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寂寞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7: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高一语文寂寞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高一语文寂寞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寂寞教案

《寂寞》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现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研读与讨论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提供阅读情景(可由学生提供)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 1862年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 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梭罗出生于 马萨诸赛州的 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 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 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 托尔斯和 圣雄甘地。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 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 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 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 1854年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在不同时期,梭罗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他家办的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是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受爱默生的影响,梭罗也是一位 先验主义者。梭罗曾经旅行到过科德角(Cape Cod)、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和 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t.Katahdin)。其中的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

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2.阅读全文,讨论问题:

A.文章以“寂寞”为题,那么“寂寞”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B.作者真的寂寞吗?为什么?(从文中找出)

C.对于这种“独处”的生活,作者是怎样认为的,情感有变化吗?

D.过独处的生活而不觉寂寞,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如果老师说文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你们同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E.文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作者用了何种修辞?(从文中找出)

3.梭罗的这两年的独处生活,是想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其实,这其中隐含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你觉得梭罗是怎样认为的? 4.小结 :

本文通过写“我”在山林独居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作业:

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你是怎么看待的?

板书:

远离城市

自然为伴

寂寞

不寂寞

(他人)

(自己)交往人少

偶客拜访

热爱自然

融入自然

第二篇:苏教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双桥中心学习二〇一八学年上学期 四年级(3)班语文教学计划

罗倩雯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主要工具,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从事各项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对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学期特拟订语文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有一个良好的班风,能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在老师的辅导下有能力带动班上的学生学习。有十七名从海子小学转入的学生学习基本功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生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积极进行家访,使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喜欢学习。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引导其读适合他们的儿童外读物,扩宽其知识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通过三年的教育,大部分同学能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学习。有3名学生的行为不够良好些,教师得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措施反复抓,抓反复,使其达到转变的目的。

二、奋斗目标

(1)熟悉拼读音节,掌握新课标要求的识字量,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目的。(2)使学生按要求会写简单的一段话。(3)加强书写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4)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60分以上。

(5)重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6)形成活泼、开朗、奋发向上、遵守纪律的班集体。

三、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科书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首先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编排

全册教材由“培训良好的习惯(7)”与“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每单元安排“课文”3—4篇,共24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

本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全册共安排生字338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为223个,另外的115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凡是要求会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认识的字则列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内。课本最后按课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每课后面田字格中的红字供学生按笔顺描红。教材列出了常用的多音字,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区别。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其他读法时列出,但不计入生字总量。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旨在增加儿童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坚持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有时练习造句,从而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此外,有的课文后面还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全册教材共安排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学用字词句方面,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及词语句式等内容,通过综合练习,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使其语文能力的发展,还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朗读背诵方面,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二是安排了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些阅读材料包括儿童诗、古诗、名言、谚语、春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多为韵文,学生喜欢识记。

写字方面,继续强调按照规范严格练字。写字内容按汉字的常见杜绝形式归类集中,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去体会、揣摩汉字的结构规律。

口语交际方面,安排了“学会感谢”、“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学会赞美”、“根据漫画编故事”……内容,让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说话,有的则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饿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和掌握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学习正确使用和保管毛笔,并养成习惯。

(6)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并养成习惯;继续学习和掌握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338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223个,并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入体”。(4)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得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查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交流。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书信、养成乐于写日记的好习惯。(4)能够使用逗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

(5)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能适当、合理展开想象。做到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五、教学重点

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

2、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48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5、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就听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6、会写简单的一段话或一件事。

六、教学难点

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

2、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看图说一段完整的话或几段连贯的话。

七、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杜绝无教案上课;

2、认真批改、作业、试卷,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查缺补漏,做好相关的记录;

3、重视学生对拼音、字、词、句的训练,作业突出知识的重点,题型新颖,形式多样;

4、善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关心、热爱、辅导学生;

5、经常与学生、家长、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6、成立学习辅导小组;

