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诗歌的“炼字”教案(叶)
古代诗歌的“炼字”
教学目的:
1.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重点炼动词、形容词。2.了解炼字的作用。3.掌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二、让学生指出下面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好。(由学生教熟悉的数据入手,为下一个环节——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作准备)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板书:一字显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板书:一字显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板书:一字传情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三、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引入: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1动词(板书):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以下两类动词:(1)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范仲淹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2)非动词活用为动词。
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绿”的意思,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
再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陆游的“尘暗旧貂裘”;03年高考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课堂练习:633第132页“2010广东高考题《望江东》。
2、形容词(板书):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写出形象的特点,从而体现意境特点,传达出 作者的感情。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要注意形容词的叠用,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画面的意境。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副词(板书):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往往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4特殊词(板书):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c.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四、技巧点拨——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答题要领: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个字(词)好;若问哪一个更好,则先肯定哪一个更好。一般地,都可以讲得通的;
2、用一二句话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义;
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等。
五、作业《633》
第132页杜甫《月》、林景熙《溪亭》
附: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字的重要性
一字显境
一字显旨
一字传情
二、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①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绿 暗 冷 ②双重含义的动词:怨 隔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副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三、炼字类答题要领
1、明确字词
2、解释含义;
3、分析景象;
4、体会意境或表达情感。
四、作业
《633》第132页杜甫《月》、林景熙《溪亭》
第二篇:诗歌炼字技巧教案
千锤百“炼”的智慧——古诗中的炼字
厚德学校
褚林方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学习目标:
1、、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2、掌握炼字类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3、规范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三、张开智慧双眼,体会炼字的妙趣
1、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2、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四、开启记忆闸门,回顾炼字题型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说出某句诗的某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五、启动超强大脑,分析解题方法
示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请说出“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用的妙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晚春》韩愈)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做题要求:12组做第一题,345组做第二题,678组做第三题。5分钟后比谁做的最正确。答案解析:
1、“散”是散入、飘散。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撩拨着像诗人一样深夜无眠的人的情思。
2、“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
1、动词的表达效果: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从而增强诗歌表现
力 ;
2、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诗人情感。
3、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使画面富有动富有情趣感,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六、梳理思维线路,总结答题要领
炼字题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析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述景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用
炼字题型答题格式:“X”一词是“……”的意思,……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烘托了……氛围,表达了……的感情。
七、当堂训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请分析鉴赏“独”字的艺术效果。
要求:
1、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2、书写规范;
3、时间4分钟。解析:“依”字有独自孤独之意。(析义)写出了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寂寞、感伤。(述景)表达了诗人形单影只、怀才不遇的感慨。(作用)
八、拓展提升:选词填空: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①摇、映
②舞、隐
③扶、失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生动形象,富有动态美
2、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
3、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有情趣
二、炼字答题步骤要领
1、析义
2、述景
3、作用
十一、教学反思: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第三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仍说炼字。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运用。字,本无好坏之分,然高手用之,却让人叹赏不已,在乎一个“合”字也。合景,就是指一个字能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境;合心,就是指这个字能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诗歌的中心。【鉴赏方法】
体会炼字之妙,关键是要找到合契之点。
合于一句之景(景物特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如帘而挂,“挂”字使瀑布变为静态,正合了“遥看”的句意,没有了飞珠溅玉,只似白练也。
合于全诗之旨(中心思想)。齐己《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全诗要表现梅之报春之早,不畏严寒。“一”字,既能合“早”之特点,又与全诗主旨相合,正是其妙处所在。
合于诗人之心(诗人感情)。是指诗中景物,已经是诗人用艺术手法加工了、附有诗人主观情思的景物,有如下术语可用:“化静为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虚实结合、拟人有人情味”等等。此时景物静的能动,无情可为有情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象银蛇一样舞动,高原象大象一样奔驰。此为化静为动,写出景物之生机,合于诗人之豪迈。【答题步骤】
步骤一:翻译原诗,揣摩全诗主旨,诗句景物特点(合契的内容就在此处);步骤二:确定答题格式,如果是合于景物特点,则答曰A:“某字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特点。”如果是合于人物心情,则答曰B:“运用了化静为动(或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拟人富有人情味等),表现了诗人……心情”;步骤三:根据契合点,把步骤一的内容补充入步骤二的省略号,即可。【答题示例】
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
金堡·清朝
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一笑,万机俱丧。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算安危帐。是铁衣著尽著僧衣,堪相傍。
问题:本词中足见诗人炼字功夫,“输”字妙,“竞”字绝,请分别说说此二字妙在何处?
