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法律法规教程》教案1.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教育与教育法制
1.知识目标:
①教育走向法制化的社会背景; ②教育法制化的社会意义;
③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依法执教的基本目的和要求。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综合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教育走向法制化的社会背景
教育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法制化已 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种新型的调控形式,而且也是社会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实现教育法制化,也就无法最终实现社会法制化,因此,教育法制化是现 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法制化,把教育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按照法制原则来发展教育已成为当今和21世纪教育发展的进步潮流,这样,教育法制化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故而,教育法制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教育立法的历史
1、零星立法阶段 • ⑴ 宗教导向
• 起源:西方国家 —文艺复兴之后 • 提出: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 《大教学论》一书的作者夸美纽斯在欧洲各国进行教育改革时,就曾提出,应当给予学校以充分的权力,使学校可以像各个国家一样制定自己的法规。在制定教育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尊严,保证向儿童提供其发展自身天赋能力,达到自我实现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制定法规还应时刻记住教育为自己制定的最终目的。
• 强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
• 马丁·路德提倡广设学校,普及教育,在群众中传播新教。他主张学校应由公费负担,政府有强迫人民送子弟入学的责任。
• 立法:德国 瑞士 荷兰 苏格兰
• 最早:1528年 德意志布劳斯魏格公国 学校法令 • 1560 苏格兰长老派教会 《训练第一书》 1561《学校及学院规则》 1647《老骗子撒旦法》(Old Delude Satan Law),“美国公立学校体系的基础” 该法指出,“作为老魔鬼撒旦的一个主要阴谋,就是不让人们懂得《圣经》”。为了让人们懂得圣经的语言、运用这种语言,防止先辈的学问被埋藏,法令规定“在辖区内的每个城镇,凡上帝给我们增加住户达到50户人家的,就相应地在这个城镇任命一位教师,教那些向他求教的孩子们写字和读书。教师的酬金由这些孩子的家长或主人来支付,或者由一般居民用供给生活费的办法来支付,象处理镇里那些重大事情所用的大部分方法那样”。这些方法就是由市镇会议通过表决决策。对每家交付的费用也做了原则规定“不得强迫那些送孩子上学的人所交学费超过让孩子到其他城镇上学所交的学费”,即学费公平原则。以上只是规定每50户必须举办类似初等学校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法令还进一步规定“凡镇里的家庭或住户达到100户的要建立一所文法学校”,如果本市镇不能完成办学任务,就得向邻近市镇提供相应经费请其代为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入学青年能够升入大学。为严肃法纪,确保法令的实施,该法还规定了对违法者予以罚款实施惩罚的措施,“如果任何城镇忽视这些规定达一年以上,它就得付给新办学校5镑,直到他们履行本规定为止。”
• 这项法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一个新的由政府举办教育的时代的开始。“
1、其为州确定教育需求的权力开创了先例。
2、其给予了地方政府机构征税以资助中小学校财政的权力。
3、其表明,如果州需要提供一个教育计划,并变成可能的话,其必须提供一个对这项计划予以财政支持的手段。” 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建立公立学校的法律基础,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地方政府有权向全体居民征税支付教师工资,这是美国早期学校立法的开端,对后来美国建立和发展公立学校体系,普及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法令影响下,马萨诸塞的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他各殖民地政府也纷纷仿效,市镇办学得以在殖民地兴起。
• 涉及内容:强迫教育,把受教育与服兵役、纳税并列为公民应尽的三大义务,设置学校,费用分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
• 特点:宗教性质--教派掌权--教派斗争 • ⑵ 生产力导向
• 背景:机器大工业和现代工厂制度 • 生产者:一无所有 受雇于资本家 • 问题:童工泛滥 社会问题严重
• 推动力: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 工人运动 • 立法结果:工厂法 教育立法:实施义务教育条款(最早教育立法形式)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工厂法是英国议会1802年通过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工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
• 1833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工厂法草案》。其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相继制定了工厂法。工厂法中的教育条款,可以说是最早的现代教育立法形式。
2、义务教育立法阶段
• 起始时间:19世纪下半叶 • 社会背景:大机器工业发展 • 时代要求:智力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 • 立法结果:国家干预教育 义务教育制度
• 义务教育: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迫教育
• 义务教育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我国当前——公益性、统一性、义务性)
• 强制性:强制性是指国家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强制法律规定应受教育者履行上学的义务,否则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 免费性:指国家为了推行义务教育而采取的免收学杂费的措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免费范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没有起码的社会剩余劳动,就不可能普及相当程度的义务教育公共性(世俗性):指用法律的手段保证教育与宗教的分离以及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和控制。
• 义务内容:受教育的范围、年限、程度
• 因此,当国家意欲控制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普及和发展教育的时候,普遍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摆脱教会对教育的控制,以世俗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有效地干预和控制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建立公立世俗的国民学校网,把普及教育变成公共的事业。国家应有效地干预和控制教育实行世俗教育实质上是一场国家、政府与教会之间争夺教育领导权的激烈斗争,必然会遭到来自教会的反抗。因此各国普遍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来取消教会垄断教育的特权,把教育的领导权控制在国家手中。
• 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的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 1833年法国颁布《基佐法案》,要求所有的乡村和城市都要设立初级小学,公共教育经费由地方、省和国家三方面分担。
