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布老虎(反思)
中班:布老虎(重点领域:美术)活动目标:
1.欣赏布老虎造型、色彩,感受布老虎强烈的色彩对比所带来的美。2.模仿布老虎的神态,感受布老虎的生气勃勃、勇猛威武而又可爱的神态。
3.了解布老虎的用途及寓意,对民间手工艺品产生喜爱之情。(《指南》艺术目标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中4~5岁第2点: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
活动准备:
1.各种类型的布老虎玩具或图片。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布老虎》。
活动过程:
(一)出示布老虎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1.教师: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布老虎)
(二)欣赏布老虎的色彩与造型。1.欣赏布老虎的造型。
教师:布老虎是什么样子的?谁来学一学? 2.欣赏布老虎的色彩。
教师:它的身上有些什么颜色?这些颜色的搭配让你有什么感觉?
(三)感受布老虎的神态。
1.教师:你看见过真的老虎吗?它给你什么感觉?
(四)出示各种类型的布老虎让幼儿进行模仿。1.出示各种样子的布老虎让幼儿欣赏。2.幼儿模仿布老虎的样子。
教师:布老虎还有哪些样子的?让我们学一学自己最喜欢的布老虎的样子!3.尝试绘画老虎的特征
活动延伸:
结合科学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中国民间玩具“布老虎”为切入点,让幼儿感受欣赏布老虎造型、色彩,感受布老
虎强烈的色彩对比所带来的美。在导入活动中,老师先用实物“布老虎”作为教学导入,这种实物方式展示更有直观性、参与性,幼儿也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他们可以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学一学布老虎的样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布老虎”的喜爱。另外,从观察“布老虎”的颜色入手,引导幼儿展开细致地观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品的兴趣。此外,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不同造型的布老虎图片开拓幼儿的视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过程中,我出示各种类型的布老虎让幼儿进行模仿,发现幼儿非常喜欢,有的男孩子边学动作边发出吼声,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但为了适时地调控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下一个绘画环节。我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你最喜欢哪只布老虎?为什么?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谈话讨论正好可以平息孩子过度兴奋的情绪,为下一环节的绘画做好准备。
最后一环节,原本是绘画布老虎的基本特征,因为有了前面的谈话环节,可以看出孩子对布老虎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所以我临时将这一环节改为“设计一只布老虎”,为的就是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和热情,发展他们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力,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从幼儿绘画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热情高涨,都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勾画出不同的布老虎,形态可掬,千姿百态,非常有个性。
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艺术瑰宝。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等方面有着其特殊的价值与作用。从本次活动中,我想到的是可以将更多民族、民间美术引入到到我们的幼儿教育之中,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让幼儿从小接触,感受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
第二篇:教案布老虎
第四单元布艺——布老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用的封口方式及用途;
(2)初步学会布老虎设计步骤,编制加工制作工艺流程;
(3)知道常用手针的型号和用途,掌握缝针、缲针、回针的操作方法,学会织物与织物,独立缝制一个布老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收集到的布老虎资料的分析、整理,根据需求,确定布老虎的设计要求和构思方案。
(2)通过思考、交流,根据自己的构思设计出笔袋图样,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
(3)通过相互交流各自的设计,发现、提出笔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理排料、裁剪等实践活动,养成质量与效益意识。
(2)具有初步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互助、进取的品质。
(3)深化劳动体验,培养劳动光荣、创造至上的劳动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布老虎的构造与设计表达;
(2)织物的连接方法及应用;
(3)布老虎的加工工艺设计与制作。
难点(1)布老虎的分解图、裁剪图的设计与绘制。
(2)织物与织物的连接。
三、【教学器材】
1.工具:手工缝纫针、剪刀、尺、铅笔
2.材料:铅画纸、布料
教具:棉线、布老虎实物。
学具:收集不同外形、不同材料、不同封口方式的布老虎。
4、技能体验2——民间玩具“虎”
(1)创设情境:实物展示
文字概要介绍民间玩具的历史、名称及人们是怎样制作民间玩具的。让学生从各种民间玩具中学习形状特色、图案的寓意、色彩、功用等。
