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
第一次课教案:课时3节 本章重点:1.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
本章难点: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2.民事诉讼法学是专门研究民事诉讼实践和国内外民事诉讼理论的科学。
一、介绍诉讼及三大诉讼的基本概念
诉讼,俗称打官司,是指司法机关和案件的当事人,在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为处理案件而依法定程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有三个基本阶段,即起诉、审判、执行。刑事诉讼还包括侦查。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处于主导地位,当事人则基于诉讼法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进行活动。
基于诉讼所要解决的案件的不同性质,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处理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关系的活动。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而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裁决的活动。
简要介绍三大诉讼法的区别:
我国三大诉讼法均属于程序法,是相对实体法而言的。刑事诉讼法相对的是刑法(适用法律刑法典);民事诉讼法相对的是民法(适用法律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相对的是行政法(适用法律有行政复议是政策性的东西,行政处罚)
1、适用法律不同
2、解决问题不同:刑诉讼解决犯罪与刑罚
民诉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争议
行诉解决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争议
3、诉讼主体不同:
4、举证责任承担不同:
5、还有一些制度上不同:
第一章 民事诉讼
一、民事冲突
(一)民事冲突的概念(有人又称作民事争议或民事纠纷。)
所谓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各种原因对民事权益状态或民事权利归属的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如婚姻家庭冲突、著作权冲突、荣誉权冲突、债权债务冲突、损害赔偿冲突、合同冲突、海损事故冲突、货物买卖冲突、房屋租赁冲突、山田水利冲突、森林草原所有权归属冲突等等。
形成各种民事冲突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原因,也有人文个性的原因。
(二)民事冲突大体上有下列特点:
1、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无论是公民之间或是法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也无论是中、外公民或是中、外法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主体始终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相互之间不存在命令服从上下隶属关系,在法律法规面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2、民事冲突内容的特定性。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民事冲突,从质上说尚未激化为刑事犯罪,从度上说并非是无益之争而是民事权利义务之争。这种权利义务之争可以高度概括为财产权利义务之争和人身权利义务之争。
3、民事冲突的可处分性。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和内容的特定性,决定了主体对内容的可处分性。基于不同的理由,主体可以行使权利,也可以让渡权利。
4、民事冲突的可处理性。既然是民事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义务之争,主体又享有处分的权能,因此,任何民事冲突都可以采用和平的方法处置,实践证明它们是可以平息和解决的。
二、解决民事冲突的途径
在我国,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有下列五种:
(一)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解。当事人是民事冲突的主体,根据国家法律,他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皆由当事人自行决定。(二)有关部门依职权处理。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组)调解。(四)仲裁委员会仲裁。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冲突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冲突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的方法。仲裁属民间性质。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提交仲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仲裁程序不能启动。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员也由当事人选任。仲裁的最大特点是快速、简便。随着国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五)民事诉讼。民事诉讼即老百姓所讲的“打民事官司”。相对于人民调解、当事人自我平息、单位(或部门、社区)处理和仲裁机制而言,民事诉讼是典型的公力救济形式。这种公力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民事诉讼还是国家处理民事冲突的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手段。因此,国家往往要对诉讼的主体、程序、制度等作出严格的规定。以上五种调整民事冲突的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底选择何种机制解决民事冲突,其主动权在当事人手中。
三、民事诉讼
所谓民事诉讼是指国家为维护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民事权益,在当事人和除当事人之外的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冲突以及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活动。
民事诉讼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公力性质。民事诉讼不同于其他解决纠纷方式,它是在国家审判权力介入之下,对民事纠纷通过国家的司法程序进行解决。
(二)民事诉讼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依法的含义一是依照民事实体法,二是依照程序法。
(三)民事诉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民事诉讼活动是分阶段向纵深推进的一种活动。民事诉讼活动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活动分为一审阶段、二审阶段、执行阶段和审判监督阶段。在每一个审理阶段里又细分为起诉阶段、法庭准备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制作和宣告判决阶段等。一般地说,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阶段是前阶段的继续和延伸。
民事诉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专指民事案件的审理和判决过程,不包括生效判决的执行阶段。广义的民事诉讼不但包括案件的审理和判决阶段,而且包括生效判决的执行阶段。现阶段我国的民事诉讼属于后者。
四、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的目的,实质上是指国家设计的民事诉讼制度所企求达到的目标或结果。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的作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民事诉讼的目的有不同的表述。因此,在理论上形成了不同的学说:
(一)私法权利保护说。又称私权保护说,该说认为,国家设立民事私法制度,表明其禁止当事人通过私力救济去实现自我的权利。作为代价,国家就应当承担起保护当事人权利的职责。故民事诉讼的目的应当是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权。
(二)私法秩序维护说。该说认为,民事诉讼制度是国家设立的,设立目的的着眼点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某个人的私法权利,虽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私人权利的作用,但从立法者的角度看,它的根本出发点还是维护统治阶级所还需要的私法秩序。
