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
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许特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8
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题
深圳市园岭小学二分部 许彦达 邮编518028 电话0755-81105898 下午教研活动,,看支玉恒老师的录像课,执教的课文是《鲁本的秘密》,很是受益。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不少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支玉恒老师的课启示我们:
1、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基础。
揭题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读这篇课文。我读了这篇课文很受感动。不知你们在预习时是不是有同感。
生:是。
师;这篇课文很能打动人。下面我们就再感动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就拿起书来再读一次课文。
这是第一次读课文。读完,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这篇课文老师只想提一个问题,但我怕你们回答不出来。这样吧,你们再默读一遍课文也提一个问题出来。注意只提一个。我们全班四十个人就能提出四十个问题。你们有四十个问题,不管老师提的是个什么问题你们都不怕,因为总有人提的问题会和老师一样。好不好?
生:好。
师:看谁能猜到老师要提的问题。开始。
这是第二次读书。
然后指名学生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如下:
A鲁本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作那么大的努力给妈妈买胸针?
B课文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秘密说出来而要一步一步写出来?
C为什么鲁本穿得很破旧还很自豪?
D为什么母亲无言以对还欣慰地笑着一把把鲁本搂入怀中?
E为什么说妈妈是全家的粘合剂?
F这篇课文是写鲁本给妈妈买礼物的,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给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很长,又是略读课文。我算了一下,很快的读一遍要七分钟。一般人不敢让学生读。本课的教者不但读了,还读了两遍;不但读了两遍,还变换了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读得充分!读得深入!读得有层次!读得有质量!正因为如此,才能提出上面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2、教师适当的引导调控激趣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助推器。
问题A是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跟老师握握手,跟老师握手就表示你没有猜中老师要提的问题,下面没猜中我就跟他握手。虽然没猜中,但你提的问题很好,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提出上面一些有质量问题的同时,还提了这样一些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鲁本对妈妈的爱?
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问题
师:什么顺序大家知道不知道?
生:(齐)事情发展顺序。
师:看看这么好答的问题,我不会提。握手。
第二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课文中写的明明白白,一读就知道,我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吗?握手,请坐。
第三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第一个问题基本相同。
在引导第三个学生提问后,有这么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打个赌好不好?
生有几个说好。
师:谁猜到了我要提的问题,我就向全班同学深深地一鞠躬,并立即走下这舞台。愿不愿意打这个赌?
生有的说愿意有的说不愿意。
师:敢的把手举起来,继续猜。谁愿意赶我下台?
生笑。
下面教师继续让举手的学生提问题。
握手,使得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很快乐。我注意到每个学生坐下都是笑容可掬的。打赌,更是让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并促使他们努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恰当的点评,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质量不高的问题的提出,而且启发了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篇: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有感
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有感
诺江二小
邵清华
我当时看这本书时,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完成的,当时手上没有带笔,看到精彩的地方,我就把它折起来,想等回过头来再做做笔记,写点感悟什么的。结果我发现,一本书看下来我的这本书都鼓起来了,快有一本字典厚了,我竟然折了有40多页,理论的、实战的,在我脑海里一大堆,竟无从谈起。于是我就想起了支玉恒老师说的一个方法,“讲一篇课文,我便非常认真地读一遍,然后把书扣过来。我想,就读这一遍,这篇课文哪些地方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只读一遍就能留下印象的,一定是书中的精华。”于是我便静下心来细心地回味,整本书就告诉我6个字“勤奋、乐观、创新”,我发现这正是支老师励志人生的写照。
40岁才开始教语文,几年的时间里,一个比我们还要草根的老人家,他对语文教学达到了一鸣惊人的程度,不得不让人佩服。真的像永正老师所说:支老师有“五怪”。一怪:他只有初中学历,但文学功底深厚,出口成章;二怪: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语文教学的造诣,大家众口一词,有口皆碑;三怪:支老师从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但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匠心独具;四怪:支老师经常频繁地被邀讲课,而且年及古稀,但思维敏捷,思想深邃,但对教育教学形势、对教学改革十分敏感,他哪里来的时间设计这么多的课程,这使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五怪:支老师不会上网,不认得英语字母,却可以用三个晚上突击掌握汉语拼音,这种反差,怪不怪?
