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河南省渑池县高级中学教师
我们的中学教育,既造就了众多国际大赛屡次斩获的声誉,也蒙受了造成国人缺乏创造性思想的罪名。如果要对这一看似悖谬的现象稍作分析,除了社会原因,如普遍的功利浮躁、分数至上观念,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和学生关系定位的僵硬化,以及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的机械化,更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满堂灌式的填鸭化教育,已经败坏了教育在学生心灵中的形象,而死记硬背和学习即分数,更使教育成为考试的手段,知识沦为考试的工具,其结果就是教师和学生变为考试的机器。其中受害最深的,当是语文教育,因为语文不仅仅是知识,它更是思维的方式甚至是思维本身,就如空气不只是自然界的元素,而是呼吸本身。但当下教育中,语文被以手术刀的方式肢解为音字词、句段层,以及所谓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文章在条分缕析中支离破碎,语文成为碎片式的知识要点、考点和难点。于是,课文在出题方式中荡然,学习在解题技巧中迷失,语文教育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丧失了自己原有的面目,教育的本真也由此模糊,沦为时代众声喧哗下的含混之声。
而这,正是我们的先哲竭力避免的。孔子一再告诫的“君子不器”,就是为了不使人堕落为“追求某种固定形式,并因而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的奴隶;因此,孔子不仅回绝了樊迟问稼,并私下称之为“小人哉”。老庄则“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宁愿凿隧如井、抱瓮出灌,而羞而不为桔槔,因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所以,我们先哲所追求的生命和生活,是“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纯乎本然。因此,对“艺”和“道”沦为“器”、“几微”和“天机”僵化为“机械”,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警惕的。当然这种思想在后世,其流弊为“坐而论道”、重道轻器,社会鄙视技术甚至艺术,如称赋乃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唐宋之后的文以害道、诗词害道观念。因而它们被贬称为形而下者,结果是大量珍贵的科学技术失传,以至今天的我们如果想了解祖先的科技文明,一部由外国人所著的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都无法绕过。尽管如此,这却并不是先哲们的本意,更不是华夏文明思想的本义。在我们教育的源头,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习的技能统称六艺,它们共同奏响弦歌不绝的文化乐章;我们的文明和生活,也曾生机活泼、天机流荡,如云水之沛然而作,徜徉于天光云影之间。但后世这种生机日益萎缩退化,和日益集中的封建制度、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一起沉沦,终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科技威力之下轰然倒塌。随之而来的是,在亡国亡种的危机之下,华夏古老文明汇入现代世界并卷入技术世界的命运。
语文教育从艺术花园中后退,撤退到唯技术的分数世界、考试王国,其与生俱来的,语文教育之为语文教育的人与文,因之隐而不章。我们的语文教育忘了“语文”乃人言为语、天言为文的“语言文章”,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天地自然之华彩乐章。语文教育应该返回它的起点:人应在周流不息的世界中,而不是在既然生成的现成物中。而分数和考试以及它们代言的语文教育的技术化,就是衡量并排他的现成物,如试题非此即彼的思维、标准化的答案,都是对世界生生不息之生机的回避与堵塞。
正因如此,当看到《“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古典诗词中的人生艺术气象》这样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眼前不禁一亮。在这堂别开生面的课上,课文里《诗经》的《蒹葭》《君子于役》《关雎》,对话于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哭露》、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以及唐无尽藏比丘尼的诗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和《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的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考虑到一般学生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说法已有所了解,因此虽然将《蒹葭》之迷离苍茫解释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追求,《君子于役》之哀婉憔悴解释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付出,《关雎》之缠绵悱恻解释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欢欣获得,但整个课堂讨论、分析的重点,却并没有放在“追寻”这一主题的过程中,而是落在了“追寻”这一行为本身上,也就是对“追寻”本身进行追问:什么是追寻?追寻是什么?这样,就直指问题本质,因为在庄子和禅宗那里,指月之手虽然可以指明月亮之所在,但这只指向月亮的手却不是月本身;但是,虽然过程并不是问题本身,要达到问题本身,过程却不可少,特别是教学活动本质就是结论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
