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心理学第2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管理心理学》(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1.简单叙述期望理论。结合实际谈谈其应用意义。举例说明(35分)2.简单叙述人的行为的改变周期及其特征。举例说明(35分)3.群体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30分)
附:参考答案:
1.回答――期望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行为方式。员工的劳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对未来方向的某种期望)基础上的,这样就可以在个人活动与其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期望理论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用符号表示为:M=V×E M为英文字母Motivation(激励力量)的第一个字母 V为英文Valence(效价)的第一个字母
E为英文Expectancy(期望)的第一个字母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计。这也可理解为,被激励对象对目标的价值看得多大。
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这也可理解为,被激励对象对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这个公式的含义就是,当一个人对某项结果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获得这项结果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用这项结果来激励他就非常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个目标,由于各人的需要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他们对该目标的效价也往往不同。一个人对某个目标,如果他估计完全可能实现,这时概率为最大(P=1);反之,如果他估计完全不可能实现时,那么,这时的概率为最小(P=0)。举例说明
2.回答(1)知识的改变;
(2)态度的改变;(3)个人行为的改变;(4)团体或组织行为的改变。
这4种改变的时间关系及相对的困难。不同的改变所需的时间及困难度不同,知识的改变 最容易达成,态度上的改变次之。这两种改变的结构是不同的,前者受环境影响较多,后者受感情影响较多。行为的改变较知识和态度的改变困难多、时间长。而团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的改变则更难,费时更久。举例说明
3.回答―― 群体特征:
(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2)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信念也就是具有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
举例说明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第3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管理心理学》(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1、企业组织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什么?(35分)
2、心理学中的学习是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五项修炼的?(30分)
3、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35分)
附:参考答案:
1.(1)健康企业将自己视同一个系统,组织工作便是考虑需要和原材料情况,将它们转变成商品和服务。组织的股东包括业主及职员、供应商、中间客户、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新闻媒体以及企业所在社区。
(2)它具备高度敏感的系统来吸取系统内所有部门及相互作用的最新信息。(3)它具有强烈的目的意识,立足于未来进行管理。
(4)它遵循“形式服从功能”模式运行,需要完成的工作决定其运作执行结构及机制。因此,它运用多种结构:
正规的金字塔结构、水平结构、团队、项目结构及临时结构。(5)它以团队管理为主要模式,最上层是高级管理团体。
(6)它以尊重顾客服务为原则——包括企业外客户及组织内部其他客户。
(7)管理依信息而行,大量信息能及时获得和处理,获取的信息由不同地域、功能部门和组织所共享
(8)它鼓励并允许能取得所有必要信息的贴近顾客的基层进行决策。(9)保持系统上下开放式沟通交流。
(10)奖励机制紧密结合工作成绩,并支持个人发展。经理和工作团队根据其工作实绩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11)组织以学习型模式运作,认识学习作用是所有决策制定过程的必备部分。(12)能明辨革新和创造活动的作用,对不同思考风格和事物的矛盾性给予高度的宽容。(13)组织的政策能反映出对工作和家庭需要之间的冲突的承认与尊重,只要适宜,鼓励在家工作,支持分担家务。照顾老人和小孩被视为企业的责任。
(14)具有明晰的社会职能。社区公民权、环境保护、艺术活动的支持应该成为公司政策的一部分。
(15)运作中对有效工作、质量和安全意识给予充分关注,辨晰和处理变迁以实现美好的未 举例说明:……
2.回答:
1)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之一,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保存和运用过去的经验,并能用以改变当前的行为,这种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改变,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
2)“自我超越”则是不断对照个人对周围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将陷入“压力——反应”式的结构困境。“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开放的方式,体现我们认知方面的缺点,“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之和的技术。最后,系统思考可以使我们了解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部分:系统思考。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如何互动。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地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举例说明:……
3.回答:
健康: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完满状态。心理健康标准:
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地生活。(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与工作(5)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举例说明:……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第1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管理心理学》(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1.你是如何理解意志和意志品质的?你的意志品质如何?如何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举例说明。(25分)
2.人的性格特征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有的性格特征是哪些?举例说明。(25分)
