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与医生间的交流

时间:2019-05-15 07: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病人与医生间的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病人与医生间的交流》。

第一篇:病人与医生间的交流

老糊涂神病了,病得不轻,甚至有可能上吊,需要拯救。这是丽人屯长在屯办一号文“救命啊!”里面说的。说是为了实现快乐糊涂屯实现目标五万次阅读量而急病的。

要说糊涂屯的兄弟姐妹们可是真给力,这事说出去也就一天的时间,忽忽悠悠的,屯里就来了700多人次。愣是把糊涂屯的访问人次忽悠过劲了。五万次任务一天完,这可是大大出乎预料的。

铁老兵瞪着贼溜圆的两只大眼睛,一直在那盯着屯子,可愣是没看清第五万个访问者是谁?!愣是没盯住。最后,用一种推理概率论计算的方式,弄出三个人。说可能是、大概齐、差不多,不少人还是不服气的。不过,这种稀里糊涂负责的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

可还总比那个翘着屁股,幺哪瞎晃荡的丽人屯长负责。也不知道那时候她去哪啦,不是跑牛家寨给孩子喂奶去了吧?

要说,最负责的当属糊涂屯里的名人莫愁。不管能不能到五万,先给病人治病要紧。她,与老神有过几次对话,与老神还是相当有感情的,与日俱增的。没有老神,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网恋名人哟。

她,一听说老糊涂神要生病,甚至要出人命,赶紧就跑进屯来了。不过,大家伙都知道莫愁眼神不太好,说是因为当年学习太用功累的。也是啊,怪不得莫愁那么地有才呢。她也不是怎么看的,愣是看出老糊涂神可能不是要自杀,而是有“前列腺炎”。

难道老糊涂神也成了像前任屯长关东倔驴那样,“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就是前列腺发炎”?

莫愁这么地一走眼,成就了如下的“医生与病人的对话”。似乎有点不堪入目。嘱咐那些容易把“老不正经”或“不是人”的话挂在嘴边的,最好还是把眼睛蒙起来。因为,你看了,不是医生的错,也不是病人的错,而是你的好奇心出的错。

言归正传,医生与病人的对话开始。病人当然是老神,医生就是莫愁。是这么扯的:

莫愁:

哈哈哈,本人学过医,专治前列腺,不要怕!怎么样,可否让莫愁试试,咱先弄个尿路通畅再说,别为了别人快乐把自己搭上了!哈哈

老神:听说老狼最近没尿啦,连自己的空间都不打理了!是吗? 莫愁:老狼一切正常呢!我觉得他比以前活得更滋润了!

老神:憋尿的情况,治好了?

莫愁:他有特异功能,不治自愈,不和你一样,还得需要人工疏导,哈哈!关心好自己吧!自己还没提上裤子,骂光腚做什么啊!老神:你没给我提上裤子,老狼还光着腚?怎么男人一见到你,全都这德行啦!

莫愁:哈哈,你和他攀比什么啊!他的情商不到两岁半,典型的一个白痴傻子,每次他给我打电话,我都

习惯地称呼他小白,他都快乐的答应,他光腚属于正常,你可不一样啊!

你知多见广,智慧超群,美女们都把你当成月亮,你现在可是众星捧月啊,风光无限呢!至于那裤

子你想让谁提谁都会给你提上的,我只负责治疗你的前列腺,提裤子的活儿俺不干!让美女们干得

了!

老神:这老狼真够小白的,光着腚打电话!

莫愁:德行吧你,你可不能断章取义哦,至于光腚没光腚我没看见,都是从你嘴里臆断的。我觉得他

光着腚也属正常,就他那白痴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一个脑残作出超人的举动很正常。老糊涂神兄你

可不能天天光腚哦,糊涂屯里的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事情还等着你打理呢!

老神:我以为你们是视频电话呢。网恋不视频,全凭嘴一张?

莫愁:我们很少视频,不是视频电话,是用手机接听的,哈哈,你还笑,知道什么啊!哈哈,今天早晨我们

的话语够骚的了,咱别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影响了你一世英明,莫愁概不负责!莫愁区区一小女

子,不在乎别人说俺什么,你可是个有身份的男子汉哦!看着办吧!

老神:光腚,不提裤子,都是你说的!不影响我什么形象!

再说你是医生,治病需要嘛。只是不知道那位老狼那么有才,咋与你网恋后成了白痴?我很好奇。

莫愁:哈哈,光腚一词是我说的,一开始我只是个比喻,是被你一步步的忽悠进去的。

至于老狼成白痴,那说明他本身就是白痴级别,与网恋无关。你也曾经网恋过N次,你怎么没变成白

痴呢?难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只能说明狼本性就傻,你教教他如何变聪

明!莫愁哪有那个功能啊,能让一个聪明男人变傻,你别变着法子夸奖我了!

老神:闹了半天是比喻啊!天热,我还真没穿啥,以为你有千里眼,真看到啥了呢。如果你会远程诊断和

治疗,我琢磨着,也就不提裤子啦!

莫愁:哈哈,你可别说莫愁还真的就具备远程诊断和治疗的功能呢!本人学过周易,稍懂阴阳八卦,天干地

支,看看手相,好那就别提裤子了,就在糊涂屯里等着,莫愁上单位报上到就去你那里治疗,一言为

定,不许反悔哦!瞒了爹娘瞒不了大夫,也别害羞!哈哈,哥们保重吧。

老神:不会远程治疗白痴吗?周易治疗白痴听说也行的。

莫愁:俺不想治疗,我喜欢白痴,如果他变聪明了,就失去了固有的他,变味了,没意义了,还是原滋原味的好!

老神:前列腺炎也是原汁原味的,非得治疗吗?

莫愁:哈哈哈,难道你是先天带来的吗?不准吧!怎么以前没听说呢?你一直被前列腺折磨着吗?

唉!够难为你的了,哈哈,早告诉莫愁啊!莫愁也好对你产生同情心,少和你开玩笑啊!自从莫愁

被你推倒风口浪尖以后,俺也就豁出去了,一反常态,也失去了固有的矜持,成了一个疯疯傻傻的

女人了,多谢你的成全!不是你我哪有今天的峰巅啊!

老神:你真会知恩图报!闹了半天是我把你弄成疯疯癫癫的,也正好与白痴算是一对啦!

要不然,也不配套啊。

再一次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坏事能够变成好事。就这么着来回地转换着。

莫愁:恩,说的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主次方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果把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岂不美哉?我刚才去了你的空间,我们俩的谈话过于显眼,霸屏了吧!

咱到此为止吧!言多必失!

老神:名人不做暗事,我正考虑把这段对话发表呢!

这也算是病人与医生间的对话嘛。这年头,想成名,啥都得豁出去。

莫愁:哈哈,随你了,俺也没有反党舆论,也构不成政治犯罪。其实你早就名操一世了,至于俺,俺更不

怕,你敢豁出去,莫愁也敢,谁怕谁啊,头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我还盼望着呢!

