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园新村之行(教案)
梅园新村之行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教学,了解、掌握访问记的结构和写法,学习以环境和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品德,表现文章主旨的方法。领会周恩来肩负党的重托,在险恶的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而坚持斗争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教学重点及难点] 以环境和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品德,表现文章主旨的方法。[教学设计]
以讲授法、问题法为主,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本学期我们学习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人,提起他,中国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他为新中国的建立鞠躬尽瘁,他待人谦虚,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他是最彻底的“无产者”,一生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在他逝世后,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当时的朝鲜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正患眼病准备做手术,得知他逝世的消息,金日成通知医疗组延期再做手术,因为做眼病手术是不能流泪的,否则容易感染。
他是谁呢?
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幻灯:周恩来照片)
今天,我们就跟着跟着郭沫若来一睹这位伟人的风采。
梅园新村之行(课件题目)
二、作者简介
(学生先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幻灯图片: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为其笔名。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诗作和历史剧影响最大,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诗人郭沫若:(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天上的街市》)。其代表作是第一部诗集《女神》,不仅确定了他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 念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凤凰涅磐》和《炉中煤》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郭沫若是一个重主观抒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女神》中的许多诗歌,都塑造了一个强烈追求个性解放并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抒情形象。继《女神》之后,又有《星空》和《前茅》两本诗集出版。
作为剧作家的郭沫若: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六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三、写作背景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梅园新村在南京。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谈、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一面与共产党谈判,一面调兵遣将,内战步步升级。为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重庆跟国民党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在周恩来的协助下进行了著名的“重庆谈判”,终于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双十协定”,并召开了由全国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幻灯:重庆谈判)这一年,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为了便于同国民党政府谈判斗争,周恩来率代表团也迁往南京,住在梅园新村30号。(幻灯:梅园新村全境)国民党当局在中共代表团驻地周围设立了许多特务机关,并布置大批特务跟踪盯梢。周恩来身处险恶环境,不顾个人安危,坚定沉着,忘我地工作着。
抗战期间,郭沫若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对周恩来十分熟悉和敬佩,在南京时,他是梅园新村的常客。《梅园新村之行》就是他根据自己和周恩来一次短暂会见的印象写成的,文章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在南京同国民党政府谈判时的生活情景,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四、学习要点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二个目的,一是认识周恩来同志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缅怀伟人,二是学习、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先来了解一些人物描写的写作知识。(阅读单元训练目标及第五册中相关内容)
文章是通过叙述、描写人物的经历和活动场景来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人常用的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那么这篇文章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周恩来的形象的呢?
五、课文研析
(一)学生研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题目是《梅园新村之行》,“之行”就点明了这篇文章的文体——访问记。那么作为访问记,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呢?
2、本文是写人的文章,又是运用哪些方法来刻画周恩来的形象的呢?
(二)师生互动,解析文章
1、理清结构
全文是按照“去访问”、“访问中”、“访问后”的顺序安排文章的条理和结构,全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全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去访问”:写去梅园新村路上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5—12段),“访问中”:写梅园新村的环境、周公馆的景物及其主人。
第三部分(第13段),“访问后”:写离开梅园新村
2、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1)侧面描写——环境描写:
①外部环境:
问题:找出梅园新村距离国民政府附近的语句 “梅园新村也在国府路上”、“走不好远”。
(补充:梅园新村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上,原国民政府总统府以西100米处)(幻灯照片:国民政府大门)。
问题:找出周围特务机关林立的语句
“听说特种任务的机关林立,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
(幻灯照片:国民党特务用来监视中共代表团的窗口)
本句是比喻、反复两种辞格的兼用:用“狼犬”比喻国民党特务,三个“眼睛”是连续的反复,活画出国民党特务虎视眈眈的样子,说明了周恩来处境的危险与恶劣。
问题:这些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对突出周恩来有什么作用? 说明周恩来正是在敌人心脏里同敌人斗争,足见斗争环境的险恶。
②内部环境:
问题一:找出并阅读描写内部环境的文字 课文第7、9小节。
(投影照片:梅园新村的内部环境一组照片)
问题二:内部环境主要写什么,突出了什么?
