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带给教师的八大变化
互联网带给教师的八大变化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业态,“互联网+教育”也在改变着传统教育形式。不少人都说互联网将为教育领域带来一次翻天覆的大变革。但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却为我们指出了,目前这些问题,是互联网解决不了的……
作为国内在线教育的“先行者”,北京四中在15年前即创办了北京四中网校并积极实施数字校园的建设及互联网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八大变化
变化一: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知识的4A状态。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有着如此高涨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热情,学习呈现出新的形式——人们越来越习惯移动式学习、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学习、目标明确精准的学习、非系统的学习、非线性的学习、碎片式的学习等学习方式。
变化二: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淡化了学习者和施教者之间的界限,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教育者和学习者从而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和学习型社会,教室成为学习型社会组织。因此,教学的方式必须发生变化。变化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材导学,从而形成基于个人兴趣和主动需求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变化四:网络使学习者获得来自不同背景的信息,学习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分析、整合,这是对于学生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
变化五:超文本阅读所体现的非线性学习方式和过程,更加符合人的思维特征,这是与书本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变化六:丰富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及快捷的检索方式有利于“专题探究式学习”,实现基于个人兴趣的“精准学习”,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快速成为“专家型人才”。
变化七:多维度的参与式、协作式、讨论式以及多学科综合探究式学习,将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与动力,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变化八:虚拟的学习与交往社区、无边界的多维交互使参与者共同构建新的网络社会文化,QQ、博客、微博、微信等为更多的人提供发展和表达的机会,世界变得更小、更平、更加多元、多极、权威被弱化,人类的智慧会更便捷、更全面的实现共享。
互联网时代,照本宣科的教师从来都是不受欢迎的教师
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而是带有教师个人特质与精神价值的知识。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师从来都是不受欢迎的教师。
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赢得学生的崇拜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喝幸福的源泉。
学校教育,这些事情互联网无法完成从目前来看,技术还无法产生教育者的智慧,技术取代教师来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仅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根据十多年的互联网教学实践,刘长铭着重谈到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中,互联网不能做到的事情:
一、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验不能间接获得,必须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
二、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
三、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
四、互联网技术目前还不能替代教师给予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关怀,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交流。尽管如此,但刘长铭仍表示,基于网络的教育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也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探索,必须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现在人们都说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整个世界,教育也不例外。你看,移动互联已经走进教室,课堂也渐渐被“翻转”……还不叫颠覆吗?
可是,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看来,互联网颠覆不了教育本质,他认为互联网给当下教育带来了三大改变。这是哪三个改变呢?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起看看吧!
互联网颠覆教育不太容易发生
说到互联网,我认为它对正规中小学、大学的冲击要小于对培训机构的冲击。它对培训机构的冲击在某些方面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而对中小学、大学的冲击是补充性的。
即使这样的话,我也依然认为,互联网颠覆教育是不太容易发生的。
举一个例子,我原来在中国是英语单词快速背诵法第一人,但是现在,新东方的词汇课已经被取消了,原因很简单,用手机APP背词汇要比在教室里被老师教着背效率更高。老师只需划好范围,告诉学生,你回去看看APP,下次来考词汇就行了。所以会有一定的颠覆性,比如说词汇课被颠覆掉了,但是他不具备全面颠覆性。
今天谈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这样的言论,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定能够挽救中国教育。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导。上世纪初,中国想靠坚船利炮让自己强大起来,结果甲午战争中国被打得很狼狈。
互联网作为外在技术性的东西,它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改变,或者是手段的更新,但是它没法改变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不断强调互联网能够改变中国教育,就很像清朝末期的时候谈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能够改变中国一样。中国后来能够崛起是因为社会体制的进步,而不是买了几艘船、买了几个炮。
中国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果只专注于互联网是否能够改变中国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
