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金色的草地教学详案
金色的草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读了课题一定会问:草地是绿色的,怎么会变成金色的呢?是谁让它变的颜色呢?又是怎样变的呢?问题可多啦,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吧。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
二、了解蒲公英
“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吗?请介绍一下”,观看蒲公英图片,相互交流对蒲公英的认识并找特点。资料链接: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三、解决生字词:
(一)出事字词卡片,读音,组词并与相近字区分:(1)根据学生预习,拼读生字并组词,老师PPT明确。(2)其他同学指错误找缺漏。(3)指名读,验收效果。(4)难写字词总结:
(二)课文词语强化,小组讨论解决,代表领读。盛开 玩耍 一本正经 使劲 绒毛 假装 朝向 这些 引人注目 钓鱼 观察 花瓣 合拢 手掌 有趣(三)多音字组词并区分意思: 假、朝、劲、觉
(四)解决预习卡“认写”部分
四、初读课文,领会文意。
1、初读要求:
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做到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为后面走进课文做好准备。
2、观看范读视频,纠正读音,理顺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阅读提示:
(1)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2)“我”有两次“发现”,第一次发现了什么?第二次又发现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联系全文说说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4)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3、交流预习卡课文概括部分,暂不做答案明确,只作查看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留后面强调。
二、走进课文文本
(一)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并解决生字词:
2、盛开的意思?
(花)茂盛地开放。本课指蒲公英的花开得又多又好。
3、“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有什么作用?
点名题目,讲明草地变成金色的原因。
4、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一到蒲公英盛开的时候,窗前的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二)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并解决生字词:
2、“常常”、“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假装”的意思? 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本课指“我”假装很庄重地喊弟弟,实际上是在捉弄他。
引人注目:吸引人的注意,使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假装: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态来掩饰真相。本课指弟弟表面上是打哈欠,实际上是为了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的脸上吹。
3、“装着一本正经” “也假装”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写这个情节有何作用?
表现了“我们”的天真活泼顽皮。作者写这个情节是为了体现极其平常的蒲公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草地、蒲公英的喜爱之情,也为下文“我”发现草地会变色做了铺垫。
4、“就这样”指的是?
指“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耍的情景。
5、为什么说“并不引人注目”?
指明了蒲公英的普通。极其平常的蒲公英让“我”和弟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6、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请?
段解: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
(三)第三段:
1、“合拢”一词的意思? 合到一起,闭合。本课指蒲公英的花瓣合在一起。
2、“起得早”、“并不是”?有什么作用?
(1)“起得早”强调“我”起得很早,是因为过去“我”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以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
(2)“并不是”说明“我”过去一直以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3、“我”在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 早上绿色,中午金色,傍晚绿色
4、变色的原因是?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花朵张开时,它是(),草地也是();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草地就变成()。
PPT展示手掌张开、合拢和蒲公英花张开、合拢的变化。
5、“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我们的手掌”,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的特点。
6、“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不同的发现,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草地是会变颜色的;知道了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要多观察,多思考。
7、第三段讲了什么事情?请总结段意。
段解:写“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四)第四段:
1、“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的妙处?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连用两个感叹号直接抒情,表达了“我”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因为草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所以说它可爱;因为蒲公英的花会张开、合上,所以说它有趣。
3、分析句子“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第三句写出了“我”对蒲公英态度的变化,以前觉得蒲公英是不引人注目的,现在成了“我”最喜爱的一种花。“那时”指的是“我”发现了草地变色原因的时候。“最”字体现了“我们”对蒲公英喜欢的程度。