(三)纠纷解决说。此说认为,在历史上,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存在。即使在私法不太发达的社会里,解决纠纷的手段和制度即已存在。民事诉讼就是解决纠纷的程序和手续的总和,所以,不能认为民事诉讼的目的只是实现私权,它并不是以确认当事人原有的权利为出发点,而是为了解决纠纷。
(四)程序保障说。此说认为民事诉讼的正当性来自其程序的正当,而不是结果的正当。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当事人在诉讼中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过程中能平等地使用攻防手段,不能认为民事诉讼程序仅仅是法院达到正确判断的手段,事实上,民事诉讼过程本身就是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为实现当事人的自律性的纷争解决提供程序的保障。
(五)多元说。即认为审视民事诉讼的目的不能仅从国家的角度也不能仅从当事人的角度,而应当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民事诉讼的目的既有对当事人私权的维护,又有对民事纠纷的解决,也有民事程序的保障,还有统治阶级私法秩序的维护。
五、民事诉讼与其他解决纠纷方式的异同
(一)民事诉讼与其他救济方式有着诸多共性:
1、本质相同。民事诉讼从本质上说是对当事人民事权益的救济,其他非诉讼救济方式(如和解、调解、行政机关处理和仲裁)本质上也是对当事人民事权益的救济;
2、功能相同。就目的和作用论都具有定纷止争的功能;
3、就参与主体而言都必须有当事人参加,有时也有证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参与;
4、就救济方式的原则而言均须坚持合理、公平。
(二)民事诉讼与其他救济方式也存在许多差异:
1、民事诉讼与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解的区别。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解的基础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它不存在第三者的介入。民事诉讼则是第三者(人民法院)对纠纷介入的机制,此其一。其二,当事人自行协商一般不存在固定的程序和格式,民事诉讼则必须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格式;其三,当事人自行协商的结果只对双方当事人有道德上的约束力,对社会及第三者并不能产生任何拘束力,因此当事人自行协商的结果不能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经过民事诉讼形成的法律文书则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特殊的强制力,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时他方有权请求执行机关强制实现。
2、民事诉讼与单位(部门或社区)处理民事纠纷的区别。单位(部门或社区)处理民事纠纷是职责使然。实践证明,单位(部门或社区)处理民事纠纷时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程式,虽然它也要讲是非曲直,但更多的是作劝说工作,虽然也要讲证据但更多的是讲利弊得失,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规劝双方是此种非诉讼救济方式的基本特点。民事诉讼则是人民法院秉公执法、居中裁判,它严格地按照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的规则行事。单位(部门或社区)依职权处理完纠纷后不制作法律文书,而民事诉讼的结果肯定会形成法律文书。
3、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的区别。其一,二者法律性质不同。其二,根据不同。第三,主持人不同。其四,效力不同。
4、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区别。首先,二者的法律性质不同。其次,二者提起的条件不同。最后,二者的程序设计、原则制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所谓民事诉讼法,是指由国家制定的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
民事诉讼法既是人民法院处理、解决民事案件的操作规程,又是当事人起诉、应诉,进行诉讼和申请执行的行为准则,也是除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之一。民事诉讼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没有民事诉讼法,民事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将失去强有力的司法保护;没有民事诉讼法法院难以实现自己的审判权;没有民事诉讼法当事人难以实现自己的诉权。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在法学理论中,人们一般把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大类。凡规定公民、法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义务者为实体法。凡规定公民、法人行为方式或行为过程的法律称为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如何起诉、应诉、进行诉讼,法院如何循序渐进的公正、公平地解决纠纷、平息矛盾,其他诉讼参与人如何为诉讼行为等。当主体不遵循民法规范或在遵循民法规范过程中产生了歧见时就有可能诉诸法庭。这时,民事诉讼法的功能就会充分呈现出来。
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民事诉讼法只调整民事纠纷的解决这一个法律部门。对于其他纠纷如行政纠纷等由其他法律部门调整。
(三)形式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与实质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包括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执行程序两大部份;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只包括民事诉讼程序部份。
民事诉讼法有形式意义的民事诉讼法与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之说:所谓形式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从外观上从形式上一望即知它是民事诉讼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所谓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能规范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法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外还包括隐含在其他法律中实质上对民事诉讼起着潜在指导作用的相关规范。例如,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第6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对于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当事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或者多民族聚居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婚姻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民法通则》第24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消对他们的死亡宣告”等等。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批复和有关指导性案例也属于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范畴。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例与结构
任何一部法律均有其结构,并按一定的规则自成体系。民事诉讼法也有自身的结构体系。了解除他的结构体系有助于理解其基本框架,掌握了他的基本框架便于熟练地运用民事诉讼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是由总则、分则两大部份有机地构成。总则(第一条到一百零七条)对分则起统帅和指导作用。一般地说,总则的规定比较抽象、概括、集中,它的适应性较强。总则的内容主要涵盖诉讼大的方面,如立法的指导思想、诉讼的基本原则等。总则部份的内容有:
(一)任务和基本原则。(第1至17条)任务集中体现在第2条:“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中。第5条至17条则是关系原则的规定。
(二)主管与管辖内容。(第3、4条及第18至第39条)主要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和内部的分工问题以及对受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第49至62条)。内容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诉讼代表人以用诉讼代理人的资格、地位、诉讼权利与义务等。
