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五个恩赐__教案
《生命的五个恩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学习从文本中搜寻信息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中获取人生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把握主题,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三、教具设计: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人生在世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我们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吐温的《生命的五个恩赐》,这位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认为人的一生什么最为重要呢?
二、走进作者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大师,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乡村里贫穷律师家庭中,葬于纽约州艾玛拉。威廉·福克纳称赞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一】“生命的五个恩赐”是哪五个恩赐?如果让你去选,你会在这五个“恩赐”中依次选哪一个?(疑问:为什么将“死亡”也放在五个恩赐里?你为什么选/不选?)分小组讨论
【问题二】1.文中的主人公依次选择了什么礼物?
明确:欢乐 → 爱情 → 名望 → 富贵 2.这些礼物分别给他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明确:失望 → 悲伤 → 羞愧 → 贫穷(到文中找出相应语段,请同学朗读,并归纳。)
3.主人公的选择和人一生的发展历程有没有关系?
明确: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需要,少年——欢乐;成年——爱情;中年——名望;壮年——财富;老年——渴望安息。
4.结合当今社会时政,谈谈哪些人因为选择了这四件东西而走向毁灭? 分小组讨论(提示:贪官,李某某...)【问题三】1.仙女给了他四次选择的机会,他都一次次错过,最终与最有价值的东西擦肩而过,那么仙女认为什么最有价值? 明确:死亡
2.其实,从一开始,仙女就暗示死亡是最有价值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从神态可以看出来)
【问题四】最后主人公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问题五】仙女为什么把死亡给了一个小孩子?
补充:《遗愿清单》影评:“想起那句话:去生活吧,就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是的,人生,在临别的那一段才是最真实最平和最安宁最有智慧最清醒的时刻。这和参透生死无关,这是很难的,只是没有选择。但正因为如此,这个时候的我们才会最认真的去活,全力以赴的去活,不再逃避,不再伪装,不再去追求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也不再执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至少,将来,我要如此地去活一次。为什么等待将来?只因,现在还没有勇气,很难想象,最大的勇气,来自死亡。”
明确:也许只有孩子才能够享受死亡带来的安息而毫无恐惧,死亡是无价之宝,死亡是美好的事物。死亡的最美好,就是让一切变得有限。因为有限,人才懂得珍惜。因为有限,人才有希望,才会努力。人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好地懂得生之宝贵,才能去追求一个无悔的人生。
【问题六】作者认为死亡是最有价值的,那么,享乐、爱情、名望、富贵,(第4部分“愚弄人的货色,镀金的谎言”)都是没有价值的吗?你认为呢?
提示:肯定有它们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待它们、运用它们。
主人公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这四件礼物都没有能让他得到长久的快乐,甚至付出了惨痛的教训。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建立在享乐的基础之上,而爱情、名望、富贵都能轻易得到,那么他会不会非常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可能不会)所以,这些东西的价值自然无法体现。
举例:“中国首善”陈光标
那些东西并不坏,它们一切的价值在于我们人为的附加。你把它们看作什么它们就会成为什么。
四、小结
一个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种命运!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启自己无悔的人生!
第二篇:生命的五个恩赐 教案
《生命的五个恩赐》教学设计
金沙高级中学
浦梅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学习从文本中搜寻信息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中获取人生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知人论世,把握主题,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三、教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人生的内涵很广,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我们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宜早思考的问题。
那么,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他认为人的一生什么最为重要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生命的五个恩赐》。
二、走进作者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短篇小说《竞选州长》、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其写作风格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他的作品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给人悲天悯人的严肃。
三、文体特征
微型小说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练,构思巧妙,情节单一,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反映现实生活,取材也十分广泛。大到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小到生活中发现的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都可以做为微型小说的题材。
四、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生命的五个恩赐”是哪五个恩赐?如果让你去选,你会在这五个“恩赐”中选哪一个?(一个疑问:为什么将“死亡”也放在五个恩赐里?你为什么选/不选?)提示:可谈自己见解,也可以文章中第4部分主人公的话中找到提示。
2、文中的主人公依次选择了什么礼物? 明确:享乐 → 爱情 → 名望 → 富贵
这些礼物分别给他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到文中找出相应语段,请同学朗读,并归纳。)明确:失望 → 悲伤 → 羞愧 → 贫穷
3、仙女给了他四次选择的机会,他都一次次错过,最终与最有价值的东西擦肩而过,那么仙女认为什么最有价值? 明确:死亡
4、其实,从一开始,仙女就暗示死亡是最有价值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从神态可以看出来)
5、最后主人公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6、主人公最终的选择是死亡,那他有没有得到这最后的礼物?为什么?