主要写客厅,突出小圆桌上一盆雨花台的文石,用文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象征主人的精神。
(投影照片:一组室内环境照片)理解:这里作者是以石喻人。“宁静”,赞颂了周恩来稳健从容的态度;“明朗”,称颂他鲜明的原则立场;“坚实”。赞誉他万难不屈的精神;“无我”,歌颂他磊落无私的胸怀。
问题三:如何理解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
“绿洲”是沙漠中有水草的地方,它象征生命的存在。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的中心南京,到处都是一片肃杀,一片荒芜,只有梅园新村30号才给人带来生机。它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的希望所在,是万众瞩目的地方。这里是用“绿洲”比喻梅园新村30号。
总结: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在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品格时,采取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它比正面叙写更有感染力,同时也是具体写作实际的需要,符合文章写作的逻辑。
能力拓展
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2)正面描写——肖像描写
问题一:找出文章正面描写周恩来的语句,并说明其作用
“恩来先生比起重庆时瘦了,大约因为过于忙碌,没有理发的闲暇吧,稍嫌长的头发因为过于愈见显得他的脸色苍白。”
(投影照片:周恩来)作用:表现主人公废寝忘食、日夜工作的辛劳以及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轩昂的眉宇,炯炯的眼光,清朗的谈吐,依然是那样的有神”
(投影照片:周恩来)作用:表现主人公在繁剧的事务面前,依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3、学习本文叙述、描写、议论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方法
本文除叙述、描写之外,还运用了议论表达方式。
问题:学生找出议论的语句并思考有关含义。
课文中对国府门前石狮子的评论,对铁路就在国府墙下的评论,都蕴含着对国民党政权的讽刺与批评。
写周公馆庭院大动土木的情景,由此而尖锐地批评那些“专爱讲体统的先生们”,“让这篇粗杂的草稿老是不成体统”,“把所有的兴趣集中在内战的赌博上”,这些议论,既揭露了国民党政权的实质,也反衬了周公馆及其主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的处理是最难处的,责任那么重大,事务那么繁剧,环境又那么拂逆。”周恩来身在国统区的心脏,面对表面和谈暗地里却调兵遣将挑起内战的谈判对手,“境遇是 最难处的”;受党中央的委托,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情,确是“责任那么重大”;既要和国民党谈判,又要对付美国设计的骗局,还要经常会晤国内外友人、民主党派人士和文化、艺术、新闻各界人士,还需经常往返南京、上海之间,确是“事务那么繁剧”;身居虎穴魔窟,“狼犬的眼睛”到处都是,“环境又那么拂逆”。“难处”、“重大”、“繁剧”、“拂逆”的准确运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周恩来面临的斗争极端艰苦复杂。可是周恩来却迎难而上,“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而坚持斗争。“丝毫也不敢放松,不能放松,不肯放松”用排比手法高度赞扬了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对党对人民的一片丹心。
写会见周恩来时,作者也议论道:“谈判也不一定真是‘无益’,他所参预的谈判每每是关系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只是和他所花费的精力比较起来,成就究竟是显得那么微末。这是一个深刻的民族的悲哀,这是一位才干出类的人,却没有更积极性的建设工作给他做。”这一段议论,高度评价了周恩来从事谈判工作的重大意义,盛赞他出色的才干以及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而坚持斗争的崇高品质,寄寓着作者对周恩来无限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谴责了造成周恩来花费大量精力而成就却显得那么微末的国民党政权。
4、明确主题
作者通过对走访梅园新村所见所感的叙写,高度赞扬了周恩来肩负党的重托,在险恶的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而坚持斗争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特务统治及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六、认识伟人——世界政要眼中的周恩来
就是这样一位伟人,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1、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时间: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Mao.ZD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4、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说:“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
5、建国前,斯大林和米高扬也说过:“你们在筹建government方面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们有现成的一位总理,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
6、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
7、苏联总理柯西金在会见日本创价协会会长池田大作时说:“请你转告周总理,周 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
8、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9、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 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10、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在国内也同样,要是能多几个像周总理这样的领袖和Communistparty员,国家就会很好了。
11、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12、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七、关于课后练习:
(二)1.①交代位置,说明梅园新村和国民政府同在国府路上;引出比较的双方——梅园新村和国民政府,为下文的写作作铺垫:
②中国封建王朝的宫廷府第都是“坐北朝南”的,封建君主是“坐北向南”的,封建的庭院也都是相当幽深的。从“坐北朝南”的幽深庭院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同旧的封建王朝有共同之处。
⑧句中的“也”字,使人联想起封建社会的官府。作者含蓄地讽刺了当时的国府异常腐败、专事镇压人民的实质
八、课外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预习《琐忆》
第二篇:梅园新村之行后感