4、为什么说蒲公英会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呢? 因为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我们的作息相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5、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运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的手法,将蒲公英当作人来写。
6、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段解:抒发“我”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三、图解课文结构:
四、明确预习卡“课文概括”答案 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生活在乡下的两个小朋友在窗前草地上玩耍的情景,以及发现草地会变色及其原因的事,展现了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比喻句拓展练习:
说说下面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1、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2、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3、她高兴得嘴巴上翘,变成一弯月牙儿。
4、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第二篇:金色的小溪详案
金色的小溪
活动目标: 1. 2. 3. 让幼儿知道朋友间和谐相处,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知道和保护周围的环境。
活动准备:
大的挂图,小熊、小鸟、小鹿、小象图片录音机磁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好东西大家分享。难点:让幼儿知道保护周围的环境。活动过程:
(一)导入:
T:秋天来了,听,小树叶唱起了秋天的歌,我们一起去听听它唱得什么?轻点儿,不要打扰它了。
幼儿随音乐一个跟着一个走到自己的位置。
(二)展开 1.引出故事
T:孩子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风一吹,小树叶就像小蝴蝶一样,从树上落下来,你们瞧这不小熊刚把它家门前的树叶捡干净了,它还在向小朋友打招呼呢。(请幼儿与小熊打招呼)
B:小朋友,你们看。我家屋后面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又干净又漂亮,关于这条漂亮的小溪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T:呀!一段美丽的故事,我好想听啊!你么想听吗?那我们一起听听是一个什么美丽的故事吧!教师边操作教具边讲故事。2.提问: 第一段:
a.这个故事真好听,里面有这么一条美丽的小溪耶,那都有谁经过了这条小溪?(幼儿答)
b.小鸟经过小溪,他对小熊说了什么?(引导幼儿回答)c.小熊让小鸟喝了吗?小熊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回答)d.小兔来了,他也口渴了,他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回答)e.小熊舍得让小兔喝吗?他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回答)f.看,谁来了?(出示教具)哎呀,他也好渴,想喝水,他说:“小熊能让我喝几桶水吗?”哎呀,几桶水,这么多,小熊让他喝了吗,他是怎么回答的?(引导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明白朋友间要互相帮助,有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T:小鸟、小兔、大象口渴了,小熊让他们尽情的喝小溪水,小熊知道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真棒!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吧!小朋友要像小熊一样互相帮助,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第二段:
a.天气越来越冷了,冬天到了小熊冬眠了,他还做了个梦,他梦见了什么(引导幼儿回答)b.春天来了,小熊醒来后他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回答)c.小熊睡了一终天,这期间他不能捡树叶,可是小溪仍然很干净而且还变成了一条金色的小溪,这是怎么回事啊?(引导幼儿回答)d.小动物们最后说小溪是我们大家的,说的多好啊,小熊屋后的小溪这么美丽,是大家的功劳,如果他们三个人都不去捡树叶,小溪还那么美丽吗?那又会变成变成什么样呢?(引导幼儿回答)
3. 引导幼儿保护周围环境。
T:小溪被小动物们打扮的这么美丽干净,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周围环境也变得干净漂亮那可要靠我们大家的力量噢!小朋友打算怎么做?(幼儿回答)
(三)结束:
T:小朋友说了这么多想不想现在就做点什么呢?(想)看,一阵秋风吹来又落下来好多树叶,就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把树叶都捡起来吧!
幼儿随着音乐《小树叶》出教室。
第三篇:24、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4《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建华区育红小学
于慧敏
教材分析: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里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活跃,竞争意识开始增强,活泼好动,正是开始渴望认识世界的年龄,也是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的开始。这阶段的学生关心学习成绩,但在自己的学习重遇到困难,很容易灰心丧气。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往往只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情感的投入,和对课文重情感的感受能力上不足。学生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对听的方法和能力都有待提高。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写得具体。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教学策略:
通过启发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深入探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小动物—狐狸?我想问问大家,你对狐狸有哪些了解?
生:狡猾、奸诈、调皮、可爱„„
师:看来,狐狸在孩子们的心目既喜欢又讨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狐狸的文章,我相信小朋友学习之后,一定会喜欢上狐狸!齐读课题—《金色的脚印》(板书)。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
师:对啦!脚印怎会是金色的?(板书:?)带着这个疑问,请打开书127页,快速地浏览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有哪几个角色? 师:谁能汇报一下?