五、文本探讨 思考(小组讨论)
1、仙女将死亡给了一个最纯洁的生命,请你谈谈你对死亡的理解?(提示:大屏幕展示网上对这篇文章的评论。
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作者看来,死亡是无价之宝,死亡是美好的事物。死亡的最美好,就是让一切变得有限。因为有限,人才懂得珍惜。因为有限,人才有希望,才会努力。人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好地懂得生之宝贵,才能去追求一个无悔的人生。)
插入:《遗愿清单》影评:“想起那句话:去生活吧,就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是的,人生,在临别的那一段才是最真实最平和最安宁最有智慧最清醒的时刻。这和参透生死无关,这是很难的,只是没有选择。但正因为如此,这个时候的我们才会最认真的去活,全力以赴的去活,不再逃避,不再伪装,不再去追求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也不再执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至少,将来,我要如此地去活一次。为什么等待将来?只因,现在还没有勇气,很难想象,最大的勇气,来自死亡。”
2、作者认为死亡是最有价值的,那么,享乐、爱情、名望、富贵,都是没有价值的吗?(第4部分“愚弄人的货色,镀金的谎言”)
提示:肯定有它们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待它们、运用它们。
主人公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这四件礼物都没有能让他得到长久的快乐,甚至付出了惨痛的教训。但是他的遭遇能不能完全归咎于这四件礼物?(不能)
其实,我们可以从他在“生命的清晨”作的那个选择找到一些原因。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建立在享乐的基础之上,而爱情、名望、富贵都能轻易得到,那么他会不会非常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可能不会)所以,这些东西的价值自然无法体现。
那些东西并不坏,它们一切的价值在于我们人为的附加。你把它们看作什么它们就会成为什么。(举例:“中国首善”陈光标)对于一个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不是一件礼物,而是一种惩罚,就像文章主人公一样。
当然这些礼物它们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看清楚死亡,才能够懂得怎样活着,怎样让现世的东西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六、课外延伸
文中的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暗示了人的一生。这对你以后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拥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七、写作训练
学完了这篇课文,在你的生命里,肯定也有你认为珍贵的几样东西,请确认一下,再逐一舍弃,只留一样。并写出舍弃的理由。
八、课堂小结
教师:一个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种命运!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启自己无悔的人生!
第三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上口
强hàn()
kuíleǐ()
ōu()斗
xī()落
竹篙()
鳜()鱼
缝罅()
擘()画
zhēnzhuó()()
誊()录
yōng()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⑵中篇小说()
⑶长篇小说()
⑷论文集()
3、填空题。
自传,是()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法和()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四篇:读马克·吐温的《生命的五种恩赐》有感
读马克·吐温的《生命的五种恩赐》有感
读罢马克·吐温的《生命的五种恩赐》,我不禁问自己,如果可以选择生命恩赐的五种礼物:名望、爱情、财富、欢乐和死亡,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我会选择什么?谁不想拥有万众敬仰的名望?谁不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完美爱情?谁又不追求让自己衣食无忧的宝贵财富?谁又能舍弃喜笑颜开的欢乐?那谁又会去主动选择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呢?
第一次,少年从仙女的篮子里迫不及待地选择了欢乐作为他第一份礼物,此后他沉湎于寻欢作乐,静下来回味出的只有沮丧和虚妄,他说:“这些年我都白过了。”为什么他会如此感叹?那到底什么才是欢乐?