(四)诉讼证据(第63条至74条)。主要规定民事诉讼证据种类、证明责任、质证、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和证据保全等事项。
(五)其他规定(第40至48条,第75条至107条)包括审判组织的构成、回避、诉讼法律主体的行为期间、送达文书的方式和效力,对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诉讼费用、法院调解、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以上五个方面的规定,对法院审判的各类民事案件均是适用的。总则对分则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民事诉讼法的分则主要是调整各类诉讼的程序性规定。这些程序大体上分为国内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第108条至第206条)和审理涉外民事案件的特别规定(第237条至第270条)以及强制执行程序。(第207条至第236条)。
国内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下一审程序(第108条至第141条)、简易程序(第142条至第146条)、二审程序(第147条至第159条)、审判监督程序(第177条至第188条)和非诉讼程序(第160条至第176条、第189至206条)。
涉外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的特别规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程序。它的设立是基于涉外民事案件的特殊性而作出的一个补充性或特殊性的规定。根据我国的国情,审理涉港、澳、台的民事案件原则上可以比照该规定办理。
三、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我国民事诉讼法具有下列任务:
第一,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合法、及时地审理民事案件。
第二,维护当事人正当的民事权益,保护当事人自由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第三,向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法制。
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亦称民事诉讼法的适用效力。它是指民事诉讼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直接发生作用。(一)对时间的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通过并公布施行。也就是说,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起产生法律上的效力。该法第270条明文规定:“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同时废止。”根据法律生效的一般原则,在新法生效之前发生并审理的民事案件,新民事诉讼法不溯及既往。凡新法公布之后才受理的案件,或诉讼活动尚在进行之中者应适用新民事诉讼法。
(二)对空间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域,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地下层和上空。换言之,凡发生于我国领域的民事、经济、海事海商纠纷,欲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者,必须按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办理。根据领土延伸原则,凡行驶于外国领海的我国船舶和飞行在外国领空的我国飞机上发生的民事纠纷应适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根据外交豁免原则,凡发生在驻华使领馆及取得了豁免权的外交机构内的民事纠纷,除符合法律规定不予豁免的情形外,该纠纷我国法院无权管辖。自然也不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值得说明地是,香港、澳门和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对台湾也将采取类似的办法。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不发生法律效力问题。(三)对人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4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这就表明,现行民事诉讼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适用于在我国进行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或国籍不明的人以及在我国进行诉讼的外国企业和组织。当然,享有司法豁免权者除外。从权利的角度说,凡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的人在诉讼中都享有民事诉讼权利、负有民事诉讼义务。
(四)对事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对事的效力即对哪些民事案件应当适用的意思。明确对事的效力,有助于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结案件,减少或避免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因职责不明而可能发生的争执,同时也方便当事人起诉。对事的效力也称法院的主管。
第三章 民事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中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是研究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理论概括和探讨的科学。具体地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是: 第一,民事诉讼法。一般地说,享有民事权利的人和负有民事义务的人都会自觉地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行为。但是,有的时候权利人和义务人对权利义务的理解会出现分歧;有的时候义务人会规避义务;有的时候权利人或义务人却急于改变权利义务的现状。凡此,均可能造成权利人的权利难以实现的局面。当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又不愿诉诸其他救济方式时,权利人就会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就是当事人最后的选择。从公正正义的观念出发,法院必须搞清民事冲突的焦点,理清纠纷的来龙去脉。为此,需要遵循严密的程序和完善的制度;需要充分调动当事人的主动性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积极性。还需要正确架构审判权和诉权,凡此,均有待于理论的探讨和科学的研究。科学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
第二,民事审判实践。民事诉讼法学的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离不开审判实践。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要从理论上全面准确地阐释立法的宗旨原则精神实质,使审判实践有所遵循;二是全面总结审判实践的经验,剖析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将这些经验、热点、难点条理化、系统化,最后提出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使国家立法机关及时修整法律规范。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构筑市场经济,需要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如何确立新的经济实体和组织形式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就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又如如何改革民事审判等等就需要大胆地百折不挠地理论探讨。
第三,研究国外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应当承认,包括民事诉讼法在内的所有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是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但各国法律也存在诸多相通之点。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建设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是有不少法律和法学理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比如就民事诉讼法学而言,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的理论;消费者保护诉讼的理论与实践;诉讼证据理论,诉权论、诉讼标的论、既判力理论、目的论、程序公正理论等等以及各国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改革实践就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要借鉴和吸取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研究国外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苑地中一门稚嫩的科学,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恰当的方法。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要善于比较研究。
