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交毫米的认识 教案
毫米的认识
江津区珞璜镇中心校 朱春丽
(江津区珞璜镇中心校 电话:*** 邮编:402287)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千米、米、分米、厘米)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请孩子们闭上眼睛,看,这是一块1米长的直尺。
5、请孩子们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完,表扬真能干!)
6、师:有了尺子我们就可以动手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里的数学书,猜一猜它有多长,同桌合作量一量。(抽生回答)猜一猜它有多宽?同桌合作量一量。(孩子们真不错)
7、师;再量一量它的厚度呢?(生;1厘米不到)
8、师;用上面的几个长度单位能准确地量出日记本的厚度吗?(生:不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太短,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孩子们知道它是谁吗?(生回答)
9、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毫米可用字母mm来表示。跟着老师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吧!(生读课题)
(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本书的长、宽和厚度度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新授探讨,合作学习。
1、认识毫米
(1)师;请孩子们看着大屏幕,看看一毫米的长度,为了孩子们能看得仔细,老师就把直尺放大了,直尺上最小一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请孩子们大声的读出这句话。
(2)师;请孩子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你能找到1毫米的长度吗?请你们找一找。在直尺上比划比划一毫米的长度。
(3)师:哪个勇敢的孩子愿意上来找找不同地方的1毫米。真不错(抽生找)
伸出你们可爱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在直尺上比划一下,再闭上眼睛感受感受。(初步感知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体会体会。)
2、感受毫米
(1)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1毫米有多长。请你拿出1分硬币,摸一摸硬币的厚度。再把硬币的厚度对着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占满1小格。生2: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l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的长度)
(2)师;你请拿出一分硬币跟老师一起感受一下。像老师这样,两只手指捏住1分币,然后把1分币抽出,这样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3)师;哪个勇敢的孩子愿意上来挑战一下,比划一下1毫米,(孩子,你真不错)
(4)师;请孩子们同桌互相比划一下,再互相塞一塞,孩子们,你真棒。(5)老师这有一支好吃的口香糖,可我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宽,你能估计一下吗?
(6)师;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看看结果怎样?(如果猜对了,就把口香糖给他)
(7)师;通过刚才我们一起动手的感受,你觉得毫米怎么样?(生回答:短,小,细)
(8)师;孩子们,你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大约1毫米的东西?(说一个动手比划一下)老师这儿也给孩子们收集了一些1毫米的事物,看看吧。(课件出示)
3、探讨五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师;孩子们,现在我们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一毫米就是直尺上最小1小格的长度,请看大屏幕,像这样的四格是多长呢?在直尺上找一找比划一下,五格呢?在直尺上找一找比划一下。(孩子们真真能干。)你能找出不同地方的4毫米,5毫米吗?请生上来找找。
(2)师;孩子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毫米刻度线与厘米刻度线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生:厘米刻度线长一些,毫米刻度线短一些。你真会观察。
(3)师;继续观察,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l毫米呢?试着数一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生1:我是1毫米1毫米地教,从刻度1数到刻度2是10毫米。生2:我发现了只要有10个1毫米就可以构成1厘米 生3:我发现尺子上不管是哪儿的1厘米,它里面都有10毫 生4:我是从刻度8数到刻度9,是10毫米。(你真爱动脑筋)生5:我发现了1厘米等于10毫米。(你的回答真精彩)
(4)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1厘米就等于10毫米(出示:1厘米=10毫米)(5)师:到目前为此,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那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在小组内说说。
(6)、师: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请孩子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用五指记忆法表示它们。并填在书上。
1000 10 10 10 1 km----1m----1dm----1cm----1mm(学生读一读)(板书)(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4、用毫米量,动手操作。
(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这些长度单位。你看,它们都迫不急待的想考考大家了,选择合适的单位填一填(出示),同意的孩子向老师点点 头,你们真不错。
(2)师;看92页笫2题,读一读,再填。(1)师;独立完成,钉子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生:一小格一小格数,)孩子,你真能干。
(2)师;铅笔有多长,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99毫米的?(抽生回答)(分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3)师;长度单位这五兄弟啊谁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这不,它们都抢着在小 明的日记表现自己呢。(课件出示)
瞧瞧吧。孩子们笑什么呢?小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好多长度单位,你能帮着改一改吗?(我们一个一个接着看)
2008年3月18日
星期 二
天气:晴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出长 6毫米的房间来到卫生间拿起牙刷,挤出15厘米长的牙膏刷完牙后,就和 140米高的哥哥一起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200千米。(抽生回答)
三、知识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和老师在一起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分析: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四、思考题
学校今年又收到了同学们给希望工程的捐款,可这些钱里硬币最多了,都是同学们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这么多的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可为难了大队辅导员老师。你能动动脑子,帮老师想个方法,很快计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捐款吗?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很多好办法,一定都是些聪明的孩子。
第二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
黄草坝小学 施 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第三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归纳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四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执教者:霍口中心小学黄忠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
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五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确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教学准备:课件,1分硬币,磁卡,学生尺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热身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1.估一估。
(1)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1.初步认识1毫米。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页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面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师: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到各读一遍)
师: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30毫米是多少厘米?80毫米呢?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让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卡抽出来。这是,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师:把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再指导学生不借助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举例,师参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身份证。(3)游戏。
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用毫米测量。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一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把今天的收获写到数学日记上吗?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