读完这本书后,仔细想想,我发现支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些意想不到的成果,究其原因,除去他具有一定的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勤奋。为了练好字,他整整花了三四年时间练写小楷毛笔字;为了练好朗读,他对着录音机自读自录,录了再听,听了再改,改了再录;为了掌握拼音,他拜其他老师为师;为了学他人之长,他听了无数老师的课;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后都要做课后笔记,写下心得或教训;为了多读多学,他的个人购书能够开办一个小阅览室。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绝不在同一个地方讲同一节课。因此,他的课就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出现新的精彩。因此,勤奋是致使支老师成为“怪才”的第一位的原因。其次,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他的乐观和自信。我不认为他是天才,相反,我倒认为他身上有很都条裂缝,他只是善于利用了自己身上的特点而已。(我的一点谬论)学历不高,使他在语文课上尽量口语化,不需要咬文嚼字,更能站在一个学生的姿态去思考问题;教体育出身的他,更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待语文教学,再说教体育的身体素质好,思维活跃呀!不会上网更好,拿一支粉笔就够了,走进课堂引领学生研读文字,仔细揣摩语言文字的运用,始终以读为本,读出情,读出义,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读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价值观,就此创立了以读代讲的课堂。再说年纪大点也有好处,有成熟感,回家不用带小孩,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钻研教学,不像我这么浮躁;不是科班出身算得了什么?穷嘛,穷则思变,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接下来我开始反思自己,有时候我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身上的裂缝太多了,像个破水罐,无法去弥补了,所以有时候破罐子破摔,认为再勤奋再努力也没用。读了《支玉恒老师教语文》这本书后,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别再小瞧自己的能量,只要你肯努力,好好利用自己的特点,相信你就是下一个支玉恒。书中之精华“勤奋、乐观、创新”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本书我会一直读,他不仅会成为我今后教学生涯中的一本教案,甚至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本教科书。
第三篇:听支玉恒老师授课有感
听支玉恒老师授课有感
上星期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课,他身着朴素灰色甲克衫,却显得是那么的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我不敢相信他竟是一位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当时,我内心除了敬佩、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支老师对教育的执著,更感动于老师在七十二岁高龄亲自为我们上展示课。
大师的亲自执教,我得益不少。他没用任何辅助教具,节节课都体现了一种质朴的美,那么的简单、轻松、愉快,真是“大道无痕”!大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简单”的谈话式开课
开课时,支老师看到同学们正襟危坐在舞台上,亲切地说:“同学们真精神。”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回答:“老师真精神.”极其平凡的话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少了老师的威严,多了长辈的关怀;接下来,支老师又问:“同学们真可爱。”孩子们也顺着说:“老师真可爱。”顿时,台上台下的老师和孩子都笑了起来。支老师与孩子们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他在有意地训练学生将听、想、说有机统一起来,训练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里要把词用准确。
二、质朴的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图、文、声、色、动画等特有的优势轰轰烈烈地走进语文课堂,但是,当我看到支老师所授的与之有着鲜明对比的课后,我不禁赞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竟能演绎出如此美轮美奂的课来。就拿《晏子使楚》来说吧!整整一堂课,就是以学生的读为主,支老师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读出不同的滋味。现在的课堂大量出现一种现象,把大片大片的鱼断货一句一句的重点语句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读。久而久之,学生连翻书页都不熟练了。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勾画重点语句的练习,也由课件直接打出了。不知损失了学生多少练习的机会。当然,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但我们并不应该为了使用而使用,使现代科技不适当地变成不利教学的因素。
三、实实在在的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忽视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而支老师的授课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将语文的工具性落在了实处。
