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 读书报告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报告
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书,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
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教育呼吸民主、科学、个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教育的灵魂”„„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让广大教师感动、哲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很多身处“迷茫”中的教师表示从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就是李镇西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
(一)把童年还给童年
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的童年富有诗意,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情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满。想一想,如果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只留下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数不完的考试,学生还有什么高尚的情趣可言?学生就是要常常到大自然中去,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才能培养起高尚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和媒体,把社会阴暗面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期望训练孩子从小“看透”现实和处理现实的能力。但就是这样的教育中,孩子心中没有了蓝天、花朵、童话和梦想,变得成人化、冷漠和早熟,对什么都一副看透了、无所谓的样子。没有培养起善良和爱幻想的天性的孩子,还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吗,还是体会到快乐吗,还会保持不可侵犯的自己的精神家园吗?恐怕不会了。因此,要把童年还给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不是说学校教育要回避现实,搞“乌托邦”。而是不妨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一些真、善、美。
(二)教育要教什么?教育要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教的是对学生没有用的东西,冷冰冰没有感情的东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教育要教什么?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李镇西在中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常常思考和感到苦闷的问题有4类: 关于“生”“死”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死后是否要到阴间”“人要是不死该有多好” 社会现象的问题。“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矛盾”“为什么社会生产发展了,但人和人的感情却越来越淡漠,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问题“每次回到家里,就觉得气氛压抑,感到很孤独” “同学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我该怎么办”
学习目标、生活目标方面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为考试吗”“我觉得学习越来越没劲,但看到别人都死啃书本,心里又很恐慌。”
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通过心灵的交流、感情的交融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这是班主任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三)班级管理的良策是让学生自我管理
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老师在班级建立之初,就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是学生集体的班级,不是“老师的”班级;班法、班规,是学生维护自己权益和规范自身言行的工具,体现的是学生集体的意志,而不是教师的“强权”和“铁腕”。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后,就有利于每个学生主动地加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李老师通常是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唤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大家是否希望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为了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优秀班集体,大家是否应该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要克服缺点,班级是否应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就很自然地将“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对于一些看似非要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也可以尽量让学生提出来,比如问学生:“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处理?”学生往往会主动提出“希望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由此,纪律要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平等条约”。
在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后,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的管理呀,“后进生”转化呀 ,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我们有时脸色铁青声色俱厉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正是因为我们束手无策,我们没有达到境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真正好的老师会宽容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问题讲透.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是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第二篇: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灵武市第一小学
杨瑞娟
在假期中,我抽出时间学习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书籍《做最好的老师》,这其中记载了他30年的教育教学精华。书中说到“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对于已经工作12年的我来说,好的教育教学著作会成为我事业路上的路灯、航标,迈着他们成长的步伐,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未来路。
打开书,一页一页地翻阅,细细地品味,总是收获颇多。简单的字眼,诉说着老师与学生之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凝聚着师生之间那纯洁真挚的师生爱,我多么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爱”,那是心灵的净土,是人生的享受。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书中说到“大凡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干劲冲天,却很少想过其他将遇到的挫折、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前人经验等等”这些说的很符合现在的我,有工作热情、干劲十足,却不曾想过那些未知的事。通过阅读,我明确了自己不应该自以为是,该虚心面对任何一件事,不要总以为自己怎么怎么样,应从实际出发;对于教学规律,应在自己摸索的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发现已有的现成规律,学习怎么驾驭课堂,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学理论,我只是简单了解一些关于新课改的理论,具体到实际中还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应多读书,大胆尝试到教学中,虚心请教“前人经验”,多听、多看、多读、多学。