这个周末天气凉爽清新,我和几个同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同参观了梅园新村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是纪念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于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革命纪念馆,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6年5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新村,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斗争。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期间,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国统区广泛地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朋友,教育了人民,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梅园新村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谈判的最后一站,是中共党史重要的一页,是一座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的历史丰碑。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是中国革命纪念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1954年筹建,1960年起内部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址封闭。1977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机关驻地。30号、35号是当年代表团领导成员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和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住处。17号是代表团办事机构驻地。
纪念馆藏有文物1170件,其中一级藏品100件,内有当年周恩来、董必武、廖承志、邓颖超等从1942年5月一直带在身边阅读的毛泽东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书面上有周恩来亲笔签署。还有1946年叶剑英、李克农、徐冰在北平军调部工作时,赠送董必武的一只刻有《兰亭集序》的铜墨盒,上面并刻有上、下款。
纪念馆以原址原貌陈列为主,并有专门介绍国共南京谈判的图片163帧、文物文献资料90件。该馆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共代表团谈判资料汇编》、《中共代表团谈判大事记》等书与《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影集。
它的保护范围:南至汉府街,北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原址外延35米,东至梅园新村17号东侧围墙,西至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围墙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二层楼房3幢,共18间,占地面积4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主楼楼下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中共代表团将院墙加高了一倍,并在传达室和后边西晒台上各加盖了一层小楼。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薇都是当年中共代表团留下的。整个院内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砖木二层楼房1幢,砖木平房2座,共11间,占地面积15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92.1平方米。楼房楼下是董必武、廖承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楼上是李维汉、钱瑛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中共代表团为了工作的方便与安全,将与梅园新村 31号特务监视站相通的原有大门堵死,在东边开了一个小门,与梅园新村30号相通,并在小院内两边加盖了两座小平房,以此挡住31号特务的视线。东边平房是政策研究室办公室,西边平房是警卫室。
梅园新村17号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的所在地,有砖木三层楼房1幢,二层楼房2幢,砖木平房2座,共29间,占地502.13平方米,建筑面积725平方米。其中,北边一幢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楼下设有小会议室、新闻组、抄报室、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办公室,楼上设有电讯组、外事组、军事组、党派组和妇女组。南边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后加盖的。楼上是工作人员的宿舍,楼下是饭厅,中共代表团常在这里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陈列馆位于梅园新村街道西侧,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东侧,汉府街北面,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这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采用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周围有颇具民族风格的老虎窗、石刻透空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山墙上变形组合的马蹄莲,正面墙上变形梅花等艺术品,象征着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处变不惊、从容机智的大将风度和傲霜斗雪、蔑视强权的坚强意志。西墙上现代抽象意味的浮雕式老虎窗和对当年监视、跟踪、盯梢的特务眼睛进行艺术夸张的现代镜面窗,与马路对面钟岚里国民党军统监视站相呼应,使人联想到代表团当年所处的险恶环境。陈列厅正中是一座高6.5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是整个展厅的视觉中心。浮雕上镌刻着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群像,浮雕上的风云图案表明他们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整个画面成反S形,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漫长的道路和我党事业后继有人。《梅园风范》专题陈列以国共南京谈判史为线索,以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弘扬梅园风范为主题,以专题陈列为构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陈列展示手段,通过200多幅(件)珍贵历史照片、文物和多媒体场景展示,体现了政治性、历史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凸现了革命纪念场馆的存史育人的社会教育功能。周恩来图书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题写。图书馆主要收藏周恩来的论著、文献、照片、音像资料以及有关书刊、资料等,是全国第一家周恩来图书资料研究中心。