因此这个道理虽说可以理解,但毕竟抽象了些,为了使学生真正领会并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授课过程里又举“老僧参禅三十年”这一著名的公案故事为例,和学生一起讨论山水和自我观念是如何相互渗透的,最后总结道:《蒹葭》中的“所谓伊人”之所以忽“在水一方”,忽在水湄,忽在水?澹?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内心生“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原因就如老僧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所见的只是山水之形,而山水之神却并没有获得。此时山水作?樽酝饨缁竦玫闹?识,因没有走入知识本身,知识反而成为认识知识的“知识障”。所以才会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于是就迷茫,结果就如同《爱丽丝奇遇记》中爱丽丝在地下世界中的疑惑:我是谁?谁是我?然后就慌乱触摸周围,想通过确定周围事物来确定自己、获得身边事物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有《君子于役》里“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的哀婉牵念,结果神劳心疲,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就如登山一心要到绝顶看风景,结果心里只剩下“绝顶是风景”这个念头,沿途绝美的风景都不是风景了。这时自我意识太强,自我之外的世界如山水、知识反闻而不见,自我意识就成为障碍了。最后在走得精疲力尽之时,偶然停下环顾,却发现“在河之洲”就是“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灯火阑珊处”就是“那人”。于是得山水之神,终于洞晓追寻的真谛,内心不再被外物干扰,追寻之物和灵魂的追寻合而为一,所以就以琴瑟钟鼓友乐之,人生和天地祥和如仙乐缭绕。那么,追寻在哪里?追寻是什么?答案就如《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一样,也如苏轼眼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和庐山真面目。最后为了使道理更形象可感,课堂上又穿插以梅特林克的童话剧《青鸟》和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用戏剧故事和情景使学生进入精深微妙的人生思想和艺术境界王国。而那些知识性概念,如六艺的风雅颂赋比兴、古汉语词汇等常识则随机穿插在以上的课件中,学生在领略人生追求和文学艺术的曼妙之美中自然就牢固记住了。诗词不再仅仅是古人的歌咏,背诵也就水到渠成:学习的理解性记忆本当如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有唐诗中“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的逸兴湍飞、神采飞扬的审美之感。再考虑到这堂课讲授的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最后一个单元,可以看做是对学生青春生活和人生理想的指点、激励,是对学生即将毕业的告别语和欢送辞,那么授课意义也就更耐人寻味了。相信学生从中学到的一定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有人生启迪。
所以这不只是一节课堂,也是一生课堂,而语文教育回归常识,回归艺术和人文,从“群文阅读”授课的探索中,我们感受到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附记】:文中关于语文教育技术化的分析,参考了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第17章中“技艺与现代技术”一节的相关论述,在此谨致谢意。
第二篇:观群文教学有感
观摩《群文阅读》教学有感
船山区长乐街小学 郑丽
经学校安排10月10日上午,我到遂宁南山国际学校艺术厅观摩了两堂群文阅读教学课。虽然早已听说过群文教学,可是没有实际体验过,因此在上课之前我感到很新鲜,同时也脑子里面也有很多的疑问。
我听的第一堂课是南山国际学校的老师所执教的关于“父爱”的群文阅读。课中她让学生阅读了几篇关于父亲的文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你喜欢哪一篇文章中的父亲?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父爱?”在听课时我发现这堂课和我们平时上的公开课不一样。这节课相对于我们平时的观摩课来说显得很冷清,不够热闹,课堂中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当时我周围的听课的老师已经在下面窃窃私语了,“这样的课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行得通不?”“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说出什么来?”“这样的课需要我们准备资料,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这个与我们期末全区的考试离得好远!”等等。
当听到我这些老师的评论时,我也在思考:是呀,这堂课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跟我们期末的考试帮助也不大,但是从学生培养角度来看,这节课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尽管它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我却感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因为它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想想我平时的教学,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提问,让学生去寻找答案,接下来老师统一答案,或者是把要考试的重点、难点给学生找出来,让他们记住。我知道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应付期末全区的考试,我想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我们很多同仁都是这样,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生源很差,人数很少的学校。很多时候想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一的交给他们书本上的知识和那些考点,但是各项对我们老师的考核让我们很无奈。
我的内心处于很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我不想还是单篇课文的教学,我也想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以前在高升实小听讲座的时候,他们的老师说道他们只用一个月时间就上完一册的内容,我觉得在我们这样的学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次我在南山国际学校听了群文阅读教学后回来好好的反思了一下:我们的教材其实在编排的时候就是这样安排的,同一个单元都是相同的议题。于是,在一周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去阅读一个单元的课文,我准备几节课上完一个单元。