在讨论互联网的时候,要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有一个描述——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我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来的时候,是很兴奋的。既然我们认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长久发展,既然我们认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培养我们的孩子,就必须沿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去培养。
我们在座的老师以及中国的全体老师也许没有想清这些问题,什么叫富强,什么叫平等,什么叫自由,什么叫民主,什么叫法治?24个字我们都会背,但是你教学生法治怎么教?平等怎么教?尊严怎么教?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谈互联网改变教育是舍本逐末的事情。
如果一代一代人只教会了服从、听话、背诵,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未来是堪忧的。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长久发展,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民都能够在人格平等、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中有尊严的活着,尊严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中小学来说,我们如何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为方针,以人格平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为内涵来培养真正的、积极阳光的、自律自强的、坚毅果断的学生,这是要素。
美国经过了几十年考察研究表明,任何好成绩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取得最终的成就,而那些取得了最终成就的学生,恰恰是拥有坚毅的个性,面对失败、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永不言败,能够自力自强,不管是班里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都能够积极阳光的学生。
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就是一个新的技术,它会对教育带来各种新的手段上和方法上的革命,但是他永远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其实互联网的出现,能够比当初印刷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冲击吗?所有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几乎都出现在印刷术之前,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孔子,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互联网的普及像印刷术的普及一样,给人类的知识和信息带来爆炸性的增长和分享,但是它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上需要更加深刻的伟大思想这件事情的本质,互联网本身也不可能带来伟大思想,只是可以更方便地传播伟大的思想。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3大改变
今天,互联网的到来,只是让我们的教育分享更加方便、更加生动而已。我喜欢互联网时代,我喜欢移动互联给教育带来的各种改变,但是我认为它颠覆不了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好处有3个:
1.信息自由分享
这个信息自由分享给老师带来一个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老师必须比学生更加优先地知道各种信息来源,并且把这种信息加入到他的课程中去,而这一点,我们的老师是非常难做到的,原因是,大部分中小学老师,包括大学老师都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他是一个生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人。
现在我自己深有感触,尽管用电脑用得很熟悉,手机也很熟悉,但是达到那种自由地没有障碍地用各种信息工具来检索的程度,我远远不如新东方的下一代,尤其是90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他们与生俱来就有互联网的基因,就像我与生俱来出生在农村一样,我使用任何农村工具都更加熟练。
2.知识开放没有边界
在未来我一定相信,即使住在深山老林中间的人也能够读哈佛大学,美国现在已经在讨论,能不能越过所有的大学,用美国的某个教育协会来给学生发毕业证书,这个学生不仅仅是在哈佛一个大学学的,可能经济学学的是哈佛的,历史学的是斯坦福的,课程加起来只要满分就学,中国现在不管清华和北大都在上慕课,知识的开放没边界,使他们对有兴趣的课获取变得更容易。
所以在知识分享没有边界的时代,反过来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教育者如何为孩子们寻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最生动的上课内容,这是我们老师要做的。
3.大数据前提之下的精准教学
我们实际上正在做,尽管还是初级状态,但是学生上课时做作业已经是用电子设备来做了,不是手机,而是一个编码器,他只要一根据编码器按下它的编码,有多少学生做对这道题,直接就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了。
我们可以在10万学生中间统计出来,多少人做对了,多少人做错了。大数据精准教学带来的好处是老师能够相对来说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班内的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困难以及老师应该采取的措施,但是即使这样,我也认为这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为学生全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或者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靠做难题去培养,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从头到尾的推演过程。
互联网+教育:对学生是自然接受的过程 对老师是洗心革面的过程
我们读书的时候,光靠背名人名言是不可能有渊博的学识和智慧的,要想变成一个大学者,必须通读所有的书籍,哪怕有一半是废话也要读。知识有一个金字塔问题,互联网时代可能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毛病是,人们总是在关注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但是人们却忘了,所有这些难题,如果让学生终生能够理解,应该是从金字塔最底层的问题开始的。
我自己也做过一些实验,我儿子13岁,我发现让他做全面题目,加上难题的多次巩固,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做难题。
但是不管怎么样,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毫无疑问,比如说在高考前通过智能化学习系统,能够让学生彻底地知道他的弱点在什么地方,进行不断强化性训练的话,高考分数可能能够短期内有所提高。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移动互联带来的好处就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现在可以做到立体化的手段,完整的互动,点对点知道每个学生处于什么状态等等。但这件好事对老师也提出了挑战,比学生要做得多得多。
