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棱锥穿插体教案000
四棱锥穿插体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及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 四棱锥穿插体明暗调子素描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并掌握四棱锥穿插体明暗素描的五大调子变化特点;找准明暗交接线,能较好地表现球体的明暗关系;认识学习四棱锥穿插体明暗的重要意义,体会不同明暗调子素描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四棱锥穿插体明暗五大调理解与表现; 教学难点 :明暗交界线的确定与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观察、写生等;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等; 教学时间:一教学时
教学准备:
1、写生物(石膏四棱锥穿插体球体、聚光灯);
2、示范工具材料;
3、明暗素描范画及学生作业 ;
4、电子幻灯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4'
有着“现代艺术之父”之称的著名画家塞尚强调:生活中所有物体,都可以概括为几何形体。
[出示图1、2]指出画中物体可看作什么几何体?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接近四棱锥穿插体。[出示四棱锥穿插体]这说明画好几何体是素描的基础,对于高考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学习四棱锥穿插体明暗调子及画法: 二、四棱锥穿插体明暗光影调子分析 10'
[ 出示石膏四棱锥穿插体,用聚光灯照并变换光照的角度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1、光照后,四棱锥穿插体表面,出现明、暗半球。思考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基本调子有那些?它与光源、光线有何关系?四棱锥穿插体投影有何特点?依次说出四棱锥穿插体五大调;
受光面 正对光源,受光最多 亮 亮调(含高光)斜对光源,受光较多 灰 次亮调(灰调)
背光面与光线相切,受光的盲点最暗(明暗交界线)斜背对光源,弱受环境光影响(次暗次暗调)背对光源,受环境光影响大弱暗(反光)五大调按受光顺序依次为:亮调-----次亮调-----明暗交界线-----次暗调-----反光调。注意:这五大调中也还有若干调子细微变化!如亮调中有高光,物体之外有投影。明暗交界线调子最暗,为明暗的分界处,是画好四棱锥穿插体明暗的关键所在。
2、改变光照的角度,学生指出球体的明暗交界线;思考:
A、明暗交界线起点、终点的连线与球心联系,并指出与光线是什么关系? B、明暗交界线是一条线吗?其调子是否有变化?
归纳:四棱锥穿插体明暗交界线的变化,犹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受光面与背光面部分相等。显示图3。归纳要点[板书]:四棱锥穿插体明暗交界线特点:
A、光线与几何体相切形成明暗交界线,它的起点、终点的连线过重心。图4 B、起点、终点的连线与光线垂直;
C、为狭长的面,其调子有虚实、明暗变化。图5
3、学生分组比较图4、5、6、四棱锥穿插体素描,体会逆光、侧光、正光调子的审美感受: 逆光调子深沉厚重,富有张力;侧光调子层次分明,体积感强,易于表现;正光调子轻松、明快。三、四棱锥穿插体写生基本步骤及明暗调子的表现(结合图片讲解)共17 '
1、学生思考并说出写生四棱锥穿插体体基本步骤: 图8 图7 [ 教师在下步示范中补充完善有关要点] 4'
A、整体观察分析图6:光源方位,理解四棱锥穿插体明暗交界线所在的 位置,明确受光与背光面、光与影的关系; 图10 B、用直线画出球体的结构轮廓;(图7)图9(徐悲鸿在素描用线时指出:宁方勿圆。因为方直线条更有力度。)C、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图8)
D、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图8)(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E、刻画五大调:(图9)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F、适当表现背景、投影,调整虚实关系。(图10)其中受光背景偏暗;投影离光源较近则实;
2、[ 教师示范讲解,从明暗交界线入手,画出四棱锥穿插体明暗主要调子。] [民乐伴奏:“梅花三弄”等] 学生跟着教师临摹画出石膏四棱锥穿插体明暗素描,教师示范完后巡回指导13'
四、[投影仪显示学生画四棱锥穿插体明暗练习作业 ]学生点评作业,教师补充、完善;5'
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F结构线画得太死。
五、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2 '
石膏四棱锥穿插体素描写生,巩固理解四棱锥穿插体明暗关系。
优质课教案
《四棱锥穿插体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及步骤和方法》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牛娜 2014年10月
第二篇:叙述中穿插抒情(教案)
叙述中穿插抒情 教案
新华中学 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一、了解在叙述中恰当穿插抒情的作用。
二、掌握叙述中穿插抒情的几种主要方法。
三、运用在记叙中适当穿插抒情的方法。
【知识学习】
一、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抒情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例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例
二、《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例
三、《我的母亲》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叙述中穿插抒情?结合上述例句,说说你的理解。
叙述中穿插抒情,即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的内容。
2、叙述中穿插抒情有什么作用?
①.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表现人物形象; ③.深化文章主题;
④.使文章思路更为清晰。
二、阅读下列文段, 找出文段中的抒情句,体会其感情,并比较它们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例四:《藤野先生》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例
五、《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例六: 《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例
七、《羚羊木雕》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例
八、《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思考并回答: 从上述例子中,你总结出有哪几种抒情方式?