我从这一系列文物陈列、复原蜡像和多媒体展示中,更详细了解了“和谈之门”被国民党一手关闭的历史事实,也深入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团结进步所进行的艰苦斗争,一位位中共前辈领导人的智慧透过展品向我们显示了不曾被历史灰尘所掩盖的光芒。
平凡中见伟大,是我对这次参观的总体感受。平凡的环境、平凡的物品,透露出的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灵魂,周恩来是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以他平凡的点点滴滴给我们上了一堂不平凡的党课。
第三篇:梅园新村纪念馆
2012年10月17号下午,我院党总支组织党员代表参观了梅园新村纪念馆。
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位于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由周恩来铜像、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
纪念馆的主体是一座颇具地方特色的二层现代建筑,庭院中正对大门立着周恩来总理的全身铜像,铜像高3.2米,他昂首挺胸、神态端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透露出了从容、沉着与坚定,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革命家风度。我们首先在周总理铜像前合影留念,然后参观纪念馆。
陈列馆一楼展厅中间是一块高6.5 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上面刻着代表团成员和工作人员群像,画面呈“S”形, 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漫长的道路和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汉白玉浮雕四周陈列着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和南京谈判的文献史料、照片及部分实物。二楼展厅陈列当年中共支持和发展爱国民主运动的照片和史料。
在纪念馆内,有的党员仔细阅读着当年历史事件的介绍,有的党员拿着相机记录着当年历史事件的物品,大家都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所感动;徜徉在梅园新村的庭院内,环顾四周留有黑洞洞的窗户的高墙阁楼,想象着当年在敌人的心脏舍生忘死、为党工作的先驱们,我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们再次接受了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教
育,增强了爱国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勇敢、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范和革命先烈为祖国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崇高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在不断提醒我们要保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医院新大楼的落成,对于全院职工是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对我们共产党员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考验。我们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争取使医院不断拥有更好的硬件的同时,在服务质量也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将以更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为患者的服务中去,为医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梅园新村观后感
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博物院观后感
梅本就是圣洁高雅、坚韧不拔、争报人间春的象征,梅园新村内住着的人让这个象征更加真实化、具体化,更加深入人心。1945年8月抗日战争的结束,让饱受战火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然而国共两党的矛盾日益激化,内战一触即发,于是和平谈判就这么产生了。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深入虎穴,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展开了为期将近一年的和平谈判。梅园新村纪念馆便从一定程度上向世人讲述着当时的故事。
陈列馆中周恩来的全身铜像,高3.2米,重900公斤。以周恩来同志当年步出梅园大门的照片为原型,当凭一座铜像,就已经折服于他特定环境中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周恩来,一个唯一令国共两党敌我双方都肃然起敬、恭之为圣的英豪其力透于智和善,是大智大善,两阵中再无二人取代,旷世古今。贤达分两类,能与仁,常见于屈其威,口服;仁,令人服,常见与折起善,心服。对周公,却是心服口服。当时的环境有多恶劣,局势有多复杂,从现在的谍战片及各类纪录片中便可见一斑。然而展厅中的中共谈判大事记却清楚地记录着从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一直到撤离,几乎每天都在谈判,都在为取得和平而不断努力。每天处于敌对人员的监视中,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周公仍然沉着、坚定,为人民谋求和平,和中共代表团的同志们在国统区广泛的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庭院中庭有一座高6.5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是整个展厅的视觉中心,上面雕刻着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群像,画面成S型,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漫长曲折道路和我党事业后继有人。接下来二楼的一些旧报纸和文字记载更加真实的体现了中共代表团为和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丑恶形象,与民主党派形成了统一站线,教育了人民,促进了第二站线的形成,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到南京博物院,去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也更加深刻的来了解到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更迭,同时折服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毅力,与天斗、与人斗,不断进步,才能不被淘汰,不会掩埋与历史的长河。博物院中现代化的数字馆也让我们惊异现在数字技术的发达和神奇,刺激了我们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的探索。
从来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有了跨越式地发展,新型的国企、央企层出不穷,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做为央企中惟一一家管理型企业,我们更要坚持党的领导,结合自身实际,服务宏观调控,打造中储粮金字招牌,打造中储粮铁军队伍;做为一名年轻的员工,我们更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学习党的纲领,拥护党的章程,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做,专注认真的学,谦虚诚恳的问,让这次参观带给内心的触动化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第五篇:南京梅园新村导游词