这周一我上了第三单元的课文,在课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哈哈,我庆幸没有领导在我们教室听课,不然我就要被评为“不合格”了。在第一节课时,我让学生看整个单元的课文,然后来讨论我们将学习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简单,大部分的同学都知道的。接下来我让学生去阅读,在从文中找出各种描写,写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大家都蒙了,因为没有我的引导,大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再加上我是一个单元一起上的,学生更是“坐飞机”了,我没有评论,继续放手让他们在教室里面“飞”,当他们在小组里面飞累了,就抬起来头来看我,我依旧不发表任何意见,不是因为我不管他们,而是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平时很少大胆发言,很难得让他们能够“飞”起来,我就让他们继续畅游。
这就是我的第一节“群文阅读”处女课。谈不上失败和成功,这只是一种尝试!不过我在尝试中找到新的方向!我觉得这还是在萌芽状态。我看到献课的老师,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一直处于一种自发的探索与发现中,讨论是那样积极而热烈,我想要这样的课堂,不过我知道我前面的路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的“征程颂歌”和“梦想花开”中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使学生懂得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真情实感具有超凡的感染人的力量。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教学设计:
自主阅读,交流表达方式。
一、“征程颂歌” 《哑巴渡》体现了一位老人一生默默奉献,心有他人的大爱精神。
二、“梦想花开”
《为我唱首歌吧》展现了七个可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的生命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回顾 《再见了,亲人》:深情厚谊; 《金色的鱼钩》:忠于职守; 《桥》:无私无畏; 《梦想的力量》:坚定执着。
二、自主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哑巴渡》──默默奉献
哑巴渡老人一生默默摆渡无人问津,直到其病重再不能摆渡,人们才记起他的好,待到他去世人们方知其是位负伤的老红军,为弥补当年打仗自己亲手炸毁的桥,老人死后用其一生摆渡的钱重修了一座桥。
《为我唱首歌吧》──真挚友情
七个濒临死亡的孩子,没有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生命哀叹,却用顽强的意志挑战病魔,用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为我唱首歌吧”是不幸的伊丽莎白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求,更是七个可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的生命交响曲。
三、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1.《哑巴渡》
师: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几件事? 生:炸桥、摆渡、修桥
生:没有谁知道哑巴有多老,在这儿摆渡有多少年。每一个过渡的人在最初的记忆里哑巴老人就是这个样子;爬满皱纹的脸,深沉的眼睛,一条跛腿,一双粗大布满了老茧的手不知摆过了多少岁月。但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皱巴巴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将老人的外貌描写和老人的船进行对比,突出老人一心为人们提供便利、默默奉献的品质的写法。)
师:说说你在阅读表上提出的问题好吗?
生:为什么文中说“乡亲们哑了,渡河哑了,天和地都哑了”? 小组讨论交流:
哑巴老人一生默默为人们奉献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渡河、感动了乡亲们,人们为这无言的大爱而震撼。
2.《为我唱首歌吧》
分享:感情朗读描写伊丽莎白神态描写的句段。(1)“伊丽莎白的耳朵后面做了一次复杂的手术„„沉默的泪水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流下苍白的脸蛋儿。
(2)“伊丽莎白热爱音乐胜过一切。„„安静的、空荡荡的房间里,她自己坐在一张宽大的椅子上,让我坐在她的旁边,紧紧拉着我的手,声音颤抖抖地恳求:“给我唱首歌吧!”
(3)“音乐会获得了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媚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她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高兴得又蹦又跳;约瑟夫眉飞色舞、喜悦异常。我想,这时候,我们这些大人们流的眼泪更多。”
(通过将伊丽莎白手术后和音乐会后的神态外貌描写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们战胜病魔用纯真的友谊激发了伊丽莎白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
领悟: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1)“谁都知道,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他们忍受病痛同死神决斗的信念,他们的势不可挡的勇气,使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要碎了。”
(2)这次最令人难忘、最值得纪念的音乐会,没有打印节目表,然而,我有生以来从没有听见,也不曾希望会听见,比这更动人心弦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我仍然能够听见它那每一个震颤人心的音符。
采访:生扮演伊丽莎白女士和她金发碧眼的女儿接受老师的采访。
师:伊丽莎白女士,请问您听过的最感人的歌曲是什么?