1、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
(一)直接抒情。是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多用呼告、反复等修辞,多用感叹句。它表现在记叙文中有时是一个语段,有时是单独存在的自然段。
(二)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的方式进行的抒情,即从依附于事、依附于景的方面来抒发感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方式:
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②、借事抒情:寓情于事,通过叙述、描写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范文示例】
我的老师 魏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 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A)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B)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C)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思考并回答:
1、本文记述了蔡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是从原文中抽取的一句,请把它还原。应放在 B(A、B、C)处。
3、画出文中的抒情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并想一想,这些句子是如何与叙事结合的。
在那颗星子下
——记我的中学生时代
舒婷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顿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 这个单字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
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思考并回答:
1、说说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寓情于景,把对美好中学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寄托在一片梦境般的景色之中。这也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并引起了全文。
2、请品味结束段画线句,说说它有什么好处?
【方法小结】
你知道如何在记叙文中穿插抒情吗?说说你学习本课后的感受或收获。
1、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如果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抒情也就无从深化。
2、其次是抒情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简洁、适度,恰如其分。记叙文应以叙述、描写为主,不可本末倒置,让抒情占去大量篇幅,造成文章内容空泛。记叙文中的抒情是起辅助作用的,切不可喧宾夺主。
4、穿插抒情一定要灵活。可在叙述之前或之后集中抒情,也可边叙述边抒情。
5、可直接抒情,也可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
【实践运用】
请以“我的老师”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以写人记事为主,并在在叙述中适当穿插抒情。
第三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教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
教学目标:
1、明确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议论抒情为文章添色。
2、借鉴范文,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自己的认识,升华文章的主题。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请一位同学讲述画龙点睛的故事。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yáo)。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一天,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金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人们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霎时间,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飞上了天!
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时,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2、教师讲解: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抒情、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璨然生色,就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点上眼睛,就立刻电闪雷鸣,腾云而去。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缺少议论抒情;议论抒情不当。今天我们来学习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为文章增色。
二、起步准备,佳作欣赏。
★《一缕阳光》放学路上,我跑到超市,买了个太阳形状的暖水袋和带有向日葵图案的贺卡,送到那位监考老师的办公桌上。
我在贺卡上写着:阳光是太阳的使者,透过一缕阳光,就能寻到太阳的踪迹。是你让我找到我的太阳,谢谢你,我的阳光。
一缕阳光,把我带到了这片阳光普照的地方,让我有机会播撒我的阳光。光辉中的希望,温暖了眼眶,就让这一缕阳光幻化成为幸福的彼岸,一片没有破晓,没有黄昏,没有黑夜,只有永恒的彼岸。而彼岸上,有你,有我……
★《手心里的温暖》
轻轻地,我托起掌心的白发。望着阳光下母亲安静的面孔,皱纹已经爬上她的额头,原本白皙的皮肤已经有了斑斑点点,厚重的眼袋在阳光下更显突兀。这一切,无不预示着母亲的苍老,可是,母亲的脸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安详满足。或许,儿女的幸福已经是她最大的收获,她的付出已经有了最好的回报。
紧紧地,我握住手中的白发,一种暖流自手心蔓延全身,这暖流比春日里的阳光更温暖。我不会忘记这手心的温暖,是它看着我慢慢成长。我会紧握着这掌心的温暖,让它陪我走过风风雨雨。
明确议论、抒情的作用:
一篇记叙文,在记叙、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它能使情感得
到渲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主旨得以明确,主题得到升华。
1、渲染情感
★爱的姿势(1)
无独有偶,当初在唐山大地震后,人们从废墟中挖掘,见到最多的场面也是父子、母 子抱在一起,他们只想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挡住断墙残砖带给他们的恐惧,以求孩子能够生还。
——爱的表现有千万种,而这生死相拥的悲壮场面却是让人最悲戚、最震撼、最不忍将其分开的伟大而平凡的爱的姿势!
2、点化细节
★爱的姿势(2)
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
被伟大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的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3、点明主旨
★茶叶蛋在大衣里慢慢散着热,我忽然想把它们拿到班里去,让吃汉堡的同学看看这“老掉牙”的东西。这才是“最生活”的东西——外皮苦涩而坚硬,里面却是热气腾腾的,燃烧着我的心。
是生活,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怜。
★将茶叶蛋拿到班里,同学们没有笑我,我释怀了。
——生活是不会笑我的,生活不嘲笑任何真诚而坚强的面孔!
★铃响了,虽然那一个空没有填,但我觉得没填比填了更好。
因为得到某种东西的同时,不能失去比这更珍贵的东西。
4、深化主题
★冰心《小桔灯》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 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作者从小桔灯朦胧桔红的光转到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物写到精神,深入揭示了所写事物深刻的精神,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 爱的姿势(3)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三、教师讲解,方法指导。
记叙文中的议论,不是纯粹的议论性文章,而是指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性文字,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情感。
1、怎样穿插议论抒情呢?