南京梅园新村导游词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下面是南京梅园新村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南京梅园新村导游词
各位朋友,你们好。我们现在来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梅园新村是一组欧美式的建筑,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这几幢在我国革命史上意义非凡的小楼,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从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在这里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和平谈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留下了不朽的一页。历史跨过了半个世纪,为了充分展示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的斗争生活,1960年在这里筹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兴建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在1998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之际,又建成了周恩来图书馆并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以缅怀和研究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目前,纪念馆已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00多万人,每年观众数保持在50万左右,是全国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下面,我先介绍陈列馆的情况。
1990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谈判期间曾任周恩来政治秘书的宋平同志为史料陈列馆开馆揭幕。同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乔石同志专程来此为周恩来铜像揭幕。陈列馆的馆名是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题写的。陈列馆工程曾获1993年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陈列馆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由庄重的展厅和典雅的庭院组成。建筑创作既强调历史环境的再现,又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庭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尊周恩来全身铜像,铜像高3.2米,重900公斤,是以当年周恩来步出梅园新村30号大门的一张照片为原型塑造的,神形兼备,表现出周恩来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革命家形象,气度非凡,风采卓然;铜像下没有基座,仿佛周恩来正迈步向我们走来,表现了他一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铜像脚踩红色大理石铺成的路,象征了他一生走过的是革命的道路。
铜像上方是高大的拱门,拱门上一组铁花拱圈门头线,是以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梅园新村30号大门为原型,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设计的,能让人感到真实、亲切、熟悉,与铜像相配令人依稀如见周恩来在龙潭虎穴中,谈笑风生出入梅园的情景。铜像后高高竖起的墙面上开着许许多多镶玻璃的小窗孔,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年特务监视的眼睛,西面山墙上四扇浮雕式的老虎窗就是当年军统特务监视站的历史再现。山墙上变形组合的马蹄莲花饰及雕有梅花图案的石刻透空窗就象征着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狼眼的环视中处变不惊,从容自若,傲霜斗雪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下面请到室内参观。
进入陈列厅,您现在看到的是展厅中央的这块汉白玉浮雕。浮雕高6.5米,宽3.3米,上面雕刻的是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与工作人员的形象。从下往上是: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吴玉章、叶剑英、陆定
一、李维汉,这七位是代表团的领导成员。当时,代表团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上面那位女同志就是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她左边是协助周恩来工作的廖承志。后面三位刻画的是代表团工作人员的形象,没有具体的姓名。浮雕上人物由大到小呈“S”形排列,一方面象征着中国革命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另一方面预示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源源不断。人物的身边还有一些风和云的图案,表示他们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代风云人物。
浮雕后是一幅大型的油画——《梅园春色》,反映的是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的场景。油画上方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为真民主真和平而奋斗到底!这正是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和谈的宗旨,也反映了我馆陈列的宗旨。
下面请随我参观史料陈列。
请看第一部分——国共重庆谈判。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时,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团结、和平、民主”的号召。但是,国民党企图独占抗战胜利的果实,坚持“内战、独裁、分裂”的方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关键时刻。然而,由于在抗战期间,蒋介石躲在地处大后方的四川保存实力,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都退到了西南和西北,所以在抗战胜利后一时来不及将兵力调往内战前线。国民党政府为了争取时间,加紧运兵、部署内战,同时又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摆出和平的姿态,一连向延安发出三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决定接受美国政府的调停,派出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由延安飞往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多次单独会面,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在重庆签定。