• 1870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义务教育法令:《初等教育法》 • 1918年颁布《费舍法案》,规定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实行9年义务教育。
• 这一时期教育立法虽然受到了重视,但仅限于义务教育法,还不具备以教育法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法学产生的条件。
3、教育广泛立法的阶段 • 发展背景:资产阶级国家加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行政控制
• 建立基础:三权分立 国家行政权力加强
• “三权分立”不仅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国家权力自主和分配的基本原则。“三权分立”说的出发点是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国家权力应严格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巩固,它在政治上开始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以保障本阶级意志的贯彻实施。资产阶级把对于议会政治、政党制度、竞选运动的浓厚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国家行政领域,在国家机构中,各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都大大扩大了三权中的行政权力。在国家机关的权力划分、管理层次和范围等方面,都出现了强化行政权力的趋向。这样一种趋向从19世纪中期开始酝酿,20纪初开始,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了高潮。在教育上,资本主义国家由过去的消极作为转变为积极作为,加强了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和控制。各国纷纷建立和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对从初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领域实施行政职能。
• 推动力:议会政治向国家行政转变
(重视立法机关转向行政机关)• 立法结果:产生大量教育相关法律
除了主要的教育法律外,各国的立法机关都通过委托或授权的方式,把相当一部分立法的任务交由行政机关执行了。各国行政机关通过它所取得的行政立法权,有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立法活动,从教育法的数量看,行政机关的立法数量以大大超过了立法机关的立法。
(二)教育立法的现状
现代教育法制就是顺应这种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潮流而诞生并逐步生长起来的。为了保障教育秩序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法制建设问题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教育立法、教育执法和教育守法,加强对教育的管理,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但我国的教育立法起步较晚,教育执法相对滞后,教育法制建设任重道远,在教育法制国际化的背景下,还需要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法制建设的步伐。
二、教育法制化的社会意义
(一)教育法制化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
• 普及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 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最终要在法制保障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二)教育法制化是现代社会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 现代社会以前,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的职能和权利。
• 通过推进教育法制化,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职能权限,依靠各方面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对教育实施领导,使一切社会力量统一起来,形成有机的、和谐的教育管理体系。
(三)教育法制化是现代学校活动复杂化、有序化的要求。
• 一方面要给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较好地适应当地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
• 另一方面,复杂化的学校运动与管理过程要能真正实现有序化,如果单纯依靠具有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自觉、主动完成时难以想象的,还需要依据法律。
(四)教育法制化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 依法治国要求教育领域依法治教,实现教育法制化。
• 只有做到依法治教,才能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达成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兴旺,从而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三、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法律部门、法律体系
• 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运用特殊调整方法调整一定种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学界把法律部门归为九类: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军事法。
法律体系是由不同法律部门的现行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指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 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这是教育法学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育法学是一门较新的、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因而对教育法的地位问题的研究更具有迫切的意义。
• 教育法律自身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教育法律调整的教育关系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与教育行政关系,已远远超出了行政法规调整的范围。教育法制建设实践发展的需要将会使教育法律建设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
第二篇:1.1 廉洁教育教案
小学生廉洁教育
弘扬廉洁文化 加强廉政教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故事、做游戏,使学生知道清廉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永远的道德标准,增强学生以德立身、清政廉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2、使他们从小就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从小培养学生敬重有操守、重清廉的古今人物,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廉洁就在我身边,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廉洁教育,培养学生的廉洁品德
2、让学生懂得廉洁教育从我做起,防腐拒变,努力学习。
三、资料准备
课件:儿歌、廉洁人物图片、歌曲《廉洁歌》《百姓心中有了你》
四、教学方法
PPT、讲授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廉”字
问:同学们,你知道“廉”是什么意思?