7、举行语文知识竞赛和交流活动。

2018年9月4日

第三篇:苏教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

2006-2007学年语文第九册(苏教版)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按主题划分为7个单元,为“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名著”等。

2、教材选文力求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选文力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视野开阔,尽可能吸纳多种文化。课文体现以下特点:(1)提供丰盛的情感大餐,(2)充盈厚重的文化气息,(3)洋溢独特的语言魅力,(4)飘溢浓郁的语文味儿,(5)传递深切的人文关怀。

3、阅读教学训练重点根据《课标》的阶段性目标确定,采用“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4、“习作”7篇,每个单元安排1篇。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习作教材内容为:(1).写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2).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作文;(3).向大家推荐自己难忘的经历(一本书、一个地方、一种游戏、一道菜等),再写下来;(4).(对亲人、老师或朋友)写自己的心里话;(5).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6).想象事情结果,把连环画补充完整,再写下来;(7).从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个或自命题写一篇作文。

5、“练习”7个,每个单元安排1个。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另外,教材开篇安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安排一个“学和做”(语文综合性学习)——“说名道姓”,向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

(二)、教材编写特点。

1.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围绕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单元练习中的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

2.向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课标》要求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本册安排了有关阅读指导的文章《读书莫放“拦路虎”》,“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要求学生课外认真阅读,“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让语文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建议

根据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1、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要让学生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其根本途径就是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主要是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等七个字上做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节课: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做到了单纯、明确;二是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否激发起来了;三是是否做到了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四是语文教学情境是否做到了相对稳定;五是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落实了。

2、要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精神,精心进行教学预设。阅读教学,应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多媒体助读,以表演助读。不能以学生的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个人的阅读。要进行整体感悟,扣读导悟。不要将课文掰得过碎,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

3、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要力求上得真实、朴实、扎实。要精讲、多读、多练,既要让学生“动口”,又要让学生“动手”。

4、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两个板块,是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认真对待,予以落实。既要加强领导,又要大胆放手。实施“我读书 我快乐”,要充分利用该单元的相关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和做”是专题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5、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提倡“单元教学”,要认真研究单元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6、习作教学时,其一,要创设表达情境。其二,留有自由空间。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统一指导”、“自由表达”与“规范训练”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

(一)、双基教学要求

1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 准确认读283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184个。继续练习用钢笔、毛笔写字,能按字的结构写得正确、端正、匀称。

3 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4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语言环境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

5 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通顺的短文。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情意教学要求

1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 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勤查字典的习惯。

3 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4 培养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四、教学进度(另附)

五、班级情况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苏教语文八下4.18口技教案4

十八 口 技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文章先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为下文叙述精彩的表演作铺垫。主体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描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主要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景。第二段写口技艺人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第三段写口技艺人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情绪的变化;第四段写口技艺人表演一场大火突然而至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和动作。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首尾呼应。基础梳理

一、字音 屏障(píng)少顷(qǐng)犬吠(fèi)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齁声(hōu)咳嗽(sòu)中间(jiàn)....曳屋(yè)许许声(hǔ)几欲先走(jī)...

二、通假字 “坐”通“座”,座位。如:满坐寂然。

三、词义 1.一词多义

坐:(1)动词,坐、坐在。如: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如:满坐寂然。

绝:(1)极点。如:以为妙绝。(2)停止,消失。如:群响毕绝。

乳:(1)动词,喂奶。如:妇抚儿乳。(2)名词,奶头。如:儿含乳啼。

指:(1)名词,指头。如:手有百指。(2)动词,指出。如:不能指其一端。

妙:(1)名词,妙处。如:众妙毕备。(2)形容词,善、好。如:以为妙绝。2.词类活用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如:妇抚儿乳。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如:不能名其一处也。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妙: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妙的声响。如:众妙毕备。3.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如:几欲先走。今义:步行。