坦率地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自然接受的过程,但是对老师来说却是一个洗心革面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工具的过程。
总结我上面所有这些东西,互联网想要颠覆教育,尤其是全面颠覆教育,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但是互联网可以对教育进行补充、对教育的手段进行革新,到最后互联网变成教育的重要的载体。这件事情已经来到,并且必然越来越迅速,就像今天我们看电视,或者用印刷术一样,变成人类知识传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必然的。所以我想最后总结的就是,如果我们今天还在抛开教育的本质谈互联网教育,就像是100多年前中国在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我觉得教育本质问题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真的需要洗心革面了。
第二,我们必须努力地融入时代,这个时代不仅仅是指中国的时代,指的是世界的时代。因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边界只是一种虚拟的主权而已,任何一个国家不融入世界都是死路一条。而融入世界,不仅仅在技术上、互联网上融入世界,还要在思想上、发展上、观念上、法律意识上融入世界,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长远的发展之道,并且中国的未来也才能长久地稳定和繁荣。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而是带有教师个人特质与精神价值的知识。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师从来都是不受欢迎的教师。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赢得学生的崇拜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喝幸福的源泉。对于老师来说,移动互联带来的好处就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现在可以做到立体化的手段,完整的互动,点对点知道每个学生处于什么状态等等。但这件好事对老师也提出了挑战,比学生要做得多得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自然接受的过程,但是对老师来说却是一个洗心革面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工具的过程。
第二篇:高效课堂带给我们的惊喜变化
高效的课堂,师生的福利
“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犹如一粒神奇的种子在我校扎根,它茁壮成长,长成了参天大树。它带给师生的不仅是激情、活力、精彩的课堂,还有很多五彩缤纷的“福利”。
当我初次接触课改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刚开始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持否定态度,心存疑惑。教了这么多年书,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上课。在每天的课堂中,总是一遍一遍地催着学生们回答问题,课堂上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展示,也很少有学生走上讲台板书自己的答案,更没有学生敢于质疑。学困生上课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思考、不发言。即使稍好点的学生也表现为胆怯、静默。不知不觉中,“百家争鸣”却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隐性霸权的存在不仅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给师生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一堂好课必须要从上课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借着学校高效“6+1”课堂的春风,我试着一点点放手,积极改进。李政涛先生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课堂的“留白”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课堂练习和语言应用的机会。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强得多。如今的课堂,正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以合作式、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如今的课堂,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课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整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唱主角: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登台展示讲解。老师只是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最关键的知识点。现在课堂上我总是用“谁来当这道题的小老师?”,“你是怎样想的?”,“你是如何做的?”,“你是从哪个角度思考的?”,“说说你错误的原因是什么?”,“x老师表现的怎么样?”“没关系的,再试试„„”自己充分当好了“导演”角色,用自已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走向前台,把大量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学生不会说的,我鼓励他说;学生说不准的,我引导他说;学生说不好的,我帮助他说;学生说不了的,我示范着说。“6+1”高效课堂让我成为学生学习过程
中的促进者。
我们的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有的学生说:“原来遇到不会的,上课没时间问,下了课也不好意思去找老师,慢慢就成了夹生饭。现在我们六个人一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和同学交流就明白了。而且课堂上每个小组要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我们学得就更认真了,谁都不想上台闹笑话。” 有的学生说:“以前的课堂老师习惯了‘自问自答’,我们习惯了‘挥霍光阴’。以前的课堂我们迷茫,就像茫茫大海中,找不到归家的方向。如今的高效‘6+1’课堂就像指南针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方向。”还有的学生说:“新的课堂,我做到了人在教室,心在课堂,课堂6个步骤环环相扣,让步入讲台演讲的我,有了一次次做主人的感觉。”很多学生发出他们自己的感慨:“课堂上的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我们在课改中变被动为主动,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我们的热情重新回归,我们渐渐爱上了这个激情的课堂,我们收获了······” 难道这一切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的福利吗?