问:廉洁指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说到的廉洁是:责任、节俭、自律、奉献、知耻、诚实、惜物、不昧金、不攀比„)
(二)明理,认识廉洁
1、师:从古至今,我们国家有不少人用一身正气,一世清白大大书写了这个“廉”字,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包拯图片)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包拯)师:对,他就是古代清政廉洁的典范——包拯。现在我们一起听包拯的故事。(老师讲故事)(故事《爱戴百姓的包拯》)
宋朝有个包拯,他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的爱戴。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那儿盛产端砚。一方端砚可是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生产出来的。然而,当地的一些官员不顾百姓的死活,命令百姓大量生产,以便来上贡朝庭,以此来取悦朝廷中权贵之人和中饱私囊。虽然包拯自己也说:“能够拿到一方端州方砚,就算是死在南昌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可是,直到他离开端州,到其他地方去任职,他也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让百姓为他生产端砚,也从没有拿走过一件。
2、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学生说)
3、师:孩子们刚才听得真认真,其实,清政廉洁的典范远远不止包拯一个,从古至今是数不胜数,课前我们同学已经做了收集,谁来讲讲当代领袖人物清正廉洁的故事。(学生讲领袖人物故事1—2名)
听完后讨论:
1、听了这个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有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
4、师小结: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廉洁自律的领导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清正廉洁、心中装着国家、装着人民。难怪有一首诗这么写道:推倒三山兴伟业,流传四卷铸雄魂。清廉自律高风范,长使人民感念深(课件: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诵。
5、交流资料: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廉洁自律的人还有许多,你知道有哪些》(学生说)(注:课前学生收集感动中国的廉政人物)
6、同学们,我们一起再来了解一下《周总理“宴”事》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日夜操劳,感到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向民同志,你一月的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7、听完后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有什么启发?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廉洁的例子来?(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廉洁自律的领导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清正廉洁、心中装着国家、装着人民。难怪有一首诗这么写道(课件:大屏幕出示): 推倒三山兴伟业,流传四卷铸雄魂。清廉自律高风范, 长使人民感念深。
8、同学们,听了这么多例子,你有什么感受,廉洁对社会有何作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明确:(1)廉洁,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廉政才能取信于民。(2)廉洁是美德之一,受人爱戴。(3)廉洁可抵制物欲横流。(4)廉洁是大公无私的表现。(5)廉洁可以提高人的内在修养。
(三)联系实际,关注周围的廉洁
1、班干部选举前,小明为了能使自己能当选班长,就给同学们送礼,请他们吃小食品,目的是让这些同学投他一票。(1)学生交流评价
(2)教师简要小结:班干部竞选中,应遵守竞选规则,公平竞争。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取同学的信任,而不是靠物质来换取。
2、小红是班上的卫生委员,负责检查班里的卫生。今天是小红的好朋友小东值日。小东没有把卫生工作做好,却私下给小红5元钱,叫她不要扣分。小红拒绝了小东的要求,说:“我不能这样做。”(1)学生判断,说说理由。
(2)教师小结:小东这种做法不对。用钱去收买同学,采用变相行贿。小红坚持原则,不拉关系,面对金钱不动心,是个做事负责的人。
师:除了这些不好的行为外,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做得好的人、事呢?(学生举身边的例子)
师总结:廉洁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要想做到廉洁,就要从生活中每件小事做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做到诚信待人、廉洁公正,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导行 辩析廉洁
师: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还有一些与廉洁自律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影响着我们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出示课件)
1、五(3)班要选举班干部,李明对王嫱说:“你投我一票,我请你吃麦当劳。”
2、六(1)的王强出钱请同学做作业。请你对上述行为做一个评说。(学生说)
师:除了这些不好的行为外,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做得好的人、事呢?(学生举身边的例子)
师总结:廉洁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要想做到廉洁,就要从生活中每件小事做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做到诚信待人、廉洁公正,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五)升华主题
1、大屏幕出示:读儿歌:(采用多种形式读)《廉洁万岁》
廉洁文化进校园,全体师生把誓宣。家长社会齐参与,你一句来我一言。做人要讲诚和信,道德遵守最重要。说话行事讲文明,助人为乐是美德。不可贪图小便宜,拾到钱物要归还; 不可索求他人物,不与他人争名利.要向清者学榜样,不与浊者同合污; 从小争做小雷锋,社会风景日月新!我们齐声来高喊:“廉洁万岁!”
