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教案例
首先要做言传身教的好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俗话说的好“正人先正己”。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教育孩子时,一般都是从具体事情入手。注重“言传身教”。所以我们大人应当首先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这是树立威信的关键。如要求敬凯对人要有礼貌,就多给他讲尊老爱幼的故事,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在吃饭时必须人齐后再开饭,并要求不能挑食,不能剩饭。饭后要求帮大人收拾东西。例如大家都知道多读书的重要性,家长在家里就要带头多读书,读好书。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自然也会爱上读书。你希望孩子孝敬父母,自己首先也要做到孝敬父母。
第二要陪伴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成长。人生之路很漫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那么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父母的使命就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而不要“陪”变成“替”。比如,孩子上学,替孩子收拾书包。孩子的房间乱了,替孩子收拾。要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上孩子自己来完成,比如,整理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卫生。
第三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了解生活的细节及乐趣。周未空闲时间,让孩子一起把家庭卫生搞一搞,扫扫地,洗洗碗,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使孩子与父母更贴心。
四、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要让孩子和他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孩子上学了,有了学习任务,有了考试成绩的排名,这时就有家长就会说孩子,你看人家谁谁谁语文考了100分,你为什么才考95分等等。不要用这类话来刺激孩子。现在教育界流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你做的好我就表扬你,做的不好就批评。
我们回想一下孩子小的时候,在学说话、学走路时我们家长是如何做的,我们那时一定不会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别人都会走路了你还不会。我们都是在孩子的跌跌撞撞中看到了他在积极尝试,在孩子的呀呀学语时给他无数次的教导。对待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要用对待他们学走路学说话时的那个心态,只要孩子每天比昨天有进步,他就是最棒的。
第五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里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静的书房,适合的书桌,明亮的台灯。这样,孩子在写作业,读书时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心。
第六和孩子一起制订详细的时间安排,空闲时间让孩子自己来支配。制订时间安排表,这样可以使每天的生活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每天晚上会就孩子这一天的表现和孩子一起来评分,实行积分制。积分满多少以后,就可以奖励完成她的一个心愿。
第七从她一上学,我们就教育她,同学之间是好朋友,要 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他们。长大后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珍贵最牢固的。另外,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快乐的成长。我们注重培养敬凯开朗的性格。做错事以后,我没有过多的去批评,而是讲道理,让他明白。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敬凯刚上学时,不懂得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只是听说学习知识这个词语。我感到老师的表扬和激励对孩子起很大作用。比如,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盖红花或写优。有时老师让晚上背课文,我让孩子早晨起来再背,他就不行必须晚上背会再休息。所以,老师的一句话,比家长说十次都管用。因为老师的关爱激励,能使孩子充满自信地做好每一件事,这对以后的成长都十分有益。
第二篇:家教案例
案例:良好习惯的培养
背景:
中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是小班幼儿核心课程之一。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向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家长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如洗手、吃饭、上厕、睡觉等机会,可对孩子进行教育。
案例:
中午午睡了,忽然,耳边传来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咦,怎么了?有的孩子被吵醒了,抬起头来张望!我连忙寻着声音走过去,仔细看了看,发现了躲在小被子下的袁涛小朋友:他正两手紧紧攥着被角,咬着嘴唇,哭得满脸是泪!我急忙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摇摇头。我又问他是不是尿湿裤子了?他还是摇摇头。我很纳闷怎么会无缘无故得哭起来了呢?就坐在他身边安慰他,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袁涛不哭了,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哽咽着说:“老师,我刚才吃饭前忘记洗手了!奶奶说吃饭前不洗手,肠子会烂的!”说完又“呜呜”地哭了起来,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摸摸他的头说:“吃饭前是应该洗手的,如果不洗手,细菌就会被吃到肚子里去,那样会肚子疼得!以后吃饭前可要记得洗手哦!”袁涛迟疑地问:“老师,我的肠子会烂掉么?”我笑着说:“一次不洗手,肠子不会坏掉的!你只要记住以后每次吃饭前都要洗手就行了!”他听了,终于放心了,如释重负地躺回到自己的小床上,睡下去了。孩子们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就都睡着了„„