生边说师边板书:小狐狸、老狐狸、正太郎
2、那谁能站出来给老师说说这三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自由汇报
师:说得真全面!是啊,正太郎和狐狸之间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正太郎和狐狸的感情世界吧!
设计意图:有学生自己为学习拟订的自学提纲,也有老师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出的学习要求,学生的主体体现充分,教师的参与、引导作用也体现出来。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一)一天,小狐狸被捉,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1到17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谁来回答?
生:喂奶、做窝、咬木桩、咬铁链。
师:是啊,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在最危险的地方做窝、喂奶、咬木桩、咬铁链,真可谓是想尽千方百计。这样的画面怎能不令人感动?
1、请勾画出老狐狸救小狐狸的过程中,使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有关句子,圈圈点点,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其他同学找到这一句吗?请你读读并谈谈体会。师:好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你想想当时老狐狸会面临怎样的危险?
你也找到了这一句,谈谈你的体会吧。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生评
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读出老狐狸的勇敢。
2、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生谈感受并朗读。
师:这就是母爱,朴素而自然,却又是那样的伟大和无私,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份母爱吧!
3、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生自由谈感受。
师:我们再一次读出父母的那份无奈!
4、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暗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
生自由谈体会。
师:快把妈妈的相思之情读出来吧!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去体会这些令人感动的句子。
师:此时,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汇报。
(二)是啊,老狐狸为小救狐狸所做出的一切,打动了我们,更打动了正太郎的心。于是,正太郎决定去帮助老狐狸(板书:帮)快找找正太郎是如何帮助老狐狸?
1、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他就留下一些,扔到地板下面;还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地板下面那只破碗里。师:从这两个“每”字,你读出了什么?(板书:帮)正太郎帮助了老狐狸,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过了一个月,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小狐狸见到正太郎时,也会用它那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柔和地舔他的手。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知道老狐狸和正太郎友好相处,关系密切)
师:在最开始,他们的关系是怎样?
生汇报: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
师:从最开始的敌对到后来友好、亲密,都缘于什么?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三)当正太郎得知小狐狸让安田先生带走了,他急了,就朝山那边安田先生的牧场跑去,一不小心失足掉下了悬崖。是谁救了他?谁能读出有关句子?
1、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评论。(相机板书:救)师:当正太郎看到眼前的一幕,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师:正是有了眼前令人感动的一幕,使狐狸和正太郎的感情更加深厚了,接下来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快读读吧!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天,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里把它放了。小狐狸刚跑出十几米远,老狐狸不知从什么地方奔了过来,兴高采烈地在狐狸周围跳来跳去,然后一齐嗖地朝树林深处跑去了。
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生谈感受。(板书:放)
3、师:回到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还有什么是金色的?
生: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的狐狸脚印。而更指人类对狐狸的感情是金色;狐狸对人类的友善是金色;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此环节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感悟能力;但对课题深刻含义的理解需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狐狸和正太郎之间是爱联系到了一起。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这美好的画面。看到爱字,你想说点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吧!
生自由汇报。
师:爱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赞美这份爱吧!齐读最后一段。
2、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这份爱更令人感动和珍惜。我们坚信,只要有爱,人和动物一定能和谐相处;只要有爱,我们的世界一定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第四篇:赛教教学设计(详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马东东
单 位:甘泉县高级中学
制作时间:2013年4月18日
教学设计(详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2、解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中的常见内容,其核心是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来把握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并通过鉴赏课内和课外的诗词作品来探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即通过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掌握写景抒情的常见手法。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景、情、境的关系,掌握鉴赏意境题的答题思路。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
(2)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2、目标解析: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是准确感知诗歌形象、主题、情感等的前提,而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答题模式则是规范答题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例题让学生感知意象与意境,并归纳解题方法、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三、问题诊断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时,学生最难把握的就是意象的内涵、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准确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训练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景、情、境的关系,理顺答题的思路,掌握答题的技巧。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堂课需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因为运用PPT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由月考试题引入
月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在诗中有何作用?
