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甜甜的泥土 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2、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体会“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含义,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列词语
黯(àn)淡 呆滞(zhì)蹭(cèng)蓦地(mò dì)愣怔(lèng zheng)吮(shǔn)涮(shuàn)净 晕眩(yūn xuàn)
(二)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试着概述。过去的妈妈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奶糖融化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2、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凝视着”,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
1、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她到学校来是给心爱的儿子送最爱吃的奶糖。
2、专心致志地等候放学后的儿子、见不到儿子后内心的悲痛;
3、知道。①因为这包糖是他“最喜欢吃的奶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②吃了奶糖后,当晚就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
4、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 “过去的妈妈”送来的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藏好奶糖。因为他想到了“现在妈妈”的冷酷。
5、想到了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想到了“过去的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社会上好心人对自己的帮助。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注意:人的体温是37℃)
五、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六、歌曲回味,重温母爱
导入语:
我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可能引起许多同学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母爱”。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垂手而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母爱呢?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第二篇:《甜甜的泥土》教案
《甜甜的泥土》教案
莲塘一中曾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学习运用合适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法,理解小小说立意的新奇和结局的惊奇。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阅读方法上可采用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阅读方法,细细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对母亲的强烈渴望,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能正确认识母爱,理解母爱,从而报答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和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力量。
导语: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辉煌的称呼。但一个失去母爱滋润的孩子会有怎样令人心酸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泥土》,去倾听王小亮的心声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教师播放《甜甜的泥土》朗读录音
同学们听读课文,走进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是不明白的问题,相互交流一下,并找出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章的线索是:一包奶糖
提问:
(1)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小亮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3)你觉得小亮生活的好不好?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找到相关的语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1、儿子想妈妈,妈妈想儿子,爱儿子。你能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妈妈对小亮的爱?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1至18自然段。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颗杨树。”“倚着”是动作描写,表明她站在那里等小亮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2)她“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她在专心致志的等着儿子。
(3)“一阵铃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了热切的光。”我觉得“热切”和“黯淡”这两个词用的好,通过神情的对比,写出了她因为不能和儿子生活在一起的忧伤和即将见到儿子时的激动。
(4)“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因为见不到儿子后心灵上受到的严重打击。
(5)她“把一包裹的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这句很感人,我觉得这不是一包普通的糖,而是妈妈的一颗崇高的爱子之心。
2、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想想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
3、提问:面对现在的生活,王小亮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希望父母能破镜重圆,“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四、探究写作特色
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却别出心裁,在结尾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你认为这样合理吗?为什么?
五、展示格言警句
母亲是个神圣伟大的称呼,让我们高唱一曲献给母亲的歌: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学生朗诵格言)
六、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并且通过新奇的立意、惊奇的结尾,告诉我们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
七、布置作业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地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当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150字。
2、你还记得自己妈妈的生日吗?翻翻日历,用你的笔和你的心记下那一天,到时候,精心挑选一个礼物送给妈妈。礼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八、板书设计:
线索一包奶糖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爱子情深渴求关爱珍惜亲情人间有爱
九、教学反思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是最能集中的体现亲情。但如果只凭说教,学生们很难从内心体会到这种母子之间的深情,所以在教学中强化诵读。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母爱的崇高,及缺失母爱的孩子的艰辛。
本文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小小说,但因为它也具有记叙文的六要素,所以从表达方式上把它归人记叙文也是可以的,教学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第三篇:甜甜的泥土教案
《甜甜的泥土》
岳阳县杨林中学 李娜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移情想象领悟人物心境的方法
2、学会自主学习文学作品的五种方法 技能与方法:
1、小组合作,变标题、变语言、变角色、变结局、变环境,体会人物及作者感情。
2、适时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体会离异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小小说告诉人们的人间至亲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真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一、导入
二、重读《背影》
背诵文中记忆最深的几句,体会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领悟父爱的深沉含蓄。
三、移情想象,领悟人物心境
散文是最见性灵之作,散文世界是人情化的自然,字里行间处处浸润着作者的情思、意趣、气质与性情,散文如此,小小说也是如此,只有领悟到作者的心境,才能真正感受到文中深沉含蓄的情感,那么我们又如何去真切地领悟人物的心境,感悟这美好的情感呢?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移情想象。
(知识小导航)移情想象,创造情境,唤醒灵感,迁移自己的动情来逸想别人的心境。
移情想象的方式有多种,这节课我们采用三种:
1、冥想移情想象
2、影片移情想象
3、诗意移情想象
四、变标题——理解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预习生字词掌握情况。
3、摘抄积累字词。
4、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及主旨有了初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变标题,自拟题目。
五、变语言——体会深意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品味语言,朗读是最好方式,朗读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可以激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火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1、老师范读
首先听老师范读,同学们拿出笔来。用痕迹读书法在课文上勾、点、圈、划,找出最能打动你心弦的语句来,并准备对老师的朗读作出评价,好吗?
