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远程作业
一、背景分析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要求是“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还不是很富裕,选择普遍常见、价格低廉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很有必要。秋风瑟瑟,落叶飘飘,孩子们都忙着扫落叶,有的把落叶当成飞机,玩着自由飞行的游戏,孩子们的开心劲使我突发其想,这些树叶,不花费一分钱,我何不把它作为美术学习的材料,让孩子从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呢?学生在完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了浓浓的秋意后,我在拓展的部分要求学生用收集的落叶进行粘贴的练习,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作品效果特别的好,而且学生的兴趣又是非常的浓厚。我想到了把树叶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由此,我联想到我们钱圩地区,服装厂比较多,厂里丢弃的边角料特多,我搞了一些碎布头、边角料,我和同学在校美术拓展课上做起了布贴画,一个个作品出来了,学生们看着自己创作的一幅幅美丽的作品,那开心劲就勿提了。
我把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对象主要选择了常见的落叶、碎布、蛋壳等材料,我想,这些材料应该来说比较普遍。材料的收集主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界中很多废旧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变成美好的东西。让学生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
二、美术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框架
我们初期对学校老师学生以及社区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针对实际情况,着手开发编制美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研究。
1.我们确立了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农村具有丰富的地方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知道树叶粘贴画、布贴画和鸡蛋画的创作知识。方法和过程方面,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制作作品的活动中认识到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表现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我们制定了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树叶画、布贴画和蛋壳画。树叶画,就是利用枯萎的叶子来进行拼贴,让孩子们采集一些落叶,用书将叶子压平,然后利用这些树叶天然的形状来进行造型。布贴画,它是用各种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布料,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样,通过剪剪贴贴制作成富有质感的图画。蛋壳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蛋壳贴画,就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蛋壳(鸡蛋壳、鹌鹑蛋壳等)捻平,在纸上贴成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样。另一种是蛋壳绘画,用多彩的颜料在蛋壳表面绘制山水、禽兽、花卉之类或各种各样的儿童画。
3.我们设立了课程框架。我们把整个美术校本课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树叶粘贴画的学习(以低年级为主);第二部分,布贴画的学习(以中年级为主);第三部分,蛋壳画的学习(以高年级为主)。在教材形式的编排上分为“材料的收集”(体验),“看同龄人作品”(欣赏)、“谁的本领大”(动手)、“说说我的画”(表达、评价)。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以布贴画为例,内容有《美丽的向日葵》、《热闹的动物园》、《高高的楼房》、《我的同桌》、《校园一角》、《我爱我家》、《京剧脸谱》、《我们的理想》等。
三、美术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及其评价 通过实践研究,构建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的实施体系,打造校园文化。
1.课堂教学的方法。
主要采用以多媒体、拼板演示等教学的直观法;以多人团结合作为主的合作法;以课堂展示、环境布置为主的展示法;以课堂评价为主的评价法;还有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创造性地进行想象、设计、以达到美化的效果的探究法。比如,课堂中的探究法的实施。我在教学树叶粘贴画(狮子)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张梧桐树树叶,提问:它像什么?(像狮子的脸),我用白乳胶将叶子粘到白纸上。接着我让学生说说狮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呢?(椭圆形的)接着我又提问什么样的叶子你认为最合适呢?小朋友的回答尽管很多,最后大家认为用一片栀子花叶子做身体很合适。在观赏了狮子的图片后孩子们的回答更加踊跃了,有的说用桃树叶添上四条腿,有的说用黄杨叶添上圆圆的眼睛,也有的说可以用半张梧桐叶贴成狮子那大大的嘴巴,通过探究提问,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课程实施中,我采用了自行进行材料收集,体验整个创作过程的体验策略;能够积极主动地和同伴老师交流,增强互动的交流策略;以形象直观教学和游戏的形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激趣策略;在多人合作中感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合作策略。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实施合作策略的:我在教学布贴画《热闹的动物园》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布贴各种各样的动物,各种不同颜色的布料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选择,在制作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特别是在粘贴时遇到困难,旁边同学都能帮忙。在作业展示中,我设计了动物园的场景,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动物贴在动物园中合适的位置,学生们把大象、狐狸、斑马等各种动物贴在一起,热闹的动物园顿时呈现在大家面前,更使大家感受到合作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3.课堂教学的评价。
我们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评价。掌握好评价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把握各学段的目标要求,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个等第或分数,而是把目标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把握好评价的原则,坚持及时性、有效性、层次性原则。我们不仅评价作业的效果,我们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我在教学蛋壳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表扬作品色彩鲜艳、构图独特的优秀学生,也表扬那些处理蛋壳蛋黄比较干净的同学,更鼓励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一直积极参与、乐于帮助他人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始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四、初步的成效
1.美术来源于生活,乡土资源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美术的源泉。我们在上课中深深感受到孩子们更多地带着惊讶,带着渴求的神情来参与学习的。当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用剪刀作为画笔,用布料作为颜料来画画时,同学们顿时欢呼起来,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碎布剪成一只小鸡的轮廓,接着给小鸡贴上大大的眼睛,尖尖的嘴,细细的腿„最后,可爱的小鸡跃然纸上——一片片不起眼的碎布瞬间变成了一只只生动活泼的小鸡。这时,孩子们脸上一个个露出了兴奋的笑脸。