“6+1”高效课堂,让我们这些“导演”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我们注意提问难度的层次性,难的问题请优生回答,估计学困生能答对的问题请他们回答。如果学困生上课时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大声回答问题的甜头。学困生一旦做到大声回答问题,无疑是一份兴奋剂,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6+1”高效课堂让我们这些“导演”的眼光发生了变化,把关爱洒向了每一个孩子,坚信孩子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这些“导演”有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对待孩子“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宽容和理解,让孩子即使在失败的探究过程中仍然能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对学习保持着永远的热情。我感觉只有欣赏和信任的课堂,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才能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平等对话、涌动着激情、富于诗情画意、充满生命活力的境界。灵动活力的课堂让老师们首先乐在其中,也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
如今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过去考试,总是老师估分高,学生考得低。因为老师觉得这个知识点已经讲了,学生应该会,但是事实上学生并没完全掌握。现在是老师估分低,学生考得高。
因为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不懂的就主动请教,他们接触到的知识不知不觉中就积累的多了。这样的效果难道不是我们老师们的福利吗?
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已走上正轨,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是开好了局,起好了步。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推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方式,并且学校还组织我们到精英中学参观学习。每学期我们进行的听评课,实际教师的听课都多于20节,领导听课超过40节。再好的教学改革也要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我们学校的教研领导们经常深入到课堂进行随堂听课,特别对于师生的反映、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学生们小组之间竞争激烈,组内合作很积极,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师生交往文化正在形成。教师学会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气氛,课堂富有生命活力。这一切一切都是“6+1”高效课堂的魅力,也是带给我们师生共同的福利。
“播种一次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教学,齐心合力,携手共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中高中部的教学质量同样会创造神话。我们的课堂同样可以彰显活力灵动,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
第三篇:十八大以来的变化
十八大以来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变化。不管是在反腐倡廉,“苍蝇老虎一把抓”,还是在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从政府做起,还是在提高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方面,我们都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一个好的开始。气象一新,令人期待。
反贪污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我们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我们党一直努力的目标,是也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而在一年多来,我们党在这一方面更是下了大功夫,以改进工作作风为有力抓手,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更用“苍蝇老虎一把抓”为口号,多次有中央委员带人下到地方直接调研,极大的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更是将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而这一年来,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果正是一大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从自身要求其,审议通过了“八项规定”,并且从小事要求起,密集颁布了多项规定,不管是节日的贺卡,过年的炮竹,原来的“特供”商品一律被叫停,并且颁布了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有依据处罚这种行为,就更能有效地制止这种行为。反腐倡廉,事无巨细,便是这个道理,如今的政府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这份努力!不仅如此,中央巡视组在王岐山的带领下,先后启动了两次巡视工作,对那些有贪心的官员起到了极大地震慑作用。
在反腐倡廉方面,大家能看到的最大的变化可能是,老百姓们通过媒体更频繁的看到或是听到一些贪官被惩治。中央在十八大以来彻查案件绝不手软,一年多间,十余名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老百姓为之称快啊!***,黄胜,李春城等都应贪污受贿,严重违法违纪而受到制裁!
十八大后,在中央领导密集发声反腐,多地反腐提速,官方纪检机构同网民们进行实时互动,反腐败织出一个前所未有、既有形又无形的大网,将有问题的官员罩在里面,这一举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这便是这一年来的一个巨大变化!