分析:
望着孩子们熟睡的小脸,我不禁想了很多!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位有心的家长,应该多学习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小事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篇:家教案例
家 教 案 例
学生的表现:
姜某,男,预备年级学生,个子最高,是一名令老师、家长头痛的学生,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他很“傻”,他的一言一行总是那么令人讨厌,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表现都是“与众不同”,非常差劲。有些学生经常叫他“傻子”。但他的行为确实令人感到讨厌和无奈,上课时,经常自主起立讲话,而且声音如高音喇叭,有凳不坐,时而单膝跪在椅子上,时而站在过道上观望,不认真听课。自由散漫,不分场合高声阔论,日常行为习惯欠佳。老师批评他,就做好几分钟,老师视线一离开他,他就放松、捣蛋。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缺乏毅力,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字迹马虎潦草,学习成绩低下。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迷恋游戏。课余时间,经常玩不该玩的游戏。他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也不行,每天他的课桌里都是纸屑,地上、教台都有他的东西,一天下来手、脸、衣服都弄脏了。午饭后,总是一个大花脸。犯了错事,若不是老师亲眼目睹,从来不承认。在家不自觉做作业,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懒惰,怕困难,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差,要家长在身边看着才做。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差。
与家长交流的结果:
因孩子从小和爷爷在一起,对他要求极其放松,百依百顺,致使孩子个性倔强,行为不受约束,自控能力差。父亲工作在外,母亲上的三班倒,更是无暇顾及他。放学回家不能主动完成作业,一般都用来玩电脑游戏。每天吃完晚饭后,需在家长的再三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家庭作业,让家长伤透脑筋。每次收到老师的短信后,家长都是严肃教育,挨打、罚跪是常事。后来越打越逆反,几乎和他妈妈对抗了。而且他觉得老师很讨厌他,以至于同学也开始远离他了。
初步采取的对策:
由于孩子家庭条件优越,平时在家娇惯任性。因此,在学校对老师同学的关心熟视无睹,自由放纵。特别是进入预备年级,放学回家或周末经常背着家长在家里玩电脑游戏、qq聊天,有时要玩耍一会儿后才回家。与家长商量对策——限制他每天放学回家的时间,防止孩子在放学路上玩耍,要求孩子必须按时回家。在学校,老师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交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初步的反应:
上课依然心不在焉,作业还是有马虎潦草现象,他经常在上课时在书本上无聊地画一些漫画,下课铃一响,就急急忙忙地跑出教室,与同学高谈阔论电脑游戏,有时连上课铃响了还在谈论。
与家长的再次交流:
家长曾与他多次谈话,也买了一些物品来宽慰他,但效果甚微,甚至起反作用。孩子母亲甚至把电脑、电视锁起来,但终究拗不过孩子又哭又闹,只好又答应只要每天做完作业,允许玩一会电脑、看电视。老师建议不能一味地采取民主的方法了,宽容解决不了问题,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见面,分析问题,直点其死穴,讲明玩游戏、看电视的害处,以及目前上课“魂不附体”的严重后果,打消其念头,让其“定神”。教师请父母亲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加强沟通,软硬兼施,不断强化教育。
除思想上加强教育外,重点落实了以下几件事:
1、家长每天按时检查作业,严格把关作业质量;
2、作业不合要求,老师及时当面督促孩子重新书写;
3、座位由后排调至前排靠窗户的地方;
4、请班上优秀同学采取“二帮一”措施,经常在学习上伸出友谊的手,热情地帮助他;
5、老师、家长与他“约法三章”——除周末外,不得上网;如果上网,不允许玩电脑游戏;每次上网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分钟。
收到的效果:
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了;由于位置的关系,上课虽然精神并不十分振作,但与以前相比已大有好转,起码不会影响周围的同学。转变的契机:
由于孩子喜欢玩耍,我就要他写了一篇玩耍的作文,要求他写的游戏要能吸引大家,结果他很乐意,并且真的写的很好。我就在班上大力表扬了他。同时再次强调了玩耍的利与弊。让他担任纪律、卫生协助委员,协助纪律委员共同管理班级,孩子积极性很高,工作较积极、主动。
偶尔,他也常常犯小错误,但可以用眼神进行制止、提醒,应该说进步不小了。
与孩子再次的交流:
利用批改作业的机会,每周与他交流,内容有:我开始喜欢你了!我很欣赏你了!你会玩游戏就一定比别人更聪明,要是用在学习上那该多好啊!并尽量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以此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目前,他进步了,上课认真了,作业比以前端正了,卫生亲自动手,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多了。
教师感想:
当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时,班主任老师要清醒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全面把握。老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转变。
老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出现偏差,老师应该指导他们适时调整,提醒他们对于特殊问题,不能用一贯采取的方法去应对。民主的方式、朋友式的劝喻并不是时时能起效果的,重症下猛药,否则,长期的神思恍惚,带来的必然是成绩的急剧下滑和心灵的失衡。
老师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更不要动不动就报忧,而应该多报喜。不是把“皮球”踢给家长,而是充分了解情况,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汇报给家长,使家长和学生看到希望,给学生创造改变自己的有利条件,并能抓住契机,促成学生的转变。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地迈出一小步,就会成就孩子们的一大步,甚至是整个人生。
2012.2.10.