老神:就是,那个白痴都敢按陈冠希的模样整容,咱怕啥啊!为了娱乐大众嘛,脚歪不怕鞋正!

就这么定啦。看不下去的,可以把眼睛用布蒙上。

莫愁:哈哈,我们之间只是朋友,本来就没什么,狼的好多朋友都问他,是不是莫愁被老糊涂神拐跑了,莫愁在此郑重声明,谁也拐不走莫愁,莫愁对狼永不变心!纵有弱水三千,俺只取一瓢饮!

一个女人岂可朝秦暮楚啊!

老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是白痴就更不能放过啦!

莫愁:是啊,咬定青山不放松,任而东南西北风!莫愁坦坦荡荡,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莫愁虽然

不是男儿身,自感胜过男子汉,男子汉具备的果敢豁达坚韧,莫愁一一具备!

老神:爷们,绝对是爷们!不像那个老狼,整天磨磨唧唧的,像个娘们似的!

莫愁:哈哈,俺不但具备爷们品行还具备侠士情怀呢!俺今天早晨受丽人姐姐委托,特意陪伴你的,听说你郁闷,我怕你想不开,毕竟我们朋友一场。再说了莫愁一直把你当成大哥,让你开心

是糊涂屯所有女人的事情!好了哥们,俺到上班时间了,得去点名了,你保重哦!

对了,你的人气快到50000的时候,你就把空间锁上,让莫愁当第50000个人,我想挣那笔大奖!

怎么样?

老神:公开、公平、公正,三个老公一个都不能少!

莫愁:哈哈,多多益善!莫愁完全支持!

以上由[包装盒http://www.xiexiebang.com/]站长原创,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

第二篇:“医生”老师与“病人”学生论文

“医生”老师与“病人”学生

————— 医治后进生的一点心得

摘要:本文阐释了后进生是在学习成绩、纪律、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并从老师、学生、家长、家庭环境等方面对后进生“后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又对其作出了相应的措施,再对措施的实施进行了说明。本文还体现出治疗后进生,先要让老师端正自己,分析原因后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用心疗养。

关键词:后进生 分析 治疗

“后进生”,原来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或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而现在的“后进生”又有不同的指向,主要指的是学习成绩在班级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对于后来的指向,不同层次的班级后进生的层次也不同。一个优秀班级里的后进生可能就是一个差班里的优秀生。我个人不认同第二种“后进生”的指向,它完全丧失了“后进生”的含义,是一种只顾学生成绩的看法。我认为,后进生应当属前者所说的在学习成绩、纪律、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

其实大部分的后进生都是容易分心的孩子。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易走神,容易忘记作业,和其他同学距离较远,从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他们受到的批评越多就越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一直处于这种恶性循环的环境中,于是他们就一直充当着后进生的“职务”。想要改变他们,就必须要切断这个恶性循环,要切断这个恶性循环,必须先摆正自己对后进生的观念,不要以“后进生”的眼光看后进生,还给后进生本来的尊严。

一、开膛破肚,寻找病因

不同的后进生都有自己“后进”的原因,我们不能用同一个策略对待不同的后进生。这就如医生治病,要先查出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再对症下药。盲目开药反而会使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可能使病人变的无可救药。而老师治的正是学生的心理病。想要了解“病因”,必须“开膛破肚”。

例一:我曾经就带过一个后进生,他生活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中,母亲整天忙着上班,根本没时间去顾他的学习。学生一回家没人管着,以至经常忘记写作业。在班级里,他的脾气也比较暴躁,经常和同学闹矛盾。为此我找过他

1母亲好几次,他母亲为此也哭过好几次。接触好几次后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我对以前批评他的事感到很后悔,甚至有些话还深深伤害过他。之后,我找了大量单亲家庭孩子心里问题的案例,对自己的这个学生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孩子之所以“后进”,是因为:

1、他的成绩得不到别人的关注,以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2、有根深蒂固的自尊问题,在任何事情上争强好胜,导致与同学的关系不融洽。

3、为了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用了不适当的方法,如上课爱插嘴,最后却使老师讨厌他。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恶性循环,使他一直脱不下这个“后进生”的头衔。

例二:还有一位后进生是民工子弟的孩子。这学生脾气暴躁,喜欢骂人,上课爱捣乱,经常与人打架,作业不做,字迹潦草,身上衣服又旧又脏„„是个从头到尾都不会让人喜欢的孩子。很多时候我都打算放弃他,而有些任课老师已经放弃了他。直至一次体育课上,有两个老师在打乒乓球,而他却在一旁积极的捡球,而且还捡的非常开心。我心中一动:这孩子可能还有希望,至少他还有让人不讨厌的时候。于是,我开始有动力对他进行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暗访,我对他作出如下的分析:

1、父母经常上夜班,他在家里无人管教。导致作业潦草,学习涣散。

2、父母对他有暴力倾向,经常动手打他。导致他在学校也有样学样,经常毫不讲理的动手打人。

3、几乎没得到过老师们的表扬,经常被老师当众批评或惩罚。对他的自尊心伤害很大,从而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不融洽。这种不融洽又使他经常犯错,父母知道后又是对他责打,越打越厌学,越厌学越犯错,使他也一直陷于这种恶性循环当中。

二、对症开方,配置良药

找到后进生“后进”的病因之后,就要开始开方配药了。很多专家或者老师已经研究出了很多治疗这类学生的“良方”。但这些良方不一定就适宜每一个这样的“患病者”。因此,我们要彻底摸清学生的脾气之后,参考前人的“良方”,按照自己“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适量更改。

在对后进生用药之前,我要着重推荐一个“药引”——不要把后进生看作是“后进生”。我把它叫作药引,当然就是治病的前提。后进生大多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自尊问题,他们的成绩低下,很少受到别人的肯定与表扬,再加上他们的不合群都在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我们要治疗他们,必须先尊重他们,还他们原有的尊严。如何还他们的尊严呢,我有以下几个处药引:

1、不当众批评或

惩罚,在课后私下与其交流,尽量不使其当众出丑,让他知道老师对他的面子是很在乎的。

2、犯错时,第一句话永远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和老师说说吗?给其自我辩解的机会,让他知道老师是公平的,不听片面之词,对他是有耐心的。

3、犯错后,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不要马上判死刑,让他知道老师对他是宽容的。

4、别人有机会做的,也照样给他机会,让他知道老师对他是没有偏心的。这“药引”说是开给学生,其实也是开给老师的。很多老师对后进生束手无策,经常把自己弄的闷闷不乐,甚至咬牙切齿。同样也让后进生觉得老师非常恐怖,让其更加远离老师。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只有老师先端正自己,后进生才敢去靠近你。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别把后进生看作是“后进生”。药引过后开始开处方。对于例一单亲家庭的后进生我开了如下的处方:

1、一个星期找他谈话一到二次,谈话内容包括其学习、生活等,让他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切记谈话时间不易过长,而且要有话可谈。我们不妨先来看马克吐温的一个故事。年轻时的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教堂去听牧师的演讲,牧师关于捐款的演讲很有鼓动性,马克·吐温十分激动,暗暗对自己说,我一定多捐一点钱。但过了好长一会儿,牧师还在不厌其烦地啰嗦,马克·吐温不耐烦了,他决定少捐一点。又过了一会儿,牧师依然滔滔不绝,这时马克·吐温生气了,“我一个子也不给!”牧师冗长的演说终于结束了,马克·吐温走过捐钱的桌子旁,他不仅没有捐钱,而且从盘子里偷偷拿了2元钱,以表示他的不满和愤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谈话要有所准备,要精,要短。

2、在作业与考试方面不要一味地责怪,要有耐心地教,即使不能马上弄懂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还没有放弃,也让他对自己树立信心。

3、把一些为班级做奉献或为班级争光的事情让他做,并及时进行宣传和表扬,让他肯定自己的能力,也让别人肯定他的能力,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和班级是一体的,并不孤独。对例二“暴力家庭”的后进生也开了如下处方:

1、多与其家长联系,多报喜,少报忧,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改变观点。

2、与家长约定,在没有弄清楚缘由之前,不出手打孩子,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要做孩子的模范。

3、每次批评他要给他受批评的理由,让他正视自己的错误。

4、对他做的好事要给予肯定,并对其进行宣传和表扬,让他知道自己是“行”的。在这个学生身上我发现他挺喜欢与老师亲近的,只是不敢。所以我对他又多加一条:做老师的小助手,让他有

机会“从良”。

三、坚持观察,继续疗养

对后进生的帮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疗养”。短则一两个月能见初效,长则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很多老师因为短期见不到效果就心灰意冷,不知不觉地就失去了信心。主要还是忍受不了那长期的“烦恼”。这里我要推荐《金刚经》上一段话:“你工作很忙,但你享受那个忙,那个忙会忙得很有滋味;反之你工作很忙,但你讨厌那个忙。你知道吗?是你的那个讨厌、排斥、拒绝造成你的痛苦,而不是那个工作真的造成你的痛苦。所以你无路可逃,你什么都烦,你在家也烦,工作也烦,连走路都烦,吃饭都很烦;那死了就不会烦了吗?死了当然也一样烦,因为让你烦的是你的态度,而不是那个客体。”“烦”真正来自于自己的态度,只有端正了自己的态度,才有快乐的开始。其实帮助后进生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轻松的过程,因为他们会越来越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例子中的后进生在我的坚持下慢慢脱离“后进”,我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习惯,越来越轻松。

一个学期过去后,例一的后进生本门考试分数已经稳定60分左右,本门作业几乎每次上交,经常看到他参加学生们的群体活动而没出现状况。例二的后进生本门考试分数50——70不稳,作业几乎每次上交,但作业做得还是不好,参加了体育的田径。两个学期后,例一的后进生本门考试分数已稳定及格,偶尔能考到八十几分,作业几乎每次都有做,当上了科学小组长。例二的后进生本门考试分数60——80不稳,没出现过不及格,作业本里开始出现优和良,很少出现与人打架的事件,有错也能及时承认并甘心受罚。三个学期了,我几乎已经忘记了他们是后进生,两人考试分数每次都能高过平均分,作业本很少出现“良”以下。例二的后进生有时还能考到前五,而且特别听我的话。

四、“病人”出院,自我反思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是我比较成功的案例。从中我有所获得:后进生的“后进”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教师要从自身、孩子家人、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探索。每个后进生孩子都想学好,都想被人表扬,只是缺少了一个能够引领他们走正确道路的人。当然,作为一个引路人首先就是要摆正自己,让孩子敢跟着你走,也愿意跟着你走。就像我上面说的:不把后进生看作是“后进生”。然后要看孩子穿的是什么鞋,他适合走什么样的路。我们要彻底分析孩子“后进”的原因,尽量不走曲路。最后就是教师的耐心引领,选好了路,我们就要牵着孩子的手慢慢地走。这路是不能一下子就看到终点的,可能长也可能短。我们不能急,也不能埋怨孩子走得慢,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你要想“再牵着孩子走一会,他就会自己走了”。

带领后进生是一个心灵的探索,也是一个耐心的考验。只有我们享受这个探索,才有动力接受考验。我总是提醒自己:不是事情使你烦恼,而是你烦恼这件事。让我们摆正心态,爱上后进生,给后进生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 Jeffrey Bernstein 著.十天搞定分心的孩子【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朱国中 著.老师你能少点唠叨吗?.班主任之友.2009年第九期

第三篇:“二十四孝”中的病人、家庭与医生

“二十四孝”中的病人、家庭与医生

【本文以元人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等“二十四孝”文献中的涉医内容为对象,运用医学社会学概念框架,探讨其中病人、家庭和医生共同卷入的患病相关行为特征以及对中国人就医行为和医疗模式的影响。分析表明,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西方概念框架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传统患病相关行为可能并不完全适用。相反,种种在上述框架下被视为典型“问题行为”的做法,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正当而且合适的,反映出中国传统就医模式和医疗观念的强大影响。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在传统中国社会并不存在。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认为病人应“自我负责”的想法在传统上似乎并无普遍认知基础。这种以病痛为前提发展的依赖性亲密关系是高度躯体化取向的。这一取向下的“病人—家庭”一体化倾向是中国人传统就医行为的突出特点。】

涉医内容在“二十四孝”故事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各系统内容而异,大致在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当父母身份与病人身份重叠,后者如何影响前者及子女的行为,这一点尚未引起研究者充分注意。本文从以下角度探索:这些故事在用“反常”与“超常”之间的张力凸显子女德行的同时,是否也无意揭示了某些隐藏的病痛密码——关于病人和对待病人的做法,什么样的期待才是对中国人而言“正常”的?这种期待怎样定义与病人(及与病人互动的其他人)身份相适应的规范和价值观念?道德的力量在中国病人及家庭的行为上如何起作用?