2、学生评价教师的范读
3、这篇文章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她对亮亮的疼爱?合作研讨,你认为:
①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她对王小亮的疼爱?
②这几句语为何能打动你?你认为可以抓住哪个词来表达?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体味,方能理解其深意。
进一步倾情朗诵。(让学生通过读、品、演、议、思,了解作品内容,深入角色内心,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六、变角色——认识人物
真情采访,情感熏陶,同学们以王小亮的口吻来讲述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1、情境设置,模拟湖南电视台的栏目《真情满天下》主题:母爱的天空,采访人物:王小亮、妈妈。
2、角色分配,教师模拟节目主持人,各小组一名模拟王小亮。
3、采访内容:提出问题应以课文为依据,通过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①今年生日你收到了特殊的生日礼物,你怎么知道是妈妈送的?②这是一包很普通的糖,你为何十分惊喜?
③你特别珍惜这包糖,为何不留着自己慢慢吃,还要分给同学和老师?
④你平时生活得怎样,你的爸爸和现在的妈妈对你好吗? ⑤真情节目组如果能满足你一个愿望的话,你此时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
4、真情告白:
王小亮最强烈的愿望是能见到妈妈,真情节目组来真情寻访他的妈妈,不过很遗憾,小亮的妈妈因思儿心切,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现已病重住院。
①亮亮在现场用不同的方式对妈妈的真情告白。②同学们对王小亮或他爸爸妈妈的真情告白。③同学们对你的成长奉献了一生的妈妈真情告白。
七、变结局——拓展思维
小说的情节很感人,可小说的结局不免让人遗憾,现在我们就作出种种有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
假如那孩子中午出来了……
假如那老头让妈妈进入学校……
假如亮亮现在的妈妈也像以前的妈妈那样疼爱她……
八、变环境——引发想象
人的命运总是无法预测的,假如将来有一天你也成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你会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对待周围的人?
假如我们身边就有一个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是你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做?
九、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成不在,无处不有。
十、拓展延伸
1、下面请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已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冰心的《通讯·十》中一段。五种学习方法: ①读 ②唱 ③写 ④讲 ⑤问
2、自学时,可以独立学习,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也可以邀请同学、老师和你一起学习。
3、检验自学的效果
4、表达母子情深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冰心的《春水一O五》、《往事之五》、《悟》。大家在课外可以把这些诗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5、老师非常喜欢冰心的另一部作品,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下面我就把它朗诵一遍,献给大家。
6、老师朗诵。
十、课堂结语
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每当我们思想的幽谷中出现空虚时,每当我们人生的旅途迷失方向时,每当我们浮躁困惑时,母亲,是升起的金色阳光,是撒满大地的雨露,是培育万物的土壤;母爱,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照亮前方的明灯,是点燃生命的巨大火焰,让我们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您!