分析:第一步:上阕写了黄巢矶的险峻,风浪激斗,借此表现抗清失败之痛。第二步:选择答题格式B。
第三步:填充答题格式B。“输”字用了拟人手法,合于景物“激烈”的特点,同时合于诗人内心壮烈的情怀:明明是风催浪卷,波涛汹涌,词人却偏偏想象成激浪与大风展开激烈的搏斗,最终那巨浪终于向风认输,甘拜下风,随风摆布。寓抗清“输”之痛也。
“竞”字,化抽象之声音为可见之“冰霜”,而冰霜之“竞”,则是化静为动,好象冰霜互相竞赛谁更寒冷似的,以突出寒气袭人之感。【小试身手】
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元
扁舟最小。纶巾蒲扇,酒瓮诗瓢。樵青拍手渔童笑,回首金焦。
箬笠底风云缥缈①,钓竿头活计萧条。船轻棹,一江夜潮,明月卧吹箫。
问题:本曲“船轻棹,一江夜潮”中“轻”字用得精妙,试简要叙述。参考答案:轻,有船轻的意思,合于前文提到的“活计萧条”所说的情况;同时还有轻快的意思,钓不着鱼,还能饮酒作诗吹箫,很好的表现了诗人达观的心态。乙:炼字题专项训练答案
一、奉和思黯自题南庄见示兼呈梦得
谢家别墅最新奇,山展屏风花夹篱。晓月渐沉桥脚底,晨光初照屋梁时。
台头有酒莺呼客,水面无尘风洗池。除却吟诗两闲客,此中情状更谁知?
1、诗中“山展屏风”之“展”字好在哪里? 展:①实际情形是山形绵延广阔。(析:合景物特点)②化静为静,体现出为了迎接客人,山似乎也展示出自己美丽的一面表示热烈欢迎。(析:合人物感情,通过手法来把感情表现出来)
2、“风洗池”中的“洗”有何妙处?
“洗”字,①写出了风微微,水澄澄的样子。②把风写得有了人的情趣,也懂迎客之道。
二、化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侵”字换成“映”“照”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侵:逐渐渐染的意思,实际情形是作者在夕阳的余晖下还家;(合景物特点)。②用“侵”化静为动,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嬉戏,有了人的情感,似要留人山中。(合人物感情,生动)
2、全诗是围绕诗中的哪两个字来写的?
围绕“还家”来写的,“日落风起”,是说在山中浏览得久了,要回家;而山中的美景又让人留恋,让诗人不舍,不想还家。
三、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空”字在诗中有何好处?
空,既是指空间上的空荡荡(合景物特点);又是指作者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寂寥空虚,百无聊赖(合人物心情)。
2、联系我们课本中学过的《秋兴》中的诗句,说说“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思。
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合景物特点)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也有思念远方人的意思。这与杜甫《秋兴》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样,也是表达思念远人之意思,以及孤独之意。(合人物心情)
四、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诗中“秋”的有何含义?
“秋”既是写时令,又是写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2、“寒鸦飞尽”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五、画堂春·雨中杏花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注]魂宵:这里是极美,令人销魂的意思。
1、上阕中,“弄”字极富表现力,请说出好在何处?
“弄”字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就把一树杏花变成了一群顽童,读之似见它们在雨中追逐、雀跃、欢呼、嘻笑……表现了无限的生机。
2、下阕中,从哪些方面来些杏花的?
从“味”、“形”、“色”三个角度来描绘,味是“粉香”,形是“玉颜”,色是“淡红”。
六、点绛唇①
苏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②,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注]①本词写于被谏官弹劾罢官之后。②搔首:烦恼、牢骚之意。
1、“衔”字在词中有何妙处?
①“衔”,实际情形,北斗星闪现在山间②用“衔”字则用拟人手法,一方面,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另一方面,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突起的山峰有如吻喙,北斗斗杓有如器皿,山峰接北斗有如吻喙
啄器皿。
2、南宋人编《草堂诗余》改“晓鸦”作“乱鸦”,“归梦”作“归兴”,两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晓鸦”,改“乱鸦”,增加了作者的憎恶之情;“归梦”改“归兴”,“归兴浓于酒”就是意味着归隐的意念即使在酒醉之际仍然非常清醒。诗人与现实政治决裂的决心可以说达到了极其坚定的程度。
七、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商略,商量。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1、卓人月《词统》说:“商略”二字诞妙。你能说出妙在哪里吗?
“商略”,有二重意思:一商量,为数峰横野外,似与天商量着少下些雨,难受淋漓之苦;二据诗意,可引申出又在蕴酿着雨意,将再受淋漓之清苦。(诗题中有“过吴松”,作者当为羁旅途中)
2、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隐然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
八、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迎”妙在何处?
①“迎”,实际情形,船行进中,而且速度很快,美丽的山色是静止的;生动形象地写成山色迎面而来,却又快速离开。化静为动,拟人形象。
2、“寻浊酒”“试吟篇”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又表达了寄情山水的心怀。
九、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沿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挂”字好在何处?