不久,毛泽东返回延安。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一方面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另一方面继续国共之间的和谈。12月2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来华调处中国内战,周恩来对他的来华表示欢迎。1946年1月,国、共、美三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2月,签署了《整军方案》,《方案》规定,中共部队缩编为十个师,仅为国民党军队的五分之一,表明中共为和平做出了真诚的努力和让步。但在这些《协定》和《方案》签订期间,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停止过对解放区的进攻。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也迁来南京,分别居住在梅园新村17、30、35号。常驻南京的领导成员是周恩来、董必武、陆定
一、邓颖超、李维汉。
这里陈列的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期间的户口卡,还有证件、徽章。当时、在代表团工作过的同志先后有200多人,国民党警察机关为了监视代表团工作人员的活动。对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都进行了登记、备案。请大家注意看,当时每张卡上的户主都是周恩来,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户口卡是南京谈判的历史见证,十分珍贵,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再请看这块红绸,它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当年,同在《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工作的鲁明和林同两位同志结婚,大家欢聚在一起,邓颖超同志剪下了这块红绸,董老题了“天作之合”,同志们都在上面签名表示祝贺。周恩来和邓颖超还对新婚夫妇讲了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块红绸让人感到当年婚礼的简单与朴素,但题字、签名、赠言又无不体现出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温暖。
请看第二部分——国共南京谈判。
首先是“制止中原内战”的谈判。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时,国民党军正以30万兵力,将我中原部队6万多人层层包围在湖北宣化店一带,妄图一举消灭,内战一触即发。周恩来揭露了这一阴谋,驳斥了国民党当局散布的“中原无战事”的谎言。在他的据理力争下,1946年5月5日,国、共、美军事三人小组及工作人员60余人赴宣化店就地调处。途中遇上了大暴雨,到了黄陂县十颗松河时,河水冲断了木桥,吉普车开不过去。为了争取时间,年届48岁的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中共代表毅然蹚过了100多米宽、齐腰深的冰凉的河水。而当时,美方和国方代表都是被老百姓背过河或坐在吉普车里被抬过河去的。到达宣化店后,周恩来立即与中原部队司令员李先念、王震等一起研究,布署中原部队突围的具体方案,周恩来一夜未曾合眼。离开宣化店不久后的6月26日,正如周恩来所预料的——蒋介石挑起了内战,扬言“要在48小时内一举歼灭中原共军”。然而,我中原健儿早已成竹在胸,全部顺利突围。为这一切,周恩来付出了多少心血!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是历史的见证。
接下来是关于“黄河堵口复堤工程问题”的谈判。黄河原经河南转东北方向经山东流入渤海。1938年夏,国民党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开了河南郑州花园口的堤坝,使黄河朝东南方向改道。抗战期间的故道两岸连成了大片的冀、鲁、豫解放区。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国民党政府借口抗战胜利了,要让黄河回归故道,在花园口强行抛石堵口,实际上是企图以水代兵冲垮解放区。为此,周恩来亲赴花园口实地视察,最后终于达成协议“先浚河复堤,后堵口放水”,保护了数万解放区军民的生命安危。
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协助马歇尔调处中国内战。但由于在庐山借口避暑的蒋介石对谈判毫无诚意,一再提出要我方无条件退出大片解放区等无理要求,遭到我方拒绝,致使马、司调解宣告失败。
马、司调解失败后,国民党军又占领了张家口,蒋介石以为大局已定,便宣布要召开“国民大会”,谈判面临着破裂。当时,一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了“第三方面”竭尽全力在国、共之间奔走调解,希望能够恢复和谈。中共代表团为了教育人民、团结“第三方面”人士,接受了调解。但所有的调解努力都由于国民党一方面在军事上不断进攻解放区,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召开了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致使谈判大门被其一手关闭。
就在“国大”召开的第二天,即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梅园新村17号举行了告别性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他指出:中共坚决反对、坚决不承认一党“国大”,中共愿和全国人民一起为真民主、真和平奋斗到底。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三人提前返回延安。
1947年1月,美国宣布退出中国调处。同年2月,国民党当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共代表团成员返回延安,这就正式宣告了国共南京谈判破裂。
1947年3月,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全体成员离开南京。董老在南京机场向送行的朋友们说:“再见之期,当不在远”。后来,时局的发展正是这样,代表团离开南京后,仅经过两年零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南京。
在二楼展厅,首先请看第一部分——领导和发展爱国民主运动。
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国民党政府不断扩大内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1946年6月,上海数万群众集会欢送“和平请愿团”到南京和平请愿。当他们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包围毒打,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于深夜2点赶到医院慰问了受伤代表,周恩来握着马叙伦的手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马叙伦回答;“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第二天,周恩来就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就在“下大惨案”发生不到半个月,国民党特务又在云南昆明接连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周恩来闻讯后悲痛不已,愤然写下悼词:“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他还公开对中、外记者们说:“我们随时准备好了接受李公朴、闻一多同样的命运,要怕就不敢来谈判,来了就不怕!暗杀决不能阻止我们为中国之和平、民主而奋斗!”