思考:这是月考诗词鉴赏题中的第一问,主要考查哪个知识点?——意境
虽然这是我们月考卷中的题目,但高考的知识点基本是相通的,所以这堂课我们主要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问题一:什么是意象、意境?
教学设计(详案)
【设计意图】本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景物形象,让学生了解意象和意境。例:《菊花台》的歌词中,有哪些意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 意境:凄清苍凉
【明确】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写景诗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和物(咏物诗中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练习: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点出意境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象(明月、松、清泉、石)、意境(幽清明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雄浑壮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意境(高远辽阔)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象(村庄、墟烟、狗吠、鸡鸣、桑树)、意境(和谐静谧)
问题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本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让学生归纳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题的方法。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美景图。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思考:此答案仅供参考,这类题的答案很多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问题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请同学们根据答案以及刚才自己做题的方法,讨论归纳如何鉴赏诗歌意境题?有哪些方法?
【明确】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方法:
①要结合诗词分析,且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教学设计(详案)
再写出诗人的心境。而且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②要将意象与情感、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③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而且背景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
问题三:如何解答鉴赏诗歌意境的题目? 【设计意图】本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分析前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归纳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感情。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或者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景)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境)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情)的情感(心情、心境)。
六、目标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②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③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寓情于景,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
1、读懂诗歌是前提
2、抓全、抓准意象是关键
3、画面描述不可少
4、选择词语需谨慎
第五篇: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之二
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之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3、初步体会、学习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体会。
一、读题引入 揭示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不但要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初步学会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体会。要想学会读自己的书,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轻声再读几遍课题,看看在你的头脑中会闪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师:只要你展开想象,就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你自己的书!
二、熟读深思,品草地之趣
(一)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1、自读感受: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请你展开想象,有滋有味地读读)
2、熟读精思:
那咱们把这有趣的情景演出来怎么样?(1)分角色,自读自悟
谁来演哥哥,请读课文的这些句子,试一试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弟弟;没举手的同学起立,请你们自己读读描写弟弟的句子看看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哥哥。
(2)引导读,入情入境
①指导朗读:你是怎么‚骗‛住‚哥哥(弟弟)的‛请你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联系上下文理解‚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词句。
将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不同的表情、语气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或轻、或重、或急、或慢)。②合作朗读:
全班起立,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请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③从同学们兴奋的笑脸中我理解了这句话,一起读读吧!
(课件出示‚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板书:带来快乐
(二)学习课文三自然段。
1、看,(出示课件:配音朗诵‚有一天……这是为什么呢?‛同时出现画面草地颜色随课文内容变化)
2、探究合作:
(1)默读课文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2)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时请注意三点: ①选择一种方式可以画图、做动作……把自己的想法讲得更明白。②仔细听别人说,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③还有什么不明白请和大伙再讨论、讨论。
(3)汇报: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谁来说一说,注意听,没明白的地方再向他提出。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多元解读 悟作者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让我们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呢?(喜爱、喜欢、爱……)
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①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改。听我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课件出示: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B.再读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
C.是呀,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谁再来读读。②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A.请同学边读边体会,作者只是把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对待吗?(当作人来爱)
B.自己再读读,你能体会到‚我‛把蒲公英当作什么人来爱呢?读懂了吗?(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自己的姐妹、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
C.是呀!作者那里是把它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爱呀!他分明是把这金色的草地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爱!把这份爱好好地读出来吧!(指名读)
3、动笔修改,创意阅读 A.读读这句话‚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如果让你改一改(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你会怎样改?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姐妹、我们最要好的伙伴……)
B.谁来读读自己修改的句子,比较比较你更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仅仅是因为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快乐吗?(板书:爱)
是呀!正是因为我对草地这片爱,才能让我感受到草地给我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些快乐使我更爱这片草地。就让我们再读读自己修改的这一段,再次感受人与自然间和谐的爱吧!板书:
我 们
教学小结:
金色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