⑴对人物做出评价。《邓稼先》中,“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⑵议事情的得失。《养花》一文中,在叙述完养花的经历后总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⑶议经历的意义。《故乡》一文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意义深远,富有哲理。
⑷议认识上的收获。冯骥才的《珍珠鸟》在叙述完与珍珠鸟的相处后,写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使事情的意义更加深刻。
⑸议感情上的看法。魏巍的《寄故乡》:“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尽管他乡的水更甜,山更青,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他乡的花草湖光更温柔,然而,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爱它的粗朴的茶饭更好吃,爱它的乡音更入耳,爱它的淳朴的丝弦更迷人!”
⑹议品质上的影响。《藤野先生》中“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运用时要注意,议论抒情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切忌大段的议论。具体方法有: ⑴直接抒情
★端详母亲,几缕花白的发丝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也见证着母亲几十年辛苦的历程。母亲用自己的血泪哺育了我,使我茁壮成长。母亲身为一个乡下妇女,虽然没有受过多大的教育,但是直白的话语中却孕育着对我的浓浓的关爱和对儿子深深期待。她们不图回报,只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为我们默默操劳。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家里还是田间,她永远那样埋着头劳作,似乎永远也不劳累。
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的心再也难以平静――那是母亲用血汗奉献着自己最无私的爱,那是母亲用生命守候着自己最关爱的人的成长。这就是母亲,她用自己朴实的期待,奏响了儿女的人生之歌。
——《守候》
⑵妙用修辞
★例
1、《暗香》上中学时,有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关上。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的大门十点钟就关的,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才醒悟,人只要有善念,不管有没有回报,都是令人可敬的,他们就像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的凋零。
★例
2、刘中基《东河歌谣》
那天,在车上,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儿时的情景:东河,田地,那山那水,那最令我思 念的外婆。下了车,蓦地发现,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痴痴地望着路,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痴痴的身影化作世上最美的音符,绽放了世上最温馨的爱„„
⑶叙议结合
★例
1、感情的升华或许总要以物质的消融为代价。只有烂在心底的滋味才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就好像一次,母亲在大雪中等我回家,纯白一色的天地间,母亲立着,像个雪人,那天的雪花里就有一种烂苹果的甜甜的清香。
-----《烂了的味道》
★例
2、《好奇心》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⑷巧引妙用
★《妈妈的目光》
“妈„„”看到了,妈妈微笑着站在我面前。她上上下下打量我,目光那么亲切,我的思想很快与这爱抚的目光融化为一体,声声问寒问暖的话,充满了无尽的爱意。短暂的相聚,痛苦的别离。没有太多的话语,望着妈妈期待的目光,我理解地点了点头。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在心中默诵着。
小结:
精彩的议论抒情可以揭示生活的意义,升华文章的主题。记叙、描写是文章的“血肉”,议论、抒情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否则文章不会有深刻的思想。
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浅”: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
三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四、小试牛刀:为下面几段描写添加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1、母亲总喜欢从箱底找出已开始烂的苹果,挖去两个小洞,洗净了,把完好的一半分给父亲,自己则嚼着另一半。
(事实上,母亲的爱一半给了父亲,另一半则蕴藏在心底,一点一滴地都给了我。)
2、张晨光《一缕阳光》
车来了,又到了和奶奶分别的时候了。奶奶急了:“油要不要?米有没有?把鸡蛋捎着,那只公鸡也带走吧。”父亲拿出几张钱硬塞给奶奶。“我不要,不要!我有的吃,有的穿,要钱干什么。你们在城里花销大!”说着,钱又被塞回父亲怀中。
车子缓缓启动了;车窗外,奶奶被阳光罩着,脸上沟壑分明,久久伫立。
3、万通训《总想为你唱首歌》
每当放假的那天下午,我的心早已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到了她身边。当一下车时就看到站在村口有些单薄的身影时,喉咙哽塞了,一种感动悄然而生。相视,微笑,没有过多的言语,却能倾吐心中的情深。后来,我才逐渐知道,几乎是每个星期五的下午,妈妈都会出现在村口,有时明知道我不会回来,她也会漫无目的地张望,好像我会突然蹦出来一样。
五、写作训练:
请以“战胜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要求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第四篇:四教案
师恩难忘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师生情课外阅读文章、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齐读课题——;介绍了解——刘绍棠。
2、师生交流刘绍棠的情况。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一)解决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请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请一位同学到前边讲给其它同学听一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理由。
3、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结合着7—10自然段,谈一谈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田老师爱编故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了迷。板书:入了迷。
5、师:田老师爱编故事,除了让我入迷之外,还对我有什么影响呢?开了窍;怎么让我开窍的?
6、师小结: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你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你想对田老师说点什么?(谈感激之情)三个方面,师的评价。
学习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是啊,田老师在文学方面对我影响这么大,我又是怎么做的呢?(感激——行礼,终生难忘)
7、小结总结板书,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出“师生情深”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认为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3、你想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们说几句话吗?
