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古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对古代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还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正确认识古代文化。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要以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字词的分析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古文字素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字 说文解字 古代汉语
一、引言
古代汉语历来被学生视为晦涩难懂、难学难考的课程之一。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讲授的是古代字词语法和文化知识,距离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大的距离;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老师采的都是传统的泛读法、练习法等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现阶段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探索着将“古文字”知识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古文字学的创立和主要理论
汉语文字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著作宏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包括文字的性质、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形音义等。和古代汉语课程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汉语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最早孕育于宋代的金石学中(金石学是以青铜器及其铭文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它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有铭刻学和考古学两门学科[1]),直到晚清时期,随着音韵学、训诂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使得古文字学终于从金石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字,包括汉语文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型、汉字的形体演变以及考释方法等。
在历代古文字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著作,如吴大徵《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等;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归纳出许多重要理论,其中,尤以”六书“理论最为显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次明确界定了“六书”的概念,它是对文字结构的概括,包括:指事(如:上、下),象形(如:日、月),形声(如:江、河),会意(如:武、休),转注(如:考、老),假借(如:令、长)。[2]经过历代学者的讨论,对“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的认识日趋一致,但对“转注”“假借”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有的学者认为“转注”“假借”为造字之法;戴震则指出此二者为用字之法,并明确阐述,产生极大影响。[3]由此,“六书”理论便确认为是“四体二用”之说。
三、“六书”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积极意义
“六书”理论揭示和概括了汉字形、音、义的内在关系,对于古代汉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可以增强对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
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可以通过文字古文形体的分析来辨别字义,加深对字的本义的理解和认识。如“我”,现代汉语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基本相当。然而追溯“我”字的古文字形:甲骨文作,像带有齿刃的钺之形,金文作、春秋金文作,皆是兵器之形。可见,“我”最初应表示某种兵器,战国以后,除作人名、地名外,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4]在这里,应该严格区别“我”作为字的本义和作为词语的义项。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古代汉语词汇中,以单音词占多数,即一个字代表一个词语。如《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姑待之’。”13个字皆为单音节词语。因此可以根据字的古文形体和造字构型来辨识词的本义。
如“亡羊补牢”中的“牢“字,现代表示“牢固”或“监牢”的意思,然而把这两种意义放入成语中显然都不太准确。“牢”,甲骨文中上部作(覆盖之形),下面是(牛)。检《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是有牛羊的圈栏之形。将成语中的“牢”翻译成其本义“关牛羊牲畜的圈栏”,显然更为准确。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诗句“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讲究结构对称,此处的“秉”显然不是“拿”“持”的意思,而应是和“穗”相对应的名词性词语。《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甲骨文形体作,金文作,战国形体为,属于“六书”中的会意字,会手持禾之意。因此,文中的“秉”即泛指禾稻、庄稼。
(二)可以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
“伐”“袭”“侵”是一组意义相近却又有所区别的近义词。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追溯?@两个字的古文字形:“伐”,甲骨文作,金文作,从戈从人,会以戈击人之意。“侵”,金文作,从人、从又、从帚,会人以手持扫帚渐进扫除之意。《说文解字》:“侵,渐进也。”
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伐”主要指征伐、讨伐,而“侵”有逐渐逼近、渐进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
再如:“流”“采”“?d”是一组同义词。《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
“流”,形声字,篆文作。《说文》:“流,水行也。”这里有顺水寻找的含义。
“采”,甲骨文作,金文作,从木从爪,会以手探取果实或树叶之意。说文》:“采,捋取也。”
“?d”,指的是可以使用的水草、野菜。《说文解字注》:“?,择也。《玉篇》引诗:左右?之。按毛诗作?d,择也。盖三家诗有作?者。”因此,“?d”作为动词,含有边挑选边摘取的意思。
由此可知,上文中的“流”“采”“?d”虽都有“采、取”之意,用文字学理论进行辨别,即可发现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
(三)可以帮助准确把握文言句意