本篇思考题:
1、民事诉讼的特点有哪些?
2、民事诉讼法的体系?
3、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篇:民事诉讼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民事程序法2.既判力
3.民事案件的管辖4.原告5.证明责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
(三)有具体的和、;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 分)1.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A.一审终审制B.二审终审制C.三审终审制D.复审制
2.《 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C.公民 D.党组织
3.《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A.3日 B.5日C.7日 D.1 0日
4.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主持。A.审判员 一 人 B.审判员二人C.陪审员二人D.陪审员三人
5.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A.暂不执行 B.不予执行
C.当事人提供担保后执行D.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1.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主要具有的优点有()。
A.当事人诉讼权利大,法官职权小,法官职权受当事人诉讼权力的制约B.当事人是形成判决的主体
C.程序公正才是反映司法活动规律和内在要求的价值目标D.法官具有良好的素质
2.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和()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A.合理 B.及时C.自愿 D.合法
3.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或者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主要有()。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B.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C.离婚案件 D.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4.人民法院确认为无主财产的,可以判决收归()所有。A.申请人 B.利害关系人C.国家 D.集体
5.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进行搜查。A.财产所在地C.被执行人住所地B.被执行人D.财产隐匿地得分评卷人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
2.简述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三种情况。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甲于某日在商场与乙发生纠纷,将乙打伤,同时损坏了商场的商品。其后,商场向所在地某基层法院起诉,要求甲赔偿商品。某基层法院听说甲还打伤了乙,遂将乙追加为共同原告。
乙提出只愿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但法院不允许。请问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民事程序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适用的方法性法律,是由诸多法律组成的法律体系。
2.既判力是指生效民事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双方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
3.民事案件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4.原告,是指因民事使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5.证明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和在无
法证明时,要承担的败诉责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有直接利害关系被告诉讼请求事实理由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分)
1.B2.B3.D4.A5.B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 10分}
1.ABC2.CD3.ABCD4.CD5.BCD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1)诉讼主体不同(3分)
民事诉讼的主体是公民、法人、准法人组织的原告、被告、第三人,他们诉讼地位平等,诉讼权利义务对等,在不同的个案中,可以位置互换,以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和提起诉讼的先后为准。
行政诉讼主体的位置是固定的,都是以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为原告,以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
主体为被告,位置不得转换。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有区别的,被告人往往占有优势。
(2)诉讼客体不同(3分)‘
民事诉讼的诉讼客体是诉讼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当事人之间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的权利义务善系·行政诉讼的客体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时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对此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才引起行政诉讼。
(3)某些程序、制度不同(3分)
在程序方面,民事诉讼法在普通程序之外,还规定了简易程序,凡能够调解的均应进行调解。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和质量,还规定了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既未规定简易程序,也未规定调解制度。(4)举证责任的规定不同(3分)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争议的事实不清,真伪不明时,一般由原告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在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规定,由被告即行政主体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明材料证明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正确且有法律依据。(5)提供证据的时间不同(3分)
在民事诉讼进行中,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当事人都可提供证明材料,支持自己的主张,这是从尊重当事人诉讼地位而作出的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要求当事人遵守自行约定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但是,法律的规定并未改变。
在行政诉讼中,由于被告的特殊地位,人民法院不支持被告及其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自行收集证据,在特殊情况下,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才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三种情况。
(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作出得以生效的裁判、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可
提起再审程序。(5分)
(2)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调解书发现有错误,需要再审的程序。(5分)