结语:从幼儿园到现在,有许多位老师教过我们,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学们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
六、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恩师:
2、阅读:《我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师恩难忘》(梁晓声)《我的老师》(贾平凹)
3、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六、教学板书: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七、教学后记:
孔子和学生
一、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摘录笔记。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
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
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
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五、作业
1、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摘录笔记的写法。
2、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3、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4、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2、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将要重点学习摘录笔记,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第一课时,我们是怎样摘录笔记的。
学生交流回忆,并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小组内推荐一名写得好的同学参加班内的展评。教师找出写得符合要求的同学进行讲评。
二、自读短文《爸爸的老师》
1.引疑:爸爸的老师是谁?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读课文解疑。
3.引疑:“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他的老师,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想象当时的情景。
4.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点。
5.全班汇报交流。
6.指名生读短文,评议朗读情况。
7.试着将短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综合学习活动:自制贺卡,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敬意。
1.借用教师节到来的契机,让学生自制贺卡,并给老师写几句话。
2.制定活动计划。
与学生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制作计划,大致如下:
(1)9月6日--9月7日
找材料(选择材料时要注意环保、简单,不能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2)9月8日--9月9日
制作贺卡(画面要简洁,把精力用在创意上,让老师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3)9月10日
赠送
(同学们可以讨论赠送活动的形式。)
提醒学生制定制作计划时要注意突出创意。
3.动手实践,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提出建议。
4.办展报。
第二课时
一、自读短文《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1、导语: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为我们前进的道路点亮明灯,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请大家自渎短文《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2.自读短文,边读边圈点。
3.全班交流:影响作者一生的老师是谁?你认为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4.引导学生理解布鲁克斯先生与“我”的简朴交往渗透着他的良苦用心,从而给“我”以巨大影响。
5.将田老师与布鲁克斯先生相比较,他们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说说你对他们的看法。
6.读、背格言警句:
过渡:“能发人深省者,莫过于格言。”格言警句是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使人们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条格言警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此句鼓励学生学习时不唯师是从,要积极思考。
二、口语表达:说说我们的老师
1.过渡:古今中外,有许多老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向同学介绍一下他(她)吧!
(出示)提示:
A:可以说本校的老师,也可说学校外的老师。
B:不仅可以说现在的老师,还可以说以前的老师。
C:如果自己的亲人又当老师的,也可以说一说。
(出示)要求:
1)在表达时语言要流畅并富有感染力,表情要大方。
2)简单的介绍这位老师的外貌特征,要抓住他(她)与众不同之处。
3)简单介绍他(她)在什么时候?给你上过什么课?
4)详细介绍你与他(她)之间发生的至今令你难忘的故事,或者是介绍他(她)的感人事迹。
2.结合金钥匙内容进行此次说话训练,学习作重点发言人,要做好准备,想好先说什么,怎样说。
3.小组内进行说话训练,同学互相评议。
三、总结
评选本次活动的最佳表现者。
要求:语言流利清楚,内容真实可信,富有真情实感。
第三课时
将口语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习作,题目自拟。
七、教学后记: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 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二、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六、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
鸟鸣涧
残阳
江边
美 静
山中月夜
月夜
七、教学后记:
月
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二、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七、教学后记:
一、教学目标:
飞向月球
1、认知目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收集资料的乐趣、能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阿波罗11号登月视频地球图片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谁能列举一二。(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
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
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理清课文脉络。
三、阅读感悟、重温历史 1、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向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场面。
2、播放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视频。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学生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交流阅读体会。(抓住“终于”、“深深的脚印”等词)
4、引导思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5、出示阿姆斯特朗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学生齐读,交流感受。
6、看到他们登上月球时的情景,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阅读体验、快乐旅行
1、月球离地球有38万多公里之遥,那么宇航员又是怎样飞向月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宇航员开始月球之旅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飞向月球的经过。(抓住离开地球、加速向月球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在月球着陆等几个步骤说)
3、在旅行的过程中,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描写宇航员飞行时工作、吃饭、休息的句子。让他们不仅体会到其中的趣味,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五、阅读交流、作客月球
1、当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放眼四周时,他们看到了些什么呢?这与你想象中的月球有什么区别吗?
2、登上月球后,宇航员们不忘看一看人类的摇篮地球。在月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呢?
3、出示地球图片、语句“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地球宇航员百看不厌?
六、阅读思考、开发月球
1、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
2、假如你是一位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你还想做哪些研究呢?
七、阅读升华、总结激趣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中国的登月行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也会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假如现在你就是那位英勇的中国宇航员,面对采访你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他们讲述你的月球之旅呢?
2、一同学为宇航员,其余同学为记者,模拟采访。
3、总结激趣。同学们,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二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交流摘录笔记。
2、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的学习。
二、交流摘录笔记。
1、交流以前的摘录笔记,找出笔记中的优点和缺点。
2、读读课本中出现的词语。
3、说说丁丁和冬冬教给了我们什么好方法?