学习古代汉语,最终是为了熟读文言文,把握文章内涵。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因此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礼记?礼运?大同》一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中的“归”字,现代汉语多指“返回”“还给”,将此相关义项用在文中显然解释不通。追溯“归”的古文字形: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作,春秋金文作,会意字。《说文》:“?w,女嫁也,从止从?D省,声。”“归”在文中应是理解为女子出嫁。这样,此句就可以翻译为:“所以人们不能只以自己的父母为双亲,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子女。要使社会上的老人可以安享晚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子可以顺利成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老人,以及有疾病残废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女子有自己的家庭……。”如果不掌握“归”的这一义项,显然会在理解句意上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对文意的把握。
又如《尚书?周书?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中的“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会双手握丝成绳之意。用尽丝线编成绳索,文中“索”即为“尽”,“完”的意思。整句的意思即为:“古人曾经说过,母鸡是不会打鸣的。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这篇文言文的背景在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在周文王所创基业的基础上,联合大小诸侯,亲帅士兵伐商。决战之前,周武王在殷都朝歌的南郊―牧野誓师,进行战斗动员。此篇即为誓师的誓辞。武王在这里引古人语“牝鸡无晨”,是用以斥责商纣王昏庸无道,偏信宠妃妲己,使得朝纲混乱,颠倒阴阳,民不聊生,国家灭亡。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文言文学习中只有对文言篇章中重要字词理解透彻,才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四)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
王力先生曾说过:“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5]。运用“六书”理论对古代常用文字的造字方法和结构形体进行解说,可以加深对文字所蕴含的文化习俗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兴趣。
如“女”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像女子侧面两手交错之形。《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李孝定认为:“女,象踞而两手有所操作之形,女红之事,多在室内也。[6]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分工明确。成年男子主要是在室外耕田干活,工作挣钱养家;而女子则主要在庭院室内,整理家务或织布女工等,很少出门。主内的女子居家操持家务,曲线柔美正是体现在女字形态上的跪踞且双手有操作之形的外在。[7]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并非自人类产生时就有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在经济生活中主导地位的显现、社会地位的提高而逐渐演变的。
四、应用“古文字”知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以字的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把一些字词错误理解,究其原因,还是对字的结构不甚明了。?@时利用文字学知识对字词进行形体分析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词的形音义及其内在关系。在进行字形分析时,应注意要以字的造字结构作为作为依据和基础进行分析,而不能以字的构型结构为基础。
例如:“暴”。《荀子?劝学》中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的“暴”字,有的直接分析为“日共水”,这样在意义上就很难解释通,事实上,“暴”是会意字,古文形体作,会双手捧米于日下曝晒之意。
还有的把“章”分析为“立”“早”,把“?佟狈治鑫?从“月”“?弧钡龋?都是对字的造字结构没有正确认识,进而无法正确理解词义。
同时,在利用文字学理论分析字形时,不应过度拘泥于《说文解字》。汉字的特点之一是字形表意,然而其形符往往只是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示某一类事物或象征性地表示某抽象概念,在使用时应灵活运用。如:“牧”,甲骨文作,金文作,会手拿鞭子赶牛之意。《说文》:“牧,养牛人也。”从字形上看,牧指的是放牛,但绝不仅仅只指放牛,放马、放羊等也都可以称为“牧”;同样也可以指代牧羊人、牧马人等。
(二)字词的分析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
词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使用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些词语通过辐射、链条、综合等结构方式,引申出更多的义项。[8]利用古文字知识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固然有利于对字词本义的探求,但在探求词义的过程,不应拘泥于《说文解字》,而是将字词与所处的位置及具体文言文相结合,由于文章时代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字词在文言文中使用的都是本义。
如:“亡”,本义是“逃跑、逃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中“亡”引申为“遗失、无”;《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中“亡”翻译为“消亡、不存在”。因此,在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把握字词的构型结构,还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通过对文章大意的分析和理解,判断出准确的词义。
再如上文中的“牢”,本义指的是关牛羊牲畜的圈栏。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土有画地为牢,势不可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中的“牢”字,结合上下文可以判断出其含义应是由“圈栏”这一本义的作用而引申出的“关押、囚禁”之意。
(三)教师的古文字素养要不断提升
建国以后,随着大批文物的出土和发掘,古文字研究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研究的成果也是日益增多。古代汉语教师应关注古文字学的发展现状,了解和掌握古文字学的新知识和新理论,注重提升自身的古文字素养。同时,在运用古文字学知识进行教学时,应明确重点字词、语法知识,注重针对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音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亳州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汉语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编号:2015JYXM17]的研究成果。)
注释:
[1]夏鼐:《殷周金文集成“前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4年版。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3]戴震:《戴震集?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6]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版。
[7]张琳琳:《从女部字窥探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蚌埠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8]易国杰,黎千驹:《古代汉语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王文静 安徽亳州 亳州学院 236800)