“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志向、才干,首先教师应该有能力、志向、才干,这样才能去教育培养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呢?书中说到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而言,阅读量实在有限,另外由于刚毕业,对所教知识体系完整性掌握的不够,专研分析教材能力有限,因此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上,而没有时间去看其他书籍。据我了解“老教师”均有看书的好习惯,跟他们聊天时,无论是言语还是话题内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知识的渊博,我想这就是
多读书的好处,了解国家实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更多的是关于的地理的书 籍中涉及到的美妙言辞,充满意境的图片,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对于写作,我更感羞愧,如今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想要找到什么都能搜集到,所以就很少写过属于自己的作品。
李老师对于写作提出四方面的体会,也是对我们的建议:要日积月累,不要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能读写分离。对于以上四点是提高我们素质的一方面,作为语文老师,我想我们教学基本功是亟需提高的。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努力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采用更为合适、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收获更多、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李老师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能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怎样做到素质教育,避开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优良的师德去感化学生,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平等的心去对待学生,当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时,学生就会除去心中老师“高高在上”的想法,与老师成为朋友。人们常说,当学生讨厌一个老师时,他便不愿意学习这科。那么反过来,当我们与学生成为朋友时,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在课堂上会认真学习,达到较好的结果。其次,我们应该起到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必须做到,另外还要一视同仁。最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会茁壮成长,另外我也积极听其他老师的课,努力来填补自己的不足,这是多听。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三,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第三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浓烈的过年气息随着爆竹声声而来临,千家万户都沉浸在祥和的年味中,到处可以看到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闲暇之余,我静静学习了 李镇西 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时时会被 李镇西 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宽容中有严谨,严谨中有幽默,幽默中有沉稳,沉稳中有激情。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情是露,可以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激情如风,可以吹皱学生平静的心湖;激情如雷,可以振醒学生懵懂的迷梦。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书中 李 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虽然教师在教育中富有爱心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但我还是被 李 老师对学生那份深深地爱折服了。
李 老师的爱,不仅仅是对优秀学生的爱,而且包括“难教儿童”的爱;
李 老师的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是外校的学生的爱; 李 老师的爱,不仅仅是刚踏上工作岗位初为人师时的片刻的激情,而是贯穿着他的以前,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教育事业,爱心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
李 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是在和别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结果是浑浑噩噩度日,丧失了做为一个人应有的情趣与活力,更谈不上去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李镇西 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朴实的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读 李镇西 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
吴玉英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闲暇之余,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宽容中有严谨,严谨中有幽默,幽默中有沉稳,沉稳中有激情。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情是露,可以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激情如风,可以吹皱学生平静的心湖;激情如雷,可以振醒学生懵懂的迷梦。
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
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个绿叶,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
起
舞。
我工作已经十二年了,每一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每一次面对不同的学生,我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我怎么做班主任?我怎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而看完这本书,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工作中爱的重要性。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朴实的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书看完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耳边时有这样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最后,摘录几段李镇西教育名言,与大家共勉。李镇西提出了‚四心‛:
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
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
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五日
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看李镇西视频讲座有感
(二)看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激情澎湃,你的思想会被他的语言深深吸引,思想受到冲击和震撼,继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择善而从之。
李镇西老师说:“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激情的行动,需要用一辈子去演绎。”在此过程中,需要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深厚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
1、从实践中来