反浪费
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总书记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这一重要批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切中要害,掷地有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举国上下迎头痛击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迅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一股厉行勤俭节约、倡导文明消费的新风扑面而来,令人欣喜。这便是十八大这一年来的第二个大变化。
我国在1996年制定粮食自给率须保持在95%以上的红线早被冲破。在2012年前11个月中,我国对三大谷物的净进口量已达到940.4万吨,粮食自给率勉强维持在90%。粮食自给率的下降不仅是我国人口多,耕地减少造成,我国粮食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隐性浪费”。据统计,2007至2008年一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分别是:800多万吨和300多万吨,根据这项研究结果,我国消费者仅在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被倒掉的食物至少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节约,刻不容缓!而在这一年中,习主席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中央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大力宣扬节约之风,使得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变化。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会代表们下飞机以后没有了列队欢迎的人群,没有警车开道,住的也是普通酒店。有代表说:“现在的条件跟普通旅行社一样,一日三餐很简单。”现在代表团们午饭供应的经常会是鸡蛋汤、煮玉米、炒白菜之类的普通菜肴。同时,2013年1月,黑龙江餐饮连锁协会发出倡议,并提出“拒绝剩宴、倡导光盘”的口号,该口号迅速传遍冰城大街小巷,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加入“光盘联盟”的饭店达千余家。据统计,“光盘行动”实施一个多月以来,1000多家“光盘联盟”饭店,已经总计节约了300万斤食材,节约的食材可供一所小学吃3年,一所大学吃1年。而且,“光盘行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不断提高了人们节约的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中华先哲提倡“富贵不能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勤俭美德。如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之中,我们更要坚持这种美德,从而走向成功。这便是这一年来又一大变化。
政府办事的效率高了
十八大之后,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多干些实事,少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多做一些利民之举、利民之事。这是一个很浅显,很容易理解明白的道理。但是,办事效率低下,办事难,是个老问题了。2012年的《人民日报》就以“准生证不该折腾人”为题报道了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 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的文章, 被网友称为史上最难办的证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发响。媒体还曾报道过一个皮鞋匠要报一个鞋摊铺,受到工商部门各种刁难,拖延很久不给办营业执照的事件。人民网也曾刊发“一个老中医谋生的故事”,揭露了一位合法的中医执业医师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艰难历程中的腐败现象。郑州晚报也曾以 “独家责任:一个“无证”乡村医生的七年维权路 ”,报道了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取得主治医师资格的合法执业医师张福林,七年难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文章。一系列的报道真实的反映出了现在很多人的悲哀!
但是,十八大以后的这一年来,针对办事效率低下的顽症,许多地方和部门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推动“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同时,国家各部门也正在简化很多审批程序,并且尽量实现全国各地的政府的有效连接,使得外出打工人员不会因为一个证件而两地多次跑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绝不是一句大话,空话!各级政府一起努力,让百姓更加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性!这便是这一年来的第三大变化。
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在这一年之中,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呼吸保卫战、水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十八大以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抓手”。贵阳市出台试行办法,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全市政府部门、官员考核中。环保是否达标成为对干部工作评价、任免、奖惩及问责的重要依据。全国许多地方有类似探索。大范围雾霾,严重水污染,令人忧虑的土壤污染„„是这一年中最常见的生态问题,而政府也对此制定了相应的计划。“未来5年,以PM2.5防治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重点领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就像这一年来,这场在全国打响全民“呼吸保卫战”一样,政府在努力之中:2012年12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具体目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北京、河北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在第一时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此同时,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有序推进。