第四篇:甜甜的泥土教案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一篇课文。课时数一课时。本文紧紧围绕单元主题,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该小说以一包奶糖为线索,开头是送奶糖,中间是吃奶糖、埋奶糖,结尾是化奶糖,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本文结尾新奇,不仅使读者拍案惊奇,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本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文体知识,对于这篇以记叙为主的小说的篇章结构的理解并不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2、探究文章结尾的立意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个人研读,同学间合作交流,通过品读课文中关键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抓住细节分析人物,感受母子的爱与心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音乐中赏母爱)
有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有一种爱,你正在肆意地索取和享受,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用心体会浓浓的亲情。
是啊,她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把爱全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当时光沧桑了她的脸庞,斑白了她的青丝,蹒跚了她的脚步,佝偻了她的脊背,但她对我们的爱却依然浓烈深厚,无处不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甜甜的泥土》。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在故事中感母爱)
1、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黯淡()呆滞()蹭()蓦地().....愣怔()吮()涮净()晕眩()......
2、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体裁是。
3、美美地读课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一位离异的母亲给在家中受到虐待的孩子送奶糖吃,孩子舍不得吃,把糖埋入泥土中,最后糖的甜蜜融入土地的故事。
5、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提示:用“动词+名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明确:线索:奶糖
四件事: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三)研读赏析,品味合作(在语言中品母爱)
1、小说中的“她”对小亮有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王小亮是如何处置奶糖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全文看,他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为什么?
3、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苦涩的故事,但小说的结尾却说“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结尾句蕴含的意思是: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不仅饱含着“过去的妈妈”的母爱,也包含学校老师、同学,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它告诉我们,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四)感悟创作,拓展思维(在笔墨中倾诉爱)背景音乐:钢琴曲《秋天的思念》
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动人的一瞬”,用手中的笔倾诉一份让你感动的爱,传递你的深情。(要求:100—150字)
(五)课堂总结(教师寄语)
爱就是那一架架高耸的电线,让我们接受并传递那快乐的电波,把爱谱写成一支支动人的歌谣,让我们吟唱并回味那永远的旋律:珍惜爱、感受爱、储藏爱!
(六)作业布置
1、完成学习指导第12课;
2、请你调查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
第五篇:甜甜的泥土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立意新奇,结尾惊奇。
2、能力目标:妙用对比手法。
3、情感目标:母子深情。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母爱亲情。
2、教学难点:小小说的写法特点——妙用对比的手法。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活动交流为主,辅以适当小结。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7-2-28)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小说的常识。
故事情节的结构:情节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根据故事情节结构的一般特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并作简要概述。第一部分(1—5):序幕,交代矛盾和冲突发生前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等。第二部分(6—18):开端,通过对“她”的行动和语言描写,表现她内心的震撼和悲痛。——送糖。
第三部分(19):发展,写王小亮得到奶糖后的欢乐情景。——尝糖。第四部分(20—21):高潮,写王小亮在家里受后妈虐待的情况。——埋糖。第五部分(22—24):结局,也是矛盾冲突的结果。写王小亮感受到了至爱真情。——挖糖、融糖。
4、合作探究
(1)小说中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她”是一位离异的母亲,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充满深深的爱意。
从对人物形象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得出来。如:“亮!我的小亮!”“今天,刚过,八个生日。”——语言描写;“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无力的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动作描写;“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神态描写。
(2)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
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人,虽貌似冷漠,但却有着同情心。这个人物不可或缺,因为他承启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描写文中其他人物——老师、同学的作用。小亮虽然失去了应有的家庭的温暖,但社会、学校并没有抛弃他,而是给了他莫大的关爱,这样小说结尾写王小亮感受到至爱亲情也才合理。
(4)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提示:特别注意开头与结尾雪、糖融化的深刻内涵。)
开头一句“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通过景物描写交代了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残雪”为下文写把奶糖埋在雪中伏笔。时令是立春,气候“还是很冷”。
因为“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枢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这是一个诗化的结尾,意蕴丰富的结尾,给人无穷的联想的结尾。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5)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作用?
小说还妙用对比手法。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放学前后的对比;前后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学校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王小亮“过去妈妈”的慈爱,“现在妈妈”的冷酷,王小亮的坚强、机智和可爱,传达室老头的通情达理,都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5、总结全文
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还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布置作业
探究·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