4、鼓励学生写好摘录笔记。
三、练习填成语。
1、找出规律。
2、集思广益,填写成语。
四、读一读。
1、开展学生间赛读、赛背。
2、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五、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参与小组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开卷有益”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天地的有关内容。
二、开卷有益
1、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之后,大家对月亮有了很大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读四段话,这四段话都是摘自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学生自读。
3、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笔下生花
1、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为自己心中的月亮画像。展开联想,想象练说。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交流,集体评议。与金钥匙结合进行。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二》习作习作内容
写月亮。
设计目的
在学习“明月”这个单元的过程当中,学生从古人、今人的笔下感受到月色的美,又从人类登月使学生感受到月亮无穷的奥秘,激发学生去探究月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说月亮,写出自己心中的月亮,以期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月球奥秘、训练学生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完美结合。
课前准备
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开始布置学生做长时间的观察月亮(不是一次两次的观察)、查阅有关月亮的资料、了解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等,以日记形式做下观察记录。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习作进度大约在本学期的第三周,但中秋节正好在第三周周末。我们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了使学生有话题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根据情况可把本次习作的时间定在第四周。并且与“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密切结合。
第一课时
一、复习第二单元课文内容(5分钟)
本单元主题是《明月》,说说你对哪篇课文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二、习作准备(15分钟)
1、历代文人都有吟诵月亮的文章,不同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我们再来看看几位大作家又是怎样描写月亮的。(开卷有益中的片段可在学习《月迹》一文后就安排学生阅读,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有所了解。)
2、学生自由选择性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几个片段,细细品味。
3、学生朗读自己欣赏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原因。启发学生由看到的月亮展开联想和想象。
4、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文章,让学生说说这段时间观察到的月亮或中秋佳节自己赏月的情景、说知道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查阅资料了解到的有关月球知识、我国登月计划等。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说得这么好,有没有想写下来的冲动?
三、学生写草稿(大约20分钟时间)
1、大家读了这么多写月亮的文章,现在请把你眼中、心中的月亮写出来画出来吧!(教师提出要求:把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描写出来,把自己想象到的写出来,体裁不限。配上简单的画。)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加以引导。
作业:完成习作。
注:片段练习,最好20分钟内完成,限定习作时间是必要的。
第二课时
一、指导修改
1、出示例文,共同修改。(注意引导学生从句子完整、层次清楚、用词准确方面修改)
2、默读自己的习作,圈出错别字并修改。
3、同位交换,圈出错别字,画出好句子。
4、同位互相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再提出意见或建议。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抄写习作
抄写完后,鼓励学生再次认真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用另一种颜色的笔修改。
三、年级习作教案
习作内容:秋天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秋天,发现秋天景色的变化,欣赏秋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由于现在秋天的景色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可让学生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地观察秋天的变化。
二.阅读《开卷有益》:颜色变的戏法。
三.记录下观察到的秋天。
分别从自然界和人两方面来进行。
自然界又可以通过从树、草、花等方面来观察记录。
四.指导
让学生对描写秋天进行想象、联想,并在班里互相说一说。
五.学生写草稿
二课时:
一.继续写草稿
二.修改
1.在学生中找一篇好的草稿在班中大家一起修改。
2.自己读文章,修改。
3.互相读一读,划出比较好的句子。
4.自己进一步修改。
三.抄写已经修改过的草稿。
七、教学后记: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爱我中华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3、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就可以。)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四、细读感悟,美读背诵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 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可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
(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
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五、形式多样唱歌曲,升华情感。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2、全班展示。
六、作业设计
必作: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的资料。
选作:
搜集有关民族的谚语和民族的风俗节庆文化。
七、教学后记: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 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课件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七、教学后记:
中国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二、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结的饰物以及相关资料。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结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
师: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可结合字形了解中国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中国结的文章。
中国结是一种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说说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
(对照前面的板书,在相关内容前打对勾,学生没有提到的内容补充到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做好批注。
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相机提出: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朋友的家中,有什么寓意?)
2、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如:行车“平安”、商店“生意兴隆”)
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指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节又被称为“同心结”
板书:同心结
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就同学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可结合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五、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红红火火中国结”展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三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你能来说说吗?
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二、语文天地练习。
1、摘录笔记
本单元教师对学生的摘抄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而是让学生把课文中新的词语积累下来,并进行自学.
2、聊一聊各个民族
全班一起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让学生对都了解什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3、开卷有益:
做客喀什
(1)默读全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2)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3)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4)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4、金钥匙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丁丁告诉我们:"我愿意把自己的文章给别人看,让别人给我提出意见.
咚咚告诉我们:"习作写完后,我自己愿意大声的朗读,能发现不通顺的句子,还能找到不清的地方让学生们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合理的方法.
5、读一读出示:
语言是花苞,行动才是果实;
决心是种子,实干才是肥料.
维吾尔族谚语
想要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
想要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
裕固族谚语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两个民族.