2.以乡土资源为内容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两纲教育。我们把树上的落叶,家中的零布作为学生作画的材料,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农村丰富、易得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材料,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这些方面对学生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主题。同时,在拼贴画教学时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以“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可以开展了“贴出历史,贴出未来”主题布贴画、树叶贴活动,通过贴历史,使学生们了解我国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值得骄傲的人、事、物;而通过贴未来,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通过在蛋壳上绘画京剧脸谱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历史。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习美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家乡对祖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中美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提高。
说实在的,我们的一线老师,平时课务又比较多,再加上自己的一点惰性,平时看书又不多,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美术资源类课程的发掘和开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乡土美术课程,并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在教学研究时必须自己去开发、编写、实践。就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迫使我们老师去多看书,多找资料,激发了我们美术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
总之,乡土资源是对学生最有亲和力、最能激发探究兴趣的美术课程资源,对于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将不懈探索,为开辟农村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篇:远程培训作业
作业1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 1 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这个专题,我学习到:
1、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2、依然用统编人教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去评价现有的教材。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从初中到高中的必修 1 再到必修 2,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则经历了对单个具体物质性质的认识到对某个元素一系列物质性质的认识再到元素间物质性质关系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都自成系统。
4、课时题目、节题目、章题目要分开层次。
5、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1、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创新和突破。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则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对化学学习是一种被动式学习;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去解决,没有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也就发现不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新方法,这些都会阻止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程改背景下,化学教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2、化学学习主要是化学思维活动。学生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创新思维活动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3、新课程改革对于化学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探究性教学和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以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将是我们的教师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特点的多元化教育体系,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作业2
1、通过实施整合教学,成功解决了课时问题。
2、深广度的把握: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深广度把握,在教学中有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到底讲不讲;二是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否要落实。在处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几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第二,化学 2 中是涉及单向的能量转化,只要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要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三,只需明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
3、必修与选修的衔接:第一章对应选修的物质结构,第二章对应选修的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对应选修的有机基础,这些内容在必修讲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放在选修讲。特别是第三章,有些学校选修了有机化学基础,有些学校没有选,在这种情况下,必修内容的深广度不好把握。
4、教学方式单一:化学 2 的内容以概念原理居多,教学方式的丰富性远不如必修 1,为了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任务,大多数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缺少交流研讨和活动探究。化学 2 中概念原理知识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规律类,如元素周期律;第二类是揭示本质原理的,如原电池、可逆反应等,要让学生建立新的看化学反应的角度。
5、教辅资料不配套:尤其是化学反应限度这部分,不知道怎么出题。编制试卷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试卷所包含的内容领域及各领域所占的比重;然后,把每个领域中要考察的知识点列出,再注明目标层次,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拓展;最后,选出题型,确定每个点有几个题,每题占多少分等。这样一份试卷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
1、本专题的研修为我解决了以下问题:
“氧化还原”在教学中的问题深广度的把握: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建构主义认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2、你认为在化学 1 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处在元素化合物之前,具体化学反应举例受到局限,配平问题是否需要讲?程度好的同学吃不饱,讲到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反应时只能死记硬背。对单双线桥表示法的具体要求,说是使学生看懂就可以,可是自己不会表示,分析不出电子转移的数目怎么能看懂?
