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三单元新课堂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7:3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上第三单元新课堂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上第三单元新课堂教学教案》。

第一篇:七上第三单元新课堂教学教案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11、春

主备教师:苏晓兰 任课教师:苏明霞 李瑞德 杨秀珍

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预习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三、预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

四、预习提纲: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3、品读课文思考:(1)作者怎样突出“盼”的急切心情?(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景? 分别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3)作者赞春时运用了哪几个比喻? 分别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4、纵观全文,作者描绘春的美丽画卷,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展示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5′)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水涨()

酝酿()

蓑衣()薄()烟

应和()

黄晕()2.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

蓑()______悄()______ 衰()______ 稍()______ 哀()______俏()______ 衷()______ 梢()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3)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二、明确目标:(2′)预习目标1、2、3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朱自清 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创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 年8 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答案不求统一)

3、品读课文思考:(1)作者怎样突出“盼”的急切心情? 文章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一个“盼”字(“盼望着,盼望着”,注意在朗读中体会)(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景? 分别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作者具体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景(梳理如下): ①春草图(草报春): a.钻、嫩、绿、满———草;b.坐、躺、滚、踢、跑、捉———人。

②春花图(花争春):a.态:赶趟儿;b.色: 像火、像霞、像雪;c.味:甜。

③春风图(风唱春): a.触: 抚摸;b.味: 泥土气息、草味、花香;c.声:鸟声———清脆、婉转, 短笛———嘹亮。

④春雨图(雨润春):a.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b.状: 斜织、薄烟;c.景: 树叶儿绿、小山儿青、灯、火、房屋。

⑤迎春图(“一年之计在于春”)。

(3)作者赞春时运用了哪几个比喻? 分别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4、纵观全文,作者描绘春的美丽画卷,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蕴含的感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

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比如,第一段:用反复与盼望之切,热爱之深。第四段: 用“母亲的手抚摸”写春风拂面的感觉,若是不爱,何以充满感情? 课文末三段: 三组有力的排比句,写出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用一个成长的过程,赞美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规律总结(3′)

春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愿我们珍惜大好年华,好好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用生命的彩笔绘出绚丽的春天。

五、课堂测评(10′)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b________。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

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12、济南的冬天

主备教师:苏晓兰 任课教师:苏明霞 李瑞德 杨秀珍

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2、景物描述方法。

三、预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

四、预习提纲:

1、课外在网上查阅老舍简介及他的作品。

2、读课文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展示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5′)

(1)注音:

济南()伦敦()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2)释义:

响晴 设若 贮蓄 空灵

二、明确目标:(2′)预习目标1、2、3、4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1、课外在网上查阅老舍简介及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

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2、读课文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济南冬天的“温晴”。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规律总结(3′)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五、课堂测评(10′)

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13、夏感

主备教师:苏晓兰 任课教师:苏明霞 李瑞德 杨秀珍

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夏的炽爱之情,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预习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评注,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2.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三、预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

四、预习提纲:

1、整体感知:

(1)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2、语言品评和质疑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淡淡绿烟”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4)“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5)“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展示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5′)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贮满():

澹澹():

芊芊():

磅礴()():

黛色():

匍匐()():

2、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的旋律。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二、明确目标:(2′)预习目标1、2、3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1、整体感知:

(1)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语言品评和质疑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淡淡绿烟”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比喻。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拟人。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4)“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拟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5)“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更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规律总结(3′)

1、请同学们找出作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视觉 触觉 听觉 味觉 幻觉

山坡上密密的草 黛色长墙般的林带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烦人的蝉儿 麦子的香味 炉子上的一锅水 涌着的一艘艘舰船 说说调动各种感官来写夏日的好处是什么?

2、仿照下列各组所给的词汇分别再写三至五个结构相似的词语。

(1)例: 淡淡绿烟

芊芊细草

密密厚发

滚滚麦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春日融融

秋波淡淡

冬雪皑皑

目光炯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 听听窗纸

歇歇腿脚

说说想法

打打麻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测评(10′)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14、秋天

主备教师:苏晓兰 任课教师:苏明霞 李瑞德 杨秀珍

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预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2、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预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

四、预习提纲:

1、课外在网上查阅《秋天》的相关背景。

2、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

3、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

4、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5、景物有哪些特点?