(3)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提起再审程序。(5分)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1)不应将乙追加为共同原告。这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侵害人身权利和侵害财产权利的案件,乙是否起诉,应由乙自己决定,这是乙的诉讼权利。(5分)
(2)乙愿意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是正确的,也是他的权利,应当鼓励,某基层人民法院
第三篇: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名词解释
1.传来证据:也称“派生证据”,指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经过转述、传抄、复制、复印的第二手的证据
2.径行裁判:合议庭通过阅卷、调查、询问当事人,在全部事实核对清楚后,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直接作出裁判的审理方式。是二审中的一种审理方式
3.回避: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的情形时,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制度
4.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免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使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顺利执行,依申请或依职权对有关财产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5.既判力:即实质确定力,指生效民事判决对诉讼标的之判断对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等所产生的约束力
6.诉讼承担: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法定事由的出现,一方当事人将其诉讼权利义务转移给他人,由他人承担原当事人已经开始的诉讼
7.诉讼担当:指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或者法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代表他人的利益,就因该实体权利或者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纠纷而提起诉讼,所受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来民事主体的情形。
8.书证: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9.物证: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价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10.移送管辖:指某一个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依照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11.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向法院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
12.高度盖然性:指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后,在内心有相当大的把握相信该事实已经发生,并且已经发生的可能性大于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简答题
1)简述非涉外案件协议管辖的条件
1.在审级上,协议管辖仅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
2.在案件类型上,协议管辖只限于因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提起的诉讼
3.在表现形式上,当事人应以书面合同的形式选择管辖法院
4.在选择范围上,仅限于本案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和标的物所在地的法院
5.在管辖类型上,当事人只能协议变更第一审的地域管辖,而不能协议变更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
6.协议管辖只允许当事人选择明确且唯一的法院,否则无效
2)简述移送管辖A与管辖权转移B的区别
1.B是指有管辖权的法院将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原来没有管辖权的法院,所转移的是案件的管辖权;
A是指无管辖权的法院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移送给它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所移送的是案件而不是管辖权
2.B是在上下级法院之间进行的,是补充级别管辖的一种规定;
A除涉及级别管辖的情况外,一般仅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是落实地域管辖的一种规定
3.B依管辖权转移的规定,当上级法院将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时,下级法院必须遵从,这是审级制度和权限所决定的;而下级法院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须经上级法院准许,下级法院没有决定权。
A一般是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的,不需要经过上级法院批准
3)简述诉讼终结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撤销申请的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4.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4)简述证据的法定分类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8.电子证据
5)简述民事判决和民事裁定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A民事判决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实体问题
B民事裁定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2.法律根据不同
A民事判决所依据的是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
B民事裁定只能依据民事诉讼法
3.形式不同
A民事判决必须采用书面的形式
B民事裁定既可以采用书面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的形式
4.制作的时间不同
A民事判决只能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
B民事裁定可以再诉讼的任何阶段作出
5.上诉的期限不同
A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日
B民事裁定的上诉期限为10日
6)简述诉讼中止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7)简述无需证明的事实
1.自认的事实
2.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3.推定的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8)简述缺席判决的法定事由
1.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2.无诉讼行为能力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3.法院裁定不准撤诉后,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9)简述送达的方式
1.直接送达
2.留置送达
3.委托送达
4.邮寄送达
5.转交送达
6.公告送达
10)简述财产保全解除条件
1.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2.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3.申请人在财产保全期间请求撤回申请并经人民法院统一的4.财产保全裁定经被申请人申请复议后被依法撤销的5.被申请人已自动履行了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汇总所确立的义务
论述题
论新民事诉讼法中的诚信原则
论中国的司法改革
第四篇:民事诉讼法
多选题
2、下列选项中所列情形,必然导致督促程序终结的有()
A、债务人在支付令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B、申请人的申请经审查不成立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
