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7课 漂浮的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2.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漱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料、水粉纸等。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汽油。【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
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
1.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2.尝试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方法的兴趣。注意: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分析肌理的自然属性:
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上了颜色万一画错了也很难修改了,今天我们要在水里画画,好处是哪里画错了,哪里不好看我们都可以修改,最后用纸把水面上的“画”吸附下来。
三、范作赏析
1.教师演示:在大玻璃水槽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思考,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油漆太粘稠,比重过大。2.教师示范油漆吸附法:
用稀释后的油漆倒入盛满清水的扁平容器中,用棒稍加搅动,用纸吸附在水面上,说明: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会造成不同肌理的吸附效果:
1.汽油稀释的量:加入汽油的量多,油漆滴入水面成散点状。加入的汽油量过少,油漆成凝结团状。
2.水所处的状态:水处于静态时滴入油漆。水处于动态时滴入油漆,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油漆滴入水面的距离。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即可制作出一幅肌理作品。
四、指导学生创作
运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肌理作品命名。
五、评价展示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由于吸附法制作肌理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初次尝试不太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多加鼓励与帮助。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六、课后拓展
品评学生的练习作品,根据颜色、纹理效果进行构思,设计出人物或动物的图案来。要合理利用画面纹理,有美感。【课后反思】
以简单有趣的方法创作出符合自己感受的作品,这是第三、第四学段特别需要掌握的。本课从漂亮神奇的石头纹理导入,在感受抽象美的同时,借助油水不溶的原理,给同学们带来一种创造抽象美效果的有趣方法。仅仅介绍一种方法无法满足本年龄段学生的创作欲望,所以本课的关键是教材右侧页的“技法点击”和“学习提示”,关键信息有:类似色、轻拌、轻轻掀起、晾干后。而学生作品配合学习要求选择了自己命题的抽象图案画和用它作肌理,剪出图形。
第二篇:岭南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三面画》教案
第7课三面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三面画构成的原理
② 学会运用切割与重复排列的方法制作一幅三面画。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中感受作者创造美的情感;
②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增强动手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条理性和耐性.培养对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的行为习惯。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三幅画面进行等份切割、依次排列的方法制作—幅三面画的技能技巧。
2、教学难点
如何将三幅画面分别哉戊长度,宽度相同的K条,按照:顶序黏合沟成——件可以动观赏的工艺品:
3、兴趣点: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三个不同的画画。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制作出一幅“三面画”作。
2.较高要求:
三幅画面的色调、内容搭配和谐统一,做工精致,或三幅画画的内容构成一个内容相关的故事,3.个性探究:
选出学生代表操作、展示优秀作品。
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分享、讨沦;
看一看: 欣赏课本中提供的三画面。你见过去变幻的画画吗?课本中的画面是如何变换的?
2.活动二:尝试、探索
①看一看、议一议:为什么要将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切割成大小一样、份数一样的长条形?
②说一说:观察图中的步骤图,想一想这些长条应按怎样的顺序黏合在一个画面上?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三幅画的排放顺序。
③想一想: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组合在一起后,给我们带出了哪些环保信息?
3.活动三:创作、表现。
做一做:尝试制作一幅有趣的三面画。
4.活动四:展示、评价。
①谁的三画画色彩搭配最美,做工最精致。
②谁的三面画能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第三篇:2016年六年级音乐上册第7课萤火虫教案
萤火虫
【教学目标】
1、在情景式的教学环境中,能正确地演奏打击乐器并自创节奏为乐曲伴奏;能自然、有感情的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2、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唱歌曲《萤火虫》,指导学生用天真、纯朴的情感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愉快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1、在音乐的伴奏下,能跟上音乐唱出歌词。
2、指导学生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教具准备】
“萤火虫”头饰、打击乐器、荧光棒、多媒体。【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萤火虫》。
2、综合表演。
3、拓展。【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随音乐飞进教室:
师:与小伙伴一起舞蹈,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摆出你们最漂亮的造型。
(二)快乐音乐园:
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快乐音乐园,想知道今天还有谁和我们一起去吗?请你猜一猜。
2、猜谜语:
师:夏夜里,谁提来,一盏一盏小灯笼;小灯笼,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不是灯也不是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3、揭示课题(媒体)。
4、节奏乐园:
(1)师:萤火虫把我们带到了节奏乐园,老师想请大家帮助我一起听,好吗?(媒体出示)(2)师:你能用打击乐器随着音乐演奏吗?(媒体出示)现在就请每一组同学拿好打击乐器一起拍一拍,敲一敲。
1(3)学生小组进行练习。
(4)师:同学们都练习得很认真,现在请每一组先来演示一遍。
5、歌唱乐园:
(1)师:萤火虫带着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草地上,和你的好伙伴找一个最舒服的地方坐下来,听,萤火虫唱歌了。(录音范唱)
师:你听到萤火虫唱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师:你们都很棒。
(2)出示歌词。(媒体出示)
(3)师:接下来老师为你们朗读一遍歌词。(4)师:轻声地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学唱。(5)师:你觉得你有哪些地方不会唱吗?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演唱。(6)师:让我们完整演唱一遍。
(7)师:现在请男孩子演唱,女孩子听一听,然后评一评男孩子唱得怎样。(交换)(8)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能更有表情地表现这首歌曲?(学生回答)。
6、小结:
无私的萤火虫又要到别的地方去帮助黑暗中的朋友了,就让我们也挥舞起手中的小小荧光棒跟着它一起轻轻地飞去吧!
第四篇:2016年六年级音乐上册第7课日出教案
日出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一些常见西洋乐器的名称及其分组,能辨别他们的音色。
2、能够记住《日出》的主题音乐。
3、在欣赏《日出》的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听后联想到的景色,让大家分享。教学重点: 听赏《日出》。教学难点:
同类乐器音色特点对比认识。教具准备:
VCD、录音机、磁带、幻灯片、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行音乐课礼仪。
二、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同学为了提高素质,学习掌握了一门乐器演奏技术。下面请同学上来为大家演奏。(直观性原则)A、小提琴 师: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 生:认识。
师:它们属于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 生:西洋乐器。
师:你还知道哪些乐器属于西洋管弦乐器? 生:……。
三、新课讲授:
1、初听全曲:
师:下面我们要听赏的这支曲子,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选自美国作曲家格罗非的《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题目是《日出》。请大家静静地听赏,细细地品味,充分体验音乐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情境,说出每种情景有特色的乐器。
师:描绘一下你从乐曲中感受到的情境,或体验到的情绪是什么?主要情景中的主要演奏乐
B、单簧管
C、小号
器有哪些? 生:……。
2、复听片段,主题音乐视唱。
出示幻灯片《日出》的主题音乐,老师伴奏,学生视唱主题音乐。
师:大家唱的真好,请记住这个主题,并想一想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
3、复听全曲。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日出》这一乐曲,我们体会到了日出时的美景,同学们有时间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一次真正的日出!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备课人: 张露备课时间:2013.8.31
第一课 远近的奥秘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没有车辆的时候,朝前望去,你们会发现公路路面、两边树木和电线杆呈现出什么规律?(回想)
发现公路越远越窄,路旁的树木、电线杆就越远越小,渐渐汇集到一点消失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透视现象。
二、解疑
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三、实物举例
1、粉笔盒
2、书本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观察身边的物品,画下来
2、画窗外的风景(注意突显远近)
五、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