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卧冰求鲤

一、历史和版本

“孝”是儒家的核心范畴。在儒家对孝的讨论中,有一种情况受到特别重视,即在父母患病时,子女的何种反应符合“孝”的要求。早期儒家对“孝”的最广为人知的论述之一,是围绕在父母患病这个特定情境下子女被期望展示的表现的描述性定义。在《论语》围绕“孝”的一次问答里,孔子把“孝”定义为“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历史上对这一句的理解不同,主要是对句中的“其”是指父母还是指子女存在意见分歧,但“疾”作为一个典范情境是确切无疑的。本文采用比较通行的一种解释,即(子女)因父母的病痛而“忧”。《孝经》对什么是“孝”给出了一个更周详的定义,延续了《论语》的描述性定义,并把典范情境的数量扩充到了五个。《孝经·纪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从《论语》到《孝经》,随着儒家理论系统的精细化,(父母)病痛作为典范情境的地位,似乎从唯一被“稀释”到了五个情境之一。“居”、“养”、“病”、“丧”、“祭”五种情境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亲子关系存续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汉代起出现的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代表的大量孝行故事,内容大致不超出它们的范围。

父母患病时子女被期望做出的反应,《论语》和《孝经》简洁地概括为一个“忧”字;在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代表的孝行故事中发展为繁多的表现形式。从目前传世文献和考古证据所见,“二十四孝”提法首见于唐(敦煌写本《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Stein No.7),题材大致定型不迟于宋元,在流传过程中,在各历史时期的中国及周边(日本和高丽)地区演变出多种系统,每个系统又衍生出众多版本。本文讨论的“二十四孝”题材相关资料包括:元代郭居敬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以下简称“郭居敬

②本”);《二十四孝日记故事》(以下简称“《日记故事》①本”);元末高丽人权溥、权准父子编撰的《孝行录》(以下简称“高丽本《孝行录》”);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的《敦煌变文集》卷八《孝子传》(以下简称“敦煌本《孝子传》”);其他公开发表的墓葬考古报告等。

以上前三种为历史上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流传较广的三个“二十四孝”文本系统。其中,高丽本《孝行录》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泛流传,据中、韩学者考证很可能转录自北宋金元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二十四孝”版本③;郭居敬本流行于明代;《日记故事》本自明代末期至近代广泛流传。三个系统内部各衍生版本细微文字差别和系统间的完全演化关系,不

④在本文讨论范围。

本文对以上三个“二十四孝”系统涉及医学的内容进行探讨,包括三个系统中共有的“鹿乳奉亲”、“哭竹生笋”、“尝粪忧心”(下文除特别说明者外,故事题名和引文均采用《日记故事》本),郭居敬本的“亲尝汤药”以及高丽本《孝行录》的“义妇割股”等。

二、选择性呈现

在进入讨论前,有必要先对研究对象的信度(reliability)给出说明。既然“二十四孝”并非信史,那么,“二十四孝”中的种种患病相关行为(illness-related behavior),在多大程度上是中国病人、家庭及医生通常做法的反映?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一切质性研究必须为本身提供的辩护,同时也多多少少是一个“先有鸡还是蛋”式的问题——是说“二十四孝”是古代中国人文化信仰下的一个产物,还是像“二十四孝”这样的大众教谕故事型塑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根据我们对“二十四孝”涉医文献的医学史和社会史背景的了解,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在前工业社会时期,绝大多数中国人缺乏良好教育和获得系统的正统医学知识的途径,他们的患病相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常民知识(lay knowledge)的型塑,而夹带在像“二十四孝”这样高度流行的大众故事里的与医疗有关的信息,正是后者的一个重要来源。

如果说《论语》《孝经》的训教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人数比例很低的知识阶层,直接影响范围相对有限的话,那么以“二十四孝”为代表的孝行故事,则是中国儒家学者—官员教化民众的常用手段。考虑到受众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这些故事在形式上尽量直观(常采取图像—文字结合形式),内容也尽量浅显,往往简化和夸张。由于这类故事毫不掩饰地服务于特定目的,它们的内容自然不能被当成信史——尽管可能有某些事实依据或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因此贫乏到丧失思想史价值。“二十四孝”涉医情节本身是否“合情”“合理”,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类主题先行式材料的题材偏好和选择性呈现,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这类材料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那些有意无意地被突出显示,甚至被人为夸大虚构的部分,也从那些被弱化处理乃至于掩盖的部分,探寻通往深植中国人精神世界内部的无声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线索。“二十四孝”故事呈现给读者的这些病痛故事(sickness narratives),可以被看成中国病人、家庭(主要即子女)和医生共同卷入的“理想型”(ideal type)的患病相关行为。

三、情境和主角

“二十四孝”涉医内容的具体成分,包括患病相关行为的发生情境、行为主体、内容及后果,与现代相比都存在引人注目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基础既是现象学的,同时也与我们用以处理它们的分析模型密切有关。

在“二十四孝”故事产生和流传的中国社会,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发生在家庭这个小群体的情境中,而不是专业化和制度化情境下的事件。这个社会史事实决定了我们在“二十四孝”涉医内容中见到的行为主体,主要不是医生和病人,而是病人及家庭成员。因此,病人与家庭的关系(确切地说,与承担照顾病人工作的子女及子女配偶的关系),而非医患关系,才是这些中国病痛故事的主线。

这个历史传统决定了“二十四孝”故事的涉医内容很少涉及医生角色。个别医生角色的行为和作用也和我们熟知的现代医生角色大相径庭。现代医生在治疗活动中的支配地位和职业声望,本身以医学的专业化为制度性前提。后者实际上是相当晚近的工业社会产物。前工业社会中医生的权威受到包括医学水平、宗教信仰、大众医疗观念和民间疗法的竞争等多个因素的挑战。相反,病人及家庭往往拥有比现代患者大⑤得多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可表现为依照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标准可能会被认为医患角色边界不清的情况。也正是在这些现代概念框架不再适用,因而要求我们直接面对“事实本身”的地方,文化和社会建构的作用才凸显出来。

典型例子是“尝粪忧心”。这是一个细节丰满的故事,本节我们先注意这个故事的一个情节,即孝子在医生的提示下品尝患病父亲的粪便,借以判断病人的预后。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这个在现代读者看来不可思议的情节是中国传统就医模式的反映。故事中,医生在告知病人之子判断预后的手段的同时,也无言地把实施的责任放在了患者及家庭一方。以现代职业医生标准衡量,这是在推卸责任,不过,标签化的解读忽略了这个手段的前现代技术属性,正是这种属性使故事刻画的道德模范形象得以成立。“尝粪”作为一种诊断手段从未被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医学认可,但在非医学文献中确有记载,有可能反映某种民间医学观念的影响,一个辅助证据是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所载勾践尝吴王粪便以判断其病情的故事。有的“二十四孝”版本的确把该故事主人公与勾践相提并论。

四、子女作为治疗者

⑥子女作为治疗者深切卷入父母病程并扮演极为积极的角色,这是“二十四孝”涉医内容出现的第一种行为类型。例子是“义妇割股”。

“义妇割股”故事的原型是唐代起出现的另一种典范孝行——“割股疗亲”。这种激烈的孝行,可能是因伦理争议(另文讨论),未被纳入中国本土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系统,但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和广大地域都有官方和半官方记录。“义妇割股”见录于高丽本《孝行传》“二十四孝”内,也即宋金元时期中国北方墓葬孝子图常见的“王武子妻”故事。《孝行传》“义妇割股”故事全文如下:

王武子,河阳人也。官游未归,其妻至孝,姑病危,妇遂默祷割股,与姑食之,其病立痊。国家知之,遂与母妻封爵。

敦煌本《孝子传》提供了该故事的一个更详细版本:

武母久患劳瘦,人谓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通瘥,指痊愈——引者注)。”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妇闻言,遂自割眼(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

两个版本细节有差异,但都属于医学社会学家艾略特·弗雷德森(Eliot Freidson)描述的依赖“外行咨询体系(lay referral system)”应对疾病症状的情况:病人的社会网络不仅是照顾者,也帮助他解释症状并推荐治疗方法。⑦这在高丽本《孝行传》中表现为一种极端形式:故事根本没有医生角色或寻求医疗服务的情节。“治疗”从决策到实施都由患者之子的配偶自行完成。敦煌本《孝子传》为“人肉疗法”提供了一个出处,但属于道听途说,不是正规医疗信息来源。

由全无医学训练的普通人发起并实施的激进“治疗”,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读者看来可能愚昧而疯狂。不过,一个经常为人忽略的医学史事实是,在科学医学(scientific medicine)兴起并成为现代社会主流医学⑧之前和之后,民间疗法在普通人中,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低、难以获取正规医疗服务的底层阶级都绝不罕见。这类治疗往往依据正统医学不认可的,或处于边缘地带的观念和手段。“义妇割股”正是一例。前现代时期中国社会的正统医学,即今天所说的中医,确有悠久的“人药”(采用某些人体组织、器官、分泌物或排泄物入药)传统,但从人类活体上获取肌肉组织用于治疗目的,在中医文献里通常被视为不适当的。例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这种做法提出过激烈批评。对于前现代时期的许多中国病人及家庭来说,职业医生的缺场,或优质医疗资源的难以获得,原本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普遍现实,它使病人在应对疾病症状时不得不严重依赖家庭,而不论后者有无能力。这些故事里的病痛被定义为家庭事务而从来不是病人自我负责的个人事务;对疾病症状的应对则被期待为一系列混合了情绪反应和道德意识的复杂社会表现(social performance),而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表现(technical performance)。对“义妇割股”式行为的大力赞扬,是试图把这种以病痛为前提的依赖关系提升到社会规范和价值层面。质疑“义妇割股”主人公为什么不去看医生,或简单归因为前现代的疯狂愚昧,可能都误判了这些中国病痛故事的重点。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义妇割股”故事中,吃子辈的肉,不是病人的主动要求,而是子辈的主动选择,病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的。这个情节安排可能出于更普遍的伦理考虑,避免过多触及食人禁忌,也维护了父母形象。

五、子女作为照料者

“二十四孝”涉医内容中的第二种行为类型,是作为照料者的子女试图无条件地满足患病父母的特定要求,不论满足这种要求多么困难不现实。例子是“鹿乳奉亲”和“哭竹生笋”。

“鹿乳奉亲”故事源于印度,佛经多有记载。在把印度原型吸纳进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系统的过

⑨程中,情节和人物设定都经过本土化改造,不但主角变为中国人,事迹也由原版平淡无奇的日常奉养,即为父母“担瓶取水”(参见敦煌本《孝子传》,原文残缺,引文据程毅中考订补全),演变为对患病父母的奇特要求的无条件迁就:当年老目盲的父母“思食鹿乳”时,主人公“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如果我们尝试运用医学社会学分析框架看待这个故事,那么,它非但没有多少美德的成分,而且表现出强烈的病态特征。如果这对父母的怪要求能勉强被说成是病人的任性的话,那么这位儿子的一味顺应可以说是不可理喻。医学社会学用以解释病人行为的基本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病人角色”理论视病痛(illness)为一种反功能(dysfunctional)的“越轨”(deviance),认为一个人患病时,病人角色(the sick role)至少暂时和部分地把病人从常规社会责任中免除;病人有义务追求痊愈;社会为了约束借病逃避责任的情况,也会对病人施加种种社会控制,医生对疾病的认定和干预是这种社会控制的一部分。然而,在“鹿乳奉亲”故事中,我们没有发现病人的行为受到任何形式的外部限制。相反,病人从患病中“继发性获益”(secondary gain)——从正常责任中豁免并获得某些特权11——却成为故事的核心。病人家庭(在该故事中即病人之子)对病人予取予求,无异于对这种“讹诈”行为的纵容,却被叙事者视为美德。

以上桥段在“哭竹生笋”故事中重现:“病笃”母亲的要求太怪诞(“冬日思笋煮羹食”),以致儿子悲哀地意识到无法实现(“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

现代西方概念框架下病人及照料者的“问题行为”,在中国却以道德教谕故事为载体被大事宣扬。比照“二十四孝”里另一个相对“正常”的故事“涌泉跃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这些故事里,为了避免父母的异常行为对他们的家庭权威的损害,病痛是把父母的异常行为合理化(legitimating)的一个必要条件。“涌泉跃鲤”(即高丽本《孝行录》的“姜诗泉鲤”)故事也是一个家庭的子辈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要求。所不同者,故事中的母亲并无疾病;相应地,她的要求尽管挑剔(“好饮长江水”、“嗜鱼脍”),并未古怪到前两个故事那样通过常规途径无法满足的程度。

⑩上述推测又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它们分别针对合理化的两个方面,即病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外部评价:第一,是否在一种强调病人与照料者(即家庭)的依赖关系而不是病人自我负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病人易于发展对照料者(在这些故事中即子女)的过度依赖?第二,病人谋取继发性获益的行为,在这一环境中是否被认为是正当而且合适的?

六、可欲的越轨

回答第一个问题,需要首先确定病痛的含义:在这些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病痛故事中,病痛如何界定?它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我们今天对病痛的理解有多少不同?鉴于以下两种情况,我们认为,这些故事中的病痛定义导致在上述依赖关系中缺少对病人行为的必要限制,从而使病人易于发展对照料者(子女)的过度依赖并利用病痛操纵后者。

第一,医生的缺场导致无法避免诈病的情况。从功能主义角度看,医生的缺场,除了在治疗方面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也导致了危险:既然无人能够从技术角度认定疾病的存在或痊愈,一个人的患病与否,就成了一个高度个人化的主观判断。不难想象下列可能性:一个人没有疾病症状却声称自己患了病,他/她可以利用这个伪装的病人身份从家庭和外部世界获益,而且——只要他/她愿意——无限期地保持这个身份,甚至扮演永远的病人,正如父母身份是永久性的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子女)要么面对道德压力,要么被迫接受这种病态依赖关系,社会也对这种诈病行为无能为力。

第二,病痛的躯体化(somatization)定义导致无法处理“父母因精神疾病导致行为异常”的情况。

这种情况更隐蔽而尤其值得注意。“二十四孝”涉医内容里的这些父母究竟患的是什么病?故事给出的正面信息很不充分。有两个故事明确提到父母所患属于躯体疾病:“俱患双眼”(“鹿乳奉亲”)和“劳(通痨,即肺结核——引者注)瘦”(敦煌本《孝子传》“义妇割股”)。其他故事都以“病笃”、“常病”等一笔带过。“尝粪忧心”故事原始文献明确记录的躯体疾病诊断(泻痢,见《梁书·孝行传·庾黔娄》),也在故事被纳入“二十四孝”后简略掉了。在这种情况下,从反面定义或许是更可行的选择。“二十四孝”中一个看似与病痛无关的故事——“卧冰求鲤”提供了重要线索。