3.分析你现在所在岗位的能力结构。举例说明。(25分)
4.什么是双因素理论?结合实际谈谈其应用意义。举例说明。(25分)
附:参考答案:
1、回答――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特征:
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向目标前进的特征自觉的能动性对行动的调节作用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坚持的作用
2、回答―― 1)性格的态度特征:
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对学习、工作、劳动及劳动成果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明确行为目的,受社会规范约束的意志特征 对心理和行为的自制力的意志特征 长时间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的强度特征 情绪的稳定性特征 情绪的持续性特征
情绪的主导心境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方面的个性差异 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 幻想家和现实主义者 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 集中思维型和发散思维型 举例说明
3、回答――自己分析
4、回答――赫茨伯格提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
(1)保健因素,就象卫生条件能保证人们不生病那样,它起着防止对工作产生不满的作用。这种保健因素,在企业中包括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人与人的关系,劳动保护,领导水平,福利和安全等等。这些外在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带有预防性,它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一因素又可称为“维持因素”。(2)激励因素,它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好的表现。这种激励因素象人们锻炼身体一样,可以改变身体素质,增进人们健康,这些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可以提高职工的生产效率,它是促进人们进取的因素。①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②工作上的成就感
③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④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⑤职务上的责任感 举例说明
第四篇:管理心理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下半年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管理心理学》(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
1、企业组织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什么?(35分)
2、心理学中的学习是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五项修炼的?(3、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35分)
30分)
第五篇:学校管理心理学第2阶段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上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学校管理心理学》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态度的核心是(B)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向成分D、行为成分
2、平时我们所说的“随大流”,心理学上称之为(A)
A、从众B、顺从C、模仿D、暗示
3、马斯洛认为,人的最基本需要是(D)
A、自我实现的需要B、社交需要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4、个人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称之为(C)
A、正式群体B、实际群体C、参照群体D、非正式群体
5、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A)
A、群体规范B、群体舆论C、群体凝集力D、群体动力
6、“鱼与熊掌,不可兼的”,这种动机冲突是(B)
A、趋避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D、多种趋避冲突
7、认识对象留下的最后印象影响人们对他的认识的心理效应,这称之为(D)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定型效应D、近因效应
8、需要的基本特征是:对象性、历史性和(C)
A、社会性B、物质性C、动力性D、自然性
9、态度的平衡理论的提出者是(D)
A、费斯定克B、维尔纳C、韦伯D、海德
10、年级组教师构成的群体属于(C)
A、假设群体B、参照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阿尔德弗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三种,即(ABC)
A、生理需要B、关系需要C、成长需要D、准需要
2、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包括三种内驱动力,即(ACD)
A、本能的内驱力B、认知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3、从众的形式包括(ACD)
A、表里皆从B、表里皆不从C、里从表不从D、表从里不从
4、常见的认知偏差有(AB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5、态度改变的理论包括(BCD)
A、观察学习理论B、平衡理论C、和谐理论D、失调理论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
1、丛众具有积极意义。(X)
2、对于避免失败为动机的占优势的人,应提供中等难度的任务(√)
3、一般而言,态度的形成,改变经历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4、由第一印象导致的认知偏差称之为近因效应。(X)
5、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6、非正式群体即是具有消极意义的群体。(X)
7、构成态度的几种心理成分总是保持一致的。(√)
8、群体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从众。(√)9、动机、兴趣是需要表现的形式。(√)
10、中年知识分子是假设群体。(√)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2、服从是指按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等办事的行为。服从往往是出于纪律、规范及权威人物所具有的威慑性。
3、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主要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4、群体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人群结构。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它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群体对于组织的作用在于把个体力量重新组合,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对于个体的作用在于使个体获得安全感,满足个体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增强自信感。