6、人物有哪些?营造出一种什么氛围?

展示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5′)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肥硕()

枯涸()

丁丁()

清洌()

寥()阔

青鳊()鱼梦寐()

乌桕()

背篓()

栖()息

2、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

二、明确目标:(2′)预习目标1、2、3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1、课外在网上查阅《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 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 《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 农家、渔人、牧羊女?

3、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 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4、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5、景物有哪些特点?

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6、人物有哪些?营造出一种什么氛围?

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四、规律总结(3′)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只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少年心事当拿云”同学们请用你稚真的手笔,绘写出人生的七彩画卷,我想,那是更精彩、更灿烂、更富有诗意的境界。

五、课堂测评(10′)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肥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里。

梦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诗句。

(1)________________,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2)芦篷上满载着白霜,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15、古代诗歌四首

主备教师:苏晓兰 任课教师:苏明霞 李瑞德 杨秀珍

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预习重难点:

1、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三、预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

四、预习提纲:

1.简介作者及诗的创作背景。2.朗读。

3.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

4.提出质疑,重点理解名句。

5.有表情地朗读,说说你对诗中感情的体会。

6.背诵全诗。

展示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5′)

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____。(3)《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唐代诗人。

(4)《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元代著名戏曲作家。(5)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__________ 唐代__________ 宋代__________ 元代__________ 明清__________

二、明确目标:(2′)预习目标1、2、3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1.简介作者及诗的创作背景。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4)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1)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3.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

(1)《观沧海》: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次北固山下》: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

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4)《天净沙 秋思》: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提出质疑,重点理解名句。

(1)《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3)《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天净沙 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有表情地朗读,说说你对诗中感情的体会。

(1)《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3)《钱塘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4)《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6.背诵全诗。

四、规律总结(3′)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测评(10′)

1、根据课文填空。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3)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4)《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6)《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教案】五年级上第七单元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恨)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八、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 祝愿

喜悦

自豪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要求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习作(第一、二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口语交际(第三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第三篇:七上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金富东 审稿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陈林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一、概述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刚刚跨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愉悦地步入文学的殿堂。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文学的魅力所在——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都将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因而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游记《繁星》、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学画卷,但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亲近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有现实中的物象作载体。《“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古代寓言二则》以短小而精悍的寓言展示文学那丰富的内涵,教育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教学目标

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懂得写作要有感而发。

4、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感情。学会合作交流。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题为“亲近文学”,是学生跨入中学的第一单元,意在让学生感受、理解、亲近文学,所以读品是关键,教学还是较为“感性”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学时安排:

《为你打开一扇门》

2学时 《繁星》

1学时 《冰心诗四首》

2学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学时 《古代寓言二则》

1学时 诵读欣赏

1学时 写作

3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

2学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领会文章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文学的内容及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萌生对文学的兴趣。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3.有感情地朗读《致文学》部分。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确实,门是神奇的东西。我们总是对门后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一旦打开必得一个新的天地。今天,我们将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什么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2.在无数关闭的大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这扇门的重要性。交流活动

在作者看来打开这扇门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请结合自身阅读经历来与大家交流。(学生阅读勾画,小组交流记录,全班交流,相互评价——教师可利用此环节自然地推荐阅读书目。)

四、精读品味

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刻的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结合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对此小节的体会。提示:可从用语、内涵、修辞等方面入手。

(小组进行交流学习,以便相互启发,全班交流相互评价,激发对文学的兴趣。)教师小结

文学——我们或许很久以前就与她相遇,且在不知不觉中与她相携走了很远。以后我们还将与她相伴一生。她的魅力真是无穷,每个人都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愿大家能深深地爱上她,在她的天地里展翅飞翔。作业布置