“卧冰求鲤”故事没有提到这位母亲患病,我们推定她的行为和心智未受躯体疾病的消极影响。但她的要求(“天寒冰冻”时“欲食生鱼”)竟也古怪到了需要奇迹的地步。她的种种做法涉嫌虐待,以现代精神病学标准衡量有理由怀疑是某种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的表现。然而,精神性症状在中国

12传统社会历来被否认和压制,这可能是叙事者没有采用精神疾病借口为她的行为文饰的原因。叙事者采用了另一个解释异常行为的策略:赋予她一种被污名化了的特殊社会身份——继母。

恶毒的继母是中国民间叙事常见的一种人物角色,她们被描述为道德低下因而易于表现越轨行为,正像公众通常不期待精神病患者表现理性一样。在最好的情况下,对“道德病人”的期待,是像“芦衣顺母”故事的继母那样,在良善继子感召下幡然悔悟,实现道德“痊愈”。借助“继母”标签,叙事者把“卧冰求鲤”故事母亲的异常行为归因为人品污点即“不慈”,以“道德病人”代替了一般意义的“病人”角色,完成了合理化。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对中国式病痛的定义稍作讨论。既然像“卧冰求鲤”故事提示的那样,不伴随躯体症状的异常行为,易于被归因为当事人的道德问题,而不是精神病学问题,那么只有精神—躯体症状联合出现或后者单独出现的时候,它们才会被纳入病痛的范畴。除了单纯的躯体疾病,这些故事里的病痛也可能包括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症状以及伴随躯体症状的精神疾病,它们都以躯体化的方式呈现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不能排除下列可能:在“二十四孝”这些多病多痛的父母中至少有一部分,其异常行为是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由此我们发现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情况:随着“二十四孝”作为道德教谕题材的广泛流行,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糟糕的患病行为样板:在这些故事里,病痛主要被表现为具有某种积极的社会功能,成为“父母病人”们——不论有意(诈病)或无意(精神疾病)——在家庭内讨价还价(bargain)、获取特权的手段。叙事者在对子女不计代价地满足他们要求的行为大加赞美的同时,也隐含地认可了这种积极功能。这暗示受众,至少对于那些为人父母者来说,利用病人角色是被允许的,而且这种利用不受任何限制。他们不但能借病痛的名义免受那些对正常父母角色的期望的约束,而且能借病痛的名义任意发展对子女的依赖。对这种“病人”来说,生理障碍在生物学意义上仍然是不可欲(undesirable)的,但与“病人角色”理论的预设相反,病痛并不是一种有义务努力摆脱的反功能状态,而更像是一种可欲(desirable)的“越轨”。

七、躯体化与一体化 而上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以上各故事中,子女对患病父母的要求,包括疑似谋取继发性获益的要求,不但毫无异议,而且无限迁就。给这种做法贴上“愚孝”标签或许是“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然反应。不过,值得继续追问的是,当事人在选择这样做的时候,遵从什么样的行为逻辑?如果说病人谋取继发性获益的行为,被当事人认为是正当而且合适的,那么这种正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也就是说,“愚孝”如何可能?

上面提到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病人的欲求惊人一致地指向某种难以获得的食物。从以“涌泉跃鲤”、“卧冰求鲤”故事为代表的日常奉养情境,到以“鹿乳奉亲”、“哭竹生笋”为代表的病痛情境,身/心愈不完全,食欲愈排他、古怪。这种倾向在“义妇割股”故事发展到极端:病人吃掉了她的子辈——同时也是照料者兼治疗者,确切地说,被加工成食物形式(“羹”)、据信有某种药用价值的、后者的部分躯体。

不过,我们并不是要以一种笨重迂回的方式再次抵达鲁迅在20世纪初借一个精神病患者之口表达的老结论——旧道德“吃人”(《狂人日记》)。我们的重点毋宁在于贯穿“吃”与“被吃”的一体化迷思。这种迷思以躯体化为实现途径,而“吃”是躯体化的集中和突出代表。在这些故事中,“吃”被当作病人身份的标识,成为他/她索求关切、宣示权力的唯一管道。极端形式是病人“吃”掉照料者。而照料者通过满足病人的“吃”表达关切和顺服,为此主动进行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照料者自视为供病人使用的、满足其特定需要的工具。极端形式是奉献自己的躯体给病人“吃”下,在事实上和象征上都使自己成为病人的一部分。双方通过“吃—被吃”最终被表现为一体的。

病人子女的主动性,在另外两个“二十四孝”涉医故事——“亲尝汤药”和“尝粪忧心”里格外突出。两个故事的病人都处于被动的无欲无求状态,其存在几乎为病人之子的积极“有为”掩盖。这种情节安排进一步凸显了病人之子行为模式的躯体化取向。

郭居敬本的“亲尝汤药”故事表面上相当平淡,除了以俗套的夸张修辞强调父母患病时子女亲自承担照顾工作,并无出奇之处:“母常病,三年,(汉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但亮点在于“口亲尝(汤药)”。《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现代读者可能会理解为考察中药汤剂的温度或口感。这是一个现代医学观念影响导致的误解。从历史语境看,“口亲尝(汤药)”,更有可能是主人公在用以身试药的方式考察药效。

以身试药是中国本草学的传统做法。从上古“神农尝百草”传说到20世纪初“衷中参西派”名医张锡纯,在缺乏现代药理学知识和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反应探索药物效用,是中国医生和本草学家的传统工作方法之一。“亲尝汤药”故事中,病人之子亲自介入这项工作,再次反映出中国传统就医模式中相互关联的两个特点——医患角色边界的模糊性和病人家庭的深度参与。叙事者利用试药行为的固有风险与当事人在外部世界的尊贵身份(皇帝)间的张力,衬托当事人对母亲病痛的重视。

“尝粪忧心”故事利用另一种张力表现当事人的德行:“尝粪”以诊断的名义被赋予紧迫性,然而这种行为本身绝不令人愉快。患者之子甘愿亲自“尝粪”,不是医学(即使是按故事里这位所谓医生理解的“医学”)上必须,却在道德上——即做孝子——必要。

“亲尝汤药”和“尝粪忧心”故事的主角都是两种身份的混合——极度积极的照料者,兼具有奉献精神的医疗辅助人员。两种身份集于一身的关键在于当事人对病人的全然投入。这种投入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在情感或精力,而在于表现方式:“口亲尝(汤药)”和“尝粪”,都是个体的躯体或生理官能脱离本人,降为纯粹的工具,并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能够代表个体本身。而且这种客体化是当事人的自愿主动选择。有趣的是,其具体形式也是“尝”,即某种形式的“吃”。