3、我的看法
(1)教学中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探究并理解其本质;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最后通过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学会应用新学习的概念,建立有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一些实际问题。
(2)对于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课堂上教师不要展开讲解,而是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认识能够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某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可以借助于阴阳离子形成的知识,以及学生对氯化钠形成的认识,再通过实验中电流表指针的变化来进行分析,启发他们想到电子的转移,引导他们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第三篇:远程学习作业
2012-2013远程学习历史作业
各位老师好。应远程培训中心要求,现公布作业内容及要求。【作业内容】
本次作业为议课。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课堂实录为依据,请各位老师以探讨教学有效性方面为主对该课作出你的评价。【具体要求】 1.必须原创。
2.字数控制在300-800字之间。【附该课教学实录】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分析隋唐出现频繁交往的原因,比较玄奘和鉴真的共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日本与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认识到唐朝文化的先进性。
教与学的重点:唐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教与学的难点:唐朝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和特点。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西游记》剧照,并伴随《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师:同学们可以和着音乐一起放歌,我们共同感受音乐带来的激情……一部吴承恩的《西游记》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唱出了多少人的不屈壮志,今天我们就以“敢问”“敢为”的态度,去探索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
同学们能否从课题中发现隋唐对外交往的一个特点呢? 生:友好。
师:对,是“友好”。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依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勾画重点知识,搜索历史信息,把握历史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历史知识,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时间5分钟。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
1.唐朝的主要水陆交通路线怎样,请你说出几条路线的起止点? 2.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3.唐朝与日本交往开始于何时?唐朝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东渡日本的高僧是谁?有何贡献?
4、唐朝和新罗交往史实有哪些?
5、玄奘何时西去何方取经?回国后依据自身经历著有什么书?此书有何价值?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二)师生合作:
师(5分钟后):下面我请几位同学分别回答以上问题。第一题××同学请回答。
生:长安到敦煌到波斯;长安到洛阳到新罗。也有水路从扬州出发到日本,也可到达波斯湾。
师:对,回答的很准确。我们看多媒体演示。(先演示“长安到敦煌到波斯”路线)同学们看到这条路线你想到了什么?
生:西汉的“丝绸之路”。
师:对。通过地图,我们看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 生讨论回答:陆上交通线路增多;增加了海上交通。
师:是呀,发达的交通对唐朝的对外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许多国家都有来往,(出示多媒体)通过演示,你能发现唐朝对外交往的第二个特点吗?
生:交往国家多,范围广泛。
师:同学们思考的很不错。下面请××同学回答第二问题。生:因为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师:是的,唐朝的声誉影响至今。下面,我们逐步探讨于唐朝交往的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请××同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史实。
生:从贞观年间开始遣唐使有十多次。唐朝对日本的影响:遣唐使回国后,仿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政治改革,创制了日本文字,至今还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设计了唐昭提寺。(出示唐都长安与日本平城京示意图;日本文字、货币、服饰图)
师:搜集的信息很正确。下面请××同学回答第三问题
生: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师:搜集的信息很全面。下面请××同学回答第五个问题
生:玄奘贞观年间西去天竺取经,到达那烂陀寺。回国后依据自身经历著有《大唐西域记》,此书价值是成为研究西域、印度的重要著作。
(此时,一起出示唐与三个国家交往的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对唐与三个国家交往的内容的分析,能否得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第三个特点吗?