中间:古义:中间夹杂着。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义:两事物之间的位置。

稍稍:古义:渐渐。如:稍稍正坐。今义:稍微。

会:古义:适逢,正赶上。如:会宾客大宴。今义:合拢,聚在一起;会议。

但:古义:只、仅。如: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义:但是。

少:古义:稍微。如:宾客意少舒。今义:跟“多”相反。4.文言虚词

其:①她的。如:其夫呓语。②其中的。如:不能名其一处也。

之:①结构助词,的。如:于厅事之东北角。②代词,小儿子。如:妇拍而呜之。

而:①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如:妇拍而呜之。②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如:既而儿醒。

四、特殊句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1.倒装句

如:会宾客大宴。“宾客大宴”即“大宴宾客”,宾语前置。译文: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2.省略句

(1)省略量词,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量词,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文: 撤去屏风一看,(只不过)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省略介词。如:口技人坐屏障中。“坐”后省略介词“于”。译文: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

五、文学常识

1.林嗣环,生卒年月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福建晋江人,号铁崖。顺治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即杭州)。2.关于《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小说集,清张潮编,二十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之作,并附评语。编者的目的是“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入选作品多为奇异故事,但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六、名篇名句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剖析:这一句写听众的表现,一是渲染气氛,二是表明这位口技艺人在听众们心中极有声望,听众崇拜得很,反衬口技艺人的表演魅力,照应了开头的“善”字。2.遥闻深巷中犬吠。

译文: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

剖析: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剖析:“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译文: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剖析: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5.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用心

爱心

专心 剖析: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二、重点语段

“遥闻深巷中犬吠”至“以为妙绝”。剖析:这一段写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在深夜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听众的反应,是表演的第一个高潮。作者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第一层从正面描写一家人被犬吠惊醒的过程,表现口技者的技艺高超。第二层是最后一句,描写听众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口技者表演的奇异效果。写口技艺人摹拟的各种声音,极有层次感。“遥闻”点明犬吠声从远处而来,“深巷”点明声音是在屋外,“欠伸”“呓语”是写室内的声音。这样就让人感觉到声音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遥闻深巷中犬吠”“欠伸”“呓语”说明声音极小,而“大啼”则写出声音的由小到大。“夫亦醒”“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则使室内的声音越来越多,“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声音由少到多,由单一而混合,“众妙毕备”。

几种声音,“一时齐发”,口技表演进入第一个高潮。作者用排比句,突出口技表演的这个高潮,朗读时应急促有力,一气呵成。“众妙毕备”一句,是写作者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从侧面着力描写的是听众的神态与动作,“满坐”是说所有听众无一不受到感染,“伸颈”“侧目”写出听众的专注、入神,“微笑”写出观众的心领神会,“默叹”则写出观众完全被折服,这些描写有力烘托了口技表演的奇妙魅力。审美鉴赏

文字简练贴切

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和“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而“忽”又显得更突然些。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苏教语文七下1.2一面教案13

《一面》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理解本文对外貌描写的作用,认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宜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紧扣外貌描写进行分析理解,领悟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特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加以比较体会。

安排三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课文。

同学们,我们以前曾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些文章,你们知道他的为人吗?(指定学生介绍鲁迅并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能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这“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板书标题、作者,并简介作者阿累。

二、齐读“预习提示”,掌握写作背景。

三、快速测览课文,标出生字词。教师出示小黑板,叫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其他同学做课堂练习。

地窖()赫然()嵌着()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揩油()恣情()抚摩()抖擞()摩挲()脑勺()踌躇()校正注音后,学生齐读两遍。

四、速读课文,标好段序,并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全文共4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第二部分(39--43)写“~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五、整体把握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课后作业。

1.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并解释“赫然、踌躇、摩拳、颓唐、抖擞、不能自己”。

2.预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并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2.认真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全文表达的中心意思。

一、复习旧课,听写字词,然后互查记分。

地窖、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揩油、恣清、抖擞、摩掌

二、学习新课。

(-)指定若干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见到鲁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 ②鲁迅先生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③文中有几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用波浪统画出并作好标记。想想:这些描写突出了鲁迅外貌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根据以上思考题自读10分钟后,再作分析理解。

(二)讲析课文。

1.指定学生说出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提问:当时的天气如何呢?

