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形成德育传播信息库,使学生能够从网上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主旋律”教育、“三基”教育、“三德”教育、“三讲”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在全校真正形成全员德育的网络格局。比如在网络中开设栏目宣传我们社会的主体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息,形式可以活泼多样,在“德育教室”中开设德育讲座,在“与圣人同行”中引导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在“德育调查”中就青年人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等等。同时,学校主页可以建议上级部门组建学校间互联的网络与网点,形成一个德育网络群。这样,学校之间互相交流先进的工作方法与心得,达到资源共享。大力开发中文界面的网络信息资源,在其中传播生动直观的网络德育教育信息,让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和网络时代生长出来的先进道德观念能够通过网络影响学生。

网络给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阵地。如果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教育的空间,我们的主体思想道德观念在学生接受的网络信息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反动、色情、暴力和种族歧视等垃圾信息的入侵,我们就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加以影响。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充分理解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学做真人”,“教人求真”,然后我们才能把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做到与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要求相互融汇贯通。

二、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与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要求的一致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一个现代化的人必须取得现代化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化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化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这个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从事工作的才能,一方面就是具备道德品质与文化修养。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也离不开网络。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电脑,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和优良的品行。在思想教育方面,德育网站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网上网下相结合,让学生提高其信息臻别能力。对反动.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网上聊天,可帮助学生交流信息和思想,但是决不能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虚拟的世界连着真实的世界,影响着每一个坐在电脑前面的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人。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和责任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逐步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网络技术,该做的努力做好,不应该做的坚决的不做;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从小培育正直、真诚、宽容、仁爱等基本的人格素养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素养。

同样,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目前,我市正在实施“校校通”和“电子政务”工程。规范网络文明,成为讲“网德” 的优秀 “网民”。在此,我们还要处理好“网管”与“网民”的关系。“网管”是因特网的“把关人”,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网络工作者的“网德”教育。“网民”是用网的,而“网管”是建网、管网的,其作用比网民更加重要。许多教师和校领导在自己的学校里就担当着“网管”的角色。教师的网民形象尤为重要,一定要律人律已,推进网络文明。许多学生都很喜欢在论坛里评论自己的老师,我校的学生就曾经在网上发出让“网民”给自己老师和领导打分投票,给自己班级打分投票的帖子。这种帖子的回复率很高,影响触动也很大,因为在这样的网络中大家不必担心现实,可以客观真实的发表意见。虽然这样的举措是学生对事物的客观评价,其实是对我们教育者自己的鞭策。建议学校建立“师表工程”,按照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学、勇于创新、勤于育人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文化业务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外学校也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软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民主制度建设也同样对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发起弘扬互联网精神文明的“网络文明工程”。

总之,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各级学校的德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不仅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还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网络虚拟的社会中接受教育。面对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世界对学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其中传播生动直观的网络德育教育信息,让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和网络时代生长出来的先进道德观念通过网络影响我们的学生。充分学习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弘扬互联网精神文明的“网络文明工程,大家一起构筑新时代下的德育网络体系。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青少年能够在纯洁的网络天空下茁壮成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芜湖教育信息港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3日 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网

上海市徐汇教育信息网 新浪网

第五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

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

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

何谓“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 陶行知认为:

“„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反映了:

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3〉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即当今讲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

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所以说“教学做合一”实质是:

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3〉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2.科学性原则: 陶行知说“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3.前进性原则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抗战时期,陶行知提出:“拿抗战的生活来克服妥协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4.全民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终生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6.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全面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陶行知乡村教育五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到民主教育目的,(“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积成的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及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体劳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特点及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批判和继承

1.陶行知反对旧中国的教育许多弊端,反对洋化教育;但不是全盘否定教育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盲目排外。他的生活教育论是批判地继承了教育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即反映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

陶行知在总结生活教育12周年讲话时说:

“反对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我们对于外洋输入的真知识是竭诚的欢迎”;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

“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

“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教育学说有联系却又有本质区别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是儿童从做中学过程”

陶行知师从杜威,但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根本突破,将其思想翻半个筋头,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得到解放扩大“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3.陶行知对中国教育史优点鲜明继承

“教学做合一”是对“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说批判吸收;大学目标“在明民德”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改造;他批判继承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及“集体生活自觉教育”教育原则;他提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意”

“富贵不能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情操作为办学准则,体现陶行知为新教育矢志不渝的道德风范。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相通之处。

1.教育目的相通: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遂民生保民族”的全面教育”

“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以人为本教育观相通:共同批判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应试教育”带有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活教育”“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3.从教育内容看二者有一致相通性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

《纲要》所讲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从教育方法看二者符合认识论思想

“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除了需要大联合,还要把人的“心墙”拆去,才能与社会沟通,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出来”,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拆墙”的问题,否则影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再次“生活教育”提倡“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与今天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终生教育息息相关,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生活教育”主张“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教育,联系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远程开放教育提上日程,学习“生活教育”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深刻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为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

下载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为了弘扬陶行知精神,响应我院“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号召,我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 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

    爱满天下 陶行知思想

    爱满天下”——学习陶行知思想的感悟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是我国众所皆知的伟大教育家,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一)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仇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