第四篇:家教案例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家庭教育案例
周**是我们五年级的一个活泼的小男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刚认识他时,甜甜的微笑,和每天早晨见到我开心的问好。他非常懂事还很善于和别人交流,跟同学们都能打成一片。可是上学期,我渐渐发现他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偶尔动作也会很慢,头发经常乱蓬蓬的,衣服也穿的不够整洁,脸上灿烂的笑容也逐渐在减少。对他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的作用,他依然如此。特别是有一次竟然和同桌李**大打出手。我在处理纠纷时发现原来是李**说他的爸爸找“小三”。除了对他们批评教育,周**成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
我多方打听,才知道孩子的父母离异了,我猜这孩子懂事,面对着父母日渐升级的争吵,更亲眼目睹妈妈抛下他离开了家,他幼小的心灵肯定受到了重创,所以他也有些无心学习,经常坐在那里发呆。我不由感慨,父母的决定却让孩子这么伤心,我下定决心要赶紧帮助他,我想让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他的脸上。我趁机通知他的家长来学校一趟,听了我所反应的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他的奶奶听着听着眼圈就有些红了,并与我更深入的描述了孩子在家的表现。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他受损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因此,我常用真挚的爱心对待他。哪天看他衣服没整理好,我第一件事就是为他整理好衣服;哪天看他上课又发楞,我赶紧提醒他;哪天放学给差生补习时,我就自己掏钱买些零食作为奖励。慢慢的他对我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心里有什么话也慢慢愿意和我讲了。走进了他的心理,是我跨出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谈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 有的放矢”。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教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 态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每天,我留意他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时找他谈话,表扬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之处,让他明确努力的方向。针对父母离异给他带来的伤害,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对他说,父母分开不是你的错,他们的离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的苦衷,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是现在,你应该坦然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父母的分手,你不应该耿耿与怀,毕竟,你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并且我抽时间做他爸爸的工作,我几次找他爸爸谈话,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对离婚的现实,爸爸心灰意冷,到远处打工,常年不见孩子,而心理上爸爸觉得有愧于他,因此,无论他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父都会答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和他的爸爸又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对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如果能就近工作最好,实在不行也一定常跟孩子通过电话、视频等沟通,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并交代他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妈妈的不好,尽量提供能与母亲继续相见的宽松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改变。就这样家校紧密配合,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样,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家里有亲人的照顾,让他时刻体会到浓浓的爱,来化解心中积聚的不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他心中的怨恨渐 渐消失了,独自发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那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周**,课间和体育课上又能看到他带着大家 一起玩耍的快乐情景了。前不久,他爸爸还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孩子现在又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了,很少发楞,也愿意和家人分享在学校的喜怒哀乐了。周**的事例,让我感受到,离异不是孩子的错,所以不能让孩 子来承担后果,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寻找到适合的教育策略,引导孩子,让他忘却曾经的伤痛,也为了帮助孩子,让他找回童年的天真,让他们也能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无忧、阳光的童年。时间老人的脚步匆匆而去,孩子心中的乌云也逐渐散去,我多么希望这曾经的阴影永远远离孩子,多么希望每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头顶永远是一片灿烂的天空呀。为孩子祈祷的同时,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偏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所以特别的爱给这些特别的孩子,希望他们都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他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健康向上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张晨琰
第五篇:家教案例
另一种温暖
鹤琴幼儿园 朱秀英