(2)介绍分析:书P61、62布老虎“加工工艺流程”、“‘布老虎’各部件样板”
(3)技术点:① 裁剪:根据织物的纹理,画好身体、底与耳朵。(第一、二课时)
②缝制:A.将两片身体正面相叠,沿虚线缝合(回针)。注意:背部留出填棉花的口。
B.将底与身体正面相叠,沿底的虚线缝合(回针)。注意:底上的刀口对准虎头的拼缝,尾部的刀口对准底部的尖角。
C.翻至正面,并填塞晴纶棉。注意:要坚实、饱满。
D.缝合背部与耳朵(缲针)。注意:耳朵缝合时要左右对称
③ 装饰:粘贴(眼、鼻、嘴、眉毛);笔绘(纹样)。注意:毛笔绘制时,不能含水分太多,否则花样会模糊,影响效果。
④ 学生实践:剪样板 → 样板画在布上 → 裁剪 → 缝制 → 装饰
⑤ 交流、评价、修改。
第三篇:欣赏《布老虎》《舞龙》
欣赏《布老虎》《舞龙》
教学目标:
1.能分辨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布老虎》三个乐段。
2.感受并说出乐曲两个主题的情绪,随音乐用动作模仿表演布老虎的形象。3.感受《舞龙》欢快、热烈的情绪。
4.学生编创简单的《舞龙》节奏并随音乐表演(打击乐器演奏、动作)。重难点:
1.能分辨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布老虎》三个乐段。2.学生编创简单的《舞龙》节奏并随音乐表演。教学准备: 多媒体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布老虎》
教师出示布老虎实物或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布老虎的形状等特点,然后提示学生聆听音乐时,应重点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布老虎的不同形象。
2.初听乐曲
(1)完整聆听乐曲。
(2)学生说一说初步的感受。
3.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②第二次聆听,学生联想布老虎的神态,为主题命名为“威武”主题。
③学生用“梆”随音乐模唱主题,用较为“浑厚“的声音,表现布老虎威严的样子。④第三次聆听,学生用动作随音乐模仿。(2)欣赏第二乐段。
①聆听第二乐段,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②第二次聆听,学生联想布老虎的神态,为主题命名为“温顺“主题。
③用“噜”随音乐模唱主题,用较为柔美的声音表现布老虎温顺的样子。
④第三次聆听,学生用动作随音乐模仿。
(3)欣赏第三乐段。
①聆听第三乐段,请学生说说听出了哪段旋律。
②教师总结:在这个乐段里,出现了“威武”和“温顺”两个主题,而且这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表现布老虎不同的音乐形象。
③复听第三乐段,用图示表示老虎两个主题的进行。
4.完整欣赏
(1)完整欣赏乐曲,学生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2)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5.导入欣赏《舞龙》
(1)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有一种我们在节日里经常看到的“舞龙”,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在节日里人们常用舞龙的方式来欢庆节日。
(2)教师播放视频,介绍舞龙。
6.聆听全曲
(1)聆听乐曲,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乐曲中了哪几件打击乐器。
(2)教师总结:这是一首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为主演奏的乐曲,同时加进了吹奏乐器,为乐曲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7.复听乐曲
(1)请同学们分辨主,听出了什么样的节奏?教师可提示第一课《花蛤蟆》中的几种节奏。
(2)教师总结:乐曲的节奏非常复杂,有几种经常出现的节奏,如“X X ”“
XXXX X
“”XX X “”X.X
XX X O。”
8.编创《舞龙》
(1)师生根据乐曲中的节奏,合作编创自己的打击乐合奏《舞龙》。
(2)学生演奏师生合作编创的节奏。可分组演奏一种节奏,也可全体一起演奏。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演奏:水桶代替大鼓,用鼓棰或手掌敲击;桌子代替小堂鼓,用筷子敲击;铁制铅笔盒或铁盒代替小镲,用小棍敲击;用拍手代替大锣。
第四篇:布老虎说课
《布老虎》说课稿(一说)
说课者:朱秀玲
时间:10月13日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小组选的是来大班美术《布老虎》,从最初的选择定位一直到今天的展示我们经历了,选材——设计两个个篇章。
选材篇:
这次以布主题里包含了各种类型五大领域活动,从众多的教材中我们选择了《布老虎》这个内容并把它定位于大班美术活动,我们是从玲丽老师自身的特色出发,她对美术活动情有独钟,再者我们从教育实践的需要上考虑的,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怎么教作画,怎样将幼儿阶段该掌握的美术基本元素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怎样让幼儿在单位时间内有效的提升美术技能,特别是在主题教学的背景下,怎样使美术活动既服务于主题,又遵循本学科的规律,我们很困惑,于是想借此活动来锤炼一下我们团队整体的美术音乐能力。其次我们分析了美术的艺术特点,美术活动《布老虎》,布老虎的形象是每个幼儿都特别喜欢的,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布老虎除了造型孩子外,尤其可贵的是布老虎身上色彩的选用和搭配鲜艳、对比强烈;身上的花纹对称、绚丽多彩,使的美术活动展开的意义所在。确定内容后,我们进入了:设计篇:
研讨中我们小组老师共同认识到:先让幼儿感受布老虎身上的特征美,再让幼儿对布老虎进行设计。让孩子感受布老虎形象、色彩美和线条的多彩,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相应的美术元素怎样呈现,怎样平衡教与学的关系,既凸显老师教的作用,又凸显幼儿自主学习的作用,真是困惑重重,这是我们研讨的重点。在初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把目标定为:
1、通过看一看布老虎身上色彩和线条的美,感受民间传统工艺布的风格(重点)。
2、尝试用色块对比和线条等方法对“布老虎”进行装饰(难点)。围绕以上我目标,我们进行了设计教案,设计后让韩老师修改,在韩老师修改的基础上再设计。接下来有我们的陈玲丽老师带来第一研,请大家听完后多多给予意见,使我们下次活动有一定的进步。谢谢!