生(讨论):内容涉及的非常多,很丰富。
师:是的,他们的交往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宗教领域等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交往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这样才促进世界的发展。
师:我们常说“有实力才有魅力”那么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什么这么发达呢?(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政策、交通等方面考虑进行讨论)
生讨论得出:政治方面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经济方面,经济文化繁荣;
政策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师(及时引导):(出示多媒体)动脑筋: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发展原因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生讨论得出:①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②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师:同学们能够分析原因并且能够以史为鉴,已初步获得学习历史科学的真谛。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唐朝时期两位高僧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通过两段视频,为他们制作两张名片;(出示问题和多媒体视频;探究活动:结合鉴真、玄奘的经历,谈谈你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名片:姓名:___朝代:___主要事迹:___)生看完后,制作小名片;
生:(对探究题进行讨论得出)鉴真、玄奘都对中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拥有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五、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单项选择题:
1、唐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是()
A、鉴真 B、崔致远 C、遣唐使 D、玄奘 2玄奘回国后,以其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
A、《西游记》 B、《桂苑笔耕》 C、《老子》 D、《大唐西域记》
3、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A、新罗 B、日本 C、波斯 D、天竺
4、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1)李冰(2)李春(3)玄奘(4)鉴真
A、(1)(2)B、(3)(4)C、(1)(4)D、(2)(3)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使团庞大,达到五六百人。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古印度学习用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用“一二三四”来表示,“一”本书;“四”个特点、原因。
“两”位高僧;“三”个主要国家;
第四篇:远程培训作业
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江桥小学柳效军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5、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二、重点?/B>难点?/B>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坐井观天》这堂视频课,是一堂很成功的课。说成功,主要体现在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得十分融洽。由于教师启发、诱导得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老师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通过和学习同伴一起看视频学生我们总结出了教给学生读书三大方法: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我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令我满意的是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小小的船》光盘教学设计
摘要:
本文是一节深入研究《小小的船》关盘资源、巧妙采用关盘资源,搭建光盘教学中的电视师生、课堂教学中师生与教学内容之案件的三维平台,在三维互动中完成教学,最终实现光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教学光盘
教材简析:
《小小的船》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创作的一首童谣。整首童谣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为我们描绘了“:我”在晴天的夜晚看到的天空景色,表达了“我”想飞上月亮,遨游太空,探索宇宙奥秘的美好愿望。儿歌内容通俗易懂,比喻生动形象,想象大胆奇特,极富儿童情趣,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语言纯朴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文中“尖”和“天”押韵,并采用了不少叠词,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应利用这些语言特点,加强朗读的训练,读出童趣,读出意境来。课文共有7个生字,在拼读时,要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船、闪”,三拼音的字“船、两、尖”。是一首短小优美的诗歌。诗画相配,内容生动,更富有想象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很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船、弯、两、尖、坐、看、见、闪”八个字,会写“儿、天、两、只” 四个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本课生字卡片(果蔬背景)、《小小的船》的配乐
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象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我将充分采用光盘教学中的资源,通过光盘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电视机内的教学中去,并将光盘些资源在我的课堂上有效延展,最终实现电视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制作了精美的果蔬生字卡片,力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利用光盘,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电视老师和电视小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开心吗? 让我们快和跟电视里的朋友们问好吧 ?
(播放光盘:电视老师说出这节课的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我请学生再一次跟读课题。
2、和电视伙伴互动: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我们和电视小伙伴一块儿读读课文吧,当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去认识它。好吗?待会我们和电视小伙伴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学生自由读文。
(二)、与电视同学互动,学习课文生字词语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作评价。
2、(播放光盘)听电视小伙伴读课文,对小伙伴的朗读也做一定评价。
3、像小伙伴一样有感情的练读课文。
4、(播放光盘)和电视伙伴做游戏,播放关盘教学,电视老师让电视小伙伴做摘星星的游戏,我将电视游戏延伸到课堂上:同学们,电视小伙伴认识的字,请你在老师的生字版上也认一认,电视小伙伴的奖品是
小星星,你们可以得到的是这些果蔬卡片,我们一起加油吧。(光盘教学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
5、请学生看生字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6、(播放光盘)一起看看电视小伙伴有什么发现。
7、和电视小伙伴一起写一写这几个生字,咱们比比谁写得好?
(三)、结合光盘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小小的船像弯弯的月亮。
3、想象:弯弯的月亮还会像什么?鼓励学生根据月亮的不同形状来想象。
4、课文理解延续:课文还写了那些想象的事物?
5、学生反馈。
6、(播放光盘)听听电视小伙伴他们是怎么想的?