(六)总结
孩子们,世界因为有了诚信才更加精彩,世界因为有了廉洁才更加和谐。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把正直、无私、廉洁清明、严于自律这样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心里,做一个廉洁自律的小公民。
播放《百姓心中有了你》这首歌结束。
第三篇: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法”要明确的问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的母法,是第一个颁布的教育法律。
3.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两个主体
4.由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规称为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5.教育法律救济不只是针对弱势群体。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95年颁布的。7.国家实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8.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
9.打架斗殴扰乱教学秩序的依法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10.侵占学校用地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11.考试中有作弊行为的处以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不得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资格。12.给予处分最常考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共同制定的。
14.义务教育由国务院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管理,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15.农民务工人员在城市打工,孩子不能就近上学,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6.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聘任。17.对民族地区和偏远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工作人员给予津贴补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8.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19.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
20.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21.对教师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22.国家对在农村边远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23.建立教师资格证定期注册制度。
24.高中入学率90%,高等教育入学率4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高达20% 25.国务院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26.取得教师资格证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
27.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罚的依据。考核其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工作成绩。
28.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授予荣誉称号。
29.教师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部门应在30日之内作出处理。30.教师资格证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31.对符合认定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布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32.收缴: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获得教师资格,由由县级以上人民教育行政部门收缴。33.撤销:被撤销教师资格证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证。34.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5.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它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36.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上网
37.任何人不得招收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38.用人单位非法招收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招收刚满16周岁的从事危险活动,由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证。
中华人们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9.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40.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41.三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42.中学、小学周围200米内不得有营业性网吧 43.每年1月31号之前报备安全情况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45.学生自杀自伤不属于学校责任
46.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分给予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追偿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47.专业标准:是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48.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中国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
49.加大继续教育: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50.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教育评价质量的根本标准 51.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52.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的多种形式相结合。
53.实施中小学教师校长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实施新一周期教师校长全员培训。
54.实行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55.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 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
56.以全面育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57.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篇: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
《中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树立高尚师德,铸就人民教师的人格以德育人 用心授业用爱与责任融铸师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精神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教育法律法规
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
(2009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实施及其有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义务教育,不得收取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
第四条 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义务教育所需师资、校舍及设施设备、经费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其他民办学校,应当按照省有关规定给予经费补助。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应当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监测制度,加强对执行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均衡发展等情况的督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督导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 学生
第九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经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情形消除后,应当按规定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
第十一条 具有本省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划分学区,确定和调整公办学校就近招生的范围和人数,并向社会公布。
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不得违反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招生。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
第十二条 持有本省居住证的人员,与其同住的子女需要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符合省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凭居住证到居住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就读;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予以保障。
第十三条 学校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或者辍学学生,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采取措施,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辍学学生复学工作。
第十四条 学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得决定退学或者开除,不得限制其在本校就学。
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报送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和经费保障、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等,并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学校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理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需要的建设用地。
新建居民区根据城乡规划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配套建设的学校应当同步移交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管理。
因建设需要拆迁学校的,拆迁单位应当按照学校布局调整方案予以重建或者给予补偿。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被拆迁学校师生、员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第十七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符合消防安全和防汛、防台、抗震以及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改善寄宿制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寄宿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学校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等制度,保障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十九条 盲人学校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人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培智学校(班)的设置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和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具体设置、办学和建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普通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和矫治。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未成年犯管教机构和未成年人强制性教育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各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均衡配置。学校不得设置或者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学校应当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学校土地使用性质,不得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经依法批准转让、出租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处置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所得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本级财政部门统筹用于义务教育。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维护学校校园及周边安全,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创造良好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进行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六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资格。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聘任,并依照学校章程对学校实施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校内申诉制度,维护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对涉及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事项,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并接受其监督。
第四章 教师
第二十七条 教师享受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合作交流制度,在教师配备、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其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核定教师编制。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岗位配备教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招聘教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用。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岗位津贴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任教津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完善教师的医疗保障机制,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三十一条 教师应当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对品行有缺点、心理有障碍、生理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帮助、关爱。
第三十二条 学校实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学校应当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等的重要依据。
对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三十三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等改革,建立、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教学研究及指导体系,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加强爱国主义、公民意识、社会公德、民主法制、生命、心理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
学校、家庭、社区应当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应当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学校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文艺、科技和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场馆和历史文化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开展与其身心特点相适应的社会公益和社会体验活动。
学校应当重视和支持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开展工作,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各类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社区为学生校外活动提供非营利性服务。
第三十八条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障学生在非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并配合学校落实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教科书选用的监督管理。
地方课程使用的教科书应当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未经审定的,不得出版、选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校、教师、学生订购教辅材料及报刊杂志。
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并及时足额拨付。
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四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省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当地经费标准不得低于省定标准。
第四十二条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机制。具体经费保障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财力薄弱的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义务教育给予经费支持。
第四十三条 义务教育经费应当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统计部门对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或者未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或者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考评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或者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的;
(二)设置或者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公办学校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的;
(四)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决定退学、开除或者限制其在本校就学的;
(五)擅自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的;
(六)未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
(七)安排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一小时的;
(八)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或者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变相组织学生进行补课,或者组织、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的;
(九)其他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四十九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或者解聘:
(一)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
(二)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五十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条例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条例。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