从句子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在小组里施行合作的方式完成.
对于有困难的字词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谚语吗?
作业设计:
1、熟读《开卷有益》
2、背诵两句谚语.
七、教学后记:
落花生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居然”“成熟”造句。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 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教具学具
1、自制幻灯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酿蜜 倘若 有限 枯燥 厌恶 譬如 通俗 风俗
见识 屠场 疏忽 署名 黯然泪下
2、今天学习《落花生》。板书:落花生。
谁知到什么是落花生?落花生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二、检查预习。
1、指明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音和破句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榨”是翘舌音。
2、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学生自由发言,认识可深可浅。)
三、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1、提出要求: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播种花生、收获花生;第二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其余部分是第三段,讲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
我们姐弟几个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
宜。)
父亲却认为花生“有一样最可贵”,这个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找出课文理的话说一说。
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和苹果这几种植物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说明了花生的什么品格?(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实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说明了花生默默奉献自己的果实,从不夸耀自己的品格。)
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父亲的希望是什么?找出课文理的话说一说。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两句话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希望,指导学生讨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着重使学生在了解花生品格的基础上,体会到这样一层意思:做人要做有花生品格的人。)
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因为这几句话虽然浅显明白,却富有哲理,其中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所以对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都产生了影响。)
父亲的话对你有什么影响吗?你觉得应该怎样做一个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练习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在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学生的读音。(显示幻灯片)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提醒注意:“辟”的左半部分不是“启”;“茅”“榨”可用部件识记法记忆字形;“慕”的下半部分是“”,不是“”。
3、学习新词。
“居然”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有“居然”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个词的意思和用法。(“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讨论总结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作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给课文编写简要提纲。
1、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课文先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
2、编写课文提纲。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四、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1、根据课文提纲,想一想,在这些材料里面,哪些内容是主要的?
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学生讨论回答。如果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
少篇幅?在学生回顾课文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种花生、收花生是次要内容,课文中略写,一笔带过;过收获节时谈花生是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2、联系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主次分明的好处。(阅读的时候,抓住谈花生、论人生这个主要内容,就能加深对中心思想的体会。)
五、完成思考练习3。
1、学生填写思考.练系3中的空格。
2、指名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学生在作业本上抄写这两句话。
六、完成思考练习4。
1、齐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居然”“成熟”的意思,并口头造句,适当评议。
3、学生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用“居然”“成熟”书面造句。
七、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毛主席在花山》.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
准备过收获节
吃花生
味美、榨油
过收获节
谈花生
价格 便宜
论人生
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七、教学后记
拾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教
具:课件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
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3、通过习作练习,体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含义,分享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活页卡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板书:写摘录笔记)
二、讨论班级上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体会。
三、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外阅读中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
四、出示活页卡
1、问:上面摘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
2、齐读摘录的词句。
3、指读里面的句子,请查资料的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
五、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六、读一读
自由读一读。
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文的意思。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板书:柚子树下)
二、自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三、交流自读情况
四、在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
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
说说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
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时,我又怎样的收获?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五、齐读。
六、小练笔: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
七、作业: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农民的诗。
(板书课题: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五、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2、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拾穗》、《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反,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
二、小组交流课前采访或观察到的身边的农民。
三、全班开展交流。
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笔下生花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有三个,大家从中任选一个。
2、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4、教师点评。
5、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6、引导确定习作的主题。
7、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教学后记:
飞夺泸定桥目标:
情意:感受、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知识: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能力: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初步学习总结中心思想。
重点:抓住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言行,让学生体会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
难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人物言行的语句品味,来领会中心。
突破口:红军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表现?
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揭示课题
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看插图。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
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出示:
17、飞夺泸定桥
╱ ╲
赶到
夺下
交流:2-5 6-8
6、按事序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过渡:红军为了北上抗日,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遇到了种种困难。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呢?
2、下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选择完成:
★找到描写困难的句子。(赶到——,夺下~~~)
★★概括地说出遇到哪些困难。
★★★在此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
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困难__________ __________
红军表现__________ __________
3、自学
三、导学
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一)飞:
①读句并概括:
时间紧: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各小时了
路途远: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
路难行:漆黑的夜里,泥泞
天气恶劣: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出示:
赶到泸定桥
困难:时间紧,路遥远,路难行,天气恶劣,敌人增援
②师引:
红军战士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1、时间紧——
2、路难行——
3、天气恶劣——
4、敌人增援——
③谈感受
夺:
①读句并概括:
桥险: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
水急: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
敌狂: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
出示:
夺下泸定桥
困难桥险,水急,敌狂
②感受:比以前更危险了。
③师引:
红军战士在夺取泸定桥时,同样遇到了重重困难,1、桥险——
2、水急——
3、敌狂——
红军虽然遇到了——,但他们毫不畏惧。
在课文第三节中有两句重要的句子,快速找出,出示齐读——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齐读1、2、3节,说说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师:如果不抢在敌人前面,红军就难以夺下泸定桥。他们如何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的呢?
