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刈麦》教学实录解析
《观刈麦》教学实录
宋君 2013年7月12日
不做公子王孙
——《观刈麦》教学实录
执教
王君
第一部分:导入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看大屏幕上的问题。能全部回答的请举手。
[投影展示]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请再看——
[投影展示]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生叽叽喳喳]
师:某某,你来,我知道你们家有大奔驰,你知道什么是麦子吗? 生:麦子——麦子,麦子就是大米饭。(众笑,有学生纠正麦子是馒头。)
师:不怪大家。看一则真实的历史故事——
[投影展示]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请生读。众笑。)
师(沉痛地):晋惠帝是个智力有问题的弱智皇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农业和民生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胜数啊!
[投影展示]
农家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
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请生读。教室气氛渐趋沉重。)
师:孩子们,农民苦,农民一年四季就盼着丰收啊——
[投影展示]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
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师:这就是丰收的场面,来,孩子来用情朗读。(生动情朗读。)
师:猜想一下,辛苦一年,终于丰收了,农民会怎么样呢? 生:会特别高兴,欢呼雀跃。
生:他们会聚在一起搞活动庆祝丰收。
生:他们会休息一段时间,享受生活享受丰收。??
师:说得真好。按照常理,确实是应该这样的啊!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师:来,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自由自读)
(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合作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略)师:现在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生:开心。
师:开心?丰收的开心吗?孩子,好好读好好听,看看最后感觉有没有改变。后面一个同学请继续。生:难过。生:愤怒。生;悲哀。生:心都揪紧了。师:用一个词!生:揪心!??
师:孩儿们,读诗一般有三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读懂诗歌
读懂诗人
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层次:努力读懂诗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师:让我们看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
生:第一句就很打动我,“田家少闲月”,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啊。“倍忙”是加倍地忙。农民真辛苦。
师:忙到了什么地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忙吗?
生:一家人都在忙,连女人和孩子都上阵了。小孩子也要帮着干活。
师;虽然忙,但这一家人毕竟互相扶持着,是完整的一家子。诗人还写到了另外的家庭吗?
生:还有一家人,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师:她为什么不也送饭到南岗呢? 生:她的孩子还小。
师: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生:他们家根本就没有田,因为要缴纳租税田都卖光了。师:他们家的男人呢?
生:可能没有男人。否则她不会自己带着孩子在别人的田旁边拣麦穗来充饥。师:你读书很仔细!太可怜了!没有田,没有丈夫,孩子幼小,这样的家庭,哪里有丰收,哪里有快乐啊!孩子,请你读出这位妇人心中的苦吧!(生动情朗读)
生:最打动我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师:孩子,先读好这个句子,把你的初步理解送进朗读中去。(生动情读)
师:我感觉你动情了。你想为大家传递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生:我想读出天的热,读出农民的苦。师:热到什么地步?
生:太阳太大了,脚底发烫,整个背都被灼伤了。师:你怎么理解诗句中的“蒸”字?
生:一切都热气腾腾的,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师:是!天地之间全是热浪啊,可是农民还要劳动。孩子,你在40度的高温下踢过足球吗?
(台下许多学生举手)
生:我才不在40度的高温下踢球呢,那简直是疯子!(众笑)
生:但我在30多度的时候踢过球,全身都要烧起来了,热得全身爆裂了一般的疼,整个人都好像要化了。
师:你还是在娱乐啊!可农民们是在麦收,是在和时间赛跑,和老天爷抢收成啊!
[投影展示]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指导多位学生动情读。读出痛苦,读出忧伤,读出挣扎,读出忍耐……)
师: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生:力尽的“尽”,力气都没有了,真苦!生:敝筐的“敝”,连拿的篮子都是破的,穷啊!
生:足蒸暑土气的“蒸”字,被蒸掉的不仅是农民的汗水,还有他们的血汗啊!师:这些都很棒,但都还没有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白居易有另外一首更著名的诗叫《卖炭翁》,描写的是一个伐薪烧炭的农民的命运——孩儿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烧炭吗?现在教师里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啊!(生叽叽喳喳,师简单讲解)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请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这句诗中有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卖炭翁极其扭曲痛苦的心理,这种心理不符合常理,这种心理让人揪心啊。是哪一句?
生: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自己都没有衣服穿,却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因为只有天气寒冷了,他烧出的炭才能卖出好价钱。师:这是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痛苦啊!变态的纠结的心理折射出的是农民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同样的道理,《观刈麦》中也是一样。孩子们,找一找,是哪一句?