听支玉恒老师授课有感
——记沈阳外出学习
前进小学
任闯
第四篇:听支玉恒老师《太阳》体会
听支玉恒老师《太阳》体会
莱西市滨河小学
张磊
听了支玉恒老师《太阳》一课,觉得支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太阳》一课,文字生动、优美,描写形象、具体,支老师主要是以读代讲,寓读于讲,在读上创新,增加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学生在朗读中独立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规律,促进了自身思维的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课文的顺序教学。
支老师这节课,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法进行教学。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问学生:“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在学生交流后,按学生的交流情况,将整篇课文分成两大部份,并冠以两个中队的名称。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学生学得认真,兴趣盎然。
三、主要运用了逻辑引读的方法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对读或几引读,引读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思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读清了小兴安岭的四季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读课文中,老师加强了朗读指导。如朗读“太阳大”这一部分,着重指导学生用加重的语调,读出地球与太阳的比较,突出太阳之大。读“太阳热”这一部分,朗读时读出害怕的感觉,以表现太阳的确是十分的热。
四、注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用换词的方法比较,让学生说说书上用的词语好在哪里,如把“抽出”换成“长出”,把“封”换成“盖”,从比较中,体会到课文用词的确切。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课文最后一句话应该写在那儿,怎样写这个问题在讲读时,支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再学生相持不下 而又不愿意让教师讲的时候,实施的引导学生存疑,并通过用“如果---就”造句的方式是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第五篇: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走月亮
感知于外 受之于心
――特级教师支玉恒《走月亮》一课教学赏析
作者姓名:蒋蓉
工作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大公桥小学
题记: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日趋完美――泰戈尔 二 00 六年四月二十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风尘仆仆,从山西来到了桂花飘香的宜昌,在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那间简朴而窄小的会议室,支老师领着一群三年级的孩子,在溶溶秋月下静静地走着,走着,整整八十分钟,我的心仿佛变得 清净无染,月亮的清晖洒向在座的每个人心里,梦幻般的宁谧之美弥漫心间,仿佛只有那间或闪动的银白水波和曲曲延伸的乡间小路才提示着自我的存在。
支 老师课前没有接触学生,并且第一次把这篇纯情纯美的课文在三年级上。
碎记支玉恒执教《走月亮》
2006年4月中旬,在我们全校老师的期盼之中,迎来了特级教师支玉恒——年近七旬的四大名师之一。他在我校为期一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执教的冀教版四年级课文《走月亮》。
这是一篇纯情纯美的散文,写出了一位山村小朋友夜晚和阿妈一起月下赏景的愉悦感受。支老师用2课时执教此文,听课的过程,使我们如同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中,那么美妙,那么诗意!
一、高屋建瓴两步走
“分两步走月亮”?听课听到了这里作为听者的我心里不禁“咚咚”一下:这样的课文怎么会两步呢,难道支老师要教同学们分段不成?这可怎么分呀!
只见支老师在黑板前边说边写:(第一步)跟着作者走月亮。我和同学们一起犯嘀咕了:怎么走哇。支老师又说:“这样走:边读边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噢,挺简单的。
接下来,支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文章,共同欣赏文中的美景,领会作者的感受。文毕,支老师提问:刚才我们跟着作者走了一趟,你觉得这个夜晚怎么样?(生答)师:那咱们现在进入第二步:带着作者走月亮。在支老师不经意的话语中,学生又进入“走月文本仿写”的训练环节。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高明!
没有特别精致的过渡语,犹如顺着山石的溪流,那样自然,那样清澈,滋润着无数的小花小草。
二、粗中有细不含糊
细节一:理解“洱海”别有用心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师问:“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作者为什么专写“洱海”?根据学生的回答,支老师给同学们讲:洱海和苍山是云南的两处名胜,是作者家乡的代名词,作者为自己的家乡有这么美的地方自豪。同时洱海是个湖泊,并不是真正的广阔无边的大海,它地势低洼,月亮一般是从低处往高处升。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老写“洱海”而不写从长江那边升起来?