生:是11岁生日时7个白血病孩子为我演唱的歌曲,是令我一生感动的最美妙的歌曲。虽然我现在听不见了,但是它一遍一遍在我心中歌唱。我伤心时,它会抚慰我,我失意时,它会鼓励我。我永远不会忘记这7个孩子给我的一生的礼物。
孩子们,谢谢你们。你们不仅读得非常精彩,还与我们共同分享了感受,把一个个令人震撼的人物带到了我们的心里,老师同时被你们感动着。
四、主题拓展
其实感动无处不在,孩子们回想一下,在你生活中看见、听到或者是自己亲身经历了哪些让人感动的故事,把它分享给我们可以吗?
第四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
“群文阅读”是新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逐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面对这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只要教师结合自身和孩子实际恰当选择方式方法,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
群文阅读
策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多读书,多积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群文阅读”就尤为重要。“群文阅读”是新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逐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面对这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也结合学校的“群文阅读课题”的开展,针对农村小学孩子实际,在实践中探索,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让孩子爱上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阅读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农村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没有阅读氛围。所以很多孩子对阅读没有兴趣和习惯。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常注意课前准备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类神话故事时,就叫孩子课前去阅读一些诸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给孩子推荐《安徒生童话集》让他们课前阅读。这样一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浓厚了,每次一提到自主阅读课外书,他们便情绪高昂,兴奋不已!
二、采取“分组递进式”阅读方式,恰当整组教材,补充文章。
“分组递进式”阅读教学方式就是先引导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我爱读书”为主题编排的文章时,就进行了“单元整组群文阅读”。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窃读记》重点小女孩在书店尝尽了“窃读”的滋味;《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对阅读的交流,从而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从中得到启示。《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一生要以书为伴,以书为侣。《我的“长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时的影响,点明读书对写作的影响。教学时,我不是逐篇教学,而是让孩子集中把几篇文章通读,再引领孩子们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最后自己补充了组编了几篇课外的有关读书的文章,指导孩子们“群文阅读”。综合性学习时,还让孩子们收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或者名人的读书故事,与爱读书的人交流学习体会,写自己的读书经历或故事等。在教学“走近伟人——毛泽东”这一单元时,我先让孩子了解毛泽东,去阅读毛泽东的故事及作品。然后再引导“群文阅读”本单元的文章及我整组补充的文章。这样孩子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教给“群文阅读”
方法。教学中指导孩子尝试多种阅读方法,让其“会读”。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群文阅读”不是放羊式阅读。孩子有了兴趣读,但很多不会读,尤其是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阅读一组文章,甚至一本书,这无疑就要引导其读法。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一般采用的是“举一反三”的阅读方式教给其阅读方法,即先引导精读一篇文章,教给阅读方法。再批注,交流,悟情,悟法。然后引导其用所学方法阅读一组文章。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为“父母的爱”,课文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我就先让学生精读最有特色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感受别样的父母之爱。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方法的阅读策略,再去“群文阅读”学习其他三篇文章。
四、保证有书可读。有了兴趣,还得有书可读,农村孩子,有的家庭条件差,没钱买书;有的家里即使有钱,家长们观念落后,他们认为孩子读课外书就是看“闲书,”横加指责,要求一心一意学习“教科书”。巴不得自己孩子时时刻刻都在背诵,做练习题。也不愿意让孩子读课外书,所以也不愿意给孩子买书。基于这种现状,一是我利用家长会向他们讲解读课外书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观念,并且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买一本或多本科外书。二是让孩子们互相交换读物。三是鼓励孩子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每周不得低于一本。少数家庭有电脑的,还可以在网上阅读喜欢的书籍故事等。这样孩子们的读物就增容了,书籍种类更多,内容也精彩纷呈。