1.运用文中优美的语句介绍一本你曾经读过的书,让同学们分享你阅读的喜悦。2.把你喜欢的语段熟读成诵。

3.制定一下你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并能提醒自己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2.朗读品味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把自己在阅读中喜欢的语句尝试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没有看星的经历,把你的经历与感受描述一下。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星的经历呢?看来,星星、星空是倍受我们青睐。那,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看星的呢?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遥望星空有怎样的感受。二、一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看星感受(文中语句)

第一次看星

第二次看星

第三次看星

写作顺序

概括主要内容三、二读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分析说明。2.朗读作者看星感受的语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四、三读品味

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一些生动的修辞。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辞之句并加以赏析。(提示:比喻、拟人、排比等)五、四读延伸

根据本堂课所学,结合自身看星的经历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味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同时请同学们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

六、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叙写自己的看星经历,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2.阅读二十二课《七颗钻石》,结合自身对星座的了解,展开想象写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确的中心。(以上作业两选一)《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真情,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体味人间真情,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的大意,力争熟读成诵。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谈谈自己的体会。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品味人间真情,感受伟大母爱,懂得感恩。教学过程:

一、学习《母亲》 1.导入

各位同学几岁了?对啊,不知不觉大家都十四五岁了,在你成长的这段经历中谁最重要?妈妈!生活中,你发现妈妈的哪些举动体现着母爱呢?请大家静想一下。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它平凡而伟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抒就的《母亲》,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2.诵读品味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读后,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解读这五行诗,以此来谈谈作者对母亲表达的情感。(注意:“心中的风雨”的理解,与“躲”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结合自身经历来解读的关键。)

二、学习《纸船——寄母亲》 1.导入 《母亲》流露出了对母亲的无限依恋,那《纸船——寄母亲》又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寄母亲》。2.诵读品味

朗读《纸船——寄母亲》,你能从诗中发现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吗?联系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再次朗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3.探讨朗读

根据作者与母亲身处情况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请你说说怎样朗读这首诗。

三、朗读比较

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关于母亲的诗歌,想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

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请你搜索一下平日母亲对你的关爱,尝试完成下面的仿写。母爱是一味良药,能抚平儿女心灵的创伤。母爱是

。母爱是站在村头的一个等待的身影。母爱是。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母亲》《纸船——寄母亲》这两首诗。2.《纸船——寄母亲》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样的具体形象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请尝试写一首小诗。3.预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第二学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功的花》 1.导入

讲述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说说你面对这样的人生有怎样的感受?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次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议员三度落选

教师讲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这个经历无数挫折的人却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现在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花环,却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让我们看看冰心是怎样概括成功的过程的。2.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小组交流朗读方法及处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为例“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应该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要落在“只”和“现时”上,这样读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只惊羡别人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2)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通过这三句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概括出你的感悟。3.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花的成功印证了许多名言,你想到了吗? 4.当堂背诵

二、学习《嫩绿的芽儿》 1.导入

同学们,现在你们在这里学习,为的是将来有所作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你认为人的一生哪个时期比较重要?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嫩绿的芽儿》会告诉我们些什么。2.学习课文

1)作者用哪三个词对芽、花、果进行描绘的?为什么用这三个词呢? “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

“花儿”的“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作者是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进行形象地描绘。2)这三节诗“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示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能互换吗?(讨论探究)3.深入探究

读了此诗,你认为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4.当堂背诵

三、作业布置

1.学了《成功的花》后,请你找句名言激励自己更好地走向成功。2.结合《嫩绿的芽儿》中“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人物言行语句的方法,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2.能对文中意义含蓄,难以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美好的心灵。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船长的形象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2.搜查一些海难的故事,能向同学们简要介绍。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一个关于海难的故事。2)教师讲述:在灾难发生时,总有一些人露出自私可悲的嘴脸,也总有一些人抒写出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一篇有关海难的文章——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式比较新奇,采取模拟“事故调查组”和“追悼会”的形式展开本课的学习。学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事故调查组”成员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取决于参加“追悼会”成员的诚挚的追念之情。所以,今天务必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只有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事故调查”,才能开好“追悼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对另种方式做好评点准备。)方式一:海事局事故调查组(事故分析报告书)“分析报告书”必须涉及以下内容:

此次海难的客观原因、人为因素、事故损失、责任判定、事故教训。要求:“分析报告书”分析必须有理有据,叙述条理清晰;做出客观公正报告的同时,能很好地做出安全警示,让人们吸取教训。方式二:哈尔威船长追悼会(悼词)

请你以下面的其中一个身份来参加追悼会,宣读悼词。身份选择:获救儿童、“玛丽”号船长、奥克勒福大副、见习水手克莱芒、哈尔威船长故乡的镇长。

悼词要求:内容重点倾向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情 感真挚自然,要符合身份;能激起人们对哈尔威船长无限的崇敬之情。活动经过:确定学习方式,自读课文,根据学习方式边读边做好阅读批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事故分析报告书”或“悼词”——全班交流(先听事故报告再开追悼会),做好互评交流工作——教师小结(对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的肯定;海难原因的总结;哈尔威船长形象的总结)

三、拓展迁移

请你以文章中目睹海难全过程的一个人物或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 么?

四、作业布置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要求: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能有 一定自己的理解。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2.能说出两则寓言蕴含其中的寓意。

3.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文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重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读通文章,了解寓意。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根据自身理解把文章读通顺,停顿合理。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则读后感,字数150左右。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郑人买履》 1.讲一讲

大家以前学过哪些寓言?哪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较为深刻?(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 概括一下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及魅力,激发学生对短小而蕴含丰富的寓言的 喜爱。)2.读一读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把古文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朗读停顿合 理,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3.译一译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译文(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如不 能达成一致意见,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全班交流,示疑解疑(学生发表各自见解,教师点拨总结。)。

在交流完译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要抓住关键情节)。4.析一析

郑人是个怎样的人?你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悟一悟

生活中,你还听到过、看见过这样的事情吗?或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请你讲一 讲,说说你的感受。

二、学习《刻舟求剑》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刻舟求剑》,参照学习《郑人买履》的“读 一读”“译一译”“析一析”“悟一悟”四步学习法进行(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相 互评价,注意适时点拨总结)。

三、作业布置

1.背诵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2.能用自己的语言向人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再讲两则成语故事,每则故事后要写下自己的感悟。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2.对诗中的精妙之句能说出自己的赏析。

3.通过对古代名家诗作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情感。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诗中的精妙之句能有自己的赏析。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会背古诗吗?来背背看!(小小赛诗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国是诗的国度。可以说,古典诗词是 东方文化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诗词。

二、学品诗词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进行重点学习。学习要求:

1.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一下诗的意境,或者交流一下诗的内容。2.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交流你的读诗所得。3.交流诗中你最欣赏的诗句(你对这句诗的赏析)。

4.朗读其它三首,对其它三首有自己的理解,能对其他同学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 法。

三、背诵诗词

在诵读赏析的基础上,看谁背得快。

四、作业布置

1.流利背诵这四首诗词。

2.把后面诵读欣赏中的古诗词熟读成诵。综合实践活动 文学——我的挚友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第四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第 七 单 元

支晓清

单元教材分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之师后事不忘,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选文具有匠心,针对小学生年段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教学本组教材,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理解28个重要词语的意思;能背诵有关段落,知道课文叙述顺序;了解圆明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1945台湾光复、1997香港回归等历史知识。

【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四篇课文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单元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能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

单元教学难点:

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件,《圆明园》电影视频。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 2

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初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教学准备:收集资料,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这些东西美吗?哪里有?生介绍,教师补充: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及它辉煌的历史。出示课题,揭示课题: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学字词:读准生字新词,你还学懂哪些词,介绍给同学,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你从课文中了解到圆明园的哪些美丽?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交流体会:圆明园的美丽,不作全面要求,师小结。

三、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

1.你了解到圆明园如此的美,那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你从哪些词了解它的价值呢?用○圈出来。交流,让学生说说所找的词理由。

A:理解“不可估量”的意思和作用B:关联词的作用:„„是„„也是„„ 3.师小结,生齐读课文。

4.照样子写句:

……是……也是…… 5.知道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预习课文二三段。

五、作业 1.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2.完成生字抄写本,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自由读课文二三段:

找一找课文哪一句话写出了圆明园的美不胜收?用“┈┈┈”划出来,你是如何理解的。2.相互交流。出示句子理解: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天南地北——圆明园的大┈┈┈ 中外风景名胜 ┈┈┈ 饱览 ┈┈┈ 幻想的境界┈┈┈ 流连┈┈┈

教师随机引导,不作统一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怎样的美?圆明园有哪些景观呢? 填空: __________的__________ 5.交流 教师随机插入一些地地方的照片,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6.朗读指导 优美的描写:看到这些优美的景物,你想到什么?课文又是如何把它写下来的?

7.课文用哪些词把这些美的景物连在一起的?找关联词,理解它的用法和好处。

8.师小结。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交流讨论结果 A.圆明园还美在哪儿?

引导学生领会圆明园的布局美。

(看一看圆明园布局的平面图是怎样的,然后想一想,从圆明园布局,你想到什么

B.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以体会它的辉煌。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C.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二.圆明园仅仅是景色美吗?学习课文第四段?

1.结合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书中评价圆明园的这句话,然后在理解“瑰宝”“精华”的意思后,让学生简单概括。)

A.通过了解圆明园的文化,以体会它的辉煌。结合第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答:a.东西多;b.物品珍贵;c.年代久远。

B.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可自由发言,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三.学习句子,练写: „„不仅„„还有„„ „„有如„„仿佛„„ 四.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完成作业。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你有什么情感?为什么? 二.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写出了什么情感?

1.痛心,愤怒,惋惜,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是侵略者的罪恶

2.哪些词写出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3.联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4.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纯粹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三自然段的景物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教师: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5.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6.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三.再读第一自然段

① 齐读,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理解“不可估量”)

②联系全文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联系板书说。)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六、布置作业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补充资料: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

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在皇帝看来,圆明园被毁是他最大的屈辱。为了这“屈辱”,皇帝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发动“复仇”战争,反而却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惨痛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

英法联军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奉行‘磕头外交’”与“国际外交惯例与国际法准则”这两种不同文明所导致的行为冲突。在清朝皇帝看来外国使臣在他面前不磕头有失天朝“天下一统”尊严;在英法国家看来,拘禁、虐杀外交官违反国际法与人类文明的。本来要烧故宫紫禁城,为了给皇帝点颜色看看,才决定烧毁圆明园。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的其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因他带的路。

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龙王庙、任务、大吼、满腔怒火、崎岖、横七竖

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居高临下、粉身碎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初步体会课文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感情。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 8

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出示预习要求,默读课文,联系课前,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自学生字新词。

2.说说五壮士的哪些英雄事迹让你感动?

三、自学课文

1.指名读自学要求。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4.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5.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交流,说说他们的什么让你感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阻击敌人的?每位战士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看出来? 3.交流,是板书

4.他们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要向英雄说些什么?交流 5.齐读课文。

五、作业:朗读课文,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五壮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学习课文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1.自读课文,找一找,四人小组交流 2.壮士们怎样英勇地阻击敌人的? 三.读议课文第二自然段:

每位战士在阻击敌人时,表现了他们什么特点?用“▲▲”点出这些词。3.交流,小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读议课文第三自然段:

1.面对死死咬住的敌人,五壮士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中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为什么?

(把敌人引上绝路,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

(1)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五壮士在峰顶是如何打击侵略者的? 用石头砸,把最后的弹药也用来消灭敌人,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哪些词句写出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交流,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写话:针对五壮士英雄行为,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 六.作业。大课堂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仇视侵略者、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一组词,且用这组词说说五壮士。二.朗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2.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3、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2、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4、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交流收集的资料及有关台湾问题的课外知识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示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平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4、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教学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教学准备:

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通过习作教学反思: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准备: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三、读悟写作方法

1、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四、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五、评议修改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六、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七、誊抄作文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班级演讲比赛,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

2.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整理准备演讲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二、提出要求

1、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2、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三、自主准备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2、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四、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 17