尽管,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旧迫在眉睫,但是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确实是一大变化。
十八大以后,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让我们尽情感受这变化,分享这欣喜吧!
第四篇:关于创卫带给居民生活变化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创卫带给居民生活变化的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人:张成雨
实践地点: 十堰市城区
实践时间:2012年7月12日至2012年7月18日
实践形式:采访居民,.在社区、广场、街头向市民随机发放问卷。
实践目的:1.进去社区居委会,了解创卫对居民生活的改变.2.仔细审视创卫,发掘创卫过程中遗留的问题.3.走访环卫工人基层群众,了解他们内心对创卫的想法.实践内容: 2009年十堰市获得“国家级卫生城市”的称号,十堰,除了汽车城、武当山、丹江口水库这三张名片外,又多了一张名片--卫生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简称创卫)行动的实施无疑造就了这个殊荣.作为当代大学生和上进青年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和积极参与到创卫活动中,净化城市.创卫无疑让我们的城市焕然一新,但是就像硬币一样,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冷静审视创卫,亲身实践走近居民小区,仔细了解创卫对居民生活的改变和影响,在认清创卫成功的一面后还要及时反思创卫过程中暴漏的不足.现将此次社会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1.创卫,给我们一个充满魅力的街道.五堰步行街包括香港街、五堰南街、五堰北街、九龙巷等几个街区。全长约2公里,道路面积约2.5平方米,共涉及37个单位,近8000余户居民,3万人口,是十堰城区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商业步行街。
今天的五堰步行街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然而11年前这里还是几条破烂不堪的泥巴路,拥挤着成千上百个地摊,人车混杂,又脏又乱。2000年,市委、市政府郑重决策,拆除违章建筑,硬化路面,打通香港街,使香港街南北连贯,东西畅通。10年间,随着旧城改造和商业开发,五堰步行街已成为全市商业氛围最浓,购物人流最大的商业街区。
由于先天条件不足,街道面积窄,承载巨大的人流和交通,使五堰步行街上市政设施不堪重负。排水不畅,路灯老化,路面破损,人行道缺失,各类机动车横行,秩序混乱,与社区经济发展和市民日益增长的品味需求差异明显。
2009年为改造五堰步行街环境,服务“三城联创”,加强城市管理,市委、市下放再次启动了五堰步行街综合改造,拆除违章建筑近千平方米,为拓宽路面,拆除产权门面房520平方米,累计改造道路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全面疏通排水系统,空中强弱电缆全部入地,路面采用“一块板”结构,铺设花岗岩石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味,还安装了景观灯、花坛、座椅、果皮箱等配套设施,累计完成投资约1300万元。
市委、市下放对城市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五堰步行街管理现场会。开展了拆除违章建筑、整顿出店经营、占道经营、规范广告店面招牌等专项整治行动。为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五堰步行街综合执法办公室。市交警部门也根据步行街区域现状提出了交通管制方案,通过在步行街的各个出口设置不锈钢人行隔离护栏和人工智能门禁系统,使五堰步行街告别了机动车和行人争路的混乱现象。随着城市管理水平和“创卫”工作的不段深入,还启动了五堰步行街沿线立面整治,临街建筑物“穿衣戴帽”,墙体粉刷,拆除各类防盗网、凉衣架,规范隐蔽空调室外机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随着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五堰步行街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变得靓丽多姿了。
2.创卫,让小区秩序化,靓化.我采访了一位居住在小区里的大学生张同学,想让他可以谈谈自己对创卫的 看法.“像这边吧以前的环境就还可以,绿化什么的也都很好,因为这边住的人比较多吧。不过现在更好了,因为我现在几乎看不到地上有垃圾,以前可能还有一些垃圾,现在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明显可以见到的垃圾了。”张同学显然对自家社区的环境十分满意。但也的确如此,这个小区环境很好。张同学继续补充道:''这里原来乱停乱放的现象很多,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有时也会出现居民因生活不便而争吵的情况,但自从创维后,小区整齐了,有秩序了,显得很和谐,创卫后这里也增加了一些垃圾桶,最重要的是人的意识改变了."“其实我觉得改变最大的还是人本身吧。我觉得创卫如果只是把卫生搞搞好,还不是很难。主要是人的意识不提高,一边打扫卫生,一边扔垃圾,这就没有终结的一天。只有人的思想意识正确了,卫生什么的很容就搞好了。”张同学紧接着说.确实张同学的话十分正确,在我们经过几天的采访后,发现有一个共识是很多人都达成的,不论是政府的工作人员、社区基层工作者,还是像张同学这样的普通市民,都认为人的意识的改变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也体现了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主要构成元素。城市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人与城市相处的更和谐更美好,这也正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创卫,让他们无奈.在创卫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被创卫”的一些流动摊贩。他们往往是一些低收入群体,在马路边、小区里、市场外摆摊,省去了租摊位的租金,以此来赚的微薄的收入,但这却给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是创卫中被打压的一群人,是破化环境卫生的一个群体,然而他们又是城市改革中被牺牲掉的一群人,是民生话题下最需要被保护、被支持的一群人。