五、给予充足的阅读时间。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为了让孩子们每天有时间读书,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自主阅读。我把每周四下午的课辅活动定为“群文阅读”课。教师先确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准备好读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另外尽量减少家庭作业,要求孩子每天回家读课外书至少一小时,让家长签字。然后利用每天的晨会课,交流阅读体会,或者讲讲阅读故事等。
“群文阅读”为阅读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而农村小学开展起来遇到很多的困难相对城区学校对多一些。但只要教师结合自身和孩子实际恰当选择方式方法,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学周刊.上旬刊》2015.第五期
曹三
[2]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张永荣
第五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绘本阅读教学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置身绘本情境,展开丰富想象,激活言语思维,强化言语表达,丰富绘本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3.通过阅读,体会《梦的守护者》、《遮月亮的人》带给我们的启示,并从中领悟绘本的无穷魅力。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读过的书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你都读过什么书,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指名说)
2、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本非常好看的绘本书,它们是《梦的守护者》和《遮月亮的人》。
二、赏读《遮月亮的人》
1.(出示月亮图)关于月亮你们了解多少呢?生自由回答。2.你们知道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吗?(出示封面)读完这本书大家就会有所了解。观察美丽的月牙原来原来,是用一块布“遮”出来的。师讲述故事。
3.出示p4,又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扎莫隆孤独的声音从月亮上传来---谁能帮老师念一念?指名读。4.出示p5,念左页文字,引导理解:提莫隆通过了考试,是多么高兴啊,老师对他会有怎样一番交代呢?生合作表演读。
5.出示p6,念本页文字,继续出示p7,引导思考
a.想一想:药丸弄丢了,提莫隆的心里该是多么地()啊!
b.猜一猜:接下来,提莫隆会怎么做呢?生回答。6.出示p8,介绍本页内容,生扮演提莫隆与报童贡扎克对话。
7.出示p9,念本页文字,生齐读:“月亮,我来了!”结果:摔肿了脸鼻,失败了!这个办法好吗?
8.出示p10,介绍本页内容----玩具商达芙内出场,生齐读右页文字。出示p11,介绍本页内容,生齐读:“月亮,我来了!” 结果:掉进了水塘,又一次失败了!
9.出示p12,介绍本页内容----钟表匠罗兰出场,生齐读右页文字。
10.出示p13,介绍本页内容,结果:又栽了下来,可怜的提莫隆!
11. 出示p14,介绍本页内容----(吹玻璃阿尔贝、铅球伯努瓦、鸟语马尔戈、闲人马洛),结果:大家的办法都帮不了他,唉,不幸的提莫隆!
12. 出示p15,引导思考,想一想、说一说。a.为什么大家的办法都不行呢,你能帮他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吗?讨论下,看谁的办法更好。
b.为了到月亮上去,提莫隆吃了多少苦头啊!你觉得他会放弃吗?换作是你,你会怎样?生回答。
13.出示p16,简介页面内容,连续出示p17、P18,生齐读P18页文字。总结:多么美好的画面
14.啊,多么幸运的提莫隆,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15.书读到这里,你知道提莫隆是怎样到达月亮的?你又有何感想?和同伴讨论下,说一说。16.如果你是提莫隆,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17.师小结:这个故事充满着温暖,更充满着大胆的想象。坚强的提莫隆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幸运的圆了自己的梦,由此可见,意志、想象和合作的重要。
三、自主阅读《梦的守护者》
1.在宁静的月夜,我相信大家都做过梦,当我们在梦中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梦的守护者》。2.打开书,自由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梦的守护者守护了谁的梦?是怎么守护的? 3.生自由阅读绘本。4.汇报交流:
a.守护小图比亚斯的睡眠,还会为他撑开一把雨伞.b.守护格斯弗老奶奶的睡眠,还会为她准备一份美味的香草果冻布丁.c.……
5.梦的守护者要守护所有人的睡眠,那谁来守护梦的守护者的睡眠呢?(那些被梦的守护者守护的人)
6.师小结:梦的守护者简直太厉害了,你梦见下雨,他会帮你撑伞;你饿得睡不着,他就会送上食物填饱你的肚子;你遇上的所有困难,他都能帮你解决,让大家能够得到良好的睡眠。
7.想象:孩子们,除了梦的守护者,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守护者,我们来想想看还有哪些的守护者呢?请你说一说。(爸爸、妈妈、爷爷……)
8.小结:是啊,守护就是关心,爱护,帮助,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的。
四、结课
读完这两本书,我们知道了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问题要勇敢,团结的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