C、债务人在支付令发出之日起15日之内,既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义务的D、人民法院发出支付令之前,申请人撤回申请的答案:ABCD6、2008年7月,家住A省的陈大因赡养费纠纷,将家住B省甲县的儿子陈小诉至甲县法院,该法院受理了此案。2008年8月,经政府正式批准,陈小居住的甲县所属区域划归乙县管辖。甲县法院以管辖区域变化对该案不再具有管辖权为由,将该案移送至乙县法院。乙县法院则根据管辖恒定原则,将案件送还至甲县法院。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乙县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
B.甲县法院的移送管辖是错误的C.乙县法院不得将该案送还甲县法院
D.甲县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
答案:ABC
李某在甲市A区新购一套住房,并请甲市B区的装修公司对其新房进行装修。在装修过程中,装修工人不慎将水管弄破,导致楼下住户的家具被淹毁。李某与该装修公司就赔偿问题交涉未果,遂向甲市B区法院起诉。B区法院认为该案应由A区法院审理,于是裁定将该案移送至A区法院,A区法院认为该案应由B区法院审理,不接受移送,又将案件退回B区法院。关于本案的管辖,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市A、B区法院对该案都有管辖权
B.李某有权向甲市B区法院起诉
C.甲市B区法院的移送管辖是错误的D.A区法院不接受移送,将案件退回B区法院是错误的答案:ABCD7、关于辩论原则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当事人辩论权的行使仅局限于一审程序中开庭审理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
B.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起诉状和答辩状是其行使辩论权的一种表现
C.证人出庭陈述证言是证人行使辩论权的一种表现
D.督促程序不适用辩论原则
答案:BD8、关于《民事诉讼法》对期间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B.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C.当事人申请执行的期间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D.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期间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答案:ABC9、关于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的区别,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法院调解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诉讼和解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进行处分的一种方式
B.法院调解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和审理该案件的审判人员,诉讼和解的主体只有双方当事人
C.法院调解以《民事诉讼法》为依据,具有程序上的要求,诉讼和解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D.经过法院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生效后如有给付内容则具有强制执行力,经过诉讼和解达成的和解协议即使有给付内容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答案:ABCD
关于法院调解和当事人和解的区别,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法院调解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而当事人和解可以发生在诉讼之外
B.法院调解有法院审判权的介入,而当事人和解则无审判权的介入
C.在再审程序中法院不能进行调解,但当事人双方可以进行和解
D.法院调解成功后,法院根据调解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而当事人和解后,法院不能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并制作调解书
答案:AB10、法院对于诉讼中有关情况的处理,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甲起诉其子乙请求给付赡养费。开庭审理前,法院依法对甲、乙进行了传唤,但开庭时乙未到庭,也未向法院说明理由。法院裁定延期审理
B.甲、乙人身损害赔偿一案,甲在前往法院的路上,胃病发作住院治疗。法院决定延期审理
C.甲诉乙离婚案件,在案件审理中甲死亡。法院裁定按甲撤诉处理
D.原告在诉讼中因车祸成为植物人,在原告法定代理人没有确定的期间,法院裁定中止诉讼 答案:BD
不定项
3、李某诉赵某解除收养关系,一审判决解除收养关系,赵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中双方和解,维持收养关系,向法院申请撤诉,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二审法院应当准许当事人的撤诉申请
B.二审法院可以依当事人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
C.二审法院可以直接改判
D.二审法院可以裁定撤销原判
答案:A4、下列哪些民事诉讼案件法院不可以按撤诉处理?()
A.王某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开庭审理过程中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B.韩律师是原告的委托代理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C.张某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D.李某是被告的法定代理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答案:BCD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
二、民事纠纷的特点:
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多数具有可处分性,即纠纷主体依法拥护有对发生纠纷的民事权益的处分权
三、民事纠纷的类型:
1、有关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的民事纠分
2、有关人身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权关系的民事纠纷。
四、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
五、简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及其具体内涵。(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1、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决和和解)
2、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包括:调节和仲裁)
3、公力救济:利益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其典型是民事诉讼。
诉讼的特点是国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性
六、诉讼的特点:国家强制性严格的规范性。
七、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有:和解、仲裁、调节、诉讼
八、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
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九、民事诉讼的特点:
1、民事诉讼的主体由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人民检查员构成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
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时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4、民事诉讼应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进行
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
间、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
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诉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现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既分立又统一的法律关系。
十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内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
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
向的对象。
十三、审判法律关系:是指在法院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律