因为支老师今天上课的我校的学生生活在长江边,特意在此将洱海和长江联系起来对比,其实重讲洱海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后面仿写即“带奋斗目标作者走月亮”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在仿写指导时,有些同学不知如何下笔,支老师就不经心地说了句:“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长江那边升起来了。”同学们有所悟,立即提笔行文。细节二:三个“照亮”韵味无穷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出现了三遍,是…… 生答:“照亮”
师:谁来读读?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这的结构相似,好像排着整齐的队伍站成一排。明白吗?(生答:明白)
师:听老师读,想你能听出什么顺序?(师用从低到高的语调读该句)生:我听出了从近到远的顺序?(余生反对)
生:我听出的顺序是从远到近。因为支老师的声音开始时比较低沉,后来越来越响亮,所以是从远处模模糊糊的看不太清的景物写到近处看得很清晰的大道和小路。师:对,谁来读出这种顺序?(生练读)
支老师通过这个句子的教学,在轻松的对话中向学生渗透了排比句的语法知识和根据理解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的朗读方法的指导,真是润物无声啊!
三、从空睿智显功底
上课伊始,学生跟着乐曲做好保健操,支老师站在一侧,双手仍然交叉于胸前,面带微笑,像在看着大家又好似在思考什么,那样子有些害羞,又有些沉稳,不像是一位68位老人都有的从容。
在课文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支老师和同学们谈“月亮”。“对月亮,同学们知道什么?你了解与月亮有关的哪些知识?”孩子们从“阿波罗一号”谈到“月亮上的坑洼”,到“失重”,从“中秋”谈到“嫦娥”,从“玉兔”谈到“月食”,真正是“脱缰”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上课的铃声早已响过,我们都在心底里急:“支老师,快上课吧,要不时间不够上不完哪”!支老师和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交谈并没有因为铃声的缘故戛然而止,他是在努力和这些第一次接触的孩子“套近乎”,让彼此之间有种和谐感,融洽感,真是“入境始于亲”!这看似闲谈之语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支老师的大家风范!
本是四年级的课文,而学生都是三年级的,加上会议室有限,孩子们挨挨挤挤地坐在一起,还要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苦呢!支老师跟同学们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位置太窄,大家不一定要这样坐,你觉得怎么舒服你就怎么坐!”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让我不禁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支老师用极其先活化的语言将陶行知老师的教育精神演绎得如此完美,如此精湛,不能不让人佩服哇!
为期一天的交流活动已过,也许支老师又已向另外一个城市启程。他教《走月亮》时的举行言行,音容笑貌依然在我脑海,如细细春雨,如悠扬的《月光曲》,温润着我们心田……
神奇的大手让月亮升起来
师:要想走月亮,先得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连课题读读。
生读:走月亮(声音响亮,语速快)师:这不是月亮升起来,而是太阳升起来了。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情景)谁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齐: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有什么特点?(齐: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走――月――亮!(“走”字低声、拉长,手随声轻轻波动。“月亮”读得轻而柔,手随声缓缓升起。)谁再来读,接着读。
生读:(学生边读,老师边用手轻轻地打拍子)
师:挺好!大家一起来一遍。(生齐读)我这儿产生了一个想法,你看,已经把月亮升起来讲明白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呢? 生:因为洱海很美丽。师插: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呢?花园也很美呀!生:是要强调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师插:为什么要强调呢?(学生答不上来了)
师:盯着我,考虑成熟的发言才是有价值的发言。听我读,看能听出点什么?(手随着朗读打拍子,读到“洱海”一词时,手在空中如月亮映湖般停顿了一会儿)生:因为有湖,月亮照在湖中,湖中就有月亮。
师:是呀,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还在随波荡漾,美吗?这两句会背了吗?来试试!看我的手!