“挂”,①化无形为有形,“愁”本是无法挂的,这里却能挂在梢头,形象生动。②实际的意思是,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2、“一涓春月”,一作“一涓春水”,一字之差,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写月光月色,又映带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见。
3、“点”字有何妙处?
点,①实际情形是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②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黄富忠
Q375876314
第四篇: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
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确定字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亮观点并比较鉴赏
三、炼字对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小结:
关注动词
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
关注特殊词(颜色词)
四、高考真题例析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
“拳”和“退”。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是后退的意思。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参考鉴赏: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五、答题指津
(一)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的含义,看是否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表现了怎样的人物特征。
——描景象/摹情态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二)“炼字”的4个思考角度
1、手法角度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
3、活用角度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4、语境角度
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诗人的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精巧。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六、牛刀小试
1、(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⑴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归艇:归来的小舟。(2)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试卷采样:
(1)学生答案示例1:
我来评分: 失分原因:
1、没分点作答,条理不清晰
2、表述不准确,有语病,有错别字
3、语言模糊,读者疑惑
4、缺乏分析,答不到位
(2)学生答案示例2
我来评分: 失分原因:
1、有错别字,表述不准确
2、忽视位置,就句品析
3、缺乏对诗歌的整体解读
参考答案:
① “湿”,沾湿、打湿,采用了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1分)
② “迷”,迷失,采用了使动用法,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1分)
③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做铺垫。(2分)
参考鉴赏:
辽阔中原的沦陷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历史巨变,如地裂天崩一般震荡着整个赵宋王朝。然而,面对惊人笳鼓、半壁江山,以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代表的大官僚地主贵族集团,依然流连于灯火楼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为了苟且偷安,他们不惜卖国求荣,俯首听命于金人;对内则煎迫百姓,构陷忠良。社会的急剧变化,也震撼了文坛,许多作家,目睹凄惨苍凉的景象,忧虑动荡危难的局面,为拯救国家,收复中原,献策献计,也写下了不少慷慨激昂之作。但是,“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最后,他们都只能洒下那“爱君忧国孤臣泪”而徒怀一颗“临水登山节士心”了。
张元干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这首《卜算子》写于他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
上片写景: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歇拍二句是:“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这首词在形式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又一次展示了张元干“长于悲愤”的词风。
2、(201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①荒,荒凉,荒疏;瘦,贫瘠。(1分)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形象生动,贴切自如,准确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分)
③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2分)
七、课堂小结
某某字在诗句中的是……,它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烘托了……的意境氛围(或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课后作业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软”,轻软,柔软之意,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炼字 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颜色色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颜色词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PPT1.重点关照动词
2.关注修饰语(形容词为主、兼顾副词和数词)3.关注词的特殊用法(词类的活用)
副词:“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品
对我们解题来说,光知道哪个字是最精炼传神的,仅仅是个开始。接下去的答题才是关键。下面让我们来看下昨天的作业,分值为6分。投影上有我们四个同学的典型答案。大家看看能给几分,要说得出原因。(PPT展示出)
(PPT展示的答案类型可能有①2分分析不充分情感理解错误②4分缺手法、啰嗦③5分缺通感分析将错误部分在每句后面标注出。)
这几个答案总有一些缺憾,都是不了解答题步骤造成的。根据正确答案和做题经验来概括答题要领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请大家根据正确答案归纳出炼字题的答题步骤。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同桌进行交流。(3min)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并板书。
答案: 答案: 两个字分别是“咽”、“冷”。(1分)
“咽”运用拟人手法,描述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人呜咽之声。(2分)“冷”运用通感手法,“日色”是视觉形象,“冷”是感觉,这样的描述写出了由于山林幽暗,阳光照在青松上,带给人阴冷的感觉。(2分)
两字营造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宁静淡泊的感受。(1分)(PPT炼字解题法)1.解释该字的含义;
2.指出该字的特殊用法(表现手法、活用、被动等)及效果(结合诗句描述); 3.这个字在全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简写: 1.释义
2.特殊用法及效果 3.意境或感情
四、练
在掌握答题要领以后,让我们趁热打铁,再来一题!检验下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请分析第三联中“递”“窥”两个词语的表现力。
第三联两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正确答案:“递”和“窥”。(1分)
①“递”运用拟人,将凛冽的寒风温柔化,仿佛它也对早梅充满了爱怜之意,写出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2分)
②“窥”运用拟人,将无知的禽鸟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2分)
两个字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丰韵,烘托了诗人的惊喜心情。(1分)
五、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练习讲评,归纳总结出炼字题要关注哪些词类,是哪些?答题模式的步骤是?大家再回忆下,步骤应该是怎么样?第一步....(PPT呈现)。课堂上的练习并不够,需要课后巩固。
今天的作业是三维设计P230的题型一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