第五篇:布老虎课程建设专题片
专题片脚本
民间艺术教育的守望者——张振华
配音(朗诵)导入:
汉乡传古艺,老树绽新葩。
妙矣封侯虎,巧哉张振华。
——选自胡成彪题诗
(配音乐,中间字幕(胡成彪手写墨迹)动画一句一句出来,画面以沛县大场景:千岛湿地、汉城公园、刘邦像、沛公园群雕、汉画像石、张振华缝制布老虎及教学场景)
引出字幕:民间艺术教育的守望者——张振华
配音解说:
2010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评选近十年来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张振华的《沛县封侯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1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沛县体育中学张振华老师开发的《沛县封侯虎》荣获国家级特等奖。
专家们一致认为:张振华将儿童美术教育与民间艺术、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开发的《封侯虎》综合课程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传承中寻求到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契合点,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子。
(配音乐,中间加字幕,配画面:办公桌上成果著作、评选文件材料组合)配音解说:
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博士这样评价:“我很感动,张老师开发的‘封侯虎’课程会让每一个了解这门课程的人从心底生出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课程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也来自于那些孩子们共同的生活。所有经历过这门课程的孩子,都会得到独特的生命体验。”
(下字幕,配画面:孩子们的笑脸,课堂教学图片)
现场采访(张振华):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爱上你的课,因为喜欢和爱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的。布老虎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不仅仅让孩子们学会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把美术兴趣培养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把孩子们的认知体验与创新精神结合起来”。
(下字幕,配采访画面)
配音解说:
1991年,19岁的张振华以优异的成绩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沛县实验小学任教,成为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1993年春天,张振华代表徐州市小学美术教师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在个人才艺表演时,他缝制的家
1传布老虎受到评委专家的青睐。获得了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接受了省教育电视台的采访。正是从那时起,他坚定了把民俗艺术传承下去的决心。
(下字幕,配画面:张振华课堂教学图片、张振华缝制布老虎镜头及获奖证书)
配音解说:
1994年的秋天,张振华在教四年级《民间玩具》欣赏课时,特意缝制了一只布老虎带到课堂上,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张振华因此获得了“将乡土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灵感。1995年3月,张振华在他所带的四年级
(2)班开始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尝试,把布老虎正式引进课堂。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进行。1998年4月,布老虎教学扩展到学校整个四年级,他还成立了学校布老虎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
(下字幕,配画面:早期实验小学布老虎课堂教学图片、学校活动照片)配音解说:
为了儿童发展的需要,张老师带孩子们走向田野,走进博物馆,拜访民间艺人,参加民俗展览、游览歌风台、汉城公园等,在那里留下了孩子们多少快乐的足迹,野外成了孩子们的美术课堂。
(下字幕,配画面:张振华带领学生游览歌风台、汉城公园、博物馆、文化馆民俗非遗展室镜头、参加非遗活动的图片)
配音解说:
为了满足儿童对民间美术的渴求,他自己动手编教材,设计布老虎,四处求缘,筹措资金,把编写的布老虎手稿印发给学生免费使用,这也留下了他最早开发课程的艰难印记。
(下字幕,配画面:各种布老虎作品、红皮教材图片及学生利用教材制作场景图片)
配音解说:
他针对不同年级制订不同课程,从“寻、忆、绘、剪”,到“赞、网、研、做、护、悟”这些次序和逻辑设置内容,通过打通美术学科与文化之间的通道,一步步尝试并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封侯虎》,这样的课程充分体现民族性、乡土性、实践性、综合性,民间文化由此在孩子们的心灵当中生下根来。《封侯虎》综合课程,不是单项的布老虎制作课程,它是将不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信息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的弊端,强调“DIY”动手操作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间字幕: “寻、忆、绘、剪”,“赞、网、研、做、护、悟”。下字幕,配画面:《封侯虎》课程教材及带教材的学生学习制作及电脑设计的镜头等)配音解说: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张振华总结出了“问题设计、信息搜索、自主实践、教师引领、菜单体验、网络检索、反馈评价”七步做中学的布老虎教学模式,打破了单一封闭的美术教学框架,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中间字幕:“问题设计、信息搜索、自主实践、教师引领、菜单体验、网络检索、反馈评价”。学生学习制作的镜头背景)