(生扣住教材,眼睛看着老师的手,齐背。随着支老师的手势,学生背得入情入景。)
在学生听读一遍课文和学生自由读了一遍课文后,支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对文本的感受逐步由粗糙到细腻,由表面到内心。那么学生是如何“感知于外,受之于心”,通过外在语言文字的感知变成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的呢?这其间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首先是老师 深入与独特的“与课文作者心灵的对话”,然后通过课文言语,借助独特的手势与学生对话!王小波先生认为“优秀的文体之动人之处,在于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支老师 具有极高语感素养,善于把自己语感发现,把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用独特的手势淋漓尽致地 展示出来,手势的运动有着强大的冲击力,它是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但它表现的是语言文字的“根”――《走月亮》一文之韵律之节奏,因此“目击手势,便以心击之”,通过字面,借助手势,对阅读材料的静柔之美有了初步感受,使朗读伴着优美的手势达到“潜”入心扉,“润”之心田的目的。你看,在支老师那双神奇的大手指挥下,秋天的夜晚“静下来了”,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躁动的学生静下来了,外显而张扬的声音内敛了、深沉了。不知不觉中,这神奇的指挥棒奏响了小夜曲的序曲。磁性的吟唱让月亮美起来
一、师:还没读过书的请举手。请你读。
生读: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师:挺好!谁还想读?(又一生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有点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样的?谁能读出来?(先后两个学生读,体会不够)听我读――(富有磁性的声音弥漫整个会议室)知道“柔和”什么意思了吧?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学生明显读得轻柔了)
二、师:下面我需要课堂特别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三个“照亮”,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呀,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看听不听得出来。(师边读边轻轻地打拍子,第一个“照亮”读得沧雅轻柔,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后两个“照亮”读得仿佛让人看到月下的景物被镜头逐渐推近,越来越清晰)生:我觉得是从近处照到远处。“高高”表明山很高,一抬头就看见了。村头的大青树感觉离地面很高,小路和大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生:我觉得是从远处照到近处。因为老师读得声音越来越大,感觉月亮是从远处慢慢照过来的。
师:远处的景物在月光朦胧中能看清楚吗?(生齐:不能)所以读起来模模糊糊,到了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点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所以就有不同的读法。谁能读读? 生读。(学生读得很好)
深化感受,必须强化理解。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引导是基于感受基础的理解,不是感受当下通过理性分析、逻辑推导获得的,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而是用柔美的语调动情的朗诵课文。支老师在朗读这段文字时,要求有一个静静的环境,他的声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尽管三年级的学生对排比句修饰手法的运用之精妙,对月光如水的静夜意境之深邃有些似懂非懂,但由老师传递给他们的情感及透过文字和声音描绘的画面,使学生深受感染,达到如临其境的地步。不待老师讲解,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逐渐得到涵养提高。从孩子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孩子心中升起了一轮美丽的秋月!无痕的细节让月亮妙起来 师:“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写得最奇妙,还没有悟透呢,咱们再读读,还有哪里很奇特?(“抱”字的形象、意味之妙前面已经体悟)
生:小水塘很奇特。师插:小水塘有什么奇特的,咱们这儿还有长江呢!生:奇特的地方在“河床”,“床”应该在陆地上的,不应该在溪水里。(听课教师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哦,他对“河床”犯疑了,河水流过的那片范围叫河床。(学生一脸疑惑,支老师立刻从讲台左侧走到右侧,边走边比画着说)河水从这流到那儿去,那么这片地面叫河床,明白了吗?
师:我给你们描述一下,注意听,看听不听的出来。“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多不多?(生齐:多!)“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这水塘很大很大吗?(生齐:很小!)比如你们坐的这个位置就是河床,你们每一个人就是一块卵石,你们现在是不是布满了河床?但是卵石不可能一个紧挨一个,卵石间有空隙,每个空隙间都有水,存的水就是一个小水塘,也许这么大,也许这么大„„(老师用手比画着)所以卵石间这里有水塘,这里有水塘,这里有水塘„(老师用手指点着)卵石布满了河床,也就是小水塘布满了河床,你再联系下一句“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你现在看到什么情景? 生: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月亮。
生: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布满河塘,我站在远处看简直满地都是月亮,神奇极了!
生: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地下有无数个明亮亮的月亮!
就在这一刻,由学生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一下子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本来是平面的文字,支老师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孩子去感受课文的语言,创设情景,以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语言,使学生“入乎其中”,与文本发生共振共鸣,在老师雪落无声般的浸润下,在学生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感悟下,平面的文字一下子就立了起来,丰满了起来,并且“出乎其外”,对“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番情景有了具体独特的体验和想象,一个无与伦比的银白色的梦境就这样走进了学生心灵。
整节课,轻柔委婉 , 如行云流水,仿佛 沐浴于 溶溶秋月,陶醉于流着花香和月光的溪水 , 透过这曲醉人乐韵,透过这曲悠扬而曼妙的秋之月光小夜曲,我深深体会到: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感创造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