在我的采访中,会遇到这样仍然存在的摊贩,但是他们大多不愿与我们聊这个话题.他们似乎对这个话题也比较敏感.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个修鞋的摊位,在比较偏的一条路上,这个老爷爷正和几个附近的居民在大树底下聊天。我想去对他们进行一下采访也算有些收获。老爷爷并不像很多人一样避讳我们,而是很大方的与我们聊天。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下
山西路维多利亚小区附近的一些变化:“在创卫后,这片最大的改变就是卫生很干净,这一点整治得很彻底。但是乱停车的现象还是存在,像那边就是的。”大爷用手指着马路对面的两辆车说。“去年创卫搞得厉害,我几乎一年没有出来摆摊。”旁边的人也认为创卫时不让他摆摊不是很正确,“你说他的摊位并不影响市容,在这么偏的地方摆摊没什么影响。我们鞋子坏了没处修了,他也没挣到钱,收入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认为很不对。”“是啊,以前不让他摆摊;现在管的松了,他出来摆摊没人管了,这样的治理没什么效果,不彻底。”“以后在改革时,应该做的更好,把各个方面都考虑好,执行的时候也应该人性化一点。向他们是低收入群体,应该被安排得更好,而不是躲躲藏藏。”旁边的人七嘴八舌的都议论开来,他们对于创卫时对这些摊贩的治理感到很大的不满。
与他们聊了许久,深深感到这次采访时十分有必要的。他让我们最直接的听到了市民对创卫的意见,特别是在创卫中处于十分尴尬地位的这些小摊贩。他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摆摊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创卫时,他们却不得不放弃经营。而现在他们又出来摆摊,确实有些滑稽与可笑。但是这正反应了创卫的一些不彻底性与不合理性,他们的意见是最需要得到重视的。创卫是让城市变得美好,变得温馨,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像修鞋大爷那样低收入的人群也是城市的一部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却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个完全的受益者,他们的利益和创卫发生了冲突后,结果却是以牺牲他们的利益为代价推进创卫,这里确实有些不妥,创卫中或许改革或许政策还有些让人思考的问题.结论与体会:
多数居民对创卫的效果是肯定的,创卫毫无疑问的促进了城市的秩序化和靓化,给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改善,我们也应该毫不犹豫的坚持创卫的激情和精神,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人们的创卫意识有了质的提高,这是可喜的,有这种意识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美.而且,这也是以后任何政策法规有效实行的一种最好的途径,那就是重在改变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如果相关部门可以花费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市民意识上,我想一切政策实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就不会有那么多不愉快的冲突和影响安定的抱怨.创卫确实带来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面对创卫存在的不足,逃避不是办法,要解决问题,要照顾到每个市民每个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他们有权享受自己的利益,创卫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果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大众的利益,这就说明了创卫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无论如何创卫的目的是让城市美好,说白了应该是让市民生活美好,相关部门需要想出新的政策和解决办法来送给全体市民温馨,让城市美好在每个市民心中.
第五篇:身边的变化——喜迎十八大
身边的变化——喜迎十八大
彩虹中学初一(6)班 田雪怡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十七大余温未散,党的十八大会议就即将在明年召开了。在十七大会议之后的几年里,我的家乡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老百姓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一个个喜逐颜开。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我无时不刻地感到了这种洋溢在空气中浓郁的幸福气息。
家乡的新变化层出不穷,在越来越好的学习条件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党的好。记得小学时,学校操场还是一片黄土。做课间操时同学们一跺脚就会扬起一片尘土,在风大的天气上体育课还能在操场上看到这样的壮观景象:大风不断刮起浮土,卷走了树梢上的叶,风带着尘土和叶片在空中旋转、飞舞,好似一个小型的龙卷风。这时同学们会不约而同的掩住脸,一边跑回校园一边抵挡着沙尘暴的“侵袭”,努力地不呼吸到风带过来的大片尘土。黄土弥漫的操场让同学们受了不少“苦头”。但是前年学校操场发生了一次令同学们欢欣雀跃的质的改变——操场终于改成了人工草坪,还新设了许多健身器材和运动器械。落成仪式上我和同学们看着绿油油的草坪、橘红的跑道和暂新的器械不禁喜上眉梢,我们在草坪上追逐、嬉笑着,有的还打起滚来。操场上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欢笑声诉说着我们对新变化的喜悦和赞美。
每天走在上学的路上,看到春日路边葱绿苍翠的绿树,芬芳馥郁的鲜花和青翠欲滴的嫩草时,我都会想起以前的这条路。从前,这条小路旁只有几簇野草的装点,显得老气横秋。去年春天的一天,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