配音解说:
近年来,张老师的这个研究项目不仅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搞得红红火火,而且被列为国家、省级重点立项课题,后又扩展到沛县体育中学、沛县青少年校外活
动中心等多家单位实践尝试。通过一次次实践,反复的思考和论证,张振华逐渐明晰民间美术布老虎综合课程的本质,是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
(下字幕,配画面:课题立项、结题证书、布老虎课堂百图选照片若干)配音解说:
2007年1月,张振华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他第一篇论文——《我的‘布老虎’之梦》,仅2007年一年时间,张振华就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5篇研究论文。
(下字幕,配画面:发表文章的杂志)
配音解说:
2007年金秋十月,张老师代表自己的家乡进京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他和孩子们亲手设计缝制的布老虎作为国礼荣幸地成为博览会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被誉为“大汉卡通,最美的中国卡通”。
《沛县封侯虎》选入江苏省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研究实物成果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多年来,他又把布老虎与乡土文化融合,打造了“封侯虎”的品牌,注册了商标,出版了《封侯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封侯虎艺术教育诗篇》等多部著作,张老师教过的学生都很喜欢布老虎,布老虎也逐渐成为沛县的文化品牌。
(下字幕,配画面:参加博览会照片、魏伟等形象代言照片、外国使节照片、手提袋、获奖证书、非遗牌子、专利证书、商标、著作)
现场采访(学生):
“”
(下字幕,配采访画面)
配音解说:
同年12月《人民教育》在年终综述中对他的综合课程研究作了重点报道。(下字幕,配画面:《人民教育》杂志报道文章)
配音解说:
2007年,经沛县教育局申请,沛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沛县张振华封侯虎艺术研究所”,由此拉开了这项课改实验成果区域性推广的序幕。如今在徐州沛县地区的中心小学及部分初中进行成果推广。
历时十八年,张振华从布老虎进课堂的理念形成,到布老虎综合课程开发的实验推进,再到儿童与民间美术教育理论的逐步提升,进行了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实验与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子。2010年9月16日张振华的封侯虎教育研究项目,选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首届江苏教育博览会”,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赞赏。
(下字幕,配画面:研究所文件、场景、县科研推进会、推广文件、全县美术教师培训会、教育博览会等照片)
配音解说:
正是对三尺讲台的不懈坚守,使他成长为一名美术特级教师;基于他对课题的追本溯源,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荣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的称号;源于他对课程建设的孜孜以求,近年来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引起中央电视台、《扬子晚报》、《民间文化》等主流媒体关注并进行过多次报道。
(下字幕,配画面:相关证书、采访报道图片如下:
2006.8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导演周晓红来沛县采访拍摄专题
2007.2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指定刊物《民间文化》杂志报道:《刘邦故乡的封侯虎》
2010年5月20日中央电视台高清频道《人文地理》栏目以《刘邦故乡的封侯虎》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2011年7月19日《扬子晚报》以《徐州老师将封侯虎引进课堂——该课程获省特等成果奖,将在全省推广》为题对张振华老师布老虎研究事迹重点报道。)现场采访(张振华):
“从我国中小学现行美术教材中可以看到,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区域民俗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教学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主题、实施空间、资源广度等方面还比较滞后。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值得关注。”(下字幕,配采访画面)
配音解说:
路漫漫其修远,求索不止,奋斗不息。张振华老师用他的行动阐释: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生存奋斗的不朽精神。对于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爱护,以一己绵薄之力去传承、发扬、光大。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优秀的资源,教师要身体力行,把它变成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下字幕,展览室作品图片)
配音(朗诵)结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教海探航二十载,不辍守望为躬耕。
(配音乐,中间字幕一句一句出来,画面张振华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