第二篇: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在飞速前进与发展,教学的改革创新之路决定了知识可视化将会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突破。本文通过实例论证了知识可视化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从多个角度结合实际分析了如何运用知识可视化教育模式的策略,希望本文给予的建议和分析能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需要飞速进步,创新改革是必然之路,多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被带入到教育体系中。知识可视化的应用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革新意义。知识可视化的应用将对学生语文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作用。
一、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小学生快速掌握文字及应用文字
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方式通常会用到许多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能为小学生进行直观教学,能够形象、直接地展现教学中各个要点,包括字词语句等,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通过知识可视化的一些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学生们也能更容易学会语言的用法,和在其他地方使用同样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二)应用多媒体器材进行课件演示,增强小学生印象
由于小学生接受理解的能力和主观学习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知识的拿捏与熟悉度的掌控也才刚刚开始,通过运用多媒体器材的教学便能形象地呈现和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达成高效的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学生直面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
知识可视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程展示,同样还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将学习内容里遇到的问题直接提出,并经过讨论来解决,让所有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分享对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学习思想的发展。
二、知识可视化的教育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知识可视化教学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将进入快速革新之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同样需要大幅提升。由于小学生年纪还小,学习知识和接受理解知识的能力尚为薄弱,对课堂知识及课文的吸收较缓慢,因此加强构建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提升学生们的专注度,并通过加强直观互动性,实现教与学真正一体化,从而培养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趣味学习的目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升。例如某小学利用多媒体器材,进行图文演示教学模式。教学中字、词、句的不同组合及应用方法被立体化呈现,并通过图解,形象地描述了词句表达的多面含义,这种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完善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积累。
(二)提升师资水平,以掌握新教育方式的教学手段
多数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都存在教育模式太传统单一化,特别是一些稍微落后的地方,师资力量薄弱,很多老师都没有新时代科技知识。不过目前的教育发展必然需要教师们进行自我升级,丰富教学手段,能有效运用知识可视化的教育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需要教师们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扩充教学方式方法,学会使用科技教学。教育机构及学校应注意对老师的培训指导,使教师们快速学会并掌握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方式,对新设备、新技术、新概念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用能力,从而运用到新时代的教学中去。此外,在知识可视化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做学习笔记,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知识体系,用于之后的学习中,成为学习经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习主动性,在良性循环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比如某校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教学时,运用视频教学方式,生动地演绎了小蝌蚪的出生环境、孵化过程,以及如何经过千辛万苦,克服危险与困难,一路寻找妈妈的成长经历。积极调动了学生们的情绪,期间穿插教学互动,运用学生互相提出讨论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课堂气氛活泼且不乏专注。
(三)增加教育革新的投资,提供设备支持
知识可视化教学方式的运用,需要依靠大量多媒体及各种科技设备,正如当今社会发展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一般,科技教学在教育体系中,已呈现一种发展的趋势。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属性来看,先进科学技术必不可少,在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全面促进小学生适应社会及各种能力的提升。所以,只是增强教师教育理念革新思想,应用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各教育部门还需要提高教育资金的支持,为学校提供足够的科技教学设备,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小学语文教育做出实际贡献,尽力支持帮助稍微落后的地区以实现科技化教学。正如某贫困地区小学在得到社会各界力量支助下,实现教学现代化,运用大屏幕视频等教育器材,成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教育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现代化时代里培养出更加全面有用的人才尤为重要。要看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也要结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进行有计划、有针对的教育革新。知识可视化的教学理念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下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培养和储备更多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高邮市龙虬镇龙虬实验小学 江苏】
第三篇: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马婧贤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河北邯郸
056038)