(四)、与电视小伙伴一起歌唱
1、(播放光盘)电视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唱这首歌
2、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和小伙伴一同歌唱吧。
3、通过共同演唱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特点:
1、能够完成在内容上相关联的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传送,如声音、活动图像、文本、图形、动画等;
2、交互式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或双向传输;
3、网络联结,即各种媒体信息是通过网络传输的,而不是借助CD-ROM等存储载体来传递的。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它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发情感。它让你看到、听到和理解其他人的思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通讯的方式。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被理解为承载信息的媒体而称为多媒体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容易跟那些承载信息进行传输、存储的物质媒体(也有人称为介质),如电磁波、光、空气波、电流、磁介质等相混淆。但是,现在多媒体这个名词或术语几乎已经成为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的同义词,也就是说,一般人都认为,多媒体就是声音、图像与图形等的组合,所以在一般的文章中也就一直沿用这个不太准确的词。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的概念,主要仍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人的器官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种信息类型,这已经成为一种较狭义的多媒体的理解。
不同技术模式的整合方法可以相互替换。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以及远教资源的配备和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我所在的是一所远教“模式二”村小,在实践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求“摸式二”条件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以下就提高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等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通过这些软件(课件)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媒体手段的声、光、色等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在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数学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詹天佑》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课文情景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承担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体会詹天佑严谨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以及杰出的才能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创设情景,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开凿隧道”有关段落。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草图,对图进行解说,然后教师演示动画,提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辩中明理。在教学“设计线路”部分时,教师演示“人字形线路”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请一组同学扮成火车,表演怎样在“人字形线路”上爬坡。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课堂上参加表演的同学动作准确而传神,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同时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3、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一下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在此过程中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三、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进行习作练习。其次,在计算机上修改、讲评学生习作,并通过大屏幕彩电呈现给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再经过删除、替换、复制、移动等操作之后,使原作趋于完美。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和鉴赏水平,而且使山区学生了解电脑文字操作系统的强大功能,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动力。另外,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如:学生在学习景物描写作文课,教师通过DVD播放一些景点视频资料,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学生先观看后写作,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多媒体课件有不同的类型结构,常见的课件有直线结构和树状结构课件。从教学上来说,树状结构课件运行程序时,操作者可根据课件制作者设置的条件灵活地转向相应的分支展开教学活动,该分支教学内容可按章节内容分布设计。而直线结构课件只能按程序默认的流程依次运行来教学,使用单击来进行单项翻页演示教学内容。
制作方法如下:
1.)
打开PowerPoint,新建一演示文稿,单击“插入”菜单,指向“[url=“ rel=nofollow qs_is_on_div]图片[/url]”,选择“组织结构图”命令,打开“Microsoft组织结构图”。此时“Microsoft组织结构图”窗口以及其自有的菜单和工具栏代替了PowerPoint的菜单和工具栏,并且两者差别很大,可将鼠标指针移到每个工具栏按钮处并停留几秒,可获得有关该按钮的提示。
2.)
这时,可以在方框中输入相关内容。如果要在某一个结构的左、右、下方增加分支时,根据需要单击窗口中不同的工具(部下、[url=” rel=nofollow qs_is_on_div]同事[/url]、经理、助理等)至目标位置即可。还是以“用Word 2003绘图工具制作树状结构图”一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为例,先在第一框中输入“计算机系统”,再在其下属位置分别输入“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用“Del”键将无用文本框删除(因为只需两个下属),然后再在其下面插入相应数量的文本框并输入内容,PowerPoint会根据组织结构图的大小自动调整整体大小。
3.)
如果你不满足默认的效果,可以通过设置文本字体、颜色;图框样式、颜色;线条样式、颜色等来进行设置,来满足你的要求。
在Microsoft组织结构图编辑器中,还提供了多种样式的组织结构图,可以在“样式”菜单上选择一种样式,但此前必须先选中需要更改样式的部分。一旦创建好了一个组织结构图,应将其保存后再放置至幻灯片上,PowerPoint会将其作为一张普通的图表来对待。也可以使用PowerPoint中的“绘图”工具栏对其进行多种文字和图形的添加,编辑和修改操作。还可以通过“文件”菜单下的“另存副本为”保存图表为组织结构图文件(.opx)。
这样一个简易的PPT课件就做成了。
第五篇:远程地理作业
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中国主要山脉地形的分布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放入区域地理中去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明显存在的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国家出台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区域开发中许多重大工程都没有编人教材,但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均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出现。比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学习时,把这些知识揉进去。
在国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密切关注的内容。建议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
4、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
我们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部分因学生能力所限归纳起来有困难或太费时间的专题,教师可以将知识以陈述性的句子写下来,印发给学生。而大部分的专题,应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生要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建议任课教师帮助选择)。
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