“尝粪忧心”故事的后续情节是自我客体化的极致——在得知父亲预后不良后,病人之子“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愿以个体死亡换取父亲生命的延续。躯体(“身”)成为展示权力、亲密与美德的终极工具。“以身代父死”是一个很妙的表述。

八、结论

本文从医学社会学角度对中国人熟知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出现的病人、病人家庭(子女)及医生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西方概念框架,例如经典的“病人角色”理论,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传统患病相关行为,可能并不完全适用。相反,种种在上述框架下被视为典型“问题行为”的做法,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不仅被认为是正当合适的,而且被视为中国家庭代际亲密的一种理想表现。这反映出中国传统就医模式和某些本土观念的强大影响。具体地说,这些病痛故事传达了下列信息:

第一,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在传统中国社会并不存在。医生角色不是这些故事的重点。可以说,在这些以家庭为情境的中国病痛故事中,医生的地位若有若无。医生面对的不是一个患病的个体,而是一个由病人主导的、内部成员行为互相影响的“病人—家庭”共同体。

第二,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认为病人应“自我负责”的想法在传统上似乎并无普遍认知基础。中国病人倾向于让家庭(在这些故事中即子女)对自己的病痛全面负责——包括照料和治疗——而不是自我负责;同时,他们也易于利用病痛赋予的额外机会,从这种深度依赖关系中谋取继发性获益并操纵后者。中国家庭(子女)似乎把病人的上述行为视为完全正常的。

第三,这种以病痛为前提发展的依赖性亲密关系是高度躯体化取向的。卷入其中的个体不是通过互动对自我概念进行扩展和美化,而是恰恰相反,双方都从成年人行为模式(如果有的话)合法退行,一方面是病人行为方式和自我概念的“儿童化”,以躯体化方式“患病”并追求继发性获益,另一方面是作为照料者和某种意义上的治疗者的家庭成员(子女)视自己的躯体为满足病人要求的工具,主动进行自我客体化。

本文在探讨“二十四孝”患病相关行为特征时,尝试把病人身份与父母身份分离处理。由于“二十四孝”题材的单一性,我们分析得出的中国人患病相关行为特征及其他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父母病人”以外的其他病人,这一点还有待后续工作的检验。然而,基于下列事实,我们确信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借助“二十四孝”这样的普及读物,历史上中国的儒家学者—官员鼓励“父母病人”发展对子女的依赖,并对高度躯体化取向的病人—家庭一体化赋予道德正当性,作为维系家庭这一社会单位稳定性的重要途径。随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更迭,本文所讨论的种种做法,已不再被中国官方和大多数民众视为典范。在2012年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半官方色彩的《新“24孝”行动标准》13中出现的,是反映现代健康观念和家庭伦理的“定期带父母做体检”、“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等条款。但是,中国人的患病行为、病人—家庭关系和就医习惯,不会像国家主导的卫生运动那样,短时间内在外力推动下完成剧烈转变。在医疗体制问题和老龄化趋势日渐显现的当代中国,“父母病人”的医疗需求,以及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对这种需求的应对处理,正在成为一个日渐庞大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为这一问题提供参考。【注释】 ①程毅中:《敦煌本“孝子传”与睒子故事》,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2期,第149—153页。

②[日]长泽规矩也(编):《和刻本类书集成》第3辑,《日记故事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③董新林:《北宋金元墓葬壁饰所见“二十四孝”故事与高丽〈孝行录〉》,载《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第141—152页;金文京:《高丽本〈孝行录〉与“二十四孝”》,载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 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287页。

④大泽显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论孝子形象的建立与发展》,载《明代研究通讯》(台北)总第5期(2002年),第11—33页。

⑤Roy Porter,Patients and Practitioners: Lay Perceptions of Medicine in Pre-Industrial Socie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3.⑥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载《新史学》(台北)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号),第45—96页。⑦Bernice A.Pescosolido,“Migration,Medical Care Preferences and the Lay Referral System: A Network Theory of Role Assimil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1,No.4(June,1986),p.523,doi:10.2307/2095585.⑧Deborah Lupton,Medicine as Culture: Illness,Disease and the Body,SAGE,2012,p.9,pp.88-92.⑨袁书会:《二十四孝中的异域人物——浅谈中印文化交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第136—139页。

⑩Alexander Segall,“The Sick Role Concept: Understanding Illness Behavio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Vol.17,No.2(June,1976),p.162.11David A.Fishbain,“Secondary Gain Concept: Definition Problems and Its Abuse in Medical Practice,” APS Journal,Vol.3,No.4(1994),pp.264-273.12A.Kleinman et al.,“Social Origins of Distress and Disease: Depression,Neurasthenia,and Pain in Modern China,”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4,No.5,pp.499-509.13《新“24孝”行动标准》,金羊网,http:///2012-08/26/content_1474113.htm,2014年3月22日访问。

第四篇:校际间交流讲话稿

校际间交流讲话稿

校际间交流讲话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红岩小学,举行石堡乡校际交流暨小学语文教研活动,首先向组织和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们以及红岩小学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本次活动的安排,我现将革新小学近年来的工作向各位作简单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革新小学在中心学校的领导下,全体教师团结奋进,务实进取。学校遵循“以学生为根本,以质量为中心”的目标,在学校教学质量、教师管理、常规管理、班级管理上狠下功夫。我们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天班,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件事,各项工作扎扎实实、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汇报。

一、狠抓师德工作,建设和谐团队

一所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努力做到八个字:敬业、好学、爱生、爱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安心本职工作、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和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另外,为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非常重视校务公开。只要是学校的重大事情,我们都严格按照民主管理的程序,公开讨论,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事务中来。正因为如此,教师们都把学校的事情当作自家的事情,可以说,我们学校的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

二、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近年来,我们一丝不苟抓常规,千方百计提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狠抓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做好备课、讲课、布置与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学校每月进行两次检查。

2、抓好课外辅导,重视培优和转差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差生较多、优生群体小”的现象,但是,我们教师坚持“只讲主观,不谈客观”的原则,努力做好作业设计批改,单元测试等常规工作外,每天利用午休、放学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一手抓差生转化,一手抓优生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三、抓班级管理,强化安全卫生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小的一级管理单位,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单位。我们以“纪律、安全、卫生教育”为抓手,强化班级管理。我们利用班会、专题教育课等课程,强化安全卫生教育和管理。贯彻实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由于德育工作抓得扎实有力,学风、班风、校风明显好转,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学习、守纪律、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真真正正成为班级小主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学校地处官石公路旁,交通安全是重中之重,我们教育学生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先停下,再左右看是否有车经过,如果有车,行队礼,等车通过后在通过公路。

四、抓活动开展,丰富校园文化

我校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上学期我们诵读《弟子规》节选,本学期开始读《三字经》节选。让学生们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意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也从传统文化经典中学习怎么做人,怎么学习。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学校是薄弱学校,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办学条件十分落后,与兄弟学校相比差距非常大。主要体现在教室不够,多媒体设施缺乏等方面。

2、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发展不是很平衡。这些也一定程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以后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1、抓好“教学、安全、卫生”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以班级为单位,着重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营造良好的互研互学氛围,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走专业成长道路,以研促教,以研兴校。驻足回首,有喜也有忧。展望明天,道路漫漫且修远,困难重重亦艰险。但我们坚信,有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帮助,有革新小学全体教师的团结奋进和勤恳踏实,革新小学明天一定会更好!谢谢大家!