(二)小组分角色朗读,思考红军与敌人赛跑有几个来回?
从“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开始到第五节结束。
1、回答:几个来回?(3个)
2、出示填空,概括交流,然后两组读红军,两组读敌人。
敌人点起火把,红军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
敌人问红军哪个部分的,红军告诉敌人是碰上红军撤下的。
敌人停下宿营,红军冒雨摸黑前进。
(三)谈感受
说表现:
红军表现:忘记,冒雨,踩着拿,背,带,攀
穿过,冲进,搏斗
自由读7、8节,要读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出示填空: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指名读填空,引读第7、8节。
(四)揭示文章中心
出示:
课文记叙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四、引申
1、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非常多,在我们课文中已学过不少,请你说说看?
《大雪山》,《草地夜行》
出示: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65年前的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战争史上惊动天地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过程中谱写的最为壮丽的英雄诗篇。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象征中华威、民族魂,它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推荐课外读物:
《山水狂飙》(作者:伍近先)(发资料)
《草地龙虎》(作者:陈宇)
《长征丰碑——长征路寻胜》(作者:元麟)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或《西行漫记》(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3、介绍影片《长征》
一场悲壮惨烈的湘江之战拉开了影片的序幕,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出江西苏区,突围西征,此次由于湘江之战的重创,中央红军从86,000人锐减为3万余人。在这危急时刻,已被剥夺军权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力挽狂澜,经过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终于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再越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接着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夺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巧妙地摆脱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翻越大雪山后,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共同北上。到达西康阿贝地区后,张国焘恃兵自重,公然分裂红军。面对危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果断率红军继续北上。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东部胜利会师完成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导演:翟俊杰主演:唐国强、刘劲、马晓伟、李琳)
板书设计:
17、飞夺泸定桥
赶到泸定桥
夺下泸定桥
困难时间紧,路遥远,路难行
桥险,水急,敌狂
天气恶劣,敌人增援
红军表现
忘记,冒雨,踩着
拿,背,带,攀
穿过,冲进,搏斗
七、教学后记:
桥之思
一、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重难点:通过学习,阅读有关于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教学策略
初读—美读—欣赏—感悟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由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个中桥的图片,桥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我们一起去看看著名作家樊发稼在桥上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二、初读课文
1、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写下来,并把课文中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导语: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开始。学生合作完成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4、导语:你们刚才通过合作学习都有哪些收获?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导语:我们现在来一个朗读比赛,谁愿意首先站起来接受考验?
请学生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是纠正发音。
这一环至少要3名同学。
导语:既然大家课文读得这么棒,生字一定也没问题。
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导语:课文清晰的为我们分了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课文会有满意的答案。
三、美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写了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
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学生交流。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学生交流。
导语:我们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桥,生活就更加的方便、美观。
再次播放桥的各种图片。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导语:在本课的生字中,你认为那几个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们自由交流。
指导书写。
三、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请先在小组中交流,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四、全班交流
比一比谁建造的桥最有特点。
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写会生字,修改小习作。
作业设置
学写生字
读课文
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
二、指导练习
1.回顾我们以前学习的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写摘录笔记?
2.通过写摘录笔记,你都有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问题?
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3.你知道字典里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吗?
①②③(转)(引)(喻)
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4.结合书上的插图朗读一下这首古诗,边读边想: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5.试着背诵一下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了那些国内或者国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2、你认为人类最需要怎样的桥梁呢?为什么?与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读一读书中“开卷有益”中的内容,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5、回家以后继续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第三课时
放音乐《北京的桥》
自读课文
《北京的桥》是首歌词,简练、押韵,充满感情。
引导学生诵读《北京的桥》
引导学生诵读其他六座桥。
第四课时
自读课文《看桥人》
1、初读课文。
2、再读课文讨论提出问题。
作者详细写了“刘老头儿”走马上任后都干了些什么?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询问家长、翻阅书报、上网等多种形式了解家乡桥的历史与故事,以及最新的建桥技术。
七、教学后记:
美丽的集邮册 一、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并会写其中的1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激发集邮热情,仿写自己的集邮册。二、二、教学难点
感悟“我”的集邮册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邮票吗?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许多秘密,不知在其中你是否也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喜爱美丽的集邮册吗?赶快打开书来读一读。
2、老师提要求:看准生字,读准音,要读流利。
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着重指导能力不强的学生。
4、[出示投影]
神圣 庐山 琢磨
轩辕 敦煌 歌颂
不朽 硕果
5、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评选出“识字能手”。
6、老师随机检查生字掌握一般的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识字能手”,给予奖励。
7、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学生初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出示挂图):
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邮票上都有什么图案。
2、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3、指大面积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其他画面来表达)
4、老师小结,引出下一环节:是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从这些缤纷的邮票中发现了什么
5、分小节朗读诗歌,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什么?