相信每位教师在从教之初内心都充满了激情和热望。但是日渐平淡的生活和各种烦恼困惑纷沓而来,对于一些人来讲,一切随之变得索然无味。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李老师说:“要不断给自己提出目标,使自己每天的工作日都充满着创造的乐趣。”他主张和学生打交道,带着研究的眼光从事教育。他所说的研究不一定是什么高深的理论研究和试验,而是针对教育细节中的困惑。在他2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进行过诸如“未来班试验”、“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研究”、“班级民主管理”、“语文人格教育”等研究,并写出了许许多多相关的教育教学叙事和反
我想,李老师正是在实践中发现了困惑,又是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成就了自己。
2、从困惑中来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面对很多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自信。
我们喜欢福尔摩斯,佩服他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表现出的冷静,赞叹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推断力。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轻松破案,最重要的是他把破案当成了一种乐趣,进而流连其中。
教育的原理也一样,我们不妨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把每一个问题、困惑都当做课题来研究。那么,每研究一个问题,我们的智慧就多了一分。日积月累,教师也就成长为专家。
李老师指出,转化后进生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转化后进生。因为,“看一个老师的态度,就要看他对后进生的态度,对后进生的教育”,这是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原则和标准。
要想转化后进生,就必须做到以下原则:相信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允许错误的反复;降低要求;集体帮助;以鼓励为主。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要做好人、要做得更好的愿望,因此教师不应放弃每个孩子。而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集体帮助”。教师喜欢“单qiang匹马”,与学生一对一进行交流或教诲。相对
励、去督促,效果会比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好得多。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现状。在当前后进生较为普遍的情况下,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转化后进生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在研究中借鉴李老师的的成果和原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从而自觉地完成蜕变。
3、和学生一道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第一,虚心;第二,宽容;第三,与学生共甘苦;第四,跟民众学习;第五,跟小孩学习。”是啊,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教师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却不知道学生感化教师的重大作用。
我的教学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令我非常感动的一件事。有一阵自己遇到了一件非常苦恼的事,一个学生知道后,主动找到我:“老师,本来我还想辍学呢,看到你这个样子,学生说什么也不能自暴自弃了。放心,有我在,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看到她一幅侠肠义胆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神马都是浮云,没有什么理由阻挡快乐和欢笑。从学生身上我看到的是自己所欠缺的乐观向上、敢于担当的情怀。
《礼记·学记》中有:“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现多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古人尚且意识到这一道理,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教师更应如此啊。
4、从写作中来
马克斯·范梅南说:“写作是思考和行动的调和······是将内在的东西进行外化。”写作是和实践、思考相伴而生的,因而李镇西认为写作是颇具创造性的活动,是自我制造、自我塑造的过程。
一个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必会是喜欢阅读、勤于反思和写作的教师。只有在写作中才会使自己更快地提升。写作并不是神秘的一件事,任何一种思想跃然于纸上,写作的活动便形成。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写主要是担心写不好或是高度、深度不够。李老师说,其实我们写的东西不一定是理论性极强的论文。只要来自于实际,只要言之有物,就是好文章。李老师举了自己的一个实例:他把自己的一些教育随笔寄给杂志社,竟然非常顺利地发表了。由此,鼓励老师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
教师的写作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给学生写的信、教育手记、教育论文、思想随笔。
除了读、写教育方面的文章外,李老师还提倡教师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写一写这方面的随感。这不仅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感染学生的需要。
讲座最后,李镇西老师满含深情地说道:“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
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对人生的信仰和追求跃然纸上。
观看讲座,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很多不同于以前的感触和收获。尤其是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更多研究的愿望。的确,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快乐,就是最好。
第四篇: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李镇西,在中国教育界算个实在人物。前些年的《爱心与教育》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也给李镇西赢得了“爱心教育”“专家”的美称。一年前,我断断续续读完《爱心与教育》,为作者对教育最诚挚的热情与对学生最深沉的爱心而感动,一年后读《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年5月),不由得对作者高超的教育技巧和教育事例后蕴涵的朴实民主思想所折服。
“今天的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教师,做的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教师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素质,决定了国民素质和祖国的发展前景。从此意义上讲,“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然实际上,因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能算得上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的教师为数甚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教育战线忙忙碌碌、周而复始地,或凭良心或出于混饭吃,或孜孜以求或一无所求地干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事业。那些在教育界混饭吃、糟蹋着教育事业的教师理应清除出教师队伍,而那些哪怕对教育只有一丝责任感与一点滴热诚或教育能力不足的教师,只要端正职业态度,其实是可以成为最好的教师的。为什么?我不同陶行知、魏书生比,我也不同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比,我只同昨日之小我比!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备课比昨日认真否?今日上课比昨日精彩否?今日找学生谈心比昨日诚恳否?今日处理教学突发事故比昨日机智否?今日帮助“后进生”比昨日真诚否?今日教育智慧、教育理念比昨日丰富否?今日之反思比昨日深刻否?今日接受领导意见与同事、家长批评比昨日虚心否?今日所思之事比昨日高尚否?……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必高于今日之我,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展望十年或二十年后之我,或者仍然不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但我至少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相对于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我已经是最好的教师了!