明确:明天,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秋深、风大、天冷)

提问: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写天气的寒冷、秋风的无情来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我”的心情如何?

明确:“赫然”表现出“我”的惊喜。“得到了保证似的”表现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正当“我”欲买不能,欲罢不甘的情况下,“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老人。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默读第三层内容。

2.讲析第三层。

找出外貌描写,可以下节课分析形象。提问。: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怎样的? 明确:瘦但有精神严肃而慈爱。

齐读第19自然段,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我”与鲁迅素昧平生,但他却热情而诚恳地向“我”推介好书,还送书给“我‘’,这温暖的关怀,怎么能不使于我”激动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描写“我”的激动心情?

指名朗读: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者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3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提问:全文几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每次描写有何变化?这些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列表比较)

指定学生将六处外貌描写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教师根据板书内容分析、归纳。这些描写详略有致,都突出了鲁迅先生外形@削、但精神很好的特点。突出了他为革命尽心尽力地忘我工作的形象,他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使“我”感动。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突出重点。板书设计: 《一面》

瘦 五十上下 穿长衫 咬烟嘴

瘦 精神很好 发长 胡须像隶体“一”字

鲁迅先生 竹枝似的手指 小油管紧包在腕子上 为革命尽心尽力 瘦 面黄白 羽纱长衫 黄色烟嘴一头熏黑 忘我工作的形象 脸一瘦 他的手多瘦啊

第三课时

一、继续分析外貌描写,突出鲁迅的形象。1.先在文中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然后朗读一遍。2.试列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文中先后六次写到了鲁迅先生的外貌。

①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②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狠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③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④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⑤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⑥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这些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

第①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②次是在近处,是“我”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了人物面容和精神,形神兼备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气质。

第③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完整清晰。

另外第④⑤6 次只突出了他身体的某一部分特征,就像一个个的特写镜头。这六 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

想一想: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表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

二、仔细品味语言,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仔细阅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赫然”是很鲜明、明显之意,作者眼前有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书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当时是有名的作家,又是革命、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也表明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信任。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舍不得”,写出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3.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展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不同的称谓,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加点的词句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的心情,也表达出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

二、齐该第三部分并分析

提问:“一面”虽然短暂,但给了“我”巨大的效汗和力量,这表现在哪里?(用波浪线画创,并期读出来。)。

明确:“历尽„„受尽„„咬紧„„吊着„„”

三、总结本课内容。

文章不惜笔墨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一次特殊的会面,详细描写了会面的经过,并从不同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2.练笔: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下载苏教版高一语文寂寞教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高一语文寂寞教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第八册美术教案(★)

    苏 教 版 第 八 册 美 术 教 学 目 标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

    苏教第七册美术教案

    苏教第七册美术教案 课题一:贺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贺卡,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意识。 2、使学生能够选择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地高计贺卡,体验绘制的乐趣。 3......

    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课题:魔幻的颜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苏教美术教案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苏......

    苏教示儿教案

    示儿教案实录 1.学习《示儿》,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理 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3.学会2个生字。4.有感 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并默......

    语文高一教案

    语文高一教案 语文高一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

    苏教中高年级语文内容

    第九册 1、 师恩难忘 2、 陶校长的演讲 3、 古诗 习作1写老师(人物的特点,怎么教育你,给你的帮助) 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 装满昆虫的布袋 6、 变色龙 7、 金蝉脱壳 习......

    苏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成语

    三年级下册课本成语 银光闪闪:银白色的光闪烁不定。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蔚为壮观:形容景象非常盛大。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苏教7上语文赏析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