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毫米的认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学会准确测量,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毫米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米尺.硬币、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目标引领

1、创设情境:

1)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手掌大约有多长?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那些用厘米?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

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2、认定目标:

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互动交流。

1.初学交流,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的认识”.

2、合作引领:

(1)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2)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3)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

③量一量卡片和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毫米有多少米?1毫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 1厘米(板书)

4.量出3毫米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反馈提升。

相机测评,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2).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3).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2、拓展提升:

(1)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粉笔长75()跳绳长2()

我的身高是130(课桌长7()

茶杯高1()

板书:1厘米=10毫米

10毫米= 1厘米 20毫米=2厘米

23厘米=(2)厘米(3)毫米)

《毫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三数组

郑苏娟

课的开始,郑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在教学毫米时,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课本的宽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宽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老师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

通过测量卡片、硬币等较小的物体,比划1毫米的长度。画出5厘米8毫米使学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这一环节教师指出思维的方向,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测量,通过交流汇报,是对新知识获取、生成、升华的过程。

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教学中,我们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于完善。

第二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

黄草坝小学 施 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第三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归纳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四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执教者:霍口中心小学黄忠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五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确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教学准备:课件,1分硬币,磁卡,学生尺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热身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1.估一估。

(1)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1.初步认识1毫米。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页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面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师: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到各读一遍)

师: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30毫米是多少厘米?80毫米呢?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让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卡抽出来。这是,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师:把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再指导学生不借助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举例,师参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身份证。(3)游戏。

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用毫米测量。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一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把今天的收获写到数学日记上吗?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下载《毫米的认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毫米的认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_许俊霞 毫米的认识 河南新郑市龙湖实验小学--许俊霞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例1、例2,第5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长......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一、 听故事录音导入 (1)师:(录音)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2~ 53页例1例2.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安......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