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刈麦课堂实录
观刈麦的课堂实录
前郭三中 王玉萍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观刈麦》的主旨,体会讽喻诗的特点。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屏幕出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秋夕》,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一首诗都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从《忆江南》和《钱塘湖春行》中我读出了诗人游山玩水时的那份闲适,从《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我能感受到诗人送朋友时的那份淡淡的感伤,而《秋夕》中诗人仍在话凄凉与孤独,读来不免更加伤感。
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刈麦》,去领略白诗的另一种风格。
二·解题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生:割麦子,观刈麦是观看收割麦子。
师: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我们先来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合作共同完成字音的校正。2·黑板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例如:荷
箪
饷
灼
石,找学生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3·请个别同学读,其他同学找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生:陇 通“垄”,傍通“旁”。
4·齐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观到了什么?观到了哪两个场景? 四·分析课文
作者观到了什么?观到了哪两个场景?
生:一个是农民刈麦的场景,一个是贫妇人拾麦的场景。师: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观刈麦的场面?
生:只见.女人们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生:„„
师: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一户人家,真可谓全家总动员,再看一看拼命干活的男人们,课文对他们的描写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这四句。生:“蒸”字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师: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生: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师: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师: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生: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
师:课文哪里预示着要下雨?下雨前要刮风啊!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师: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他们忙得忘记了热,这也是课文那一句很好写照? 生:“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师:上面火烤,下面笼蒸,他们仍用尽一切力量挥舞镰刀一路向前,只珍惜这漫长的夏日白天,同学们,如果是你们累成这样会是什么心理?
生:天快点儿黑,好回家休息。师:那么他们的心理正常吗? 生:不正常。
师: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师: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生:蔽
师: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遗穗
师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生: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师:我们看这两个画面,一个揭示劳动人民的辛苦,一个揭示赋税的沉重,作者为什么把这两个画面放在一起,有何关联?
生:这不觉让人想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刈麦者,今日的刈麦者,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真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插入写作背景:作者作此诗时,正任周至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发表了怎样的议论?(在文中找到学生齐读两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有对造成农民贫困之源的赋税的指责;生:有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批判·讽刺; 生: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生:有对自己不劳而获却丰衣足食的愧疚.……
师:同学们请看,农民辛苦劳动却一无所获与统治者不劳动却丰衣足食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先是描写,然后进行议论,这种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比喻事物,说明道理,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方法叫讽喻。《观刈麦》是一首典型的讽喻诗。见课本46页积累3(学生读,明确讽喻诗的创作目的,知道白诗的分类。把讽喻诗的定义和积累3整理在积累本上)
五·作者介绍
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白居易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血泪诗人,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对作者介绍进行一下补充。
六·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能准确的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注意每一句的感情基调。让我们读出农民面对丰收的喜悦;读出农民的辛苦和矛盾心理;读出作者的自责与愧疚……
七·作业 联想迁移
积累描写劳动场面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观刈麦
白居易
刈麦
—————
人民的辛苦
描写{
}
拾麦
—————
赋税的繁重
一无所获
对比
议论:
同情
指责 愧疚
批判 讽刺
}
不劳而获
第二篇:《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PPT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第三篇:《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理解默写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四篇:观刈麦教案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第五篇:观刈麦范文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pín)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筐。听其相(xiāng)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