大家请看,这是周恩来同志和董必武同志的仿真塑像,是以他俩在梅园新村30号院内的合影为原型塑造的。请问大家是否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告诉大家,董老比总理大一轮,所以他们是同一属相,而且他们的生日都是3月5日。
请看下一部分——为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努力。
国共南京谈判破裂后,解放战争打响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摇摇欲坠的国民党当局开始向我党乞求和谈。1949年1月,毛泽东发布《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进行和谈的八项条件。2月,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宣布接受中共的八项条件。3月,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抵达北平。然而,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终被蒋介石所拒绝,致使建国前夕的“北平和谈”宣告破裂。但是,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毅然决定全部留在北平。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时隔两日,即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一直积极寻求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要“和为贵”。1956年,周恩来会见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时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是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60年代初,根据周恩来概括并经毛泽东审定的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有名的“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一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都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四是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请看第三部分——梅园风范,万古长青。
这部分主要展现了建国后原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以及现在的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参观纪念馆的图片资料,体现了他们对纪念馆建设的重视和关怀。另外,还有近年来纪念馆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照片。还展出了纪念馆的部分研究成果及获得的奖状、奖牌。下面请参观办公原址。
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梅园新村30号,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办公、居住的地方。这幢房子是国民党政府安排给代表团使用的。在代表团没来之前,他们就在这所房子的周围安设了许多特务据点。马路对面的梅园新村29号、22号和离我们最近的31号都是特务监视站。国民党特务常利用31号的这两个窗口偷看偷听代表团的活动。同时他们还在这附近的街头巷尾布置了许多化了妆的流动特务——“裁缝”“鞋匠”“黄包车夫”“算命先生”等,跟踪、盯梢来访的客人们。郭沫若先生曾访问梅园新村,对代表团所处的环境深有感触。他在《南京印象》一书中曾写道:“......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代表团到达南京之后,为了安全,首先将30号院墙加高了近一倍,防止外面流动特务的偷看和破坏。接着,又在传达室上加盖了一层小楼,挡住了特务的监视视线,还可以通过楼上的临街窗口观察外面流动特务的活动情况。
代表团离开南京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这个院子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那两棵柏树、这棵垂丝海棠(周恩来当年十分喜爱!邓颖超说过他选中北京的西花厅也是因为那里有海棠的缘故),还有围墙边的那四棵石榴树,它们都是当年的原物。
这幢房子的楼上,是代表团的机要科和秘书室。上面是三间低矮的小阁楼,一伸手就能摸到屋顶,在南京炎热的夏季里,里面就像个大蒸笼。窗户很小,通风又不好,但是为了防止31号特务的偷看和偷听,日夜都得用红、黑两层窗帘紧紧地遮住。最热的时候,机要科的同志们只好打一盆凉水,把脚泡在水里解暑,他们就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汗流浃背、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周恩来和邓颖超十分关心大家,常常上楼看望同志们,给他们送一些菊花茶和绿豆汤解暑,并把代表团仅有的一台电扇送上楼给大家用。周恩来同志还风趣地说,你们是干保密工作的,要注意安全,我住在楼下,给你们放哨!一席话让同志们感到十分亲切,也忘记了工作的疲劳与艰苦。
楼下这间是代表团的会客室。当年周恩来和董必武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民主人士、新闻记者、国际友人,也有国民党的谈判代表。请看,在会客室的桌上,放着一碗雨花石,这是代表团去雨花台凭吊革命烈士时,周恩来、邓颖超同志捡回来的。邓颖超同志说:“每当我看见这些雨花石,就使我想起无数革命先烈来。”他们还以此对代表团的青年同志进行气节教育。郭沫若先生对这碗雨花石感慨万分,在《南京印象》中有这样的描写:“雨花文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会客室墙角是落
地收音机,当年立下了不少功劳。因为,每当代表团在会客或开会时,隔壁的特务们总是竖起耳朵偷听,同志们就将收音机打开,将音量开大,干扰敌人的监听。会客室墙上的照片,是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在提前返回延安时与留守的董老就坐在这两张沙发上照的。会客室的里面一小间是代表团的小餐厅。当年周恩来同志很少在这里就餐。他一般都是与大家一起到17号的大饭厅里吃饭。这里平时就作为同志们的阅览室,现在里面的桌椅、报纸与报架也都是当年的原物。
请看对面两间,外间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墙上的照片就是1946年初夏深夜他办公时的情景。当年,邓颖超负责妇女界的工作。她就坐在靠门边的座位。
里间是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的卧室。里面是两张简单的小木床,床上的棉被他们使用20多年。橱柜上的小皮箱是1936年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时开始使用的,在南京谈判期间用它存放衣物和文件,后来又带到北京使用。衣架上的太阳帽和黑西服是周恩来当年在这里时穿戴过的。周恩来同志十分爱惜这件西服,在工作或吃饭时总是习惯地戴上护袖,防止衣服弄脏磨破,所以尽管穿了很多年,看上去却还是很新。
周恩来同志在生活上非常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他有一副刮胡刀具从青年时代留学时就开始使用了,到1946年南京谈判期间已经相当旧了,刀架一边的一只脚已经磨掉,刀片上下都不方便,用起来很不顺手,可是周恩来同志却坚持不愿换新的。后来一直使用到1952年,直到刀架上的另一只脚也磨掉了,坏得实在不能再用时,才重新换了一副刀具。