【摘要】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重现力、宽阔的接触面、积极的参与性等明显优势,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内容和 科学操作多媒体,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古代汉语;多媒体;教学应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典籍,它们大多数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作为现代人,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阅读古书。学好古代汉语,才能客观地去研究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才能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学好古代汉语对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但目前古代汉语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古代汉语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现力即为表现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比如,言语、文字材料以时间因素组织信息,它们的表现形式受到时间先后顺序的影响,借助语意、语调及音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达事物的特征。电影、录像能够以活动的图像呈现正在变化中的过程和动向,它可以采用接近事物的形态,逼真地表现事物的运动方式、相对关系和状态变化有时可以借助低速和高速摄影技术,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还可以通过镜头的选择,从各个角度表现事物的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图片和幻灯在表现事物的空间特征方面类似影视,然而因为它们是以静止方式反映事物的瞬息特征,所以便于学生观察。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可以依据媒体表现力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幻灯片,可以将语音、文字、词汇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形式静态地连贯穿插在一起,再用电影形式动态地播放出来,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更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都是采用以老师为主导的讲授法来给学生授课。这种教学方式有它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很少甚至是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学生感觉老师上
课就是在“灌”,而他们则是被“灌”。一方面,老师讲得滔滔不绝“,不亦乐乎”;另一方面,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老师上课上得累,学生听课也累,到头来是老师觉得该讲的知识都讲了,可学生依旧觉得难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多媒体教学具有强大的重现力
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存储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比如,教科书是最便于重现的媒体电视是受同时性限制的媒体。但自从出现了录像之后,这种限制已被打破,并以生动形象、“不知疲倦”而令言语、文字望尘莫及。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由于前后内容的紧密联系性,知识重现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板书教学的局限,生动地重现任意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古代汉语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都显示出很强的规律性。古汉语课所出现的不少语言知识,是前后相联、彼此贯通的。如果我们能从宏观补眼,把整个古汉语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上课时能注意适当地把当前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贯穿起来,那么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王力《古代汉语》曾指出,“盖”字有一个作用是用为连词,连因果两分句、义同“因为”。“盖”解作“因为”,学生是比较陌生的。这时教师就一可以举《出师表》的这几句话:“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此“盖”就是连词,解作“因为”。由于《出师表》是学生在中学学过的,大家对它比较熟悉,经教师这么一点,学生们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这种前后相联,当然不限于大学与中学的知识相联,也可以进行同一本教材中前后知识的相联。显而易见,让知识前挂后联,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的确不失为古汉语教学的一个好方法。当然,这种前后联系要适当,否则不但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这是需要往意的。“溯本清源”地讲课,是很有好处的。当然限于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对每种语言现象都能来一番溯本清源,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都坚持这样做,学生会受益菲浅的。
三、多媒体教学具有宽阔的接触面
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学生的范围。比如,电视和无线电广播 的接触面很广,能跨越空间的限制,到达无数学生的耳目。而现在,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网络教室逐渐成为接触面广的又一教学媒体,而板书、幻灯、录像的接触面只能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网络的出现,则为受教育者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学校的教室里看到大师,名师的教学视频,教授古代汉语的老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和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
四、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
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录音、录像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以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映较为激烈,容易引发学生在感情上参与。古代汉语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无论从教学的内容还是形式来看,理性多于感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教学就显得单调而枯燥。采用多种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机会,建构学生的理性思维理念,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是必要且重要的。
这种参与性可以使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古代汉语既然是语言课、工具课,它就必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和句及其用法,从而能阅读相关的古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光靠老师讲授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大量的练习。有些老师觉得课程内容太多,而授课时间又少,所以就采取多讲少练的授课方式,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欲速则不达”,如果总是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不管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还是古文标点、古文翻译,都有必要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具有受控性