6、将全班交流的结果在读书笔记中作摘抄。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47 老师巡视指导。
7、指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师范朗读,大家来点评。
8、小组内互相朗读点评,评选小组内“朗读优胜者”和“朗读进步者”。
9、全班进行“朗读大比拼”,一人读群人评,评选“朗读快乐之星”。
10、老师小结:同学们在五彩的世界里,快乐的长大。
三、课堂小结:
五彩的邮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用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讲授新课:
(一)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
2、随机抽一组学生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
(二)认识新生字,记忆新生字。
[出示投影]
你认识这些生字吗?
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记忆生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三)学习生字的书写方法。
出示这三种结构的生字:
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蔚乘”的写法。(老师范写)
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出示小黑板]
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并且在组内评选“书写最棒”和“书写进步最大”的学生。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7个生字,同学们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把这些生字写的十分规范,同学们在不断的进步,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把生字写的更美观。
七、教学后记:
罗斯福集邮
一、教材分析
课文简洁明了,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内容感人,促发学生集邮的乐趣。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邮票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设想与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各环节安排由易到难,前后衔接自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集邮的无限乐趣。以此为依据设计本课
一、教学目标如下: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视野和丰富文化底蕴。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2.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四、教学准备
资料卡、课件五、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2、指名说说有关罗斯福的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罗斯福集邮的故事。
[板书]
罗斯福集邮
二、分层朗读,随文识字
初读感知此处可灵活机动,也可随文识字。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
2、你记住生字了吗?
3、小黑板出示:依次出现课文的几句话,画出生字,4、强调难读的字:避供
5、复述课文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谈
6、学生质疑
随机写在黑板上
三、精读品读
略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罗斯福为什么喜欢集邮?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课文内具体讲了哪两件事?
(2)找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子谈谈
(3)重点理解:
从不买价格昂贵的邮票
把自己的邮票捐给伤员,一直到去世
请不要忘了我是一个集邮者
指导学生读课文
重点理解词语:
“从不”“一直”
结合词语、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段
1、学习课文第四段
指名读课文
想想人们被罗斯福的什么精神所感动?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集体交流
2、总结课文
罗斯福是坚持爱好、敢于奉献、为人民造福的人。
3、解决质疑
四、布置作业
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罗斯福的故事?课下找找,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自己复习认识的字
2、朗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及时复习巩固。
3、指名复述课文。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让学生观察构字部件,及笔划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这几个字,强调容易错的地方。
及时强调易错的地方,防患于未然。
3、在自己本上练写两个,带两遍拼音。教师注意巡视,注意强调书写姿势,表扬写的又快又好的同学。
4、小组合作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其他生字。
第五篇:点线面体教案2
《点、线、面、体》教案2
江西省兴国县第六中学 罗绵景
【设计说明】本课学习点、线、面、体的概念.点、线、面、体及其组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它们的概念是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既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学抽象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又是对图形类别的基本划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点、线、面、体概念的提出形象地描绘了各种物体的空间形式,剖析了图形的构成要素,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清晰.点、线、面、体的关系揭示了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维到三维的演变过程,是认识图形本质,发展空间观念的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几何模型或身边环境,指出体、面、线、点,并能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
2.能从运动、集合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
3.初步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先结合实例抽象出图形,再进一步抽象得到概念,最后在具体模型中概念得到阐释应用,达到对概念意义的同化.
【教学难点】从实物或模型中抽象出概念,并举出确切的实例描述概念.
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半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同时教师也可先引领示范,待学生获得体验后再进行再进行模仿式探究,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学习概念 课件展示丰富的美丽图片.
问题1:物体的构成往往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图形的构成元素:
(1)观察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三棱柱呢?
(2)由此可见,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问题
2我们先来认识“体”.观察一本书、圆罐、篮球,想一想从它们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再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并相互交流;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
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
教师:观察这些几何体,再联想上一课“展开图”的知识,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是点?
容易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
问题3(1)看一看: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区别吗?
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
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意,它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
练一练:(1)围成下面这些几何体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
(2)观察我们的教室和周围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面”的例子,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那些面是曲的?
师生活动: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用电脑演示一些“面”的例子.
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多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
问题4:观察几何体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3)想一想,举出生活中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
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由静到动,探索关系
问题5 物体的运动会留下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往往也能抽象成几何图形.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动手试一试.
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
追问1:通过上述现象,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 追问2: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问题6
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从几何的角度观察这种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实例.
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实践发现→抽象概括→举例验证”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具体——抽象——具体”认知方法的体验.
问题7: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
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
练一练: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追本溯源,探求本质
问题8 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
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何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符合这一观点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的图案;十字乡图案等等.
设计意图:渗透集合观点,提示图形的本质,认识图形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4.归纳小结
(1)谈一谈你认识到的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围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想一想在获得一个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哪几个环节,这对你将来探索新知识有何帮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突出重点的知识技能,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加深学生对认知方法“具体——抽象——具体”理解.
5.布置作业
收集反映点、线、面、体概念及关系的实例,以及“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实例,并进行简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