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力气都用光了却还不知道热,这很矛盾!师:是啊,某某同学,刚才你说你曾经在高温下打过篮球,当你力尽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回家洗澡睡觉。
生:我会回家玩电脑。再也不干在高温下打球这样的傻事了。(众笑)
师:是啊,力尽就休息,力尽就回家是正常人的心理选择,非人的选择折射出来的是非人的生存状态。农民们为什么力尽而不知热呢? 生:但惜夏日长。
[投影展示]
惜
师:文言中的“但”如何讲? 生:只!
(师板书。要求大家在书上旁批。)
师:“惜”有很多意思,请大家用“惜”组词。生:爱惜。生:怜惜。生:痛惜。生:珍惜。生:惋惜。生:吝惜。
师:这里是哪个“惜”?
生:我认为是“珍惜”。农民因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所以忘记了炎热和劳累。师:好一个“惜”,写出了农民的痛苦和无奈!
(师在黑板上的“惜”字旁画第一颗眼泪,内写:农民苦)
师:某某同学,初读时你觉得开心,现在呢?
生:我最开始没有读懂,现在懂了。我很难过——农民越丰收,刈麦的场景越悽惨。丰收带给他们的不是快乐,而是劳苦和惶恐。师:那让我们把那些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诵读出来吧。(生在配乐声中动情诵读)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师:请看下一个活动的要求。
[投影展示]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读注释。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生活动)
师:请大家还原诗人的形象吧!
生:一位满怀负疚之情的诗人在痛苦地看着农民们刈麦。师:“负疚”一词说明你读懂了诗人。生:诗人哪里是观刈麦,分明是在观民生啊!师:振聋发聩!你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
生:一位沉痛反思自己的诗人观刈麦,他认为自己也是造成农民苦难的罪魁祸首。他对自己太严格了。不是严格,是苛刻!师:白居易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引你为知己。
生:一位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观刈麦,他深深地思考着许多社会问题。师:“社会良知”,孩子,你睿智且清醒,你是王老师最佩服的那种学生。??
师:闻者尤悲伤,这就是白居易!念我何功德?这就是白居易。这位白居易,曾经这样为老百姓呼喊——
【投影展示】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节选)
师:这位白居易,还曾经这样呼吁——
【投影展示】
安得万里裘,
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
天下无寒人。
——新制布裘(节选)
师:还是这位白居易,曾经对一位可怜的歌女说——
[投影展示]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生读)
师:这就是白居易——
[投影展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
(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其他几首诗,发表留言: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生进入信息学习的平台,阅读《卖炭翁》和《缭绫》二首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发表留言。)
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网络平台上的留言,可以简单讨论。
(生读,自由评论)师: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社会的残酷,昂贵的税收,底层人民付出得最多,但是回报却最小。师:说得很深刻。但这好像是上政治课和历史课的发言,希望更多语文味儿啊!生:孤树荒塘野草堆,寒云淹没艳阳辉。?苍凉举樽山陪醉,落泪独身雨伴垂。这是苏致雅的作品。
师:写出了痛苦,很有文才。只是,看不出观刈麦的内容和主题了。
生:我很欣赏李愫的留言。她这样写到:每一件事物,你见或不见,在背后承载着多少的苦难,我们不知,连老百姓自己亦不知。
师:是!最残酷的是连老百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谁手中。深刻!生:君主等贵族上层社会的富贵生活是在榨取和浪费农民老百姓等下层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上层贵族和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反差特别大,一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边却是“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师:引经据典,入木三分!生:昂贵的税收,使得农民奋斗了一夏的成果,转眼间就灰飞烟灭!师:对比深刻,“灰飞烟灭”有图画感!精彩!
生: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身陷底层农民工,何故辛勤交田税。夕阳东斜残如血,诉说悲苦到如今。
师:才女!能够押韵就更好了。“述说悲苦到如今”很让人警醒。就是到今天,农民的问题还是社会之伤啊!