教室里出现了一只懒蛤蟆,女孩子们惊叫,男孩子们欢跳,乱得就像一锅粥一样。突然,林旭排众而出,抬起脚,狠狠地向癞蛤蟆踩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然后大摇大摆地返回队伍,朝着我咧嘴一下。教室里在一阵鸦雀无声后,顿时集体爆发惊呼:陈林旭踩死了懒蛤蟆!作为老师,我也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我一下子束手无策,只觉得心底有点发寒。
林旭是今年刚刚插班进来的孩子。聪明活泼,在活动中能积极发言,并且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动手能力很强,总是很快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在作画时也常常有神来之笔,这样的孩子在班级中应该是很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因为林旭的个性比较霸道,小朋友的玩具他随意地取玩,如果玩破了就随意地一扔,如果同伴不同意给他玩具,他就立刻拳打脚踢,孩子来告状,我让他道歉,他也道歉,但下一次的时候仍旧是这样,孩子们渐渐不愿意和他玩了,躲得远远地,他也不是很介意。我一直认为他只是个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但在踩蛤蟆时他冷漠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无动于衷。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无限担忧,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据家访了解,林旭家中经营着一家小饭店,只有一个服务员,父亲既是老板也是厨师,从早上经营到深夜。父亲在家时一般都在睡觉休息,母亲也在饭店中帮忙,有空的时候就外出打麻将,家中一般只有奶奶和他两人。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家庭经济收入一般。林旭的父母都只有初中文化,平时只要林旭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奶奶却对林旭非常溺爱,基本是百依百顺。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林旭缺少来自精神上的温暖。
就这次发生的情况,我决定和林旭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此之前,我也作了很多思考。
一、追溯行为发生的本源
事实上,在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正是因为父亲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时,以暴力解决了问题,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孩子在受到父亲粗暴地行为影响一下,也会产生“你打我,我打猫”的行为,因此和同伴发生矛盾时,首先采取的就是暴力手段。
而在幼儿园里,林旭在做错一些事情后,貌似在老师的引导下跟同伴道了歉,实际上,在孩子下一次依旧发生同样的错误的情况可以看出,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和林旭的谈话,他也说:老师让我道歉我就道歉,反正又没有关系。在这里,老师也犯下了一个错,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简单的把老师的是非标准,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依旧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会觉得:老师认为你错了,你就错了,而做错了事情,也只需要道歉就够了,长此以往,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二、制定纠正行为的措施
我很快找到了林旭的爸爸妈妈,复述了事情的起末,家长着急而又无助,反复的问: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一)纠正家长的角色定位。
不做“法官”,学做“律师”。因为文化层次的关系,我跟林旭的父母打了比方,家长在在家庭中不是法官而是律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是法官,不是来判断孩子是否有罪的,而是一个律师,要在孩子的的孩子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本身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立刻的对他定罪,放下作为父母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二)停止家长的暴力行为。
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时孩子的镜子,当家长因为孩子某些错误的行为,进行体罚以后,孩子自然而然觉得动手攻击时一种正常的行为。在孩子无法对父母的权威进行挑战时,孩子会产生,“你打我,我打猫”的心态,而去攻击其他他能够攻击的对象。
(三)丰富家长的教育方式。
考虑到孩子家长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我给家长提供了几条教育建议。1.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2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关在他们的房间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3.监控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奖励。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讨论。
4.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同时我也告诉家长小孩这样的性格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让他在短期内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目前,他的情绪稳定多了,脸上的那淡漠的表情减少了了,笑容也渐渐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学的关系也还不错,我想,这是幼儿园家庭合力的结果。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个案,我意识到家庭内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的缺乏,缺少家庭温暖,一味溺爱,让他对爱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心理,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林旭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伴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从溺爱到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在对待一些特殊幼儿时,我的经验是多么地匮乏。但是我也知道,当我下一次面对这样的镜头时,我不会让震惊迟缓我的行为,我肯定会立刻将他拥进我的怀里,先给他一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