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媒体具有可操作性,且多用者应为教学课件所借助的媒介。古代汉语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对多媒体的控制,而是怎样使新科技与“老”文化很好的结合。
古代汉语博大精深,但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艺术上不注意的话,那么这门课就
会很容易变得枯燥无味。所以,一个古汉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这门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把课堂的气氛搞活,而多媒体的应用满足了这些要求,值得广大的古代汉语教师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古代汉语教学研究[J].广西师院学报,1990年第四期
[2] 刘乃叔.古代汉语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8年第六期 [3] 朱亚兵,雷变玲.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弊[J].消费导刊,2008年第一期 [4] 张亚男.教育科学[J].教育科学,2005年第二期
[5]李曲生.大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
马婧贤(1983-)女,河北大名人,毕业于兰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第四篇:《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一线政治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实效性
辽阳县一高中政治组:赵洪亮
本学期,在王恩义秘书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郊联体编写了《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政治主干知识筛选是用知识结构来表述政治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易于老师学生上手,而且高屋建瓴,非常形象、非常直观、非常有效,因此“主干知识筛选”是一种重要的教学依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目前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有些教学活动日趋形式化、环节日益繁琐化、内容日渐空泛化、教学滑向表演化,进而落入了追求花样、效力低下的漩涡,这就成为抑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瓶颈。实际上,教学活动的最终效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尤其是学生对一节课主干知识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课堂中,教师只需要围绕一节课的“主干知识”来组织施教,来做文章、想办法、搞教学即可,无须在授课中把一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甚至达到每点必讲、细节雕琢的“过度”水平。换言之,不抓重点、没有中心、远离主题的教学才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失效、低效、无效的病根。在聚焦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把非主干知识“下放”给学生,让一节课中学生的有效之“学”、有价值之“学”走向最大化,让教师的“教”直击靶心,让教学活动多做“有用功”,是教师创建高效课堂教学,远离低效课堂教学,走向理想的“低能耗、重实效”
课堂教学。
主干知识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筛选,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中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旋转的那些课堂知识,这些知识教学的顺利完成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言之,主干知识是指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让学生去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链环,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主心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全体中抓主体,在整体中抓主要方面,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特征。在特定活动中,一切构成要素在其中的地位都是有主次之分的,抓住了重点就等于抓住了活动的主题和主脉。“有所为也就有所不为,无所不为也就无所为”。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任务的重点与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重心,教学活动的效能就具有了坚实的保证。
主干知识筛选的根本意图就在于把那些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目的、反映课堂教学主导价值的学习内容提取出来,为学生搭建一条顺畅的核心知识连锁桥,使之成为学生迅速实现学习目的的基石。
【例如: 2012年高考海南卷文综政治题25(2)】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 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6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点总结】
1、矛盾含义即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要求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
3、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6、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弄清事物性质,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任其自流,不加控制)
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矛盾观】经常应用于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 A 和 B 的关系------(通常在题中是一对反义词或表转折意味的词;如题中“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就很自然的让我们想到应用【矛盾观】中的1;2;3点原理去分析。)
(2)答案: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失败与成功作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芭比之父”通过给失败产品办博物馆,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企业起死回生。(2分)
主干知识筛选的开展具有以下实际意义:
(一)增进教师的授课效益意识。促使我们关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力、心力、体力消耗与成本,引导教师走上一条“低耗高效”的教学新轨道,推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的改革。
(二)促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致力于探索出一种以主干知识教学为主题、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线、以教师辅学助学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课堂”,让课堂教学的内在程序更加科学,教学流程更富有效能。
(三)主干知识筛选的运用大大提高师生对政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我在梳理主干知识的过程当中感觉到,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要想让学生胸中有一棵 “主干知识筛选”小树,教师胸中必须先有一棵 “主干知识筛选”大树。教师首先要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梳理出一个系统的逻辑,知识网络,主干知识筛选的功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的堆积。“主干知识筛选”实际上是要帮助我们在归纳知识点的同时,分清知识点的主次关系,以及内在逻辑关系。在“主干知识筛选”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发现教学重点难点,搞清知识点内在联系的过程。