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四、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当事人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
律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1、人民法院:审判机关、2、人民检查院当事人:(监督机关)、3、诉讼参加人(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表人)和诉讼代理人)、4、其他诉讼参与人
十六、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分别有:
(一)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同行使国家审判权的职责结合在一起的。人民法院
有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这既是它享有的诉讼权利,也
是他对国家、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诉讼义务。
(二)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1、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基础是法律监督权,这一权限在民事诉讼法律
关系中具体化为抗诉权。
2、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目的是为了促使民事案
件依法得到公众的审判,同时,这也是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履行的义务。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必不可缺的主体之一,除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外,还与其
他参加诉讼的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国家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范围比较广泛。
(四)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基于诉讼代理权而产生的,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赋予
诉讼代理人与当事人相似的诉讼地位,因而他们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今 本相同,当然未经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除外
(五)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既要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又要与当事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他们要做到:
1、必须为查明案件事实,配合人民法院对诉讼程序的指挥
2、必须对当事人负责,如实地反应案件事实,或者协助当事人实现他们的权利
十七、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分别是什么?
1、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和实体权利请求
2、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裁判
行为
3、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自己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4、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诉讼理由和诉讼请求
5、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十八、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指凡是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十九、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的分类有:诉讼案件和诉讼行为
1、诉讼案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客观情况。
2、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依法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
二十、诉讼行为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条件:
1、必须是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2、必须是法律规定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行为
3、必须是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导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
生、变更和消灭的结果。
二十一、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行为有何不同/
(一)人民法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审理和裁判行为
(二)人民检察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的抗
诉行为和出庭支持抗诉的行为(监督行为)
(三)当事人与案件有直接的厉害关系,他们是实体权利义务的担当者,由此决定
了当事人诉讼行为具有特殊性:(任意性、可撤销性、期限性)
(四)第三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行为也具备上述3个特点。
(五)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是为了协助人民法院和当事人查明案件事实而参加
诉讼的,他们的诉讼行为不具有任何任意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但具有期限
性的特点
二十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
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
十三、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民事诉讼法是公法、部门法、进本法、程序法
三
十四、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民事审判权
3、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三
十五、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
1、对事的效力
(平等主体间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其他条件)
2、对人的效力
3、空间效力(领土、领海、领空)
4、时间效力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
一、民事诉讼各个基本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民事诉讼基本原理主要由:民事诉讼价值理论、目的理论、诉权理论、诉讼标的理论、既。
判断力理论构成。其间的逻辑结构和关系是:
1、民事诉讼价值理论是基本理论体系中的基石和核心,是最为抽象的理论,同时也是沟通
民事诉讼理论与法哲学、法社会学等基础科学理论的桥梁
2、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立法者在进行民事诉讼立法、司法和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活
动时,就会存在不同的目的,从而产生不同的民事诉讼目的论
3、在价值观和目的论指导下,就会产生具有不同结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这些不同结
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所体现的当事人诉权的设定和保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内容各异的诉权理论
4、当事人行使诉权、法院当事人的保障是围绕诉讼标的的提出、确定和裁判来进行的,这
就是关于民事诉讼审理对象的理论
5、经过一系列的诉讼活动,由法院作出一个终局性的司法结论,这种司法结论应当具有特
定的法律效果,这就是关于判断效力,特别是其中的既判断力理论。
二、民事诉讼法价值的类型有:
1、目的性价值/内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自身所具有的满足程序主体需要的独立价值
2、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以实现实体性目的的价值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