俗话说“玩物丧志”,一个人过于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这个少年正是如此,年轻时谁不曾贪图欢愉,谁不曾幻想过自私地去浪迹天涯,可是现实并不允许我们这样,还有更多是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还有不得不去担起的责任。至于什么是欢乐,与我而言可以是挚友的相聚侃谈,也可以是看一部称叹叫绝的好电影,甚至可以是睡到自然醒,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地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可能把他们掩埋在了自己的浮躁之下,少年为何让欢乐变成最后的痛苦?原因就是他过于沉溺,不思进取,如果他把欢乐当成调剂生活的妙方可能会活得更轻松自在。
第二次,少年已经变成了青年,他经历了那无为的几年后仔细挑选了剩下的四样礼物,他选择了爱情。多年后他独守空屋,在亲密的最后一个爱人的棺材旁诅咒爱情“卖给他的每小时欢娱,他付出了一个小时的悲伤”。
爱情本是多么美好是事物,自古就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萌动,也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定,还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这都让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向往,甚至有人把爱情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可是少年提醒了我们,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彼此的专一和陪伴。爱情本该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少年生命中来来去去的“她们”可能算不上爱情吧,哪有人那么容易的爱了又散了,他可能只是在游戏,他除了去“爱”其它事情全部不管,那哪能撑起爱的骨架,爱情还是要落在油盐酱醋上才来得真实,才可能永久。
第三次,仙女不厌其烦地告诉他这里面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男人细细思考后选择了名望,可是这带给这个男人的是唾骂、轻蔑和怜悯,为何?我想只因他空虚的内在无法支撑这名扬全球的名望,就好比一个无知的暴发户一样令人憎恨,一个没有内涵的人难以获得长久的成功和他人的尊敬。我设想如果他能在这几年不断地去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可能他可以在这样的名望中找到平衡点,并从此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可是他不曾付出,只想收获,最终只收到一片骂名。
第四次,仙女安慰他,让他不要绝望,最宝贵的东西还留在篮子里,男人如梦初醒一般激动地选择了财富,他说:“我要挥金如土,大肆炫耀。那些惯于嘲笑和蔑视的人将匍匐在我的脚前的污泥中。我要用他们的嫉妒来喂饱我饥饿的心魂。”到此我对主人公的愤怒变成了怜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灵魂空虚到如此,竟还想利用挥霍金钱来充实灵魂,偏离的价值观可笑至极。此后三年男人在骄奢淫逸的生活中完全失去了自我,错误的价值观将他带入了黑暗,财富是多少人毕生的梦想,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良心甚至生命,财富可以带给人们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可以让人们衣食无忧,可不擅管理一样坐吃山空。
男人落魄地啃着干面包片,嘀咕道:“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只是些暂时的伪装。它们永恒的真相是——痛苦、悲伤、羞辱、贫穷。”最后他请求仙女让他安息,可仙女的篮子里已经没有死亡了,他送给了一个小孩子,并告诉这个男人“你只配遭受垂暮之年的反复无常的侮辱。”
我并不认为“死亡”会是最宝贵的礼物,“安息”才是,因为人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无愧于心才能在弥留之际安然离去,为什么仙女把“死亡”送给了小孩子?可能在仙女的眼中这个男人已经无药可救,四次选择后他都同样不知珍惜,对生活和生命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懂奋斗,不思进取,他伤害了他人,更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他不配拥有安息的权力,而小孩子是世上最单纯最美好的人,他无需愧疚、无需忏悔,他配得上安息。
“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只是些暂时的伪装。它们永恒的真相是——痛苦、悲伤、羞辱、贫穷”,这样消极的言语透露出了男人的绝望,可在我看来这几样东西依旧是生命的恩赐,只是不论我们拥有了什么,都需要珍惜它,如果选择欢乐,那就请你适可而止,生活还有好多事情等着你;如果选择爱情,请你慎重选择,百般珍惜,但长久的爱必须融入生活,掺入世俗,所以信任和坚持必不可少;如果选择名望,请你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不做空洞灵魂支配的躯壳,内在才能让你受人尊重;如果选择财富,请你用心经营,坐吃山空并不虚假,合理利用财富才能长久富有。
最好的结局当然是这四样礼物都能拥有,那就更需要另外一样礼物——智慧。人生本就充满了各种诱惑,时常迷惑我们的双眼,什么重要?什么次要?什么不重要?面对选择时这样的问题会出现在脑海里,如果什么都想要,那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去平衡才行,但是人的智慧始终有限,所以不可能有人可以拥有所有上帝的恩赐,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愤怒、失落,与其如此,还不如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好好思考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奋斗,对其它诱惑保持平常心,控制自己的贪恋,好好享受生活,感受它的美好,做到无愧于心,让自己能够在老去时配得上那份生命最宝贵的恩赐——“安息”。《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读后感
汉阳区钟家村寄宿学校 李沛
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喜;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是真正的教学大师,他们的课堂永远高效有趣;今天有这样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永远没有“差生”,他能让最差的学生考取重点大学;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获得最精彩的教师人生……今天,我们可以这样做教师!
这是《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封面上的一段文字,简简单单,却让我感受到教师的无穷魅力。我被书中许多中外优秀教师对学生那浓浓的爱与超常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深深地感动。同时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读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目录,小学里的大师桂贤娣,小蚂蚁们的伟大起点常丽华,王金战、雷夫、魏书生、薛瑞平、李镇西等等这样的名师名班主任,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一起分享过她的教育教学智慧的名师。在目录的指引下,我沉浸其中,每一个老师都是那样令人感动。他们是真正用爱、用心在做教育,急孩子所急,想孩子所想……今天,当教师就要当窦桂梅这样激情的教师;今天,当教师就要当俞玉萍这样有诗意的教师;今天,当教师就要当李圣珍这样的“差生救星”……