校际间交流讲话稿2

尊敬的教育局、怀化跃进路小学、连山小学、的领导及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很荣幸请到了(怀化市鹤城区的名牌学校《跃进路小学》和我们县最优秀的学校《连山小学》)两所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来到我们若水小学举行20xx年三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同时也有幸邀请到了我们会同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向主任等领导在百忙之中亲临我校指导这次活动。此时此刻,我谨代表若水小学全体师生向莅临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首先我介绍一下教育局领导和和三校的'领导及老师)

我们若水小学是一所边远的农村小学,中心小学的下属有4个村小,一所中心幼儿园,全乡共有在籍学生665名,幼儿285名,教职员工55名,其中支教老师5人,(有幸与跃进路小学结盟)聘请老师10人。学校占地面积8671㎡,学校建筑面积为5374㎡。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图书室、仪器室(达省级标准)、试验室,同时还配有简单的音乐室、美术室、卫生室等,学校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是学生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

一年来,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师资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不断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全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也逐步显现,各项工作成绩取显著,到了上级领导、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一年来在兄弟学校连山小学的帮助和指引下,我校的教学质量涌进了全县教学质量的先进行列。在此衷心感谢连山小学的兄弟姐妹们的支持和帮助。

此次校际交流活动为我们三校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同时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相互交流的学习机会。我希望三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参加交流活动后对我校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真诚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真诚交流,使我们的学校常规管理更加规范,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更加成熟。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必将进一步增进三校之间的友谊;必将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必将进一步为我校各项工作推波助澜,再上新阶。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三校携手并肩,与时俱进,为推进我们的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最后再次感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和跃进路小学、连山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莅临指导,祝我们此次校际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第五篇:浅淡同志间的沟通与交流

浅淡同志间的沟通与交流

沟通与交流,即信息传递,是在人的世界乃至动物间的世界都普遍存在的。试想如果没有交流,每一个人(或动物)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社会不能发展,人类不能进步,更不会有当今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

沟通与交流,有亲人之间的,有朋友之间的,还有工作中同志之间的。这种信息的传递是相互的,是维系感情的纽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下就工作中的沟通与交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工作中的沟通与交流得充分还是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单位的工作作风。一个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队伍,领导层肯定重视并善于和下级及同志沟通与交流,善于营造一个同志间和睦相处,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一个蓬勃向上的环境中,彼此真诚的交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队伍团结进取做起工作事半功倍,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整个队伍蕴藏着强大的战斗力。每个人都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

反之,如果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交流,人人互相猜忌,时时处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拆台,三年说不上两句话,缺乏沟通,那么这支队伍就象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可言。队伍貌似平静,却是人心涣散,各怀心事,更谈不上有战斗力了。

由此可见,增进同志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是相当重要的。这种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表现在,沟通与交流能够开拓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1意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现阶段开展执法为民教育整顿活动的大前提下,对于我们公安民警而言,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利于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实践执法为民,更快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那么,沟通与交流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必须真诚。执法为民教育整顿活动以及内部管理教育整顿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队伍中、民警思想上存在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改变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工作中的“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等错误的做法。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民警自己找、自己查,也需要在集体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互相挑毛病,找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着实事求是,诚心诚意的态度,在公正客观的指出他人的错误、缺点、优点和成绩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讲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蜜腹剑,把交流当成是随意调侃的一件事情,把沟通或交流获得的信息进行过份夸大、捏造,四处散布,不尊重对方,甚至利用、伤害、打击对方。

其次,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选择什么样的时间和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进行沟通与交流,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不相同,这一点要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另外,交流不能防碍别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能在开大会的时侯,台上在发言,台下两三个人凑到一块交流一番。交流的双方,都应选择并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沟通和交流达到欲期的效

果。

第三,交流的内容,也很关键。应当明确交流与沟通就是为了增进感情,培养默契,互相提高。交流的话题不能漫无边际,应尽量围绕如何干好工作,在为民服务中都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等方面进行交谈,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另外,应通过交流增进同志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培养交流双方的信任和默契,形成思想一致,认识统一,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良好局面,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四,交流要能起到实际作用。沟通与交流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虚心向他人求教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或通过开诚不公的谈心,消除往日工作、生活中思想上形成的“疙瘩”,再或者通过了解基层民警的想法和生活状况,实现从忧待警,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否则只是单纯的为了沟通而交流,说一些大话、空话,不付诸行动或根本就不在乎、不重视别人的认识和感受,不仅会打击交流对方的积极性,使其对相互之间的交流产生抵触心理,而且也会使交流流于形势,对做好工作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

下载病人与医生间的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病人与医生间的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1 尊敬的XX医院党委,院领导:你们好!我是患XXX疾病并因此而遭受痛苦折磨的病人,以前我们对自己的病情虽然还不至于绝望,但是对于疾病的治疗都忧心憧憧。在不同......

    病人写给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写给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写给医生的感谢信1 尊敬的xx:至此迈向xx年的金色的秋天,我们是您们精心呵护的病人,送给您一个亲切的祝福,愿您们的医院在新的一年里蒸蒸日上,在医学科......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1 尊敬的市铁路医院党委:我女儿于xx年4月9日,待产入住贵院妇产科病房,入住后得到了妇产科吴主任、张护士长的热情接待,并及时地为我女儿......

    病人给医生写感谢信

    病人给医生写感谢信1 尊敬的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我是X年5月29日出院的患者,我丈夫于今年4月8日突发脑溢血被送至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抢救治疗,是马博士的精湛医术拯救......

    病人致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致医生的感谢信1 尊敬的金昌市职工人民医院周静医生:你好!我是一名眼疾患者,于xx年 月2日入院。 992年,在一次修理农具时不慎将一粒铁渣扎入眼中。由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经......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 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1 敬的孙国安教授及国安医院院领导:您们好!我是一名来自日本的脑瘫患儿的家属,我叫佐藤顺子。 我有一个3岁大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因为宫内......

    《当医生变成病人》(书评)

    《当医生变成病人》(书评) 扪心自问,你是一位好医师吗?也许大部份医师都会说,是的,我是个好医师,至少,我努力去扮演一位好医师的角色,我尽力善待病人,付出很多时间心力去照顾他们。 但......

    病人关系科交流发言

    病人关系科交流发言材料敬爱的院长,同事和病友们: 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我叫XXX,是骨科门诊护士负责人。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对病人关系科的一些个人看法。 在这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