(师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师:《观刈麦》是一扇文学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民生、社会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选自《水浒传》
(组织生配乐动情朗读)
师:西山的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怀,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但愿你们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但愿你们不要成为公子王孙啊!最后,让我们齐读末三句诗人的心灵独白。(读完下课)
第二篇:《观刈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刈麦》教学设计
王雅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教材分析】
1、《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
2、《观刈麦》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它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观刈麦》属于古体诗,相对普通律诗和绝句,诗歌比较长,生僻字也相对较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设计理念】
本课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属于导读课型。在媒体的应用上属于媒体支撑型。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属于网络交流学习型。这堂课尝试在熟练应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的支撑和网络平台的辅助,带领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美好境界中去。
【学情分析】
1、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未来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几乎对平民生活一无所知,对农业生活更是极度隔膜。他们不仅缺少最基本的农业常识,而且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完全不了解。
2、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欠缺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读诗还停留在诗歌意义的表层次上,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来进行知性的阅读欣赏。
3、他们普遍爱诗,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良好的解读和巧妙的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4、他们天真善良仁慈,虽然远离生活但是渴望了解生活。通过文学作品走进真实的人生是他们的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
2、了解诗人白居易的常识。
3、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用形象的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
3、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诗情发表评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过程与方法:
1、三步读诗法:读懂诗歌—— 读懂诗人—— 读懂社会
2、综合应用诵读法、联想想像法、联读法、对比法等方法。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真预设并且充分关注课堂生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大意,了解作者情怀。教学难点:激发共鸣,反思社会。
【教学资源】
1、语文课本
2、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其他表现民生的代表诗作
3、部分“不识民生”的文学作品
4、多媒体课件
5、WIKI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1、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思考,和学生简单交流。
投影展示
•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投影展示
•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2、师投影展示历史故事,请生读。
投影展示
•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3、师投影展示诗歌,请生读。
投影展示
农家·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4、师投影展示下面诗句,请生读,并请生想像:终于等到了一年的丰收,此时此刻,农民们会如何呢?学生的想像一般与诗情大异,由此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投影展示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1、师投影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2、师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组合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要求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
3、师请一组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初读感受。
4、师投影告诉学生一般读诗的三个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1、师投影学习要求,生自主活动准备。
投影展示
•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2、师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
3、师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哪一句诗最拨动自己的心弦。要求学生说明原因,而且展示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该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一定要相机引导,巧妙对话,指导诵读,力求全体学生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中都能有具体的收获。教师的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农民忙到什么地步?你在35度以上的高温下踢过球逛过街吗?忙碌的这一家人是不是最可怜的?还有谁更可怜?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歌。重点指导学生反复读好关键句: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4、师导引学生讨论: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1)学生自由发言。
(2)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用《卖炭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观刈麦》中最动人心魄的一个句子。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3)重点敲打“但惜夏日长”中的“惜”字:先请学生找出这个词,然后板书这个词,接着请学生用“惜”组词,请学生判断选择诗中之“惜”是哪个意项⋯⋯最后师在黑板上画第一颗泪珠,板书归纳:农民苦
(4)指导学生动情诵读,要求读出农民辛苦割麦心理的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感受农民的艰辛。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1、师投影展示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读注释。
•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2、生朗读和默读。
3、师请学生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要求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注:这是本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点评一定要凹凸有致,要鼓励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发言。在学生不断的发言中力求凸现白居易的形象。)
4、师顺承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这位伟大的诗人。(1)投影展示《琵琶行》名句。简单解释。请生读。
投影展示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师投影展示,稍作讲解。
投影展示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3)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归纳: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
1、师投影展示学习要求。
投影展示
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平台“青春之语文”《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缭绫》二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自由发表留言。留言主题为: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请注意:努力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2、生进入信息学习的平台,阅读并写作。
3、请学生先自由浏览留言,交流写作成果。
4、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注:这个环节教师的点评也非常重要。要力求做到:点评针对性强,引导学生努力用文学语言表达,教师巧妙串联起学生的发言,不断完善诗人的形象深化学生对诗情的理解。)
5、师归纳总结: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1、师投影《悯农》诗二首和《烈日炎炎似火烧》,请学生配乐动情诵读。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2、师小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怀,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但愿你们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但愿你们不要成为那不知百姓疾苦的公子王孙啊!
