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祭十二郎文》教案(课时一、二)(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够翻译全文。
2.学习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二、作品介绍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大哥韩会之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本文收入《古文观止》,其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治丧(sàng)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
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遽(jù)去
万乘(shèng)殒(yù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āng)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乃,才衔,怀着具,准备,备办灵,灵位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省,知道;怙,依靠(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既,不久,后来;就食,谋生(4)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第二篇:高二教案《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
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第三篇: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教案
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文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教师范背。
2.学生集体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提问: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三、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四、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学生推荐两个小组作为辩论双方。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
参考内容:
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
反方: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
五、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背诵课文,填空并翻译下列各句。
.呜呼!其
邪?其
邪?其
邪?
2.吾兄之
乎?汝之
乎?
3.所谓
,而
。所谓
,而。
4.一在,一在,生而
,死而,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
“”
5.生不能
,殁不能。
参考答案:
.信然 梦 传之非其真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2.盛德而夭其嗣纯明而不克蒙其泽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
3.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矣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矣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4.天之涯地之角影不与吾形相依魂不与吾梦相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又能抱怨谁呢?天啊,(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5.相养于共居抚汝以尽哀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
六、课文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第5、10自然段。
2.从本文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角度写一篇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子(1段)
与十二郎的骨肉亲情(2~3段)
祭十二郎文
十二郎之死(4~9段)
吊慰死者,告以其身后之事(10段)
结尾(11段)
生字:怙殁孥薨遽殒窒飨
多音字:丧长者省乘
重点实词:衔致就果克吊尤
第二课时: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妹文(节选)
袁 枚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汝又虑戚吾心
戚:qī
B.及至绵惙已极
惙:chuò
c.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瞑:mínɡ
D.又卒难明也
卒:cù
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吊:悼念死者。
B.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
诀:诀别。
c.共汝筹画也
筹:计策,计谋。
D.然则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憾:遗憾。
3.指出加点字作介词的一项()
A.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B.以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D.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
参考答案:
.D(卒zú。)
2.c(筹:谋划,动词。)
3.A(A项介词“在”,其余均为表目的的连词。)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从容说课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3.关于写作时间 又云:“去年,东野往,吾书于汝。”盖贞元十八年(802)有《送孟东野序》,则是年为十九年(803),此文必其秋冬作。十二月则公谪阳山矣。(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36页)注:《文苑英华》定写作时间为“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误。下文有“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语,而祭文又作于得老成死讯后七天,不可能是五月二十六日。时韩愈于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十二郎死于宣州家中。(《语文学习》2001年11月,作者何铭)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及长(chánɡ)长者存(zhǎnɡ)尚飨(xiǎnɡ)
b.不省所怙(shěnɡ)省坟墓(xǐnɡ)窆不临其穴(biǎn)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参考答案: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丞相薨:古代称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也叫薨。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2.熟读课文,背诵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到“而寿者不可知矣”和“呜呼!汝病吾不知时”到“如此而已”两部分。3.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第五篇:祭十二郎文(高二必修)
祭十二郎文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韩愈
时间:12月26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606 对象:高二年十五班 授课教师:郑巧芬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第三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比较阅读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的异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精读的目的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几首古诗词,巩固加强对该方法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比较阅读法,开启思维,培养发现能力和知识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本文与《祭妹文》的异同,提高阅读能力、发现能力及研究性学习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起“比较阅读”的思维,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将之运用在实际的学习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
课前分发阅读材料,内容为《祭妹文》原文及相关的一些问答题。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指定几个学生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书信体的文章,并缩写为600字左右,一同学上台展示(评价:我们可以将这个同学的这篇文章和课文进行比较,这篇文章虽然与之形式不同,内容也做了稍微的缩改,但同样是感人至深,可谓是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导入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慈)。”因而成为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和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
能够具有如此殊荣的另一篇祭文就是清代袁枚的《祭妹文》。虽然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学习,你还是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更为深刻的体会的。我们现在要运用的方法就叫做“比较阅读法”
三、简单了解“比较阅读法”
1、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精读方法。
2、具体分类:
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
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