“主干知识筛选”的过程,还有助于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把握教材的功能。在对知识的梳理与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学科内涵,更能够在进行“单元主干知识筛选”“章节主干知识筛选”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更全面也更深入的挖掘。当主干知识筛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任务、问题、教学内容等信息就已经一目了然了。分析“主干知识筛选”上所呈现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未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主干知识筛选”所显示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平台,带领学生对未掌握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建构起来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初步分析 “主干知识筛选”之后,我就必须对其所显示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清主次详略,分清已有和未知。
(四)主干知识筛选的运用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接触
知识树的前两周,我只是在备课本上自己画,找规律,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渐渐的,我觉得我应在课堂上把主干知识呈现给同学们,于是在讲生活与哲学时,我就第一次用主干知识树指导教学,我先在黑板上画好树的三大枝,然后随着知识的分析,小的枝叶也一点点在树上长了出来,最后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框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很兴奋,在欣喜之余知道了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层次性。刚开始的几节课都是我在黑板上画主干知识大框,学生跟着看,后来我觉得何不让学生也来尝试一下呢?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得要求上黑板自己进行主干知识筛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非常的有趣。怎样才能筛选好呢?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去把握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只有自己做到脉络清晰了,才有可能总结好主干知识筛选。这样学生就不把读书当成了一件简单枯燥的事情,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乐趣。这种乐趣激励着他们进一步的在自己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和完善内心丰富的世界。
(五)主干知识筛选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没有进行主干知识筛选的时候,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死记硬背,很多的知识之间的内在体系构建不起来。这样在学完一节课,甚至一本书的时候,学生的感觉往往是心中没底。抓不住重点,更不用说消化吸收了。底子相对来说薄弱一点的学生往往就会自暴自弃,最终对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而主干知识筛选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主干知识筛选可以使这部分学生只要是多看一看课本内容,知识体系很快就可以构建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每天学
到的知识有一个概括和反思。这样一层一层的把知识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再把知识一点点的吃透。一节课以后,一个星期以后,甚至一个学期以后,学生都可以明确地告诉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哪些方面掌握得足够熟练,还在哪些环节存在疑义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即随着教材的更新与改革,有些主干知识会有所变化,如不及时更新,就会落后与教材的发展,这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共同积累与探讨,及时的进行修订。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主干知识筛选的运用,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使学到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做到聚点成线、成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主干知识筛选,使教师们能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本单元或本册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对教材的钻研更加深入,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活泼,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课堂容量大了,老师反而感到轻松了,教师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真正由 “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原来学习很差的学生也骄傲的举起了手。主干知识筛选使教育教学效果能够有效达成,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第五篇:浅谈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德安县蒲塘小学
方春妹
人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小学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是搞好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科学依据;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兴趣培养,激发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我创设了“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情趣
儿童入学之后,他们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交往,乐于接近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小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三、赏识教育,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个适当的表达方法就是赏识。实施赏识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第二,要注意的是,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第三要注意的是:赏识不能过度。
四、采用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且灵活地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数学教学环节之中,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