表参加班组比赛。

五、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七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教学重、难点: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教学准备:通过工具书自学“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看拼音写词语,学生拼读 同桌互查

听写“读读写写”,互相批改

二、日积月累

1、认识成语

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这些成语,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等;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等。

2、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对不理解的成语,可让学生自主查查成语词典。

4、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

5、还可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6、选几个说句子: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7、听写成语

第五课时 交流平台、展示台

教学目标: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明确任务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二是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2、回顾学习

交流搜集、整理、运用“屈辱的历史”资料收获的过程。比如,学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时,可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资料。应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资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屈辱”这一方面,还应交流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资料。

3、总结方法

整理资料,包括筛选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分类方法,如,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

B.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不管是资料袋还是资料积累本,建好目录(包括标题与页码),查找时便可信手拈来,十分方便。

C.培养学生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

D.如果有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学生健康 19

上网。

4、鼓励拓展

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要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二、展示台

1、本次“展示台”紧扣单元主题,展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交流此次展示的形式:如,请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2、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语上第三单元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编写:冯淑芝审核:杜建营时间: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

复习目标:

1、熟记生字词;

2、背诵第11课15课课文及课下注释;

3、能运用知识做课外习题。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作家作品:

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③《夏感》作者梁衡,代表作有《新闻三部曲》,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散曲中以《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生字词掌握: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

烘托(hōng)欣欣然(xīn)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ãng)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 bó)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

肥硕(shuò)栖息(qī)青鳊鱼(biān)迸发(bânɡ)蟋蟀(xī shuài)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ã)清洌(liâ)梦寐(mâi)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繁花嫩(nân)叶呼朋引伴抖擞(sǒu)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yì)致轻飞曼(màn)舞

(三)课文内容把握:

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晴”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抒发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辛勤劳作的人们的赞美。

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作者描绘了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⑤《观沧海》是一首汉代乐府诗,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①《观沧海》中虚景描写的句子或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②《次北固山下》中带有自然理趣的句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③《次北固山下》中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④《钱塘湖春行》中借动物表现早春景象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四季:

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五)本单元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掌握写景的技巧:

①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春》紧紧抓住“新”、“美”、“力”来描写景物。

②写景要有合理的顺序。《春》中的“春花图”,从“树上”、“花间”“遍地”几个词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晰。

③写景要五官齐放。《春》中的“春风图”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的几个角度来描写春风。④写景要讲究虚实、动静结合。“春花图”中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春草图”中由静态的春草写到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⑤写景要讲究修辞。文中比喻、拟人和排比三种修辞的使用。

⑥写景要讲究生动、形象。《春》中的“钻”“闹”,《济南的冬天》中的“卧”字。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可以具体到词语的揣摩,要从字面义、内涵义、情感义三个方面进行。

二、学生自主复习,识记掌握:

三、复习反馈,迁移延伸:第三单元评价卷

下载七上第三单元新课堂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上第三单元新课堂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第七单元习作教案

    二,写什么 先让我们来看看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之间的故事。让我们对动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可看到人物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 关于本单元的习作,我们可以写自......

    语文版七上第五单元教案

    《犟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涵 2、了解童话特点 第一课时 一、读“犟” 1、配乐朗读 2、显示了解作者 米切尔·恩德出生于德国,父亲爱德嘉·恩德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米......

    九上第三单元教案

    9 故乡 鲁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

    新人教版音乐七上第一单元 中学时代 教案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中学时代》 教材分析: 《中学时代》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歌唱教学内容。这首歌的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

    七上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大全]

    单元教学第一环节:感悟生命 【环节目标】 1.用普通话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第一课时 精读指导,感悟生命 一 、方法指导 朗读......

    七上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 以自然世界为主题 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阅读部分,选编了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作文——读后感在小学五年级第七单元要求完成一篇读后感,在这里让我来教同学们写吧。首先,我们先搞懂什麽是读后感,一定要养成习惯。遇到我们不懂的事物先要弄......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 2、能生动形象地把物品特点、用途、好处、使用方法等介绍清楚。 3、按说明文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