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而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者来说,要使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关键是要会反思,会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得出教训。用敏感的心关注教育现象,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把握专业成长的契机,用探索和进取精神去追寻教育真理。苏霍姆林斯基只不过是一间偏远小学的校长,可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做教育笔记,对四千多名学生进行过认真观测和分析,最终成了伟大的教育家。“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遭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当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将这些解决难题的方法汇集成文字,形成自己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具有可推广性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已不再是普通的教师,我们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教育专家!
“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打招呼,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必恭必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恩‟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这些奇怪的现象,我们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意识到了也未引起重视。民主不单是学校能培养的,民主意识也不能光靠学校来养成,但学校、教师和课堂对民主意识的养成与民主精神的锤炼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里,李镇西的教育方法里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不乏真知灼见。从1987年起,李镇西每接手一个新班,便会对班级进行“法治”管理。班级法规的制定者包括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人人都是立法者,人人都是守法者,人人都是“违法”后的惩罚接受者。在他的班级法规中,有一项专门针对班主任的处罚,班主任如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
1、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
2、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
3、错批评同学一次;
4、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
5、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
6、执行班规不严。你能否想像,一个大男人,一个平时威严无比的教师拿着扫把,躬着背打扫教室每一个角落,同时接受着班上几十双眼睛的注视?其实,教师的尊严不是自封的,教师地位的尊崇是学生给的,是家长给的,是社会给的,“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一名教师,如果他的社会地位要靠专制与压制来赢得,尽管他有“威名”无限,应试教育硕果累累,那也是虚名,是高徒出名师,而非他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尊重学生多样性,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生先知、后生后知,教师向学生传业、解惑的关系,而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发展水平上,教师未必高于学生。陶行知几十年前就说过,“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如今教师自拟为“道德标兵”,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居,未免高估了教师的力量。因此对于师生关系,教师要有着清醒认识,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从实际上而非形式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师,接受学生的监督,接受学生的批评,采纳学生良好的建议,吸取群众的智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这样便能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康庄大道上向前迈一大步。
当然,该书也有其不足之处。尽管封面上标明为“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精华”,有文集汇编的味道,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好书,却将《爱心与教育》里关于优生与“后进学生”的培养与转化将近100页的文字完整搬到《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里。是李镇西的教育生涯里只有这么几个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万同,还是他就只有这么几个教育事例?要不就是出版社给他压数字,逼得他不得不拿自己的宝贝反复晾晒?普通作者投稿有“一稿多投”之过,不知道著名教育家有没有“重复出版”之错?再怎么说,“拼凑”一本厚书、给读者增加点感观压迫、捞多几分出版费总不太厚道吧!?
厚,成了一本好书的最大瑕疵!!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李红霞)
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也受益匪浅。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在很多人的眼里,教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半点的闪失。如果说医生是在拯救人的生命,那么教师就是在铸就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很强大也可以很脆弱,而这一切的改变可能就在教师的一个眼神里,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可教师这股神奇的力量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怎样肩负起这项神圣的职责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学习与反思的问题。
记得我曾经因为个人情绪化,拿木棒朝一个学生脸上扇去,孩子的脸瞬时起了一大块红印并鼓了起来,这个孩子现在已结婚了,见到我也是极为尊重。但直到今天我还对自己的行为而悔恨。直到我开始阅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从书中感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老师将要经历那样多的磨砺,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是多少点滴的累积,教师对学生的付出又是多少岁月里的呕心沥血。我开始思索:假如没有爱与责任,仅凭满腔的热情,我最终将收获什么?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仔细阅读品位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在读到其中反映李镇西老师心声的《做最好的老师》一文时,时时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现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
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李老师的话说得多富有智慧和哲理啊,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后,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打动。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从李镇西的手记里,我们的启示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第五篇: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启示三: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同为教师的我们都清楚,这“五个一”做一天两天还可以,但要长年坚持却实在是不易。这其中的前两个一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存心上好课就可以把每节课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只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非一般毅力的人可以做到,特别是每天一篇教育日记(他一般都是几千字),要坚持则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李镇西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我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勤奋”,会挤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启示四: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李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习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启示五: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李镇西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从教生涯中这么做的。“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没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来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让台下的观众为自己的表现发自内心的喝彩。许多年后,我们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许多年后,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