《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这本书,给我们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看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教师应该是这样的:
一、用爱感动每一位学生
想要做一名好教师,不是简简单单的爱学生就可以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作保证。教师,作为神圣而光荣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理应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塑造自己的学生和自己本身。”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人格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要不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改造,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品位。
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重视个人修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诚实正直,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身教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感染、感化学生,形成号召力;教师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等,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形成凝聚力;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人格能够影响人格,只有教师自己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时要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处。”这是中国教师形象代言人、优秀教师于漪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问题时所作的回答。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完美的人格,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准备好这“两把尺子”,时时刻刻把自己与其他教师进行测量,找差距,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方方面面,这时给学生的爱才不是笼统的糊涂的爱。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着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
热爱学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对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等。
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其实爱的作用是相互的。给学生爱的同时,他们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关心,让我们很感动。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二、用精良的教学技巧影响每一位学生
在未来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等,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21世纪的社会将是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知识的丰富为基石。一个有责任性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自我修炼的人。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教育心理学,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边想边思,不断丰富自己的底气,只要这样做事才会游刃有余,才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将枯燥的事情做得鲜活灵动,让人流连忘返。
其实,很多时候,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并无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与神秘,教育教学中一些不易为人觉察的细节,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爱心与执着,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他们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点点滴滴收获在心头,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好茶,越品越有味。这正如美国富兰克林说的“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在教师这个岗位13年了,我体会着教师工作的纷繁复杂,但是我也体会着一名教师所特有的幸福。我爱学生,学生也爱着我。可是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如果像 俞老师、桂老师那样,爱的恰当,爱的得体,爱的有效,这样的工作才会充满色彩,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第五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_6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
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上口
强hàn()
kuíleǐ()
ōu()斗
xī()落
竹篙()
鳜()鱼
缝罅()
擘()画
zhēnzhuó()()
誊()录
yōng()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⑵中篇小说()
⑶长篇小说()
⑷论文集()
3、填空题。
自传,是()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法和()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
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