下面请看汽车间,这辆小汽车是周恩来同志当年乘坐的,是原物,现在还可以开动。当年这部汽车一出去就会有特务的汽车跟踪,司机段廷英不仅机智聪明,而且有着高超的驾驶技术,他经常利用十字路口绿灯将要转换成红灯的刹那间,出其不意地加快马力冲过去,甩掉后面跟踪的特务。在南京谈判期间,它还护送了许多地下党和民主人士,从未发生过事故。
这间是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宋平、陈舜瑶夫妇的卧室。这间是董必武的政治秘书欧阳方、邹德馨夫妇的卧室。
这里是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廖承志、钱瑛、李维汉四位同志办公、居住的地方。当年代表团由于住房拥挤,就以廖承志同志夫人经普椿的私人名义买下了35号。代表团在这个小院里加盖了这两座对称的小平房,既挡住了31号窗口的特务监视视线,也解决了住房问题。左边小间是当年宋平等同志办公的政治研究室,右边一间居住着董老的警卫员刘国安。楼上居住的是李维汉和钱瑛两位同志。楼下这间是廖承志同志的办公室和卧室。廖承志同志是代表团的对外发言人之一,当年他主要负责宣传和外事工作,墙上的照片是他1946年1月从重庆出狱时照的。
这间是董必武同志的办公室。当年他在代表团工作时已61岁了,年龄最大,大家都叫他董老。现在桌上的公文包是1945年董老代表解放区人民去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时使用的,谈判期间一直用它。桌上的铜墨盒是当年叶剑英、李克农、徐冰三位同志在北平军调部工作时送给董老六十寿辰的礼物。董老学习过的书籍还在这里。当年,董老的学习兴趣很广,除了学习马、列著作外,还有英文、哲学、历史等。相通的一小间是董老的卧室。虽然只有8个平方米,当年却居住着董老和夫人何莲芝以及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人。床上的用具都是他们全家使用了二十多年的:两床棉被是1945年重庆谈判时开始使用的;毛巾被是1937年时董老从武汉的一家旧货店买的;里面床上的印花床单由于使用了多年,一再缝补,最后何莲芝同志只好将它从中间剪开,把两边好一点的再对缝起来,继续使用。
这里是梅园新村17号,是当年代表团的办事机构驻地。右边这幢房子的楼上有代表团的军事组、妇女组、党派组和电讯室。楼下是小会议室、新闻组、新华通讯社南京分社抄报室、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办公室和卧室以及外事组的办公室和卧室。左边这幢房子的楼上是代表团同志们的宿舍,楼下是大饭厅。当年,国民党政府召开了一党“国民大会”的第二天,周恩来就是在这里举行了告别性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
至此,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情况全部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篇二:南京梅园新村游记
十一月一日 星期二 多云11月1日,我们四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旅游车,浩浩荡荡地到南京参观了总统府和梅园新村。我们先到总统府参观。总统府的门楼的柱子是标准的古罗马爱奥尼亚柱做成的,看看柱头上精致的卷涡纹样,就感觉到很美。进入大门后,就看见一应颇具中国特色的大堂,与之前的西式大门形成强烈反差。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就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悬挂在大堂正中横梁上。接下来,我们来到子超楼,它是总统府的重要建筑,3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师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大胆探索了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子超楼就是这种建筑形式的代表作之一。参观了总统府,我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梅园新村。梅园新村前有巨大的周恩来铜像。像后有许许多多闪闪发亮的小窗户,代表着许多闪闪发亮的眼睛,我走进梅园新村的大客厅,看到里面有许多档案材料,还有周恩来送给司徒雷登的敞口瓶,马歇尔赠给周恩来的公文包。另一个大厅里有周恩来和其他人认真工作的塑像。周恩来爷爷当年为革命在梅园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大家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该回家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总统府和梅园新村。
篇三:南京梅园新村游记
停在门口,仰头注视着这座布满绿藤的小院。曾经,周总理就在这里工作;曾经,敌人就在对面的小楼上监视着这里的一切......如今的小院早己人去楼空,但那份紧迫与庄严仍在小院中回荡着......步入大门,我环顾四周,只见满院的青藤正旺盛地生长着,就如同我们正在争先恐后地努力超越他人的样子。绿藤掩映之间,映入眼帘的是周总理的铜像。他昂首挺胸、神态端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透露出了从容、沉着与机智,但更多的还是坚定。铜像的上方是一道梅花边框,同时记起在书中看过,周总理生前最爱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正如同中国共产党那样不畏艰险,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想必这道梅花边框就是为此而来吧!铜像的下方则是一块红色的大理石,那触目惊心的红色,它不仅代表着周总理一生都在红色的革命道路上奋斗,更代表着中国走过的革命道路上充满了凶险与艰辛,革命的漫长道路上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
接着,我们走入大厅,来到了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前。浮雕上面雕刻着12位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他们呈现出一个反着的“S”形。我出神地凝视着这块浮雕,渐渐地,渐渐地,我仿佛看见了中国人民充满坎坷的取胜道路,胜利的来之不易;看见了周总理看见中国革命道路源远流长,后继有人而露出的欣慰笑容。人群边的几朵祥云环绕在这12位党员身边,好像在讲述着他们当年叱咤风云时的英雄事迹。
离开汉白玉浮雕,继续参观。墙壁上的橱窗中,陈列着一篇篇周总理的文章与他生前曾经使用过的物品。然后,我们来到了梅园新村30号。那是周总理原先工作的地方。院落里两棵高大的松柏显得十分苍翠,我轻抚着那粗糙的树干,心里不觉有些震撼,这两棵松柏是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啊!它们不论严寒酷暑,都犹如两个绿色的巨人,守护着这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地方。一阵微风吹来,树叶轻轻摇晃,一起进入我的眼帘的是一丛青翠的枝叶。我顺着那一抹绿光望去。啊!是桂花树!
猛然间,一道亮光如同划破了秋日的长空,照亮了我的脑海。对呀!这松柏与桂花树不就象征着共产党的崇高品质与远大的理想吗?松柏的万古常青与坚韧不拔,不就在衬托着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品质吗?桂花的不张扬与花香的纯净疏淡,不也正是共产党纯洁、朴素的高尚品质吗?想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要在工作的院子里种下松柏与桂花。为的就是激励自己在革命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呀!
最后,我又回到了总理的铜像前,充满敬佩地看着这位一生都迈着坚定的步伐,在红色的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伟人。一位位同样为革命斗争而奋斗着的人们浮现在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