五、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群体凝聚力越强,越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群体凝聚力越高越好。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群体凝聚力越强,越有碍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认知失调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对。要改变个体的态度,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通过信息交流可以改变人的态度。失调人感到不痛快或紧张感,为了尽量避免紧张和不痛快,人们会采取行动,使自己摆脱困难。接触或减轻失调状态的办法有三种: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他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转变为协调;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使不协调的强度自然降低;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六、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利用需要的策略。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等是需要的表现形式。管理过程注意满足教职工的基本需要,满足教职工需要时要考虑到不同类职工需要之差异,还要考虑到教职工需要的个别差异,奖励时要注意奖励对象需要之特点,奖励内容要与其需要相一致。对于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加以满足,对于受条件限制而一时无法满足的,要加以解释,并创造条件,满足教职工之需要。要对教职工的需要进行调节,要引导教职工的需要纵向发展。要帮助教职工从不合理的需要中解脱出来。
2、简述归因的涵义及意义
归因指对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断,如何归因,影响到后续行为。职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工作的成败进行归因。一般情况下,职工总是将成败归结运气、难度、能力、自我努力四个方面的原因,将失败归结于外在的客观原因。
3、对某一态度改变理论作简单介绍
沟通改变理论
通过信息交流可以改变人的态度。效果取决与多种因素:沟通者的权威性、可信性、与沟通对象的关系;沟通过程中,内容是否符合沟通对象的需要、动机,传递的信息是否为对象所接受;沟通对象原有态度的强度、个性特点等。
4、什么是挫伤?有何意义 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不能克服,目标无法实现,所以产生的紧张的情绪反应。挫折感影响到个体积极性及身心健康。
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预防挫折。引导职工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归因,改变产生挫折感的情境,适当的宣泄,完善个性,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消除挫折感,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其身心健康。管理者对受挫者的一般行为反应应予以宽容谅解,也助于消除其挫折感。
七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
1、试论教师工作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明确工作的意义;工作的丰富化,增强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进行奖惩强化;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使教师深切地感到他正在做的事情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人民幸福的关系。具体办法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些可感性强的事实、活动帮助教师形成体验。例如举办校史展览、组织有贡献的校友返校作报告、开家长座谈会等,都可以帮助教师看到自己劳动的社会意义。
合理利用外加报酬,这里所谓的合理利用,主要包括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物质性至少要与教师付出的劳动相当,以保证教师无生活上的忧愁。二是适当进行精神奖励,使教师既有物质性外加报酬,又有精神性外加报酬,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上加深对工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三是注意调节外加报酬,防止其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既要维持外加报酬的适当水平,不使教师出现为生计而奔波的现象,同时借助激发直接性工作动机的措施,强化内感报酬,让教师喜悦并沉湎于内感报酬。此外,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既不忽视物质、金钱、荣誉等的价值,也不做它们的奴隶。而且要努力完成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优化工作环境,让教师在美好的环境中工作。就物质条件而言,一方面要建设好必要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硬件”,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声音、水、空气等方面的污染,使校园空气清新,恬静宜人。学校的福种措施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教师子女入托就学、互助基金借贷、困难补助等。这些方面的措施比较有力,可以减少教师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安心工作。学校精神氛围包括人际关系、学术空气、敬业精神等成分。精神氛围营造得好,无疑会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使教师热爱学校,忠于职守。
具体做法
3.因人而异,确定工作难度4.相对稳定,保证工作完整性
5.适当放权,强化工作责任6.照顾兴趣,增添工作魅力7.及时反馈,有效调节行为
2、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非正式群体首先要正确地认识,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其性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管理过程中要兴利除弊。
要注意发挥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群体沟通信息,互帮互学,稳定人心,满足需要之作用,对这样的非正式群体持支持态度,因势利导。
要限制、消除非正式群体传播小道消息、降低凝聚力等消极影响。多数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兼而有之,我们要兴利除弊。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或正式群体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使有些非正式群体失去存在的理由而自然瓦解;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使具有消极意义的非正式群体分化瓦解;做好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工作,促使态度转化;采取组织措施,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在时间、空间上疏远,减少接触,使其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