教学反思
一、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来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这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古典雅韵如何成功与现代技术结合,其最佳对接方式是什么,最佳对接点在哪里,这些问题本来就是古典又现代的。《观刈麦》是一次朴素的尝试:当用则用,可以不用就坚决不用,要用得既谨慎又大胆。
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呼应和融合。《观刈麦》的教学动情点爆破点应是思想的唤醒和情怀的熏陶。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沉迷于此:作者的基本情况、诗歌的基本理解、关键词语的锤炼琢磨、诵读的准确到位„„总体来说,这堂课的知识底座还算比较扎实。加之板块鲜明,线索清晰,不管从知识积累,还是从能力训练上来看,在这堂课上,学生都不会是只有一笔“糊涂账”。
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1.板块可以更凝练。“热身运动”可以融合在“读懂诗歌”中。课的外部形象,越清瘦越精神。现在还稍显臃肿了。
2.课件的制作艺术性还不够,wiki页面设计还不漂亮,课件上可以适当添加麦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项劳动。作为中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是我的软肋,需要继续学习和不断提高。
3.课堂点评的功力还需要提升。有时候还不够凝练,点拨的力度和准确度都需要再上层楼。
4.写作任务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应该在任务设计上从写一个词、到写一句话,最后到写一段话,呈现出明显梯度。如何这样分层设计任务,学生的收获会更扎实。
第三篇:《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教学反思
绥宁县瓦屋学校 杨华波
《观刈麦》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经典唐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通过本课的教学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觉得满意的地方
1、多媒体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在上课之前,特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FLASH课件。在《观刈麦》的教学中,FLASH课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比较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比平时上课的表现好多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感觉教学内容的容量更大、更新颖有创意。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课件的制作和普遍使用,确实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课件的片头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室内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的盯着动画的引入,似乎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入了画面,一颗颗跃动的灵魂在古典的声画中找到寄托。我想,在声画的熏陶中,学生应该得到了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说实话,此情此景,让我倍感欣慰。让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使用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点击上面的按钮来切换学习内容,可以任意的浏览想看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去操作电脑,他们很开心。
2、讨论点拨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繁重的赋税是多么的可怕。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学生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作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严厉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学生讨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一个学生说:“有同情之心吧,因为百姓劳动很辛苦。” 一个学生说:“不是可怜,是可悲!“
一个学生说:“朝廷也太黑了,为什么交那么多的赋税?” 一个学生说:“可以不交啊。你不种田,就不要交税。” 一个学生说:“不种田,那干什么去呢?”
一个学生说:“可以到外面做生意,也可以到外面打工啊。我们的父母不是很多在外面打工吗?”
一个学生说:“现在是改革开放,当然可以啦!以前是旧社会,不同的。” 一个学生说:“就是啊,没饭吃,也不想想出路,是可悲。”。。。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老百姓没活路了,却不想办法,他们是可悲的。还是社会主义好!
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是不同的,相差也太远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进行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赚钱的途径更多、更广了。可以在家干活,也可以到外地打工赚钱。最值得庆幸的是,老百姓再也不要交赋税了,反过来,国家还奖励种田的老百姓。现在,学生读书不要学费了,不要交课本费了,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还有寄宿生生活补贴。我们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
3、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积累环节,首先是对作者白居易文学常识及名句的积累。一堂语文课如果纯粹是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收获不大,为此我在课件中加入了《大林寺桃花》的内容,视学生积累情况伺机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课上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有兴致的,并且,由于学生的融入,准备充分,教师准备的材料已经不需展示。其次,注重学生自主积累文言词语。初一学生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已具备一定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积累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课上,学生能自由地交流积累的常用词语,可见他们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二、觉得不足的地方
1、朗读不到位
为了保证这次公开课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我一味地赶、赶、赶。课文的“读诗句”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来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者的辛苦以及作者的同情之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去朗读。老师的描述过多,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去,致使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当学生没有读好时,我也为了赶时间只是一笔带过。下次再教这篇文章的话,一定会在朗读上再多下点功夫,比如在节奏、停顿、语感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吏禄三百石”中的“石”很容易读错,应该读“da”,很多的同学读成了“shí”。我在教学中,这一处没有重点的强调,是一个疏忽。
2、教学机智与智慧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感悟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形象时,学生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品读已经较到位,可我仍觉得他们的答案不够完美,硬是要把自己心中理想的答案引出来,多此一举,反而贻误时间,也错过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智慧火花。
3、时间的合理设置及内容的有效选择上存在不足
在《观刈麦》的课件中,我觉得知识点还是比较完整具体的。在上课之前就曾担心可能因时间来不及不能详尽理解内容,担心一个课时不能讲完设计的知识点。尽管之后又有调整和处理,但总感觉内容都很重要,难以割舍,致使指导学生自学时,不能牢牢把握重点,致使感悟环节上得较为疏漏,成为课上最大的缺憾。这引发我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和课堂上抓大放小的思考。如留给学生疏通字词的时间其实可以放在早读时完成,这样下来也节省不少时间,如此完全可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再如内容的选择上,文学常识的积累并非拓展的越多越好,应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对学生真正能接受的知识适时补充。
4、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但是,有少数学生却起没能跟随着我一起融入到课文中去。虽然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比如:课前《观刈麦》的课件动画、专家的语音朗读示范、课中古典背景歌曲的播放„„学生们并没有如我预想的那样声情并茂、津津有味地表达,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看着大屏幕,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其中„„课后,我在想:是课前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他们看到那么多的老师害怕了呢?一位听课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除以上两个客观原因,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他们包管得比较多,课堂上为了维持教学秩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只给了少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往往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没有得到锻炼。从而使一些孩子慢慢地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欲望,致使课堂不够活跃。
下次的话,我会给更多的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的活跃课堂,调动全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的一个希望。
由此我想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适时的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后还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PPT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第五篇:《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理解默写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